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美丽乡村的基础、动力和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美丽乡村的基础、动力和关键
淮南师范学院杨正清
一、引言
十八大报告提出“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以看出国家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在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方略,充分发挥现代农民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返乡农民在城市一体化过程中的推动力,强化政府的引导,才能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更好更快地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农民进城务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1.农民带回资金,为城乡一体化搭建经济桥梁
农民外出务工,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务工者在输入地经过多年的拼搏,涌现了大批的成功者,为城乡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富裕起来的务工者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感召下,怀着桑梓之情返归本土创业,使偏僻的乡村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这是劳务经济结出的硕果,更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探索出的一条可行的农
村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大量农民工返乡,随之而来的是带来了大量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资金的支持,搭建了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桥梁。
以农业为主的阜阳市,全市86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近800万人, 农村劳动力有420多万人,人均耕地只有1.02亩,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200多万人。外出务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阜阳市及时引导农民外出打工,先后与北京、上海、天津、东莞、深圳等城市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劳务供需关系,每年输送大批量民工前去务工,阜阳市现有150万农民外出务工,以每人年纯收入4000元计,一年就引回60亿元左右的流动资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带回了大量的资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为阜阳市的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动力。
2.农民带回技术,为城乡一体化搭建专业桥梁
农民外出打工,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培训和务工实践,已普遍掌握了一、二项技术,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农民”,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懂技术,懂管理,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美丽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批具有现在实用技术的农民回到了农村,通过回乡创业带动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陕西省冷水镇川共村黄培山,在山西煤矿打工十多年,2009年返乡创办梅花鹿养殖场,投资900余万元,现存栏200头,计划发展到500头,并集养殖、加工、观光、消费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年收入500万元,用工50人。十里村管厚汉95年初中毕业到山西煤矿打工,2008年返乡建占地28亩的汉旺全自动现代化养鸡场,饲养蛋鸡2.3万只,日产蛋2万枚,为“蛋奶工程”提供生产基地,年收入达300万元。小学毕业的刘耀宏在天津板厂、山西建筑打工多年,08年返乡建“洪源木业有限公司”,投资558万元建板厂,年产板20万张,收入1600万元,现用工40人,生产线全投产后可用工200人。
3.农民带回市场观念,为城乡一体化搭建文化平台
农民外出打工,在获取资金和技术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观念也渐渐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这些经历过现代文明熏陶的农民工,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到消费习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他们的改变也慢慢影响了家乡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逐渐走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圈子,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原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也由于对外界认知的局限,很多农民进行生产很大程度上仍只是盯着小市场、近市场、熟悉市场,而对大市场、远市场、生疏市场或无意涉足,或无志进军。现在随着农民带回市场观念,家乡农村明白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需要帮助农民适应“现代”市场,树立大市场观念,把生产、销售建立在国内、国外更大的市场需求上,这样才能迎合市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据《濮阳日报》报道,原来种菜主要是自种自食的河南濮阳县郎中乡大郎中村农民梁国生,又把一批榨菜、红薯发往河北等地贩销。这是他第几次向大中城市大量供应农副产品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梁国生通过承包土地成了一个有8名“农业工人”的“场长”,规模种植榨菜、红薯,年盈利数百万元。除5000名像梁国生这样的能人外,全县有近万名农民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成为引导农民对接市场的“农民代理商”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高参”。一部分富起来的农民投资办起了20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吸纳近3万名农民成为不离土不离乡的领工资的“农业产业化工人”。
三、农民的六大期盼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落实好民生工作。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但是农民心中还存在着很多期盼。
1.学有所教
教育是民生之基,虽然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但由于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收费还比较高,农村孩子在相当程度上仍旧存在上学难的问题。孩子上学,仍是农民较大的一笔开支,因学致贫的情况,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实现教育公平仍然任重道远。农民迫切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所有的家长不再为学费发愁,让所有的校门都对莘莘学子敞开。
2.劳有所得
虽然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政策上一再倾斜,为农民发放种粮补贴、支农资补贴、养猪补贴等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种地成本较高,粮食价格低迷,明显偏离价值,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下来,收入仍然有限。农民外出打工,劳动力比较廉价,工资收入明显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许多农民仍然过着紧日子,仍存在增收难、致富难的问题,单靠自身力量他们很难摆脱困境,他们希望国家转换农村政策的体制、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农民增产、增收、快富,过上宽裕的好日子。
3.病有所医
医疗是民生之急,虽然我国在农村地区实行了“新农合”,由于报销比例较低,医药费太贵,农民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农民期盼新的医改方案能把农民包括进去,真正实现“全民医保”,合理分配公共卫生资源,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把医疗卫生事业重点放到农村去,切实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4.老有所养
养老是民生之依,虽然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由于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农民仍存在养老难的问题。广大农民希望国家能把他们纳入到社会养老体系,使他们生老病死也有个依靠。实践证明,家庭养老靠不住,社会养老才是“保险箱”。
5.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