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教案上册人教版-2017年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单元第一章第4节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和方法。

①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察图片中几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①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道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小艇下滑时做什么运动?仔细观察,回想体会。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

②怎样表示运动小艇的快慢?③小艇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度相同吗?④怎样测量小艇的平均速度呢?引入新课,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讲授新课1、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由此图片过渡到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怎样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呢?(2)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3)设计实验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方法:刻度值测出SAC的长,同时测出小车从A滑到C所经历的时间t,用算出速度③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④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

2、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开拓学生思维。

A、秒表的使用方法:针对实物讲解机械秒表(或电子秒表)的使用方法。

B、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直接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AB段的时间是:t2 =t B,AC段的时间是:t1 =t CC、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纽扣的出现与消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纽扣的出现与消失

纽扣的出现与消失
实验目的
小朋友,当筷子插一半在水中时,看到的是筷子“折断”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器材准备
纽扣1枚、水少许、浅底盘1个、玻璃杯1个
制作与实验过程
1、将纽扣放在盘中。

2、杯子杯口朝上,压在纽扣上。

3、往杯内倒入清水。

4、注入水后的杯子看不清纽扣。

5、加些水到盘子中,可以看得见纽扣。

现象解释
1、当杯子渐渐注入水时,由于光线折射,纽扣的影像会消失。

2、把水再加入盘子中,改变光的折射角度,纽扣影像会重新出现。

拓展实验
观察在鱼缸中的金鱼,尝试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看看最多能成几种类型的像。

联系实际
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

所以,当你站在岸边,看见清澈见底、深不过齐腰的池水时,千万不要贸然下去,以免因为对水深估计不足,发生危险。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理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理实验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理实验教案:实验一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仪器和器材】刻度尺、斜面、卷尺(皮尺)、小车【步骤和记录】【探究归纳】1.正确使用秒表测时间(1)认识秒表的功能键各种秒表一般都具有启动、暂停、回零三项基本功能。

如图3.4-1所示。

秒表的中间按钮为启动、暂停键,旁边按钮为回零键。

(2)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3)秒表读数的方法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

秒表的最后读数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

2.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用秒表测出物体在某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利用了 = 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理实验教案:实验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仪器和器材】刻度尺、三角板(2块)、卷尺(皮尺)、硬币一,刻度尺的检查每次实验前都应先坚持测量工具并逐步养成习惯。

使用刻度尺前应首先检查以下几点:1.刻度尺的尺身是否平直,刻度是否均匀,刻线是否清晰;2.刻度尺的零刻度的位置,若零刻度在刻度尺的端头,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3.弄清相邻两条刻线所代表的长度(即弄清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实验内容与数据记录:1.测量长方体的边长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 表格及数据: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长方体的长/cm长方体的宽/cm长方体的高/cm2.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 测量示意图:表格及数据:……3.测量硬币的直径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 测量示意图:…… 表格及数据:…… 问题讨论:(实验中我发现哪些问题及我的看法) …… 进一步地研究: 1.黑板上有一段曲线,用什么辅助方法可以测量曲线的长?2.在只有米尺的情况下,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量出操场的长度,并与步量的结果比较?3.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测量出炒菜锅的深度。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物理教案具有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过程、整合学习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提供评估反馈等多重优势。

它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和参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三)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二、进行新课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我们常常需要通过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来测量速度,这就涉及时间和长度这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一、时间的测量1、计时工具(1)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

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图11.3-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①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1)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阅读课文第2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科学世界<<计时标准>>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神奇的烛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神奇的烛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神奇的烛焰
实验目的
探究在火焰上浇水,火为什么可以不灭
器材准备
透明的玻璃1块、蜡烛1支、盛水的大玻璃杯1只、旧瓶盖1个、饮料罐1个、剪刀1把。

