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浅议黑土文化与精神建设建设黑土文化,就是要推动黑土文化,使其发挥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是我们目前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使黑土文化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促进经济振兴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变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
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
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
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
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
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
’”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肥沃土地之上,但更多的是想索取自然界现成的财富。
游牧渔猎于草原山川,直到近代仍不愿深耕细作于土地之上,常常是“播种慢散之,茁芽后牟而为深。
恶草满畦,亦不芟”、“地无阡陌、亦不治沟洫、旱乾水溢听天由命”,就连涌来的大批流民也受到了这种落后、懒惰心理的严重影响,渐渐地使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中原精神褪了色。
这种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
它不仅表现在黑龙江农民身上,而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整个黑龙江人的精神素质中。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
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 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 人,同比增长16.45%,其中长期生14745 人,同比增长14.51%,占总人数的86. 54%; 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 人,同比增长18.8%,占总人数的47.61%.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 2015-2017年) 》。
《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
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篇1浅析东北地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通过解析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多元要素,归纳出东北地域文化特点、人文特点。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引言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罕见的大规模移民现象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1.东北地域文化成因1.1地理因素东北地区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部(包括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约为1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
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文化共融性的便利通道较为狭小:东接朝鲜半岛、西邻蒙古大草原、北毗俄罗斯、南望渤海,除了西南部经辽西走廊能与祖国内地相连,东北地区所处的位置犹如被巨大的屏障所包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交恶使东北一度与苏蒙的来往中断,冷战又使东北与毗邻的日、韩不相往来,同时东北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与文化往来不甚频繁。
然地理的阻隔与文化交流渠道的闭塞,使东北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1.2发展历史1861年以前,由于清廷长期严厉的封禁政策,东北区域经济基本上处于原始的自然发展状态,商业、农业和牧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直到19世纪末期,清廷的封禁政策开始松动并逐渐取消,东北文化才进入急速的转折和选择时期。
一般认为东北经济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即流民、拓荒者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末)、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19世纪末-1949)和工业化阶段(1949-1979)。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突破了以往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方式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设计是立体的,可以灵活应用。
以人文话题为主线版块结构,使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加脉络清楚。
板块组合设计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脉络更清楚,突破了一直以来以单篇课文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另一方面,专题的设置弥补了语文学习的局限性,它在各学科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封闭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借盛泽地域的文化来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是契合教学要求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运用到语文学习当中,在增强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学习了语文知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设立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色、风俗民情,节日文化,文物古迹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
这就为盛泽的本土文化融入苏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一直以来,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还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首先,要让教学内容情感化。
注重情感熏陶,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情感的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乐学”。
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的论文(通用6篇)地域文化的论文篇1摘要:文章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入手,通过认识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形成和分类,结合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现状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影响因素,探索地域文化在不同景观空间中的运用;使得公共环境设施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同时,能充分的展示和弘扬景观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文化品位一、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1.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
环境设施一词最早是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Furniture”,也就是街道的家具;而在欧洲,环境设施被称为“UrbenElement”,意为城市的配件;日本对公共环境的理解为“道的装置”和“步行道路的家具”。
综合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环境设施”理解为“公共设施”或者“环境设施”。
当然,公共环境设施有室内、室外的环境设施,他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不同的形态、色彩、功能而存在在环境中。
2.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
