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MicrosoftWord文档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金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教师还应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真正做到生活联系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我在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围绕一个“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同学们难以理解。
这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架起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新的数学课程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生活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让数学尽量为满足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服务。
因而,我们教学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提供感兴趣的活动空间,尽量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
根据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使书本知识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起作用,力求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中去实践,去感知,去熏陶。
因此,教育者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数学教育家费赖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
”教学者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创设情境,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
这样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在新课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及与学生相关联的社会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的方式实现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转化,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实际,进而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学有理数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温度零上与零下,银行的存款与取款,生意的盈利与亏损等,让学生感受负数的引入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合理的,自然的。
又如:学习一次函数时,可以举学生熟悉的事例:本地的电费与所用电量的关系,煤费与所用煤数量的关系。
也就是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事例、现象和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突破口,有利于数学教学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现实感。
激发学生的探索知识的兴趣,认识生活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离开儿童的生活太远,离学生的心理距离太远,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一些刻板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训练。
修订后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让数学走向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和实践的机会,无疑是现代数学教学一种走向。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一、体验生活原型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如:旅社房间租金问题,学生旅游费用问题,银行存贷问题,市场上买卖问题……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不仅对学生理解数学非常重要,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我们学习利息这一内容时,由于教材中的利率表不是最近一次银行调整的利率表。
因此,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查查现在的利率是多少,并把自己的储蓄罐的钱存进银行当一回小小的存款员。
课上,让学生汇报存款经过,现在的利率表时,学生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甚至学生还提出现在还要交20%的利息税等等。
学习完后,我再让他们算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三年的与连续三次存定期一年的(从第二年起将前一年利息一起存),哪种存法合算?学生解决这样的题,这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事实上,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算理等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比如学习简单的统计,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门口采用画正字法的方法统计一下,在十分钟内各种汽车经过的辆数,形成数据的记录单,然后让学生把统计结果填到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哪一种车辆最多,哪一种车辆最少?平均每分钟开过校门前多少辆车?这样从日常生活看到的问题着手,经过调查、整理、计算、分析,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实践,搜寻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架起数学与生活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摘要: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有机的开发和利用,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是真实有效的。
让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做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生活数学情感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
我深深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其实课本中的数学也只应该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
”让人人学习身边的数学,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开发利用教材,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把数学和真实可见的生活实际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做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数学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实事或实际现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空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索的欲望。
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复习课”的教学,我把课题设计为”生活中的除法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我县、我校的实事实例设计教学活动。
我校升国旗仪式的生动现场,用我校师生爱心捐助活动的动人场境,用我县企事业单位投资开发黑龙滩风景区的实事和数据,让学生提出一个个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我校平均每班有多少人?”,”在爱心捐助活动中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在投资开发黑龙滩的活动中,平均每家单位投资多少万元?”对这些问题怎样解答呢?于是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都是除数是二位数的除法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解决。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学生的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够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融人生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具体理解如下;一、按照生活实践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教学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与兴趣。
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景:先要求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
每盘放的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5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种放法进行提问,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近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文具盒。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24个文具盒,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动物文具盒变成了卡通人物文具盒)。
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6个动物文具盒和18个卡通人物文具盒。
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以趣引路——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以趣引路——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课堂越来越追求趣味性,实践证明,实施趣味教学,有助于引活课堂、调动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唯有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趣味元素,为学生架设“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实现乐学、愿学。
关键词:趣味教学数学课堂数学与生活前言: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这就要求教师把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导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
导入新课有时可以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孩子沉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有时可以创设悬念,抓住孩子心弦,造成学生求知若渴的状态;有时可以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有时还可以用故事或猜谜语等形式开讲,让孩子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无论是采取何种形式来拉开序幕,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例如:教学“年、月、日”这节课时,我提出关于过生日的数学问题:“桐桐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桐桐的爸爸今年36岁,也只过了9个生日,但是桐桐的爸爸从未漏掉过任何一个生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话音刚落,学生们己经轻声讨论起来,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
此时,“问则疑,疑则思”的效果表现出来了,我于是马上在学生浓得化不开的兴趣中带着学生学习有关闰年的知识,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的数学是这么有趣的。
二、趣味引路构建精彩的数学课堂以趣引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正面学习情绪,促进精彩课堂的构建。
