浅谈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支撑点.doc

合集下载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和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实践中的一些案例。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努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普遍认同的、具有引导作用的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念。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与追求,是指导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形成全社会遵守法律的共识,提高法治素养。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和特点社会主义法治旨在实现国家的法制化建设,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护人权、法无禁止即可为、法定权益与公共利益相协调、罪刑法定等。

这些原则保证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动了国家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法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护人民权益是法治的根本任务。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中,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依据法律规范行为,加强法律监督和法制建设,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公正正义、诚信友善等七个方面。

它们代表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社会各界共同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实际操作中,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法律作为社会的基础性规范,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保证人民在遵守法律的同时,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方针,使法律更具有普遍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践中,要不断加强法治意识教育,提升人民的法律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度,共同建设法治社会。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

第41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1,No.42014年7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uly,2014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余㊀华(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成都610066)㊀㊀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法治自觉和价值自信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法治国提供了价值支撑,国家的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是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社会的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内核,公民个人的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是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㊂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立法以民主为本,执法以公正文明为重,司法以公正和谐为要,守法以爱国诚信为理㊂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价值支点中图分类号:D616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4⁃0017⁃05收稿日期:2014⁃02⁃25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状况调查 (12JJD880016)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余华(1972-),男,四川高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㊂㊀㊀依法治国方略蕴含的内在价值一直为社会各界所重视㊂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在政治发展和文化建设两部分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培育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必将成为若干年内学界关注的热点㊂本文力图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高度研究依法治国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但囿于论题和篇幅所限,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展开论证㊂一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的法治自觉与价值自信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㊂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㊂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构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㊂2011年初,由240多部法律㊁700多件行政法规㊁近8000件地方性法规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有更多的期许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新起点,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要推进科学立法㊁严格执法㊁公正司法㊁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㊁执法必严㊁违法必究 [1]28,从而更加凸显了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对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意义㊂任何社会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观,以体现社会共识㊁凝聚建设力量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㊂ [2]661这一概括表明党对执政中重大问题的认识已从理论㊁制度层面深化到价值层面㊂党的十七大也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㊂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71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㊁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㊂ [3]26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观点进行概括㊁凝练,提出: 倡导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倡导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倡导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㊂ [1]32其中, 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4],从而实现了国家㊁社会㊁个人的价值愿望和追求的有机统一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培育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法治自觉与价值自信㊂目前,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更加复杂㊁更加困难的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多发㊁高发㊁频发,在处理涉法问题时有法不依㊁执法不严㊁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力度㊁方式和实效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㊂如果依法治国得不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依法进行,肯定会逐渐消解依法治国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致使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宪法和法律形同虚设,依法治国的事业必将半途而废㊂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自觉适应世情㊁国情㊁党情的深刻变化,自觉从不辱使命㊁敢于担当的高度来认识㊁论证和推动依法治国,自觉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崭新布署㊂同时,伴随依法治国的还有各种思想观念的交锋与碰撞,以及现实社会不少人表现出的理想信仰迷茫㊁荣辱观念模糊㊁价值取向扭曲㊁法律意识缺失㊁道德行为失范等消极问题和现象㊂培育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就是要引导㊁整合各种相互交织㊁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特别是针对社会上的各种消极想法和价值取向,树立一个正面㊁积极的思想标杆㊂这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党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唯我独尊的价值取向㊂二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法治国根本的价值支撑任何值得被称之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须关注某些超越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对性的基本价值 [5]5㊂笔者在我国现行宪法㊁法律或行政法规中找到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自由㊁平等㊁法治㊁爱国的表述,在法律或行政法规中找到了和谐㊁公正㊁敬业㊁诚信的表述,在行政法规中找到了友善的表述,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法律法规的精神意蕴,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共同要求㊂(一)国家的富强㊁民主㊁文明与和谐是依法治国首要的价值理想国家层面的价值观选择,实际上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国家事务以及社会组织㊁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事务㊁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的价值观念㊂实现国家的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凝结了100多年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与不懈追求的梦想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于生产力落后㊁国力衰弱㊁阶级矛盾尖锐,落后㊁腐败的满清政府在与他国的一系列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家惨遭列强的凌辱与瓜分㊂无数爱国的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和建立近代化㊁现代化国家的探索中,或以经济富强㊁或以政治民主㊁或以文化文明㊁或以社会和谐为政治理想,或皆而有之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㊂倡导富强㊁民主㊁文明㊁和谐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认同,始终是一个能够鼓舞人心㊁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价值理想㊂依法治国,从字面意义看,就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通过法律来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㊂传统中国长期强调德治㊁德政,法律是道德的附属㊂近代以来,国家对法律的重视,更多是出于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近代化㊁现代化,以及力图赶超他国的需要㊂如梁启超等人总结了春秋战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提出只有法治主义才能救中国,这种法治主义是一种 挽狂澜于既倒㊁扶大厦之将倾 的思想文化观念,基本目的是富国强兵㊂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我们过多强调运动㊁忽视法制,特别是 文革 期间国家生活的无序和混乱,致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继而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㊂依法治国,就是要促进国家的富强㊁民主㊁文明与和谐㊂党的十八大提出: 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 ,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㊁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 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㊁宅基地使用权㊁集体收益分配权 , 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 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㊁体8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制机制㊁能力㊁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1]14,19,21,24,29,38㊂这实际上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事关国计民生的各项法律法规,并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保障社会和谐㊂(二)社会的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是依法治国基本的价值内核从实质上讲,社会就是由各个阶级㊁各种政党组织㊁各种社会团体等利益群体或个人组成的有机体㊂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分歧必然衍生出价值观的分歧,价值观的分歧必然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乃至冲突,反之,不同社会主体彼此认同某些基本的价值观,认识到自我与他人之间相互关联㊁相互依赖以及自我与社会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㊂倡导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实际是社会部门㊁公共组织在组织社会事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干预㊁调节㊁支持公民参与社会事务中应秉承的价值观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始终致力于将自由㊁平等㊁公正和法治循序推进,在实践中大力发展社会的自由㊁平等㊁公正与法治㊂建设法治中国,不仅要建设法治国家,还要建设法治社会,充分发挥法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㊂小康社会不仅是依法管理的社会,而且是自由㊁平等㊁公正的社会,即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是小康社会中社会行为㊁社会关系的根本表征㊂毋庸置疑,法治社会就得用法律手段分配社会利益㊁维系社会秩序㊁解决社会矛盾,整个社会管理都在法律的框架下㊁法治的轨道中运行㊂同时,保障公民自由的法律表达和诉求,即保障公民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社会各方面的自由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同时不得损害国家的㊁社会的㊁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㊂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㊂建设法治社会,还要缩短地区之间㊁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法平衡与统筹社会各阶层㊁团体和个人的利益,尤其是认真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生存㊁居住㊁迁移㊁教育㊁就业等权利,公正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㊂党的十八大指出: 维护国家法制统一㊁尊严㊁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㊁平等发展权利 ,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㊁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1]26,15,37,23,指明了社会的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是依法治国基本的价值内核㊂(三)个人的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是依法治国重要的价值追求每个人都可能参与国家治理或社会管理,应坚持国家层面或社会层面的价值观㊂国家工作人员㊁社会事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职责之外的日常生活,或普通公民从事与国家治理㊁社会管理无关的职业或私人事务,乃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㊁社会组织介入或协调公民的私人事务时,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呢?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㊂党的十八大把公民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即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提炼出来,作为人们对国家㊁职业㊁自己㊁他人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意味着人们要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职业的虔诚㊁敬重之意,融入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去,把对自己的诚信要求㊁对他人的友善态度,融入到着力构造自由㊁平等㊁公正㊁法治的社会环境中去㊂倡导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实际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体现㊂法律是人们如何为人处世㊁如何生活工作的规范,其本身蕴含着人类理想的道德价值㊂正是法律的道德特性给予了法律特别的权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敬畏和遵守法律㊂依法治国的至高境界,不是让人们寸利必争㊁事事争讼,而是要使法律规则㊁原则以及法治理念㊁精神深入人们的内心,使人们自觉承担对国家㊁集体㊁他人的责任和义务㊂倡导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能使依法治国更具道德特性,能让道德在依法治国中的功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依法治国的成本可大大降低㊂同时,实现人们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体现了法律的追求㊁向往和理想,在依法治国道路上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催人奋进的标尺,促使所有依法治国的参与者不断朝着这一目标迈进㊂三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无论是科学立法㊁严格执法㊁公正司法㊁全民守法,都需要论证㊁说理和解释,其理由和根据既来自法律内部,即法律原理㊁法治精神和法治价值观,又来自法律之外,主要是法治价值观以外的其他核心价值观㊂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㊁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不同领域深刻地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㊂在不同的法律运行环节,既有共同倡导的价值观,如法治价值观㊁平等价值观,同时在价值观上又各有侧重,当然这种侧重不影响其它价值观在该环节的培育和践行㊂(一)培育和践行民主价值观,促进立法91余㊀华㊀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已基本解决㊂而法律必须是良好的法律,否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势必成为空谈㊂党的十八大为解决 