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专题03物态变化实验(解析版)含答案
专题03 物态变化实验(解析版)类型一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方法技巧】1.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为自下而上。
2.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是因为酒精灯外焰温度高。
3.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使固体颗粒受热均匀4.温度计放置时玻璃泡完全浸没且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
5.根据实验数据或图像分析得出结论:晶体熔化持续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持续吸热,温度上升。
6.判断是不是晶体及其熔点:图像中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则为晶体,对应的温度即为熔点。
7.用固体小颗粒是为了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并受热均匀。
8.烧杯口出现"白气”是水蒸气液化。
【专项训练】1.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图象。
(1)实验时,组装器材要________(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不直接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而是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_____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min,此过程中海波处于________态,此过程中海波________(填“吸”或“放”)热。
(3)图甲中,海波在E点是________态,在G点是________(均填“固”或“液”)态。
(4)由该图象知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
【答案】(1)从下到上使海波受热均匀(2)BC3固液共存吸(3)液固(4)相同【解析】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到海波中,试管不能碰到烧杯壁和烧杯底,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试管壁和试管底,所以要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同学们初二开始接触学习物理,物理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
因为在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和物理知识有关,所以学好物理知识是很重要的。
大家平时是不是最喜欢看老师上课时做实验呢?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第二章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1.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将音叉紧贴用细绳悬挂的乒乓球,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起,同时听到音叉发出声音。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答:取一根长铁管,同学A轻敲铁管一端,使在另一端的同学B 刚好听不到敲击声,同学B把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发现同学B 能够听到敲击声。
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答: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塑料袋密封浸没在水槽中,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答:让一同学在对面敲鼓,发现自己能够听到敲鼓省。
证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5.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答: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真空罩中,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中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小。
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第三章熔化现象;凝固现象;汽化现象;蒸发吸热致冷;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液化现象;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液化放热;升华现象;凝华现象。
6. 设计实验说明熔化现象的存在。
在试管中加入碎冰,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发现试管内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
说明固体可以熔化。
7. 设计实验证明: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答:用酒精灯给海波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海波的温度,发现海波逐渐变成液态,且从出现液态海波开始,到海波熔化结束的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不变(熔化过程中撤掉酒精灯,发现熔化立刻停止)。
证明: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8. 设计实验说明液体可以凝固。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1.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一次轻拨钢尺,另一次用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实验发现:(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有关.(2)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发出声音的响度;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说明:响度的大小与和有关.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这说明.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3.如图所示,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到广口瓶中,用抽气机通过密封瓶塞上的气道向外抽气.(1)产生乐音的声源是,音乐声通过传进人的耳朵引起听觉.(2)随着广口瓶内的空气被抽出,听到的音乐声音逐渐;打开进气门,让空气重新慢慢进入广口瓶中,听到的音乐声逐渐.(3)无论如何抽气,总能听到手机播放音乐的声音,其原因,一是抽气机不能将广口瓶里的空气全部抽出,形成完全;二是声音(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悬线、瓶塞(固体)传播.(4)假设忽略悬线对声音的传播、广口瓶内的空气被全部抽出,手机产生的音乐声便(选填“仍会”或“不会”)被听到,说明声音中传播,此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芳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通话时,传声的物质有、和(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5.如图1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入高度不同的水,来研究“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小组同学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fa(4)”“mi(3)”“ri(2)”“do (1)”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接着小组同学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do(1)”“ri(2)”“mi(3)”“fa(4)”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由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同样的瓶子,例如玻璃瓶甲,为什么向瓶口吹气发出“fa(4)”的音,而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出“d(1)”的音?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主要是由于不同.(2)小组同学由两次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结论:不同,音调不同.(3)接着,小组同学又用示波器来显示敲击丙、丁两瓶身时的振动波形图,如图2所示,其中图2(a)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图2(b)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同时,小组同学还发现由于两次敲击时的用力程度不同,从波形图上能反映出瓶身发出的响度也不同,其中敲击瓶身的响度大(均选填“丙”或“丁”).