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游牧民定居点社会管理组织模式创新探究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3、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 思想意识的防范和打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推进法治建设,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民族地区的法律服务和 法律援助工作,提高各族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1、某自治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 效率
基本内容
首先,中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 强民族团结、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这些措施旨在促进边疆 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为全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次,中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 一是民族团结问题。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民族团结问题往 往比较突出。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民族教育、推进民族团 结进步等,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谢谢观看
第三,中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面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由 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 况和需要。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服务、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 等,以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需要采取一 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民族团结、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以促 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 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国的社会治理提供 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法治化设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在边疆民族地区,应该加强法治化建设,完 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水平。同时,应该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 法律意识和素养。只有通过法治化建设,才能确保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托里县牧民定居现状与定居模式探讨

托里县牧民定居现状与定居模式探讨
当的难 度 。
部分定 居 牧 民从 事 牛羊 育肥 、 奶牛养 殖 、 家禽 养殖 和 特色 养殖 等畜牧 业生 产 活动 , 增加牧 民的收入 。 312 就地 连 片定 居 。根 据 托 里 县 水 资 源极 度 缺 .. 乏 , 居牧 民无 法配 置高标 准 饲草料 地 的实 际情 况 , 定
优 惠政策 。通 过增 加政 府财政 补贴 和设 立政 策性 银
行 “ 民定 居工 程 专项 贷款 ” 牧 来解 决 牧 民资金 困难 。
尤 其 目前游 牧 的牧 民多分布 在边 远 、 困 、 产条 件 贫 生 恶 劣 的区域 , 相对 实施定 居 的难度 也更 大一些 , 予 应 以更加优 惠 的政 策 以及 扶贫 开发 政策 ,来 推动牧 民 定 居和 配套设 施 的完善 。 35 加快 牧 区适用 科 技 的支撑 作用 , 进传 统生 产 . 促 方 式 的根本 性转 变 游 牧 民在 定 居过 程 中 已经 或 即 将 碰 到 种 植 饲 草、 圈养 牲畜 等不 熟悉 的生 产活 动 , 草原 畜 牧业在 规 模 化 、 场化 和现 代化 过程 中面 临许多 新 问题 , 须 市 必
在冬 窝 子按 照 “ 通 、 有 、 三 五 一配 套 ” 的建 设标 准 , 安
置定 居牧 民 ,既可 以改善 牧 民冬季 的生 产生 活条件
和牛 羊越冬 度 春的补 饲 问题 ,又可 以充 分利 用托 里
县夏 季草 场 的丰富 草 资源 ,生 产 出绿色 优质 的牛 羊
肉产 品 。
上 ,习惯于草场放牧的大部分牧民基本不掌握农作
物种植 、 人工 饲 草料 地 种植 、 舍饲 圈 养 育肥 等 技 术 , 他 们 在从 事 上 述 各 种 生 产 活 动 时 往 往 效 果 不 如 预 期 , 响 了牧 民的信 心 , 影 同时也 影响 着牧 民定居 政 策 实施 的实 际效果 。 过对现 有定 居点 调研 , 通 目前 传统 的、 粗放 的 、 规模 的畜 牧业 生 产方 式 占较 大 比重 , 小 畜牧业 生产 组织 化程 度低 , 科技 含量 不高 。 社会 化 服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摘要】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游牧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促进新疆游牧民的定居和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游牧民定居政策。

本文通过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析。

在文章总结了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现状,为促进新疆游牧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启示、政策建议、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疆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多游牧民族,以传统的牧民生活方式为生,过着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新疆的游牧民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使之更加现代化、科学化。

新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游牧民定居政策,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帮助游牧民实现定居,融入现代社会,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保护和传承他们的独特文化。

本文将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其中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新疆地区的游牧民定居政策的进一步改善与完善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游牧民定居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关系到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深入研究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现状,对于加深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了解,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牧民定居:风雨出山路

牧民定居:风雨出山路

牧民定居:风雨出山路刘东莱【摘要】仅仅是为躲避暴风雪吗?为何要告别延续千百年的游牧生活?对于生活在新疆的大多数人而言,对于牧民定居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事实上,这项工程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即便你今生从未去过草原【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年(卷),期】2012(000)014【总页数】4页(P82-85)【作者】刘东莱【作者单位】新疆日报社【正文语种】中文仅仅是为躲避暴风雪吗?为何要告别延续千百年的游牧生活?对于生活在新疆的大多数人而言,对于牧民定居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事实上,这项工程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即便你今生从未去过草原。

3月的最后几天,春意正在逼走肃杀的寒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山区乡的雪原看上去一天比一天孱弱,褐色的泥土大片裸露出来。

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坎乡,乡长沙迪克江·沙吾提正在为乡里春天的活计忙碌,与往年不同,今年他的辖区里多了459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哈萨克族牧民,他们是一个多月前刚刚从山里搬迁出来的。