自从城市发展以来,环境设施也随之而诞生、发展,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京都汴京真实的城市繁荣景象,画面中描绘的真实街道和店铺已经出现了各种招牌、门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设施等相关附属的设施也逐渐发展起来。
3.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
在环境设施的分类中,由于指导思想和专业门类的不同因此归类也大相径庭。
根据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结合环境设施的各要素,于是将公共环境设施分为了管理系统、交通系统、辅助系统、美化系统这四大类。
二、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符合人性、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
通过考察我国当前城市和景区的公共设施发现,在当下进行户外活动却十分不易。
就算身处于不同城市与地区,也感受不到本地特有的文化和风情。
这些由公共环境设施不完善不科学造成的尴尬,造成了更多宅在家里的现象,让人们感到只有在家才能落得悠闲自在。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见摘要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大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它属于草原文化过度带,饮食带有满蒙风味和关中风味。
关键词:小米山羊肉荞面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
陕北人胸膛星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一、安塞小米安塞小米,陕西省安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延安安塞小米久负盛名,先秦、西汉军屯时期,便有大面积种植,有鲍家营、谭家营、东营、冯家营等屯军垦荒要地。
隋唐宋元,农牧杂柔,时农时牧,农业受限,但谷子始终是当时农牧民的大宗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农耕再兴,农牧携伴同行,耕作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谷类作物不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品种更加齐全。
据民国安塞县志记载:“安塞境内宜粟,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
其种有龙爪、狼尾、猪粪、竹叶青、马拖韁、焦泥黄、大期限、小期限、红小料等。
”1935年安塞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垦荒,“小米加步抢”打破了-的经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小米随着全国解放而享誉四海,闻名遐迩。
解放后,小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49年的2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300公斤,总产也由1949年的318万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万公斤。
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商南电大专业法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周宁2014年 6月我爱西安摘要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关键字:西安地理文化发展一. 西安简介西安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曾镌刻了无数的辉煌;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之神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西安,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近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叹,又会为现代建设的勃勃生机所感喟!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
早在100 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
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
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 多年。
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 多年。
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精选9篇)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篇1摘要:通过京杭运河洛社段景观带设计,充分展现地域文化,恢复人文古韵,还原运河情怀,以充分的文化内涵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求亲切、安闲、古朴、自然,使洛社因为洛社新景而被净化,添加人文雅趣,满足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
关键词:生态休闲人文古韵2009年无锡市惠山区交通局对京杭运河洛社景观带进行方案设计竞标。
要求在京杭运河洛社段“四改三”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洛社古运河风貌的恢复和建设。
我院在方案中脱颖而出,设计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充分结合,整个设计分为四个篇章:场地解读篇、总体方案设计篇、分区方案设计篇以及专项方案设计篇。
1场地解读1.1区位分析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包容着我们祖辈的汗水和智慧,从最早的春秋末期一直流淌到21世纪之初的今天。
穿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纵连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是一条举世无双的人工长河。
它也是一条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长廊。
无锡,运河名城之一,在《中国三千年运河史》作者嵇果煌的论著中无锡是中国运河的发祥地,无锡太伯渎是最早地运河。
京杭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今属洛社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公里。
总体规划确定了将其定位为一条黄金水道、生态廊道、景观通道,并分为镇区段、城区段、园区段。
而本项目洛社段就属于该总体规划中的镇区段。
1.2项目概况惠山区洛社镇是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江南古镇,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江南段后,河道贯穿一通,洛社因水运便利,商民接踵而至,逐渐形成集镇,至明清时期,贸易兴旺。
历史上素有“小无锡”之称,是锡西重镇,千里古运河孕育了洛社这个江南古镇,从西向东贯镇而过,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
其流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灵秀独具的自然景观,也将为此番运河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添色不少。
“洛社古运河风貌建设工程”重点为“一带三点”,即运河景观带和三个主题园区(生态湿地公园区、文化广场区、休闲广场区)。
地域文化论文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摘要:中华饮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名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的精微浓缩与鲜活的表达,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陕西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字:三秦地域特色饮食文化前言: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
陕西独特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便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
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功,注重火候,使用油、盐、酱、醋等多种调料,运用烤、煎、炸、炒等多种烹饪技法。
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
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
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
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3000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
