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课标分析】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解读:1、“运用图表说明”——体现了课标对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和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能力的要求。
2、“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3、本条“标准”的核心最终落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从有关大气的各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教材分析】(一)本章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本章主要是从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了大气、水、地壳等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涉及了许多规律和原理。
本章是第一章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做铺垫,还为认识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埋下伏笔。
因此,本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环流、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分析了大气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交换,为学习后面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从内容上看,教材在处理这几部分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三)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知识体系学习本课内容,既可以为前节内容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做铺垫。
大气热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都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
因此,“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然后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最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述。
本课始终贯穿了太阳、地面与大气三者之间的能量转换这一线索,阐述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理解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方式将采用“情境导入法”。首先,我会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如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城市与乡村的温度差异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对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随后,我会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温度会有所不同?”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自己的看法,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欲望。
3.实验活动: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模拟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让学生亲手操作,直观感受科学原理。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科学家或决策者,探讨如何利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气候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5.创新作业:布置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如设计一个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装置,或撰写关于热力环流对某地区气候影响的研究报告。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4.互动讨论: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问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实际案例,并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2.实验模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避免过度拥挤,同时注重板书的动态更新,随着教学进程适时擦除或添加信息。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课堂互动不足以及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不够。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模拟、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和参与度;同时,我会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以及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受热过程》课件介绍一、教材分析1、本部分教学内容出自中途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材结构图二、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介于这两点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3、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弄清楚大气的热源,学好大气的受热过程能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
因此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由于新教材对大气组成成分和作用作了删减,知识跨度大,讲解时需要适当的补充,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讲解时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大气的热源。
(2)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分析地球与月球表面受热过程的不同之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地球与月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的不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和学法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仍需加强锻炼。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大气的运动、形成以及各种气象现象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地面的辐射等内容。
二、太阳辐射地球接受到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这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外辐射的各种能量,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热量等。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化学过程的能量来源。
根据日地距离的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层是太阳辐射的第一道屏障,它对太阳辐射进行了吸收和反射。
大气层中的气体,如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
其中,紫外线只能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则大部分可以穿透大气直接到达地球表面。
此外,云层也会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阴天日照不足的原因。
四、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大气的温度分布是由大气的受热和冷却过程共同决定的。
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可分为4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而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的温度则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对流层主要靠地面传递来的热量进行加热,而高空则主要接受太阳辐射的加热,这一过程被称为臭氧层的臭氧加热。
五、地面的辐射地面也能够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的辐射。
地面的辐射是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在内的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形成的热平衡状态决定了地面温度。
当地面温度高于气温时,就会产生对流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夏天天气炎热的原因之一。
此外,地面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的运动和形成各种气象现象。
六、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象学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中,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人教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3
3.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传递。
4.大气受热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及其能量转化。
(2)了解大气受热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地球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及其能量转化。
(2)大气受热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与转化。