2月中旬的那场暴雪已经悄然离去,定居点的牧民眼下正在做两件事:牛羊防疫和转场。

与往年不同的是,老年人都留在了明亮的屋子里。

沙迪克江每天都在忙碌,或许他已经记不起2月3日的事情:那一天雪覆群山,偌大的定居点里,每一所房子都空空如也。

就在那里,县委书记王奕文对着一群干部厉声说道:“你们搞了半天都没有搞清楚我们盖这个房子干什么!”仅仅是为躲避暴风雪吗?为何要告别延续千百年的游牧生活?对于生活在新疆的大多数人而言,对于牧民定居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事实上,这项工程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即便你今生从未去过草原。

势在必行的转型之路这是一段对新疆牧区经济的描述:第一是牧业基本建设跟不上,生产条件改善不大,冬春草场严重不足,造成“夏饱、秋肥、冬瘦、春死”,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不稳定局面;第二是整个牧区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的牧业经济,没有开展多种经营,畜牧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很弱;第三是多数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牧区科学文化教育落后,人才奇缺。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张昆著《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序言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张昆著《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序言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张昆著《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序言麻国庆【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年(卷),期】2018(029)004【总页数】4页(P26-29)【作者】麻国庆【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张昆在硕士阶段就开始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作了有关于“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硕士论文,并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她的前期研究积累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人类学文献和个案基础。

后来于2011年9月来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又认真接受了中山大学系统的人类学学科训练,对草原生态和社会变迁的国际国内人类学文献,做了很好的梳理。

在她入学前,我和她的硕士导师乌日陶克套胡教授,带着她在当地草原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锡林郭勒盟的东、西乌珠穆沁旗草原踩点和开展调查。

在我之前的草原生态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农牧关系、草原知识体系、草原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讨论,很少涉及工业与草原关系的问题。

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之后,这一问题日渐凸显,草原生态的核心问题也由传统的农牧关系转变为工牧关系。

我清楚地记得2004年9月10日17:30中国社科院的朝戈金教授和我(当时在北京大学工作)作为嘉宾,第一次在央视国际网络频道与网民对话。

当时的在线对话主题是: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

网络主持人让我做个开场白,我的开场白为: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对草原生态给予很大的关心和热情,希望我们在一个比较宽松愉快的环境里面进行讨论。

对草原生态和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但是在原来的生态研究里面主要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介入的比较少,但作为生态系统来说,人、文化、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个非常宏观的生态体系,所以人的行为、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甚至政策因素、管理体制等等都会对生态造成很大的影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定居游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定居游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2011年 科研热词 甘南牧区 甘南 牧区发展 游牧人口定居 混合定居型 应用研究 完全定居型 复合系统 半定居型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铁勒诸部 重构 连片特困地区 社会资本 社会关系 生计方式 漠北 游牧民定居社区 居地 唐代 可行能力 减贫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熵 甘南 源 游牧人口定居 汇 推拉理论 推力 拉力 中间障碍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聚落考古 游牧文化 新牧区建设 定居游牧 启示 乌兰夫 东黑沟遗址 东天山地区 三位一体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游牧人口 适应策略 运行机制 稳定机制 移动 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 模式 机制 未来发展 效益机制 定居 哈萨克族 动力机制 伊斯兰化
科研热词 青海 问题 调查 裕固族 藏族牧区 藏区 聚落 移民 生计方式变迁 生态化 甘肃 甘南牧区 牧民定居点 游牧民定居 游牧文化 游牧人口定居 民族 模式 文化承载力 文化变迁 山区 定居化 四川 双海子村 分区 spss

-重述游牧神话_四川藏族牧民定居工程暨帐篷新生活行动_观察_下_

-重述游牧神话_四川藏族牧民定居工程暨帐篷新生活行动_观察_下_

34四川省藏族牧民定居工程的力度究竟有多大?“这是千年一遇的……”甘孜州炉霍县牧民定居办的一位负责人说。

真的是“千年一遇”吗?省内的新闻报道、各种文件、宣传材料——所有的官方媒体,并未作过如此表述;但是,在一位胸有丘壑的人看来,事情就是这样的:四川省牧民定居工程,激起的历史之变,须以千年计。

后来,相关资料显示的数字,让我们信服了这一来自民间的表述:经过近代以来多次定居与游牧的历史拉锯,几经往复,几经震荡,但截止于2009年,甘孜州28万牧民,仍然只有7%的牧户定居。

也就是说:既便经过了近代以来十分激烈的现代化冲击,甘孜州93%的牧户,还依然保持着千年以来的传统游牧生活。

——在那么浩大的近代社会的⊙一份关于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的深度观察报告 ⊙一次对于游牧文化当代命运的深层索解 ⊙面对游牧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个世界级难题,四川省正在提供一个解决其困境的方案? 一个兼顾传统延续与现代创新的可能性方案?——“四川藏族牧民定居工程暨帐篷新生活行动”观察(下)□ 本刊记者 / 石维斌 郑茜(执笔) 江凌 图 / 李云昌重述游牧神话·真的,千年一遇?·冲击之下,甘孜州游牧文化的历史变迁,依然缓慢而凝滞。

了解这个历史,对于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变革,意义重大:这部缓慢的变革史,现在却有可能迎来历史上最斩钉截铁的变迁了:未来三年之内,几乎所有的甘孜州牧民,都将完全定居下来。