良法 的制定问题,强调要科学立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1]28㊂也就是说,要针对立法的缺失与不足,完善立法;强调法律体系的整体性㊁统一性,各法律㊁法规及规章协调一致,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的规定㊁原则和精神相抵触;强调人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㊂立法机关在充分发挥立法者主动性㊁积极性的同时,通过座谈会㊁论证会㊁听证会㊁向社会公开征求对于法律草案的意见等方式,使民众得以参与立法,这既是各社会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能使各种民生民愿㊁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和整合,也是立法机关充分考虑各方面利益关系㊁集思广益的过程,使整个立法过程更多地体现民主精神和社会的自由度,这无疑是催生 良法 的不二选择㊂(二)培育和践行公正㊁文明价值观,大力推进公正执法㊁文明执法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点㊂我国大约有80%以上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执法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最为直接㊂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就指出: 每个人都清楚,立法工作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如果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安置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去执行制定很好的法律,那么这些法律的价值便被掠夺了,并使得荒谬的事情大大增多,而且最重要的政治破坏和恶行也会从中滋长㊂ [6]26当前,我国的执法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一些执法者习惯于从本本出发,看似严格执法,实则机械执法,陷入片面性㊁简单化误区;或行为野蛮,滥用职权;或态度生冷蛮横,对人民群众的诉求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该作为不作为㊁该解释不解释;或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矛盾突出 这些都反映了某些执法部门㊁执法者还没有跳出部门利益㊁地方利益的怪圈,公正执法㊁文明执法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㊂党的十八大要求推进依法行政,做到公正文明执法,这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其中的公正㊁文明价值观㊂面对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法律难免会出现滞后的情况,这时法律往往会准许执法者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据法律的原则㊁精神自由裁量和处理㊂上述林林总总的执法乱象大多与执法者不当行使自由裁量权相关,执法者培育与践行公正㊁文明价值观能有效纠正执法中的弊端和问题㊂坚持公正执法,意味着执法者不能对违法行为听之任之,也不能越权执法,更不能出现 态度执法 ㊁ 关系执法 ㊁ 人情执法 等歧视㊁偏袒的行为㊂如果执法有失公正,就会引起群众的不信任,长此以往就会与公正执法的形象渐行渐远,难以挽回㊂文明执法要求执法过程充分体现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关怀,以获取更多社会公众的理解㊁支持和配合,消除执法者与违法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塑造执法者与违法者之间的信任㊂不遵循文明执法的理念,难免会出现随意执法㊁粗暴执法甚至执法违法的现象,执法公正亦难以保证㊂(三)培育和践行公正㊁和谐价值观,确保司法公正,实现和谐司法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和最彻底的方式,向来被人们视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㊂然而,近年来司法不公㊁司法腐败和司法判决社会效果差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㊂一些法官㊁检察官片面理解法律,割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能正确把握司法程序与法律精神的内在统一性,裁判时不能以理服人;或排斥公民参与,不愿接受监督,造成司法不公;或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导致司法腐败等㊂毫无疑问,这些现象损害了国家利益㊁社会公共利益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整个社会对公正的期待和追求㊂党的十八大对此作出回应,提出要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㊁检察权 [1]28,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㊂如果说法律公正是一个包含立法公正㊁执法公正㊁司法公正㊁守法公正的大范畴,那么公正最为生动和现实的体现则是特定的案件处理,即公正的具体实现通常要与纠纷的司法解决过程联系在一起㊂对于法官㊁检察官来说,每一起案件都要坚持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都要把自己的公正信念注入到每一起案件的处理过程和结论之中,实现各社会主体法律保护上的平等㊂如果法官㊁检察官的裁判没有体现公正,其后果必然是培根在‘论司法“中所提到的, 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㊂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7]193㊂不仅如此,法官㊁检察官还要力求做到案结事了,实现和谐司法㊂和谐司法并非片面追求社会效果而置法律于不顾,而是以司法公正为核心,适用法律时兼顾当事人㊁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尽可能考虑文化传统㊁风俗习惯,选择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裁判方案,同时缩短办案周期,降低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保证公正及时得以实现,使当事人的纠纷在一种和谐氛围中得以解决㊂法官㊁检察官践行公正㊁和谐价值观,通过案件的处理伸张正义,构建和谐,必将对社会公众产生积极影响,司法公信力也会0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得以不断提高㊂4.培育和践行爱国㊁诚信价值观,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 [8]202,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再明白不过地道出了守法的重要性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守法必须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然而现实中许多人未自觉认同依法治国和法律的至上权威,不少人因不能抵御非法利益的诱惑,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㊂党的十八大正是基于全民守法任重道远的认识,要求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1]28㊂人们对于法律的遵守往往有各种动机,或因法律的强制威慑,或因个人的得失计算,或因个人的道德自觉㊂德沃金说过: 我们遵守法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被迫遵守法律,而是因为我们感到遵守法律是正确的㊂甚至在我们知道遵守法律并不有利于我们个人的直接利益的时候,在我们知道我们可以不遵守法律而不会因此受到惩罚的时候,还是感到有责任遵守法律㊂ [9]20-2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亦要求人们对于法律的遵守应当是出于诚实㊁正直和对自由㊁幸福的追求,应是基于人们对于法律的深切理解和内心认同后的自愿行为㊂但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者很少有意识地从受教育者的价值观㊁做人原则和标准阐发法律对人之为人㊁人之成人的意义,往往没有从深层次解决受教育者为什么要守法的问题㊂若能促使人们接受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人们实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的内化于心㊁外化于行㊂参考文献:[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5] 美 E㊃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6]‘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 英 弗朗西斯㊃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9] 美 罗纳德㊃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OntheValueFulcrumofComprehensivePromotingtheRuleByLawYUHua(CollegeofPoliticalEducation,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China)Abstract:The18thPartyCongressputforwardthecomprehensivepromotingtherulebylaw,culti⁃vatingandpracticingsocialistcorevalues,whichreflectthelawconsciousnessandconfidenceofChineseCommunistParty.Thesocialistcorevaluesprovideswithvaluesupport,withnation sprosperity,democ⁃racy,civilizationandharmonyasthegoal,socialfreedom,equality,justiceandrulebylawasthecore,andindividual spatriotism,dedication,honestyandkindnessasthepursuit.Eachaspectoftherulebylawreliesonthecultivationandpracticeofsocialistcorevalues.Legislationshouldbebasedondemocra⁃cy,withlawenforcementonequalityandcivilization,judiciaryonequalityandharmony,andlaw⁃abid⁃ingonpatriotismandhonesty.Keywords:socialistcorevalues;rulebylaw;valuefulcrum[责任编辑:苏雪梅]12余㊀华㊀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支点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

