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居住区的组成、规模和类型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1.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目标1.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4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第二章:居住区规划布局2.1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类型2.2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2.3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设计方法与步骤2.4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案例分析第三章: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3.1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要求3.2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原则3.3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布局形式3.4 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4.1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与要求4.2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4.3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形式4.4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案例分析第五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5.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概念与要求5.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设计原则5.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形式5.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六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6.1 生态环境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6.2 居住区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6.3 居住区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方法6.4 居住区生态规划案例分析第七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建筑风格7.1 建筑风格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7.2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基本原则7.3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的设计方法7.4 居住区建筑风格规划案例分析第八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人文关怀8.1 人文关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8.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原则8.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人文实践方法8.4 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文案例分析第九章:居住区规划设计与技术创新9.1 技术创新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9.2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技术创新的应用9.3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的未来趋势9.4 居住区规划设计技术创新案例分析第十章: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评价与改进10.1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标准与方法10.2 居住区规划设计评价的实践案例10.3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策略与措施10.4 居住区规划设计改进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定义、作用以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居住区的组成、规模和类型
第一章居住区的组成及居住区的类型本次课重点:1.居住区的用地组成;2.当代居住区的类型本次课难点:当代居住区的类型及其特点第一节居住区的组成一、居住区的组成内容:可分为两类1.建筑工程:主要为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和单身宿舍),其次是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如泵站、调压站、锅炉房等)以及小品建筑等。
2.室外工程:包括地上、地下两部分。
其内容有: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给水、排水、供电、煤气、供暖等管线)以及挡土墙、护坡等。
二、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一般可分为四类:(1) 住宅用地(R01):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又称公建用地,是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场地、绿地和配建的停车场等。
(3) 道路用地(R03):指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 公共绿地(R04):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其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第二节当代居住区的类型一、按居住区所处区位的不同,可分为1.农村型居住区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与广裹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村庄”。
从城市立场来看,农村型居住区是文明等级相对较低的聚居类型;按照人类的发展轨迹,农村型居住区处于较早的文明阶段,是城市型居住区的祖先;依据空气质量与环境清洁度来判断的话,大多数的农村型居住区都比城市型居住区好得多,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存在着恶化的趋势。
由于农村不能像城市那样提供较为健全的污染治理系统,一旦农村作为城市的低端工业生产基地的话,其污染就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二章—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重点解决:密集的建筑、车流、人流与环境的关系—安全/卫生/疏散等等
高层高密度 高层低密度
5
中国香港城区鸟瞰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当代城市居住区在类型和形态上的变化
(2)低密度社区——高品质别墅、洋房等。
形式上:独立、双拼、叠拼、花园洋房等——重点关注私属空间品位与配套水平
(1) 窑洞与地坑院; (2) 澳大利亚地下城 (3) 现代地下覆土住宅
9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1) 传统民居(民族、地区特色) (2) 现代商业住宅(城市与自然的隔离)
10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2.1居住区的类型
2.1.2 乡村住区与城市住区
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十五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公共 绿地
支路 次干路 主干路
配套 设施 用地
城市 道路
政府主导 社区服务 嫁接体系
政府派出机构
街道办事处
基层群众自治 组织
拥有共同物权 的民间性组织
社区居委会 业主委员会
15分钟生活圈 10分钟生活圈
5分钟生活圈
居住街坊
第2章 居住区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12
封 闭 式
开 放 式
小街 区密 路网
问题:两者比较,开放式社区有何优越之处?为什么这样改革?
大
居
除交通便利、
住
公共服务共享
区
外还有何优势?
开发成本
社区管理
开
邻里关系
放
???