甘孜州政府郑重宣布:到2012年,甘孜州的28万牧民,将全部定居下来。

与此相应,整个四川省藏区的相关数字则是:截止于2009年,全省藏区11.2万户、53.3万纯牧民中,无任何定居房的牧民共有4.7万户、22万人;仅有简易固定居所的牧民共有5.2万户、25万人——两者合计共9.9万户、48万人,占纯牧民总数的88.6%。

2009年6月,四川省政府郑重宣布:到2012年,四川省将建成定居点1409个、定居房9.9万套,村民活动中心1409个;基本实现9.9万户、48万牧民定居,结束全省藏区牧区的游牧无定居生活,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的局面。

少数民族牧民定居政策实施效果与完善研究——基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两个定居点的调查

少数民族牧民定居政策实施效果与完善研究——基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两个定居点的调查
关键 词 : 民; 牧 定居 点; 态环境 ; 生 产业转移 ; 尔塔拉 蒙古 自治州 ; 博 新疆 中图分类 号 :6 3 0 D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3 X(0 1 0 -0 1 6 17 4 3 2 1 )60 0 - 0
我 国现有 2 8 6 个牧 区半牧 区县 ( 、 , 区 旗 市) 牧 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 的 4 % 以上。由于 自然环境 0 等方面的原因, 牧区经济发展滞后 , 还有相当多的少
数 民族 牧 民处 于游 牧状 态 , 居无 定所 , 基本 生 活无保 障。为 了让各 族群 众 共 享 改革 发 展 成 果 , 进 民族 促
里处 , 是典 型 的牧 业 村 ,0 8年 人 均 收 入 42 20 80元 。
过去该村大多数牧民家庭一直处于四季游牧生活状 态 。20 0 8年 起 , 州 、 乐 市把 科 子 里 加 尔村 确定 博 博
场科子里加尔村牧 民定居点、 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 图尔哈队百户牧民定居点 , 访问了赛里木湖草场牧 民。本文结合调查 , 对牧 民定居政策实施 以及面临 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 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 策建议。 两个牧 民定 居点 的基本 情 况 阿热勒托海牧场科子里加尔村定居点 。博乐市
牧业抗风险能力 ; 有利 于推动牧 民实现产 业转移 , 进牧 区公共服务 体 系建设 ; 利 于改善 草原 生态环境。但牧 民 促 有 定居 点建设面临建设资金 困难, 民 自筹压 力大 , 牧 草料 地不足 , 生产方式 转变难 , 定居点 建设缺乏 民族特 色等 问题 。 这些 问题 的解决 , 需要加 大政府统筹力度 , 采取综合推进措施 。


铺设 喷滴 灌 管道 l. 4 8公 里 , 种植 喷 滴灌 草 料地

西藏牧区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班戈县佳琼镇为例

西藏牧区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班戈县佳琼镇为例
牧 区 的 社 区 组 织 ,本 身 承 担 着 协 调 联 系 整 个 牧 区,为大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功能, 就类似于现在城市小区的居委会一样。自从西藏实 施了草场承包责任制,牧民拥有了自己的草场,大都 离开自己原有的家庭居住地,搬到了距离自己草场较 近的地方或者干脆在自己的草场里面定居,牧区集体 经济组织逐步瓦解,牧民以草场零散居住,甚至“老死 不相往来”,从而使大家都相隔甚远,即使牧户间有什 么问题或者矛盾纠纷,其他人也不会知道,难以联系, 同时也疏远了牧民彼此之间的关系。提供日常生活 用品和公共服务的机构与组织也逐步减少,无法推动 牧区城镇化的进程。牧区社区功能的缺失,给牧区社
如今的牧区情况,牧民获得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草 场和牲畜,因此,只有使牧民牢牢的掌握住草场承包 所有权,并有足够的牲畜数量,才能使得他们有稳定 的收入,或者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去进行生活。牧区人 口的过快增长导致了草场资源的紧俏,难以合理进行 再分配,主要凭借家庭长辈的再分配,难免存在分配 过多或者过少,最终导致许多牧民走向贫困,甚至失 业于家。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合适的方 式培育牧民的自身适应能力,来引导牧民走出牧业, 从事其他非牧业活动,从而缓解草场压力,解决牧区 牧民普遍存在的落后问题。
对于所考察的佳琼镇来讲,在牧区土地产权制度 创新与变革的前提下,组建畜产品经营公司的必要性 十分突出,畜产品经营公司专门经营与销售合作社的 各类畜产品,如:牦牛奶、酸奶、牦牛肉、羊肉、皮、毛、 绒等,并逐步完善经营方式,提高蓄产品的附加值,由 过去牧民单户面对市场的现状转变为一种实体面对 市场的形式。总之,要把政府作为引导、把市场作为 导 向 ,把 增 收 作 为 目 标 ,把 结 构 调 整 作 为 主 线 ,把 政 策、技术、项目作为手段,立足于发展现代畜牧的客观 要求,使管理水平提高、效益增加,扩大就业面和就业 力,不仅从政策上而且从实际效益上吸引广大牧民发 散就业,从而使畜牧业健康、稳定、快速地提高,并使 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3 保障义务教育高质量进行,推进教育发展集团化

