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合集下载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II 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此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和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新高度。

司母戊鼎的外形厚重庄严,充满了威严和神秘的力量。

鼎身呈长方形,上窄下宽,从上到下由两个斜面组成。

鼎口附有四个向外突出的部分,用于支撑器物的耳朵。

每个耳朵上都有一个凶猛的饕餮纹,象征着力量和威严。

鼎的腹部饰有饕餮纹、夔纹和蝉纹,这些纹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

在鼎的四面中部,各有一个大禾头,禾头下挂两条飞龙,增加了庄重威严的气氛。

整个鼎身结构严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感。

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非常复杂,采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最先进技术。

首先需要炼制铜矿石,制成铜液。

然后将铜液倒入模具中,模具内部雕刻有相应的图案和文字。

在铜液冷却凝固后,需要再进行精加工和抛光处理,最后形成完美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体现了商周时期中国青铜文化的辉煌成就。

它的出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商代晚期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和复杂性。

司母戊鼎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中国古代文化自信的象征。

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无可估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司母戊鼎的出土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的一个农民家中发现了这件宝物。

当时,这个农民在自家田地里挖地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大铜器。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动荡时期,这个农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铜器的重要价值,只是将它视为普通的废铜烂铁。

后来,这个铜器被转卖给当地的古董商人,几经周折后被带到了北京。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作者:狡童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2期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9年春天出土于安阳市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

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关于其重量,世上流行的数字是875公斤,但据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标准计量测试的结果是,该鼎实重832.84公斤。

这件世界头号大鼎系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此处距以墓室规模宏大、殉葬奴隶之多而闻名的武官村大墓西南隅约80米。

因鼎大得可以作马槽,当地村民便称之为“马槽鼎”。

鼎出土后,因其太重太大,搬运十分困难,人们便想将它锯成几块再外运,但仅锯一足后便锯不断了,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藏起来。

据说消息走漏以后,日本人曾前往搜索未果,便出价70万伪币意欲收购,但村民当时并未将此鼎挖出,而是送出另一件较小的鼎应付,大鼎总算被保留了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鼎在1946年6月被重新挖出,只是此时已失却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10月底,恰值“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庆典,当地驻军便将宝鼎作为贺寿重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大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底至6月初,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大型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连蒋介石也亲赴展厅观赏并在大鼎前留影纪念。

后来,国民党政府在兵败逃离大陆时拟将此鼎也运往台湾,后终因鼎身过重过大而不得不改变了这一主意。

司母戊鼎的自我介绍

司母戊鼎的自我介绍

司母戊鼎的自我介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

经测定,司母戊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

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河南安阳景点汇总介绍殷墟

河南安阳景点汇总介绍殷墟

殷墟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评选中名居榜首。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诗句。

司母戊鼎的传奇经历司母戊鼎最早是在1939年3月被安阳武官村农民从侯家庄西北岗(或称武官村北地)吴家柏树坟园盗掘出土。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安阳已被日寇侵占。

由于司母戊鼎个体很大,不好藏匿,村民为了不使司母戊鼎落入日寇手中,遂又将司母戊鼎埋入原墓之中。

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安阳农民又将司母戊鼎重新挖出,因主权发生纠葛,该鼎遂归安阳县政府。

同年10月,司母戊鼎被作为送给蒋介石的寿礼运到南京。

蒋介石看后甚喜,下令交南京中央博物馆筹备处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归南京博物院收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南京博物院大力支援国家博物馆的工作,将司母戊鼎从南京运往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中陈列展出。

殷墟妇好墓妇好墓发现于1976年,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绝伦的随葬品,包括制作精美、纹饰神秘的青铜器、玉器等,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

根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曾统率万人征战沙场,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将军。

羑里城遗址羑里城遗址位于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羑里城,其处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是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

此处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圣地。

“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

羑里城主要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大殿、拜殿、演易台、洗心亭、玩占亭、吐儿冢,还有碑文石刻等。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精编版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精编版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司母戊鼎简介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图说历史:司母戊鼎

图说历史:司母戊鼎

图说历史:司母戊鼎展开全文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

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年,又将方鼎运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

