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地理学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理性思维。
地球大气的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大气,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运用教材29页的活动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
应用与创新
白天晴朗的天空一般呈现蓝色。 阴云密布,但世界并非漆黑一片。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一般不会太高。
应用与创新
在秋冬季节,为什么霜冻多出现 在晴朗的夜晚呢?
我们有没有什么措施来防御霜冻 呢?
月球白天在阳光直射的 地方温度可达127℃;
夜晚温度则会下降 至零下183℃。
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地球白天极端最高气温也只有58.8℃ , 昼夜温差不会超过50℃。
为什么云层 的厚度会影响 太阳辐射强度 呢?
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P44,思考回答: 1、对流层大气能否大量直接吸收太阳 辐射能量?为什么?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 有哪几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
太 阳 辐 射 波 长 范 围
1.太阳辐射根据波长共分为哪几个波段?
2.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
约47% 地面增温
大 气 逆 辐 射
大 气 辐 射
保温地面
大气上界
大气增温 约95%
地面
1.太阳暖地面
3.大气还地面
2.地面暖大气
应用与创新 课堂探究
1、联系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影响地 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应用与创新
课堂探究
2、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
活动合作探究
教材与教学
重 点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 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 点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藏族姑娘
湖南姑娘
据说,我们都是黄 种人· · · · · · ?
青藏高原,海拔较 高,云层稀薄,太 阳辐射强烈。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大气的运动、形成以及各种气象现象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地面的辐射等内容。
二、太阳辐射地球接受到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这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外辐射的各种能量,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热量等。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化学过程的能量来源。
根据日地距离的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层是太阳辐射的第一道屏障,它对太阳辐射进行了吸收和反射。
大气层中的气体,如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
其中,紫外线只能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则大部分可以穿透大气直接到达地球表面。
此外,云层也会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阴天日照不足的原因。
四、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大气的温度分布是由大气的受热和冷却过程共同决定的。
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可分为4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而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的温度则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对流层主要靠地面传递来的热量进行加热,而高空则主要接受太阳辐射的加热,这一过程被称为臭氧层的臭氧加热。
五、地面的辐射地面也能够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的辐射。
地面的辐射是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在内的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形成的热平衡状态决定了地面温度。
当地面温度高于气温时,就会产生对流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夏天天气炎热的原因之一。
此外,地面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的运动和形成各种气象现象。
六、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象学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中,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一、选篇目的和依据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了解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节适用于高一学生,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契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教材内容组织清晰,可以通过展示或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以及示意图来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物理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温度、压强等概念有一定的常识性认识。
但是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具体原理和与地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大气运动的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运动的类型。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示范和讨论等。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 (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 (20分钟)1.利用示意图和实际案例,简要介绍大气受热的过程、大气运动的类型以及它们与地球的关系;2.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辐射、传导和对流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3.讲解大气运动的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
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
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优质】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新教材全日制高一上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作者及工作单位曾光中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本内容是本章的开篇第一目,也是本节内容的基础。
和旧教材相比,本目内容涉及旧教材第二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但是在本书中基本上删除了旧教材中的第一节内容。
在讲解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的内容,以及一些时事热门问题,如全球变暖。
同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内容的基础,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础,环环相扣。
如果这一目没有学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各个难点,把握重点,完成本节内容的课标。
同时,在学习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补充“大气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布”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本目内容。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一年级新授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地理这个科目相当难以理解。
其实,从第二章开始的内容稍微要较前一章容易理解,毕竟这个空间思维不需要这么复杂。
该节内容设计了许多大气物理知识,譬如大气的温度、密度、压力等,在讲授该内容时,应该充分利用高一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做好知识铺垫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新的课程,从而更好更深刻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学生能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理解各层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节内容中各个示意图的观察、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2、通过对地球和月球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章节前言的整体把握,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整体;2、通过对大气的组成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大气的垂直分布和各层的特征。
难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新教材全日制高一上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作者及工作单位曾光中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本内容是本章的开篇第一目,也是本节内容的基础。
和旧教材相比,本目内容涉及旧教材第二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但是在本书中基本上删除了旧教材中的第一节内容。
在讲解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的内容,以及一些时事热门问题,如全球变暖。
同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内容的基础,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础,环环相扣。
如果这一目没有学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各个难点,把握重点,完成本节内容的课标。
同时,在学习本目内容的时候,应该补充“大气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布”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本目内容。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一年级新授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地理这个科目相当难以理解。
其实,从第二章开始的内容稍微要较前一章容易理解,毕竟这个空间思维不需要这么复杂。
该节内容设计了许多大气物理知识,譬如大气的温度、密度、压力等,在讲授该内容时,应该充分利用高一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做好知识铺垫和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新的课程,从而更好更深刻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学生能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理解各层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节内容中各个示意图的观察、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2、通过对地球和月球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章节前言的整体把握,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整体;2、通过对大气的组成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大气的垂直分布和各层的特征。
难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第一篇:2.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地理学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理性思维。