(4)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还得出可以用此实验的规律判断生活中一些实例的发声体.例如:吹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的声音,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提着水壶向热水瓶里灌开水听到的声音会发生改变,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选填“向瓶口吹气”或“用锤敲击瓶身”).6.自己来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2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cm,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c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4)v BC v AC(填“>”、“<”或“=”)22.小华想测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情况.(1)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cm/s;(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2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1)小龙和小柳用(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处(选填“起点”或“40m”).(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s.(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m/s.2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2)如图2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小”).26.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2)一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长度是400m,速度为108km/h,合m/s,火车通过一条长度为2km的隧道,所用时间为.27.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B到C的距离是:dm.(4)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是:,全程平均速度是: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28.小杜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如图甲所示,小杜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cm3,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g/cm3.(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9.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偏小”).(3)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30.某中学环保小组在长江边取适量江水样品,分别进行了江水密度的测量:(1)小薇把样品带回学校,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①将天平放在台上,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直至天平平衡;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江水样品,测出烧杯和江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烧杯中江水的质量为g,将烧杯中的江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江水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江水的密度为g/cm3.③小薇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江水密度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2)小亮把样品带回家,用家里的一台电子秤(如图丙所示)和没喝完的半瓶纯净水,做了如下实验:①用电子秤测出半瓶纯净水的总质量为m1,并用笔在瓶身水面位置标记为A;②把瓶中的水全部用来浇花,然后吹干,用电子秤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2;③把江水慢慢倒入空瓶中,直至液面与相平,再用电子秤测出瓶的总质量为m3;表示);④则江水的密度表达式ρ=(纯净水的密度用ρ水⑤小亮测算江水的体积使用了下列3种物理方法中的A.控制变量法B.等量代替法C.类比法.31.小浩同学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1)图甲是小浩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2)小浩纠正了错误后调节好天平,将石块放入左盘,天平平衡时,测出石块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小石块质量是g.(3)如图丙所示,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是cm3,则小石块的密度是g/cm3.(4)小丽同学做这个实验时没有用天平,也测出了该石块的密度.她先按照小浩的方法测出石块的体积,然后用体积为48cm3、质量为12g的小泡沫块(不吸水)与小石块用细线捆在一起,再次放入量筒中,石块和泡沫块漂浮在水面上,且有1/3的泡沫露出水面.石块和泡沫块放入量筒之前水面初始位置是28ml,则石块和泡沫块放入量筒后水面应该在ml刻度处.小丽测出的石块密度(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小浩的测量值.32.小红想测量冰红茶的密度;小丽想测量一块小矿石的密度,于是二人利用已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做了如下实验:(1)小红利用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测量冰红茶密度,过程如下:①她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横梁平衡后如图甲所示,其操作错误是;②改正错误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冰红茶的质量是117g;③将烧杯中的冰红茶倒入量筒一部分,示数如图乙所示;④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冰红茶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丙所示;⑤请你将实验的相关数据填入如表:杯和冰红茶的质量m1/g 量筒中冰红茶的体积V/cm3杯和剩余冰红茶的质量m2/g量筒中冰红茶的质量m/g冰红茶的密度ρ茶/(g•cm3)117(2)小丽利用弹簧测力计、矿石、水、烧杯、细线测量矿石密度,请将她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①用细线拴住矿石,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矿石的;②将矿石在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内,不要碰到烧杯底部和烧杯壁,并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水的密度用ρ水③矿石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表示).33.小明想了解不溶于水的化工原料石英粉的密度,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他利用天平(含砝码),一个玻璃杯、足量的水,就能完成测量石英粉密度的实验.下面是小明的实验步骤:(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端调.(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空玻璃杯的质量m0,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空玻璃杯的质量m0=g.(3)给玻璃杯中装适量石英粉,使其表面水平,并在该水平面对应杯壁处做标记,测量出的总质量m1.(4)将石英粉全部倒出,给玻璃杯装水至标记处,测量出的总质量m2.(5)写出石英粉密度的表达式ρ=.(用相应的符号表示)(6)这种测量方式所测得石英粉的密度比实际值(选填“大”或“小”)34.小明在盆中清洗樱桃时发现樱桃会沉入水中,他想知道樱桃的密度,于是他做了如下操作:(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左侧,接下来应向(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透明空烧杯的质量m1=20.8g,然后将透明空烧杯中装入适量水,把一粒樱桃放入烧杯中的樱桃放入烧杯中,再往烧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樱桃悬浮,随即停止加盐,将烧杯中的樱桃取出,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与盐水总质量,如图甲所示,记作m2=g.(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空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 cm3,则樱桃的密度为kg/m3.(4)以上实验操作,测出的樱桃密度比实际值将偏(选填“大”或“小”).35.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选“偏大”或“偏小”).