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浅议黑土文化与精神建设建设黑土文化,就是要推动黑土文化,使其发挥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是我们目前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使黑土文化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促进经济振兴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变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

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

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

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

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

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

’”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肥沃土地之上,但更多的是想索取自然界现成的财富。

游牧渔猎于草原山川,直到近代仍不愿深耕细作于土地之上,常常是“播种慢散之,茁芽后牟而为深。

恶草满畦,亦不芟”、“地无阡陌、亦不治沟洫、旱乾水溢听天由命”,就连涌来的大批流民也受到了这种落后、懒惰心理的严重影响,渐渐地使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中原精神褪了色。

这种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

它不仅表现在黑龙江农民身上,而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整个黑龙江人的精神素质中。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

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 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 人,同比增长16.45%,其中长期生14745 人,同比增长14.51%,占总人数的86. 54%; 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 人,同比增长18.8%,占总人数的47.61%.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 2015-2017年) 》。

《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

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篇1浅析东北地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通过解析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多元要素,归纳出东北地域文化特点、人文特点。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引言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罕见的大规模移民现象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1.东北地域文化成因1.1地理因素东北地区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部(包括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约为1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

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文化共融性的便利通道较为狭小:东接朝鲜半岛、西邻蒙古大草原、北毗俄罗斯、南望渤海,除了西南部经辽西走廊能与祖国内地相连,东北地区所处的位置犹如被巨大的屏障所包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交恶使东北一度与苏蒙的来往中断,冷战又使东北与毗邻的日、韩不相往来,同时东北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与文化往来不甚频繁。

然地理的阻隔与文化交流渠道的闭塞,使东北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1.2发展历史1861年以前,由于清廷长期严厉的封禁政策,东北区域经济基本上处于原始的自然发展状态,商业、农业和牧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直到19世纪末期,清廷的封禁政策开始松动并逐渐取消,东北文化才进入急速的转折和选择时期。

一般认为东北经济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即流民、拓荒者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末)、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19世纪末-1949)和工业化阶段(1949-1979)。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突破了以往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方式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设计是立体的,可以灵活应用。

以人文话题为主线版块结构,使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加脉络清楚。

板块组合设计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脉络更清楚,突破了一直以来以单篇课文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另一方面,专题的设置弥补了语文学习的局限性,它在各学科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封闭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借盛泽地域的文化来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是契合教学要求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运用到语文学习当中,在增强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学习了语文知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设立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色、风俗民情,节日文化,文物古迹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

这就为盛泽的本土文化融入苏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一直以来,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还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首先,要让教学内容情感化。

注重情感熏陶,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情感的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乐学”。

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的论文(通用6篇)地域文化的论文篇1摘要:文章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入手,通过认识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形成和分类,结合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现状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影响因素,探索地域文化在不同景观空间中的运用;使得公共环境设施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同时,能充分的展示和弘扬景观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文化品位一、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1.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

环境设施一词最早是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Furniture”,也就是街道的家具;而在欧洲,环境设施被称为“UrbenElement”,意为城市的配件;日本对公共环境的理解为“道的装置”和“步行道路的家具”。

综合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环境设施”理解为“公共设施”或者“环境设施”。

当然,公共环境设施有室内、室外的环境设施,他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不同的形态、色彩、功能而存在在环境中。

2.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

自从城市发展以来,环境设施也随之而诞生、发展,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京都汴京真实的城市繁荣景象,画面中描绘的真实街道和店铺已经出现了各种招牌、门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设施等相关附属的设施也逐渐发展起来。

3.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

在环境设施的分类中,由于指导思想和专业门类的不同因此归类也大相径庭。

根据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结合环境设施的各要素,于是将公共环境设施分为了管理系统、交通系统、辅助系统、美化系统这四大类。

二、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符合人性、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

通过考察我国当前城市和景区的公共设施发现,在当下进行户外活动却十分不易。

就算身处于不同城市与地区,也感受不到本地特有的文化和风情。

这些由公共环境设施不完善不科学造成的尴尬,造成了更多宅在家里的现象,让人们感到只有在家才能落得悠闲自在。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见摘要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大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它属于草原文化过度带,饮食带有满蒙风味和关中风味。

关键词:小米山羊肉荞面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

陕北人胸膛星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一、安塞小米安塞小米,陕西省安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延安安塞小米久负盛名,先秦、西汉军屯时期,便有大面积种植,有鲍家营、谭家营、东营、冯家营等屯军垦荒要地。

隋唐宋元,农牧杂柔,时农时牧,农业受限,但谷子始终是当时农牧民的大宗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农耕再兴,农牧携伴同行,耕作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谷类作物不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品种更加齐全。

据民国安塞县志记载:“安塞境内宜粟,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

其种有龙爪、狼尾、猪粪、竹叶青、马拖韁、焦泥黄、大期限、小期限、红小料等。

”1935年安塞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垦荒,“小米加步抢”打破了-的经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小米随着全国解放而享誉四海,闻名遐迩。

解放后,小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49年的2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300公斤,总产也由1949年的318万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万公斤。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商南电大专业法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周宁2014年 6月我爱西安摘要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关键字:西安地理文化发展一. 西安简介西安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曾镌刻了无数的辉煌;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之神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西安,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近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叹,又会为现代建设的勃勃生机所感喟!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

早在100 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

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

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 多年。

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 多年。

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见
摘要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大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它属于草原文化过度带,饮食带有满蒙风味和关中风味。

关键词:小米山羊肉荞面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

陕北人胸膛星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一、安塞小米
安塞小米,陕西省安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延安安塞小米久负盛名,先秦、西汉军屯时期,便有大面积种植,有鲍家营、谭家营、东营、冯家营等屯军垦荒要地。

