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可能策略

合集下载

双导师制领导发言稿

双导师制领导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就双导师制领导发言。

首先,我要对双导师制这一创新举措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各位领导和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双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指导。

在这个模式下,每位学生将配备两位导师,一位负责学术指导,另一位负责人生指导。

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双导师制在学术指导方面的优势。

学术导师是学生在学术上的引路人,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术指导。

在双导师制下,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学术水平。

同时,学术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其次,人生导师在双导师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生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和人生规划。

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人生导师的陪伴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人生目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双导师制还有以下几大优势:1. 提高教育质量。

双导师制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学生在学术和人生两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2. 增强师生互动。

双导师制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培养创新人才。

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双导师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当然,双导师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如何确保两位导师的沟通与协作,如何提高导师的指导质量等。

对此,我认为:1. 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沟通平台,确保两位导师之间的信息畅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 加强导师培训。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问题与策略探索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问题与策略探索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问题与策略探索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攻读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MBA)。

然而,随着MBA热的不断升温,MBA教育质量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为了提高MBA的教育质量,很多高校开始思考如何优化MBA的导师制度。

本文将研究MBA导师制双导师模式及其建设问题与策略。

一、MBA导师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导师匮乏导师是MBA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可是,目前国内MBA领域导师匮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许多优秀的、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并不愿意担任MBA导师,这是因为MBA教育缺少优秀的导师制度,导师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不高等原因。

因此,大多数MBA 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影响了MBA教育质量。

2.导师单一职称在很多高校的MBA教育中,导师都只有一个职称,这使得导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多元化的组织形态。

因此,很难满足MBA教育中有针对性、多样性等要求。

3.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不畅由于现有的MBA教育导师制度存在问题,使得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

很多学生无法与导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使得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拓展和提高,也无法掌握最新的实际情况和商业动态,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双导师制的定义为了解决MBA教育中导师持续缺失等问题,很多高校开始探索双导师制度。

顾名思义,双导师制指的是每位MBA学生都会有两位导师,其中一位为学院内的国内导师,另一位则可能是国外的导师。

这两位导师有不同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对学生的帮助都是不同的,考虑相对全面和系统的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双导师制的优势1.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双导师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导师,这就能让学生早早地接触到跨文化环境下的商业沟通和文化交流。

双导师制可以降低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文化差异,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渗透在商业环境中的运作方式,更加全面地掌握商业文化。

专硕双导师制度

专硕双导师制度

专硕双导师制度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

专业硕士(简称专硕)研究生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双导师制度作为专硕教育的核心创新之一,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双导师制度的概念和内容双导师制度是指研究生在学术导师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导师或社会导师的引导和指导。

学术导师是负责研究生学术研究和学术指导的导师,而企业导师或社会导师则是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负责指导研究生了解行业动态、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研究课题等。

通过双导师制度,实现学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研究生的培养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双导师制度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 导师协同培养: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或社会导师)共同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协同配合、互相支持。

2. 学术指导:学术导师负责学术研究方向的引导,提供学术指导和学术交流。

3. 实践指导:企业导师(或社会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4. 课题研究: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或社会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双导师制度的意义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对于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 增强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导师(或社会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实际工作,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强化学术能力:学术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交流,帮助研究生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增强学术能力。

3. 提升就业竞争力:专硕研究生具备了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或社会导师)的双重指导,使其在毕业后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4. 促进产学研结合:双导师制度的推行,有助于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等社会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双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尽管双导师制度对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 导师配备不均衡: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对于双导师制度的推行程度不一,导致导师的配备存在不均衡现象,在指导工作上存在差异化。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一、双导师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两位导师共同指导和管理的一种培养模式。

其中一位是学科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另一位是教育导师,负责学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能力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将学科学习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既懂学科知识,又具有教育专业能力的教师。

双导师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联动指导。

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师生关系。

2. 重视学科与教育的结合。

双导师制强调学科知识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3. 教育导师的督促和引导。

教育导师不仅对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督促,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等多方面的引导。