在全体政法干警中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是每一位政法工作人员的一项重大任务。

下面,我将自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些学习心得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报告,请各位批评指正。

我今天报告的内容是: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或者说法治的理念,在人类社会有相当长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大思想家柏拉图就提出了“法治国”的概念,当然,在柏拉图的心目中,最佳的国家治理形式并不是法治,而是人治“贤人之治”。

他的学生、古希腊另一位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对“法治”作了比较完整的阐述,他把“法治”定义为“良法之治”,即:法律得到人们普遍有效的遵从;同时,被人们所普遍遵守的法律是“良法”反映并保护公民共同利益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这一定性描述,直到今天还被视为关于法治的最经典定义。

在我国的法律思想史上,并没有类似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我国先秦时期的法家比较重视法的作用,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但法家所讲的这种“法”,只是君主治理国家和臣民的诸多手段中的一种,“法”要与“势” 、“术”紧密结合。

所谓“势”,就是指统治者的权势,韩非子就说君子“抱法处势则治”;所谓“术”,是指君主掌握政权、执行律法的策略和手段,也就是统治者的权谋、权术。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而法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

而法治作为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旨在实现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秩序,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是法治的基石,它具有普遍适用的规范性,并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法治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并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其次,法治体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加强法治意识,尊重法律和法治。