地球大气的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大气,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运用教材29页的活动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版本册数章节知识类型人教版(新)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自然地理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结构设计思路《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来源,是老师授课的关键,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
大气受热过程是这一节内容的开端,具有引领作用。
主要内容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二、说学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作为老师要因材施教。
高一学生对于大气有一定了解,在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大范围的气体运动形式,但对其系统的学习和原理性的解释都较为陌生,尤其是相对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很难直接掌握,因此,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通过播放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读图析图和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分析地图、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立,能够为课堂树立明确的方向,本堂课目标如下:1.知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结合示意图,准确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2.通过绘制示意图,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提高地理探究能力。
3.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探讨,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增强对地理的探索精神,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重难点同时,我也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为大气逆辐射与保温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打算在本堂课中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模型操作、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气象现象,提高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1.通过气象现象的现场观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气象现象的动态过程,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复杂气象现象的理解困难、气象图表解读能力的限制,以及学生参与度的差异。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动画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提供辅导;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吸引力。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我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引人入胜的气象现象图片或视频,如龙卷风、暴雨等,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的魅力;然后,我会提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暴雨?”,“高压和低压系统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最后,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鲁教版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鲁教版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大气受热过程(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研究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讲本节课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2)能说出大气的热源,并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弄清楚大气的热源,学好大气的受热过程能为后面知识的研究做好铺垫,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有促进感化。
因此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由于材对大气组成成分和作用作了删减,知识跨度大,讲解时需要适当的补充,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讲解时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的难易水平,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的本领(学生的读图本领和分析问题本领等)仍需加强锻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力分析法等并结合本校五环四维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方针。
XXX说学法:高一的学生要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于相对较简单的知识点我采用自主研究法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同时还运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团结协作。
(五)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分):研究新课(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并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本课《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教学重难点重难点: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对其原理的运用二、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学生进校军训的照片,并提出同学们军训期间喜欢阴天还是晴天?为什么?导入新课(根据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授课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问题导学】1、太阳辐射:投影各种辐射波长范围图片,让学生明确长波短波的概念。
2、大气的受热过程展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方式有吸收、反射和散射,并强调吸收作用的选择性。
【合作研学】活动:☆运用所学原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1.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2.拉萨为什么叫做“日光城”【小组展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并加强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理解。
【重难引学】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也会向外放出辐射,一部分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向地面,叫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失的热量换会给地面,是地面得到保温,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
理解大气受热 过程示意图 削弱作用和保 温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 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 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1)设问:地球的能量来自哪里?
(2)观察图片设问:太阳下山了,为什么天还是亮的呢?
依据
(1)学生初上高中,学习兴趣浓厚;本章知识与 生活联系密切;可激发求知欲、好奇心。
(2)两个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激发探究积极性。
2、讲授新课(约30分钟)
1
搭建知识框架:以图形方式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搭建整体知识框架 。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一、受热过程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二、两个作用 (1)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散射作用 反收作用
(2)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课人:城环1202班吴小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承上启下
太阳对地球的 影响
知识延伸Biblioteka 大气的组成及 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 程
理 论 依 据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 风带、天气系统、全 球气候变化
2、教材内容---文字与图像相结合 文字描述 简图展示
教材内容
活动内容
二、说课标
概念知识了解
二、说课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保温作用产生 的原理
2、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
抽象,与生活和环境问 题联系复杂。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设计一、说教材●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标准解读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本节内容为学习后面大气知识做一个铺垫。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可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3)说教学目标●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
尝试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在农业、建筑等方面的应用。
(4)说教学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大气的温室效应。
(5)说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说课稿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这一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在课程体系中,它位于地球物理学与气候学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大气受热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气候形成与变化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上,对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话题较为关注。在学习习惯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图表、案例等直观方式理解和记忆知识,喜欢合作学习和讨论交流。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有:基础的地理知识、太阳辐射的作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等。然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有: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教具:地球仪、气温垂直分布图、辐射传输模型等,用于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网络资源等,用于展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3.技术工具:智能教室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便于师生互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结合图表、箭头等元素,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知识结构,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同时作为课堂视觉焦点,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知识点覆盖全面,逻辑清晰。
