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文学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五章《抗战中的散文、特写与报告文学》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五章《抗战中的散文、特写与报告文学》PPT课件

之战》等专集问世,并诞生了一批从实地战斗生活磨炼中产生出来的优秀产品,
如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 丘东平的《第七连》、 碧野的《北方的原野》、
曹白的《呼吸》等。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报告文学在国统区被压制下去,
却在解放区新天地中得以蓬勃发展。杂文在抗战初期既是抨击敌伪的锐利武器,
又是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战斗号角。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靳以等就充
健康的生命气息了。”

从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四年零一个
月,史称上海“孤岛”时期。留居上海“孤岛”的作家有王任叔、郑振铎、
王统照、阿英、夏丏尊、李健吾、芦焚、柯灵、唐弢、周木斋、孔另境、
陆蠡、列车等。他们在日伪横行的险恶环境里,坚守文化岗位,巧妙地利
用洋商招牌创办了一些可以发表自己作品的报刊杂志。柯灵先后主编过
的正视现实、面向社会、批判写实、 干预生活的传统, 随着作家见闻经历的丰富而拓宽
发展道路。战乱流离生活,内地闭塞状况,后方社会弊端,底层人民苦难,战后萧索景象,
等等,都在记叙散文中得到广泛而如实地反映。茅盾的《见闻杂记》和《时间的记录》,
以其擅长的批判性写实手法揭露西南、西北大后方社会的畸形生活;巴金的《旅途通讯》
第十五章
战争中的 散文、特写与报告文学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概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争
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壮剧的序幕。从此,漫天烽火,遍地硝烟,中国社会进入战时
大动荡、大变迁状态。由于战争进程的起伏变迁,也由于这时期客观上形成了不
同政治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并❖
杂文在国统区一直保持兴盛不衰的发展势头。1940年8月在桂林创刊的《 野草 》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不仅检验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也催生了大量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抗战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为题,探讨其中代表性的抗战文学作品,并分析其对中国抗战历史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明代文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山水田园诗文,尽管不是直接描写抗战的作品,但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有着密切关联。

该作品描绘了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幸福乌托邦,象征着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对战乱的逃避。

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对战争的伤痛和恐惧,更加渴望着回归桃花源的平静。

因此,《桃花源记》在抗战文学中代表着人们对和平世界的向往,为战争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丝慰藉。

二、《红岩》《红岩》是巴金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独具风格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以四川省广元市红岩村为背景,通过叙述红岩村农民出身的大学生石光明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的经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和坚定意志。

小说语言朴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描写了红岩村人民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和抗日斗志。

《红岩》以其深入浅出、感人至深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集结号》《集结号》是巴金的又一力作,描写了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前后,一支由中共地下党员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淞沪地区坚持抗战的故事。

小说通过刻画游击队员的奋斗精神、坚韧毅力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不屈斗争。

《集结号》以其激情澎湃的战斗场面和对人性的思考,成为中国抗战文学中的瑰宝之作。

四、《幸存者》《幸存者》是滕传祥的长篇小说,以乌鲁木齐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塞申山抗战英烈赵全生的故事进行叙述。

抗战文学的区域特征与主题演变

抗战文学的区域特征与主题演变

抗战文学的区域特征与主题演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中国。

战争造成了中国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的苦难,但战争也考验了中国作家和中国新文学。

中国文学界义无反顾地与全国军民一起投入到抗击敌寇的正义事业中。

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抗敌卫国,同时也以笔代枪,创作了大量富于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的大量出现,忠诚地履行了自己对祖国的神圣责任,还形成了新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现象――抗战文学。

而“救亡”也成为首要的文学叙事,占据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的主导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仅十天,左联就在《文学导报》第一卷第五期刊登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及劳动民众的文艺组织书》,强烈抗议日寇的野蛮侵略。

10月15日,左联执委会又通过《告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一切爱好文艺的青年》,要求文艺工作者以文艺为武器,“各方面地去攻击帝国主义的横暴和列强的趁火待劫的野心”[1]。

同年11月,左联又通过了题为《中国无产阶级及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不仅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首要任务提了出来,而且把“抓取反帝国主义的题材”列为“最能完成目前新任务的题材”中的首位。

[2]但是,在不同的政治区域,和具体的作家创作中,抗战文学在主题、风格和形态上仍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本文正是通过对这种差异的考察,叙述不同区域抗战文学的形态特征与主题演变,并对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进行整体上的评估。