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

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

(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

“祠”就是祭祀的意思。

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

“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

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

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

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

【商朝历史】殷墟申遗面临最后一“考”

【商朝历史】殷墟申遗面临最后一“考”

【商朝历史】殷墟申遗面临最后一“考”阔别故土近60年,司母戊大方鼎回乡“省亲”■投资2800万元建成殷墟博物馆■近600件珍贵文物将首次亮相司母戊大方鼎回殷墟“省亲”9月19日,“司母戊大方鼎故里展”迎接仪式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举行。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阳市从国家博物馆借展司母戊方鼎和妇好墓出土的文物精品,借展期限为3个月。

“司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青铜器,是1939年3月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村民发现的。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后被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现在的南京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方鼎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其外形被博物馆定为馆徽标志,并成为镇馆之宝。

司母戊大方鼎将于9月25日在新落成的殷墟博物馆专用展厅里与游人见面。

新华社记者朱祥摄■投资2800万元建成殷墟博物馆近600件珍贵文物将首次亮相古老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今天上午举行盛大仪式,欢迎国宝司母戊大方鼎阔别家乡近60年后重回故里。

为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后一次考察评估,向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作最后冲刺,安阳市今年投资2800万元建成了殷墟博物馆,将于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并从国家博物馆借司母戊大方鼎及其它文物精品回乡展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近600件珍贵文物也将首次与世人见面。

据了解,安阳市委、市政府2001年正式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国家文物局于200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递交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

此后,殷墟开展了自遗址发现10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整治活动。

在遗址展示方面,殷墟先后完成了宫殿宗庙基址的夯土复原标识、甲骨文碑廊、王陵大墓植被标识等展示项目,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殷墟概览》、《殷墟发掘史展》、《王陵大墓陈列展览》、《殷墟车马坑展览》等一系列富有浓郁殷商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

保护殷墟还被纳入法制轨道,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对此进行了专项立法,《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于2001年10月正式颁布实施。

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司母戊大方鼎

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司母戊大方鼎

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司母戊大方鼎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司母戊大方鼎夏朝至春秋这1600多年的时间,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是相对红铜来说的。

红铜是纯铜,而青铜那么是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

为什么把铜、锡、铅的合金称为“青铜”呢?这是由于它以铜为主,而且合金的颜色发青绿色,所以,人们就称这种合金为“青铜”。

成书于春秋战国的《考工记》,便对工匠们在长期的冶炼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的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做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著名的“六齐”规律。

“六齐”就是“六剂”,也就是六种合金配方。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

名闻世界的司母戊大方鼎便代表了青铜时代的青铜冶铸技术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是在河南安阳开掘出来的。

关于它的出土,还有一段插曲:1939年3月的一天夜晚,位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氏故园中,人影憧憧,还不时有灯光闪过。

只听有人用很低但又很有力的声音说:“大家再加把劲,马上就要挖出来了!”这些人在干什么呢?原来,3天前,有人说在这里发现了个大宝贝,于是,便找了几十个人来帮助挖掘。

因为当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侵略军随时都有可能进村骚扰,所以,村民们不敢白天挖掘,只得晚上悄悄地干。

这已经是第三天夜晚了。

铁锹声又响了一阵,人们终于看清楚了,他们挖的宝贝是一个青铜大方鼎。

这么大的东西注哪里放呢?村民们都觉得很难办。

一位年长的老者说:“我看这样吧,咱们先用柴草盖起来,谁也不要走漏风声,等找到适宜的地方再把它转移走。

”事情就这样定了。

谁知,消息还是传了出去。

日本侵略军的头目听说武官村挖到了宝贝,便把村长叫了去,让他赶紧把宝贝给送去。

村长一去日本军营,村民们便知大事不好,立即聚集到一块商量对策。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把大方鼎再埋入地下。

并表示,即使脑袋掉了,也不能让大方鼎落到敌人手里。

结果,敌人使尽了毒招,也没有找到大方鼎。

大方鼎一直在地下埋着,直到日本投降后,人们才在1946年6月,把它重新挖了出来。

青铜器的发展史

青铜器的发展史

论中国青铜器的鉴赏--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例早在我国大约六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国就开始使用铜。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青铜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发明,我国古文献中常提到的"吉金"就是指精纯美好的青铜。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商周时期,考古学上将青铜器的发明到铁器的普遍使用以前这段时间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青铜器是指用青铜制成的器物。