(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将一个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36.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cm.37.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的顺序(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实验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120℃)、酒精温度计(﹣80℃﹣60℃)、体温计、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38.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1)小明用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乙所示.该物质在BC段处于(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2)小明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请写出一条).(3)小明用图3所示的烧瓶将水加热至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再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39.如图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1)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第7min处于态.(2)实验中,应选用颗粒(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3)由图象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0.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1)图中,海波的凝固过程是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或“放”)(2)图中,海波在D点是态,在G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的冰和萘,用(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酒精灯加热,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9min和4min,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附答案强烈推荐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1.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一次轻拨钢尺,另一次用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实验发现:(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2)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大.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解答】解:(1)由实验现象可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2)由实验现象可知,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大.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答案为:(1)慢;低;频率;(2)大;大;大;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空气;(4)变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如图所示,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到广口瓶中,用抽气机通过密封瓶塞上的气道向外抽气.(1)产生乐音的声源是手机,音乐声通过空气传进人的耳朵引起听觉.(2)随着广口瓶内的空气被抽出,听到的音乐声音逐渐减小;打开进气门,让空气重新慢慢进入广口瓶中,听到的音乐声逐渐增大.(3)无论如何抽气,总能听到手机播放音乐的声音,其原因,一是抽气机不能将广口瓶里的空气全部抽出,形成完全真空;二是声音可以(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悬线、瓶塞(固体)传播.(4)假设忽略悬线对声音的传播、广口瓶内的空气被全部抽出,手机产生的音乐声便不会(选填“仍会”或“不会”)被听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此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解答】解:(1)声源产生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的.(2)该题中随着瓶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即传播声音的介质变少,故听到的声音将逐渐变小;将空气放入瓶内时,即传播声音的介质逐渐变多,故听到的声音又将逐渐变大;(3)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可以推断出真空不能传声,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4)把正在响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使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发现电铃的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当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时,将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方法是推理法.故答案为:(1)手机;空气;(2)减小;增大;(3)真空;可以;(4)不会;不能在真空;理想实验法.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芳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6.3测量物体的密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6章 《质量与密度》第3节 测量物体的密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量筒的使用:1.量筒: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如右图所示: (1)量筒上的单位一般是ml :1ml=1cm 3;1L=1000ml=1dm³; (2)量筒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①选:选择量程与分度值适当的量筒;②放: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③测:若量筒内的液体内有气泡,可轻轻摇动,让气泡释放出来;④读: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的中部相平:即要与凸液面(如水银)的顶部或凹液面的底部(如水)相平。
2.测量固体的体积:(1)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相关的数据,再根据体积公式计算出来。
(2)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以用“排液法”间接地测定:V=V 2-V 1①下沉物体(如金属块、小石块等等)的测量方法;②漂浮物体(如石蜡、木块等等)的测量方法:沉坠法或针压法。
【例题1】要想一次较精确地用量筒量出125mL 的酒精,应选用下列哪种规格的量筒。
下列各项中,前面的数值是量筒的量程,后面的数值是量筒的分度值( )。
A .100mL 、1mL B .150mL 、2mL C .150mL 、5mL D .200mL 、10mL 【答案】C【解析】解:因为要一次量去酒精,所以A 不符合要求;最大量度为150mL 和200mL的量筒都可以使用,考虑到要尽可能精确的量取,要量取125mL的酒精,选用分度值为5mL的比2mL的更加容易精确,所以B、D不符合要求,C符合要求。
故选:C。
【变式1】要想一次测出密度为0.8×103kg/m3,质量为100g的煤油,有下列四种量筒可供选择,最好选用( )A.量程为50mL,分度值为2mL B.量程为100mL,分度值为1mLC.量程为200mL,分度值为5mL D.量程为250mL,分度值为2mL【答案】D【解析】解:煤油的质量m=100g,密度ρ=08×103kg/m3=0.8g/cm3煤油体积V=mρ=100g0.8g/cm3=125cm3=125mlA、B:因为要一次量取煤油,A、B都不能满足,因此答案A、B不符合要求;C、D:量程为0~200ml和0~250ml的量筒都可以使用,考虑到要尽可能精确的量取,量筒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因此要选用量程为0~250ml,分度值为2ml的量筒,所以D选项合适;故选:D。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第二章: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1.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将音叉紧贴用细绳悬挂的乒乓球,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起,同时听到音叉发出声音。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答:取一根长铁管,同学A轻敲铁管一端,使在另一端的同学B刚好听不到敲击声,同学B把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发现同学B能够听到敲击声。