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非常科学的。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旬邑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袁杰2014 年 12 月陕西旬邑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谈摘要旬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
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
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
在历史上,旬邑为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是西极古域,周人先祖在此立国兴邦,励精图治,有现代稀缺的农耕文明。
黄河剑齿象化石和板齿犀牛化石,秦直道穿境而过,为秦朝政治文化中心,在近代历史革命中,是陕甘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北宋嘉佑年间的泰塔,为八角七层阁楼砖石结构;明末清初的唐家民居,有北方的四合院与苏州园林艺术融合,砖雕、木雕、石雕细腻绝伦;洞秒连天,排列规整的赵家洞石窟,为周人穴居之地,旬邑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关键词:荞面饸铬甑(zèng)糕粘(nián)糕御面腊八面花子馍一、荞面荞面是由养麦磨制而成的一种面粉,荞麦在旬邑地区广泛种植,因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无紊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几倍,所以荞面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是现代最后大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由于其含糖量低,长期实用,能够降低血糖。
荞面有多种吃法,在旬邑荞面饸铬是一道家常便饭。
荞面饸铬先把荞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专门做河漏的工具一河漏(饸铬)床子,把荞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你有点感冒鼻子不通,加点芥末,那就太香了。
特点:面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
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二、甑(zèng)糕甑(zèng)糕,旬邑地方食品。
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甑糕是从我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 1月多。
关于这个“奤”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二)锅盔像锅盖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
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
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
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三)辣子是道菜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
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
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四)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
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
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
二.关中的饮食消费生活民俗是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经济民俗中,最为敏感的神经,是日常生活最为活跃的事象,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
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下面就依此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一)茶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
地域文化资源设计教学论文
地域文化资源设计教学论文一、地域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一种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沉淀才逐步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文化。
这种文化常常成为该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资源,被运用于文化、经济等领域。
地域文化包含了地域和文化两个词语,其中地域是对文化的一种空间限定,使得地域文化被限定在特定的空间范围之内。
这种被限定在特定区域内的文化,常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文物、传统风俗、方言文化等方式存在,并影响这一地区的人群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以历史文化为主体,包含一定的以现实文化为基础的形式,被称为地域文化,而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地域文化综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资源。
在现实中,这些地域文化常常被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涉及的范围包括城市经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文化发展研究等多方面。
各个地区在开发、利用地域文化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上。
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形式,如何将其应用到相应的领域中,并发挥其最大价值,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做好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这些资源就会像一座宝藏发挥无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借鉴与应用在设计教学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课题的研究,常常会涉及选题方向的问题。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方向。
在设计教学中,如何将课程设计和课题研究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下面笔者先谈谈设计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化资源的几种方式和意义。
1.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具体的图形、图像,要学习和研究这些具体的图形、图像,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准备相关的资料。
虽然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检索并访问所需要的资源,但很多时候有些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被直接获取,有的甚至无法检索。
这就给学生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阻碍。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电大地域文化论文摘要:在响应国家文化创新的政策鼓励号召下,根据地域文化进课堂的教学必要性,通过课程教学机制的创新设计,试图在教学改革目的、教学改革措施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将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结合旅游专题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灵活运用地域文化符号并提高将其应用于今后的设计工作当中的能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产品;教学改革1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1.1提高学生旅游专题设计的专业综合能力首先,提高专业知识能力。
