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在押期限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罪犯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1、犯罪前的心理状态(1)自我辩解心理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犯罪人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
为了克服内心冲突,减轻心理紧张,犯罪人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为自己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自我辩解。
犯罪人在犯罪前采取的自我辩解方式主要有合理化、比拟、投射、补偿等等。
1)合理化。
犯罪人在即将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常常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粉饰自己的不光彩行为,以求得内心平静。
例如,盗窃犯常以“自私是人的本性”、“上等人有人送iN,中等人托人走后门,下等人没有门,不偷活不成”等为理由为自己的盗窃行为辩解;许多少年犯罪人认为逃学、旷课、吸毒等是自己的事,没伤着别人,认为打架斗殴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以此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很多贪官在受贿之前,总是这样想——“我替别人办事了,别人送些礼以示感谢,也属人之常情”,以这种看似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非法行为辩解,心安理得地收受贿赂。
犯罪人在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往往就是这样用他自认为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非法行为辩解,使其“合理化”,以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紧张,使自己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2)比拟。
就是犯罪人把自己的犯罪行为与社会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价值或有名的人或团体的行为相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便从容地、理直气壮地实施犯罪行为。
例如,某些青少年犯罪人把自己比做历史上或文艺作品中的某个英雄人物;把犯罪团伙结盟比做“桃园三结义”;闯荡江湖的流窜犯把自己比做某文艺作品中的“侠客”;把暴力集团、流氓集团的头目比做“英雄好汉”等等。
这种错误的比拟使人丧失了罪恶感,增强了与法律抗衡的胆量,使犯罪分子无所顾忌地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3)投射。
是指犯罪人将自己的观点、欲望、态度、性格特点等反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与自己一样,也就是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例如,强奸犯在犯罪之前认为被害人愿意同自己发生性行为;杀人犯把自己的杀人行为归咎于对方的挑衅,从而打消对被害人的怜悯、同情态度,消除犹豫不决和良心谴责,决意实施犯罪。
试析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毕业论文
试析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毕业论文试析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内容提要:当前在押的罪犯中存在的许多改造问题多是由于罪犯不良心理所引发,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心理变化能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他们改造的积极性,能让罪犯积极的进行改造对于管教民警来说了解他们内心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从新时期罪犯的心理特征,由心理所引发的行为特征,以及服刑时间与罪犯年龄对罪犯个性特征的交互影响,不同类型的罪犯的心理特征四个方面来分析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
认识和掌握在押犯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改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了罪犯心理活动规律,改造工作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
只有了解了罪犯的心理特征,才能真正的了解罪犯犯罪的动机,才能减少我国的犯罪率。
一、新时期在押罪犯的心理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人们的物欲观念、攀比心理、麻木心理总在不间断的滋长。
社会的竞争越加的激烈,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越来越多,导致于犯罪的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
而已被判刑入监的在押犯,也会受到来自监狱风气的影响,在原有的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新的心理,即刑罚心理。
所谓刑罚心理,是指罪犯被判决执行刑罚以后,在服刑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心理,如痛苦心理、恐惧心理、怨恨心理、渴求自由心理、改造向上心理等。
笔者认为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悲观绝望、孤立无助心理。
服刑改造,是对犯罪行为的惩治。
罪犯由于已经入狱,已经失去了人生自由,这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是莫大的痛苦。
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罪犯由于失去了自由,丧失了政治权利,在法律上处于被监管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刚入监的罪犯都有疑惧心理。
而罪犯的自卑心理,这几乎所有的罪犯都会有而且都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罪犯的社会地位低下,长期的服刑生活又遥不可及、前途无望,有些事情不能达到自己所预想的从而导致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这样自卑的心理很容易就出现了。
一旦罪犯产生了自卑心理,就很难服从改造,整天都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混刑度日了。
服刑人员人格特征与自控性、适应性关系研究
l 1
l
三 、分 析步骤 ( 一) 因素分 析
自卑 感 07 2 04 7 04 6 04 0 01 3 .6 . .4 .8 . 3 2
二 、研 究 方法
( 一) 被试 对 象
随机 抽取 福建 省 四所监 狱 的服刑 人 员 ,进 行 问 卷测 试 。共 发 放 问卷 40份 ,回收 率 10 8 0 %,
有效问卷 4 4 ,有效率 9 . ( 6份 6 %。 如表 1 6 )
表 1 被 试 构 成 ( 4 0 N= 8 )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 1 年第 2期( 01 总第 6 期) 8
服刑人 员人 格 特征 与 自控 性 、
适 应性 关 系研 究