居住区的构成要素和组成内容
二.方便
• • • • •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 (三).施工及管理的便利 (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便利
.方便意味着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方便在一 定的程度上是舒适要求的一个重要分支。 • .方便的要求,一般而言更注重对人的活动 所考虑。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 .内外交通是相对而言的。对居住区或小区 而言,内部交通是区内的交通;外部交通是区 外的居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对住宅 而言,则内部交通是住宅内的廊道和楼梯上的 交通等,外部交通则一般是指小区和居住区的 道路上的交通。这里,我们更多的是指后者。 • .交通的便利首先取决于道路系统的完善, 包括住宅内部的道路、小区和居住区的道路、 和城市道路。
基本要求:
• .所谓的基本要求,就是本质的要求。 • 课本上的分类:使用、卫生、安全、 经济、施工、美观。 • 课堂上的讲述:舒适、方便、安全、 卫生、美观。 • 舒适与使用的含义较一致,而经济的 问题较为复杂,这里不作讨论。
一.舒适
• 舒适的含义比较广泛,广义地说,也 包含了方便、安全、卫生和美观。 • 我们这里的舒适是指在现有的社会、 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居住条件所能达到 的要求。相对而言,是狭义的。 • 以下从内部和外部居住环境来进行分析。
4.住户相互视线的干扰程度
• 指每一家庭住户之间的相互视线干扰, 虽可以通过窗帘等解决,但不是良策。 良好的视线互不干扰,取决于适当的密 度和建筑及组群设计。
5.室外小气候和场地的日照、 通风、防风、防晒、等状况
6.室外环境的噪声级
• 国外一般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城市环境 控制标准对城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控制要求。 一般我国对居住区环境噪声标准建议值如下: • 白天:(上午7:00-下午9:00)4 5-50分贝(A) • 夜晚:(晚上9:00-凌晨7:00)4 1-45分贝(A)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15 沙微第⼀章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第⼀节概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早在奴⾪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
奴⾪主为便于对奴⾪的统治和征收赋税,实⾏了⼟地划分的“井⽥制”,即将⼟地划分为形如“井”字的棋盘式地块,其中央为公⽥,四周为私⽥和居住聚落,在确⽴⼟地所有关系的同时也由此确⽴了⼟地所有者的居住形式。
殷周时期“⼀井”即为“⼀⾥”,是秦汉“闾⾥”的原型,“井⽥制”的棋盘式和向⼼性的划分形式对我国古代城市的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北宋仁宗时,由于商业和⼿⼯业的进⼀步发展,这种单居住性坊⾥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活⽅式的变化,原来的坊⾥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代替,城市中有很多常设的和定期的集市,坊墙为商店所代替,宵禁被取消,夜市纷列,住宅直接⾯向街巷,多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明清北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城市,虽然城市在总的规划布局、道路分⼯等⽅⾯有了进⼀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产⼒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没有较⼤的变化。
18世纪后叶,西欧⼯业⾰命使以家庭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旧城结构起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城市⼈⼝急剧增长,⽆计划地修建⼤量⾼密度廉价住宅,规模较⼤的住宅区多形成联排式布局,居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进⼈20世纪以后,在⼀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积很⼩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童上学和居民采购⽇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活带来很⼤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过多也⼤⼤影响了车辆的通⾏能⼒和速度。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到⼤、从简到繁、从低级到⾼级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产和⽣活⽅式的变化⽽变化。
第⼆节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事业取得了瞩⽬的成就,尤其是改⾰开放的20年中,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速发展,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突飞猛进, 1979年⾄1995年间,全国新建城镇住宅⾯积达25.5亿m?,是前30年的4.5倍以上。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教案第二册地理教案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一、乡村和城镇1.乡村:一般是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2.城镇:一般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尤其是规模更大的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1.乡村内部功能分区(1)公共空间: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常在乡村中心。
(2)居住区: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主要由房屋和院落组成,一般位于公共空间的周围。
(3)生产区: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等,位于居住区的周围。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风俗文化等。
3.发展变化及保护(1)变化特点:新建的乡村居住区多呈现整齐划一的格局。
(2)既应注意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又要注意突出乡村特色。
三、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1.城镇功能区:城镇中同一类要素和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
2.内部功能区(1)概念:城市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被概括为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等不同模式。
(2)形成原因①历史原因:城市发展初期形成的功能分区延续下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功能区。
②经济原因: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价值相差很大,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昂贵,一般为商业区,往外依次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交通原因: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而且影响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和各功能区的分布与发展。