立足地域文化,植根教学课程,精炼教学内容,区别于大而泛的设计主题,开创地方院校特色教学理论,储备专业知识。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体系,在教学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因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并运用于旅游产品设计中,对充实专业理论结构,丰富专业视野,将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现实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依据本地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开创和挖掘旅游专题设计元素。
其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将地域文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支持,不仅丰富了旅游专题设计的文化专属性,而且在对地方民俗民艺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挖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模仿、操作,有利于探寻和总结出更好的设计元素。
一方面,在无意识的模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地域文化基因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创新。
再次,提高综合研究能力。
旅游专题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设计学、营销学、民俗学、美术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学科,需要运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挖掘,提升旅游专题设计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
1.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体系。
将产品设计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以地域文化为具体的文化研究依托,结合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成果。
2015秋地域文化(本)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一、选题指南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对家乡某一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介绍一位三秦教育家,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作用。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
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
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1. 选题正确15分2. 论点、论据40分3. 材料、数据20分4. 写作规范性15分5. 字数要求10分附件:论文格式要求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新城电大专业会计(本)学号学生姓名2016 年元月陕西地域文化摘要:陕西(Shaanxi),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
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地域文化论文《文化风情—汉中》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文化风情——汉中摘要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的汉中,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江南韵味。
它有别与关中和陕北地区传统的三秦文化,“秦风楚韵”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汉中便是陕南文化的代表,它虽同为陕南,却又大不不相同,从而更加增添陕南独特文化的魅力。
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来,历史曾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也留下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
汉中的地理位置独特,使汉中成为历代军事重镇。
汉中的文化和历史悠久而厚重,使汉中在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魅力。
关键词:汉中地理位置文化历史一、汉中的地理位置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区。
东与城固县为邻,南以汉江与南郑县分界,西与勉县接壤,北与留坝相连。
南北长三十七公里,东西宽二十二公里,总面积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
地势南低北高,依次为平原、丘陵和山地。
南部的平原是汉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拔约五百到七百米。
北部的丘陵和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汉中因汉江得名。
作为行政建制名称,始于秦。
据《史记。
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设郡治于西城(今陕西安康)。
东汉将汉中郡由西城迁治南郑。
从此,南郑成为汉中的附郭首县。
直到1954年,汉中的行政首府一直设在南郑。
南郑的名称起于西周。
据《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
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汉中为物产丰富、“四塞险固”之地。
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贯穿其中,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
自汉代以来,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湛称历代军事重镇。
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地域文化城市设计论文1、文化对城市设计的意义文化是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包括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区别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与历史性特征,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与变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其历史、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地域风貌孕育了徐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在经过了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文化带给人们心灵的满足感.汉代是我国民族精神确立的时期,是民族自信力最为强盛的时代,雄浑豪放、民风纯朴、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是汉文化精髓之所在.汉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时代,注重文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使得许多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的开放也需要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从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统一、阴阳之和谐,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内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构城市,让历史服务于现代”把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设计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现汉文化主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进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2、徐州汉文化研究与发展现状四百多年的两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无比辉煌的一页.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着很多汉文化的遗迹.除了汉墓、汉兵马俑与汉画像石以外,还有项羽的戏马台、刘邦的拔剑泉、子房山等.