陈 明
( 师范学 院 ,福建 漳 州 3 30 ) 漳州 6 00 [ 摘要】服 刑人 员在 监 禁刑期 间 ,不 同的人 格特 征表 现 出不 同的行 为 ,对 于再社 会化 也 存在 差 异 。本 文 主要通 过 自编量 表对 漳 州市 多所监狱 服刑人 员进 行研 究 ,结 果发现 ,不 同的人格 特征在 自控 力上存在 显 著差 异 , 同时在 适应 性和 再社会 化也 存在 显著 差异 。
l0 l一
2 艮 人员 自控力 问卷 。本 问卷 在 文献 综 述 和 月刑 开放 式 问卷调 查基 础上 ,提 出假 设 ,并 在此 基础 上 编 制 了服 刑人 员 自控力 正式 问 卷 。共 2 8道 题 目 ,
表 2 服刑 人员人格特征各 因素与 总体之 间相关 ( = 6 ) N 4 4
l 1
41 03 1 05 6 03 2 2 .2 .9 .6
表 3 服 刑 人 员 自控 力 各 因素 与 总 体 之 间关 系
在押人员的心理状态分析
在押人员的心理状态分析对在押人员被羁押的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制定相应的管教对策,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教育,保障监所安全和刑事诉讼的顺利。
标签:在押人员;心理状况人的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最奥妙的现象之一,它随着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和精神负担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
在押人员在被羁押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为了对看守所被羁押人员采取更有效的管教措施,获取充分证据,深挖犯罪的目的,我们对基层看守所在押人员各个阶段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预测他们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管教对策,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教育。
对促进在押人员遵守监规,认罪服法,思想改造,保障监所安全和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1 在押人员各阶段心理特点1.1 刑拘阶段的心理特点:犯罪嫌疑人被刑拘后的心理十分复杂,多种状况混杂一起。
1.1.1 紧张、恐惧:被刑拘后,犯罪嫌疑人会猜测自己为什么被拘,作案中留下了什么破绽,公安机关掌握了哪些情况,是谁揭发或“出卖”了自己,怎样应付讯问,自己会受到什么惩罚等等。
由于大都得不到确定的结果,因而十分紧张,看到高墙铁网,武警荷枪,看守禁严,才体会到法律的威慑力。
关押使他们精神上遭受打击,由此带来的痛苦煎熬笼罩在他们心头。
他们心里无底,不知以后的时日怎么过,心里害怕。
尤其是进入监所的初犯,紧张、恐惧心理更为突出。
1.1.2 压抑、孤独:监所生活剥夺了被拘人员的人身自由,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他们希望与人沟通,打听将来的结局,企求获得同监号其他人员的同情和理解。
同时,有的犯罪嫌疑人急于了解外面的情况和案情,急于和同案人、知情人联系串供,但因失去了自由,压抑感和孤独感倍增。
1.1.3 侥幸、敌对:在押人员认为办案机关没有掌握真凭实据,自恃犯罪手段高明,寄希望于办案机关侦查不细致不能全部破案,或同案犯共守同盟。
因而藐视司法机关的破案能力,希望不被发现别的罪行,侥幸过关。
论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
论在押罪犯的心理特征作者:冯兴平内容提要:目前,心理学应用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于在押罪犯心理的分析与研究已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造罪犯的基础性必要工作。
罪犯在服刑期间的心理,是关押处遇中严峻的客观现实和犯罪主体各种心理、需求之间种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复合的、充满矛盾斗争、错综复杂的心理。
罪犯心理既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同一改造场所罪犯群体的共同反应。
本文主要从罪犯心理特征的特殊性质、构成罪犯心理特征的成因以及罪犯服刑期间三个阶段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行了客观的阐述。
研究罪犯心理,还要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与分析,才能更深入的把握罪犯心理特征,为教育改造工作提供切入口。
罪犯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要了解罪犯、转变罪犯的世界观,改造好罪犯,就必须剖析罪犯,掌握了解罪犯的基本心理特征,我们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实现人是可以改造的这一目标。
一、关于罪犯心理特征的特殊性质从犯罪人角度看,犯罪人既然选择犯罪的方式去满足需要,这说明他(她)对刑法所保护的价值持蔑视、敌视或轻视的态度;之所以有这种态度,是与其人格缺陷有密切关系的。
罪犯的心理特征的特殊性质也正在与此。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1、罪犯的社会化缺陷与罪犯群体的特性。
罪犯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群体。
首先,从社会和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讲,个体违法犯罪是社会化过程的缺陷和障碍导致的。
犯罪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
罪犯之所以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知、情、意方面的偏差及个性上缺陷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他们对人、对社会多怀敌意,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较强,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个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
判刑入狱后,他们为了多减刑,早出狱,互相排挤,损人利己。
许多个性严重扭曲的罪犯,甚至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捏造事实,欺骗管教民警和陷害他人,以抬高自己,致使群体内部关系紧张,相互设防,缺乏正常的交往和友谊。
其次,是他们原来的职业、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因而其生活习惯和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分析
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分析第一篇: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分析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分析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功能性心理问题、情景性心理问题二大类。
功能性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服刑人员自身在社会上形成的,并在服刑过程中仍有所表现的心理问题。
主要有以下一些种类:(1)心理活动障碍。
问题或创伤。
这类创伤,轻者可以降低某一反映活动性质和效率,重者可导致整个心理活动失调。
(2)人格障碍。
这是一种表现服刑人员性格特征的心理障碍。
(3)心身障碍。
