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工业气体充装站爆炸事故分析
充氧站事故

案例一:氧气高压充装软管爆断分析1.事故经过11日上午9时20分,某厂氧气充装台甲乙两卡30只氧气瓶(采用国际流行充装模式,15瓶集装用一卡,用叉车搬运)压力充至15.OMPa后,充装员关掉甲乙两卡气阀,并将管道内压力氧气转移到丙丁两卡继续充装。
关好甲卡15只氧气瓶阀后,关乙卡15只瓶阀。
当关至乙卡11个瓶阀时,突然一声巨响,甲卡15根软管中的一根爆断,断管夹带火焰飞离至该瓶卡4m外。
充装员紧急停机,用灭火器灭火,再用消防水冷却该卡钢瓶,事故中无人受伤。
事故后及时进行了调查,发现连接该爆管的那只气瓶的阀嘴仍然在喷气,关阀后瓶内气体仍向外喷射。
整条软管两处断开:一处距主管道22cm;另一断点是软管接头杆部折断,但接头仍连接在阀嘴上。
检查钢瓶及管道内部,无异常亦不见炭黑,距主管15cm的断裂软管橡胶外护皮被烧熔。
瓶阀检查,QF-2型阀嘴内径出口处呈铜红色。
卸开瓶阀检查,活门密封件已不见,活门下部呈铜红色,边缘有烧熔的豁口,阀座出入口周围有少许炭黑。
2.原因分析1)气瓶充装前采取余压放空,并以0.5MPa的氧气对气瓶置换两次,且充装软管是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进口管,工作压力可达32.0MPa。
因此,基本上可排除易燃气体与氧气混合或因充装软管不符要求而造成的爆管。
2)据瓶阀嘴烧损情况分析,瓶阀内可能沾染少量油脂。
当气瓶内氧气压力充到高于2.94MPa后,油脂发生剧烈的氧化放热反应而燃烧,但因油脂量少而只将瓶阀烧出沟痕。
当气瓶充装完毕关瓶阀后,由于瓶阀与充装软管接头有泄漏,且充装支管及软管容积很小,很快导致该爆管气瓶瓶阀(该瓶阀已烧损)内外产生巨大压差,使瓶内高压氧气高速向瓶外泄漏,产生摩擦热或静电火花,并点燃瓶阀内的密封件,使该爆管内的气体温度、压力瞬间突然升高,超过软管的抗拉强度,最终导致该充装软管爆炸。
3.预防措施1)充装前应严格检查,氧气瓶回厂后用棉棒(四氯化碳脱脂)插入阀嘴查看是否有油。
2)对瓶阀及瓶身有油的氧气瓶必须拆瓶阀,检查瓶内及阀内是否有油。
江都市一家化工厂爆炸 一排仓库几乎夷平

江都市一家化工厂爆炸一排仓库几乎夷平化工厂失火现场10月30日下午1时许,位于江苏省江都市郭村镇张倪村境内的一家化工厂仓库突然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凶猛火势将数间库房几乎夷为平地。
发生事故的仓库内存放着大量化工产品,周围的仓库等处也存放着大量化学原料,情况非常危险。
当地公安、消防、环保等多个部门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险,其中消防部门出动8辆消防车数十名消防战士,经过3个多小时紧张扑救,火势才得到有效控制。
幸运的是这起爆炸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工厂失火伴有爆炸声“江都市郭村镇张倪村(向泰州方向)村庄,路边一个厂失火,还有爆炸声,我是路过的。
”当天下午1时20分许,本报96496呼叫中心接到读者张女士的报料。
记者立即联系当地有关部门获悉,起火的是化工企业。
当记者打的赶到江都宜陵境内时,就看见远处上空不断有黑色浓烟飘滚。
在离现场还有几百米的328国道路口,警方实施了交通管制,禁止人员与车辆进入。
在进入现场的一条村道上,还有第二道警察管制点。
记者注意到,现场多辆消防车各就各位,多名警察正在疏散附近群众,消防战士已经分布在多个方向扑救。
事故现场废墟一片记者到达现场看到,大火还在猛烈燃烧,几十名消防官兵分布在4个点紧急扑救。
据了解,发生事故的是仓库,里面存放着装有化工原料的桶,爆炸发生之后,一排仓库几乎夷为平地。
尽管消防战士不断扑救,可火势依然猛烈。
当记者在现场20多米外拍照时,现场再次发生爆炸,很多人不断往后退步。
爆炸之后产生的黑色浓烟不断冲向高空,起码有百米高,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气味,可消防战士没有一个后退半步,继续坚守在原料桶附近与“火魔”战斗。
很快,消防官兵用泡沫车展开进攻,多支水枪发出的泡沫打向火场,一支高压炮在消防车顶上喷出泡沫扑救。
经过奋战,凶猛的火势得到控制。
站在这家企业的办公楼2楼,记者看见事故现场已是废墟一片,不仅有铁桶,还有塑料桶,周围还有5个巨大罐体,失火的仓库几乎只剩下被烧后的变形彩钢瓦。
9一起氧气瓶充装时爆炸事故分析

一起氧气瓶充装时爆炸事故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情况。
应用材料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试验、金相检测、宏观与微观形貌特征分析、附着物的能谱分析与红外分析、爆破压力与爆炸能量的估算等多种方法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爆炸是由氧气瓶内混入油脂在充装过程中引起的化学爆炸。