④社会原因:由于各种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⑤行政原因: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进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1.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
2.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
3.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
一、判断题1.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一般由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三部分组成。
(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不能体现人类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第六节居住建筑群体的基本形式和组合方式
湖南城市学院建规院 张 强
8
• (3)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 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有利于组织院落,布置室外
活动场地和小块绿地。南方地区应防止西晒,一 般以外廊式为宜。
• (4)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 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混合布置,不仅是提高建筑
面积密度的途径,而且对于丰富群体面貌有显著 的结果。
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
公共服务设施,既保证了住宅的良好朝向,又丰 富了城市沿街风貌。
• ②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建。
• ③采用T型、型、E型、梳型的住宅。 • (2)空间的借用
• 如住宅北临或西临道路、绿地、河流等空间,可
以适应提高层数,以达到在不增加用地和在不影 响使用的情况下,提高建筑面积密度;
• 布置手法:
• 单周边(上海第一汽车居住街坊,1953年建)
• 双周边(北京百万庄居住小区住宅组)
• 自由周边(天津子湖南牙城市里学院住建规宅院 组张 强)
2
• 3.混合式:以上两者的结合,以行列式为主,以
少量住宅公建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 封闭半开敞式院落。(北京重柳居住区住宅组)
• 4.自由式: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
• 3.整体式组合方式 • 将住宅或公建用连廊、高架平台连成一体的布置
方式。
湖南城市学院建规院 张 强
5
三、创造丰富多样的群体协调空 间
• 1.居住建筑的丰富多样(但应协调统一) • 2.标准不同的建筑组合在一起布置 • 3.对文化传统形式的借鉴 • 4.对室外空间的处理(绿化、广场、庭院) • 5.特色和个性
湖南城市学院建规院 张 强
9
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 散立:重庆华一坡住宅组 • 曲线形:法国鲍皮尼居住小区局部 • 曲尺形:瑞典斯德哥尔摩涅布霍夫居住区 • 点群式:香港穗禾苑住宅组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与城镇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镇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难点: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小麦进城》主题曲。
新课导入: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小麦进城》讲述了农村女人小麦在北京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最终通过诚实劳动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之中,请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和认识。
承转: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镇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集聚,人地关系和用地也趋于紧张,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看个究竟吧。
(板书)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投影的图片(图2.3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分析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乡村的土地利用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总结归纳: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三、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 北濒长江,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历 来有“龙蟠虎踞”之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朝都建都于此。
六朝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总数在
500所以上。作为六朝古都的300多年中,建康一直是 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 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大兴城规模浩大,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 8651米,全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史,也 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 (1)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隋大兴城) (2)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明初南京和北京) 都城建设的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围绕着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先宫城、皇城,后都城和外郭城;
5.绿化: 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
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负责种植管理。
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路中设御沟,引 水灌注,沿沟植树。
6.城市防火: 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1里设负责夜间巡逻
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 备救火用具。
南宋时,军巡铺更密。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第二节城镇化 (9)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6)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3)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香港⎩⎨⎧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远离商业区和住宅区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 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交通便捷程度②距离城镇中心远近(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居住》教学教案设计
