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之父

合集下载

火箭之父——布劳恩

火箭之父——布劳恩
射 成 功 ,它 在 技 术上 对 现 代大 型



1 9 l 2年 ,布劳恩生于德国的一个贵族

’一 - 1
火 箭 的 发展 起 到 了承 上 启 下的 作 用 。多年以后 ,布劳恩遗憾地 说 : “ V一 2火箭 很好 ,它唯一 的毛病 是 落在 一 个错误 的行 星上 了 。 ”
级 名列 前 茅 。
第二 次世界 大战 期间 ,纳粹 德 国的
后 来 ,布 劳 恩在 苏 黎 世 高等 技 术 学 校读 书 时 ,参 加 了奥 f A 特 创 始 的 德 国空 间旅 行 学
V 一 2火箭 曾给英 国 、美 国等 同盟 国带
来巨大 的灾 难 。这种 火箭 的发明 者就 是 布 劳恩 。让我 们 来 了解 一下 这个 科学 家 的传 奇故 事 吧 !
成伤 人事故 ,父亲出面把 他领 回 了家 。父

l l号”登 上 月球 ,以 及美 国航 天
飞机 的研 制也 都是 由他 主持 的 。
亲很生 气 ,把 他关任书 房里 。没有想到这 样的处 罚 ,却给 布劳恩 创造 了阅读 科学书 籍的机 会 ,他 认真地 阅读 了奥 伯特 所著 的
会 ,并很快成 为董事 会成员。1 9 3 0 年 ,布劳恩
进 入柏 林 大 学 ,成为 奥 伯特 的学 生和 助手 。l 9 3 7年 ,布劳 恩进入 佩 内 明德 大 型 火 箭试 验 基地 ,并
任技 术部 主任 ,领导 火箭的研 制 。
( 小好奇 )



l 9 4 2年 1 0月 ,V一2火箭试
恩来 到美 国。l 9 5 5年 ,布劳恩加
0} - .

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一生中英语作文

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一生中英语作文

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的一生是科学探索与爱国情怀的完美结合。

以下是一篇关于他生平的英文作文:Qian Xuesen: The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Qian Xuesen (simplified Chinese: 钱学森; pinyin: Qián Xuésēn; 11 December 1911 –31 October 2009) was a preeminent Chinese scientist, widely acclaimed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and a towering figure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His life story is a testament to dedication, perseverance, and unwavering patriotism. Early Life and EducationBorn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Qian was a brilliant student from a young age. In 1929, he enrolled at Jiaotong University (now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o study railwa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duating with distinction in 1934. Recognizing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growth, Qian embarked on an overseas journey, first to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earned a Master's Degree, and subsequently to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where he received his PhD in both aerospace and mathematics in 1939.Scientific Achieve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During his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Qian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nascent field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He was a pioneering figure at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 at Caltech, contributing to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rockets and missiles. However, his heart remained steadfastly with his native China, and he longed to return and contribute to his country'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he Struggle to Return HomeIn the 1950s, as the Cold War intensified, Qian's communist sympathies and his expertise made him a target of the U.S. government. He was accused of being a security risk and detained under virtual house arrest for five years. Despite immense pressure and hardship, Qian remained resolute in his desire to return to China. Finally, in 1955, he was allowed to leave the country in exchange for the repatriation of American pilots captured during the Korean War.Leading China's Rocket ProgramUpon his return to China, Qian immediately threw himself into the task of building up the country's missile and rocket program. In 1956, he helped initiate a program to develop China's first rockets and missiles, and from then on, he was in charge of the entire missile and spacecraft program. Under his guidance, China made rapid strides in aerospace technology, successfully launching its first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anddeveloping a range of missiles and rockets. Qian's contributions were instrumental in establishing China as a major player in the global aerospace arena.Legacy and RecognitionQian Xuesen's life and work are a shining example of the power of scientific inquiry and the importance of patriotism. He was honored with numerous international awards and accolades, including being named 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 1991, he was recognized as an outstanding scientist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China. Qian's legacy continues to inspire generations of Chines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ho carry on his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 to their country.Qian Xuesen's life is a remarkable tale of perseverance, scientific achievement, and unwavering patriotism. His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aerospace program are unparalleled, and he remains a towering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火箭科学家先进事迹

火箭科学家先进事迹

火箭科学家先进事迹在科技领域中,火箭技术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和前沿性的领域之一。

火箭科学家们的努力和贡献,对于人类的航天探索和科学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火箭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贡献。

一. 罗伯特·H·戈达德(Robert H. Goddard)罗伯特·H·戈达德被公认为现代火箭之父。

他是首位成功发射液体燃料火箭的科学家,为后来的火箭研究奠定了基础。

戈达德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和实验火箭技术,他发明了多级火箭概念和喷气推进原理,为航天事业树立了里程碑。

他的勇气和坚持精神为后来的火箭科学家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二. 弗拉基米尔·钱柴托科夫(Vladimir Chelomei)钱柴托科夫是苏联的火箭科学家,他的工作对于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在苏联航空航天工业中担任领导地位,主导并成功发展了多款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

钱柴托科夫的创新思维和领导才能使苏联在太空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为火箭科学家们树立了榜样。

