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威海民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海民居

威海的民居,从古到今,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按老百姓民房的普及情况,可分为几个时期:一.明清时期以前:这个时期,民房以海草房为主,是比较低矮,简陋的,多在海边,是当时渔民住宅的主要形式。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威海民居的一大特点—海草房。结构上采用石木结构,屋顶以海苔贝草等苫盖。海草房的优点是东暖夏凉,耐久。这种海草房在威海的市区已经找不到了,只能在威海乡下海边的个别的小渔村里能见到一二。

在荣城市港西镇有一个山水相连的小山村——巍巍村,在这里保留着威海市较多的、年份也较古老的海草房,有的房子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二.明清时期,一般民房多为海草房,但此时的海草房,不论是结构,还是造型上都比以前要好的多,砖、石、木结构坡屋顶,屋顶以海苔草或茅草苫盖。近海边仍然完全用海草苫盖,屋顶采用三角形屋架、木窗,墙体用石块或砖垒砌而成,远海边也有用麦秸作屋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威海的另一特点民居——青瓦房。殷实人家以小筒瓦迭成垄

持铺。绅商大户,虽然也采用砖石木结构,但基座所用块石,均经精工雕琢,并以斗拱多寡屋顶大片瓦(簸箕瓦)和建筑彩饰而区别等级。英国租占威海卫后,民房多为等腰三角形屋架,“大翻毛”瓦苫盖。官宅已由明清时期的繁杂柱梁、枋木架结构,改为轻屋架,玻璃窗,尖屋顶,小体量的欧洲庭院式的别墅建筑。威海老城最后一片青瓦房位于东城路和新威路之间,这片青瓦房始建于100多年前的满清时期,现在保留的还算比较完整。

建筑布局:明清时期,威海卫城内的朝向,或南偏东1~

2度,或南偏西1~2度,多为一进四合院,或数进四合

院,一般山墙对山墙,东西成排布置,高低错落,两山

墙间距一般1.5米左右,形成狭长胡同,院内前后厅堂或

五间,或三间,左右对口,厢房各三间,前后为客房,(又

称倒房),后厅为居室(又称正房)。前厅的侧间为大门,俗成过道。园内有影壁或厢房,山墙与过道相应,后厅

内分正间(又称明间),多做厨房;明间左右依次称二明

间,稍间或作卧室,或作储藏室。

三.建国后五十年代,住宅结构以石基红砖墙木架红瓦盖的简易平房为主;布局一般是独门独院,六十年代,部分住宅以钢筋取代木梁,沙子灰作粘合剂,墙体以红瓦为主。布

局独门独院。1971年,威海城内道建三栋三层住宅楼,位于统一路北门路西。砖石墙体,钢筋混凝土楼板,起脊屋架,屋顶覆盖红瓦。八十年代,住宅楼自四、五层发展,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王颖涛

2006.7.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