趣味引路的方式丰富多彩,可以是将公式、法则等转化为儿歌,提升教学趣味;也可以合理利用竞争,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适当展开数学活动,延伸趣味课堂。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其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和现代工业企业等方方面面,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生活之中。
许多人认为数学只是一堆数字和符号的组合,远离人类生活。
但实际上,数学与生活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不能简单地将数学与生活划分开来,二者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
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数学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购物时需要计算价格,要交货币或是信用卡密码;我们驾车行驶是需要估算车速和路程时间;我们甚至赏花时也需要根据正弦定理来计算花朵的角度和高度。
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与数学有关,数学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只有当我们掌握好数学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2.数学与顶尖科技的联系在现代社会,数学在各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如银行业、统计学、人工智能和量子力学。
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编程领域有大量的数学运算,用来进行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对数据准确性和处理能力非常重要。
3.数学在金融和经济领域的应用数学与金融和经济学密不可分。
统计学、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金融和经济学的计算。
在全球经济中,许多投资者使用数学模型来进行交易分析和风险管理等。
二、数学如何与生活相互联系?1.数学教育的推广在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和技术发展使得数学越来越重要。
提高数学素养,鼓励学习数学对于实现自己的价值、感知现实生活、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信用评级、财务管理等方面都有重要帮助。
因此,推广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计算机科技发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使用数字技术与数学相关的技术和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大量应用,如计算器、电子表格、数字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
这些数字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推广数学竞赛通过数学竞赛,鼓励年轻人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方案的能力,并进行实际调研和讨论。
4.数学学科研究与发展数学研究是和技术发展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可以为各个科学领域的进展提供核心和理论支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如,新华商场销售其中一种冰箱,每台进价为250元。
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能多售4台。
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这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会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也更愿意学习数学。
三、走入现实生活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习更扎实面积单位“公顷”,虽然是实际生活中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可它离我们学生很远,就算是成人,恐怕也没有多少人马上说出1公顷的实际大小。
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这一知识,教科书上这样描述:“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
”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了一遍,没过多久,我就忘记了这一知识。
现在我作为一个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一知识了。
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操场。
站在操场中间,我先让同学们猜猜操场的面积,有的同学信口开河,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
听着孩子随口说出的数据,我对这次带着孩子们来操场上学习“公顷”的做法,再一次作了自我肯定。
开始测量了,操场的长大约长80米,宽约50米,它的面积大约是4000平方米。
有了操场面积的概念后,学生就知道1公顷大约是我们操场两个半那么大。
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都不由自主“哇”地发出惊讶声:1公顷有这么大呀!有了1公顷大小的感受,我又让学生猜猜我们东校区的面积,学生估了估,说大约是3公顷左右。
很凑巧,校门前正好有关于东校区的介绍:我们东校区建筑面积约为1、25公顷,占地3、1公顷。
看了这样的介绍,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小学数学精美教学论文范文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内容与摘要:数学取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我们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的数字、图形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生活,达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品生活”的境界,是我们作为一线工作者的必修课。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学习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加强数学与学生‘自我’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也相当明确,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因而毫无疑问地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取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取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我们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化抽象的数字、图形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生活,达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品生活”的境界呢?首先我们应认识到迄今为止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数学生活应用性不强,从而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素质教育难以深化。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因此,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就应该做到:教法选择要渗透生活化。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给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杨昌辉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如在平常生活当中一样。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把课堂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学生在课堂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才体现数学课堂的真正意义。
数学在小学阶段都以简单的计算为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比较接近,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如果老师在学习数学的课堂中运用好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更高、更主动。
在课堂中如何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呢?如何给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呢?一、学习新知从生活知识入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教师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出学习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学生感觉不陌生,有兴趣听,与老师有话谈。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和活泼好动的特点。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数学知识与课堂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课堂里的学生如在生活中玩一样学习,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话题。
1. 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因此,教师要挖掘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的最佳联结点,架起桥梁,使它为课堂教学服务。
搭建小学生“生活数学”和“学科数学”之间的桥梁-文档
搭建小学生“生活数学”和“学科数学”之间的桥梁一、需求产生动力,体验数学作用1.在数学教学中,为数学设置一个小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在这样生动活泼的场景中学习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发挥思维,理解数学。
而数学起源于生活且作用于生活,为数学问题拟定的情景不仅是简单地讲述一个数学知识或模型,其中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数学问题中具象生活场景与抽象的概念间的共通之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性。
2.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现年龄段具备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所关联,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程度出发,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根据,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得知识,并对生活同类问题有所了解。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辉映,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有独特的活力。
二、创设合适情境,兴趣促进发展1.有意义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能在情境问题上有所思考与发现,所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生活场景都可以作为教学情境,如果可以,最好拿生活中的现实处境作为情境问题的背景,当然其他的关于童话故事、动画片等学生感兴趣的想象场景虽然不真实,但是因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也可以作为教学情境的背景。
情境问题作为让学生更感兴趣,更利于学生数学发现的一种教学方式。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身体都还在发育当中,其课堂的纪律性、专注度都不够。
面对这样的学生,你所创作的教学背景其重要依据之一就是让学生觉得有趣。
2.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情境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提出问题,情景本身应该服务于数学探究,所以情境设置需要高效,教师在提出情景时要考虑其对数学本质的探讨推进。
要让这个场景不仅能够有“生活性”,其中本质应该是一类数学知识的延伸。
3.利于思考。
成功的情境应该利于学生以情境为基础展开思考,也就是情境内容的问题性,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可以延伸出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数学思考。
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摘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关键词:数学生活发现认识运用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和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去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其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学习。