这是服刑人员身体各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前后所表现的心理障碍现象。
服刑人员有了这种创伤,会直接影响与他人的关系,影响到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4)智能障碍。
这主要指个别服刑人员由于大脑功能发育不全,而使智力活动受到障碍。
(5)严重精神障碍。
主要是指整体心理机能瓦解,不仅心理活动本身的协调一致受到伤害,而且患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情景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服刑人员个体,由于不能适应狱内环境以及由于服刑改造带来的各种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的是不能适应狱内人际关系及由于判刑改造带来的生活、家庭、婚姻等问题而产生的心态失衡。
另外,一些服刑人员由于对定罪量刑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久而久之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上述心理问题与服刑人员的身份、监狱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服刑人员对狱内环境的积极适应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事过境迁,大多数能够得到化解,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可能成为阻碍一些服刑人员改造进步的“绊脚石”。
服刑人员不良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
从获取的各种调查材料看,服刑人员中较常见的不良心理的表现有:惧怕、烦燥、焦虑、愤怒、忧郁、偏见、错觉、嫉妒、孤僻、自卑、悔恨、自私、急躁、多疑、内疚、羞愧、失望等等。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竞争激烈的社会。
就生活在监狱高墙电网下的服刑人员而言,其心理无疑会受到来自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内部身体方面的压力和困扰,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如果调节不力的话,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并因此严重影响自身的改造与新生。
以案例说明不同服刑阶段罪犯心理的主要表现
以案例说明不同服刑阶段罪犯心理的主要表现篇一:罪犯心理矫治的基本问题罪犯心理矫治的基本问题罪犯心理矫治是罪犯改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一个监管改造工作者所应当具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根据新任监狱人民警察培训的特点,介绍罪犯心理矫治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以对罪犯心理矫治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背景:监狱行刑狱罪犯矫正思想的演变对犯罪人和犯罪心理的矫治是随自由刑的出现而产生的,并与行刑制度和罪犯矫正思想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是行刑与矫正理念的一种变革。
一、罪犯与罪犯心理(一)罪犯罪犯具有人性意义上的特征,这表现在罪犯具有人所共有的自然(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属性。
即使是通常所说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在一般人身上也有可能发生,当然在影响犯罪行为产生时,这些偏差的某些方面或许多方面发展到极端,与错误的社会内容相结合,导致了人格的反社会性。
使罪犯与常人相区别的是罪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事罚惩罚性(由此表明了“罪犯”这一概念所具有的法律的规定性)。
作为在监狱服刑的罪犯,刑罚惩罚已成为现实,其人性意义和法律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就显得更加的特殊和重要。
(二)罪犯心理罪犯心理是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间的心理和行为现象的总和。
从心理内容来看,罪犯心理包括:1、曾经支配其准备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即犯罪心理。
在这里指的是还存在于罪犯头脑中的与犯罪经历相联系的某些心理;2、承受刑罚与接受改造的心理,即刑罚心理和改造心理;3、与社会常人所相似的心理。
如前所说,既有常态心理,也有偏差心理。
(三)罪犯心理的特征1、质和量的特征曾经支配罪犯准备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监狱环境中罪犯的服刑改造心理,构成了罪犯区别于其他社会公民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使罪犯心理具有质的规定性。
罪犯的再社会化,也就是罪犯心理的质的转化。
在行(服)刑改造活动中,罪犯心理或迟或早、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发生着变化,从而表现出罪犯心理的量的特征。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原因,本文将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性研究。
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和争议点。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以期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揭示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为政府和学校等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治理工作。
本文将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为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贡献一份力量。
二、文献综述在犯罪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健康领域,青少年犯罪与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众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存在显著的关联。
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同时,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往往伴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如犯罪行为后的愧疚、自责等情绪反应。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对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人格特征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研究表明,犯罪青少年往往在某些人格特质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倾向,如低自尊、高攻击性、低宜人性等。
这些特质可能导致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倾向于选择犯罪行为作为应对策略。