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

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

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溶液在浇铸时气泡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

商代青铜器又分为早、中、晚三期,而中晚期是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许多青铜重器已经举世闻名,其高超的工艺、卓越的成就足以令人惊叹,并对后世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周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青铜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器类和数量均有较大增长。

东周青铜器分为春秋、战国两期。

在春秋时期前段尚与西周晚期的风格基本一致,到中后期则出现了一些区域特点,按其器形、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三晋、齐鲁、燕、秦、吴越等六大区域。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司母戊大方鼎简介司母戊鼎是中国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的代表作,现藏。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为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和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司母戊鼎简介司母戊鼎是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司母戊大方鼎的自述

司母戊大方鼎的自述

司母戊大方鼎的自述作者:慕白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07年第07期小档案姓名:司母戊大方鼎(我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我的名字便由此而来)生日: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出土: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体长:高133厘米(包括我的耳朵哦),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体重: 875千克我的故事在古代,我们鼎可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俗称天子一言九鼎,可想我有多高的身份呀!此外,我们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我的兄弟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我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遥想当年,在我出生后,便被商王用来祭祀他的母亲。

我站立在高台上,受万人顶礼膜拜,甚至天子也不例外,是多么神气啊!时光飞逝,当商王朝灭亡后,我也被糊里糊涂地埋到了地下,一直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

直到1939年3月,我才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被村民无意中发现。

我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

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怕被日寇掠取,人们便把我又重新埋在了地下。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我被重新掘出,但我已失去一只耳朵。

我出土后,先被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又移转到国民党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又将我运到北京展出。

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我的复制品,而真正的我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保护起来了。

我的形象大家看了我的故事,一定还想知道我的样子吧?我可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

由于我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我“马槽鼎”。

总体上看,我的身体呈长方体,上竖两只直耳(由于我第二次出土后缺一只耳朵,所以一只耳朵是后来根据原来的耳朵复制补上的),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

我的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从而增加了我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尘封的国宝记忆-第六章

尘封的国宝记忆-第六章

第六章神器:司母戊鼎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提起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鼎的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

一般都较厚重。

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6篇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6篇

