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1课第1框《文化与社会》word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感悟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了解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知识点二文化是什么[温馨提示]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2)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就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
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
知识点三 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议话题·强认知]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高中政治 第1课文化与社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课:<<文化与社会>>学案第一框:体味文化【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自主学习】一、文化“万花筒”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2、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包括部分和部分.2、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的产物。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中形成的。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中。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中,而且表现在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的文化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我的发现】【问题探究】1.你身边的人(家人、老师、同学、朋友或电视上的人物)是如何理解“文化”一词的,他们认为怎样的表现就叫“有文化”?你的看法又是怎样的?2、课本上认为什么是“文化”?你赞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吗?【要点透析】1.文化不只是艺术。
2024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核心素养术语必背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政策,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措施。
2.科学精神:把握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对个人、对社会的作用;驾驭文化与经济、政治及综合国力的关系。
3.公共参与:通过参与学校、社区等的文化活动,亲身感受生活到处有文化。
1.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气。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确定的文化反作用于确定的经济、政治。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合力和创建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学问体系考点一文化的内涵、特点及社会作用1.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内涵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精神力气,这种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范围上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特点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学问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合在确定的物质载体之中(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们的文化素养体现在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须要在后天实践中不断培育。
政治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相交融(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三、教学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探究导入北京城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土城。
元、明、清三朝以来,北京更是贵为“国都”。
六百年的皇城史使现代的北京城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也留下了或堂皇或精致、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
其中,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的宫殿群。
想领略地道的老北京的生活吗?那你可得离开威严富丽的内城,走进那些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遍布外城每一个角落的胡同和胡同墙内幽静的四合院。
高中政治 文化与社会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文化与社会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知识目标①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本课重点文化的内涵本课难点文化的力量2009年10月,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举行,本届运动会的主题为“和谐中国,全民全运”。
承办本届全运会是济南的荣耀,同时也是对济南市民文化素质的严峻挑战。
我国体育名将邓亚萍曾坦言:“济南市民要用行动为全运会加分。
”[思考] 请你为济南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献计献策。
提示:(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济南市民应该自觉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知识素养,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识、文明意识。
(2)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的社会行为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济南市民应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的良好素养。
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文化等。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校园社区网络文化环境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其中,既包括、、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和、和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立小组课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文化话题进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生活实例导入:教师以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进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本案例背景中,教师设置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本案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其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实现个人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场景,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魅力。
2.邀请文化传承者或专业人士到课堂分享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艰辛与快乐。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分析情境,如分析某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
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7
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
中,我国 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 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 年前还居于第 12 位,现已上升到第
4 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
齐驱。在美国 400 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 1/4 是文化企业。
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
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
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了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和文化政策,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化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我们又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二)讲授新知(500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途径,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文化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8.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说课稿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化现象,分析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2.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内化。
4.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说明本节课将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以案例分析法为起点,通过具体的文化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现象。
2.分析案例中文化的内涵、特点、功能,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本质。
3.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1.案例分析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2.互动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自主探究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教学难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化与社会的互动。
教学难点分析: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难以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功能,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化与社会的互动。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word教案
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案一、考点整合(一)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含义理解:(1)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所讲的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既不是广义的,也不是狭义的。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与经济和政治相对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人们具有的一种文化素养。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其实质是精神现象。