一、沦陷区的抗战文学在最先燃烧起抗战烽火的东北沦陷区,一批曾经在东北战斗生活,后来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如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罗烽、白朗等怀着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抗击日寇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和全国的抗日斗争。

在这些东北作家群的抗战小说中,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端木蕻良的《浑河的急流》、罗烽的《一条军裤》和《特别勋章》、白朗的《生与死》等等,都是东北沦陷区抗日小说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抗战时期的文学概述

抗战时期的文学概述


我有飞来的候鸟和鸣鸟,从你那儿带着消息飞来 我有如珠的繁星的夜,和你共同在里面睡眠的繁星 的夜 我有如桥的七色的虹霓,横跨你我之间的虹霓 我,似乎是一个弃儿然而不是 似乎是一个浪子然而不是 海面的波涛嚣然地隔断了我们,为了隔断我们 迷惘的海雾黯澹地隔断了我们,想使你以为丧失了 我而我以为丧失了你 然而在海流最深之处,我和你永远联结而属一体,连 断层地震也无力使你我分离 如同其他的孤岛,我是小小的孤岛,你底儿子,你底 兄弟
3.分析代表作《金锁记》
A人物形象:曹七巧,一个心灵裂变、人性沦落的家 庭“女暴君”。 B思想内涵: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枷锁,人性的扭曲 和毁灭。 C艺术特色:单线结构——兼用传统白描手法和西方现 代派技法(意识流、心理分析)开掘人物心理——文笔俗 白流丽。 [例2] 金 锁 记 (节选) 张爱玲
(二)杂文繁荣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 叙——“ 在暗夜里呼号 ”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 适悠然的小品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
1.历史剧 A 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 B 阿英的“ 南明史剧 ”:《 碧血花 》、《 海国英雄 》和《杨娥传》
2.现实题材剧 A 于伶代表作:《夜上海》 B 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 C 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3.喜剧 A 沈浮的剧作 :《 重庆二十四小时 》、《 金玉满堂》 B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C 丁西林的剧作:《三块钱国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也是中国抗战文学诞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人民坚决抵抗侵略者,面对日军的残暴侵略,人民英勇奋战,不屈不挠。

中国抗战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时代主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社会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了长期的血腥战争。

日军的暴行丧尽天良,使得中国人民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抗战中去。

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是全民族抗战的时期,这种背景为中国的抗战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动力。

二、文学主题中国抗战文学的主题几乎围绕着抗战这个轴心展开。

作家们描述了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和牺牲,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在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中心。

作家们在笔下塑造了一批英雄人物,他们是无所畏惧的勇士,是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给祖国的战士,是坚守阵地的将士,是保卫家园的民众。

他们的形象和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三、文学形式抗战文学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等。

其中,小说是最为丰富多样的形式之一。

小说创作通常以人物为主线,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来展现抗战时期的各种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流派,因为它能真实地再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坚强。

而诗歌则常常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正义的追求。

四、代表作品抗日战争中,中国诞生了一批经典的抗战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红岩》、《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这些作品展现出战争时期人民的英勇抗争和牺牲奉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同时,这些作品也激发了人们对正义斗争的热情和信念。

五、影响和启示中国抗战文学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文学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支,关于抗战的题材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中广泛关注的领域之一。

抗战文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传承了正义和英勇斗争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抗战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抗战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抗战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抗战文学是指中国在抗击日本侵略战争期间产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抗战岁月,面对着巨大的战争压力和国家危机,抗战文学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的主题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一、抗战文学的背景与特点抗战爆发后,中国成为全球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一环。

中国人民不顾巨大的困难和牺牲,坚决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这种抗战精神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抗战文学不仅描绘了英勇的抗战将士和坚忍不拔的军民,还反映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困苦生活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1. 抗战文学的主题多样抗战文学以抗日民族战争为主题,其中既有以英雄事迹为主的战斗记录文学,也有反映普通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

抗战文学以真实、鲜活的情感和形象为基础,通过描写各类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强抗争精神。

2. 抗战文学的文体多样在抗战文学中,不仅有诗歌、小说、散文等传统文学形式,还出现了实事报道、史料整理等新兴文体。

这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抗战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其更好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抗战的紧迫感。

3. 抗战文学的写作手法独特抗战文学采用了大量的口述和实地调研,以真实的素材为基础进行创作。

同时,抗战文学将社会现象与个体命运相结合,抓住矛盾冲突的关键点,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处理,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二、抗战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抗战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热情抗战期间,中国文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抗战文学创作,他们以激情和责任感投身于文学创作中,为抗战助威和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热情和责任感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丰富了文学题材与创作思路抗战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题材和创作思路。