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6篇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一)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我更爱家乡的邻居们爱他们的诚实.善良和朴素.安阳最吸引人的是殷墟,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顾客来参观,来自其他地区的也有很多.里边有古代的马车,甲骨文,司母毋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公元_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人们即使锯断了鼎的足也难以搬运,又担心被日本人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公元_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除了殷墟,还有古老的文峰塔,文峰塔上宽下窄,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为国内外所罕见.文峰塔很少开放,我去过一次,很多人都在楼梯上拥挤,文峰塔的边上有铃铛,我和妈妈爬上了最顶层,向下望,感觉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现在文峰塔都不开放了,远处看文峰塔有些斜了,可能是很多人拥挤的缘故吧.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啊!我们的家乡在变,一切都在变!我爱安阳,爱我的家乡!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二)近年来,我的家乡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马路上的奔跑的汽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曾经泥泞的小土路现在都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我们一家从村子里的小平房搬进了市里的高楼.想想小时侯,我们家住在平房里,简单的几间房子,厕所下雨的时候都没法用.前几年,我们家住进了高楼,宽敞,干净.而且,我也有了自己的房间,妈妈买了全自动的洗衣机,爸爸也搬回了布沙发,软软的床,电视机等.但是,现在,我们家又〝更上一层楼〞了,我们又买了电脑,汽车,热带鱼鱼缸,还有很大的餐桌,书柜,布沙发也换成了皮沙发.再回老家一看,呵,也不错嘛!老家里的马路已经十分多了,几乎没有什么土路了.马路的旁边也都装上了漂亮的路灯,还有各种绿化让空气变更清新了.平房越来越少,都盖成了集中供暖的楼房,所以,我们老家的环境到了冬天也是那么的好.呵呵,我还是不多说了,你有时间的话自己来一趟,相信你会吃惊的说:〝难道这里就是农村吗!〞我们市里也是美的让人吃惊,弥河沿岸的景色是我见过最美的景色,还有荷花节,蔬菜博览会等等让人赞叹的节日.啊!我爱我的家乡,因为她现在实在是太美了!如果这里改成旅游景点的话,一定会让游客们流连忘返.这就是我成长的家乡,在我十年的人生路上,我亲眼看着自己和自己家乡的变化,我相信等过不了多少年,当我长成一个有用的人才的时候,家乡也能变成一个扬名全国甚至世界的地方.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三)我的家乡在永泰嵩口,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而且那里一年四季都非常美丽.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杜鹃花也开了,就像《春晓》里说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夏天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别提有多美了!秋天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我家后面果园里的果子都熟了,又香又甜.最美妙的就要数冬天了,我的家乡到了冬天就会下雪,等雪越下越大的时候,我就捧起一把雪,仔细地闻一闻,我感觉雪里仿佛有一丝清香,伴着冬的生机和孤傲.被雪盖上的树和屋子,看起来是那么纯净而美丽……你们瞧,我的家乡很美吧!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做客,感受一下那无比美丽的四季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四)我的家乡在北茭,地处连江县黄岐半岛最末端,三面临海,一面靠山,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那里的天是瓦蓝瓦蓝的,海是湛蓝湛蓝的,真是海天一色.海鸟在天空尽情飞翔.柔软的沙滩铺满了贝壳,把沙滩装扮得五彩缤纷.北茭最美的是北茭鼻,素有连江天涯海角之称.北茭鼻,是北茭的尽头,它像一个鼻子一样伸到海面上,经过大海公公这个雕刻家不断地雕凿,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 蛇蛙接吻 . 观音面海 . 猪肝猪肺 .〝苍鹰朝海〞……这些自然景观千奇百怪,真令人拍案叫绝.仰月屿.茭只岛.洋屿.过屿像珍珠一样,点缀在北茭鼻的周边,使北茭鼻更加美丽!北茭鼻外一片汪洋,那里风急浪高,惊涛拍岸,让人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港湾的海面上,一艘艘渔船在海上穿梭.海边的码头旁,大船小船开始卸下各种各样的海鲜.码头的道路上,铺满了连成片的渔网,渔网的末端是渔家女手下飞来飞去的梭子.绕鼻不息的还有大海特有的腥腥的咸味.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小房子整齐排列在半岛上的小山坡上.穿过古城门,旧时的城墙依稀可见.城门里传来了一阵阵卖鱼丸的吆喝声.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北茭!我爱我的家乡——北茭.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五)我的家乡在苍梧县沙头镇,它位于梧州的北部.我的家乡风景如画,四季如春,景色迷人,春天鲜花盛开,入夏之后的田野是一望无际的葱茏碧绿的海洋.夏末秋初的景色更迷人,山坡上迟熟的沙头荔枝,一串串,红通通,就像春节的鞭炮一样挂在树上.我的家乡不但风景美丽,而且还有许多土特产呢!如沙糖桔.迟熟荔枝.腌制地瓜.每当沙糖桔成熟的时候,一车一车的沙糖桔源源不断地往城里运送,这时卖沙糖桔的人发了财,家家户户都一样.说到沙头的迟熟荔枝,真让人赞不绝口,当别的地方的荔枝都收完了,沙头的迟熟荔枝才成熟.哪里的荔枝也比不上我家乡的荔枝好吃,它肉厚.核小.清甜,如果你吃上一口就会接着吃下一口,包你叫好吃.在我们的村子旁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当炎热的夏天来来临时,我总喜欢到小河里,游泳或是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浸泡在清凉的河水里,夏天的炎热就都不见了.小河里有个大石头,在河里洗澡时,我总喜欢站在大石头上,看着清清的河水冲到大石头变成水花,俯身子让喝水轻柔地冲到身上,那感觉真爽快啊!我的家乡美景与特产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作客.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六)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家乡的小河.那里可以感受到朴实与清晰,碧蓝碧蓝的天空中悠悠地飘过一朵朵白云,金黄色的阳光透过洁白的云朵洒在我们的笑脸上是多么的灿烂.走在家乡的泥土地上又松又软,它还发出植物的清香.早晨,茫茫的天边弥漫着一层轻飘飘的白雾,白雾边缘抹着一丝淡淡的.桃红色的霞,仿佛小姑娘脸上羞涩的红晕,既不那么浓,也不那么淡,静静的悬在青蓝色的天际.小河中的水缓缓地流淌着,河水清澈见底,一阵微风吹过拂拭着柳树那长长的辫子,晶莹透亮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着粼粼的微波,河中有小鱼小虾,它们在快乐的嬉戏玩耍,有时我会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抓它们,但抓到还要放回,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和动物做朋友爱护每一个生命,河边还有野生的小草嫩嫩绿绿的.可爱极了.小草映在水里,就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河上还有一艘艘小船,坐上它在河上行驶,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傍晚时分,西方天际是一片耀眼有凝重的红色,彩霞衬托着夕阳渐渐地退下山冈把激情变成梦中的希望.每当我写完作业都会到那里去玩,那时它给我带来无比的快乐,给我的童年增添了无比的乐趣.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范文6篇。