三. 莱昂纳德·希尔尔(Wernher von Braun)莱昂纳德·希尔尔是二战后美国太空计划重要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他作为德国纳粹党的成员参与了“恶魔导弹”(V-2)的研发,并在战后被引进美国,成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创始人之一。

希尔尔在美国推动并领导了阿波罗计划,成功将人类送上了月球。

他的奉献精神和科技领导能力对于当今宇航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 芭芭拉·米尔斯(Barbara Liskov)芭芭拉·米尔斯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火箭科学家的代表。

她是首位获得图灵奖的女性,也是编程语言设计中的重要贡献者。

米尔斯提出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概念,并开发了CLU编程语言,为后来的编程语言设计打下了基础。

她的创新思维和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使得现代软件开发和计算机领域得以飞跃发展。

钱学森中国火箭之父

钱学森中国火箭之父

钱学森中国火箭之父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

其中,钱学森无疑是中国火箭事业的奠基人和中国火箭之父。

他的杰出贡献和卓越才华使得中国的火箭技术得以发展壮大,并在国际航天领域获得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赞美钱学森先生的成就和贡献。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

他早年就表现出了对于科学和航空领域的浓厚兴趣。

1934年,钱学森获得了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奖学金,成为了第一批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

在美国的学习期间,他对于火箭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斐然。

他在194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成为了当时著名的航空研究机构航空研究实验室(现在的NASA)的一员。

钱学森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理论研究上,他还积极参与了实践工作。

他对于燃料喷射技术的研究以及火箭发动机设计的改进使他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参与了美军的火箭项目,并在二战期间为美国军队设计了火箭导弹。

这些工作不仅对于当时的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钱学森日后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后,钱学森回到了中国。

他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火箭事业的奠基人。

他领导下的团队在1956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并在1961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动力火箭。

这些重大的成功表明了中国在火箭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赏。

钱学森不仅带领团队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为培养后继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动航天科技的普及和教育,亲自指导了许多学生和年轻的科学家。

他的激情、智慧和领导能力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为中国航天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钱学森在火箭技术领域的贡献得到了全球航天界的认可和赞赏。

他曾获得过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包括美国的“研究工程师奖”和“科技奠基奖”。

他被誉为“航天科技的荣耀”和“中国火箭之父”。

总结来说,钱学森先生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中国火箭之父。

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基本常识:美国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

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基本常识:美国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

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基本常识:美国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国教授、工程师和发明家,液体火箭的发明者。

他于1926年3月16日发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体火箭。

戈达德共获得了214项专利,其中83项专利在他生前获得。

1945年8月10日,罗伯特·戈达德这位使火箭发展成为武器和宇宙探索工具的工程师,在巴尔的摩的家中逝世,终年63岁。

他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火箭研究事业,被称为美国火箭之父。

他研究和阐述了宇宙航行学的理论和基本数学原理,提出了将火箭发射到月球的方案。

他进行了火箭工作性能的实验,首先通过实验证明了火箭能在真空中工作,解答了当时许多人的疑虑。

他研究了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和喷管形状对热效率的影响,并得出火药火箭比液体燃料火箭效率低的结论,并着手研制液体火箭,于1926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的发射试验,取得了成功,成为液体燃料火箭创始人。

戈达德还是青年的时候,他便意识到利用火箭的推力,可以实现宇宙航行的理想。

为此,他对当时的各种固体火药进行了研究和试验。

1909年,他得出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相同的结论,固体黑色火药火箭能量和效率太低,只有用液体燃料才能提供宇宙航行所需的能量。

张为臻博客1919年12月,戈达德发表论文《一种达到极端高度的方法》,论述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原理,计算了能击中月球的多级火箭的起飞质量和飞行速度。

他还指出,如果在这种火箭的头部装上镁粉,那么,在地球上用望远镜可看到火箭击中月球时,镁粉燃烧发出的闪光。

1921年,戈达德开始从事液体燃料火箭的研究和设计。

由于当时还无法大量生产理想燃料液氢,他就用煤油来代替。

他潜心研究,反复设计和试验,在经过多次的失败以后,终于在1926年3月16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枚以煤油和液氢为推进剂的火箭。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上))_钱学森:中国运载火箭之父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上))_钱学森:中国运载火箭之父

生平简介钱学森在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

父亲钱均夫是浙江杭州一个没落丝商的次子。

钱学森3岁随父亲到了北京,先后就读于女师大附小,北师大附小,北师大附中。

1929年,钱学森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在上海交大,他学习刻苦,每学期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

1935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钱学森成为赴美公费留学生中的一员。

他天资聪颖,勤奋过人,他在两所名牌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就读,并很顺利地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年仅36岁。

在美国人眼里,名牌大学的教授是最崇高的职务。

一个人能到这一步,就该心满意足,终生无憾了,但钱学森却另有追求。

1950年,新中国诞生不久,钱学森便毅然辞去教授职务,坚决要求返回祖国。

他的行动使友人大惑不解。

美国政府顽固地阻挠钱学森回国。

因为他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的火箭技术做出过重大贡献。

他写的关于核火箭技术方面的出色论文,至今还是这一领域的经典名著。

他还是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的成员,当时,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分敌视。

让钱学森这样重要的科学家回到中国,他们不会甘心。

外电曾报道,当时美国海军的一个负责人金布尔曾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也不愿放他回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值5个师。

”由周总理亲自点名,经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慑予全世界舆论的压力,美国政府只好让步。

