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总结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下雨前的空气湿度一般比较大,所以空气湿度情况是进行天气预报的一项重要依据。

如图所示是一种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温度计。

它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其中一个温度计用湿布包起来。

(1)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为100℃,表示当时的气温__________(>/=/<)100C。

一般情况下,湿泡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__(>/=/<)干泡温度计的示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干湿泡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空气湿度越_________(大/小)。

(2)炎热的夏天,下雨前人会感到特别闷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 < 液体蒸发时吸热小空气湿度大,人的汗液很难蒸发【解析】(1)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大,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小;(2)炎热的夏天,下雨前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慢,所以人会感到特别闷热。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 = (2). < (3). 液体蒸发时吸热 (4). 小 (5). 空气湿度大,人的汗液很难蒸发【点睛】(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进行的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和空气湿度有关。

2.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图甲的实验装置中还缺少的一件测量器材是________,实验时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__(均匀/不均匀).(2)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晶体/非晶体).(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________(a/b).【答案】秒表均匀 46 晶体 a【解析】(1)本实验中需要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和秒表,由图知该实验缺少的器材为秒表;实验时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2)由图知,该温度计的每一小格表示1℃,故该温度计的示数为46℃.(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第4min到第8min,该物质的温度保持在48℃不变,故该物质为晶体.(4)a图中有一段图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为晶体的熔化图像,b图中的图线温度不断升高,为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故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a图.故答案为(1)秒表;均匀 (2)46 (3)晶体 (4)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过高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___)A.30% B.40% C.60% D.90%(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__;(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__℃.(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D B 图略 120 升高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解析】(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逐渐增大到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因为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25--30℃,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选择和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3)根据表格,描出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图略,(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5)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因为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 D (2). B (3). 图略 (4). 120 (5). 升高 (6). 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4.某同学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大单元整合复习 实验探究题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大单元整合复习 实验探究题

大单元整合复习实验探究题实验一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2024·广州质检)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坡上的运动。

(1)若小明用秒表测量一段时间如图2所示,则测得的时间为337.5 s。

(2)图1中所用刻度尺分度值为 1 cm ,小车从A处滑到坡底C处所通过的路程s AC= 80.0 cm。

(3)实验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

t(4)小明将小车从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处滑到中点B处所用时间t1=1.8 s,滑到坡底C处所用时间t2=2.6 s,则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 BC= 0.5 m/s,v BC> (选填“>”“=”或“<”)全程的平均速度v AC。

(5)若在测量前半程AB段平均速度时,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选填“大”或“小”)。

(6)实验结果总有误差存在,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B.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实验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2.(2024·湛江质检)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自下而上(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图1中装置有处明显错误,请指出来: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如图2中小芳正在对温度计进行读数,其中正确的操作方法是b。

(3)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变化情景如图3所示,则表示水沸腾时的是A图。

(4)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表所示: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100由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100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通过这个实验,小芳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老母鸡时,在沸腾后总是调为小火(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的道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中考指引: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实验主要分为机械运动实验、物态变化实验、光学实验和测量密度的实验四大类,从实验性质上来说,第一项和第四项属于测量型实验,第二项和第三项属于探究性实验。

(物态变化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探究液体沸腾条件的实验,光学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八年级上册属于物理基础部分,实验要求更加侧重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操作等,牵涉到的设计性实验并不太多,在中考题中常在第18题出现,所占分值为4——5分。

考生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对此部分基础实验必须有一个侧重点,紧抓住这部分基础分。

一、实验场景重现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重点掌握知识:速度的公式、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测量小车下半程平均速度的方法。

(1)测量原理:(2)实验器材:求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所以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和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或手表(机械表可以读到0.1s ),在计时过程中尽量保证停表的操作与物体运动的始终同步。

除了刻度尺和停表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斜面、小车、垫块和金属片。

(3)实验表格:(4)实验注意事项:① 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向下的动力 ②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计时③ 斜面角度不能过大,以防小车运动过快不好计时。