关键词:氧气瓶;事故分析;油脂;化学爆炸中图分类号:TQ116.14;X928.7 文献标志码:BAnalysis on Explosion Accident of An Oxygen Cylinder under FillingYANG Xang-yue1, LI Hai-chao2,DU qing1, MAO Li-hui2,CHEN Hai-yun1, SHENG Shui-ping1 (1Hangzhou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Institute, Hangzhou 310003,China)(2Hangzhou Hangyang Co. Ltd. , Hangzhou 310004,China)Abstract:An Oxygen cylinder explosion accident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reason for the accident is analyzed by material chemistry composition analysis, mechanics tests, metallographic analysis, macroscopic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the attachment spectral analysis and infrared analysis, to estimate bursting pressure and explosive energy, and so on.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is that some grease had been mixed with Oxygen in the cylinder under filling, this is typical chemical explosion.Key Words: oxygen cylinder, accident analysis, grease, chemical explosion1前言2011年8月29日中午12时左右,杭州某公司在氧气充装作业过程中,一只氧气瓶发生爆炸导致1人死亡。
工业气体爆炸事故原因分析与应急救援措施探讨

工业气体爆炸事故原因分析与应急救援措施探讨发布时间:2021-07-13T03:23:02.50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1期作者:刘爱民[导读] 一些违规操作或者故障会将工业生产中所使用容器内部的气体发生反应失控问题,如在停水或者停电时期,这时容器内部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会集聚在一起,温度增加导致压力增加,导致爆炸事故发生。
内蒙古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锡林郭勒分院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026000摘要:随着工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各种工业建设中工业气体的排放量在逐渐增多,不仅使环境造成大量污染,同时在气体大量的混合下,所产生的危险性也不容小觑。
近些年由于日晒或者高温所引发的气体爆炸事故逐渐增多,如天津“8.12”重大爆炸事故,对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需要明确其具体存在气体爆炸的类型和原因,这样才能够制定针对性措施来预防气体爆炸事故,减少人身伤亡概率,进而促进工业产业安全长期运行。
关键词:工业;气体爆炸;事故;应急救援1工业气体爆炸事故原因分析1.1反应失去控制一些违规操作或者故障会将工业生产中所使用容器内部的气体发生反应失控问题,如在停水或者停电时期,这时容器内部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会集聚在一起,温度增加导致压力增加,导致爆炸事故发生。
如果反应异常积累,或者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将冷却水阀门关闭,在此背景下其聚合反应中所产生的高温或者高压会使内部气体加剧反应,造成大量静电,导致爆炸事故。
或者是一些操作人员尝试新工艺所导致的爆炸事故。
1.2气体外泄如果工业气体与空气发生混合,在空气气体浓度达到限度时,这时出现火源也会引起爆炸事故,并且具有较强的破坏性。
因此在此分析中,气体发生燃烧爆炸的条件包括必须是可燃性气体;要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要具有能够点燃该混合气体的火源。
1.3设备检修不良一般在工业生产中,其生产的装置相对复杂,在很多管道内部都会残留一些可燃性气体,如果在检修期间金属之间摩擦造成火花的产生,会引起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一起氧气瓶充装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一起氧气瓶充装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氧气瓶是一种常见的储存和供应氧气的设备,在各种工业和医疗应用中广泛使用。
然而,氧气瓶充装爆炸事故却时有发生。
本文将对一起氧气瓶充装爆炸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事故描述及影响2019年某市一家化工厂发生氧气瓶充装爆炸事故,事故造成4名工人死亡,多人受伤。
爆炸波及周边建筑物,导致大面积损毁。