(2)大气受热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一学生,年龄大约在15-1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环境、气候等现象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但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成果展示。课堂提问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于检查学生的理解和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想法,共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则让学生模拟科学家或决策者,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对环境政策的影响;成果展示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自信心。这些互动方式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气温的高低,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热,有的时候又会感觉很凉爽。
那么这个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呢?其实这个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密不可分。
本次说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述大气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一样,会不断地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由此产生热量。
而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如气体、液体和固体等,又有不同的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成分、气溶胶、云等因素,还受到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会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呢?下面将分别介绍。
三、影响大气的因素1. 太阳辐射太阳是大气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得以存在和生存的源头。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大气的主要因素之一。
太阳的辐射是不断变化的,但整体上来看,在地球上太阳常数是一个固定值,其辐射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辐射能量,这些辐射能量与地球各层大气和地面发生交互作用。
2. 大气成分大气成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甲烷、水气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当其存在于大气中时,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在大气中将其转化为热能,能量再次向地面传递,这样就形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相对较高。
3. 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形成于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粒子。
它们与太阳辐射的交互作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改变和影响大气所接受的能量量,进而影响大气对地面的热量贡献。
4. 云云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也可以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
有时,云还能够增加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例如在秋季和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比夏季低,太阳的辐射能量流量也较小,而此时云能够增加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
5. 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除了以上介绍的因素外,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和地形等因素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入大部分人都可以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一天到晚的温差、冬夏的交替。
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体。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大气受热过程的奥秘。
二、概述太阳光照在地球上,通过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吸收等作用,使得地球得以保持温暖。
这个过程就是大气受热过程(Atmospheric Heating)。
在过程中,大气吸收了太阳能量,大气分子运动加快,从而产生热量,再将这一热量转移和传输到地球表面,使得地球温度升高。
三、具体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阳光的辐射太阳是一个大型恒星,其表面温度高达5500℃,它不断地向外发射光线和热能,这些光线和热能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太阳辐射。
这些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到地球表面。
2.大气层的吸收地球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其中主要被吸收的是紫外线和短波长可见光。
通过这一过程,大气分子内部的电子被激发,分子动能增加,热能也随之增加。
3.大气层的散射和反射除了吸收,大气层还可以使辐射散射和反射。
对于大气层外层的辐射,可以被散射至大气层中,同时也可以被反射回太空中,这就是反射。
对于地面的辐射,经过散射后会到达大气层中,产生额外的热量和温度变化。
4.地面的吸收和反射地面也能够吸收阳光的能量,特别是被散射后的辐射。
由于地面可以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所以地面吸收的能量频率更高。
同时,地面通过辐射将热能向大气层传输。
5.大气运动的产生由于阳光的辐射和地面的辐射都产生热能,大气分子受到激发后,会运动生成气流,从而影响大气运动,使得我们的天气出现变化。
如温暖的海面上会不断上升的气流,形成季风和暖流,影响周围气温。
四、总结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散射和反射、地面的吸收和反射,以及气温的变化等因素。
通过这一过程,地球表面能够保持温暖,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天气,一天到晚的温差、冬夏的交替就是因为这一过程不断地进行着。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地理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我将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
课程背景,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还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
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动力机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大气受热过程,二是大气运动。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我将向学生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大气运动部分,我将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风向和风速的形成原理,以及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分布。
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提问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过程。
评价方式,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采用以下三种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对整个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理组:雷杰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承上启下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延伸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论依据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二)说课标课标内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强化环保意识、低碳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受热过程。
2、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二、说教法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1、讲授法---讲授概念,提高教学效率。
2、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团结协作,交流表达3、活动探究法---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却不了解,缺乏社会实践,实际操作能力。
(二)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学会观测,比较、分析、总结;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1)联系生活设问:同学们在军训的时候更喜欢阴天还是晴天啊?(2)观察图片设问:太阳下山了,为什么天还是亮的呢?2、讲授新课(1)搭建知识框架:以图形方式展示大气受热过程,搭建整体知识框架。
(2)讨论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所收集的当地近期的天气数据。
(数据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收集)问题:(3)、比较白天晴天和阴天气温的差异,并探索原因。
(4)、比较夜晚阴天和晴天气温的差异,并探索原因。
3、课堂小结(1)简单回顾导入中的问题。
(2)进行课堂练习。
4、板书设计---直观性、系统性;便于理解。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优质】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新教材全日制高一上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作者及工作单位曾光中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本内容是本章的开篇第一目,也是本节内容的基础。
和旧教材相比,本目内容涉及旧教材第二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但是在本书中基本上删除了旧教材中的第一节内容。
在讲解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的内容,以及一些时事热门问题,如全球变暖。
同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内容的基础,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础,环环相扣。