注意: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而人们游山玩水则属于文化活动。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提示文化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也就是第二课中讲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与第二框题中所讲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是一致的,因此须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握)。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判断:文化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答案(略)2、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互交融;(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例题:例1: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下列属于文化的是()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⑦园林雕塑A.①②③④⑦ B.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例2:(07潍坊)2007年5月,莺都潍坊掀起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
高中政治 1.1《文化与社会》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本单元的地位@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学会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第一单元是全书展开的基础。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共设两课,即“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用,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相关教学内容。
8附单元结构图表9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本课设计意图(一) @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〇@明确文化概念。
〇@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〇@知道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〇@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〇@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包括两框内容。
@第一框“体味文化”包括“文化‘万花筒’”、“文化是什么”和“文化的力量”三目。
@第一目“文化‘万花筒’”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二是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该目是活动导入。
教材选择了《大河之舞》《科技灵光——晃圈》《长征组歌》《天鹅湖》等几组镜头,并设置了三个问题: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1)
2019-2020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活动背景背景一: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背景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
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进人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
据有关部门估算,到xx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
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人我国留下巨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
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化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中政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分析】考点一文化与社会(一)自主学习1、文化的内涵: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人的文化素养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②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1 •理清——文化的含义(1)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外延: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⑶形式① 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看,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图示法直观把握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形式世界观:只生观S:宀 价值观等 :9意识形态性质文化[片然科学和技术、 匕?:済言和文字專:) #:文化生产,转播、;宀 : 学习.积累 *L_ _- -____________ '梢神活动 祐神产品:M 论、U> :信恂■道禮L 教脊」[科学.文学*艺术:2.把握——文化的特点角度 特点理解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与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粹 社会的现象“目然"旳东西不能称为文化理知识体系■h 特成 MIAt It Ji I W •孔min 扌脚人存4■辿込如土 > A* II 件怜fp ■最人賣迪工阴尸 烁■爭Trt.itft writ 严覘胃车幵•用址并zf[LL\Jt4h^rtLr&.r*»直比制申I;甘車弋 种用■力聊事■:由人和/桝世讯^代蚌时畀釦冷刊屮 ・时札豈耘MT 卢qaetef 承hMffi>4W*£上驴1*||!1山1 tr1-r iH IlJLSAJt^lMiWildft ui ”拥||・聪1堆劇廈化円 滝肿样甥・曲和羸世昼迪匹手- 宦耐住检-娃IM a M> r- Afr-Ka 目 £Alt*lAfts^ajumaai ・x 学敗卓知圧带*业-禺・輯人』.为劝后 AfUM«««i XK? A .0W« 编夷川jtn ;■』卓渤til 喟査■,An*牛綁「書1F 电曲抬址<t 蠱弄:11鼻劇1■内圧対上化■駁I ;定的呻•「直启为忆国扫吠M iwn«9i4ff 1•令酎那,j If.w wfiM« Sih- K 4i« H SI aifi hffl*' t»>:皿豊 IMLMft 需曲:叠 SL ・的■■虫 Jtm Ar** 的VMA明目标学法1. 结合具体现象,明确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分析】考点一文化与社会(一)自主学习1、文化的内涵: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人的文化素养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②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从科技作用来看,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从劳动者来看,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从文化生产力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国内: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国际: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文化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2)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文化挑战的措施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二)疑难突破1.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提示: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概念解析:(1)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
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
如思想、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我们所学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呢?提示:“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3、如何理解文化力量?提示:文化的力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通过物质性的结果,才能被感知。
4、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提示: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5、正确理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提示: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②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6、“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提示:文化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7、正确理解文化的反作用提示:(1)文化是依存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2)文化虽然也能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它不可能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等量齐观。
(3)文化于政治,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不同性质的文化促进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或变革。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对文化的作用要做具体分析。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可能会超前于经济的反展而发展,也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8、什么是文化生产力?提示:(1)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2)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9、如何理解文化软实力?提示:文化作为“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能认为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经济力等物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10、文化霸权主义是指什么?提示:文化霸权主义就是指否认别国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本国的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妄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
11.如何理解文化竞争力的内涵?提示: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重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文化产品竞争力。
是指文化产品引起消费者注意、唤起消费者共鸣、促使消费者购买的能力。
二是文化企业竞争力。
是指文化企业的原创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抓住消费者的营销能力。
三是文化品牌竞争力。
是指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效提升该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竞争力的能力。
四是文化形象竞争力。
文化形象竞争力,是指文化整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整体形象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文化产品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和文化品牌竞争力,而且还将影响到普通产品的竞争力。
12、认识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的关系提示:(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三)误区警示1、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提示:错误。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示:错误。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提示:错误。
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是同步的,因为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四)总结升华考点二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自主学习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及表现(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
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脆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3、文化对人的作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①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