它以抗战为时代背景,以人民为中心,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十二章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第十二章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本时期各种文体文学的主要创作、主要特征及历史变迁。

二、 教学方法:1、以面授为主。

2、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 本章重点:艾青、田间、七月派诗人等诗歌创作;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人的小说创作;郭沫若、夏衍、洪深、曹禺等人的戏剧创作。

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

四、 本章的难点:1、将时代与作家创作相结合。

2、深入理解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

五、主要内容:第一节 民族的呼声与战斗的鼓舞第二节 健康活跃的戏剧第三节 小说创作的热潮第一节 民族的呼声与战斗的鼓舞一、抗战时期诗歌发展趋向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诗人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祖国的召唤,开始走出书斋,走向抗战的前沿阵地;就连那些蛰居在“象牙塔”浅吟低唱的唯美派诗人,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惊醒过来,一反过去“静穆幽远”的格调,高唱起雄浑高昂的抗战之曲了。

近百年来受尽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华民族的深广积愤,像大堤的决口一般迸射出来。

后期创造社的诗人冯乃超曾热衷于歌咏“颓废、阴影、梦幻、仙乡”,这时,他写了《宣言》一诗: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让它吸收埋藏土里未经发掘的营养,让它哑了的嗓音润泽,断了的声音重张,让我们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这宣言预言了这一时期诗歌发展的总趋向。

总的说来,灼热的战斗激情,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鼓动性、战斗性的加强,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

二、 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道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曾用笔名有莪加、克阿、纳雍、林壁等。

1910年 3月27日 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

5岁时始回家进本村蒙馆开蒙,继而就读于乔山小学、育德小学和浙江省立第七中学。

1928年夏初级中学毕业后,艾青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在院长、画家林风眠鼓励下,于翌年春天赴法国勤工俭学。

由文学作桥梁,艾青开始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过《世界》周刊主办的左倾集会以及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活动。

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7《屈原》
屈原的形象。婵娟的形象。结构紧凑,情节动人,运用诗 化的语言,是一出富有强烈主义色彩的诗剧。 思考与讨论: (1)《屈原》中的雷电颂对塑造屈原形象的作用。 《雷电颂》是《屈原》中屈原的一段著名独白,也是一首 体现着屈原精神的散文诗。在作品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身 陷囹圄,南后与靳尚密令太卜郑詹尹害死屈原。屈原生命 危在旦夕。个人的遭遇、国家的危亡,使屈原悲愤万端, 这时,作者通过他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把他的感情推到 了极至,表达出他希望大自然的力量把整个黑暗世界摧毁, 宣告了正义对邪恶、光明对黑暗的永不屈服,既写出了屈 原作为一个大诗人的才华,也表现出一个觉醒了的斗士的 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使屈原的形象得到了升华。
(2)
结构简洁灵巧,生动活泼,疏密相间,舒展自如,被看作 是“散文诗”、“诗体小说”。如开头写水生嫂月下织席 的场景,抓住薄雾、清风、荷香,寥寥几笔勾画出白洋淀 的优美景象,与水生嫂织席的劳作和她惦扶挂丈夫的心境 交织在一起。把读者引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构成 一曲优美动人的田园交响乐。(3)语言清新优美,似行 云流水。如用“藕断丝连”比喻女对丈夫的思念,以“织 布穿梭”、“缝衣透针”形容女驶船之快,饱含感情,富 有地方色彩,且有音乐美,使这篇小说具有散文诗的韵味。 4《王贵与李香香》 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是农民翻身的希望。 创造性地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比兴、重复等 手法的运用。
《荷花淀》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细节, 准确传神地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写景和状物精炼、 鲜明、结构简洁、灵活。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说,《荷花淀》是一篇“诗体小说”? (1)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物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不论写 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饱含感情,将白洋淀的美景与 白洋淀人夫妻相爱的个性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创造出 一个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既富有生活气息和 地方色彩,又具有音乐美。作品通过对白洋淀景色的描写, 展现了江南美丽的风光。水生嫂等人物的塑造,更突出了 人性美和人情美。水生嫂对丈夫的依依不舍又顾全大局的 复杂心理,以及月下织席,借口寻夫等细节非常真实感人。