高中班会:中国传统文化修改版2

高中班会:中国传统文化修改版2

半坡彩陶
商朝玉象
瓷 陶 器 器
中国古代人民劳动的结晶
甲 骨 文
铭 文
大 篆
小 篆
文字的 演变
草 书
隶 书
楷书
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 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 秀清新,或”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 《兰亭序》,有 “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女史箴图》
东晋的顾恺之。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 • • •
根据古代诗人的雅号写出相应的诗人姓名: ( 王维 ) 诗仙 (李白) 诗圣 ( 杜甫 ) 诗佛 ( 李贺 ) 诗囚 (孟郊) 诗豪 ( 刘禹锡 ) 诗鬼 诗魔 (白居易) 诗王 ( 陆游 )
中国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是 (杜康) 。
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造纸经验,造出了轻便而又经济适用的纸, 人们称这种纸为 (蔡侯纸) 。
而医院也有所谓的“五官科”,跟生活中所说的“五官”又略有不同,那么,在 医学上的“五官”是指 ( 眼 )、( 耳 )、( 口 )、( 鼻 )、( 舌 )
(明 ) ( 宋 ) 中国古代盔甲制作在 朝达到顶峰,家具制作在 朝达到顶峰,语言文字学在 朝达到顶峰。而其他朝代 (清 ) 也各有所长,有“( 唐 )诗( 晋 )字( 汉 )文章 ” 之说。
正确 答案
看图识文物
名称:
描绘的古代城市:
正确 答案
【正确答案】三星堆人像
四川广汉市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西北
的鸭子河南岸,距成都40公里,是一座由众多
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
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
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
题目库
【正确答案】司母戊鼎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文物古迹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文物古迹

精美庞大的司母戊方鼎鼎,在古代原是一种炊具。

它多用青铜制成,也有陶制的。

既有三足圆形的,也有四足方形的。

鼎有高足支撑,下面放木柴燃烧,鼎内便可烹煮食物。

这种炊具盛行于殷周时代。

同时,鼎又是一种礼器,带有纪念性。

司母戊方鼎,是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文丁时期的遗物,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厚6厘米。

大方鼎腹壁内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

司有解释为祠的,就是祭祀的意思,戊应是商王文丁母亲的庙号。

原来这只大方鼎是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的一个专用鼎,难怪它的体形如此庞大了。

司母戊方鼎不仅体形雄伟,重量盖世,而且它上面的花纹图案线条清晰、工艺精巧。

鼎身以雷纹为地,上有龙纹盘绕,四周为饕餮纹。

饕餮是一种美味的野兽,因此表示有吉祥、丰足的意义。

耳廓有虎纹,式样很奇特,在耳的左右呈老虎的形状,可是虎头却绕到耳的上部张着口互相对着,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铸有两尾鱼形。

