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第二节寻求真知的基础和过程

第一框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一、教学对象:高中三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3)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2)理解:(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3)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3)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2)培养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和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克服轻视实践或轻视读书的两种片面思想

(3)懂得社会实践是中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精神,使自己锻炼成材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图片导入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实践及其特点

1、课堂导入:

教师:大家知道马克思生前最喜爱寓言是哪一则吗?(多媒体课件显示)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教师: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引导:

哲学不是夸夸其谈,不是纸上谈兵,哲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哲学,脱离了实践,哲学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学习哲学,我们必须重视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实践有哪些特征?实践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2、实践的含义:

教师:按照大家的生活经验,实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学生:自己去做事情

教师:做,也就是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用我们哲学上的话来讲,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课本P53,请大家把实践的概念划下来。

教师:要注意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问题探究: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哪些是实践活动?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蜜蜂造房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学生看书

5、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6、调节分配结构

7、科学家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教师分析:1项是自然界的现象和动物的本能活动;2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3项是教育实践;5项是是生产实践;6项是调整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7项是科学实践

教师:后边的三项是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种实践形式的具体所指。(过渡)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科学实验: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的,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过渡)

4、实践的特点:

【多媒体演示】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结合人类的探月计划,看看探月的活动的主体、对象和手段。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和实践的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此外,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深度、广度也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问题探究: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学生:不矛盾。

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不太能回答出,教师可适当地引导。

具体过程略。

教师总结: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过渡)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例如,你做一顿饭,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人的活动,但是米是你种的吗?电饭锅是你生产的吗?电是你发的吗?

可见,简单的蒸饭,其实也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大家高二的时候去学过农,那么大家对农村和农活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农村挺富裕的/干农活很辛苦……

教师:那一周的体验与大家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学生:不太一样。

教师:你们学农的实践活动会让你们对农村获得一种新的认识。

那么还要请大家看一幅图,告诉我图中是什么东西?(提示:麦苗还是韭菜)想一想:为什么许多知识青年包括很多大学生分不清麦苗和韭菜,而乡下农民却一眼就能看出来?——实践决定认识,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教师:有没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的?

学生:灵感和书本知识也是我们获得真知的重要途径

教师:有没有人不赞成这种观点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等于说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只能是实践。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通过书本、互联网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一个人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全部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归根结底都是直接经验。所以说——

【多媒体演示】(4)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一切真知都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

6、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一样是读书做学问,我们看看陆游是如何告诫自己的孩子的?

陆游诗: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