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答: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塑料袋密封浸没在水槽中,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答:让一同学在对面敲鼓,发现自己能够听到敲鼓省。
证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5.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答: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真空罩中,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中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小。
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第三章:熔化现象;凝固现象;汽化现象;蒸发吸热致冷;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液化现象;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液化放热;升华现象;凝华现象。
6. 设计实验说明熔化现象的存在。
在试管中加入碎冰,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发现试管内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
说明固体可以熔化。
7. 设计实验证明: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答:用酒精灯给海波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海波的温度,发现海波逐渐变成液态,且从出现液态海波开始,到海波熔化结束的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不变(熔化过程中撤掉酒精灯,发现熔化立刻停止)。
证明:“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8. 设计实验说明液体可以凝固。
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将烧杯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发现一段时间后,烧杯内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
说明液体可以凝固。
9. 设计实验证明:非晶体熔液凝固时放热且温度降低。
将蜡油放在小烧杯中并一起放到冰块上,在装有蜡油的烧杯中放入温度计,一段时间后发现蜡油逐渐变成固态,温度计示数一直在降低且烧杯底部的冰块熔化,证明非晶体熔液凝固时放热且温度降低。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 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 AC=80.0cm,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m/s。
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用来测量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
从A处开始计时,图中圆圈里显示的是玩具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秒表显示的时间,格式为“分:秒:百分秒”则:(1)该实验的原理是;(2)玩具小车通过AB段的速度为m/s。
玩具小车通过BC段的速度为m/s,玩具小车在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为了方便计时,实验时应适当(选填“增大”或“减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声现象实验3.根据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1)如图甲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多次被音叉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2)甲实验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和的关系;(3)小明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乒乓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两个:①;②。
4.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_____;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有关;(3)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汇总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汇总1.刻度尺是测量的工具,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
(1)使用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视线要刻度线;估读到。
(3)记录:数据包括和。
(4)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6)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为()A.2.36cmB.2.357cmC.2.35cmD.2.4cm2.用停表测量,请观察如图甲机械停表的表盘,大表盘指针走一圈等于,使用停表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按一下按钮,表针立即走动,按第二下,表针走动,按下归零按钮时,秒针和分针都回到零点。
甲乙丙(1)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2)图丙秒表的读数为s。
3.利用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的是和,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和。
(1)在图中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由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由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对吗?。
理由是。
4.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在;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感觉喉头部分在;由此,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我们听到声音__________________,再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到,声音又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而_____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1)实验时应该选择颗粒______的冰块进行实验(选填“较大”或“较小”)。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用了_______分钟。
(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________。
2.小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天平(包含砝码)、量筒、烧杯和细线等器材,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在探究过程中,小明应该选择_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做一组来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A.10cm3的铁块B.10cm3的铝块C.10cm3的铜块D.20cm3的铁块E.30cm3的铁块(2)小明在称量金属块的质量前,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此时分度标尺的指针指向如图甲所示,则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使天平横梁平衡;(3)如图乙是小明正确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时使用砝码的情况和游码所在的位置,图丙是他用量筒测量金属块的体积的情景。
然后换用体积不同、材料相同的金属块,重复上述测量。
他测得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丁所示。
由此可知,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成_______比。
若用该金属材料制成一个体积为1.5m3的实心工艺塑像,则需要这种金属材料_____kg。
3.如图是一天平及其配套器材,游码在标尺上每向右移动一格相当于增加________g的砝码;利用这个天平能直接测量出下列哪个物体的质量?__________(填正确答案字母)A.一个大西瓜B.一粒芝麻C.一个一元硬币D.一瓶500mL的矿泉水4.在学习《声的世界》时,有几个相关的实验(1)如图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乒乓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在实验中,我们把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这种物理方法称为______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题》练习题-附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题》练习题-附带答案