抗战文学绪论

抗战文学绪论

阶段明晰

初期的抗战文艺活动生气蓬勃
广大作家或坚守岗位、或流亡内地、或奔 赴战区,以同仇敌忾共担国难的决心与气 概,愤怒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杀掳掠的滔天 罪行,歌颂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彰显民 族气节,弘扬爱国情操,突出英雄主义与 乐观主义精神成为贯穿一切创作的主旋律
国统区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气氛发生 着变化,
。二是文学中心的阶段性与区域性

战时像北京与上海那样稳定的具有全国性 影响的文学中心不复存在,随国民党政府 首都的两次搬迁,武汉和重庆短时间地担 负过文学中心的职能。不同政权形式的并 存使数个区域性文学中心的同时存在成为 可能甚至必要,而作家们或出于逃难或因 为尽责而在地区间聚散离合,也很可能改 变一地落后的文学面貌,形成短暂的地区 性的文学中心。

另一批作家则远接五四文学传统,在更宽 泛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目标下写作,或直面 现实黑暗抒发愤懑,如巴金、师陀等人的 小说;
或将战争作为背景,探究人性的种种变异, 如沈从文、废名、徐訏等的创作; 或执着生命本位、个人本位,对思想、艺 术作某种高远的探索,如穆旦等人的诗



自由主义文学在理论上虽仍有梁实秋等人主张, 但创作实践则大多不离抗日救亡和民主爱国的主 调,为国民党张目或帮忙的文学不成气候 倒是在五四时为新文学家深批痛揭的通俗文学产 生分化,张恨水写出了《八十一梦》,走上了进 步文学轨道,而进步文学也纷纷借用通俗形式写 作通俗作品,通俗文学在分化转换之中又迎来了 一轮繁荣。
战争与文学
战争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

从1937年到1949年是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第 三个阶段,又概称20世纪40年代文学。这十 二年的文学演变始终伴随着连绵烽火,战 争作为政治的极端形式和战时政治的最高 形态,构成制约、影响文学变动的强有力 因素,也使这一时期的文学生成、衍化出 现了不同于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战时特点。

国统区文学概况

国统区文学概况

国统区文学概况国统区文学是指在国统区(即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大陆地区)产生的文学作品。

国统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抗战文学和解放文学两个阶段,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抗战文学是国统区文学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它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反侵略情绪。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以振奋人心的笔调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

例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郭沫若的《晚钟》等作品,都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抗战决心,激励了全国人民团结抵抗侵略者的信心。

随着抗战的胜利,国统区文学进入了解放文学的阶段。

解放文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关注农村生活和工人阶级的命运。

例如,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等作品,描绘了农民和工人的艰辛生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矛盾。

国统区文学在抗战和解放两个阶段都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作家。

例如,鲁迅是国统区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郭沫若、茅盾、丁玲等作家也都是国统区文学的重要代表。

国统区文学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作品的质量上。

许多国统区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例如,茅盾的《子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国统区文学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国统区文学在政治上受到限制,需要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要求,因此缺乏一定的自由度。

此外,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许多作品没有得到充分发扬,一些作家也因为政治原因被迫停笔或被迫流亡。

总的来说,国统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以抗战文学和解放文学两个阶段为特征,代表了中国人民在抗战和解放过程中的心声和思想。

国统区文学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面临困境和挑战,国统区文学仍然是中国文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时文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时文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时文学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奋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和压迫。

中国战时文学应运而生,成为了记录和宣传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时文学,包括其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一、中国战时文学的主要特点1. 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战时文学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作家们通过描写抗战英雄和牺牲者的故事,以及表达民众的家国情怀,唤起了人们共同抵抗侵略者的决心和热情。

2. 反映现实:中国战时文学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直面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作家们以生动的笔触描绘战争中的血腥和破坏,展现出普通人民在战争中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苦难和挑战。

3. 倡导抗争精神:中国战时文学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和阐述英勇事迹,倡导抗争精神和斗争意志。

这些英雄形象和事迹激励和引导人民坚持抵抗,鼓舞着他们战胜困难,迎接未来胜利的到来。

4. 文学多样性:中国战时文学形式多样,既有长篇小说,也有短篇小说、诗歌和戏剧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中国战时文学具备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二、中国战时文学的代表作品1. 《红岩》:该小说由巴金创作,讲述了四川抗日根据地中的英雄故事。

小说以鲁迅笔下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一批英勇无畏、矢志抗战的抗日斗士。

通过全景式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语言展现了这段历史时期的壮丽画卷。

2. 《集结号》:该小说由张德建创作,描写了一支被敌人包围的英勇部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保卫领土、保卫人民的故事。

小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士兵们的坚忍和顽强的抵抗,以及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协作,感染了无数读者。