一些研究还发现,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鲁南监狱男性罪犯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鲁南监狱男性罪犯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其中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我国犯罪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以男性罪犯为主。
以鲁南监狱为例,罪犯数量也呈现增加趋势,从2015年的1,528人到2019年的2,038人,男性罪犯数量占总数的大部分。
对于这部分罪犯,研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了解其影响因素,既有助于对罪犯的管理和改造,也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和再次发生。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鲁南监狱男性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了解其影响因素,为罪犯管理和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鲁南监狱男性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
2. 分析鲁南监狱男性罪犯的人格特征。
3. 探讨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对罪犯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使用问卷调查、面谈和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鲁南监狱内男性罪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样本。
2. 设计并实施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问卷,涉及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指标。
3. 进行面谈和观察:利用面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罪犯的犯罪行为以及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因素。
4. 数据分析:对问卷和面谈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和质性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鲁南监狱男性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意义如下:1. 为罪犯心理健康管理和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2. 为减少犯罪的发生和再次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3. 为提高监狱管理水平和改进现有治疗手段提供借鉴。
4. 为心理学和法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选题
湖北省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本选题指南均为参考性论题,考生可以视情况选择)答辩程序(1)答辩人口头简介其论文内容,为5分钟;(2)答辩委员会就答辩人的口头简介及论文内容,提出问题,供答辩者回答并辩论,时间为5分钟;(3)答辩完毕后,答辩小组视答辩情况和论文写出综合性评语,并评定成绩。
1、小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2、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3、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4、人格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5、灾难后教师心理危机的干预6、基于和谐校园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7、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8、“××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报告9、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浅析10、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11、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与理解12、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13、中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与教育对策14、浅析心理咨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15、浅析动漫文化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16、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学校为例17、××市(县、区)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18、教师性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9、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对策20、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21、心理干预对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22、干休所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方法23、高中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及疏导对策浅析24、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5、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对策26、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27、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28、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29、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30、某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因素及应对方式的关系31、团体依恋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32、团体咨询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33、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34、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3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