足上铸的是蝉纹。

由于这些图案的衬托,使整个鼎的造型显得更加威武、雄厚。

如此一件精美庞大的青铜器竟是出自于3000多年前的劳动人民之手,这不禁使我们对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感到惊叹。

铸造这样大的铜器,先要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铜液,这些工序技术异常复杂,绝非一般中小型铸器可比。

这必须精心组织多人,分工合作才能成功。

经有关专家分析,这鼎竟是一个合金体。

这充分说明,早在商代我国就已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了。

司母戊方鼎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这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搬运困难,有人便想锯断它再运出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听到这么一个宝贝,曾多次企图霸占它。

乡民们怕这一民族珍宝被日寇掠走,便只得重新把它埋到地下。

到194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方鼎才运到北京,供人们参观、鉴赏、研究。

千年宝剑闪锋光宝剑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

司母戊鼎身世之谜

司母戊鼎身世之谜

司母戊 鼎是 我国商 代青铜 器的代 表 作 , 型 厚 重 典 雅 , 势 宏 大 , 饰 造 气 纹 美观 庄重 , 显然 , 么巨大 的鼎 , 很 这 并 非是 出于实用而制作 的。那么 ,当时 的人们 是在什么观念 的支 配下来制作 这一 器物 的 ,它又具 有怎 样的象征意 方 鼎 , 部 就 越 深 , 也 越 细 长 , 据 腹 腿 根 义?据学者称 , 之所 以称此鼎 为“ 司母 鼎 腿 与 鼎 腹 的 比 例 关 系 ,专 家 们 判 戊鼎 ”是 因 为其腹 内壁铸 有铭 文 “ , 司 断 , 司母 戊 鼎 比较 接 近 殷 墟 二 期 的 器 母戊 ” 这 3个字 究竟何意呢7 , 物特征 。 种 说 法 认 为 “ 戊 ” 墓 主 人 的 母 为 第 二 种 说 法 将 “ ” 字 改 释 为 司 庙 号 。 司 ” “ ” 即祭 祀 的 意 思 。 “ 读 祀 , 认 “ ” 后 字。“ ” 后 在这 里表示墓 主人的身 为 这 3个 字 的 铭 文 表示 该 鼎 为祭 祀 分 , 她 生前 乃 商 王 之 “ ” 即 后 。 “ 戊” 母 而作 , 戊 是商 王 文 丁 ( 于 母 属 商 的人 名以天干 地支作 为 自己的 殷 墟 三 期 )之 母 的 庙 号 ,该 鼎 即为 商 称号 ,这样 ,在不 同的时期会发现 相
大陆。
此 鼎 即为 司 母 戊 鼎 ,是 迄 今 为 止 发 现 的 最 大 最 重 的 青 铜 器 。 鼎 重 828 3 .4公 斤 , 1 3厘 米 , 长 l 0 高 3 口 1 厘米 , 7 宽 8厘 米 , 高 4 足 6厘 米 , 厚 壁 6厘 米 。因 鼎 大 得 可 以做 马 槽 , 又俗 称 “ 马槽 鼎 ” 。 司母戊鼎纹饰 美观 , 艺精巧 。 工 除 鼎 身 四面 中 央 是 无 纹 饰 的 长 方 形 紊 面 外 ,其 余 各 处 皆 有 纹 饰 。 鼎 身 四 面 在 方形 素面 周围 以饕餮 作 为主要纹 饰 , 四面 交 接 处 ,则 饰 以扉 棱 ,扉 棱 之 上

家乡热爱之情的作文400字左右优秀篇

家乡热爱之情的作文400字左右优秀篇

家乡热爱之情的作文400字左右优秀篇
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我更爱家乡的邻居们爱他们的诚实善良和朴素。

安阳最吸引人的是殷墟,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顾客来参观,来自其他地区的也有很多。

里边有古代的马车,甲骨文,司母毋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公元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人们即使锯断了鼎的足也难以搬运,又担心被日本人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

直到抗战胜利后,公元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除了殷墟,还有古老的文峰塔,文峰塔上宽下窄,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