1955年秋,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

从1935年去美国,到1955年回国,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

20年来,正如他自己所说:“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

这是我当时的志向。

”历史业绩1955年回国以后,钱学森立即投入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一次,负责军事工程的陈赓大将专程从北京到哈尔滨接见钱学森,他问钱学森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说:“怎么不行!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这朴实却又掷地有声的话,反映了钱学森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火箭发明家戈达德,全名罗伯特·H·戈达德(Robert H. Goddard),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火箭科学家之一。

他在火箭技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现代火箭学之父。

戈达德于1882年10月5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年轻时对科学和机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羅德島的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现为“伍斯特理工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之后前往克拉克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在那里,他展示了对火箭动力学的独特洞察力,并决心将这个领域带入一个新时代。

1907年,戈达德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一种可能的方法来追求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新颖方案——应用于火箭难题的某些数学方法》,这是一篇关于火箭动力学的研究报告。

在研究中,他提出了许多火箭设计的新思路,并试图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戈达德认识到,只有通过向后排气产生的推力可以实现真正的太空飞行。

他首先设计并制造了一系列小型实验火箭,用于验证他的理论和计算。

他的研究引发了火箭的早期发展,并为后来航天工程的发展做出了基础。

尽管戈达德的工作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对火箭技术的贡献在后来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1914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赞助,继续他的实验工作。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戈达德一直在改进火箭设计,并利用更加先进的燃料和发动机技术。

1926年,戈达德完成了他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的实验,并成功发射。

这标志着现代火箭技术的重大突破,为火箭飞行和太空探索打开了崭新的大门。

他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火箭研究热潮。

戈达德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科学上,他也在工程实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不仅设计了火箭,还研发了新型燃料和助推系统,使火箭发射更加可靠和高效。

在他的余生中,戈达德还继续研究和改进火箭技术。

尽管他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逆境,包括财务问题和健康问题,但他从未放弃对火箭科学的追求。

他一直坚信,在火箭技术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钱学森火箭之父航天科学家

钱学森火箭之父航天科学家

钱学森火箭之父航天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为中国航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钱学森的生平事迹、航天科学成就以及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钱学森的生平事迹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才华。

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和物理天赋。

1935年,钱学森获得了清华大学航空系航空力学专业学士学位,并前往美国进一步深造。

在美国期间,钱学森师从著名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深入研究航天科学和火箭技术。

二、钱学森的航天科学成就钱学森在航天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他是首位提出了多级火箭理论的科学家之一,提出了通过级联火箭来增加推进力、提高发射载荷的理论。

此外,钱学森还成功设计和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自制火箭“东方红一号”,在1958年成功发射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火箭发射能力的国家。

三、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钱学森的贡献对中国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理论支持,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还在中国航天科学院担任重要职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中国航天队伍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崛起,也为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钱学森的学术荣誉和奖项钱学森因其在航天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多个学术荣誉和奖项。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的成员,也是国际宇航科学院的院士。

钱学森曾荣获过众多的国内外奖项,例如国际分析力学会金质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五、总结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者之一,以其才华和奉献精神,成就了中国航天科学的辉煌。

他的学术贡献和技术创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全球航天科技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钱学森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史册上,他所代表的精神将激励着新一代的航天科学家们,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火箭发明家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是20世纪最重要的航天先驱之一,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

他在20世纪初领导了火箭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做出了突出贡献。

戈达德于1882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沃切斯特市。

从小就对科学和机械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4年,他在沃切斯特理工学院获得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并开始了他的火箭研究之旅。

戈达德对火箭的技术细节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认识到,火箭需要一个可靠的推进系统,有效地将推力转化为动力。

他的研究重点是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

1907年,戈达德获得了研究火箭推进系统的博士学位,并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实验。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戈达德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改进。

他发明了一种新型火箭发动机,用液体燃料代替了传统的固体火药。

这一创新大大提高了火箭的推力和效率。

他还设计了一种双级火箭系统,使火箭能够在发射后继续飞行。

这些发明和改进为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戈达德的理论和发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大多数人对于火箭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只是幻想和科幻小说的产物。

戈达德经常受到嘲笑和冷嘲热讽,但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进行实验和研究。

最终,戈达德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承认和赞赏。

1926年,他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这枚火箭飞行约12.5米,耗时2.5秒,虽然距离很短,但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火箭发射。

此后,戈达德继续改进他的火箭技术,并取得了更多的突破。

戈达德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科学研究,还在于他为火箭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他的实验方法和创新思维对于后来的航天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也是第一个将火箭技术应用于航天探索的科学家之一。

戈达德于1945年去世,但他的遗产和成就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如今,火箭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太空探索和通信等领域。

戈达德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为人类揭开了通向无尽星空的大门。

赫尔曼·奥伯特——德国火箭专家

赫尔曼·奥伯特——德国火箭专家

赫尔曼·奥伯特——德国火箭专家赫尔曼·奥伯特介绍中文名:赫尔曼·奥伯特外文名:Hermann Oberth国籍:德国出生地:特兰西瓦亚出生日期:1894年6月25日逝世日期:1989年12月28日职业:火箭专家毕业院校: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主要成就:创立空间火箭点火理论公式、介绍了宇宙飞船及其发射飞行原理代表作品:《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通向航天之路》赫尔曼·奥伯特(Hermann Oberth,1894年6月25日—1989年12月28日),德国火箭专家,欧洲火箭之父,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是与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齐名的航天先驱。