浅析中学生的人际交往36、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研究37、青少年从众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38、中学毕业生考试压力应对的性别差异研究39、在班集体影响下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心理学分析40、论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41、住校学生人际关系结构及形成原因42、城市贫困人口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43、心理测量在职业指导中的应用44、论儿童早期人格塑造45、略论教师人格影响的教育价值46、女性人格探析47、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介入48、应用团体综合干预疗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耐受能力49、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50、青少年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心理治疗51、影响咨询关系建立的因素分析52、试论儿童学习困难综合症的防治53、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54、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55、彩民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56、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原因及对策研究57、关于教师工作倦怠的心理成因研究58、关于教师的压力及压力源的研究59、中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60、教养方式、智力、个性特点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61、(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与情绪调节62、学生依恋类型与对情绪事件的记忆63、依恋方式与中学生的异性交往行为64、严重疾病患者的情绪障碍65、信任中医患者与信任西医患者的心理比较66、某某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67、心理控制源、人格与某某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68、人格特征对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69、中学生人格特质、应对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70、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同疾病阶段人格特质的研究71、不同类型精神障碍患者应对方式的比较分析72、某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因素及应对方式的关系73、特殊群体(如军人、教师)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74、关于青少年自尊发展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75、青少年电视成瘾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76、青年择偶观差异心理因素分析77、我国电视观众体育类节目收视心理及行为的调查78、不同类型科研人员心理压力应对研究79、依恋类型与对冲突的处理80、人格与个体的行为控制81、思维方式与人格关系的研究82、不同在押期限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83、体形正常者的减肥心理动机研究84、肥胖青少年的羞耻感和心理干预85、我国保健食品消费人群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
罪犯服刑中期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
罪犯服刑中期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摘要:罪犯服刑期间,心理状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罪犯服刑中期心理特点的研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矫治对策,以期帮助罪犯顺利重回社会。
关键词:罪犯;服刑中期;心理特点;矫治对策;社会重建正文:一、罪犯服刑中期心理特点在服刑中期,罪犯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失去自由感罪犯被关押在监狱中,失去了自由的感觉,容易产生无助、绝望、沮丧等情绪。
同时,监狱生活单调乏味、缺乏刺激,缺乏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更加容易导致情绪低落。
2.家庭因素罪犯在服刑期间与家人的交流受到限制,很难获得亲情的支持和鼓励,这种孤独感会加重罪犯的消极情绪。
3.自我认知罪犯通常会出现行为负罪感和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败类,自我价值感受减少,自卑心理加重。
4.外部环境监狱中的环境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和压力,比如监狱秩序、惩罚措施等。
这些因素会给罪犯带来更多的压力,引发出一系列负面情绪,如焦虑、紧张、恐惧等。
二、矫治对策针对罪犯服刑中期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矫治对策,帮助罪犯顺利融入社会。
1.建立合理目标矫治机构应当根据罪犯的特点,为其制定合理的矫治方案,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动力。
2.加强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师应当根据罪犯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并实施。
通过多种手段,如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治疗,帮助罪犯调整心态,逐步消除消极情绪。
3.增加关爱和支持矫治机构应当提供必要的人身关怀,增加外部的关爱和支持。
加强与家属的联系,让罪犯感受到亲情和温暖,在处理监狱中的事务时应该充分尊重罪犯的人格,营造人性化社会关怀环境。
案例:某罪犯在服刑期间,出现了情绪低落、消极抵触等不良心理特点。
矫治机构为其开展了心理辅导,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如体育锻炼、游戏活动等,增强了罪犯的自信心和生活乐趣。
同时,机构加强与其家人的联系,让罪犯感受到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看守所在押人员抑郁、焦虑情绪调查分析
看守所在押人员抑郁、焦虑情绪调查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抑郁与焦虑状态,为看守所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研究时间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研究对象为看守所在押人员,在看守所收容的90例在押人员作为研究样本,对收押人员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其抑郁、焦虑情绪。