3. 《草地上的风火轮》:詹大均的该小说以蒋介石部队中小分队的抗日斗争为背景,深入揭示了部队中的内部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节,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4. 《雪落香杉树》:杨沪生的诗集,展现了一个诗人亲历抗战的感人史诗。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与艺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与艺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与艺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抗战文学与艺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激励着人民坚定抗战信念,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着英雄事迹,记录着历史的真实,让后人铭记。

一、抗战文学在抗日战争期间,大量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反映了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抗战的热爱和对英雄的赞颂。

这些作品通过文字的表现力,让人们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

抗战文学作品中,很多是反映战地的现实。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虽然写的是清朝末年的民间故事,但透过对阿Q自卑的心态和对压迫者的敌视,鲁迅间接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情绪。

另外,纪实文学也是抗战文学中的一部分。

如戴望舒的《大刀进行曲》,通过真实的记录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血与火的场景。

这些作品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并激励人们为了自由和尊严而奋斗。

二、抗战艺术在抗日战争中,艺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战争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他们用自己的笔触和画笔记录下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丽。

抗战期间,电影《桃花开了》的上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战地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此外,音乐也是抗战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作曲家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激昂的乐曲在抗战中广为传唱,成为了抗战时期的象征。

三、抗战文学与艺术的影响抗战文学与艺术不仅记录了历史,也对人们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抗战文学与艺术激励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描绘英勇抗战的场景和英雄人物,人们对抗日战争充满信心,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

其次,抗战文学与艺术也为后代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些作品记录了历史的真实,使后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的经历和故事。

最后,抗战文学与艺术弘扬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

这些作品让人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不惧任何侵略,坚守信仰。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与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战争的历史和事实,更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激发人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传承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中国抗战文学

中国抗战文学

中国抗战文学是指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学,其目的是为了宣传抗日、鼓舞士气、揭露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等。

中国抗战文学在战争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国抗战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抗战初期,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

在抗战中期,文学作品的主题更加广泛,包括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渴望、对爱情的描写等。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等。

在抗战后期,文学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入,包括对人性的探讨、对生命的思考等。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春蚕》等。

中国抗战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的作用,还在后世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观念,它们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历史、认识人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中国抗战文学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抗战时期俄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抗战时期俄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抗战时期俄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一、抗战时期俄国儿童文学概况我国抗战时期为1931-1945年,可以笼统概括为20世纪30-40年代。

对应同时期的俄国,在经历了十月革命的洗礼后,建立起先后由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浪潮席卷了全俄。

但是和中国一样,苏联也难逃二战的迫害。

战争激起了大批的爱国之士,使他们笔下的作品迸发出生命的力量,这是战士和平民的精神食粮,也是成人和儿童的情感支柱。

在俄国,30年代是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其目的是塑造苏联年轻公民的世界观。

作为整个文学的一部分,儿童文学也有着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儿童文学中出现了一个新英雄形象,即盖达尔作品《铁木儿及其伙伴》中的铁木儿,这一形象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正面英雄形象。

模仿他的善行,即帮助年老、孤独的人,成为了40-60年代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马卡连柯作品《教育诗》讲述了街头儿童的命运,在教师的教导下他们不仅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中,而且还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40年代,二战接近尾声,儿童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新主题,即战争童年。

这类作品的主人公通常出生在战争年代,他们身处家破人亡的困境。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不仅完成了自我救赎,而且还帮助和他们一样受难的儿童。

卡达耶夫的作品《团的儿子》中便描写了一个想成为情报部门学生的男孩的命运。

二、抗战时期俄国儿童文学在我国的译介情况(一)抗战时期俄国儿童文学在我国的译介作品数量本文依据资料(李丽,2010.6),对20世纪30-40年代外国儿童文学在我国的译介作品做出了整理,发现1930-1939年中共计有258部儿童文学译介作品,1940-1949年中共计有210部。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来自欧洲国家的儿童文学译介作品位列榜首。

本文依据资料(李丽,2010.6),对1930-1939年欧洲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国家进行了整理,总计数量为193部,其中来自俄国的译介作品数量为32部,仅次于英国的38部。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抗日战争时期,文学艺术思潮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深受抗战的氛围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本文将从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

一、文学思潮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思潮可概括为抗战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抒情主义文学三个主要流派。

抗战文学是当时文学创作的核心,它以强烈的抗日立场为基础,倡导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