游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保障

游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保障

游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保障摘要:在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未来的局部进程中,引入能够激发出商品经济活力的生活方式,即加快改变游牧为定居的进程,就变得重要而迫切。

定居的目的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游牧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一、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从游牧到定居是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历史表明,一个居无定处、迁徙不断的民族会成为现代的民族,一个完全依靠游牧,从事游牧业的国家和民族,迈入先进国家和民族的行列,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游牧民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振兴和繁荣游牧民族经济的重要步骤,而且是实现游牧民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不同的经济范畴。

现代经济在传统经济内部发生、发展起来,然后又迫使传统经济解体,并使先前的经济社会现象根本改观。

新疆的牧区经济也是按照这一规律, 逐步由传统单一的游牧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经济发展,并加速这种传统经济社会现象的改观。

游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也是促使其改观的催化剂和必不可少的桥梁。

过几十年里,新疆牧区的生产力水平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格局并未完全打破,基本上属于封闭型的经济类型。

这种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目的的传统经济有别于现代经济:一是经济产业的单一性;二是产品的自给性;三是满足现状;四是基本上是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极低。

这些特点的形成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和游牧民长期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有很大关系。

而游牧民从游牧走向定居和半定居以后,就可以把游牧民从深山老林中解脱出来,为他们创造一个接触社会、接近商品经济的机会和条件,并逐步引导他们在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上,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采矿业、加工业、饮食服务业,拓宽生产领域,开阔自己的眼界,脱贫致富。

这样,势必会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界限,加强各种经济联系。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政策浅议论文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政策浅议论文

四川藏区“牧民定居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政策浅议摘要:本文从社会组织变迁等方面论证牧民定居的必要性;将“牧民定居暨帐篷新生活行动”与新疆、甘南等地区的牧民定居加以比较并提出新问题。

关键词:游牧、定居四川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热坤村作为牧民定居示范点位于红原县城东北部,全村总人口925人,天然草场总面积30.4万亩。

2009年,为了摆脱与现代化进程脱节,摆脱为了定居而解决定居的观念,开始启动“牧民定居暨帐篷新生活行动”。

一、游牧民族定居的诱发机制1、社会组织的变迁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牧区县,民主改革前处于封建农奴社会初期,带有比较浓厚的原始牧区公社的遗迹,属于次生牧区公社形态;部落的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的小生产方式的封闭的畜牧经济形态;由封建主(土司、头人)、牧主和寺庙上层喇嘛三者联合统治。

在政治上,这些阶层享有无限的封建特权,在经济上,他们凭借对土地和草场的支配及操纵,采取多种形式压迫和剥削牧民,牧民生活极端贫困。

1950年以来,国家建立的垂直社会管理组织结构出现,导致游牧民社会中传统组织形式的功能由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来实现,部落作为一种草原地区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步地丧失了它原有的权威和功能。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乡、村组织形式的恢复,牧民获得了牲畜的私人占有权。

对草场的权属问题的划分,明确了草场的边界,放牧的范围逐渐清晰,牧民不易流动,定居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帐篷被砖木住房取代也成了必然的发展方向。

2、生产方式的约束传统畜牧业最根本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这将牧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天然牧场捆绑在了一起,因此必须在对天然牧场适应性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生活。

牲畜产量是根据年内气候、降雪、地形、水源以及草原牧草生长季节性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和迁徙的 ,牧民也需随着牧群迁徙。

但这种靠天吃饭的的传统,抗灾能力很弱,遇到大的灾害,牧民的生活就无法得到保障。

而且传统的畜牧业将老人和孩子也被束缚在游牧中,老人得不到医疗上的保障,孩子没有安定的条件接受教育。

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

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

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摘要】游牧民定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转变过程,其背景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和政治因素。

在定居过程中,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变迁,影响深远。

从游牧到定居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家族和部落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文化传承和转变体现在信仰、习俗和语言等方面,对社会组织、家庭结构和职业分工产生了影响。

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游牧民族逐渐接受定居生活,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综合变迁表明游牧民定居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未来展望也十分重要,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将如何与现代社会融合,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游牧民、定居、社会文化、变迁、原因、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社会组织、价值观念、影响、展望1. 引言1.1 游牧民定居的背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游牧生活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在追随着动植物的迁徙路线,过着以狩猎、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一些游牧民族逐渐选择了定居。

游牧民定居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环境因素是推动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一些游牧民族不得不寻找新的居住地来维持生计。

定居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稳定的生活条件和资源保障。

与定居相关的政治因素也是游牧民族定居的原因之一。

一些游牧民族可能受到邻近部落或国家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们选择了定居。

定居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感和社会地位。

经济因素也是推动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原因。

定居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空间,游牧民族可以通过农业、手工业等活动来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

游牧民定居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在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游牧民族定居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1.2 定居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重要性游牧民定居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现象,它影响着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随着游牧民定居化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部落组织和领导方式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组织。

从帐篷到定居房——循化县岗察乡游牧民定居工程调查研究

从帐篷到定居房——循化县岗察乡游牧民定居工程调查研究
第 z 。
哥民 究 研

— —
从 帐篷 纠 定 居 房
循化县 岗察 乡游牧 民定居工程调 查研 究
陕锦 凤
( 厦门大学, 福建 厦 门 3 10 ; 605 青海民族大学 , 青海 西宁 800 ) 107