如果这一目没有学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各个难点,把握重点,完成本节内容的课标。
同时,在学习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补充“大气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布”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本目内容。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一年级新授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地理这个科目相当难以理解。
其实,从第二章开始的内容稍微要较前一章容易理解,毕竟这个空间思维不需要这么复杂。
该节内容设计了许多大气物理知识,譬如大气的温度、密度、压力等,在讲授该内容时,应该充分利用高一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做好知识铺垫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新的课程,从而更好更深刻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学生能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理解各层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节内容中各个示意图的观察、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2、通过对地球和月球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章节前言的整体把握,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整体;2、通过对大气的组成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大气的垂直分布和各层的特征。
难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第一篇:2.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地理学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理性思维。
地球大气的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大气,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运用教材29页的活动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高中地理说课稿大气受热
高中地理说课稿大气受热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大气受热。
我们将从大气的组成、大气受热的过程、以及大气受热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大气的组成。
大气层是地球表面外围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约占大气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如氩气、二氧化碳等则占剩余的1%。
除了这些主要成分,大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接下来,我们探讨大气受热的过程。
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时,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一部分被地表吸收。
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
这个过程被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吸收这些长波辐射,使得大气层变暖。
这个过程被称为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的过程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首先,它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温度,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物生存。
如果没有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非常低,大部分地区将无法维持生命的存在。
其次,大气受热的过程也影响了大气的运动。
由于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受热程度不同,导致了大气的不均匀加热,从而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气受热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首先,大气受热是形成风的基本原因。
当地表受到不均匀加热时,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了气压差,进而产生了风。
风是大气水平运动的表现,它不仅能够调节地表的温度,还能够输送水汽和热量,影响天气和气候。
其次,大气受热还影响了降水的分布。
当空气受热上升时,其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降水的分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大气受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模型操作、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气象现象,提高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1.通过气象现象的现场观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气象现象的动态过程,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复杂气象现象的理解困难、气象图表解读能力的限制,以及学生参与度的差异。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动画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提供辅导;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吸引力。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我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引人入胜的气象现象图片或视频,如龙卷风、暴雨等,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的魅力;然后,我会提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暴雨?”,“高压和低压系统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最后,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引言大气是地球表层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重要介质,其受热过程直接影响了大气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
本文将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探讨太阳辐射、大气吸收、云与辐射、热平衡等方面的内容。
太阳辐射太阳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辐射能量约占地球总能量的99.98%。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种波长的辐射。
其中,红外线辐射是最重要的热能来源。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其强度随着高度和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地球表面,太阳辐射产生的能量主要被用于加热大气层和地表。
大气层的加热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的照射和热对流。
大气吸收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主要与大气层的成分密切相关。
大气层主要由氮、氧、氩等气体组成,其中水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
其它气态物质、颗粒等也可以吸收光线。
大气层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能将地表辐射的能量吸收和散发到外界。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发挥重要作用。
云与辐射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能力对大气层的能量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云主要是由水滴和冰晶组成的,其大小和形状对辐射的散射和反射有重要影响。
不同种类的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强度不同。
层状云和细小雨滴的云层一般呈现高反射系数,而厚云层和大水滴的云层则呈现高吸收系数。
热平衡大气层中的热平衡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入射量、大气层本身的吸收能力以及反射、散射过程等多种因素。
当吸收和辐射的能量平衡时,大气层的温度将保持稳定。
在巨大的地理、气候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大气层的受热过程变得复杂而细致。
人类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太阳辐射、大气吸收、云与辐射、热平衡等方面的本质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
结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象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它们直接关系到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问题。
尽管我们的认知和技术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些问题,积极采取行动,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本课《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教学重难点重难点: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对其原理的运用二、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学生进校军训的照片,并提出同学们军训期间喜欢阴天还是晴天?为什么?导入新课(根据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授课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问题导学】1、太阳辐射:投影各种辐射波长范围图片,让学生明确长波短波的概念。
2、大气的受热过程展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方式有吸收、反射和散射,并强调吸收作用的选择性。
【合作研学】活动:☆运用所学原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1.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2.拉萨为什么叫做“日光城”【小组展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并加强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理解。