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石雕、砖雕、玉器、金银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属于国宝级文物,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这些是汉文化研究的物质基础,反映出距离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汉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汉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从汉文化遗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浑厚豪放的汉代精神,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对于徐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留存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可供研究与借鉴的实物,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源泉.在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建造了许多仿汉文化景观和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作为传递汉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树立两汉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文化景区的建设是徐州汉文化展示的一个亮点.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集中展示了两汉文化精髓.融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为一体,动漫展示与互动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动参与其中.建筑设计突出汉文化主题,以仿汉建筑为主,突出汉代建筑雄浑、大气的特点,这也是汉文化精神的一种直观展现.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汉城等景点分散布局,以点带面,营造出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公共艺术方面的汉文化展现,主要体现在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例如,三环路环岛的系列雕塑、云龙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断崖壁画等.汉文化作为徐州现代城市设计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等方面都应有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与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个性与魅力,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去进行现代城市环境的'构建,真正使城市精神与内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人们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3、现代设计理念与徐州汉文化的结合策略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质.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文化媒体的传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外化体现.人们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围之中,了解城市历史与文化,直观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汉文化要以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现代与传统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展现徐州汉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用现代设计的视觉语言展现出来.3.1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建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与公共艺术等,这是城市的大环境,是城市文化风貌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呈现,人们置身于其中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体验.汉代距今历史久远,留存下遗迹多为墓葬.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应注重汉文化精神的融入.例如,简洁方正的整体风格的营造与自然材质、有代表性色彩的运用,都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汉文化中的古朴与庄重.要使汉文化能够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空间中,就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经过抽象与重构的过程,古为今用.例如,汉画像石艺术馆新馆的设计,融汉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方法为一体,既注重方正简洁,又不拘泥于讲求对称的汉代建筑形式,依山而建,运用古朴自然的浅色石材融于周围山水之中,建筑周围园林景观的设计洒脱而写意,使得建筑整体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在建筑形式上以粗犷的直线条似刀削斧劈般建构出整体形态,体现出雄浑豪放的汉代精神。
因省校考核评估《地域文化》课程要求完成一篇关于安徽地方风俗文
因省校考核评估《地域文化》课程要求完成一篇关于安徽地方风俗文安徽地域文化论文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华东的西北部,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与江苏、浙江相连,西与湖北、河南相接,南与江西为邻,北与山东相依。
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安徽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清王朝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因当时安庆已成省内政治中心,徽州已成省内商业、经济中心,故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为省名。
安徽简称皖,是因境内皖山而得名。
皖山,古称灊山,今称天柱山,在潜山、岳西境内。
相传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今潜山地区封了一个伯国,称皖国,山因名皖山。
又因安徽建省时的省会所在地安庆属古皖国,所以“皖”便成了安徽的简称。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个概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的本义为化生、变化、造化。
“文化”一词连用出现则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的含义是讲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涵义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个把文化作为一种概念提出来并给它下定义的是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他认为文化是由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地域文化的概念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群体,就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也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特征和独特作用的文化。
它是地理环境与历史、民族、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有着较强的地方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资源。
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地域文化是其独一无二的标志和特色。
不同地域的文化彼此之间有独特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美食、音乐等多个方面。
例如,中国的地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北方有汉族文化的代表北京和河北,南方有水乡文化的代表苏州和杭州,西南有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重庆和云南,东北有工业文化的代表沈阳和大连等等。
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了中国大地,也让中国成为了一个多元的国家。
地域文化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地域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独特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的重要支撑点。
例如,苏州的水乡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福建土楼成为了福建旅游业的独特亮点。