他有关火箭推进的经典著作,被整整一代工程师视为航天领域的“圣经”。

生平履历童年1894年6月25日,赫尔曼·奥伯特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现罗马尼亚赫尔曼施塔特),由于边界的变更,后来属罗马尼亚,而他本人却是德国后代。

11岁的时候,赫尔曼·奥伯特就因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月球旅行》的影响而迷上了星际旅行,但不盲从凡尔纳。

第二年,他做出了这样的断定:反作用推进的火箭提供了唯一一种实现太空飞行的方式,巨大的火箭一定会用于未来的宇宙飞船。

青年1913年,赫尔曼·奥伯特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学医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召入奥匈帝国军队当兵,中断了医学学习,但他专注于宇宙航行的基础理论研究。

他阅读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关于火箭和宇宙航行的著作,其中包括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

1918年7月6日,奥伯特迎娶玛蒂尔德·胡莫尔(Mathilde Hummel),并在此后育有两子两女。

其中一个儿子在二战中应征入伍,并在战争中捐躯。

另外一位女儿则在1944年8月工厂氧气瓶爆炸的意外中丧生。

早期研究1919年赫尔曼·奥伯特先后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学习,在1922年他向海德堡大学提交了根据自己火箭设计写出的论文却被认为是荒诞的。

钱学森发明火箭的故事

钱学森发明火箭的故事

钱学森发明火箭的故事钱学森,中国著名的火箭专家和航天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荣耀,而他发明火箭的故事更是让人感慨万分。

钱学森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自小就对科学和航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国立交通大学学习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和物理天赋,很快成为了学校里的佼佼者。

在研究生阶段,他前往美国留学,开始了他的航天科学之路。

在美国期间,钱学森深入研究了火箭原理和航天技术,他对火箭的结构、燃料和推进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

他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

钱学森发明火箭的故事,源自他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不懈探索。

他在二战期间,曾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这项成就让他成为了当时航天领域的翘楚,也为他赢得了“中国火箭之父”的美誉。

钱学森的火箭发明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火箭技术成果,不仅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钱学森发明火箭的故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的成就不仅让人们对中国航天事业充满信心和期待,更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科学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发明火箭的故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历史见证。

他的成就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科学家,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努力奋斗。

钱学森发明火箭的故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的成就不仅让人们对中国航天事业充满信心和期待,更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科学家,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冯·布劳恩备受争议的“火箭之父”

冯·布劳恩备受争议的“火箭之父”

冯·布劳恩备受争议的“火箭之父”V-2火箭之父冯·布劳恩(1912~1977)前不久,一份科学手稿在纽约拍卖。

这不是普通的科学手稿,而是V-2火箭之父、先为纳粹服务后又投身美国的科学家冯·布劳恩的博士学位论文,它曾被德国作为绝密档案保管。

所以,它的起拍价达到2.75万美元,最后以3.3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那么,它为什么会被当成绝密文件呢?小时候就迷上火箭用焰火做助推装置1912年,冯·布劳恩生于德国东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是家中的次子。

他父亲精明强干,官运亨通,担任过国家农业部长。

他的母亲酷爱文学和音乐,能用6门语言熟练会话,还爱好天文学。

小布劳恩天资很好,兴趣广泛,从小就对飞行器很好奇。

许多文献记载了小布劳恩的一则趣事:他在柏林大街上进行了生平第一次火箭试验。

当时他从一家焰火商店买了6支大号的焰火,绑在自己的滑板车上做助推装置,试验显示他的“火箭”点火后威力惊人,滑板车在飞驰中失去控制,直到焰火火药烧完,车子才停下来,所幸没人受伤。

让家人担心的是,物理和数学成绩一直是小布劳恩的弱项。

1925年,布劳恩读到了赫尔曼·奥伯特的《通向星际空间之路》一书。

这本划时代的火箭研究书籍使他对火箭无比痴迷,他决定研究火箭,征服宇宙。

据他后来回忆,初读该书,里面的各种公式让他头晕,老师告诉他:要想读懂,必须学好数学和物理。

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小布劳恩全力以赴地恶补微积分、三角学等学科,学习成绩迅速提高。

引起德国军方重视成不穿军装的研究人员中学毕业后,布劳恩在柏林的夏洛滕堡工学院注册入学。

当时,德国的业余火箭爱好者掀起了研究火箭的热潮,年轻的布劳恩也投入其中。

1930年春,布劳恩在朋友的帮助下,幸运地会见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科学偶像奥伯特,还参加了奥伯特创建的德国空间旅行协会,并很快成为理事会成员。

他还参加了当时在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内贝尔火箭小组的研制活动。

1932年春天,布劳恩从工学院毕业,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接着他转入柏林大学学习。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火箭发明家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H. Goddard)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现代火箭技术的开创性贡献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

他的研究和创新为人类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戈达德于1882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上。

从小,戈达德就对航空和科学感兴趣。

他在学校里是一个聪明才华横溢的学生,对科学问题总是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在大学期间,戈达德开始系统地研究火箭技术。