1.如图为某次小明同学在暗室里做光的色散实验示意图。
(1)实验中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白光是由混合而成的;
(2)历史上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的是英国科学家;
(3)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可以适当(选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如图乙所示,将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选填字母序号)
A.硬币成像在a处B。硬币成像在b处C.硬币成像在c处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勇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cm;
3.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蜡烛、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1)他调节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等大的像,像应该是(选填“倒立”、“正立”)的;
(2)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到合适位置,就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如图乙所示,若保持入射光束不变,以ON为轴,把纸板B向后翻折,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束,说明在同一平面内;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经典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上册实验一、实验题(共20小题;共400分)1.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段的距离,测得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3)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5)(填“”、“”或“”)(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象来描述,图中能反映图小车运动情况的是(选填“A”或“B”)。
2.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选填“路程”或“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2)图中段的距离,测得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3)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5)段的平均速度(填“”、“”或“”);(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象来描述,图中能反映图甲小车运动情况的是(选填“()”或“()”)。
3.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3)实验时,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实验中测得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那么,、、的大小关系是。
(5)实验中若让小车过了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参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显示的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2)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小车在BC段运动的路程是______dm;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速度保留两位小数);(3) 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停表,如果小车还没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小车在 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2.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他按如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小明可把蜡烛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3)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且靠近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清晰.此实验说明近视眼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能矫正视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小明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也会变得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5)若想从光屏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的像,可将物体放在_____点(填字母符号).3.同学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性质制成的.(2)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体的温度;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3)用选好的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示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4)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应立即读数;乙: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你认为____________是正确的.(5)读出图所示的甲、乙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值,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_℃.(6)在实验室里,同组的小刚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亮晶晶的水银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实验桌上,此时你应该________A.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B.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C.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D.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4.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试管中加入多少萘为宜( )A.越少越好B.越多越好C.能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其中即可D.随意多少(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3)除图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4)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填序号).A.水蒸汽 B.小水珠(5)如图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分钟.5.小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几分钟后停止读数,图乙为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请你帮她读出示数并填入表格中.(2)根据表格中数据,小华实验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此时的大气压可能是_____(大于/小于/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当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杯中冒出的水蒸气遇冷_____(选填“汽化”或“液化”)形成的,该过程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考实验题及答案 命题点 说明
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考实验题及答案命题点说明常见命题点:常见命题点:1.采用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使物体受热均匀。
2.图中物体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 。