在建设法治体系的过程中,应根据中国国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发挥法律的引领作用。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才能保障人民的正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通过科学而完善的法治体系,可以有效监督和约束行政权力的滥用,防止腐败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再次,法治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强调民主、公平、正义、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念。

而对法治的要求是合理、公正、公平和可信的。

因此,法治的实践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

在法律的制定、司法的实施和执法的过程中,应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保护人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同时,法律的正义和公正应得到全面的尊重和充分的体现,确保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最后,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

法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和法律规定,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变化。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理解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不可缺位^法治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要素,是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制度保障,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推动力量。

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还会强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1997年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后,党和国家在法治建设理念上的重大转变:法律不单纯是一种社会调控手段或工具,有其自身的内在正义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人民群众民心所向。

一、“法治”思想的历史渊源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早期,就有了法治思想。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18世纪就形成了3500行、282条《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法律体系。

在古代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思想。

《管子·明法》中说:“威不两错,法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1]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更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依法治国的尝试。

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中,都有过相关的法制建设。

但在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下,很难公正的做到依法治国。

法律大部分时间都只是流为政客的说辞和统治者的工具。

但在长期的封建统治期间,中国的法制建设仍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二、现代法治的基本含义1.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有法可依的重要前提。

“法治”意味着必须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作支撑,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基本完备的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法治理念成为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代表了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包括了法治、公正、诚信、友善、平等、公共利益、个人尊重、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

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它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的决定和判决。

法治的实施可以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法治的核心在于依法治国,即国家行使权力应当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约束,保证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正强调对待每个人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让特权集团和不法分子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公正的实现需要法律和司法机关的支持,要求司法公正、执法公正、行政公正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道德和职业素养。

诚信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社会交往中遵守契约,讲信用,不欺诈行为。

诚信的实施可以保护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

友善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又一方面。

友善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友善的实现可以提升社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之一。

平等强调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平等,不论贫富、职位高低、种族国籍等都应当受到平等对待。

平等的实施可以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公共利益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公共利益强调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个人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法律的规范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个人尊重是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之一。

个人尊重强调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侵犯。

个人尊重的实现可以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权保障水平。

浅析依法治国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浅析依法治国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浅析依法治国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制度、机制、文化的结合。

作为依法治国实施“灵魂”的法治文化必须以先进的社会价值观为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依法治国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提供制度保障,反过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从两者外在联系和内在关联性视角分析两者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滋养和支撑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凝聚社会思潮和共识,决定社会道德标准。

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问题,属于民主政治的范畴,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是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指导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法治国指明价值追求,体现社会各主体从事法治改革的价值理想与追求。

依法治国是现代各国基本治国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及全面守法,将依法治国和民主思想有机融合,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解决社会纠纷,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联系(一)两者内容里都强调人民主体地位。

我国人民代表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又是国家主要的立法机构。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又是基础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明确提出民主。

民主是人民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人民的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影响政治体制的三要素。

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必须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根本要求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基本方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倡导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与依法治国内容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安定有序、民主法治、诚信友爱的社会。

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法治 -回复

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法治 -回复

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法治
-回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法治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证。

它强调权力
受制于法律,所有人都必须依法行事,无论其地位、身份或经济条件
如何。

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应当公正、公平,为全体公民提供一个公平
的竞争环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法律的制定和实
施应当面向全体公民,保护每个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治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社会
的平等与进步提供了保证。

同时,法治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法律的存在和
实施可以规范社会行为、规定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的规范性、有序性和稳定性。

法治的持续推进为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
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最后,法治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法治社会中,法
律是公正的评判准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机制。