数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各个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从旅游到房屋的布局和装修,以及每天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带给人们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将学习内容融入生活,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搜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找找哪些物体上有百分数?想想或请教别人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数。
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调查,在教学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材料:酒瓶上写有酒精度45%,衣服的成分标签上写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装袋上有加量20%,报纸上说某城市的绿化率达25%……二、探究数学课中的生活因素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只有当数学与学生和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在问题解决的良好情境中学好数学。
课堂仅是学习的一个点,教师要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努力拓展学习的空间,架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
《数学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认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
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个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
在教学人民币这个新知识时,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我问学生你们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你带了多少钱?买了什么物品,是怎样付钱的?然后投影仪出示人们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从中留下悬念,如果买35元的计数器,可以怎么付钱?小朋友一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后,我再次组织学生在班上开展“小小商店”购物活动,让学生拿着钱购买需要的商品,并且算一算付出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在实际购物中巩固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自己去体验购物,解决问题,体会付钱、找钱,与小伙伴们合作、交流、讨论,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二、让数学学习的内容也做到生活化。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变无味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
例如:我让学生回家去跳绳,让他们第二天来告诉老师十分钟共跳了多少下。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许多学校、教师都在研究教学与生活的沟通,都意识到了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主张“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学校“应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摸索与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因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课堂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可这样做。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如教学“方程”时,先介绍了科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
有人问毕达哥拉斯有多少学生在教室里听他讲课,他风趣地回答说:“一共有这么多学生在听课,其中的二分之一在学习数学,四分之一在学习音乐,七分之一沉默无言,此外,还有三名妇女。
”让学生讨论究竟教室里有多少人?有的学生凑出答案,有的不会解决,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体会了对用方程来解决这个生活问题的优越性,老师自然地引入方程这个概念。
2.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在“三视图”教学时,因为初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强,所以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画出不同几何体的三视图,我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比如水管三通、漏斗、喇叭、冰淇淋、杯子等。
还让学生自己制作棱锥、圆台、棱台,使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动手操作,通过画、剪、移、拼等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
为了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数学王国与生活体验的桥梁,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走近生活中的数学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主动有效地学习,激发其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促进课堂良好开端的形成。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销售问题的应用题与生活联系的就很密切,商场超市优惠活动中的打折问题,也是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可结合实际对学生讲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最合算等等。
其实,对于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课题的导入就像给汽车加油---例题是方向盘指明前进方向---然而起步之后开上跑道那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李军和同学们在操场踢球,李军一个大脚,只听见“砰”的一声,教学楼实验室的玻璃碎了,原来李军用力过大,把球踢飞了,这时,实验室的老师找到李军,让他重新换新玻璃,李军同意了,可这块玻璃到底有多大呢?……从而引出新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例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高、课桌的长度、一袋盐的质量等。
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数学与我们并不太远。
二、走进数学中的生活数学课堂相对于别的课堂,整个过程有点单一,枯燥,因此,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每一个孩子找一找我们身边物体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和同桌的孩子合作,找一组自己喜欢的图形表面来量,作好记录,计算答案,孩子们积极动手动脑,有量课桌表面的,有量黑板表面的,还有量走廊瓷砖的……兴趣之浓,学习劲头之足。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张杰成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张杰成发布时间:2022-05-28T15:47:46.67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6月1期作者:张杰成[导读]张杰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建国实验小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6-045-02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如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第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可爱的校园"情境图中,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教师还应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挖掘身边数学素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挖掘身边的数学。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如我们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我们学校的教学楼、综合楼、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
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
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
这就叫“平均分”。
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师讲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
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
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
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如我们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
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
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
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
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
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
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
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五、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
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围成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轻轻把这个长方形对角一拉,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对角一拉,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再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了一个“上街购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家长,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考虑购买呢?学生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考虑到家中的实际需要等。
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六、课堂中练习生活化教材有一部分练习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
教学中,难以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
为此,在练习中,我们将这样的习题做适当的改编,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后,我设计了一个体育用品商店的场景,出示习题:运动表78元,乒乓球5元,运动裤20元,羽毛球拍18元,篮球28元,书包30元,提问: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学校买其中的任意两件礼物送给同学们,你们想要哪两件礼物。
各学习小组马上开始了讨论,学生一下子说出既喜欢又想买的东西,还列出各种各样的加法算式:“78+30”、“28+5”…通过小组合作,他们拓展了思路,制定了各种购物方案,个别学生装的购买方案超过了100元,我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或放弃购买。
这样既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内容,又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礼物的愉快,进一步调动起学生数学的积极性。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