隋唐宋元,农牧杂柔,时农时牧,农业受限,但谷子始终是当时农牧民的大宗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农耕再兴,农牧携伴同行,耕作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谷类作物不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品种更加齐全。

据民国安塞县志记载:“安塞境内宜粟,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

其种有龙爪、狼尾、猪粪、竹叶青、马拖韁、焦泥黄、大期限、小期限、红小料等。

”1935年安塞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垦荒,“小米加步抢”打破了-的经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小米随着全国解放而享誉四海,闻名遐迩。

解放后,小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49年的2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300公斤,总产也由1949年的318万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万公斤。

延安安塞小米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高。

安塞小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粘糯芳香,油脂丰富,久贮不变,平均含蛋白质13.4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全国为12.4%)。

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平均含脂肪4.5%,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85%,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其粗纤维含量在几种
主要粮食作物中最低。

2008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安塞小米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小米可蒸、可煮,熬成粥.黄香柔滑、粘糊性强、回味悠长,喝之满口泛香。

可滋阴补虚,民间有“养人”之说,足老幼、孕妇最喜益的食品。

近年来.经过科学改良的“安塞小米”更是米中佳品。

用小米酿制的米酒香醇可口,称为陕北的一大饮食特色。

陕北酒曲道:“烧酒本是糜子水.先软略膊后软腿”。

根据配料及酿制工艺不同,分为黄酒,糖酒、清洒、稠酒等多种。

米酒具有黄米的米香味,色泽黄亮。

酸甜适口,口味绵醇。

曲香悠长,营养丰富,消腻暖胃,老少成宜。

多于冷天制作。

可作药引及料酒。

二、陕北山羊肉
羊肉作为北方民族的传统饮食,其实并不稀奇。

而陕北山羊肉之所以如此影响深远,有坊间皆碑,自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

海拔较高,常年雨水稀少.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致使地表植物生长周期长,耐寒抗旱.适应性较强。

而在黄土高原沟壑之间成长的山羊。

生性好动.活动量大.所食杂草.均为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伺草。

它们尤其喜食一种俗称。

百里香”的地椒香草.这种草随处可见.营养特别丰富。

冈此该地所产的山羊肉肉质鲜美,脂肪含量少,食用时香而不膻,肥而不腻,是其他地域和种类的羊肉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属于纯正的天然绿色食品。

“养面和烙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六月六。

新麦子馍馍炖羊肉~手拿羊肉怀揣糕跟上哥哥走”——这些歌咀所唱颂的。

既反映出人们对羊肉的独特喜爱,同时也阐述了羊肉的基本食法。

在陕北山羊肉系列食品中.尤以清炖带骨羊肉深受人们欢迎。

选用优质成年羊羯子肉,用凉水漂洗干净后,将肉连骨剁为大块下入冷水铁锅内,先行旺火加热.略加搅拌,待烧开后撇去表面浮沫,再致中火炖制同时下调料包。

当羊肉炖至5成熟时始放盐,随后改小火慢炖。

直至肉烂即可。

这一工序。

一般需要3—4小时之久。

如此独到的烹制工艺,使得陕北山羊肉出锅后肉烂汤纯.清香四溢.闻之令人口舌佳津,垂涎三尺,这一传统美食也便随之声誉远播,交口称颂。

这种羊肉除食肉外,还可品汤。

汤中营养充足,还派作泡馍、泡米饭.加汤羊肉面条、烩羊汤麻食等数种功用,叮谓一举多得,兼收并蓄。

在陕北地区,山羊肉在饮食领域中地位昂贵,平时家里来了宾客亲友。

人们往往把羊肉招待当作最高规格和礼仪。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甚至还将其作为相互馈赠的最佳礼品。

三、荞面
荞面是由养麦磨制而成的一种面粉,荞麦在陕北地区广泛种植,因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无紊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lO倍,所以荞面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是现代最后大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由于其含糖量低,长期实用,能够降低血糖。

荞面有多种吃法,在陕北荞面是一道家常便饭。

(一)荞面饴铬
先把莽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专门做河漏的工具一河漏(饴铬)床子,把荞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你有点感冒鼻子不通,加点芥末,那就太香了。

特点:面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

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二)荞面碗坨
将荞面用温水和成面团。

放入盆内.然后用手蘸水反复揉搓。

揉匀后再蘸水揉搓,直到拽起能吊成线时,舀入碗中。

上笼蒸熟,取出后在凉水中冰凉。

养麦糁子制法。

将养麦糁子放人盆内.洒凉水少许。

浸渗约卜分钟.倒在案L擀成茸,再放入盆内,逐浙加入凉水。

用拳头搋成糊状,用细箩过滤(面糊稀稠以能挂在勺子上为度).倒人碗内.入笼旺火蒸十分钟,用筷子搅动几下,再蒸十分钟左右即熟.出笼晾凉。

食用时用刀将碗团切成长薄片,盛入碗内。

调入用麻籽油炒过的葱花及芝麻酱、生姜米、精盐、酱油、食醋.芥末、蒜泥、油泼辣子。

如再能加点麻辣猪肝味道则更佳”。

在诸多的养面食品中,碗坨有着鲜明的特色。

筋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

参考文献:
1、袁占钊,姚正宽.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尚存义,陕北风味小吃,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
3、朱合作,陕北饮食文化,m.陕北。

2008年第1期.
4、冯富建,陕北饮食,中国作家网,2010年第5期.
5、李毅,陕北饮食文化开发与浅析,企业经济,2012年09期
6、安庆丰,安塞县志,民国3年(1914年)
7、安塞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塞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