(5)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

2、探究晶体熔化(凝固)特点的实验重点掌握知识:温度计的使用、各仪器的作用、晶体熔化图像的画法及分析、晶体熔化条件及特点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2)实验表格:(3)实验注意事项:● 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 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次数 路程(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m/s ) 全程 1.6 5.0 0.32前半程 0.8 2.8后半程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 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汇总1.刻度尺是测量的工具,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

(1)使用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视线要刻度线;估读到。

(3)记录:数据包括和。

(4)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6)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为()A.2.36cmB.2.357cmC.2.35cmD.2.4cm2.用停表测量,请观察如图甲机械停表的表盘,大表盘指针走一圈等于,使用停表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按一下按钮,表针立即走动,按第二下,表针走动,按下归零按钮时,秒针和分针都回到零点。

甲乙丙(1)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2)图丙秒表的读数为s。

3.利用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的是和,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1)在图中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由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由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对吗?。

理由是。

4.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在;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部分在;由此,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我们听到声音__________________,再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到,声音又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而_____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实验专题

图1一、长度测量1.如图(1):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2.如图2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厘米。

3.如下图(3).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cm 。

4.在图4所示的四种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的方法中,准确的是 。

二、弹簧测力计5.如图3所示,弹簧秤的量程是 牛。

最小分度值是 牛,被测物体所受的重力是 牛。

6.如图4所示,弹簧测力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 N 。

读出图5弹簧测力计示数 N图3 图4图2N1 32 4 5 0 132 450 2 3 4 5 6 cmA图3图5图4图6图7三、测平均速度7.小李想测量自己游泳的速度,于是找来爸爸帮助。

小李跳入泳池时,爸爸看了一下手表,时间如图6(甲),小李游了600米时,爸爸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如图6(乙)所示,由此小李知道了自己游泳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米/秒。

8.实验: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7所示,斜面长1.6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秒。

假如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秒。

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1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 2。

①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运动。

(填"匀速"或"变速") ②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米/秒。

9.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借助图8中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1)甲图说明: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说明:________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9所示.则小球从A 点运动到D 点用时 s ,平均速度为 m/s .11.为了研究运动的快慢,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实行研究.记录了不同的物体的运动路程和时间.已知第一次实验运动最快,第二次和第三次运动快慢相同,第四次最慢(1)实验次数1和2(或3和4)是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2)实验次数 是用时间相同比较路程大小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S 1=1.6 t 1= V 1= S 2=0.8 t 2=V 2=实验次数 运动距离(米) 所用时间(秒)1 10 102 10 203 5 104 5 20图8 图9图13图10图11 图12 四、声音12.小立在研究声现象时做了如图10的实验探究:他用纸片接触转速一定、齿数不同的齿轮,他发现: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实验专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实验专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实验专题1.小明同学想“探究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他记录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木板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记录数据如下表次数 1 2 3 4 5 6时间t/s 10 20 30 40 50 60路程s/m 300 600 900 1200 1800 (1)根据数据的规律性,第5次实验的路程s=(2s/m18001500120090060030010203040506070t/s(3)根据图像得出结论(4)根据图像得出上面的结论的理由是:(5)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6)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D.速度v与时间成反比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会用 测量时间,会用 测量长度,并间接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3)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4)实验器材的组装:① 如图所示组装斜面,则组装斜面的目的是 ② 调整斜面为 的坡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③ 斜面下端的金属片的作用是 (5)实验步骤:①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是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② 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定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③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④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 ⑤ 整理器材,并利用公式v=s/t 计算出表格中的速度。

(6)表格:(7)结论:(1)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来做 运动(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2,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8)评估与交流(1)如果斜面的坡度太小,出现的现象是 (2)如果斜面的坡度太大,出现的现象是(3)小车运动的距离是从起点的车头到终点的 的距离 (4)小车从斜面顶端要 下滑(5)测量过程中 (“可以”或“不可以”)改变斜面的坡度(6)为了减小时间的误差,我们可以采用 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 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 AC=80.0cm,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m/s。

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用来测量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

从A处开始计时,图中圆圈里显示的是玩具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秒表显示的时间,格式为“分:秒:百分秒”则:(1)该实验的原理是;(2)玩具小车通过AB段的速度为m/s。