《居住》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居住环境的相关知识,包括居住区的规划、建筑设计、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居住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居住区的基本概念和规划原则;(2)掌握住宅建筑的设计要求和要点;(3)认识到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2.1 居住区的概念与组成2.1.1 居住区的定义2.1.2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2.2 居住区规划的原则2.2.1 安全性原则2.2.2 舒适性原则2.2.3 经济性原则2.2.4 环境友好性原则2.3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2.3.1 案例一:居住区规划方案2.3.2 案例二:居住区规划方案2.4 练习与讨论第三章:住宅建筑设计3.1 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3.1.1 满足使用功能3.1.2 注重舒适性3.1.3 考虑经济性3.1.4 突出个性与美观3.2 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3.2.1 平面布局3.2.2 空间设计3.2.3 立面设计3.2.4 环境协调3.3 住宅建筑实例分析3.3.1 实例一:住宅建筑设计方案3.3.2 实例二:住宅建筑设计方案3.4 练习与讨论第四章: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4.1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1.1 居住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2 人类活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4.2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适应4.2.1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4.2.2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解决4.3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案例分析4.3.1 案例一:居住区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3.2 案例二:居住区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4 练习与讨论第五章:居住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居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1.1 居住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5.1.2 居住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目标5.2 居住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5.2.1 规划与设计方面的措施5.2.2 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措施5.2.3 法律法规与政策方面的措施5.3 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3.1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居住环境中的应用5.3.2 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案例5.4 练习与讨论《居住》教学教案设计第六章:居住区规划的实施与评价6.1 居住区规划的实施6.1.1 规划编制与审批6.1.2 规划管理与监督6.1.3 规划实施案例分析6.2 居住区规划的评价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6.2.2 评价方法与技术6.2.3 居住区规划评价案例分析6.3 练习与讨论第七章:住宅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7.1 住宅建筑设计创新的必要性7.1.1 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7.1.2 满足人类需求的多样化7.1.3 促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7.2 住宅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7.2.1 理念创新7.2.2 技术创新7.2.3 功能创新7.3 住宅建筑设计创新案例分析7.3.1 案例一:创新住宅建筑设计方案7.3.2 案例二:创新住宅建筑设计方案7.4 练习与讨论第八章:居住区景观设计8.1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8.1.1 和谐性原则8.1.2 功能性原则8.1.3 美学原则8.1.4 可持续性原则8.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内容与方法8.2.1 空间布局与分区8.2.2 植物配置与绿化8.2.3 景观设施与小品8.2.4 水体设计与利用8.3 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8.3.1 案例一: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8.3.2 案例二: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8.4 练习与讨论第九章: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例分析9.1 国内典型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例9.1.1 实例一:新区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9.1.2 实例二:老城区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9.2 国际典型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例9.2.1 实例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9.2.2 实例二:国外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9.3 练习与讨论10.1.1 主要知识点回顾10.1.2 重点与难点解析10.2 课程拓展与展望10.2.1 居住环境发展趋势10.2.2 建筑设计新技术与材料10.2.3 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0.3 练习与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2.1.2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2.2.1 安全性原则2.2.2 舒适性原则2.2.3 经济性原则2.2.4 环境友好性原则2.3.1 案例一:居住区规划方案2.3.2 案例二:居住区规划方案二、第三章:住宅建筑设计3.1.1 满足使用功能3.1.2 注重舒适性3.1.3 考虑经济性3.1.4 突出个性与美观3.2.1 平面布局3.2.2 空间设计3.2.3 立面设计3.2.4 环境协调三、第四章: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4.1.1 居住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2 人类活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4.2.1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4.2.2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解决四、第五章:居住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1 居住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5.1.2 居住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目标5.2.1 规划与设计方面的措施5.2.2 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措施5.2.3 法律法规与政策方面的措施五、第八章:居住区景观设计8.1.1 和谐性原则8.1.2 功能性原则8.1.3 美学原则8.1.4 可持续性原则8.2.1 空间布局与分区8.2.2 植物配置与绿化8.2.3 景观设施与小品8.2.4 水体设计与利用本《居住》教学教案设计涵盖了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居住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居住区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