【重难引学】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也会向外放出辐射,一部分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向地面,叫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失的热量换会给地面,是地面得到保温,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设计一、说教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标准解读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本节内容为学习后面大气知识做一个铺垫。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可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3)说教学目标●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
尝试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在农业、建筑等方面的应用。
(4)说教学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大气的温室效应。
(5)说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说课稿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这一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在课程体系中,它位于地球物理学与气候学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大气受热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气候形成与变化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上,对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话题较为关注。在学习习惯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图表、案例等直观方式理解和记忆知识,喜欢合作学习和讨论交流。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有:基础的地理知识、太阳辐射的作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等。然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有: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教具:地球仪、气温垂直分布图、辐射传输模型等,用于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网络资源等,用于展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3.技术工具:智能教室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便于师生互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结合图表、箭头等元素,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知识结构,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同时作为课堂视觉焦点,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知识点覆盖全面,逻辑清晰。
3.组织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五)作业布置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课件
03
通过实验操作和模拟训练,学生应掌握观测和模拟大气受热过
程的基本技能。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气候变化研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未来需 要进一步揭示其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高分辨率模拟技术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发展高分辨率的大气受热过程模拟 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遥感观测技术创新
06
总结与展望
课程内容总结
热力学基础知识 大气受热机制 影响因素分析
观测与模拟方法
在课程中,我们首先回顾了热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温度、热 量、内能等概念,为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打下基础。
详细解析了大气受热的主要机制,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等的吸收、反射和传输过程。
讨论了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诸多因素,如大气成分、云层覆盖 、地表类型等,使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有更全面的认识。
大气受热意义
其次,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 理解大气环流、气候变化以及预 测天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
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掌握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 等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释相关 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积极的环 境价值观。
介绍了观测和模拟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 观测、数值模拟等。
学习成果展望
知识体系构建
01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构建起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理解其在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性。
分析能力提升
02
学生应具备分析和解释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现象的能力,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分析补充讲解细致分析师:是的,太阳辐射穿过宇宙空间,透过大气,到达地表,
借此大气受热(画图地面、大气,太阳辐射射到地面的箭
头)。
但无奈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热量吸收有限,使
得大气的受热也有限。
就如同吃东西,你补充的营养物质
再多,不吸收就基本上算是浪费了。
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
射吸收的少呢?这就要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形式上
来说。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三
种方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
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
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
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较少,大
部分可见光可以透过大气直接射到地面上来,由此,大气
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大气中的云层和交大颗粒的尘埃能够将投射到其上的太
阳辐射的一部分,有反射会宇宙空间。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
明显,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反射越强。
在夏季多云的白
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因为晕的社社减少了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
这种反射作用呢,是没有选择性的,只要是太
阳辐射,遇到了,都反射掉。
但是云量和尘埃有限,所以
反射的能量也就有限。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活微笑尘埃时,太阳辐
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从而是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当然,散射呢,也
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
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
呈现蔚蓝色。
现在大家看着ppt上的图片(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人
们能看见的可见光区(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占太
阳辐射总能量的50%;紫外区(波长小于0.4微米)占太
阳辐射能量的7%;红外区(波长大于0.76微米)占太阳
辐射能量的43%)。
根据刚才所讲,对于可见光区的太阳
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怎么样的呢?
生:反射(无条件),蓝紫光被散射,少量吸收
师:嗯,正确,那对于紫外区的太阳辐射来说呢?
生:被臭氧吸收
师:嗯,的确,紫外线被臭氧吸收之后会使大气增温。
同
时呢,紫外线会对我们的皮肤产生很大的影响,臭氧将其
吸收之后也是对我们皮肤的一种保护。
那红外线又有怎样
的削弱作用呢?
生: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反射(无条件)
师:嗯,看来大家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
是,不同围堵地区又有差异。
太阳高度较大的地区,他养
层层分析,图示分析。
方
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内容补充细讲,充分讲解
内容。
伴随着图示分析,渗透图
文结合的思维方式,同时
也方便学生学习。
理解、听课。
听课,记笔记。
分析、思、考做笔记
细致分析生:水汽和二氧化碳
师:对,他们又开始吃了。
这里呢,也是除了少部分射向
宇宙空间外,其他的又都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
收,回到了地面。
现在大家思考一下第一个问题。
生:思考中……
师:谁起来说说他的看法
生:对地面有增温的作用,我认为可以用保温作用来概括。
师:嗯,的确可以,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
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地面输出能量,对地面起来
极为重要的保温作用。
地球表面及大气层保存着的这部分
能量,是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众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
源泉。
这当然也就印证了开始我们说的大气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为了方便记忆、理解这一环节,我们还是用五个字
来概括。
大家说说会用那五个字?