4. 强调个性化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双导师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的意义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双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立双导师制联动培养机制。

学校或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确立双导师制的联动培养机制,将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指导和管理贯穿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 加强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培训和交流。

学校需要加强学科导师和教育导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指导水平,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学生的培养过程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

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自主实践的能力。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双导师制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双导师制将成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主流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对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对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6,2012General.No.130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对于优化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1]。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其培养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切实加强和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生培养质量即研究生教育质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

研究生的德育质量、智育质量和体育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组成部分,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智识教育、形体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

第一,研究生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反映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本要素,对研究生的首要要求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有大局观,要更多地考虑别人,不能违背社会公德和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并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二,研究生应该掌握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

研究生阶段要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为高深学术事业奠定良好基础,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三,研究生应该具备融入社会的基本见识与交流能力。

研究生不能只关注本专业领域,要有开阔的视野,能够有效的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四,研究生应该具备健康的观念。

研究生要身心健康,有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习惯。

二、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从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师资数量来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生源潜力很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为了加快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急需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够满足基础教育补充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根本性的转变,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涉及到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其中一种被广泛探讨和应用的机制就是“双导师制”。

本文将从双导师制的定义、意义、实施模式、优势和挑战、评价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双导师制”是指学院派遣教师教育专业的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作为实习辅导员共同参与学生专业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样的双导师制能够平衡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融合,从而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多种模式。

一种是学院派遣导师与在职中小学教师配对,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校外实习则由中小学教师负责指导。

另一种模式是学院派遣导师与多个在职教师团队合作,共同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习活动。

无论哪种模式,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教育现实,更好地融入教育实践。

双导师制的实施具有许多意义。

通过学院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合作,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院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相互协作,能够促进教育实践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还能够加强学院和中小学的合作,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育实践的效果和影响力。

双导师制的优势和挑战也需要被充分认识。

双导师制能够充分利用两种导师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学院导师能够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现象和发展教育观念;而在职中小学教师则能够通过实践经验的分享和案例教学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双导师制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学院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学院导师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

评价双导师制的效果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开展了对双导师制实施效果的研究,一般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

研究结果显示,双导师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对策

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对策

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对策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是指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设置两位导师,分别为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术指导和研究生培养,而企业导师则是来自企业界的专业人士,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工程项目实践。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其更符合实际工程领域的需求。

然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来自不同的领域,可能存在沟通合作不畅的情况。

其次,企业导师通常忙于工作,无法全程参与学生的研究工作,导致学生在实际实践中得不到足够的指导。

还有一些学校不具备良好的企业资源,导致学生无法与优质企业合作,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改进。

首先,学校可以设置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角色和职责,促进双方合作与沟通。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起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提供优质的实践机会。

这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企业实践基地等方式实现。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对企业导师的管理,确保其能够按照要求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工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健全相关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可以分别对学生进行学术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学生与企业导师的双向评价制度,让学生对企业导师的指导水平进行评价,鼓励优秀的导师提供更好的指导。

总之,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其更符合实际工程领域的需求。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合作问题,提供优质的实践机会,加强对企业导师的管理,并建立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可以进一步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双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双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双导师制的实施策略摘要:为了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中小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引导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

文章将以河南师范大学“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为例以期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构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导师制;教师教育;实施策略高校承担着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但是仅仅依靠大学中的教育学院不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教师,只有将一切与教师教育有关的因素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并有效促进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1]。

为了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中小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引导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包括三种含意:一是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二是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三是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2]。

一、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共同体教师教育一体化不能仅仅靠大学和中小学两方面的合作来实现,要重视在合作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教育行政部门,建构起“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河南师范大学以“大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以发展教师执教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专业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顺利衔接,努力构建职前职后一体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引导教师逐步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服务合一的专业发展方式[3]。

双导师培养措施

双导师培养措施

双导师培养措施摘要双导师制是指在学术导师制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两位导师共同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双导师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介绍双导师制的实施方法以及其带来的好处和挑战。