制作与实验过程
1.在桌子上放两摞书,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

2.把蜡烛尾部烧融粘在一个旧瓶盖上,点燃后放置于玻璃的前方。

3.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

4.用剪刀将饮料罐剪去半个,使之成为如图所示的形状。

5.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

为了不让观察者看到镜前的蜡烛,事先用半个饮料罐将蜡烛挡住。

从蜡烛这边向玻璃看去,就能看到盛水的大玻璃杯内有一支燃烧着的蜡烛。

而且往火焰上浇水,就能看到火焰仍然不灭的现象。

现象解释
这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玻璃和镜子一样,都能反射光。

蜡烛发出的一部分光,从镜子表面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里。

我们会感到这些光好像是从玻璃的背后发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蜡烛的虚像。

又由于玻璃具有透光性使我们又能看到玻璃后面的水杯。

蜡烛的虚像和玻璃后的水杯正好重叠在一起,所以看起来就像蜡烛在水中燃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教版⼋年级上册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下⾯是店铺⼩编为⼤家整理的⼈教版⼋年级上册物理《光的反射》教案,欢迎⼤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店铺教案栏⽬。

⼈教版⼋年级上册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些物体表⾯可以发⽣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射⾓和反射⾓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的⽅法获得反射光线、⼊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射光线与法线的夹⾓,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较全⾯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科学技术应⽤于⽇常⽣活和社会的意识。

3.⿎励学⽣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难点】镜⾯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具 激光源、平⾯镜、纸、⾓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新课引⼊ 教师:在漆⿊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的桌⼦、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教室、书本这些本⾝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1、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时改变传播⽅向,⼜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平⾯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激光器演⽰光的反射。

让学⽣观察⼊射光线、反射光线、⼊射点。

并在⿊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介绍以下名词:⼀点、两⾓、三线. ⼊射点(O):光线射到镜⾯上的点。

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第一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第一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课前预习:1.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有怎样的大小关系?3.人听到声音应具备哪些条件?4.我的疑问:做一做:请几位同学分别说“我爱学物理”,其他同学闭上眼睛。

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是谁呢?思考: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呢?【学点一】音调1.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酒瓶中装有不同的水,弹奏《小星星》。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学生预习良好。

培养学生主动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 大小应大致相同)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振动得慢,音调就 _______ 。

(阅读课本19页音调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

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 跟踪练习:次数钢尺伸出长度振动快慢音调1 2分组实验,动手探究学生将探究实验中的所得所思所想相互交流,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趣和求知欲。

通过学生现场感受,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____到______。

蝴蝶的翅膀1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1秒钟振动500~600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3.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学点二】响度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学生讨论、回答: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1)S1,t1,(2)S2,t2,【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3、进行实验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一、力的概念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

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1、学生拉弹簧。

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

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1、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烧不坏的手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烧不坏的手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烧不坏的手绢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后的手绢为什么没被烧坏?
器材准备
手绢、玻璃杯、铁丝、酒精、火柴、水
制作与实验过程
1、将两份酒精和一份水兑在一起,将手绢放到兑了水的酒精里浸湿
2、将手绢从杯子里取出,稍微拧一下水,然后将手绢挂在铁丝上
3、用火柴将手绢点燃,燃烧后的手绢完好无损
现象解释
1、玻璃杯里盛著两份酒精和一份水,酒精的燃点很低,手绢很快地燃烧了
2、酒精很容易从手绢中挥发出来烧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绢上,保护著手绢。

3、在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变成蒸气挥发了,这些挥发的水汽带走了花布上的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手绢的温度,手绢不会被烧著。

联系实际
一些酒店推出的“纸锅豆腐”特色菜。

用纸锅烧豆腐为什么纸不会燃烧?原来酒精燃烧放出的热会通过纸锅传递给豆腐和水,当温度升高到100℃左右时(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沸腾且温度保持不
变。