结果:在押人员的心理状态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暴力、妄想等维度上心理得分比女性更高(P<0.05)。
结论:通过对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押人员均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应该要重视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看守所;在押人员;心理调查;焦虑抑郁情绪看守所是依法羁押被刑事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机关,主要任务在于根据国家法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武装警戒看守,保证社会安定与安全,同时需要对在押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保证起诉、侦查以及审判工作能顺利进行。
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以及外部适应统一的良好状态,在押人员出现自杀、打架、自残等事故均是因心理健康出现问题[1]。
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对看守所在押人员进行心理调查,分析在押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为看守所后续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分析看守所在押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样本:于看守所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容的在押人员90例,对所有在押人员均实施心理健康调查,其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区间为15岁到65岁,平均年龄(39.46±3.0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有31例,中学有45例,大学及以上有14例。
1.2方法对所有在押人员均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具体内容为:采用《在押人员拘禁心理测量问卷》对所有在押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量表当中一共有65个条目,计分方式采用0~1分,其中“是”记1分,“否”记0分,量表总分为得分之和,分数越高则表明在押人员的心理特质分越高。
黑龙江犯罪在押人员人格特征分析
黑龙江犯罪在押人员人格特征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
找出其形成原因,并积极制定犯罪干预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社会课题。
本文以哈尔滨市第一看守所男性在押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爱森克个性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 ionnaire)(简称EPQ量表)对其人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本研究将为后续针对犯罪人员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积累资料,为有关部门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和实施教养管理提供借鉴,为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制定干预体系提供参考。
标签:罪犯;人格;EPQ一,研究对象和方法对象本研究选取哈尔滨市第一看守所男性在押人员200人,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36份。
年龄在16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32.7068岁。
文化程度文盲占8.33%,小学占35.32%,初中占42% ,高中及以上站14.35%。
婚姻状况未婚占58.76%,已婚占26.99%,离异占14.25%。
被捕前有稳定职业的占19.72%,无职业者占80.28%。
家庭所在地城市占54.03%,乡村占45.97%。
将罪犯分为三种犯罪类型来进行研究,经济型占53.01%,暴力型占32.63%,反社会型占14.35%。
其中经济型犯罪包括盗窃、敲诈、诈骗、贩毒,非法经营。
暴力型犯罪包括抢劫、伤害,强奸。
反社会型包括寻衅滋事、妨碍公务、假证、包庇、网络犯罪,非法拘禁。
研究方法采用爱森克个性问卷,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由看守所管教组织在押人员填写,对于文盲及小学六年纪以下文化程度在押人员,由同监舍学历较高人员对其一对一阅读指导语,题目,并记录答案。
对于文化程度小学以上在押人员由其独立填写,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36份。
并利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工具爱森克问卷88个题分为三个分量量表:内外向(E)、精神质(P)、情绪稳定性(N)。
一个效度量表:掩饰性(L)。
不同刑期服刑人员心理特征研究
因子均明显高于全 国常模 ( P< O . 0 0 1 ) 。这说 明服刑人 员的 心 理健 康存 在 较 为 严 重 的 问 题 。 服 刑 5年 以 下 服 刑 人 员 S C L 一 9 0总分 低 于 服 刑 5年 以 上 服 刑 人 员 ( P < 0 . 0 1 ) 。说 明 服 刑 时 间长 的服刑人员 心理 问题 更 突 出。这 与 那龙 l 4 和史 梁 2 的 研究结论 相近 。服刑 5年 以下服刑人员 主要 心理问题体现在
l。
讨论
本研究 结 果显 示 , S C L 一 9 0总 分 、 阳 项 目数 及 所 有
2 . 服刑 5年 以下 服 刑人 员 S C L . 9 0总分 低 于服 刑 5年 以 上服刑人员 ( P < 0 . 0 1 ) 。服刑 5年 以下 服刑人 员 的恐 怖 、 焦虑
及精神病 性 因子 分 明 显 高 于 服 刑 5年 以 上 服 刑 人 员 ( P<
分 ≥2 分, 表示被试在该 因子上呈 现有症状 ; 单 因子分 ≥3分 , 表 现被 试 在 该 因子 上 严 重 程 度 已 达 到 中度 以上 。 4 . 统计学处理 : 运用 S P S S 1 9 . 0软 件分 析 , 包括 t 检验 、 x 分析 。
二、 结 果
1 . 服刑 人员 S C L . 9 0与 国内常模 比较。S C L . 9 0总分 、 阳项 目数均及各 个因子分均 明显 高于全 国常模 ( P< O . 0 0 1 ) 。见表
焦虑 、 恐怖及精神病 性。考虑 初服刑 人员 在监狱 里突然 失去
0 . 0 0 1 ) 。 服刑 5年以下服刑人员 的躯体化 、 抑郁 及人 际关 系敏 感 分 明 显 低 于 服 刑 5年 以 上 服 刑 人 员 ( P<0 . 0 0 1 ) 。
看守所关押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看守所关押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刘辉;曹青
【期刊名称】《徐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9)001
【摘要】目的探讨看守所关押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89位看守所关押人员进行心理测评.结果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比较,40.2%
的关押人员有一个或多个因子分超过中等严重程度(因子分≥3分),不同的关押时间、不同性别、成年和未成年人员等多群之间的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看守所关押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年龄、性别、经历等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抑郁和