石 a 究
摘 要: 牧民定 游 居工 程是国家 对于生活 在高 寒地区 牧民的 的 一项民 程。 生工 本文对 循化县岗 察藏族牧业乡 } v _ - a  ̄F l r X a-
作为重要 民生工程 ,中央政府投 资了2 亿元解决西部牧 区 3 92 .万户游 牧 民的定居 与配套工程 , 采取的原 则是“ 所 合理 规划 、 积极筹措资金 、 加强项 目监管 以及项 11 %” 这一 民 1 ̄ 。
生工程的启动 , 对于改善牧 民生活 、 公共 服务均等 、 提高抗 灾能力和增加牧 民收入等方面 , 取得 了一定成效。
n ma sh sp o u e e aie ef c n n ma i o i t. o d a r d c d an g t f t o d c s c ey v e o Ke r s y wo d :Ga g h o s i ; a t r l r a s t e n o sr c in f r o d n c aT wn h p p so a e ; e t me tc n t t ma s a l u o o n

但移民的 适应性较差, 预期效果不明显, 对城镇的 适应性较
二 田野 点简 介



盖 5
差。二 源性移民 是内 定居, 又称为自 发性移民 定居, 特点是
适应性 和主动性较强 ,多以打工的形式存在 ,同时兼及 牧

农牧民进城定居后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牧民进城定居后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牧民进城定居后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作者:任迎邦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9年第03期为全面了解掌握农牧民进城定居后生产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梳理思路、发展生产,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笔者于2018年底参加了乌兰县政协组织的农牧民进城定居后生产生活情况专题调研,现谈几点认识。

一、基本情况总体来看,乌兰县农牧民群众进城定居后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交通、通讯、购物以及就医和子女入学等都更为便捷,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农牧民进城定居安置现状2008年以来,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乌兰县通过棚户区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等项目新建住房4918套。

其中,棚户区改造房屋4212套、游牧民定居房屋706套。

乌兰县1643户农牧户享受国家政策购买了住房,受益农牧户占乌兰县农牧户总数的23.4%。

从分布看,乌兰县4镇都有农牧户享受到国家住房政策带来的利益。

其中,茶卡镇6个村、柯柯镇4个村、铜普镇4个村、希里沟镇2个村,共16个村。

从人口看,享受国家住房政策的农牧户有6524人,占乌兰县农牧区人口总数的26.1%。

从居住地看,乌兰县现有13个住宅小区,享受国家政策进城定居农牧民居住在9个小区中。

其中,阳光小区169户,占进城定居农牧户的10.3%;牧民小区436户,占26.5%;茶卡满都海小区161户,占9.8%;解放路小区248户,占15%;幸福小区235户,占14.3%;佳禾花苑84户,占5.1名;金圣福地小区57户,占3.5%;西庄小区253户,占15.4%。

从享受项目分布看,享受棚改房项目的农牧户占乌兰县棚改房的16.2%,享受游牧民定居房的为100%。

(二)农牧民进城定居后基础设施完善情况农牧民进城定居后,生活用水、用电及供暖等基础设施问题均得到改善。

从供水、供电情况看,2017年,乌兰县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了乌兰县柯柯镇供水工程,项目已投入使用。

西部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西部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问题研究综述
21 年 5 01 月 第3卷 7 第 3期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nl f n e o ra o InrMo gl Unvri o N t n li Sc l c ne n oi a i s yfr ai at s( )i i cs e t o ie aS e
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牧区经济的发展 以及 边疆地 区的安全 稳定 都有十分重大 的现实意义 。近 年来 , 随着我 国六 大草原
牧 区①生态移 民工程 和新农 村建设 的推进 , 于草原牧 区少 关
区游牧 民定居 工程的推进 , 对定居政策 导向的研究很 早就引 起了学者们 的关注 , 果 也颇 多。盖志 毅等 的《 成 草原 牧 区生 态移 民及其 对 策》 提 出“ 用 科学 发展 观指 导 牧 区生态 移 , 要
发, 论述了游牧 民定居政策在不 同社会政策是 政府力求改 变
[ 作者简介 ] 李静 , 兰州大学西北少 数民族研究 中心博士生导师 ; 宁宁 , 戴 兰州大学西北 少数 民族研 究中心在读 博士 ; 生 刘

琰,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 民族研究 中心在 读博士。 [ 基金项 目) 本文系福特基金项 目 甘南藏 区以社 区为基础 的草地参 与式管理模式推广 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研究” 10 — “ (15
出了可操作性 较强的对 策研 究。王娟 娟 、 高新 才 的《 牧人 游 口定居机 制研 究—— 以甘南 牧 区为例》 游牧人 口定居 的 和《 模式选择—— 以甘 南牧 区为 例》 提 出建立 紧密逻 辑关 系 的 , 动力 、 运行 、 定和效益的完整定居机制体 系和立足 实际 , 稳 在 完全定居 、 半定居 和混合定 居三 种模式 中 , 进行适 宜定居 模 式选择 , 是保证工程效益 实现 的有 效途 径。李 晓霞 的《 疆 新