他对火箭动力源的研究特别感兴趣,不断尝试各种可能的燃料和推进剂组合。

这期间,他也发现了火箭航天中的几个重要原理,如多级火箭的概念和流体力学等。

1907年,戈达德在一篇《在高度绝对简化的火箭燃烧室中新提高的速度法则证明》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可以用火箭进入太空的理论。

他认为,火箭不依赖于任何媒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并产生推力,直接推动火箭前进。

戈达德的这一理论并未被当时的科学界所接受。

许多人认为,太空是一个完全不可到达的领域,火箭只是一个科幻小说的产物。

戈达德并未被这些质疑所动摇,他坚信自己的理论,并一直坚持不懈地推进自己的研究。

1914年,戈达德获得了他第一项火箭专利的授权。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火箭专利,标志着他成为真正的火箭先驱。

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专利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戈达德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验都是在自己的厂房里进行的,他手工制作了多种火箭部件,并进行各种试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于1926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这次历史性的发射证明了戈达德的理论的正确性,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人们开始意识到,火箭技术可能会改变人类的未来,并为太空探索打开了新的大门。

戈达德继续改进他的火箭设计,并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火箭技术研究中心之一。

他的成就奠定了美国航天事业的基础,对后来的航天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

戈达德并没有看到自己的成果在他的一生中取得巨大成功。

俄罗斯火箭之父

俄罗斯火箭之父

俄罗斯火箭之父作者:***来源:《大自然探索》2024年第05期1857年,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俄羅斯出生。

十岁时,他因猩红热近乎失聪,但这没有阻碍他继续求学,并在日后成为一名老师。

就职期间,受凡尔纳的太空旅行科幻故事启发,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始创作科幻故事。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幻作品充满了科学的理性光辉,例如如何控制火箭在行星间飞行。

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逐渐从科幻小说写作转向理论研究,内容包括陀螺仪、宇宙速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以及液体推进剂在火箭中的使用。

1894年,他设计了一架单翼飞机;1897年,他建造了俄罗斯第一个风洞。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和实验为后来的火箭研发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他开创的火箭方程式直到今天依然在指导人类的航天活动。

不少科学家调侃道:“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火箭方程式统治航天领域也太久了。

”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开发表了火箭方程式,也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它建立了火箭速度、出口处气体速度,以及火箭及其推进剂质量之间的关系。

早在17世纪,牛顿就阐述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火箭也是基于这个原理才得以升空。

简单来说,火箭可以视作一个底部装有火箭发动机、顶部装有有效载荷的空气动力燃料箱,通过火箭方程式,你可以知道要建造什么样的火箭,例如火箭的排气速度、火箭的有效载荷质量等。

火箭方程式还可以帮助你考虑火箭分级。

例如,要让单级火箭进入近地轨道,火箭中推进剂质量应占火箭总质量的88%。

但是对于两级火箭来说,第一级火箭的推进剂质量只占67%,第二级火箭的推进剂质量只占65%,就可以达到进入近地轨道所需的速度。

这样算来,两级火箭的推进剂质量只需要占总质量的83%,而不是88%。

这个比例越小,火箭越容易建造,运送的载荷也越高。

中国科技的人物事迹

中国科技的人物事迹

中国科技的人物事迹1.陆羽(AD 733年-804年)-茶叶的发明者陆羽是南唐时期的茶学家,被称为“茶圣”。

他对茶叶的研究和改进对中国和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茶叶著名著作,内容涵盖了茶叶的种植、制作、品鉴等方面,成为茶叶研究的经典之作。

2.钟陈胜(1905年-1967年)-火箭之父钟陈胜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

他是中国最早的火箭专家之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他成功推出了我国第一枚火箭,并率先实现了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3.邓稼先(1924年-2019年)-核工业奠基人邓稼先是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是中国的著名核科学家和核工程师。

他主导了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试验和第一个氢弹试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邓稼先还参与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4.袁隆平(1930年-2021年)-杂交水稻奠基人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是中国农业科学家和“杂交水稻之父”。

他通过杂交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使中国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被尊称为“稻米之父”,并被授予许多国内外的荣誉称号。

5.邓小平(1904年-1997年)-科技兴国倡导者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积极推动科技兴国战略。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启动了一系列的科技项目和计划,致力于加强科技教育、推动科研创新和培育科技人才,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6.屠呦呦(1930年-现在)-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是中国药物科学家,因发现了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潜心研究中药,特别是青蒿素的提取和研究工作,为世界上抗疟疾药物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全球抗疟疾药物的疗效,挽救了无数生命。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

【名人故事】火箭发明家戈达德戈达德(Goddard),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火箭工程师之一。

他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对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在技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更是一位不屈不挠的追梦者,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着他内心深处的梦想——让人类触及太空的边界。

戈达德于1882年出生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上。

他从小就对机械和工程颇有兴趣,经常在家里的小车间里发明一些小玩意儿,他的父母也是非常支持他的发明创造的。

而戈达德最激动人心的创造,要属对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和发明。

他认为,如果能够制造出一种能够产生足够推力的引擎,就能推动一个物体穿越大气层,并最终进入太空。

这一想法一度被当时的科学界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戈达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追求。

在他19岁那年,戈达德就开始研究和实验发动机的构造。

他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火箭模型,并进行大量的试验。

在那个年代,火箭技术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戈达德不仅要攻克各种技术难题,还要持续地找到资源来支持他的研究。

