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马原考点总结

马原考点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及其构成概念(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利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学术体系。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谁是第一性)→世界本源、本质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②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应存在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不可知论三、物质的概念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运动和静止的相关问题。

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静止的含义(静止的两种形态):①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②事物的根本性相对不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区别(含义上的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六、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内涵答:(1)内容与形式。

是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2)本质与现象。

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3)原因与结果。

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4)必然与偶然。

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马克思考点

马克思考点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7、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9、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1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14、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6、度及其意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第二,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1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第二,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7、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第四,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第二,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当前重视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首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与形式.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重性※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7、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第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第三,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作用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2、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其对立性表现在:第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的作用是: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激励创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三,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8、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的统一.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1、资本的本质以及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2、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

老师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一次全面概括和总结,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和历史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在考试中,以下几个方面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联系。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基本特征。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及其在对待历史和观念的认识上的作用。

5.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和对立的概念、质量和量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考点1. 价值规律和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

2. 剩余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实现的原理。

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的基本内容。

4.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及其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的相互关系。

5. 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基本原理考点1. 生产方式和阶级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3. 社会制度演进和社会革命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地位。

4. 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组织形式与实践,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民族民主革命等。

5.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如第一次国际、第二次国际、共产国际、第三世界解放运动等。

综上所述,掌握这些考点,在考试中就能够更有把握地回答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的问题。

当然,这些考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要将其与实际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它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考点入手,详细介绍这些考点的内容及相应的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这一考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一考点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学生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理论,它旨在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一考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这一考点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和当代价值这一考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和当代价值。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和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答案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社会理论,它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考点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考点精简版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激化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是马克思只有产生的社会条件。

(2)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代表的近代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 为什么马克思的产生是历史必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科学理论。

4.什么是哲学?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⑵哲学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a.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 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 矛盾及其特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的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 主要考点

马克思 主要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自行消亡。

3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

6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表明实现了人类思想的伟大变革。

9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践的观点。

1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14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以及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

1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物质的范畴1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一元论1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8客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是认识的客体属性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0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21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3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24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6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7占有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材料,并经过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感性认识才能向理性认识飞跃28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事物及认识本身具有复杂性,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也是具有历史性所决定的。

马克思上机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上机考试重点总结

1、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2、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漩涡中,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3、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准备)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对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真理相对性)6、做好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的基本的观点一切要从实际出发)7、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上,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于(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排除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9、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10、下列命题中属于提示事物本质的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1、时间一维性的有(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一寸光阴一寸金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理由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8、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9、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有生而知之者7、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8、”大海捞针”与“水中捞月”的说法中正确的( 排除可以转化为现实)1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11、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12、肯定方面是指(C. 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D.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13、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是(生产关系)15、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1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重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
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及其发展阶段
4.物质的概念
5.历史的起源和本质
6.哲学的基本问题
7.实践的含义,三个基本要素,三种形式
8.联系和发展的概念,本质
9.辩证法的三个规律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认识过程
11.感性认识特点,理性认识特点,相互联系
12.真理的基本特性
13.价值的含义和理解
14.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解
15.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错误的)
16.人口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9.社会形态,演变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0.群众史
21.什么是商品,劳动的三重性
22.什么是剩余价值,获取的方法
声明:此重点是找别的专业要的,李云飞老师给的。

仅供参考,本人不对以上内容可靠性负责。

马克思考点(全)

马克思考点(全)

马克思的考题形式1、选择题(单选20分+多选10分)2、分析题:材料题(2题,40分)+判断(3题,30分)马克思考点一、绪论1、马克思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P72、马克思三大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主义。

P8--93、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15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P282、唯物和唯心的划分标准: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P29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P30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P32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体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运动;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有可能出现事物的分化和生命的产生;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

6、时间、空间的特点:P32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点总结本章概况第⼀节哲学概论⼀、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概念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法论。

2.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者既相区别⼜相联系。

下列有关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就是世界观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C.哲学既是世界观⼜是⽅法论D.哲学就是⼈⽣观『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据此可以对哲学体系进⾏区分:1.依据何者为第⼀性,即谁决定谁的问题,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

2.依据⼆者有⽆同⼀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唯⼼主义唯⼼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性的,即物质依赖意识⽽存在。

唯⼼主义分为主观唯⼼主义和客观唯⼼主义。

1.主观唯⼼主义主观唯⼼主义认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关键词:我、⼼、感觉、感知、经验、意志)例如:万物与我为⼀。

——庄⼦宇宙便是吾⼼,吾⼼即是宇宙。

⼼即理。

——陆九渊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2.客观唯⼼主义客观唯⼼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关键词:上帝、天、命、神、理念、绝对精神)例如:道⽣⼀,⼀⽣⼆,⼆⽣三,三⽣万物。

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格尔(四)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或者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

根据其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可划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这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科学性。

例如:古代中国:五⾏(⾦⽊⽔⽕⼟)相⽣相克;王充提出“天地合⽓,万物⾃⽣”。

高考马原知识点

高考马原知识点

高考马原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阶级斗争的推动。

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所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无产阶级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是由剩余价值产生的,而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类,社会形态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1)原始社会:以人类最早的部落社会为代表,生产方式以原始共产主义为主,劳动力还未被私有制占有。

(2)奴隶社会: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生产方式以奴隶制为主,私有制出现,劳动力被奴役。

(3)封建社会:以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为代表,生产方式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导,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生产方式以工业资本主义为主导,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5)共产主义社会:无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实现共享,劳动人民共同富裕。

3.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创造力量,人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并认为解放劳动人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4.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施如何统一的?客观的实践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来自于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显著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严格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是科学的,是具有科学联系的。

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通过自然和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革命性: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现实除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根源于它在时间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改造世界,发挥其革命作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只有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其科学性。

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区别在于:1)哲学物质范畴是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的概括,而自然科学的理论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关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属性、结构的一定层次的认识。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哲学物质范畴关于物质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而自然科学理论是可变的,是不断发展的。

联系:指导与基础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的理论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而自然科学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的概括提供了材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旧哲学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万物的“始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士:水赫拉克利特:火阿拉克西曼德、阿拉克西美尼:气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元气说”与辩证法思想相结合;能做到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但具有原始性、直观性和猜测性。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考点总结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中共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三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及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的内容。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

5、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批判地吸收、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6、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7《哲学的贫困》,1848《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最崇高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第一章9、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哲学基本问题(表述、内容)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11、对第一方面的回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①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②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12、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可知论,不可知论)①可知论:世界史可以被认识的②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完全认识的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及回答(辩证法,形而上学)①辨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

14、物质,物质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客观存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性。

物质存在于人类的意志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

1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是从意识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的。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辩证观。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8、运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2),静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不可分割→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②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了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但在运动过程中也有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包含了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未变化的特殊状态。

19、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了一定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去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1、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2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2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2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就是要将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2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表现:1.2.3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所有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②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5、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哲学范畴。

根本特点:客观性26、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

2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2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的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等。

30、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2、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新生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于新的条件的因素。

33、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成: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上解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4、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两个基本属性:①斗争性(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②同一性(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二者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35、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6、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37、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3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2.3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