新时代四川省川东北地区多元共治的实践研究

新时代四川省川东北地区多元共治的实践研究

新时代四川省川东北地区多元共治的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地区提高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四川省川东北地区多元共治的实践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川东北地区是四川省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多种多样的社会问题和治理挑战,需要采取多元共治的方式来进行治理。

本文将分析川东北地区多元共治的实践情况,并探讨其意义和挑战。

一、川东北地区的治理现状川东北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包括达州市、广安市、巴中市和资阳市。

该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同时社会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

一方面,该地区存在着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农田水利建设问题等农村治理挑战;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公共服务需求增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治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的综合治理需要多方共同参与,采取多元共治的方式成为必然选择。

二、多元共治的实践情况1.政府参与川东北地区的多元共治实践中,政府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具有法定的权力和责任,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和资源调配来促进多元共治的发展。

在农村治理中,政府通过土地政策调整、产业扶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帮助解决农村问题;在城市治理中,政府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治理效能。

2.社会组织参与除了政府,社会组织也是多元共治实践中重要的参与主体。

在川东北地区,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村和城市治理,为多元共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NGO组织在农村地区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农民培训和产业扶持,促进农村发展;志愿者组织在城市中开展环境保护、交通引导和社区服务等活动,提高了城市治理的效能。

3.企业参与在多元共治实践中,企业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川东北地区的一些大型企业通过产业扶贫、生态环保和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农村和城市治理,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企业还可以通过发挥产业优势和技术创新,为多元共治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在安居中游走的藏北牧民定居模式探究

在安居中游走的藏北牧民定居模式探究

在安居中游走的藏北牧民定居模式探究
赵玉红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5(000)016
【摘要】文章在总结传统藏北牧民居住状态后,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藏北牧区恶性循环让草地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应该统筹人与草地资源和谐发展.文章提出定居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并探究了在安居中游走的定居模式,文章最后给出了新定居模式的制度支撑.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赵玉红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四川游牧民定居点社会管理组织模式创新探究
2.四川藏区牧民由“定居”转为“安居”的几个问题
3.构建藏北牧民动静结合的新定居模式
4.托里县牧民定居现状与定居模式探讨
5.牧民定居可持续经营模式的探索——以伊犁巩留县牛场良种队牧民定居点项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游牧调研报告

传统游牧调研报告

传统游牧调研报告传统游牧调研报告一、引言游牧生活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已经存在数千年。

传统游牧是指以牲畜为生,依靠迁徙寻找适合放牧的草原和水源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报告旨在调研传统游牧的现状,了解其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传统游牧的现状、游牧族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社区对游牧的态度。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1. 传统游牧的现状:调研发现,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很多游牧民族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逐渐从传统的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寻求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

此外,城市化也对游牧地区的草原资源造成了压力。

2. 生态环境的影响:传统游牧的搬迁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尽管游牧民族注重环境保护,他们的放牧行为还是有时会对草原造成损害。

随着人口的增长,牲畜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草原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退化。

3. 社区对游牧的态度:走访和调查显示,社区对游牧的态度存在差异。

一些人认为游牧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需要保护。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游牧生活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逐渐被放弃。

四、讨论与建议1. 存在的挑战:传统游牧面临许多挑战,如城市化、草原退化和年轻一代对定居生活的追求。

这些挑战使得传统游牧生活方式越来越边缘化。

2.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了保护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社区和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改善游牧民族的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草原保护和管理措施,促进可持续的放牧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和传统游牧。

3. 文化保护与传承:除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还需要注重传统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培养青年游牧领袖和记录传统知识等方式,可以帮助传统游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五、结论传统游牧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它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城市化、草原退化和社区对游牧态度的变化。

但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传统游牧的重要性,同时,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来解决面临的挑战。

牧民定居后的再就业问题探讨

牧民定居后的再就业问题探讨

牧民定居后的再就业问题探讨作者:王媛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9期摘要:牧民定居后,就业困难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文章分析了西部牧民再就业难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找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对我国西部牧民的再就业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牧民定居;再就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和中国其他地区相比,贫富差距明显,就业低下。

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实现牧民定居,改善牧民的生活。

但牧民定居后,就业问题更加凸显,直接影响了牧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牧民再就业问题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导致牧民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1.信息不通畅,相对闭塞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再就业受到阻碍处在西部牧区的少数民族,长期过着经济单一的游牧生活,自给自足是他们长期以来的一种生活状态。

和外界沟通少、对外开放程度低,是造成牧民就业水平低的基本原因。

牧民定居后,只是在居住形态上发生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并未随之发生大的改变。

而定居后,人们的消费支出必然增加,尤其是生活必需品支出增加,但收入并没有同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加大,事实上,牧民的相对收入水平是下降了。

定居后,牧民们需要更多地就业,来满足生活需要,但牧民们习惯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大多安于现状,影响了就业活动的开展。

2.牧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低下,给再就业造成困难在牧区,学生初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开始在家务农或放牧。