作品描绘了抗战的英雄事迹,展现了抗战前线的生活和战斗。

这些作品鼓舞了抗战士气,提高了国人的抵抗意识。

现实主义文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兴起,强调真实和客观。

作家们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农村的斗争和工人的劳动等,反映社会现实。

这些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的苦难和社会问题,加深了读者对战争的认识。

抒情主义文学则通过感性和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战的思考。

这类作品关注个人情感和心灵体验,以诗歌和散文形式展现出来。

它们温情而深邃,引人共鸣,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抗战的意义和价值。

二、艺术思潮除了文学,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具有特殊艺术思潮的艺术形式。

音乐方面,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许多作曲家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战争的思考。

其中,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作品,这首用古老的欢快曲调表达了民族抗击侵略者的壮丽与坚定,成为了激励人们战胜敌人的重要动力。

在绘画方面,中国画和油画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抗战思潮的影响。

一些画家通过创作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记录了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场景和伟大的英雄人物。

这些作品既表现了画家的艺术才华,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着人们团结一致共同抗战。

戏剧方面,以抗战为题材的话剧和京剧等剧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些戏剧作品不仅通过情节和对话展现了抗战的场景和人物,也通过艺术表达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和和平未来的热切期待。

三、文学艺术思潮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抗战文学名词解释(一)

抗战文学名词解释(一)

抗战文学名词解释(一)抗战文学名词解释1. 抗战文学抗战文学指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表达民族抗击外敌侵略和团结抗战的主题为特点,流露出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抗战信念。

2. 抗战小说抗战小说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小说形式描绘了当时的战争场景、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代表性的抗战小说有陆游的《长城内外》和钱仲联的《围城》等。

3. 抗战戏剧抗战戏剧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通过舞台表演展现出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民众的抗战精神。

著名的抗战戏剧有郭沫若的《焦裕禄》和张廷照的《杨靖宇》等。

4. 抗战诗歌抗战诗歌是抗战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抒发抗战情感和呼唤抗战力量为主题,语言激昂、豪情激荡。

杨洪基的《黄河大合唱》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抗战诗歌作品。

5. 抗战散文抗战散文是以抗战为背景,以散文形式表达对抗战的思考和感悟。

它常常以真实的生活细节为支撑,抒发战争岁月中的苦难、牺牲和坚韧。

冰心的《夜》和郁达夫的《荷塘月色》都是抗战散文的经典之作。

6. 抗战回忆录抗战回忆录是一种个人或集体回忆抗战经历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回顾和记录个人的亲历经历或历史事件,再现了抗战岁月中的英勇和坚守。

张光直的《白日飞升》和林丽芳的《小平小妹的日记》都是抗战回忆录的代表作。

7. 抗战报告文学抗战报告文学是通过记者实地报道和采访的方式,真实地反映抗战战场上的壮烈景象和英勇故事。

例如艾晓明的《八路军记》和杨宪益的《游击战》都是以报告文学形式展现抗战历史的作品。

8. 抗战影视作品抗战影视作品是以抗战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通过影像表现抗战岁月的艰辛和英勇。

例如《大路》和《亮剑》等都是经典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

以上是针对抗战文学相关名词的简要解释和举例说明。

抗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战争史实,更表达了人民的抗战精神和坚强意志。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文学与艺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文学与艺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地文学与艺术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中国对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抗战,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牺牲,同时也催生了众多优秀的战地文学与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战地生活为素材,通过文字、绘画、音乐等形式,深情讴歌了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战地文学战地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以抗战为背景,以战地生活为主题,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与艰辛。

抗战期间,众多作家走上战场,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惨烈,他们将这些经历融入他们的作品中,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其中,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无疑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揭示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挣扎与抗争,同时抨击了国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

他们以鲜明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呼唤国民的觉醒和政治的改革。

除了鲁迅,还有徐干云、贾平凹、莫言等一系列作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将抗战的悲壮和勇敢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们的作品中充斥着对敌人的仇恨和痛击,同时也含有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些作家们的努力,使得战地文学在抗战期间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激励了更多的人参加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行列。

二、战地艺术战地艺术以绘画、音乐、戏剧等形式,通过艺术的手法将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呈现给观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许多艺术家投身到创作中,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批气势磅礴的英雄形象,使人们对抗日战争产生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战地绘画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方面。

许多画家以战地为背景,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张廷硕的《重庆万航渡长江》等。

这些作品以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生动地描绘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英勇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勇气和坚强。

此外,还有许多音乐作品和戏剧作品也在抗战期间涌现出来。

例如,刘天华的《黄河大合唱》以及霍加尔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音乐作品,通过动听的乐曲和激情四溢的歌词,唤起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的向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抗争,团结一致的民族力量与侵略者进行激烈的斗争。