引言学术导师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学术导师制下,导师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有限,难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探索引入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双重指导和支持。

双导师制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双导师制的实施方法双导师制的实施方法因不同的机构和学科领域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导师制在双导师制中,学术导师仍然是学生的主要导师。

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课题选择、研究计划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2. 职业导师制职业导师是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有丰富经验的导师,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职业发展建议、实习机会等方面的支持。

3. 导师团队为了更好地实施双导师制,一些学校建立导师团队,由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组成。

导师团队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协同工作,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双导师制带来的好处双导师制在学生培养中有着许多好处,以下是其中几点:1. 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在双导师制下,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指导。

学术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学科知识,职业导师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方向。

学生可以通过双导师的指导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2. 拓宽学生视野由于双导师制涉及多个领域的导师,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非常重要。

3. 加强学生与职业界的联系双导师制通过引入职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

职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经验,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双导师制面临的挑战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下所示:1. 资源分配不均双导师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机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各个导师的工作负载适当。

新时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

新时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

新时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

这一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培养资源和个性化的指导服务,也为工程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将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进行一番解读。

一、“双导师制”是什么?“双导师制”是指在研究生培养中,由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和管理的一种导师制度。

传统的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术指导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而企业导师则是由企业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工作和技术创新项目。

“双导师制”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中的推行,旨在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研究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培养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二、改革的意义和背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改革的实施,是在深化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背景下提出的。

这一改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

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使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指导和培养,增强了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水平。

2.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通过“双导师制”改革,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增进了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机遇。

3.提高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经过企业导师的培养指导,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需求,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研究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也会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角色学术导师是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学习方面的指导者。

他们是研究生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引领者,负责学生的课题选定、学术论文指导、学术交流等工作。

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

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

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摘要:院校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需要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严加把关。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关键作用的莫过于其直接责任人——导师。

导师队伍情况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导师制”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

本文对导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双导师”制“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导师培养的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问卷调查与分析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遴选100名院校专业硕士为调查对象,对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他们作为导师队伍指导的直接受众群体,对导师的职责履行情况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专业硕士的培养时间为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导师是学生的直接负责人。

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活动,都需要得到导师的明确指导与帮助,优良的导师队伍对培育高素质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3.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导师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传统的培养模式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发展。

导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导师队伍数量明显不足、“双重身份”导师指导效果不佳、“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培养过程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3.1导师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是指学生人数与导师人数的比例关系,即导师每届所指导的学生人数。

导师的数量结构主要通过生师比来体现。

从生师比可以看出导师数量是否充足及导师配备情况。

随着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硕士人数快速增加,导师虽然也在逐年增加,但导师的成长有一个过程,导师增加的速度远不及学生增长的速度快,导致专业硕士和导师之间的生师比大幅度提高。

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对策

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对策

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对策本文针对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双导师”制的对策。

要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完善企业导师遴选机制,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企业导师管理、考核机制。

标签:高校;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高层次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为适应这一变化,国家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全日制工程硕士应运而生,根据这一特性,目前在全国各大高校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

本文就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随着国家对硕士学位类型的调整,各招生单位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在不断扩大企业导师人数。

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流于形式,培养环节基本由校内导师完成。

1、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培养目标不明确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根据教育部2009年制定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即:以校内的指导教师为主,聘请具备一定资格的企业导师参与多环节的培养。

然而“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机制,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仅仅在宏观上做出建议式的规定和梗概式的指导。

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际的培养经验可借鉴,加之认识不到位,培养计划只是简单地增加实践环节,聘请企业导师。

导致实际中全日制工程硕士比学术型硕士的课程更多,学习任务更重。

2、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因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没有详细规定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企业导师应参与培养环节的细则及相关制度规范,各高校在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过程中也是边培养边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边联系企业,聘请企业导师。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度自议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度自议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度自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双导师制度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有两位导师,一位是学术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研究工作;另一位是实践导师,负责实际工作指导和岗位培训。