牧民认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只要会放牧就行,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文化就足够了,没必要追求高学历,因此,教育问题一直未得到广大牧民的高度重视。

牧民定居以后,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开始显示出来。

牧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历不高,对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给再就业带来较大困难。

3.牧区生产、经营活动过于单一,影响了牧民就业在牧区,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长期以畜牧业为主,并且是一种粗放式的经营生产模式,畜牧产品加工程度低,基本表现为一种原生态的初级产品,产品的后续加工程序少,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搬国外的组织模式 , 而应该积极探索适合 四川游牧地 区定居点的组织模式。同时, 从游牧到定居, 从分散到
聚落 的居住 形态变 化 , 以及定 居点 公 共服 务 管理 内容 的增 加 , 有 的“ 原 乡一 村一 组 ” 的组织 管 理模 式 面临 挑 战 。一 是公共 服务 和社 会管理 事务 增加 , 依靠原 有 的组织 体系力 量 不足 ; 二是集 中定 居使牧 民群众 的社 会活 动 空 间增加 , 达诉 求 、 表 自治决 策 的意 愿将 更 加突 出 ; 三是 生 产性 专业 活 动增 加 , 原有 “ 政化 ” 行 的组 织管 理 体 制难 以容 纳更 多具有 市场 因素 的 内容 ; 四是 集 中定居后 , 敌对 势力 比较 容 易搞 “ 动作 ” 并且 不需 要付 出 大 , 太 高 的组织 成本 , 如果按 照原 有 的组 织 管理模 式 , 难应 对这种 可能 发生 的政治 危机 事件 。这就需 要创 新组 很 织 模式 , 为游 牧 民定居 点 的社 会管 理服 务搭 建好平 台 。
fr i n .T ip o c hs c urdsmeahee ns nC ia o v g hs r et a aq i o civme t i hn .Ho v r moea et ni n ee li j e wee , r t ni ed d t o s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8— 4 0 2 1 )4— 0 3— 4 10 54 (0 1 0 0 4 0
Th t d fS ca a a e n o e n No a v l n S tlme t e S u y o o ilM n g me tM d si m d Ci i a ete n s i
会 变迁 , 一举 措将 直 接影 响和改 变游 牧 地 区居 民 的生 产 、 这 生活 方 式 , 社 会 和 自然 界 各 种 资 源重 新组 合 。 使
这项保 民生 、 保增长 、 保稳定的伟大工程 已经取得 了阶段性成果 , 定居点的房屋建设 即将完成 , 政府为游牧 民
定 居点 的长远 发展 提供 了物 质保 障 ; 是 “ 但 游牧 民定 居工 程 ” 的总体 规划 没 有将 游 牧 民定居 后 的社 会 管理 服
第1 4卷 第4 期 21 年 1 01 2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n lo e  ̄ u E e to c a i a Co l o r a fCh n d lc r me h n c l l e
Vo .1 N o 4 1 4. .
De .. 0 1 c 2 1
2 创新社会管理组织模式 的基本原则
由于 四川游牧 民特 殊 的社 会历 史文 化和地 域特 征 , 游 牧 民定 居点 推广 社会 管 理组 织 模式 是 一 个 复杂 在 的系统 性工 程 , 社会 管理 的组织模 式 创新 中必须 坚持 如下 的基本 原则 。 在 1 坚持处 理好 “ ) 两个 ” 核心 关 系 , 养 “ 培 以人 为 本 、 服务 优 先 ” 的理 念 。一 个 核心 关 系是 “ 府一 社 区一 政 牧 民” 的关 系 , 映 了定 居牧 民与社 会 的基 本关 系 ; 反 另一 个核 心 关 系是 “ 人一 草一 畜 ” 的关 系, 映 了牧 民与 反 自然 界的基 本关 系 。这 2组关 系 分别构 成牧 民定居 点公 共 服务 管理 的社会 条 件和 自然 条 件 , 决定 着 社会 管 理 服务 的范 围和 水平 。如果 这 2组 关 系处理得 好 , 则是 对定 居点 管 理服 务 的极 大 支撑 , 共服 务 的 范 围广 、 公 质量好 , 社会 管理 的水 平高 。除 了客 观 因素 外 , 主观 因素 中 , 府是 关 键 的 变量 , 在 政 因此 , 养政 府 “ 培 以人 为
从历 史经 验来看 , 一般 在定 居点 建设 的初期 , 政府 必须 积极 主导定 居点组 织模 式 的创 新 。游牧 民通过 自 然 演化形 成集 中定居 往往 带来 积极 的聚合 影 响 , 但是 通过 外 界人 为 干预 力量 形成 集 中定 居却 难 以 自动 产 生 积极 效应 。倘若 没有 政府 强有 力 的后 续支 持 , 能会 出现 消极效 应 , 可 甚至 退 回到 原来 的游 牧状 态 。2 1 年 , 01 随着各地 游牧 民定 居点基 本完 工 , 有几 百万人 入住 定居 点 , 切需要 后续 的管理 和服 务 。而且 , 研发 现 , 将 迫 调 政 府部 门 “ 重定 居 点建设 、 轻管 理 ” 的现象 比较 普遍 , 对定 居 点管 理模 式 的创新 缺 少思 考 。鉴 于牧 区特 殊 的 边疆 地位 和 复杂 的敌我 斗争形 势 , 牧 民定居点 的社 会管 理 问题 凸显 , 游 探索 已建成 的游 牧 民定居点社 会 管理 的组 织模 式 , 推进公 共服 务均 等化 、 会管 理科 学化 的任务 迫在 眉睫 。 社