在这场艰苦卓越的战争中,文学成为了人民宣泄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方式。

抗战文学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罪恶,更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本文将从不同文学体裁的角度,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

一、诗歌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短小而精炼的艺术形式。

在抗战期间,许多抗战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怒。

例如徐志摩的《磨难》:敌人拿去多年的土地狂笑说:你们再也没房我们的笑容在房子里我们跳过去——向远正在烧这首诗通过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中国人民面对敌人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抗战诗歌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激励了人们坚定的抵抗敌人。

二、小说小说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形式,通过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抗战期间,许多作家通过小说揭示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凶残。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被广泛阅读的小说,在小说中,他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战争时期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在战争中心灵困境中的挣扎。

三、散文散文是一种抒情、记叙或议论性的文学形式,适合表达真情实感。

抗战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抗战散文,其中罗隆基的《人民之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散文中,罗隆基真实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生活,他们面对困难和死亡时的坚强和无畏。

四、戏剧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故事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在抗战期间,许多优秀的抗战戏剧涌现出来。

其中《红灯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顽强抗争和无私奉献。

总而言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罪恶,更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抗战文学将中国人民的抗战经历永远地留存在文学作品中,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文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文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文学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场惨烈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世界和平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的历史见证。

在这场浴血奋战的岁月中,中国战争文学崛起,成为了传递抗战精神和反映中国抗战内外情况的重要文学形态。

一、抗日战争文学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置身于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战火使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国土遭受严重破坏。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和残暴行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投身到抗日战争中。

他们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为了保卫家园,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为了全世界的和平。

二、战争文学的兴起与作用1. 传递抗战精神战争文学是中国人民抗战情感和战斗精神的结晶,它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展现出来,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战意志。

通过抗战文学作品,人们了解到被侵略者践踏的国土和人民的苦难,感受到作为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彰显了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勇气和决心。

2. 反映战争悲壮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苦难。

战争的悲壮与残酷、痛苦与折磨,通过战争文学得以表达,引发着人们的共鸣。

文学作品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毁和伤害,悼念战争牺牲者,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三、抗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品1. 《红岩》《红岩》是巴金所著的长篇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保山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因为信仰和信念,勇敢地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