通过双导师制度,研究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得到更好的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文旨在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双导师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分析其优势和挑战,探讨其实施方式和推广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双导师制度定义双导师制度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两名导师,分别为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方向确定、论文撰写等;而实践导师则是负责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指导。

双导师制度的出现旨在弥补传统单一导师制度的不足,使研究生在学术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搭配,研究生可以在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上得到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有助于培养复合型、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引入“双导师”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分析该制度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以及解决研究生学习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旨在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和思路。

通过对“双导师”制度的探讨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为培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研究“双导师”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为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双导师制度的优势1.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通过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可以得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两位导师的指导和帮助,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增强其综合素质。

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调整下的双导师问题及对策

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调整下的双导师问题及对策
究 生双导 师制度 的建 构是一 个建设 性 的过 程 , 专业 学位 质量 保 障 需要从 内在 动 力机 制 与外在 保 障
措施 两个 方面 着手 。
[ 关键 词] 双导 师 ; 养模式 ; 业学位 培 专 [ 作者 简介] 李 太卫 (9 6 , 天津 工业 大学 管理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1 8 一) 男, 主要从 事 教 育 经济 与 管理研 究; 法宗( 9 5 , 天津 _ 业大 学管理 学院教授 , 邱 1 5 ~) 男, T - 主要 从事 教 育经济 与管理研 究 。
目前 , 国专 业 学 位 教 育 中在 职 人 员 攻 读 比例 偏 大 , 我 应
届 本 科 毕业 生 攻 读 比 例偏 小 , 全 日制研 究 生 教 育 中 的 地 位 在 和 作 用 没 有 得 到 充 分 体 现 。 国家 今 后 将 扩 大 招 收 以 应 届 本 科 毕 业 生 为 主 的 全 日制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范 围 。应 届 毕 业 生 攻 究生招生考试 , 并减 少 学 术 型 硕 士 , 少 的 名 额 用 以增 加 专 减
业 型 硕 士 。除 工 商 管 理 硕 士 、 共 管 理 硕 士 、 程 硕 士 中 的 公 工 项 目管 理 、 教育 硕 士 中 的 教 育 管 理 、 育 硕 士 中 的 竞 赛 组 织 体
外 , 他 专 业学 位应 届 生 均 可 报 考 o 其 [ 1 3 随 着 应 届 毕 业 生 攻 读 专 业学 位数 量 的急 剧 增 长 , 量 保 质
色 的 专 业 学 位 教 育 制 度 ,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设 培 养 了 大 量பைடு நூலகம் 为
发展 专 业 学 位 双 导 师 制 度 是 保 障 全 日制 研 究 生 质 量 的

协同与融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研究

协同与融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研究

养层 次 中均 有 所 呈现 ,但 是具 体 含 义 与 做法 不 同 。
综合 来看 ,有 关专 业学 位研 究 生教育 中双导 师制 的 界定 , 狭 义上 , 可理 解 为一个 专业 学位 研究 生拥 有 两 个导 师 ,是 由主 导师 和合作 导 师共 同组 成 的导师 组 负 责制度 。主导 师对 研究 生培 养全 过程 及培 养质 量 负 主要 责任 .合作 导 师协 助主 导师 参与 研究 生培 养 并 主要 承担 专业 实践 指导 工作 f l J 。广 义 上 , 双 导师 制
关键 词 : 教育硕士; 双 导师 制 ; 专 业 学位 ; 协 同培养 ; 研 究 生教 育
作 者 简介 : 刘 丽艳 , 东北 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副教授 , 长春 1 3 0 0 2 4; 秦春生, 东北 师范大 学研 究 生院 专业 学位 培养 工作 办公 室 主任 , 副研 究 员 , 长春 1 3 0 0 2 4 。
双 导 师制 的 内涵属性 决 定 了其对 专业 学位 研究 生 培
在 诸多 问题 。本 文将 全 面分析 全 日制 教育 硕 士研 究 生 双导 师制 缺位 的深 层 次原 因 。并在 此基 础上 结 合
东 北师 范大 学学 科教 学 ( 英语 ) 领 域全 日制 教育 硕 士
研 究生 培养 综合 改革 实践 .构 建 出一种 全 新 的双 导 师 培养 机制 。
应 用性 的特 点 ,契合 了新 时期 专业 学位 教 育研 究 生 教 育深化 改 革 的 内在 要求 :另 一方 面也 是解 决 专 业 学位 研究 生 培养 中理 论 与实践 融合 、 产 学合 作 、 师 资 队伍建 设 、质量 保 障与评 价甚 至 是就 业 等专业 学 位 研 究生 教育 发展 重 大 问题 的关 键 所在 。 因此 , 双导 师 制 的实 施 既是 培养 国家 所需 的高 层次 应用 型专 门人 才 的客 观要 求 , 又是 推进 协 同创新 、 实 现 高校 内涵 式