其次,地域文化可以为地方增加文化软实力。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之一,通过推广地域文化可以增加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例如,九寨沟的美景成为了四川的名片,红色文化成为了江西的代表。
最后,地域文化是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独特标志,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增强地方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筑地方的文化自信。
然而,地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地方文化面临着冲击,地方特色文化可能被全球化的文化同化。
其次,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城市文化的同质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
此外,跨地域迁徙和流动也使得地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下降。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鼓励地方居民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传承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见
摘要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大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它属于草原文化过度带,饮食带有满蒙风味和关中风味。
关键词:小米山羊肉荞面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
陕北人胸膛星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一、安塞小米
安塞小米,陕西省安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延安安塞小米久负盛名,先秦、西汉军屯时期,便有大面积种植,有鲍家营、谭家营、东营、冯家营等屯军垦荒要地。
隋唐宋元,农牧杂柔,时农时牧,农业受限,但谷子始终是当时农牧民的大宗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农耕再兴,农牧携伴同行,耕作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谷类作物不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品种更加齐全。
据民国安塞县志记载:“安塞境内宜粟,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
其种有龙爪、狼尾、猪粪、竹叶青、马拖韁、焦泥黄、大期限、小期限、红小料等。
”1935年安塞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垦荒,“小米加步抢”打破了-的经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小米随着全国解放而享誉四海,闻名遐迩。
解放后,小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49年的2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300公斤,总产也由1949年的318万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万公斤。
延安安塞小米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
安塞小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粘糯芳香,油脂丰富,久贮不变,平均含蛋白质13.4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全国为12.4%)。
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平均含脂肪4.5%,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85%,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其粗纤维含量在几种
主要粮食作物中最低。
2008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安塞小米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小米可蒸、可煮,熬成粥.黄香柔滑、粘糊性强、回味悠长,喝之满口泛香。
可滋阴补虚,民间有“养人”之说,足老幼、孕妇最喜益的食品。
近年来.经过科学改良的“安塞小米”更是米中佳品。
用小米酿制的米酒香醇可口,称为陕北的一大饮食特色。
陕北酒曲道:“烧酒本是糜子水.先软略膊后软腿”。
根据配料及酿制工艺不同,分为黄酒,糖酒、清洒、稠酒等多种。
米酒具有黄米的米香味,色泽黄亮。
酸甜适口,口味绵醇。
曲香悠长,营养丰富,消腻暖胃,老少成宜。
多于冷天制作。
可作药引及料酒。
二、陕北山羊肉
羊肉作为北方民族的传统饮食,其实并不稀奇。
而陕北山羊肉之所以如此影响深远,有坊间皆碑,自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
海拔较高,常年雨水稀少.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致使地表植物生长周期长,耐寒抗旱.适应性较强。
而在黄土高原沟壑之间成长的山羊。
生性好动.活动量大.所食杂草.均为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伺草。
它们尤其喜食一种俗称。
百里香”的地椒香草.这种草随处可见.营养特别丰富。
冈此该地所产的山羊肉肉质鲜美,脂肪含量少,食用时香而不膻,肥而不腻,是其他地域和种类的羊肉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属于纯正的天然绿色食品。
“养面和烙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六月六。
新麦子馍馍炖羊肉~手拿羊肉怀揣糕跟上哥哥走”——这些歌咀所唱颂的。
既反映出人们对羊肉的独特喜爱,同时也阐述了羊肉的基本食法。
在陕北山羊肉系列食品中.尤以清炖带骨羊肉深受人们欢迎。
选用优质成年羊羯子肉,用凉水漂洗干净后,将肉连骨剁为大块下入冷水铁锅内,先行旺火加热.略加搅拌,待烧开后撇去表面浮沫,再致中火炖制同时下调料包。
当羊肉炖至5成熟时始放盐,随后改小火慢炖。
直至肉烂即可。
这一工序。
一般需要3—4小时之久。
如此独到的烹制工艺,使得陕北山羊肉出锅后肉烂汤纯.清香四溢.闻之令人口舌佳津,垂涎三尺,这一传统美食也便随之声誉远播,交口称颂。
这种羊肉除食肉外,还可品汤。
汤中营养充足,还派作泡馍、泡米饭.加汤羊肉面条、烩羊汤麻食等数种功用,叮谓一举多得,兼收并蓄。
在陕北地区,山羊肉在饮食领域中地位昂贵,平时家里来了宾客亲友。
人们往往把羊肉招待当作最高规格和礼仪。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甚至还将其作为相互馈赠的最佳礼品。
三、荞面
荞面是由养麦磨制而成的一种面粉,荞麦在陕北地区广泛种植,因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无紊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lO倍,所以荞面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是现代最后大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由于其含糖量低,长期实用,能够降低血糖。
荞面有多种吃法,在陕北荞面是一道家常便饭。
(一)荞面饴铬
先把莽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专门做河漏的工具一河漏(饴铬)床子,把荞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你有点感冒鼻子不通,加点芥末,那就太香了。
特点:面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
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二)荞面碗坨
将荞面用温水和成面团。
放入盆内.然后用手蘸水反复揉搓。
揉匀后再蘸水揉搓,直到拽起能吊成线时,舀入碗中。
上笼蒸熟,取出后在凉水中冰凉。
养麦糁子制法。
将养麦糁子放人盆内.洒凉水少许。
浸渗约卜分钟.倒在案L擀成茸,再放入盆内,逐浙加入凉水。
用拳头搋成糊状,用细箩过滤(面糊稀稠以能挂在勺子上为度).倒人碗内.入笼旺火蒸十分钟,用筷子搅动几下,再蒸十分钟左右即熟.出笼晾凉。
食用时用刀将碗团切成长薄片,盛入碗内。
调入用麻籽油炒过的葱花及芝麻酱、生姜米、精盐、酱油、食醋.芥末、蒜泥、油泼辣子。
如再能加点麻辣猪肝味道则更佳”。
在诸多的养面食品中,碗坨有着鲜明的特色。
筋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
参考文献:
1、袁占钊,姚正宽.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尚存义,陕北风味小吃,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
3、朱合作,陕北饮食文化,m.陕北。
2008年第1期.
4、冯富建,陕北饮食,中国作家网,2010年第5期.
5、李毅,陕北饮食文化开发与浅析,企业经济,2012年09期
6、安庆丰,安塞县志,民国3年(1914年)
7、安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塞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