小说深刻揭示出革命烈士对民族解放事业的追求和牺牲,以及他们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2. 《长河》《长河》是丁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平津地区为背景,通过讲述城市中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日寇的暴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黑暗与人民苦难的深刻关注。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人民在残酷战争中的不屈和奋斗,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抗战文学的意义与影响抗战战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壮丽的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析代表作《金锁记》
A人物形象:曹七巧,一个心灵裂变、人性沦落的家 庭“女暴君”。 B思想内涵: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枷锁,人性的扭曲 和毁灭。 C艺术特色:单线结构——兼用传统白描手法和西方现 代派技法(意识流、心理分析)开掘人物心理——文笔俗 白流丽。 [例2] 金 锁 记 (节选) 张爱玲
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
A.思想情感的转变 《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 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 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
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
《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 —— 歌唱解放区新生 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
五.沦陷区的小说 (一)张爱玲 1.张爱玲( 1917 —— 1995 ),河北丰润人 。上海沦 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 。1943年发表处女作《 沉香屑 · 第一 炉香》,1944年出版处女小说集《 传奇 》。代表作《倾城 之恋》、《金锁记》。 2.在抗战之外寻找小说的切入点:既为日伪统治的文坛 所容,又给当时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滋味。 A中上层社会病态的生活和心态: 家庭专制的“女暴君”们——剖析“食”、“色”双 重枷锁下的人性——畸形的恋爱和婚姻——殖民地文化与 传统文化的交媾 B艺术上的独创: 现代派的精神分析和传统章回体的格局相结合——在 传奇性故事中弥漫梦魇般的氛围——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 优点于一体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吹得摇摇 晃晃 ,磕托磕托敲着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 。镜子里反 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 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 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 的人也老了十年。
一面长镜的意象串起了曹七巧的意识流,映现了她十 年的生活。叙态和人性异化 的前奏。
(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
1.历史剧 A 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 B 阿英的“ 南明史剧 ”:《 碧血花 》、《 海国英雄 》和《杨娥传》
2.现实题材剧 A 于伶代表作:《夜上海》 B 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 C 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3.喜剧 A 沈浮的剧作 :《 重庆二十四小时 》、《 金玉满堂》 B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C 丁西林的剧作:《三块钱国币》
2.“ 七月 ”诗派 “ 七月 ”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是一个 文学主张、艺术风格基本一致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阿 垅、绿原、鲁藜、天蓝、冀仿等。
A.“时代激情的冲击波”: 用高昂的心音为抗战歌唱 —— 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愤慨和对解放区的歌颂——在个人与民族融合为一体的“ 自我”中寻找诗的真谛
B.诗风的转变 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 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 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 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 B优秀抒情诗:《 哀诗人闻一多 》、《 延安与中国青 年》
(三)胡风及“七月”诗派 1.胡风( 1902 —— 1985 ),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 人 。1920年试作新诗 。1929年留学日本 。1933年参加左 联 。1937年主编《 七月 》杂志 ,是“ 七月 ”诗派的重要 诗人 。 A诗集:早期诗作《野花与箭》,抗战时期诗作《为祖 国而歌》、《血誓》 B诗歌理论:让诗情“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诗人 应该和“大众之情”完全融合——真正地增强诗的抒情性
B.现实主义的诗风: 从模仿艾青、田间的现实主义诗艺开始,到汲取西方 现代派等多种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C分析名作《孤岛》 诗意:诗人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与正义力量及事业 不可或分的血肉联系。 艺术:象征暗示,散文式的抒唱,补充式的复句,明 朗奔放的气势。
[例1]
岛 阿 垅 在掀腾的海波之中,我是小小的孤岛,如同其他的孤 岛 在晴丽的天气,我能够清楚地望见大陆边岸底远景 似乎隐隐约约传来了人声,虽然远,但是传来了,人 声传来 有的时候,也有一叶小舟渡海而来,在我底岸边小泊 而在雾和冬的季节,在深夜无星之时,我 不能看到你了,我只在我底恋慕和向往的心情中看 见你为我留下的影子 我,是小小的孤岛,然而和大陆一样 我有乔木和灌木,你底乔木和灌木 我有小小的麦田和疏疏的村落,你底麦田和村落
(二)其他小说家
1.秦瘦鸥(上海沦陷区),代表作《秋海棠》,描写一 位名优与一个被军阀霸占的小老婆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 2.梅娘(华北沦陷区),与张爱玲齐名,有“南张北梅 ”之称。有《蟹》、《鱼》等小说集,描写知识女性的生 活与心灵。
必读书目 何其芳:《预言》、《夜歌》 阿 鲁 垅:《纤夫》、《孤岛》 藜:《泥土》
(二)杂文繁荣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 叙——“ 在暗夜里呼号 ”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 适悠然的小品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一九四六年于成都
四.抗战时期的戏剧 (一)短剧的兴起 1.短剧 A 小型化:街头剧、话报剧、独幕剧、茶馆剧、朗诵 剧、游行剧、灯剧等。 B 通俗化:消除观剧与演剧的距离,打破演员与观众 的屏障,调动观众参与剧情,进入角色,追求自然逼真的 戏剧效果。 C著名街头剧:“好一计鞭子”——《放下你的鞭子》 、《三江好》和《最后一计》。 (二)郭沫若、曹禺和夏衍的剧作(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抗战时期的文学概述
一.文学救亡运动
(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 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 A.大众文艺运动 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 用化 B.民族形式的讨论 林冰的“ 民间形式 ”观 —— 葛一虹的“ 五四新文学 ”观 ——郭沫若的“ 综合统一 ”观。
2.抗战文学论争
关于“ 暴露与讽刺 ”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 关”论的论争——关于“ 战国策 ”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三)区域文学的出现 1.国统区文学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二.抗战时期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兴起 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
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 走向发展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 习 题
1 试论抗战初期救亡文学的基本特点。
2 简析“七月”诗派的创作风格。 3 如何评价《金锁记》的思想、艺术价值?
张爱玲
风 雪 夜 归 人(剧照)

我有飞来的候鸟和鸣鸟,从你那儿带着消息飞来 我有如珠的繁星的夜,和你共同在里面睡眠的繁星 的夜 我有如桥的七色的虹霓,横跨你我之间的虹霓 我,似乎是一个弃儿然而不是 似乎是一个浪子然而不是 海面的波涛嚣然地隔断了我们,为了隔断我们 迷惘的海雾黯澹地隔断了我们,想使你以为丧失了 我而我以为丧失了你 然而在海流最深之处,我和你永远联结而属一体,连 断层地震也无力使你我分离 如同其他的孤岛,我是小小的孤岛,你底儿子,你底 兄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