为了获得实验经费,他四处奔波,向政府或富有的赞助商申请资助。

他屡遭拒绝,几经波折,他最终只能靠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研究费用。

不过,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丧气,反而激励了他更加努力地钻研。

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他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火箭发动机的结构,试验不同的推进剂和推力系统。

虽然他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他却从不停止前行。

他逐渐发现了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并成功地测试出了几种具有极高推力和稳定性的实验机型。

在这漫长且孤独的路上,戈达德就像一个孤独的探险家,默默地前行着,他的追梦之路是充满着困难和考验的,但是他始终坚信着,不管多困难多遥远,他都会追随内心的信念,去实现他的梦想。

终于,在1926年,他成功地试验了一艘装载有自己发明的火箭发动机的小船,它在空中航行了近3分钟,这成为他的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次试验的成功让他最终得到了政府和投资人的关注和支持。

冯·卡门和钱学森

冯·卡门和钱学森

冯·卡门和钱学森岁月·汉子奔加州特辑冯·卡门和钱学森宋宜昌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成功上天并顺利返回,使中国航天事业跨越了历史性的一步。

饮水思源,我们会回忆起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先生。

钱学森是伟大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的高足。

冯·卡门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为人类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奥多·冯·卡门,1881年5月11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1902年他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理工综合大学,1908年获得过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

这两所大学是当时奥匈帝国和德国最有名的理工科大学。

冯·卡门还是著名空气动力学家普朗克的助手。

后来,他担任德国亚琛航空学院院长,主持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

冯·卡门1930年,冯·卡门去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领导空气动力学研究,最终成为美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

他1963年入籍美国。

冯·卡门在理论上的贡献1911年,冯·卡门发表了“卡门涡街”的论文,解释了水流过圆柱体后的漩涡现象。

他的理论被应用到飞机和船舶螺旋桨的设计中。

1932年,他把气体液体流动的附面层计算公式简化,成为后来飞机、火箭、工业输送管道的标准算法。

他继承了德国数学的传统,把微分方程应用到工程上,解决了大量难题:高超音速飞行问题;三元气流场的阻力问题;超音速波阻问题;机翼计算问题。

其中的卡门—钱学森公式适用于高速飞机设计。

1946年,冯·卡门提出跨音速相似律。

他和一些学者完善了亚音速-跨音速-超音速的所有理论计算。

这些成果,掀开了超音速时代的大幕。

根据冯·卡门的计算,1947年10月24日,美国X-1火箭飞机成功冲破音障。

1936年的一天,三位年轻人出现在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冯·卡门的办公室里。

他们带来了一份不寻常的建议,希望冯·卡门支持他们建造火箭!他们是马林纳、帕森和福尔曼。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简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简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简介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钱学森生平简介钱学森是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有“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等多个成就。

钱学森出生于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里,从小在记忆力上就超于一般人。

钱学森二十四岁赴美国留学,在物理、航空、火箭、导弹等多个领域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钱学森想要回国为刚成立的中国效力之时,钱学森在美国遭到美国政府的拘留,后来以中国做出巨大让步的条件下艰难回国。

回国后的钱学森致力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在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中做出很大的贡献。

从钱学森简介中可以看出钱学森在学术上的成就是非常大的,那么钱学森在个人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从钱学森简介中可以看出钱学森以国家为重,名利为末。

生活中的钱学森也是个对家庭同样很看重的人。

钱学森的妻子蒋英是歌唱家,与钱学森的科学事业相差甚远,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钱学森就曾说过正是蒋英对他的艺术熏陶使得他的科学事业也变得有了色彩,也让钱学森对世界的认识又深刻了一些。

在美国对钱学森迫害的岁月中,蒋英放弃了自己的歌唱事业,自己管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也正是蒋英的患难相伴使钱学森晚年时,曾公开谈到与他的夫人四十四年的婚姻生活过得特别幸福。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对我国科技领域的贡献巨大。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毅然决然的回到了中国。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钱学森的爱国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在美国得到新中国成立消息的钱学森激动不已,回家后立刻和夫人说要回到中国,他的夫人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罗伯特戈达德

罗伯特戈达德
虽然他的工作是革命性的,但是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很少得到公众的支持。报界时而嘲笑他的航天理论。死 后几年,太空时代的黎明到来,他被认为是现代火箭之父。他不仅认识到火箭对大气研究,弹道导弹和太空旅行 的潜力,而且是第一个科学研究,设计和建造实施这些想法所需的火箭的人。
1945年,戈达德得知自己罹患喉癌,1945年8月10日,戈达德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去世。他被安葬在家乡 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希望公墓。
当戈达德在完成他那些最伟大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这些火箭和空间事业上的后来者,才仅仅开始蹒跚学步。” 但他的一生却是孤独而不被人理解的。勇敢的戈达德毫不气馁,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很多工作,向怀疑他的设想 的人们表明未来的整个航天事业都将建基于火箭技术之上。他也因此而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现代火箭之父”。戈 达德虽然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最初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到他逝世时美国 的火箭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德国。直到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后,美国才发表了戈达德30年来研究液体火箭 的全部报告。后来,他被誉为美国的“火箭之父”,美国宇航局的一座空间飞行中心被命名为“戈达德空间研究 中心”。
1930年12月30日,戈达德研制的一枚新的液体火箭发射成功,高度达到610米,飞行距离300米,飞行速度 达到800千米/小时,打破了以往的火箭飞行记录。
1931年,他在火箭发射试验中,首先采用了现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统。
1932年,他首开先河,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同年,首次解决了用陀螺仪控制火箭飞行姿态的问 题。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一家工厂,成立于1959年。月球上的 火山口戈达德也以他的荣誉命名。
1 9 5 9 年 9 月 1 6 日 , 美 国 国 会 授 权 发 行 金 牌 来 纪 念 罗 伯 特 ·H ·戈 达 德 教 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摘要:1958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震动了全世界,也开创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纪元。