城市居住区组成和规模
居住区根据⼯程类型分建筑⼯程、室外⼯程
居住区⽤地构成:居住建筑⽤地50%、公共建筑⽤地(包括专⽤地的通道、场地、绿地)、道路⽤地(道路、停车场、⼴场)⼈均指标7-15㎡、绿地及体育场
居住区有地范围确定:⼲道、公路以红线;其他⽤地以⽤地红线、天然障碍物以障碍连线。
区内的⾮居住⽤地或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地应扣除
住宅⽤地范围确定:以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后属住宅⽤地,没道路时,长边以住宅⾼度1/2计算、两侧按3-6⽶计算
公共服务设施⽤地范围确定:明确基地界线的,未明确的按建筑物基底占地及四周所需利⽤划定
底层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地范围确定:按所占此建筑⾯积⽐例分摊,分别划⼊住宅⽤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地
道路⽤地范围确定:城市道路不划⼊道路⽤地范围。
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地边界时,以红线宽度⼀半计算;⼩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路⾯宽计算,属于公共建筑专⽤的道路不计⼊
公共绿地范围确定:公园、⼩区公园、住宅组团绿地、不包括⽇照要求住宅间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地
居住区的合理规模:5万-6万⼈,⼩的可在3万⼈左右,⾯积50-100 h㎡
居住区合理规模确定依据:城市道路交通⽅⾯、⾏政管理体制⽅⾯、区级公共设施服务半径
合理服务半径:居住区内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步⾏距离,⼀般800-1000m
城市⼲道控制在700-1000m⾯积50-100 h㎡
居民⾏政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管辖⼈⼝⼀般在5万-6万⼈,⼩的可在3万⼈左右。
精品PPT课件居住区规划
2.空间层次
第一节 居住区概述
居住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 两大部分。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 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 共空间四个层次,就居住区规划设计而言, 主要对户外生活空间形态与层次的构筑与 布局进行规划。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
2.空间层次
第一节 居住区概述
整个富翔天地居住小区建成后可容纳 1500户居民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 建筑群落富有变化韵律,园区内清 新雅致的多层公寓、俊秀挺拔的高 层公寓交相辉映,有北向南、高低 错落的建筑勾勒出起伏曲折、优美 的天际线。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居住区概述
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
富翔天地小区环境设计强 调人性化,考虑居民的心理需 要与观赏的心理需要相吻合, 做到景为人用,同时兼备观赏 性与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 中形成半开放性空间或者全开 放性空间。在景观设计上,采 用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 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小 区景观效果,并追求生态效益, 充分展示绿色植物本身形、色、 味,体现自然美。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的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 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 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 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 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 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 面积、密度、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 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衡以及造价估 算等指标。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居住区概述
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 (1)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0)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5)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一、城乡土地利用1.城镇和乡村(1)城镇土地利用①含义: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
②作用:反映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①作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②特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二、城乡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2)类型: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
(3)主要类型及作用——城市核心区域特征⎩⎪⎨⎪⎧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作为城市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区域商贸服务业发达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甚高人流汇集,交通繁忙2.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不同性质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
(2)表现⎩⎪⎨⎪⎧较小城市: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类型⎩⎪⎨⎪⎧密集型: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分散型半聚集型4.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三、城乡区位分析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1)特点: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
(2)地位:是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