该事故对当地环境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事故原因分析1. 不符合标准的氧气瓶充装操作事故发生在厂区的氧气充装车间。
对氧气瓶充装操作规范的忽视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操作人员可能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和程序进行操作,导致充装过程中产生了危险。
2. 氧气泄漏引发爆炸氧气具有可燃性,一旦泄漏到可燃物质附近,极易引发爆炸。
在事故中,可能是由于管道或阀门出现故障,导致氧气泄漏并与周边可燃物质相遇,进而引发爆炸。
3. 不当的气瓶检测与维护氧气瓶的检测和维护是确保其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事故中,可能存在瓶体的缺陷、老化或损坏未及时发现和处理。
这样,本来存在安全隐患的氧气瓶得以继续使用,增加了爆炸事故发生的风险。
4. 人为疏忽与安全意识淡漠在处理危险品时,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态度至关重要。
事故可能是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未遵守操作规程或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忽视了安全风险。
同时,管理人员在安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不足也是导致事故的原因之一。
防范措施1. 加强操作规程与培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氧气瓶充装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更新操作规程以适应技术和法律的变化。
2. 强化氧气瓶检测与维护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氧气瓶检测与维护制度,确保氧气瓶的质量与安全性。
定期对氧气瓶进行全面检测,发现缺陷或损坏的瓶体应及时报废,并按照标准进行维护。
将氧气瓶的检测工作委托给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 安装泄漏报警与防护装置在氧气瓶充装车间或氧气储存区域,应安装泄漏报警装置和防护装置,及时监测氧气泄漏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道封堵、紧急排空等。
丙烯腈存储罐爆炸事故案例

丙烯腈存储罐爆炸事故案例1)事故概况2005年12月1日上午,江苏省江都市丁伙镇化工厂内一装有8吨丙烯腈液体的丙烯腈存储罐发生剧烈爆炸事故,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6000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当日上午10时左右,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只看见江都市化工厂上空浓烟滚滚,几乎遮住了半边天空。
厂区内丙烯腈存储罐燃起熊熊大火,喷起的火焰足有10多米高,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味道,一里路以外都能闻到刺鼻气味,现场情况十分危急。
事故发生后,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维持现场秩序,紧急疏散人群。
大约15分钟后,存储罐又发生了一次爆炸。
由于火势较大,消防部门共出动8辆消防车赶赴现场,储罐内装有8吨丙烯腈液体,为防止再次发生爆炸,消防人员连续用高压水泵对罐体进行降温,同时该镇组织人员用黄沙稳定罐体,防止罐体倒塌后引起丙烯腈溢出,对附近车间的氯气罐造成影响。
大火在中午11时50分左右被控制。
当地居民介绍,爆炸事故发生后,地面都震得抖动了,50米开外的居民窗户玻璃都被巨大的气流震碎。
因为担心再有大的爆炸,加之气味太熏人,不少居民自发进行了转移。
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6000余元,由于相关方面处置及时,事故未引起人员伤亡。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经多方了解与实地勘查,事故原因系江都市化工厂生产科科长褚玉祥指使车间维修工褚堂倾、张大年在丙烯腈储罐旁用氧气、乙炔气割钢板制作防护栏,在气割过程中明火遇丙烯腈储罐放空管散发出的丙烯腈蒸气引发爆炸。
(2)间接原因:①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违章指挥。
②电焊作业人员未经岗前培训,缺乏消防安全常识,盲目蛮干。
3)防范措施(1)加强源头管理,确保焊割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加强对电焊工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严格对电焊设备和作业的管理。
焊接操作必须由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的电焊工进行,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电焊工还应经常进行有关电焊防火知识的宣传。