玩具小车通过BC段的速度为m/s,玩具小车在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为了方便计时,实验时应适当(选填“增大”或“减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声现象实验3.根据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1)如图甲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多次被音叉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2)甲实验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和的关系;(3)小明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乒乓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两个:①;②。

4.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_____;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有关;(3)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题归纳一、测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 t1、 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例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给你的器材有:米尺、皮尺、天平、量筒、秒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_.(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二、熔化、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例:1、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 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AB :固态(吸热升温)BC :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 :液态(吸热升温)DE :液态(放热降温)EF :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 :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态变化实验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_______;(2)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当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且杯口有大量的“白气”形成,表明水在沸腾。

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杯口的“白气”是_______(选填“液态”或“气态”);(3)如图所示,是小明实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出的水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水面上的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仔细观察图像还发现:加热5min后到水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得慢一些,水温升得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答案】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水蒸气液态 99 小于水与空气的温差大,散热快【解析】【分析】【详解】(1)[1]由实验装置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2]杯内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虽然水中溶解了一些其它气体,但在水沸腾时,这些气体基本上都逸出了。

[3]杯口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所以是液态。

(3)[4][5]由实验图象知,水的沸点是99℃,则此时水面上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6]开始加热时,水与空气温度相近,水吸热的热量向外散失少,而随着水的温度升高,与空气温度相差越大,则向外散失的热量就越多,那么水升温会变慢,即是水与空气的温差越大,散热越快。

2.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小亮将质量相同的冰和固态食用油(用肉炼制的)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在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和食用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由图像可知,物质______(填“冰”或“食用油”)是晶体;(2)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______;(3)两种物质全部熔化后,继续对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两个试管中的液体都不会沸腾,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是______,食用油不能沸腾的原因是温度无法达到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13 [实验探究题(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13  [实验探究题(3)]

(3)因为茄子具有吸水性,用上述方法测出的茄子块体积 偏小 ,密 度 偏大 。(均选填“偏大”或“偏小”)
(2)将空烧杯置于天平 左 (选填“左”或“右”)盘,测出其质量 m1。 (3)向空烧杯加入适量水,测出水和烧杯总质量 m2,并用笔在烧杯上 标记水面位置。
(4)将烧杯内的水全部倒出,擦干烧杯后,再向杯中加入牛奶使液面 到达 标记 处,用天平测出牛奶和烧杯总质量 m3。
(5)计算牛奶的密度,所用表达式为 ρ = 牛奶 mm32- -mm11ρ 水 (用题中所测物 理量表示,水的密度 ρ 水已知)。
期末复习十三 [实验探究题(三)]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实验桌上有焦距为 10 cm 和 30 cm 的凸透镜各一个,光具座的长度是 90 cm。
(1)实验应选择焦距为 10 cm 的凸透镜。
(2)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 置如图所示,像是倒立、 放大 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投影仪 (选填 “照相机”或“投影仪”)。
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 v 和物距 u 关系 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
(2)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16 cm 处时,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侧 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 的实像。
(3)实验完成之后,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 如图丙所示,因为近视眼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 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 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远离 凸透镜。
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 m2。 ④则食用油的密度表达式 ρ=
mm21- -mm00ρ 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汇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实验1、在“测定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1)物体运动的路程用 刻度尺 测量(注意事项路程数据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即便是整数)。

运动时间用 停表 测量,这个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小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目的是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减小误差。

(3)实验中测量得的数据:斜面全长1m ,通过全路程的时间为18s ,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10s ,那么小车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5_cm/s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_6.3__cm/s ,整个路程平均速度是__5.6___cm/s (保留一位小数)。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做 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大小:V 下半>V 全>V 上半(5)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倾角越大,小车的平均速度越大。

(均选填大或小)2、如图是探究声音产生及其特性的小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振动__产生的.(2)用不同的力拨动塑料尺,改变了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则声音的__响度__改变.(3)用相同的力,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音调__发生改变.塑料尺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补充:①弦乐器:弦越短,音调越高;弦越细,音调越高;弦越紧,音调越高②管乐器(吹奏类):空气柱短,音调高;空气柱长,音调低。