(3)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安徽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暂行规定》
【安徽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暂行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章 总则第1.01条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安徽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提高我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特制定《安徽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本《规定》)。
第1.02条 本《规定》是我省地方性技术法规,是全省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各个阶段遵守的准则。
第1.03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各类城市。
对外开发区、华侨住宅区等特殊地区可参照执行,其各项指标可适当提高。
第1.04条 城市居住小区结构,按其规模可分为:居住组团(人口:1000~3000人,用地:2~6ha)—居住小区(人口:5000~15 000人,用地:10~30ha)第1.05条 城市居住小区类型:一、按其位置分:城市居住小区和独立的工矿企业居住小区;二、按建设条件分:城市新区开发的居住小区和旧区改建的居住小区。
第1.06条 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须遵守下列基本原则:一、符合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其周围环境,使之相互协调。
二、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地形、地貌、自然景观等地方特点,力求创造出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居住小区。
三、与居民的生活活动规律相符,并满足其使用、卫生、安全等要求,结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火、防震、防洪、治安以及便于管理,创造出优美、方便、舒适、安全的居住生活环境。
四、为施工和建筑工业化以及建筑形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实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经济、合理地使用城市土地。
六、考虑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服务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规划应留有余地。
第1.07条 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一、对规划区应作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二、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效益,居民使用的合理服务半径和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的形态、性质、规模、现状等因素来确定规划区的合理规模及用地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居住区的组成及居住区的类型本次课重点:1.居住区的用地组成;2.当代居住区的类型本次课难点:当代居住区的类型及其特点第一节居住区的组成一、居住区的组成内容:可分为两类1.建筑工程:主要为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和单身宿舍),其次是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如泵站、调压站、锅炉房等)以及小品建筑等。
2.室外工程:包括地上、地下两部分。
其内容有: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给水、排水、供电、煤气、供暖等管线)以及挡土墙、护坡等。
二、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一般可分为四类:(1) 住宅用地(R01):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又称公建用地,是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场地、绿地和配建的停车场等。
(3) 道路用地(R03):指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 公共绿地(R04):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其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第二节当代居住区的类型一、按居住区所处区位的不同,可分为1.农村型居住区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与广裹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村庄”。
从城市立场来看,农村型居住区是文明等级相对较低的聚居类型;按照人类的发展轨迹,农村型居住区处于较早的文明阶段,是城市型居住区的祖先;依据空气质量与环境清洁度来判断的话,大多数的农村型居住区都比城市型居住区好得多,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存在着恶化的趋势。
由于农村不能像城市那样提供较为健全的污染治理系统,一旦农村作为城市的低端工业生产基地的话,其污染就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这是我国农村令人担忧的现况,相应的,农村型居住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也随之下降了。
农村型居住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些农村型居住区会随着城市的膨胀而居于城市边缘或者内部,变为“城边村”或者“城中村”,转化为独特的城市型居住区。
2.城市/城镇型居住区城市型居住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城市型居住区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汇聚人口最多、最庞杂的人类居住区。
城市型居住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远远高于农村型居住区,这是全球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产方式所催生的,主要源于开发商对利润的追求与承受的土地价格等压力。
土地利用的高强度与人口的高密度相互影响,形成具有巨大消耗力与生产力的(商品与人口)市场,与产业化的城市历程相辅相成。
密集与高强度也造成了城市与自然的隔离,所以城市型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常常低于农村型居住区。
虽然一些中高档居住区会牺牲一些容积率刻意营造漂亮的人工化自然景观,但是,以目前大多数城市中建筑(用地)与自然的图底关系来看,城市型居住区环境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而不是要素性的。
3.郊区型居住区工业化之后,厚重的城墙已经挡不住机械化武器,所以城市抛弃了城墙,乡村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也由此显现出相互交错的关系,这个领域被称为城市边缘,也可以理解为城市郊区。
分布其间的居住区称为郊区型居住区。
郊区型居住区一般会位于比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土地使用强度一般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
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
车行道路系统将该类居住区与城市(核心区)连接了起来,也将获得良好自然环境的人与城市的便利连接了起来。
这最初的好想法循着大众化的轨迹给城市施加了巨大的通勤交通压力,也在促使着城市的空心化运动。
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居住到郊区以后,郊区的自然环境质量也随之下降。