在经常进行电焊作业的场所应张贴电焊防火须知及有关防火规章制度。
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安全生产

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1、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一、企业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中,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屡见不鲜。
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致使企业在生产中存在较多问题或隐患。
企业生产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没有很好的协同合作,仍然存在一些时候把生产放在前,忽导致一些被常提起的安全问题,被企业忙碌的生产所掩盖。
二、企业忽视风险评价现阶段,很多企业在没有合理的安全认证和安全评估后,就擅自进行生产。
在安全生产项目审批滞后的情况,依然我行我素。
一些企业还没有真正重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忽略了对员工安全健康和对设备安全的关注,对危险危害因素认识的深度不够,并且对运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设备的安全运行缺少足够的关注,恰恰是这些忽视的问题,会给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企业员工素质不高工业企业有时会雇佣大量的农民工、施工项目改造相关人员或派遣工。
由于他们在企业工作很短的时间,所以一些工业企业在开始进入作业前没有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而且他们自身也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技术和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现象,部分企业还让临时工不经培训直接投入危险作业和复杂操作的作业,在缺乏足够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很可能因此而搭上自己宝贵的生命。
四、安全生产管理意识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安全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这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差,或者是经常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单纯凭借工作经验,一意孤行,总是存在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工人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熟视无睹,制度意识淡薄,被动应付安全生产工作,甚至可能在开展安全会议时,没有针对性,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不能很好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管理之中,有些安全规章制度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
并且有些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足,对企业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导致当地工业企业普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完整版)气瓶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汇总

【案例1】装卸工违章作业,造成氧气瓶爆炸。
事故经过:某单位用卡车运回新灌的氧气,装卸工为图方便,把氧气瓶从车上用脚蹬下,第一个气瓶刚落下,第二个气瓶跟着正好砸在上面,立刻引起两个气瓶的爆炸,造成一死一伤。
主要原因分析:两个气瓶相互碰撞,压缩气体在氧气瓶碰撞时受到猛烈振动,引起压力升高,使气瓶某处产生的压力超过了该瓶壁的强度极限,即引起气瓶爆炸。
事故责任划分:(1)搬运氧气瓶时,要避免碰撞和剧烈振动,要戴好安全帽及防震圈。
(2)装卸氧气时严禁滚动。
【案例2】江苏淮安发生乙炔瓶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2005年2月16日(正月初五)20时30分,一声震天撼地的巨响,将沉浸在春节欢乐气氛中的淮安市楚州施河镇的居民惊呆了。