3.组织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五)作业布置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课件
03
通过实验操作和模拟训练,学生应掌握观测和模拟大气受热过
程的基本技能。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气候变化研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未来需 要进一步揭示其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高分辨率模拟技术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发展高分辨率的大气受热过程模拟 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遥感观测技术创新
06
总结与展望
课程内容总结
热力学基础知识 大气受热机制 影响因素分析
观测与模拟方法
在课程中,我们首先回顾了热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温度、热 量、内能等概念,为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打下基础。
详细解析了大气受热的主要机制,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等的吸收、反射和传输过程。
讨论了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诸多因素,如大气成分、云层覆盖 、地表类型等,使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有更全面的认识。
大气受热意义
其次,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 理解大气环流、气候变化以及预 测天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
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掌握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 等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释相关 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积极的环 境价值观。
介绍了观测和模拟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 观测、数值模拟等。
学习成果展望
知识体系构建
01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构建起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理解其在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性。
分析能力提升
02
学生应具备分析和解释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现象的能力,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
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
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教学难点:必须要补充一些物理知识来理解本节知识,如物体辐射定律,物体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与物体的温度成反相关。
四、说教学过程1.说导入:通过前几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运动有关知识和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知识,在上面学习基础上,今天我来学习有关大气的知识,先我们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采用地理生活旅游感受引入,展示两张有鲜明对比的图片:一张皮肤白皙的成都女孩照片,一张皮肤皲裂的藏族姑娘照片。
提出疑问,采用直观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说新课教学:(1)、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
附:知识准备一:启发谈话法1、温度高于摄氏零下度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散发热量。
2、与太阳的温度相比,地面和大气的温度要低的多。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长。
提出疑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属于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知识准备二:1、大气的组成成分(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臭氧喜欢吸收短波的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喜欢吸收长波的红外线,空气分子对以短波为主的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多媒体课件播放: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照射到地面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辐射是否全部到达地面在穿透大气层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当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时,会对地面带来什么影响针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总结并提出问题:太阳辐射并没有全部达到地面,在其穿透大气层时有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散射了,但大部分穿透大气照射到了地面。
这个过程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而当太阳辐射达到地面时,会使地表增温。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那么,能否利用以上所学解释课前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同样年轻的成都女孩和藏族姑娘皮肤差异那么大(附上天气图片)总结:成都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少;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尘埃少、水汽少,晴天多,日照时数多,因此太阳辐射强。
故同样年轻的两位女孩皮肤差异那么大。
转承:当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即地面辐射(长波)。
(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板书)课件播放: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这样会对大气产生什么影响对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部分和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的部分,哪部分更多,说明了什么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得出重要结论。
活动探究: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高出不胜寒!为什么呢(课件出示一张登山图片,设有山顶A与山脚B,帮助学生答疑)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思维能力。
转承: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同时,也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也是短波辐射)。
围绕4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学习,提高抽象理解能力。
最好教师边讲边板图说明,要学生也画图。
更亲切更亲身体会,效果更好。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板书)课件播放:大气增温后也对外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射向地面。
而射向地面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什么作用学生自主回答。
活动探究:讨论: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探究,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学以致用。
培养地理认知、实践能力,思维习惯等地理核心素养。
二、小结:大气受热过程(三步骤):1、太阳暖大地,2、大地暖大气,3、大气还大地。
(大声读背,记下来,画图记住)在归纳总结中深化认识。
三、活学活用:探究:为什么月球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至零下183℃昼夜温差很大导致月球上没有生命。
灵活运用所学解答现实地理问题,培养地理认知、实践能力,思维习惯等地理核心素养。
四、练习巩固:当堂检测,巩固新知:如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D中表示短波辐射是______,表示长波辐射的是______、_____。
(2)B小于C的原因是______(3)D表示______,D>B1说明了______。
(4)A称为______,有霜的夜晚A______(大,小)。
五、课后作业学以致用: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人们采用了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结合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你认为这种做法合理吗说明理由。
活学活用培养地理认知、实践等地理核心素养。
六、教学反思1、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是否主动投入互动,课堂气氛如何,老师有否创设情境机会让学生参与2、是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与习惯3、老师教学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的思想与创设了团队意识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两张有鲜明对比的图片:一张皮肤白皙的成都女孩照片,一张皮肤皲裂的藏族姑娘照片。
提出疑问:两个女孩都那么年轻,为什么皮肤差异甚大能否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学生产生兴趣和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思考激趣导入,强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引导学生先学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阅读课本,先自学,适当做好读书笔记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讲授新课知识准备一:1、温度高于摄氏零下度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散发热量。
2、与太阳的温度相比,地面和大气的温度要低的多。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学生回答: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
通过知识准备,为更好地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做好铺垫。
为解释“大气受热过程”做好知识铺垫,以达到更好学习效果应用,检测巩固如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D中表示短波辐射是______,表示长波辐射的是______、_____。
(2)B小于C的原因是______(3)D表示______,D>B1说明了______。
(4)A称为______,有霜的夜晚A______(大,小)。
(1)C,B、A、D(2)削弱作用(3)地面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大气逆辐射,小固新知课堂小结关键词:1、四个名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2、三者关系: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3、两种作用: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4、一个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知识应用总结提升,深化理解和记忆课后作业学以致用: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人们采用了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进行生产,结合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你认为这种做法合理吗说明理由。
活学活用1、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是否主动投入互动,课堂气氛如何,老师有否创设情境机会让学生参与2、是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与习惯3、老师教学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的思想与创设了团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