法治可以确保国家治
理的科学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使国家的管理更加公正高效,提升国
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是一种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它强调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社会主义国家中,法治是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则和准则,是推
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浅论法治中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论法治中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障 ,文明需法治以维护 ,和谐需法治以引导。 实 践 是 检 验 真 理 的标 准 ,没 有 实 践 ,价 值 观 无 从 体 现 ,
离 开 了实 践 ,法 治 理 念 也会 变 成 无源 之 水 、无 本 之 木 。为 此 ,
建设 法 治 中国 ,要 在 科 学立 法 、严格 执 法 、公 正 司 法 、全 面 守 会 中树 立 宪 法 和 法律 的权 威 ,让 法 治 保 护诚 信 。在 个人 修 养 方 法的具体实践中不断积累 ,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法律实实在 面, “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 这样的品善是我们每 在的意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 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 , 个 人 所 向往 的 ,可人 无 常 人 ,德 无 常 德 ,只有 把 法 律 和道 德 结 在全 社 会 牢 固树 立 宪 法 和法 律 的 权威 ,让广 大 人 民群众 充 分 相 合 起 来 ,让 法 律 维护 与 其 一 致 的道 德 存 在 和加 强 其 作用 ,才 能 信 法律 、 自觉运 用 法 律 、使 广 大 人 民群 众 认识 到 宪 法 不仅 是 全 让人们 “ 各 美 其美 ” 、 “ 和 而不 同 ” 。总 之 ,法 治 与核 心价 值 体 公 民必 须 遵 守 的 行 为 规 范 ,而 且 是 保 障 公 民权 利 的 法 律 武 观 在个 人 层 面 的 关 系应 是 :让法 治促 进 人 们爱 国 ,让 法治 保 障 器 ” 。@ 人们 敬业 ,让法 治监 督人 们诚 信 ,让 法治 维护 人们 友善 。 中 国梦 的实 现 需 要 法治 梦 的 实现 ,法 治是 中 国梦 实 现 的必 价 值 主要 包 括 自身 价 值 和 外 在 评 判 价 值 , 自身 价 值 是 指 然 途径 ;核 心价 值 观 的 落实 需 要 法治 观 的 落实 ,法 治 观是 核 心 自身所 具 有 的值 得追 求 的 品 质 和属 性 ,外 在评 判 价 值是 放 在 一 价 值观 不 可 分 割 的部 分 。让 法 治 成 为一 种 全 民信 仰 ,成为 一 种 定 的价 值 评 价 标 准上 所 考 量 的 。法 在 本 质 上 的表 现 是 统治 阶级 时代 精神 ,成 为一 种群 众 需求 。 维 护其 阶级 利 益 的手 段 ,所 以 实 现一 定 的 社会 价 值 才 是法 的 目 注释: 的。 “ 代 替 那 存 在着 阶级 和 阶 级 对立 的资 产 阶级 旧社会 的 ,将 ① 《 赤壁 赋》 是 这样 一 个 联合 体 ,在 那 里 ,每个 人 的 自由发 展 是 一切 人 的 自 ② 《 马 克 思恩格斯 选集》 第1 卷. 人 民 出版 社1 9 9 5 年 版 ,第2 9 4 页 由发 展 的条 件 ” , 可见 自由的重 要性 。可社 会 中 ,妨害 自由 的 ③ 《 邓小平 文 选》 第二 拳 人 民 出版 社1 9 9 4 年 版 ,第1 4 6 页 因 素很 多 , 因此 需要 法 律 排 除 和保 障 。无 论是 我 国古代 社 会 的 ④ 习近 平. 《 在 首都 各 界 纪 念现 行 宪 法颁布 实施3 0 周 年 大会 上 的 大 同理 想 还 是 近 代西 方 的 “ 天 赋人 权 ”思 想 ,都 发 映 出人 人 平 讲 话 》 等 的愿 景 ,平 等 让人 们 互 相 尊 重 和博 爱 ,但 由 于社 会 关 系 的纷 参 考文 献 : 繁复杂不可能做到各方面都等量齐观 ,但在法律面前却 能做到 [ 1 ] 张文显著, 《 法理学》.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 0 1 1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解析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解析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的总体表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础。

法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和手段,旨在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提高全体人民的幸福感。

本文将就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进行深入解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追求。

这一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利益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人们的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

第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平正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公平和不正义。

它强调均等、公正、法治,旨在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第三,推崇科学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科学性、创新性、进步性,并追求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和创造精神。

它强调人才培养和科学文化的普及,致力于推动全民族的创新创造能力。

第四,崇尚和谐共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共赢,注重社会融合与和谐发展。

它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

二、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和手段。

法治建设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规范和法律执行机制,以确保法治的全面有效实施。

法治建设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明确权利和义务。

法治建设通过明确法律规定,界定个人权利与义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它为人民提供了公正保护,使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2. 保障市场经济秩序。

法治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活动,维护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的环境。

它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加强了市场监管和消费者保护。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建设通过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社会稳定的法律保障。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社会主义美好国家的向往和追求,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的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表述和映射,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的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要求和期待,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的是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