就要求政府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央实施的“ 游牧民定居工程” 四川牧 区发展 的极好历 是
史 机 遇 , 过定居 点组 织模式 的创 新将 为实 现 中央和 四川省委 的 目标提供 有力保 障 。 通
3 坚持从实际出发 , ) 寻找适合游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组织模式。游牧民居住方式的变化将使牧 民社会 的认知体系和游牧文化逐渐发生变化 , 这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要求牧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转变, 重构牧民
程” 。四川省委 、 省政府对该项工程进行 了拓展和丰富, 推行 “ 四川藏 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 统一建设牧民 ,
定 居 房屋 、 畜 越冬 暖棚 , 牲 对各 定 居点 实 施 了公 益 设施 和基 础设 施 的配 套 建设 , 升 和 完善 了“ 牧 民定 居 提 游
工程” 对定居点建设提出了“ , 定得下 、 稳得住 、 可发展 、 快致富” 目标要求 。从游牧 到定居是一种深刻 的社 的
i n vai e prn i lsa d t r e mo l o e s ilma g me r a iai n n ma e t me t.The n o t i cp e n h e des ft oca na e nto g z t v h n on i o d s t e n s l
收 稿 日期 : 0 1— 9—3 21 0 0
基 金项 目:四川省 民委 与四川省社 会科 学院联合项 目“ 四川游牧 民定居 点公共服 务与社 会管理研 究” 作者简 介 : 张舒婷 (9 7一 ) 女( 18 , 汉族 ) 四川达 州人 , , 在读硕士研 究生, 究方向 : 研 社会政策 。
Ke wo d y r s:n ma ii a e t m e t oca n g me ;pu l e v c o d cvl n s t e n ;s i ma a e nt i l l bi s r ie;o g n z t a c r a iai l mod on e
从 20 08年起 , 国在西 藏 、 我 四川 、 青海 、 甘肃 、 云南 、 疆 、 新 内蒙 古等 7个省 、 自治 区实施 了“ 牧 民定居 工 游
的认 知体 系是 一项非 常 困难 的事情 。建成定 居点 可能 只要 一 两年 的 时 间 , 但是 , 让 牧 民 的观念 转 变 , 同 要 认
定居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将是历史性挑战。因此 , 的组织模式必须考虑牧 区民族原有 的历史文化传统 新
e mph ssi p n t o e n e tl a i u e,h ai s uto heg v r m n e dng r l um a —o e t d,s r ie p i rt n i r ne ev c ro y,a d t o c p sor i n he c n e t p ncplsw h c r d ptb e t m a e i n . i r i e ih ae a a a l o no d r g o s
四 川游牧 民定居 点社会 管理组 织模 式有 3个创新 原 则和 3种具 体 的类型 , 别 强调政 府 主导 、 以 特 “ 人 为本 、 务优 先” 适应 游牧 区实 际情 况等 理念 和 原则 。 服 和
关键 词 : 游牧 民定居点; 社会管理 ; 公共服务 ; 组织模式
中图分 类号 : 9 6 C 1
本、 服务 优先 ” 的管理服 务理念 十 分重要 。
2 坚持 “ ) 定得 下 、 得住 、 稳 可发 展 、 致 富” 目标要 求 , 住 游 牧 区发展 的历史 性 机 遇 。 四川 省 创造 性 快 的 抓 地 组织 实施 了 “ 牧 民定居工 程 ” 对定居 点建 设 提 出 了“ 得下 、 得 住 、 游 , 定 稳 可发 展 、 快致 富” 目标要 求 。这 的
四川 游 牧 民定 居 点 社 会 管 理 组 织模 式 创 新 探 究
张 舒 婷
( l 四J 省社会科 学院 1 社会 学所, 成都 60 7 ) 109
摘 要 : 游牧 民定居 工程” “ 为游牧 民提供 了物质保障和资源支持 , 取得 了阶段性的成果 , 但是社会
管理服务亟待建设和完善 , 因此 , 对游牧民定居点社会管理组织模式的探 究具有深远 的现实意义。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ht:/ ae.e.d .儿 t / pprceeu c/ p
第1 4卷
务统 筹其 中 , 牧 民定居后 的社 会管理 组织 模式 亟待创 新 。 游
l 创新游牧 民定居 点社 会管理 组织模式 的必要性
1 1 政府 主导定 居 点组 织模式 创新 十分重 要和 必要 .
t p i i n xt tg s o h is e o b i s r i e nd oca m a a e e t epe il t t o be ad n e sa e t t e su s f pu l c e vc a s il n g m n , s cal o he y o g n z t na o e f p l s r ie n r a i ai lm d o ubi e c i no a cvl st e e s Th s pe p s o wa d hr e o c v m d i ia i n et m nt. l i pa r ut f r r t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