而纸的温度却达不到它的着火点(约183℃),所以纸不会燃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读值.【教学准备】1.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沙漏、电子手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等.2.制作关于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原理与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提问: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指出:为了准确判断线段的长短、面积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和温【板书设计】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1.工具:刻度尺――→使用⎩⎪⎨⎪⎧“三看”“五会”2.基本单位:m.常用单位:km 、dm 、cm 、mm 、μm 、nm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二、时间的测量1.工具:手表、钟、停表2.基本单位:s.其他时间常用单位:h 、min. 三、误差1.产生原因:2.减小误差的方法: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社会生活中密度用途很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所以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贴近地面爬行B.农民常用一定密度的盐水进行选种C.飞船尽可能采用强度高、密度大,性能优良的新材料制造D.拍摄房屋倒塌伤人的特技镜头时,房屋构件的道具一般用泡沫塑料制作,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泡沫塑料的密度较小2.“全碳气凝胶”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密度最小的材料,密度只有3kg/m3.某型号汽车发动机采用质量为120kg、密度为6×103kg/m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若采用“全碳气凝胶”制造,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A.6g B.60g C.600g D.6000g3.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神奇的镜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神奇的镜子

神奇的镜子
实验目的
用一个发光的小灯泡看到一排整齐的小灯泡
器材准备
长方形木板6块、长方形镜子2块、小灯泡1只、电源1只、开关1只、导线若干。

制作与实验过程
1.找五块长方形木板,把它们做成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再找一块当作盖子,可以让它自由移动,在盒子的外面用白纸贴好或用白漆刷一下。

2.在盒子内前后两块木板的里面各装上一块上沿比盒子顶稍低一占的平面镜。

3.在长方形盒子的前面靠上边开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孔,在盒子的侧面靠下边开个两直径为0.3厘米左右的小孔。

4.在盒子里面放上一个小灯泡,用两根导线从侧面的两个小孔中引出,接通外面的电源与开关。

当闭合开关时,你从前面的小孔中会看到盒子里面一路灯火通明,如图。

现象解释
在盒子前后两块木板的里面各装上一块平面镜后,由于两块平面镜相互平行,盒子里面的发光小灯泡发出的光在两平面镜面发生多次反射,经过平面镜反复成像,因此看上去像是一排整齐的路灯。

拓展实验
两块平面镜可以在盒子里互成角度放置或者可以用多面平面镜组合,看到的将是不同的景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再现指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再现指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趣味物理实验-再现指纹
实验目的
用手指肚在纸上用力按一下,看一看纸上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怎样才能看见你留下的指纹?
器材准备
碘酒、剪好的易拉罐小盒、蜡烛、白纸、火柴
制作与实验过程
1、在白纸上印上指纹。

2、看一看白纸上并没有指纹的印迹。

3、用少量碘酒放进铁盒里。

4、点燃蜡烛,使碘酒在蜡烛上方加热(一直加热到碘酒变干,有紫红色蒸气放出时),将印有指纹一面的白纸对著蒸气。

5、过一会儿,纸上就显现出浅色的指纹。

现象解释
1、纸上为什么会显出指纹来呢?原来,人的皮肤表面总有些油脂,对皮肤起保护作用,皮肤表面的指纹是凸凹不平的,低的地方油脂多一些,高的地方油脂就少些,手指肚按到纸上,油脂就被纸吸收,油脂在纸上分布也同样是不均匀的,但和指纹上油脂分布情况相同。

2、碘酒受热时会变成气体,气体受冷时又会直接变成固体,它在油脂里极易溶解,于是纸上就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指纹。

八年级上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_2

八年级上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_2

八年级上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二、能力目标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十秒钟以后举手睁开眼睛,我来计时,看谁估计的最准确。