在新一轮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不断融合、交锋,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人能不能把握好自己,乃至于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按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对于现代化的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问题,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认识到法治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一)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是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国家层面的价值观选择,实际上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国家事务以及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的价值观念。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第四章一、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集中体现,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富裕观、和谐社会观等。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不可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法治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障。

法治保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和发展。

法治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规范社会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治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3.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法治的本质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的基本权益,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与法治的目标是一致的。

法治的实施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二、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和途径。

法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法治的价值取向也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3.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工具。

法治通过规范社会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依法治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依法治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摘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依法治国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公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落实。

依法治国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依法治国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障。

通过依法治国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得到更好地诠释和践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升华和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构建和谐社会、权威、深入人心、保障。

1. 引言1.1 概述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法治建设正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依法治国旨在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治体系,确保一切行为都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并促使社会各界共同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形成全社会对法律的共同尊崇和遵从。

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不断强化和推广,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依法治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所起到的作用,分析依法治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关注这一问题的视角。

2. 正文2.1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石,法治建设是贯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依法治国旨在通过建设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法治机制,保障国家治理的规范和有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

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本文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之间的紧密关系。首先,文章阐明了依法治国与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总体目标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法治的力量来平衡社会利益、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文章指出依法治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根本保障。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才能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得到平等保护,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最后,文章强调了依法治国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辅相成关系。这些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依法治国则为这些价值观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1.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2.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

法治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法治事业的兴衰成败。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撑。

同时,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探讨其在中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现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以贯彻的法律保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法治的制度建设和法律执行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

二、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促进1. 法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要求人们要依法行事,维护国家的法律权威。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律的价值基础和终极追求,只有依法治国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全面实施。

法治可以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实施公正的司法,保障人民的权益,加强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法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法治的正义与公平,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在观念和行为上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的权威和尊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认法律的正当性和合理性,通过社会公众的道德共识和价值认同,推动法治制度的稳定和持久发展。

三、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1. 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法治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要求法治下的国家尊重和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

通过法治建设,确保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人身权利等基本权利。

2. 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法治的框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正的法律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实践。

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作者:姜万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摘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意义重大而深远。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支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方面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具体关系展开论证,指出依法治国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是统一的;依法治国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从而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基础,依法治国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法治保证的结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价值目标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83-02一、依法治国与培育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基于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国家意志的一种具体表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的美好愿望和心声。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是依法治国首要的价值理想。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有助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就是用法治的力量来平衡社会利益,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调节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凝聚起各族人民的力量,使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有序开展,生态文明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公正有序,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不难看出,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国家层面的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凝结了100多年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与不懈追求的梦想。

最新-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精品

最新-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精品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实践证明,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成了党执政治国理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

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由于专门履行执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政法干警在社会上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各级政法机关、广大政法干警更应该牢固树立和积极实践依法治国的理念,积极、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

树立和实践依法治国理念,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广大政法干警切实提高法律素养,充分领悟和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作为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政法机关、政法干警在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切实增强法制观念的基础上,充分领悟并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治原则,积极清除那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法律只管民,不管官;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将自己视作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的思想观念,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树立和实践依法治国理念,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广大政法干警充分领悟严格依法办事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严格执法。

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对于一切国家机关尤其是专门履行执法、司法职责的政法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意味着其职权由法而定———执法机关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具体而明确授予,这就要求政法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而且意味着有权必有责———这就要求政法机关必须对行使权力的过程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不仅意味着用权必受监督———依法治国实际上首先是依法治权,这就要求每个政法机关、政法干警都要自觉地而不是消极地、真诚地而不是应付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而不能以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为借口排斥监督,而且意味着违法必受追究———执法者违法对法治具有更大的危害性,这就要求所有执法者的违法行为都应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从而给整个社会树立依法办事的良好示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支撑点-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一直被学者所关注。

在政治与文化两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的良性互动,两者关系也在近些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报告中明确将三个倡导有力提出,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以强调三个倡导为主要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法治的力量,积极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是中央在1997 年提出依法治国后,党和国家关于法制思想建设上的巨大转变:法律不再是一种调控社会的工具或手段,而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是党和国家在信访理念上向社会行动快速迁移的转变,也是关于信访工作在政策上的巨大调整。

这些变化是国家法治理念到国家具体制度的重大发展,这种发展必然要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面对依法治国做出全新的阐释。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价值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也产生了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