3. BC段,物体处于固液共存(固/液/固液共存)态。
4.图中加热的固体为晶体(晶体/非晶体)。
5.铁架台组装顺序从下到上(从下到上/从上到下)。
6.第9min和第8min相比,物体的内能变大(变大/变小/不变)。
7.该晶体的熔点为48 ℃ 。
8.选择大颗粒的海波还是小颗粒的海波进行实验?为什么?答:小颗粒,更容易受热均匀。
9.冰的熔化实验,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不会(会/不会)沸腾说明:因为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试管中的冰温度也为0℃,试管中的冰无法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10.液态阶段的比热容比固态阶段的比热容大(大/小)。
说明:固态阶段,相同时间内温度变化更快,证明此时的比热容更小。
三、水的沸腾常见命题点:常见命题点:1.玻璃板盖在烧杯上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散失,加快水的沸腾。
2.小明加热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水的质量较大或水的初溫较低导致的。
3.停止加热之后,烧杯内的水还在继续沸腾的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4.甲、乙温度曲线不同,是因为甲、乙质量不同,乙的质量大于甲的质量。
5.乙、丙温度曲线不同,是因为乙、丙初温不同。
6.水沸腾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7.图甲为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
8.图中,水的沸点为98 ℃。
9.实验中,当地的大气压低于(低于/高于/等于)标准大气压。
说明: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10.图中操作错误之处是温度计接触到烧杯底部。
四、光的反射常见命题点:1.实验用到的纸板的作用是便于观察和记录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除了图中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
3.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验证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一、实验考点汇总1. 计算速度- 实验一:利用直尺和秒表确定物体的速度- 实验二:利用测速计测量物体的速度- 实验三:利用小球在不同坡度上滚动的实验,研究速度与坡度的关系2. 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一:利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二:利用天平和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三:利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3. 研究物体的密度- 实验一:利用密度瓶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二:利用称量法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三:利用天平和密度瓶测量物体的密度4. 研究物体的膨胀- 实验一:利用热胀冷缩实验观察物体的膨胀与收缩- 实验二:利用铁环和铝环的热胀冷缩实验验证膨胀系数的大小- 实验三:利用螺栓和螺母的膨胀差实验研究热胀冷缩差异5. 研究物体的声音- 实验一:利用乐器和弹弓的实验研究音的产生- 实验二:利用音叉实验研究音的高低和频率- 实验三:利用共鸣管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二、练习题附答案1. 实验一:利用直尺和秒表确定物体的速度时,如果物体在1秒里移动了10厘米的距离,则它的速度是多少?答:速度 = 距离 ÷时间 = 10厘米 ÷ 1秒 = 10厘米/秒。
2. 实验二:利用测速计测量物体的速度时,如果测得的速度是40米/秒,则物体在2秒内移动了多少距离?答:距离 = 速度 ×时间 = 40米/秒 × 2秒 = 80米。
3. 实验一:利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弹簧秤指向的刻度是5千克,则物体的质量是多少?答:物体的质量 = 刻度读数 = 5千克。
4. 实验二:利用天平和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天平的左右两端秤盘的指示分别是400克和600克,则物体的质量是多少?答:物体的质量 = 左秤盘指示 + 右秤盘指示 = 400克 + 600克 = 1000克。
5. 实验一:利用密度瓶测量物体的密度时,如果物体的质量是20克,占据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则物体的密度是多少?答:物体的密度 = 质量 ÷体积 = 20克 ÷ 5立方厘米 = 4克/立方厘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实验专题复习+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重点实验专题复习一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带小孔的纸板、火柴、坐标纸、水、秒表(实验器材要从下至上安装)(测量仪器:温度计、秒表)实验步骤:①按照实验装置图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实验器材(使烧杯内外通气,气压相同)②在烧杯里加入适量的冷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烧杯上沿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面持平,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③用火柴点燃酒精给盛有水的烧杯加热④当水温至90℃时,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⑤实验过程中应边观察边记录,将时间和温度记录在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水沸腾前,有少量气泡产生,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小;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2、水沸腾的特点是: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3、水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小烧杯里水不能沸腾原因: 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后,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当小试管中的水与大烧杯温度相同时,不能发生热传递,小烧杯里的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4、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
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大气压越高,液体沸点就越高 大气压越低,液体沸点就越低练习1.小红同学在“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复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图甲是小红同学组装的实验装置,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2)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下列实验设计方案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在烧杯上加上带孔的盖子 B.选择温度适当高些的水来加热 C.水量以淹没温度计的玻璃泡为宜 D.酒精灯用小火加热(3)实验装置调整正确后,开始加热,每隔lmin 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上表所示,其中第2mim 时的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实验题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实验题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1.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通话”这种方式体现了声音能够传递;(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不同介质传声效果(填“相同”或“不同”);(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手阻止了线的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
2.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小明和同学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探究小孔成像。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为了便于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的(选填“A”或“B”)端蒙上塑料薄膜作为光屏;(2)在此装置前放一点燃的蜡烛,则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若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塑料薄膜与小孔之间距离,塑料薄膜上的像(选填“变小”或“变大”);(3)小华用一次性杯子和半透明薄膜也做了一个“针孔照相机”用来观察蜡烛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图乙中观察方法正确的是(选填“A”或“B”)。