生:“大气还地面”
师:嗯,对,就是“大气还地面”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到此呢,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就将到这里了。
大家一
起来回顾一下,(指着黑板上话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和
同学们一起回顾、做学案上的当堂检测)。
太阳辐射穿过
大气,被少量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是地面增温,地面增温
之后放出地面长波辐射之后被近地面大气吸收是大气增
温,大气增温之后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回归到地面。
嗯,
看来大家都还是理解了这一个过程。
现在大家看着书上的
活动的第二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面温度
变化剧烈得多?
生:因为地球有大气
师:嗯,能够看着图讲给其他同学听一下么?
生:…………
师:嗯,就是这样的,由于地球表面有大气为我们调解温
度,才能使得我们地球的温度变化较小,大家想想,如果
我们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也像月球那样,将怎样生活呢?
我们是不是要想航天员一样穿着宇航服来上课、上班呢?
一天两天,或许还会比较新奇,但是天天穿那么厚重的衣
服,可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哦,况且买衣服也不便宜啊,可
能就没有现在我们同学这样穿着各具特色了哦。
(宇航服
图片展示)
师:将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示,画在学案上的活动与问题的
地方。
与书上活动相结合,继续
过程分析讲解。
知识回顾,完整阐述过程
做当堂检测。
巩固知识
画图巩固
听、配合老师。
跟着老师思路回顾,培养
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做题、巩固知识
画图巩固知识
师:前面呢,我们遗留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说地面仅
仅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现在呢,老师补充一些书上
没有的知识,在老教材上有,但是教改之后,教材改编就
把这一部分省去了。
现在呢,我们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
另外呢,我们了解一下大气的垂直分布。
知识补充知识补充师:大家都知道大气是有那些物质组成的?
生:水汽二氧化碳氧气氮气……
师:嗯,都对,这样说着呢,难免不好记忆,我们来给他
们分一下类别。
大气呢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干洁空气、水
汽和杂质。
干洁空气(25千米以下)的主要成分中有我们
熟悉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还有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
稀有气体,如氩等,同样是我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气体。
水汽和杂质呢,也是必不可少的,水汽自不必说,有人就
会问了,杂质拿来做什么呢?水汽由其三态变化产生云、
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
接影响着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在产生这些天气现象的时候
呢,他需要一定的凝结核,这就是杂质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当然,水汽主要集中在近地
面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的原因。
大
气是由于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增温的,
水汽和二氧化碳都主要在近地面,当然是影响着近地面大
气了。
在较高的地区呢,大气会受其他作用的影响,这老
师会在接下来的垂直分布中讲解。
说完了,大气组成呢,
我们来看看大气的垂直分布。
我们都知道地表有一层厚厚
的大气,就厚“厚厚”连个字呢,太笼统了点,接下来我
们对地表的大气进行分层学习一下。
师:大家看着ppt,这就是大气的垂直分布示意图。
师:这里所说的近地面大气主要是指的对流层的大气,因
为他离地面最近,受地面长波辐射的影响最大,因此他的
垂直变化规律是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具体量化的
数据呢,就是高度每升高一千米,温度下降6℃。
而对流
层的平均高度是12km,在赤道地区可以达到18-19km,
在中纬度地区也有11-12km,而在高纬、极地地区就只有
8-9km了。
大约12-50km大气层被称为平流层,他的受热过程主要
和其组成部分臭氧有关。
臭氧会大量的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紫外线,从而使平流层大气升温,因此他的垂直变化规律
是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平流层中,大气主要由平
流为主,因此此层最适合飞机的运行,这也是我们平时坐
飞机时平稳的原因。
当然,在起飞和降落是的“颠簸”是
由于当时还在对流层中,对流运动是飞机收到上下对流的
作用力的影响所致。
高层大气就是50km以上的大气层,这里空气稀薄,却有
一样东西和我们息息相关,那就是电离层,也就是我们手
机间信息的传输都是通过这一层所致。
同时,这里也有着
漂亮的极光(ppt展示极光的图片)。
知识补充,完善学生的知
识系统,同时也加强对本
节课内容的理解记笔记,配合老师回答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