强迫,关押人员是心理矫治的适合对象.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刘辉;曹青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江苏,徐州,221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新华医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7.2
【相关文献】
1.铁路看守所在押人员管理的现状、困境及应对——以南宁铁路公安处看守所在押人员管理为例 [J], 施少剑;罗华恒;姜胜
2.看守所内高学历人员羁押管理对策探讨——以上海市某区看守所为例 [J], 池晨
艳
3.看守所在押人员人权保障研究——以驻看守所检察为视角 [J], 王国宇
4.看守所在押人员人权保障研究——以驻看守所检察为视角 [J], 王国宇;
5.铁路看守所在押人员管理的现状、困境及应对——以南宁铁路公安处看守所在押人员管理为例 [J], 施少剑; 罗华恒; 姜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在押期限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摘要:近年来,我省司法行政系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罪犯心理健康作为评估罪犯个体改造质量的一大标准,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所叙述到的长刑犯意指一次性服刑期限长或多次服刑期限累计时间长两个方面。
本文采用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COPA-PI)分别对长刑犯和短刑犯进行测量。
结果:长刑犯在攻击性、报复性、同情心和犯罪思维模式四个维度上得分和人格异常比例高于短刑犯,且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结论:长刑犯人格异常现象较为突出,长刑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要低于短刑犯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罪犯心理健康罪犯心理健康罪犯心理健康标准人格特质引言:随着中国司法体制的不断改革,监狱本质职能逐渐纯化,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地位日益凸显,监狱工作的视野也开始聚焦于教育改造质量。
目前,在制约教育改造质量提高的因素中,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教育改造质量评价的体系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罪犯心理矫治作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创新手段之一,同样缺乏完备的评价体系。
而罪犯心理矫治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则是罪犯心理健康的评估。
罪犯心理矫治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2003年司法部颁布实施的《教育改造罪犯工作规定》就强化了有关罪犯心理矫治的内容,并专章加以论述。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是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近几年,不少省、市的监狱局把对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内容,但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多停留在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上。
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虽然是开展起来了,在一些地方甚至是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但活动的效果和质量究竟如何?有哪些经验和不足?活动又将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这些问题却被人们忽视了,而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套科学的、完备的罪犯心理教育评价体系,缺乏一种规范化、可操作化的罪犯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实现改造价值的增值。
它能起到鉴定、诊断、改进与发展作用。
教育评价除了对效果的判断这一价值外,更重要的是改进,就如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言:“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缺乏评价的罪犯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会流于形式,迷失方向,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更无法提高一、罪犯心理健康水平衡量的标准罪犯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也就是衡量罪犯心理健康的尺度。
那么,罪犯心理健康评估的具体标准为何?在论述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社会正常人群的评价标准:世界精神卫生学会提出的标准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健康与人力服务部发表的心理健康报告(Mental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功能的成功性表现,它带来完善的人际关系,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逆境。
我国学者主要倾向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为: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
台湾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乐于工作,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自身具有适度的了解;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从上述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标准中,我们会发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统一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其中的原因就是心理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差异性所导致的。
但我们如若将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同其改造好坏相挂钩,仍需一个相对符合我国国情、监狱实际和罪犯特点的统一的标准。
否则,罪犯心理健康的评估因缺乏统一性和标准化,而不具有可操作性,也就不能作为评估罪犯个体改造质量的标准。
上述的标准倘若应用于监禁中的罪犯,显然不是很恰当。
譬如,一个身陷囹圄的罪犯怎么会有较多的幸福感和良好的心境呢?一名罪犯又如何能持久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呢?而人格完整与和谐更是难以达到。