开始![生]按照指令操作[师]谁能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生]学生回答.[师]指出正确得数,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们要学会使用仪器来测量长度和时间,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1.长度的测量[师]大家都知道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同学们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吗?[生]直尺、三角板、卷尺.[生]裁缝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师]还有在精确测量或特殊测量时常用的游标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测微器).(教师可以在列举尺子的过程中.将这些尺子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师]同学们谁还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生]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生]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生]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尺寸的知识,真让老师吃惊.大家也一定还记得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同学们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 km=103m 1 dm=10-1 m1 cm=10-2m 1 mm=10-3 m1μm=10-6m 1 nm=10-9m[师]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师]大家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直尺、卷尺测长度吗?请同学们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和同学们交流测量方法及发现的问题.(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解决)[生]测书的长度的时候,要选择较长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测的长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视线和被测长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对齐(学生示范说明);读出刻度尺上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就测完了.[生]我的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前面零刻线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将能看清楚的一条刻线和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读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数值,将前面的值减去,也能测出物体的长度.[生]我发现将刻度尺上的刻线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学生示范),读数时容易看清楚、读准确.[生]我用刻度尺测量书的宽度的时候,零刻线和一端对齐了,可是另一端和刻度尺上的刻线对不齐,该怎样算长度呢?[师]是不是其他同学也有同样的问题?实际上类似的问题我们在测量中经常遇到.[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生]刻度尺上的一小格是1 mm,可以根据被测物的边缘所对的位置估计一下是零点几毫米就行了.[师]请大家看看被测物边缘对应的是刻度尺上多大的值.[生]我觉得是6.35 cm.[生]我看是6.38 cm.[生]被测物的边缘对应的位置超过了小格的中间,靠右,我认为是6.36 cm.[师]三位同学读出了三个数字,数字中前两位完全相同,只有第三位不同,为什么呢?[生]前两位数是从尺子上读出来的,当然都相同,而最后一位是根据个人的感觉估计出来的,就可能不相同.[师]回答得非常好.直接从尺子上读出来的数值,我们称它为准确值;估计出来的值我们称它为估计值.因此,一个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包括两部分.[生]一部分是准确值,另一部分是估计值.[生]测量结果上还必须说明单位.所以测量结果应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师]如果被测物的边缘和刻度尺的某一条刻线对齐了,还用估计吗?[生]被测物边缘和刻线对齐时,就不用估计,也可以说估计值是零.[师]说得非常好.在书写测量结果的时候,为了说明你的估计值是“零”.在准确值的后面应该写上“0”.[生]用最小刻度是mm的尺测量时,能估计到零点几毫米;如果是用最小刻度是cm的尺溅量,就只能估计出零点几厘米,用mm尺测出来的结果肯定就比用cm尺测出来的准确.[师]这就是说我们在读数的时候只能估计到最小刻度值(也叫分度值)的下一位.在测量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尺子.[生]测足球场的长度时用最小刻度是1 m的尺子就行,测玻璃时就需要用最小刻度是1 mm的尺子测.2.时间的测量[想想议议][师]同学们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方法一样吗?[生]现在的表的种类很多,如钟表、手表、怀表、小闹钟等.[生]也可将表分为石英表、机械表、电子表等.[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生]他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但是都可以.[生]手表、钟表、闹钟都是平时生活中计时用的.还有一种表是在运动会上跑步计时时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师]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表分成儿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种表:按照安装位置的不同,还能将表分成吊钟、座钟、落地钟等等.同学们说可以吗?[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表实在是太多了,不论将它们分成多少种、划为多少类,它们都是现代人的计时工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古代还没有表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呢?[生]我认为是用太阳或影子计时的.因为我见过老家农村的老奶奶决定干活或做饭都不看表,而是看“日头”或看院子里墙的影子.古代人没有表,可能和她们一样.[生]古代人用“燃香”来计时,我听老人们说过“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烧完一根香的时间.在古装电视剧里也看见过用“火”计时间.[生]我认为古代人是用时辰来计时的.[生]我在书上看到过古代有水钟.可以用流水来计时.[生]网上说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师]同学们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说出了这么多种古代人可能的计时方法.不论对不对,你们都是最棒的.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片.[投影]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师]看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生]计时器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生]我们今天用的表也是从古至今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的计时器——“表”.大家都会用吗?想不想试一试呢?(教师将课前准备的闹钟、停表等发给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们使用自己的手表)[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表测量自己写10个字用多少时间,然后介绍你的测量方法.[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测量的.在写字前看看是几点了,写完后再看是几点几分,前后两次时间的差,就是我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生]我用小闹钟测量时间,方法和前一位同学相同.[师]哪些同学是用停表测量的,会用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两种,和书上图11.3-2中的一样,一种是机械停表,一种是电子停表.机械停表上有两个按钮,按下中间较大的按钮,表开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针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边的小按钮,指针就会回到零;大表盘上还有一个小表盘,大表盘上指针转一圈,小表盘上的指针就转过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应让两个表针都指零.