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为国内外所罕见。

文峰塔很少开放,我去过一次,很多人都在楼梯上拥挤,文峰塔的边上有铃铛,我和妈妈爬上了最顶层,向下望,感觉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现在文峰塔都不开放了,远处看文峰塔有些斜了,可能是很多人拥挤的缘故吧。

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啊!我们的家乡在变,一切都在变!我爱安阳,爱我的家乡!。

青铜器

青铜器

曲折雷纹((西周早期)
斜条纹((西周中期)
典 型 的 几 何 纹
钩连雷纹((西周中期)
菱形雷纹((西周)
云雷纹(商晚期) 百乳雷纹(商晚期)
云纹
各种云纹
人物画像
• 人物画像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 的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场面。 • 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出现较晚,初步摆脱 了规律化的对称图案,用流畅的线条,结 合绘画和雕刻手法,描绘出各种动景。 • 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 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 • 这一些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画像,是以后绘 画艺术的先驱。
鸟兽合体纹(商代晚期)
兽目交连纹(西周晚期)
波曲纹(西周晚期)
鳞纹(西周早期)
几何纹
• 几何纹是几何的基本元素(点、线、圆)所组成的有规律 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 • 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在青铜器上属于 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在早期作为主要纹饰的机会非常少 。 • 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里,它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 地纹使用。 • 只有在这些纹饰衰退的时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 形式的几何纹才不断出现。 • 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 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 云雷纹、百乳雷纹、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菱 形雷纹、网纹等。
一些典型的动物纹
虎纹(西周中期四虎钟)
牛纹(商代晚期)
蟾蜍纹(商代晚期)
象纹(西周早期)
鱼纹(春秋早期)
鹿纹(西周中期)
蜗身兽纹(西周早期)
龟纹(商代晚期)
蛇纹(西周早期)
长鼻兽纹(春秋晚期) 蝉纹(商代晚期)
兽体变形纹
• 兽体变形纹是不具备某一些动物的整体形 状,只有象征性的兽体残余的变形,在现 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动物。 • 这些动物的头部被省略了,体躯也随着图 案而变形。 • 它们在青铜器上表现的形式有鸟兽合体纹 、兽目交连纹、兽体变形纹、波曲纹、鳞 纹、蕉叶纹、鱼翅纹等。

商代司母戌大方鼎简介

商代司母戌大方鼎简介

作者: 郭胜强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90-91页
主题词: 手工业;中国历史;生产工具;武官;商朝;奴隶;工匠;河南;洹水;青铜器
摘要: <正> 青铜器制造业是商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当时的奴隶工匠已掌握了很高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青铜器的种类齐全,数量多,制作也相当精美。

自从1899年在河南安阳西北小屯一带,在殷墟发掘出土大量的青铜器。

属于祭祀礼器和生活用品的有鼎、尊、爵、彝、簋等,生产工具有刀、斧铲等,武器有戈、矛、镞等,总计约在二、三十种以上。

其中举世闻名的就是“司母戊”大方鼎。

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在讲到商朝手工业时,重点叙述了司母戊大方鼎,并有司母戊鼎插图。

插图虽然不大,但大鼎的全貌基本可观。

司母戊鼎是1939年安阳北郊武官村农民在耕地时发现的。

武官村位于洹水北岸,与小屯隔河相望。

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

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

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

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

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

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后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个铭文,那么这三个铭文究竟何意呢?
2.5倍司母戊大鼎
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后母戊大鼎在
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

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一种说法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

“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

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
祭祀其母。

但是,考古人员通过形制确定后母戊鼎属于殷
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
祖甲时期,因此此说很快被否定。

一般情况下,是
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要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
在底层关系的基础上呢,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组合。

但是后母戊鼎重现于世时既没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

因此对于后母戊鼎年代的判断,
只能从器物形制着手。

专家们把200多年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

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细长,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后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

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

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

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后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

“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
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司母戊鼎出土的大坑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我们答案。

妇好乃商五武丁的一个王后,史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

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后母戊鼎确属殷墟2期。

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后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

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
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
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

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
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

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后母戊
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

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后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
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
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

“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

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

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
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殷墟博物苑
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铸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有后司两字相对。

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雌雄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

耳侧以鱼纹(牛耳)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

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
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