③吹瓶子(瓶中有水)和向暖壶倒水:水少,即空气柱长,音调低;水多,即空气柱短,音调高;④编钟越小,音调越高,编钟越大,音调越低)3、小丽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小球被弹开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转换法 (3)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将发生的变化:①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__听到的声音响度增大,看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增大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复习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90.0分)1.小嘉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小车出发、经过中点、到达档板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实验原理: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

(3)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m/s;路程s1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s1段的平均速度v1=______m/s;(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如果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时的车尾,则测量结果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在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同组的小涛和小洁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对于斜面的坡度大小进行了讨论,最终他们认为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 些,以便于实验。

请你简要分析理由:______ 。

(2)他们将实验器材组装调试好之后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______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用______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仿照上述步骤,分别测量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及所用时间t2,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公式v=s t,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v2,再根据平均速度的导出式______ (请用测量量的字母表示),计算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并将v1、v2、v3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小组使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作为斜面,搭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在B点放置了一个金属片,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实验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实验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科学之旅一、演示:有趣的实验实验器材圆底烧瓶、烧瓶夹、烧杯;硬纸板、喇叭、小纸人实验步骤1.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2.用硬纸板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二、想想做做:神奇的指纹与乒乓球实验器材放大镜;漏斗、乒乓球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2.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观察乒乓球会下落吗?第一章:声现象(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器材橡皮筋、直尺实验步骤1.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②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吗?2.将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边,一手将其三分之一压紧在桌边上,另一手波动伸出端,观察尺子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②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探究二声音传播及媒介实验器材课桌实验步骤两位同学一组,甲将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堵上另一只耳朵,乙在看到甲不动作的情况下轻敲甲的桌底或桌腿.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铃实验器材真空罩实验仪、抽气机实验步骤把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空气,注意听铃声的变化.(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想想做做探究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实验器材音叉实验步骤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在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演示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实验步骤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分别将钢尺伸出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长,拨动桌外部分,使其振动,注意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演示二观察声音的波形实验器材音叉、示波器实验步骤1.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的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2.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他们的差异.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实验步骤1.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演示三观察波形实验器材话筒、示波器实验步骤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动手动脑学物理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实验器材筷子、棉花、塑料管实验步骤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拉动“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动手动脑学物理小小音乐会实验器材8个相同的水瓶、水、竹筷实验步骤在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实验器材铁钉、玻璃、示波器实验步骤1.用铁钉刮玻璃产生噪声,观察产生的噪声波形图.2.敲击音叉,观察音叉产生的声音的波形图.(五)声的利用演示声波能传播能量吗?实验器材去掉底的饮料瓶、橡皮膜、细线、蜡烛、火柴实验步骤在饮料瓶上蒙上橡皮膜,用细线扎紧,将瓶口对着蜡烛的火焰,敲击橡皮膜,观察火焰会摇动吗?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演示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器材激光灯、水槽实验步骤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想想做做小孔成像实验器材饮料罐、半透明薄膜实验步骤给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发光的物体,例如灯丝,观察发光体在塑料薄膜上的像.(二)光的反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器材平面镜,可转折的白纸板,直尺,量角器,铅笔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板上画出两条入射光线,并把白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平面镜.2.用激光笔沿一条入射光线射入,找到反射光线并画在纸板上.3.用激光笔沿另一条入射光线射入,找到反射光线也画在纸板上.4.把接收反射光的那侧纸板,向前折,再向后折,观察接收反射光情况填入表1.5.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每一次的入射角i和反射角r,填入表2中.记录数据表格:(三)平面镜成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刻度尺、2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实验步骤:1.将一张白纸对折,展开铺在桌面上,把玻璃板竖在在纸上折线们直,且玻璃板与纸面垂直。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5篇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5篇,以供大家参考!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1本学期我承担八年级物理课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为宗旨,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学期即将结束,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其目的是能完善自我,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现总结如下:一、思想方面一个学期以来,本人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努力工作。