开始写字的同时按一下中间按钮,写完字的同时再按一下,从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出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了.[生]电子停表的使用和机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认为电子停表读数更简单.使用机械停表时,如果测量的时间超过1 min,则需要从小表盘上读出多少分钟,再从大表盘上读出多少秒.而使用电子停表时,直接读出显示的时间即可.[师]大家认为他们讲得清楚吗?老师认为他们非常棒.现在请拿着停表的同学和拿着手表及闹钟的同学互相交换,将刚才写过的10个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写一次,测量经过的时间,和第一次测量的时间比较.[生]我发现按相同的速度写同样的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比用手表测出的时间短.[生]我觉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较准.用停表测量时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写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而用手表测时要先看了表再写字,写完后再看表,所以测出的时间长,并且手表不停走动,也不容易记准时间.[师]同学们通过自己比较,一定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径赛场上和实验中测时间一般用停表的道理.[生]使用停表测一段时间间隔操作方便也更准确.[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拿着的表再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课后放学或上学的路上用脉搏估算需要的时间并和用表测量出来的时间进行比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同学们认真测自己的脉搏,教室内非常安静)[师]同学们刚才在测脉搏的时候,拿着钟表或机械停表的同学,一定听到了表的“滴答”声,是什么东西使钟表滴答响呢?请看下面内容.[投影]滴答响的时钟[师]看了上面的内容,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也一定会做一个摆,怎么做呢?[生]用一根细线,下端拴一个小重物就能做成一个摆.(教师利用长约1米的塑料捆扎绳,下端系一把小锁头向同学们展示.教师将细线和另一端系在铁架上,拉开一个小角度,铁锁便摆动起来)[师]类似这样的装置叫单摆.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表测量这个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看怎样才能测得更准确.(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生]如果单测一个来回,有时很大,有时很小,肯定不准确.可以多测几个来回然后求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就能更准确.[生]我觉得可以几个人同时测一个来回,将几个人测出的结果平均,也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师]同学们能认真思考是非常好的习惯.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测量、讨论,找出最好的方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小学学过的时间的单位,是什么呢?[生]小时(h)、分(min)、秒(s).[师]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3.误差和错误[师]现在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宽度是多少?[生]操作,读数,教师提问[师]被测物体真正的长度即真实值只有一个,而三个同学测同一个物体就得到了三个测量值.说明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大家说误差能完全消灭吗?[生]测量总是人利用工具进行的,并且测量时还得要估计,总会有一些误差.所以我认为误差不能消灭,只能尽量减小.[生]可以多测量几次,多几个人测量,然后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师]这就是我们在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师]如果在测量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尺子放歪了.或没有一条刻度线和被测物对齐,或读数时斜视,你们觉得会产生什么结果?[生]如果这样测量,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肯定会很大.[师]同学们必须明确,不按正确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存在误差,而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不应该也不允许发生的.[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呢,请同学们阅读.[科学世界][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能不能用刻度尺测硬币的直径、一张页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思考、讨论.现在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课后小结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人教版八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八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形象理解速度概念。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控制变量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实验准确性。
3.提供图表和数据分析指导,辅助学生掌握数据处理方法,理解速度与路程的关系。
4.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加深对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的理解。
3.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计划参加更多的教学培训和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答案:实验报告,展示不同斜面角度下物体的运动速度数据,分析斜面角度与速度的关系。
3.根据力的合成原理,求出两个力的合力,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10N和15N,它们之间的夹角为60度。
答案:合力大小为20N。
4.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说明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要求描述物体的初始状态、受力情况以及最终的运动状态。
反思改进措施
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速度、力相关的拓展知识,如运动学公式、力的作用效果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物理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人教版八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册2017年9月毛俊学校目录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 (4)实验三: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6)实验四:声音的特性 (7)实验五: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9)实验六:水的沸腾 (11)实验七:光的直线传播 (13)实验八:光反射时的规律 (14)实验九: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6)实验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8)实验十一: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0)实验十二:测量物质的密度 (22)【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三角板(2块)、铜丝、硬币【实验步骤和记录】注意事项: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进行实验】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课本的长(cm)课本的宽(cm)课本的厚(cm)2、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替代测量法)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