惊魂未定的人们发现,施河镇太平中路通达市场南入口处的一间15平方米的乙炔气焊门市部,随着这声巨响被夷为平地,门市部路对面西侧一堵围墙也被爆炸形成的冲击波推出数米远,紧邻门市部的一幢二层小楼被震得摇摇欲坠,周围百米内的许多建筑物的铝合金门窗被扭曲变形,玻璃被震得粉碎,满街都是震落下来的碎玻璃片。
施河镇顾王村村民、年过半百的公司主顾××、刘××夫妇和同村年仅27岁的农用三轮车主施××在爆炸中当场身亡;路过的行人高××(女)头部、背部、臀部等多处被炸伤,伤势严重。
行人杨××因惊吓过度突发脑溢血,当场晕倒。
事故原因:据调查,爆炸由公司主顾某和施某在门市部门前违章焊接农用车引起,顾某在焊接作业时手持点燃的焊割工具调节气瓶减压阀,引起气瓶爆炸。
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教育,进行安全技术和专业技术培训,坚决执行有关安全操作规程,杜绝易燃易爆作业和明火作业混合交叉的现象发生。
【案例3】哈尔滨某化工厂气瓶爆炸事故。
事故情况概述:1998年10月8日10时40分左右,哈尔滨某化工厂四车间成品库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都市工业气体充装站爆炸事故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爆炸事故分析一、事故的基本情况
2003年1月16日上午12时许,一位氧气代充客户到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充装气气,共6只氧气瓶。
充装工将氧气瓶卸下后,先将30只氧气瓶分两组各15只进行充装。
约在12点50分左右,其中一组充装结束,现场充装工关掉充装总阀,紧接着就开始卸充装夹具,当充装工卸下第3只气瓶夹具时,其中一只气瓶发生了爆炸,一名充装客户当场炸死在充装台上,一名操作人员受伤,该站共有6间充装间,每站站房长4m,宽6。
充装间设有30个充气头,气瓶爆炸后,后浪把主充装间的防火墙推倒,把充装间充装管线全部炸坏,窗子的玻璃被震碎,充装间屋面全部掀光。
爆炸气瓶被炸成3块,大块重29kg,中块得23.5kg,小块重3.5kg,气瓶爆炸后3.5kg的小块瓶片从屋内飞到充装站围墙外的麦田里,距爆炸点有35m。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从现场取证情况和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意见如下:
1.对该站储罐内剩余液氧,邀请了扬子石化西欧气体有限公司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取样,并带回南京分析,结果确认该储罐内液氧合格,排除了气源不合格的因素;
2.根据爆炸碎片上原有的气瓶制造和检验标记,从无缝气瓶检验站查阅该瓶检验报告,得知该瓶检验合格,并在检验有效期范围内,排除了过期瓶充装的因素;
3.在爆炸现场,发现该瓶主体被炸成3块(后在清理过程中发现颈圈),经称重约为56kg,与检验报告上称重量相符,一块重约3.5kg的碎片飞离充装站围墙外,距爆炸点约为35m。
又从爆炸碎片中发现,瓶体内中下部一侧表面有一段400mm×150mm范围的金属烧熔痕迹,并留下了金属氧化物,这些情况都说明此次氧气瓶爆炸具有化学性爆炸的特征;
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充装记录,并对现场进行勘察,同有关人员进行了询问、笔录,了解到充装台上的安全阀、压力表均在有效期内,有校验报告,当时充装压力为11.0MPa。
又对爆炸现场进行了清理,发现爆炸瓶右侧有3只瓶内尚有气体,现场进行压力测试,发现这3只瓶内均有压力,且在10.0MPa左右,这就进一步排除了物理性爆炸的可能(不超压);
5.对上述3只气瓶采用吸耳球取样,并用着火烟头试验,发现烟并没有有明显的助燃作用,无气体爆鸣,同时对1只气瓶又进行了压力测试显示为9.0MPa。
之后将3只瓶压力降至2.0MPa左右,经可燃性气体报警仪测试,未发现瓶内有可燃性气体。
综上所述,该起事故是由于氧气瓶内混有其它可燃性物质(该可燃性物质为油脂类的倾向较大),该瓶内可燃性物质在充装达程中与氧气混合发生了化学性爆炸。
2)间接原因
1.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得不够严格。
根据气站有关气瓶充装管理制度规定,该充装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非充装人员不允许进入气瓶充装站,而该站却允许充装客户进入气瓶充装场所,根据事故现场清理分析,右侧3只气瓶尚有气体,可能是死者参与了气瓶关阀操作,气站没有人发现,说明该站安全管理工作上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2.气站没有严格执行气瓶充装前安全检查的规定。
按照国家气瓶充装有关规定,气瓶在充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充装过程中还应不断对瓶体温进行逐个检查,目的是防止气瓶内混有其他可燃性物质,防止气瓶温度在充装中升高,这也是气瓶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事故教训
1.气体充装前,除严格执行外检工作外,还需要进行取样分析和充装过程中的检查,这是防止气瓶爆炸的重要措施;
2.气站充装间必须严格执行闲人免进的安全管理制度;
3.加强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