2003年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罪犯心理矫治》一书中,认为罪犯心理健康的标准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活动功能的一种平均状态;一种理想状态;适应良好。
南京大学的狄小华博士在最新出版的专著中,根据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提出对罪犯心理健康的四点要求:适当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反应恰当并基本适应环境;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
这些标准的提出为评估罪犯的心理健康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但同改造质量的优劣相挂钩,这些标准还过于理想化;或者说是不够具体、全面;可操作性稍有欠缺等,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标准并不是围绕着罪犯改造好坏这一目的来制定的。
例如,没有心理疾病这一标准就不仅是定的过高,而且与罪犯的犯罪原因或预防重新犯罪也无多大关系。
简单的一个例子,一名罪犯患有恐高症与否与改造质量并无关联。
再如,若使罪犯在监禁状态下的积极情绪能够多于消极的要求也是相对过高的。
我认为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许更具借鉴意义。
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十条: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理想切合实际;能保持人格的完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罪犯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究竟应是什么?参照上面学者对心理健康所制定的标准,围绕罪犯心理健康与改造质量高相关的特质或因素,以及多年的监狱实践,我尝试着列举出罪犯心理健康的标准:1. 有安全感2. 能适度的了解自己,能对自己的犯罪根源作出正确的评价3. 有切合实际和自身特点的改造及生活目标4. 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没有严重的敌对和冲突5. 能适应监狱环境和改造生活6. 情绪稳定,适度控制情绪,并能在监狱许可的条件下,适度发泄情绪7. 没有与犯罪高相关的严重心理疾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等8. 善于从刑罚处罚这一教训中学习、总结和提高9. 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需求。
10.面对挫折,能有不违法的、有效的应对方式二、不同在押期限的罪犯心理健康水平罪犯作为特定社会人群,由于生存环境和面对的问题较之常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心理健康状况与常人也有很大差异。
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决定着其外在的改造表现,而且关系着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改造效果。
1、当前在押罪犯的心理状况调查◆对象与方法:在押罪犯1012名。
其中,短刑犯898名,长刑犯11 4名。
共收到问卷1012份,无效问卷13份,有效问卷999份。
有效问卷中,短刑犯888名,平均年龄29岁。
其中,暴力犯罪552名,占62.1%;非暴力性犯罪336名,占37 .8%。
重刑犯(10年以上)461名,占 51.9%。
长刑犯111名,平均年龄30岁。
其中,暴力性罪犯76名,占68.5%,非暴力性罪犯35名,占31.5%。
抢劫犯47名,占42.3%;毒品犯24名,占21.6%;盗窃犯21名,占18.9%。
方法采用《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COPA-PI)量表,集体测试。
该量表分为13个人格维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
◆罪犯人格维度得分比较(表1)(表1)各人格因子得分以及与入狱次数的相关人格因子短刑犯(N = 888) 长刑犯(N = 111) t内外倾49.4±9.449.4±10.0 0.05情绪稳定性51.8±9.253.1±8.8 1.43同众性49.5±9.648.7±10.5 0.77冲动性51.7±9.852.0±9.0 0.37攻击性51.4±7.853.9±9.4 3.13*报复性51.2±8.853.3±9.4 2.42*信任感49.9±8.9 51.0±8.6 1.27同情心53.3±6.754.8±6.2 2.17*自信心51.1±9.351.7±9.5 0.57焦虑感51.4±9.052.6±8.5 1.33聪慧性54.2±9.954.6±10.0 0.34心理变态倾向49.0±6.849.5±6.4 0.65犯罪思维模式51.9±8.555.4±8.3 4.13**注*P<0.05**P<0.01长刑犯的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短刑犯,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t = -3.13 ,P<0.05);表明长刑犯的攻击性较短刑犯强。
长刑犯报复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短刑犯(t = -2.42,P<0.05),表明长刑犯犯报复性高于短刑犯。
长刑犯同情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短刑犯(t = -2.17,P<0.05) ,表明重长刑犯比短刑犯更缺乏同情心。
长刑犯思维模式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短刑犯(t = -4.13,P<0.01),表明长刑犯比较短刑犯更倾向于犯罪思维。
◆异常人格发生率比较人格维度标准分得分大于60和小于40为人格异常。
两种罪犯人格维度高于或者低于此范围的人数和所占比例见表2。
表2人格因子得分超出正常值情况高于60分 40分至60分低于40分因子短刑犯长刑犯短刑犯长刑犯短刑犯长刑犯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内外倾 94 10.6 14 12.6 634 71.4 73 65.8 160 18.0 24 21.6情绪稳定 190 21.4 27 16.2 654 73.6 71 64.0 44 5.0 3 2.7同众性 94 10.6 12 10.8 640 72.1 70 63.1 154 17.3 29 26.1冲动性 219 24.7 23 20.7 566 63.7 78 70.3 103 11.6 10 9.0攻击性 104 11.7 21 18.0 784 88.3 90 82.0 0 0 0 0报复性 181 20.4 30 27 579 65.2 40 36.0 128 14.4 10 9.0信任感 101 11.4 14 12.6 641 72.2 30 73.0 146 16.4 16 14.4同情心 113 12.7 15 13.5 775 87.3 96 86.5 0 0 0 0自信心 127 24.3 16 14.4 678 76.4 24 78.4 83 9.3 8 7.2焦虑感 154 17.3 18 16.2 661 74.4 89 80.2 73 8.2 4 3.6聪慧性 247 27.8 35 31.5 593 66.8 70 63.1 48 5.4 6 5.4变态倾向 57 6.4 6 5.4 831 93.6 95 85.6 0 0 0 0犯罪思维 92 11.5 25 22.5 752 84.7 26 76.6 44 5.0 1 0.9由表2可以看出,长刑犯在内外倾、同众性、攻击性、报复性、信任感、同情心、聪慧性、犯罪思维模式等人格维度上出现异常的比例高于短刑犯,在情绪稳定性、冲动性、自信心、焦虑感、心理变态倾向等维度上出现异常的比例低于短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