工作中关心自己任教的班级,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崇尚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业务方面1、精心备课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本届八年级物理使用的是最新修订的人教版教材。

新的教材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面对全新的教材,需要系统学习《新课标》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理论素质。

一个学期以来,我积极参加集体备课。

认真与组内同志一起研究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研究新课程标准,研读新教材。

与组内同志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一起落实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确定科学的能够创设教学情境、便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做到了集众家教学之长处,克己之短处。

非常明显的提高了自己的备课质量。

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认真设计教案,完善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新旧知识点取舍、增补、拓展,做到精通教材、驾奴教材,尽量编辑直观、高效率的多媒体课件,为上课这个环节做最好的准备。

2、上课方面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上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新教材) 实验题总结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国际单位:米。

符号:m
2.常用单位:千米(k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 )
微米(μm ) 纳米(nm )
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4.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或正对刻度尺)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坡度越小越方便测量,测量结果误差越小。

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三、温度、温度计
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 。

液体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
测量温度前:
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测量温度时要注意: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四、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零刻度线单位
量程
分度值
t v
4.分析海波的熔化曲线
(1)AB 段表示海波是___固__态,_吸____热(选填“吸”或“放”),温度___升高_____。

(2)BC 段表示海波的物态是_固液共存_,_吸__热,温度__不变__
(3)CD 段表示海波的状态是_液态_, _吸__热,温度_升高____。

(4)海波熔点48℃ 。

分析海波的凝固曲线
(1)DE 段表示海波是__液___态,___放__热(选填“吸”
或“放”),温度___下降_____。

(2)EF 段表示海波的物态是__固液共存_, _放__热,温度
不变___。

(3)FG 段表示海波的状态是_固态___,__放___热,温度_
下降_。

(4)海波熔点48℃ 。

五、水蒸发和沸腾
水的蒸发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
动速度
3. 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所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
有致冷作用
水的沸腾
1.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和
杯盖等。

3.现象: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
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
中,在沸腾过程中,液体需要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
不变。

液体沸腾时的确定温度为这种液体的沸点。

4.加快沸腾的方法:适当减少水量;提升水的初温;给烧杯加盖子。

A B C D
六、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实验过程:
改变入射角EO 方向,记录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得到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将纸板NOF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的时虚像。

O F A
B
1、为什么选择玻璃板不用平面镜。

(便于观察像的位置)
2、为什么选取大小相同的A、B两个蜡烛。

(比较A的像与B的大小,从而得出A的像与A 的大小关系)
3、刻度尺的作用(测量蜡烛A和A的像到平面镜距离)
4、玻璃板为什么要垂直纸面(使A的像能与B重合,比较像的大小和位置)
八、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探究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
实验步骤
①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②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仍使u>2f,仿照步骤②再做2次实验,分别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

④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

⑤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仿照步骤④再做2次试验,分别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记录物距u和像距v。

⑥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
质量符号 m 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克(g)毫克(mg)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密度符号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实验室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
1、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遵守哪些原则?)
(1)不要超过“称量”
(2)保护天平
A.轻拿轻放 B.保护天平的清洁和干燥:用镊子夹取砝码,化学药品、液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盘上。

2、托盘天平的调节(怎么做?如何判断?)
(1)天平水平放置: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调节横梁平衡:
A.先将游码归于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B.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一放平,二调零,三旋螺母横
梁平)
3、托盘天平的使用(怎么用?如何读数?)
(1)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
(2)砝码放置顺序:先大后小,再移游码;
(3)天平平衡后读数:
注意:游码左端对准的刻度为游码的读数。

十、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实验原理 测量仪器:天平、量筒 测量液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待测液体,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4)记录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液体的体积 (5) 根据密度公式 计算盐水的密度。

测量固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
(3)用细线拴好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
(4)根据公式 计算石块的密度。

常用实验方法 微小振动放大化(音叉振动发声,弹开乒乓球)
替代法(平面镜成像试验中,用蜡烛B 代替蜡烛A ,与蜡烛A 成的像进行比较) 控制变量法(研究蒸发快慢因素,速度公式分析,密度公式分析等) m ρV =m ρV =m ρV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