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当然要归功于为航天事业而不懈努力的科学家们,被后人尊为“火箭之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他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和近地轨道站的可能性,指出发展宇航和制造火箭的合理途径,找到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他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关键词: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航空航天;分级火箭简介: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К.З.Циолковский)(1857-1935),俄国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科幻作家。

1857年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的伊热夫斯基村,取名康斯坦丁。

在家中排行老五。

从小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会自己制作许多玩具,爱读书爱学习,喜欢在父亲的书房里阅读科技书籍。

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去更好的学校学习,接受到的唯一的正规教育是在乡村学校里获得的。

十岁时患了严重的猩红热而使听觉几乎完全丧失,从那时起,齐奥尔科夫斯基几乎同外界断了联系,却促使他发奋读书,靠自学完成中学和大学的数理教程,并养成了独立思考和爱幻想的习惯。

受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的强烈吸引和喜好幻想的品质,他对升空飞行和太空旅行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把航空航天确定为自己的方向。

生平成就:1、1883年早春,他写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题为《自由空间》,其中首次提出宇宙飞船的运动必须利用喷气原理。

而他关于喷气式发动机整套理论的论文《利用喷气式器械探测宇宙空间》,阐述火箭飞行理论,论述了将火箭用于星际交通的可能性,首创液体燃料火箭的设想和原理图,他说明了火箭在星际空间飞行和从地面起飞的条件。

提出为实现飞往其他行星的设想,必须设置地球卫星式的中间站。

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通过计算证明了只有用多级火箭才能飞出地球,提出了用煤油和液态氧等液体燃料代替固体燃料作为火箭推进剂的设计思想,论证了火箭采取流线形的必要性,画出了火箭结构示意图,并且给出了成为宇宙航行基本公式的火箭速度公式。

这个公式后来被命名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2、在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的基础上,他又推导出了火箭在重力场中的运动方程式。

这两个简单公式奠定了火箭运动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根据这两个公式,齐奥尔科夫斯基建立了火箭质量比的概念,即火箭起飞前的质量与火箭燃料耗尽后的质量之比,并由此指出质量比的重要意义。

他还首次提出了火箭推进剂比冲的概念,认为比冲越大,火箭性能越好。

齐奥尔科夫斯基由此还推导出了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所要具备的最小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为每秒8公里。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人类宇航史的理论奠基人地位由此确定。

3、多级火箭理论:他通过研究和计算,认为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利用喷气反作用力推进的火箭,是实现太空飞行最有效的理想的交通工具。

长时间地喷射气体,火箭不断地加速,越来越快,等到气体喷完时,火箭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

如果气体喷射速度一定,那么为了提高火箭的最终速度,就必须提高火箭装满燃料后的总重量与燃料燃烧完后空壳重量的比值──质量比,实际上就是要增加燃料的装载量。

但是,要增加燃料,燃料箱要造得很大,发动机必须制造得十分牢固,整个火箭的总重量和体积都会增加,结果火箭的最终速度不会增加到很大。

齐奥尔科夫斯基认为可采用多级火箭提高速度。

多级火箭是将几个火箭串接起来组成的,通常是三级,每一级都像是独立的火箭,有自己的发动机和燃料系统。

第一级首先点火发动,把整个火箭带到空中,一定时间后燃料耗尽,自动脱落;接着第二级点火发动,继续加速。

这样,经过三级点火,三级发动,不断脱落,不断加速,整个飞行器也就越来越轻,速度也就越来越大。

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指出,火箭的喷出速度取决于燃气的速度和气体的分子量,因此他提出使用大推力液体火箭,用液氧作为氧化剂,用液氢作为燃烧剂。

对齐奥尔科夫斯基取得这么多成就的原因分析1、家庭原因家中共有七个孩子,齐奥尔科夫斯基排行第五,自小聪明伶俐,深受父母喜爱,虽然家中贫困,没有钱让他接受到系统正规教育。

但是母亲在家教他认字,加上喜欢读书,父亲的藏书无疑也使他获得初始的知识积累。

据他晚年对双亲的回忆“父亲总是那么沉着冷静,在熟人中间,他聪明善辩,而在官僚中间,他以赤色和令人难以容忍的正直闻名。

"父亲爱好建筑,曾经带领着几个孩子一起造过楼房和宫殿的模型,还总是不停地告诉几个儿子要多做体力活儿,要自立。

母亲则完全是另一种性格,她活泼、热情,急躁的时候就用大嗓门说话,非常能干。

康斯坦丁认为,父亲给了他坚强的意志,母亲给了他才华和对事物的热情。

这些无疑是父母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2、个人原因(1)齐奥尔科夫斯基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个人的努力绝对分不开。