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由此而起,其中包括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散漫化、城市运作成本的上涨与城市土地的低效使用等。
在当代,如同城市型居住区,大多数的郊区型居住区也是工业化生产的批发产品。
如果出现土地使用强度较高的郊区型居住区,这意味着住区所在地域很有可能将被扩张的城市吞并,所以郊区型居住区也像某些农村型居住区一样可能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而成为以后的城市型居住区。
二、按居住区所处地形地貌的不同,可分为1.平地居住区均顾名思义,平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平地上的居住区,大多是平原、盆地或者高原坝子等地区民族的文明结果。
平地居住区的交通组织一般比较流畅便捷,用地地形的制约少,也便于规划设计师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通常情况下,如果地质条件不是很差的话,建造难度也相应较小。
假若不考虑外围环境的影响,景观条件的分配相当均匀,这也意味着景观的完全开敞是不太可能的,人工造景的行为就比较普遍了,所以世界上园林发育比较高水准的地区多分布于平地地域。
很多水草肥美的平地地域适合游牧民族的生存。
2.山地居住区山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山地区域的居住区。
一般而言,山地的生态环境比平地更为敏感和脆弱,地质条件相对而言也更不稳定,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耕地、开阔地较少,人地关系紧张,地形与地貌的频繁变化更进一步增加了建造的难度。
山地还造成了自然景观条件分配上的不均匀现象较为普遍:某些地方视野开阔,景观条件上佳,而另一些地方则视野闭塞,空气流通条件也不好;有些北向山坡终年难见阳光,地气阴湿,不宜居住,而另一些南向坡则阳光充沛,适宜建宅。
因此山地居住区,建设应特别尊重山形地势,讲求因势利导,圆融顺变,住区内、外部空间体验非常丰富,因循地形变化,甚至创造出令人惊奇的视觉和使用效果。
重庆富洲新城居住区3.滨水居住区滨水居住区就是沿着水域岸线修建的居住区。
依着水位的季节性起落,滨水居住区与水的空间距离有远有近,有疏有密,并且受到所属地域的风土、植被、地形地貌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例如南太平洋新儿内亚的海边居住区就已经越过了“滨水”,而直接到了“水上”,以底部完全架空方式应对潮起潮落;而重庆江边的居住区则结合山形挑、架于水滨。
总的来说,滨水居住区的建造都会把水系作为主要的景观方向,住宅布局会考虑到视野上对水景的享受。
其实不仅仅是享受,更是利用。
近年来,城市重新认识到水系的重要,水系逐渐受到保护和治理,房地产开发也越来越重视滨水环境的地产经济价值,一些高档楼盘拥有良好的滨水景观。
但是,相应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就是连续的良好滨水景观被越来越多的高档楼盘据为私家享受,而忽视了滨水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重要意义,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城市正采取措施在二者之间谋求较好的平衡。
某滨水居住区三、按居住区所经历时间历程的不同,可分为1.新居住区新居住区通常指的是刚刚建成或者建成时间较短的居住区。
它们一般代表了当下社会的居住观念,并暗示了将来的发展趋势。
当下来看,我国城市最为通行的是前身来自于前苏联的居住小区模式其更早的起源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
居住小区用地面积一般在15 hm2左右,包含一个小学、幼儿园以及一些服务设施。
营造较好的景观环境、空间和使用上都趋于内向化(如封闭式的物业管理)与单纯化(主要是较为单一的居住功能),这和中国古已有之的大院模型构成了文化上的承传关系,但是规模比前者大得多。
大多数的城市市民都比较偏爱这种居住区构成模式,但是该模式却导致了城市共享性空间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街道生活)的失落。
在新城新区这一趋势特别突出,对于形成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是不利的。
也有其他的趋势出现,比如郊区化的大型居住区(尤其是富豪居住区)、SOHO式的旧城绅士化居住区、较小面积的多档次公寓、功能复合的综合性居住区以及一些专类化的居住区等。
2.旧居住区与新居住区相对,旧居住区通常指的是建成时间较长的居住区。
一个居住区建好后,它就在辞新迎旧了。
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间过程。
旧居住区常常代表着一些已经过去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旧居住区总是落后与过时的。
有些旧居住区可能已经被使用了成百上千年,不是死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活场所,其间积淀的厚重文化早已超越了物质载体。
不同年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旧居住区在城市中并置共存,展现着只有时间才能堆积起来的城市文化,即便只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对于城市来说都是异常珍贵的发展资本。
虽然其中的一部分总会逐渐地难以适应时代的变迁而渐至沦落,或者被新的方式取代,但文化却不像用过的旧物可以轻易地抛弃,新居住区也不可能完全不带有过去的痕迹。
对旧居住区的研究与分析往往是把握今天、预测明天的必要途径。
四、按居住区所属经济层次的不同,可分为1.高档居住区住在高档居住区中的人们虽然不一定代表着社会的最高文化成就,却通常拥有较强的经济力量和相应的社会话语权,他们会调集充足的社会资源为本阶层牟取较好的居住利益,并引导社会主流的居住方向。
一般而言,高档居住区主要分布于城市的两类地域,一是城市中心,尤其是CBD及其附近,二是城市边缘的郊区。
前一种高档居住区的建筑以高层为主,住区总体规模较小,便于居住者享受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设施和管理日常的工作业务;后一种高档居住区往往是较大规模的低层别墅区,占有着美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以获得宁静的居住氛围。
一些超级富豪还会建造独立的庄园,乘坐直升飞机上下班,其住所自成领域,就已经不在居住区的统辖之内了。
高档居住区常使用高档的材料,追求较大的户内面积,崇尚建筑风格上的富丽堂皇、气派尊贵;以相对灵活的空间处理手法塑造获得较好品质的空间;聘请专业的物管机构来进行物业管理与环境整治,内部环境豪华,植被的种植、搭配等一般都经过精心的处理,颇有别具匠心之处。
高档居住区的住户间往来较少,因为这类人的社会支持与交往网络比较全面,多数拥有私家轿车,对地缘性生活的依赖程度偏低,无论工作还是消闲娱乐都会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
2.中档居住区社会主流中的大多数都会居住在中档居住区中,这一类居住区的品质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整体支持能力。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近20 年来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质量在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从一定层面上表明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全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中档居住区的设计和建设遵循着当时社会的通行规范与标准,在当下,中国主要表现为:以居住小区作为居住区的主体单元;住宅建筑采用经验性的常规户型;户型在水平方向上拼合成标准层,然后垂直向复制等。
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中档居住区的常规户型从小厅、小居室、多房间、总面积较小演变为大厅、小居室、少房间、总面积较大,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成员减少、追求自我价值等社会民众的总体生活趋势。
目前一些面积较小、内部空间连通的住宅户型比较受年青人的欢迎,这与他们追求时尚、自由和经济能力相对有限等特点有关。
此外,近些年来精装修住宅开始出现,这是为了应对一部分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自已装修而希望直接入住的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