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如图,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此探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2)如图所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3)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如果在月球上进行这个实验,挂在左边的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填“会”或“不会”)如图所示那样弹起,这是因为。
(4)如图所示,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并由此推理可知。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茶色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MN,取两枚相同的棋子E和小明将棋子E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棋子F,直到它看上去与棋子E的像完全重合,记下E和F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及同步练习教科版【含答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重点、难点:1. 用刻度尺测长度2. 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知识点分析:(一)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二)长度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SI制):米(meter)(m)常用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在我们的物理学中统一国际单位制。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 1nm=10-9m(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
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
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分度值代表的长度值不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而且还涉及到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量程和分值应从实际测量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②使用时: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1>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被测对象的一边,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2>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学生用三角尺最小刻度是mm,用它测量长2cm的长度,若正好对准在刻度线上时,正确记录应为 2.00cm,其中2.0cm是尺面准确读出的数,由于有估读数,需在毫米的10分位上加“0”。
(3)长度单位的换算应掌握km、m、dm、cm、mm、μm六种单位间的换算。
(4)正确认识误差①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采取的操作是_____ A.向纸板喷烟或雾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3)某同学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o、30o、45o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测出反射角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明显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你认为原因是_____。
实验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γ1 15°75°2 30°60°3 45°45°(4)如图所示,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_____(能/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在/不在)同一平面内;如果让光线沿着BO方向射到O 点,光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
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以沿ON向前、向后折的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_____。
(2)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EO射到O点,当纸板的左、右部分在同一平面内时,会在纸板的右半部分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F方向射出;若将纸板的右半部分沿着ON向后折去,如图乙所示,此时在纸板的右半部分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
(3)当纸板的左、右部分在同一平面内时,如果让光线沿着FO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
(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_____。
3.小林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时,用了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试验,并把试验数据准确地记录在以下两个表格中.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表一(焦距f=15cm)物距u1/cm 像距v1/cm 像放大或缩小20 60 放大25 38 放大30 30 等大35 26 缩小40 24 缩小表二物距u2/cm 像距v2/cm 像放大或缩小30 60 放大35 47 放大40 40 等大45 36 缩小50 34 缩小(1)表二所对应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当物体成的实像时,物体与所成的实像之间的距离最短.(3)小林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1,请仿照概括出另一结论(结论2)填在横线上.结论1:对同一个凸透镜,在成放大实像的情况下,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结论2:.4.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后,可以在纸板呈现光路.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5.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
第二章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1.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将音叉紧贴用细绳悬挂的乒乓球,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起,同时听到
音叉发出声音。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答:取一根长铁管,同学A轻敲铁管一端,使在另一端的同学B刚好听不到敲击声,同学B把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发现同学B能够听到敲击声。
证明:“声音能
在固体中传播”。
3.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答: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塑料袋密封浸没在水槽中,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答:让一同学在对面敲鼓,发现自己能够听到敲鼓省。
证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5.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答: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真空罩中,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中的空气,发现铃声
逐渐变小。
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第三章
熔化现象;凝固现象;汽化现象;蒸发吸热致冷;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液化现象;降低温
度使气体液化;液化放热;升华现象;凝华现象。
6. 设计实验说明熔化现象的存在。
在试管中加入碎冰,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发现试管内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
说明固体可以熔化。
7. 设计实验证明: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