从小喜爱读书,打下知识基础。

后来因病耳聋,无疑是对他很大的打击,并受到附近小朋友的排斥和嘲笑。

他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了把自己沉入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学习上,反使他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喜欢幻想的习惯。

这些品质对于需要丰富想象力的航空航天的研究是很有优势的。

(2)他还不仅限于父亲的藏书,只身来到莫斯科,并在莫斯科的图书馆里自学完成大学课程,还以极大的兴趣学习天文学甚至大量阅读小说和杂志。

这对他后来把航空航天确定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写出大量的科幻小说打下坚实基础。

在莫斯科求学期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开始探索实现太空飞行的方法。

刚开始试图用离心力实现,经过计算思考,发现不能成功。

后来在自学过程中掌握了牛顿第三定律,这个看似简单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使他豁然开朗。

他在3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如果在一只充满高压气体的桶的一端开一个口,气体就会通过这个小口喷射出来,并给桶产生反作用力,使桶沿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段话就是对火箭飞行原理的形象描述。

如果没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做基础,以及强大的幻想的能力,是不可能联系到一起的,并由此形成火箭原理的雏形。

齐奥尔科夫斯基个人的知识敏感性和举一反三的联想能力可见一斑。

(3)齐奥尔科夫斯基有着彻底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从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他在物理学中学到,每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

他在学习这一定律时,并不只是停留在定律本身,而是浮想联翩。

他想到,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运行的离心力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地球始终在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然后,他又进一步大胆设想,如果地球发生灾变,变成了碎片,碎片将会怎么样?经过思考,他认定地球碎片的引力中心仍然会继续保持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

这样,他就首先抓住了“引力中心不变定律”。

这个定律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一样,是解决宇宙航行问题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

(4)作为能够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伟人,其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不得不提。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研究成果才开始得到门捷列夫和斯托列托夫等著名学者的赏识。

为了帮他在莫斯科找到一份工作,要他把自已的研究资料和实验模型寄去。

但邻居的一场大火,使他的全部研究成果化为了灰烬。

不过,他毫不灰心,重新积累资料,并写成论文。

(5)最重要的品质莫过于他强大的幻想能力,他在一篇名为《太空火箭工作:1903-1927年》的文章中,对航天的未来发展阶段进行了展望。

这些阶段包括:火箭汽车、火箭飞机、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工厂、空间基地、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外太空旅行、行星基地,以及恒星星际飞行等。

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在飞船中利用植物生产食物和氧气、依靠旋转产生重力、更好地利用太阳能等思想至今仍是航天领域的研究方向。

1911年和1912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又提出有关载人宇宙飞行的一系列设想,例如,到其他星球上去必须经过真空区,载人宇宙飞船必须携带空气;飞船上必须有密封座舱;座舱中的空气必须不断净化,才能为乘客提供新鲜空气;飞船返回时利用地球大气刹车;建立轮胎形空间住宅,用自旋产生人造重力;用动物和植物组成生物循环链,建立密闭生态系统,为人提供食物和氧气。

还有关于太空移民的设想。

1924年,他在《宇宙飞船》一文中具体地设想了一种纺锤形飞船,除动力装置和密闭生态系统外,还提出了现今太空机动器的设想。

他设想乘员走出密封座舱后,可利用“宇宙枪”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在太空真空中漫游。

在对火箭运动理论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又对星际航行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展望。

在1911年发表的论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载人宇宙飞船从发射到进入轨道的全过程,内容涉及飞船起飞时的壮观景象,超重和失重对宇航员的影响,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奇异表现,不同的高度看地球的迷人景观、天空的景色等。

人们读起他的著作来有如亲临宇宙飞船登天的感觉。

所有这些当时的幻想正随着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一步步变成现实。

3、外部支持首先是家庭的支持,生病耳聋,无法上学,母亲在家教他认字,父亲则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对事物的热情,这个品质使他受益终身。

后来父亲送他到莫斯科读书,在图书馆的学习,为他从事航空航天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是同行的鼓励,1881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对气体理论进行了大量思考和研究,并完成了一篇论文,送交彼得堡的物理和化学学会。

学会的科学家看到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论文后十分惊讶。

因为论文的内容和结论完全正确,但这一问题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得到了圆满解决。

科学家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看作是骗子或剽窃者。

他们认为:这位年轻学者可能与外界缺乏联系,并不知道他的"发现"已经问世多年了。

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给齐奥尔科夫斯基写了一封措辞谨慎的信,对他的工作和成绩表示赞赏,还对他进行鼓励,希望他将来取得更大成果。

再就是社会支持,“十月革命”改变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生活和研究条件,他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

1919年他被选为社会主义科学院的会员,1921年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会议决定给予他个人特殊养老金。

从那时起,他更加勤奋地专心于航天学的研究。

"十月革命"前,齐奥尔科夫斯基共写出了130篇论文,以后却写出了450余篇。

小结:齐奥尔科夫斯基为航天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他建立了液体火箭运动理论和太空飞行基本理论,为航天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成就。

同时也是位多产的科学家,一生发表了580篇科学论文和科学幻想作品。

这些著作是他在科学领域辛勤耕耘的见证,也是航天史的宝贵遗产。

虽然他的梦想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无法成真,但却为火箭技术和星际航行奠定基本的理论概念。

并且激励着人类为挣脱大地的束缚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