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向前进,如何解决我国社会现存矛盾和问题,是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重大问题。

其中,依法治国的根本道路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们最现实的问题,是处理好党、国家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重大课题,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首要价值目标。

首先,依法治国要与传统文化合理结合。

中国现当代民主社会的关系、世界文明与中国现代文明的关系,都吸收了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本人以
为,关于依法治国的鉴定理念源于恒久的内心理念。

因此,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精神信仰,必须先回答好历史问题:如何看待世界文明史、如何看待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百余年民主革命、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奋斗历程、如何看待新中国六十年建设历史、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其他国家和民族走过的历史轨迹,我们自身的文明发展历程,所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无不告诉我们,富强,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民主,是现代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坦途;文明,是人类对自身野蛮性、惰性的不断克服;和谐秩序,和平发展,是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国内国际战争等各种残酷纷争的最终解决之道;人民民主的必然即自由平等,和谐秩序的标志即公正法治,国民对于国家、社会、他人的道德义务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其次,依法治国的观念要立足于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

明确在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方面所确立的正确的精神内涵,让依法治国的精神信仰源于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

因此,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信仰,必须回答好主体问题:在对照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时,如何看待国家、社会、公民的关系。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发展方向,关乎公民个体的身家性命;而公民的思想和行动,又深刻决定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方向。

因此,在解决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益上,我们必须恰当地处理,这便是一个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体现。

一个前途光明的国家必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维持稳定秩序的便是法治,风尚道德的天平便是公正,维持自由的基础便是平等,永葆活力的前提便是自由,这是一个社会正确前行的必由之路。

只有这样,法治会更好的存在于一个国家、人民的心中。

最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事务与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的依法治国的价值观念。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
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的心愿,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这是一种能将无数人的力量与智慧相结合的价值理念,更是一种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价值信仰。

简单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便是依靠法律的力量的来管理国家,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国家实现有效的治理。

而在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我国长期强调以德治国,德政为先的传统思想,法律是传统道德的附属品。

这些思想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不断加深,一切都在慢慢地改变,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以确立,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国家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道路发展,这也要求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

因此,在关于组织与广泛动员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方面,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通过各项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完善与正常运行,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这样,依法治国的思想观念才能逐渐深入人心,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与法律保障。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价值核心
首先,在长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努力推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大力保障实施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社会法治建设的措施。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各个社会团体、政党组织与不同的阶级组成的利益群体或个人。

这些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必然会出现许多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当不同的价值观念交织到一起时,必会出现乃至引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各自的社会群体相互间对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持相同的观点,清楚地认同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内在联系,就能对社会的矛盾与冲突起到减少的作用。

因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提倡,从现实中来说,对社会的各个公共组织与部门在组织社会活动,国家调节与干预社会事务的过程中起到了良性的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利于公
民自身的优良价值观的建设与发展。

其次,法治社会与法治中国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出法律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在法治社会中,整个社会的运行与治理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正确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处理整个社会利益的分配、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矛盾的解决。

公民应能保障自己的法律诉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时也不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与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不是纯粹依靠法律管理的社会,而是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而这些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小康社会的根本特征。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

最后,依法治国是平衡社会各个阶层集体与个人的利益,缩小地域、城乡之间的差距,建设法治国家。

我们要公正的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地对待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居住、教育、就业等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在参与、发展权利过程中平等性的重要意义,更加说明了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作用。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价值要求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我国公民的道德规范里明确要求个人需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对自己的国家、行业、个人、他人也应做到对祖国的热爱,对行业的敬爱,对个人的珍爱,对他人的关爱,要将这些爱作为个人的价值标准,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投入到社会主现代的建设之中。

其中,自己对自己与他人的诚信、友善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对国家、行业的忠贞、敬重可以使国家社会更加强大与富有弹性。

其次,依法治国与个人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处事的规范。

法律自身包含着人类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也赋予了法律权威,也正是这点,许多的人认识到了法律的道德性与权威性,从而产生了敬畏感,进而遵守法律。

同时,我们每个人不是刻意的去遵守法律,不是事事去争,事事诉讼,而是要将法深入人心,自觉地去遵守法律,自觉地遵守我们对国家、行业、个人、他人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最后,倡导与实现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依法治国的体现,是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依法治国是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参与的,它是一面旗帜,我们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必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