实验次数 1 2 3线圈长度L1=L2= L3=线圈圈数N1=N2= N3=铜丝直径D1=D2= D3=平均值注意: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

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积累法)(积累测微法)【实验小结】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请举例说明如何使用“替代测量法”和“积累测量法”【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仪器和器材】刻度尺、斜面、卷尺(皮尺)、小车【实验步骤和记录】注意事项:1.正确使用秒表测时间(1)认识秒表的功能键各种秒表一般都具有启动、暂停、回零三项基本功能。

秒表的中间按钮为启动、暂停键,旁边按钮为回零键。

(2)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3)秒表读数的方法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

秒表的最后读数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

2.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用秒表测出物体在某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利用了V=S/T 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进行实验】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小结】1、实验中,如何减少误差?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要保持较小的角度?3、先测出小车的运动时间,然后测出小车的运动路程,最后用公式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这种方法叫间接测量法【实验三】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实验目的】认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实验器材】音叉,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带抽气机的玻璃罩,闹钟。

【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一:声是怎样产生的。

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

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

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它的振动。

如果捏紧音叉的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S ₁= T ₁= V ₁= S ₂= T ₂= V ₂=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

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实验二:声音怎样传播的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四】声音的特性【实验目的】1、了解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2、知道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实验器材】钢尺,硬纸片,音叉,音叉槌,乒乓球,细线。

【实验步骤和记录】(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

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下表中。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下表中。

【实验结论】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实验五】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 【步骤和记录】1、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2、如图5-2、图5-3所示,用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写出。

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3、研究液态的海波和蜡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 记录一次温度,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图5-3记录蜡熔化时温度变图5-2记录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实验结论】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是:1、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吸热(放热)温度却保持不变。

2、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或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实验六】水的沸腾【实验目的】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叫沸点。

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小孔的纸板、钟表【实验步骤和记录】1、用实验装置6-1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并观察现象。

从90℃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它填入下表中,2、然后在方格纸上作出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6-3。

时间/min 012345…水的温度/℃【实验结论】1、水在沸腾时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上升,并且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水在沸腾后,虽然继续给它加热,但是水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热。

【实验七】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目的】1.观察光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的路线是直的;温度/℃时间/T9095 100 105 图6-3记录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实验器材】玻璃水槽,激光笔,染色后的水,蚊香2根。

【实验步骤和方法】1、观察光线在水中的传播方向。

2、点燃二根蚊香,1分钟后,将激光笔射向烟雾处,观察。

【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八】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目的】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器材】平面镜、白纸板、激光笔、直尺、水彩笔、量角器【实验步骤和方法】1、按图2-1所示,装好平面镜,使白纸板垂直于镜面,并保持E、F在同一平面上。

2、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D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的入射方向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如图2-2。

2、按上述实验设计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入下表中,如图2-3所示。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AO ODBO OECO OF3、比较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

【实验结论】1、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入射光角等于反射角。

3、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九】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器材】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或铅笔)、直尺、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实验步骤和方法】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白纸,在纸的中央处画一直线,在直线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如图3-1所示3、再拿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

4、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于表中。

5、移动点燃的蜡烛的位置,按步骤1-4重做实验,也将测量结果与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中。

物体的位置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像与物大小比较ABC【实验结论】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实验十】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知道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规律以及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刻度尺、光具座(或直接利用水平桌面)【实验步骤和方法】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进行观察。

怎样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像在什么位置(只需估测)?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按上述操作,把数据填入下表: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竖直立在水平面上,用一支点燃的蜡烛作为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侧,研究烛焰所成的像。

在凸透镜的右侧用一块白色的硬纸作屏,承接烛焰的像。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并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透镜、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把观测的结果和测量的数据记录入下表中:【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熟悉使用天平的步骤和规则。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体积相同的长方形木块、铝块、铁块、矿泉水瓶和水【实验步骤与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平台上,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以及游码标尺上的最小刻度值。

2、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右端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空调平衡)3、把长方形木块(铝块、铁块)放在左盘里,向右盘里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计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填入记录表中。

每称量完一个物体,都要把砝码放回盒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