新时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

新时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

新时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其中不乏一些新的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泛引起关注的就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

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被不少高校所采纳和实施,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在这种制度下,学生不仅有主要导师,还有一个辅导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导师和学生的互动模式和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是什么意思?这种制度在传统的导师制度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传统的导师制度是指一个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只有一个主要导师进行指导和培养。

而“双导师制”则意味着一个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不仅有一个主要导师,还有一个辅导导师。

主要导师负责学术上的指导和研究生的学术导师,而辅导导师则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学生调节心理情绪,提供更多的生活指导和就业指导。

“双导师制”究竟有何作用?这一制度的出现,首先是对传统的导师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传统的导师制度中,导师往往以教学科研为主,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而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和就业指导则关注不够。

而“双导师制”则从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全方位进行指导和帮助,提供更为全面的培养服务。

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得到关怀和帮助,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双导师制”到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实施“双导师制”时,高校和学生都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以确保这一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学校需要精心安排辅导导师的选聘和培训工作,确保辅导导师具有一定的生活指导和就业指导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学生也需要在与辅导导师的交流互动中要能够真诚相待,主动求助,并且认真对待辅导导师的建议和帮助,这样才能真正受益于“双导师制”。

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

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

摘要: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文从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内涵、实施策略、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应运而生。

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是指在校内外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教师,共同担任学生的导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内涵、实施策略、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内涵1. 定义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是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学生指导、教育、培养等任务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2. 内涵(1)校内导师: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教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学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

(2)校外导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企业家、工程师、专家等,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等方面。

(3)双导师协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三、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实施策略1.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1)制定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权利、义务等。

(2)建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选拔、培训、考核等制度,确保导师队伍的素质。

2. 完善选拔机制(1)校内导师选拔:通过竞聘、评审等方式,选拔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

(2)校外导师选拔:与企业、行业合作,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企业家、工程师、专家等担任校外导师。

3. 加强导师培训(1)校内导师培训:开展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

(2)校外导师培训:开展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4. 创新实践平台(1)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等机会。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

“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的联动培养机制研究引言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着学术与实践脱节、理论与实践割裂的问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无法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

“双导师制”由此应运而生。

它指的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联合进行指导和培养。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科研能力培养,实践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

通过两位导师的联动合作,可以弥补单一教师的局限性,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和特点1. 导师间的紧密合作。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进行紧密合作,形成联动效应。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之间互相配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研究生。

2. 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双导师制,可以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相互合作,将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研究与实践的并行。

在双导师制中,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进行认真分析和规划,既注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注重实践教育的实效和应用。

教师教育专业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研究生培养应强调学术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

“双导师制”可以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研究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 提高研究生的教育理论水平。

学术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训练,帮助研究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教育理论、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理论水平。

2. 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帮助研究生掌握教育实践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有效实施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实施导师联席制。

双导师管理制度

双导师管理制度

双导师管理制度一、双导师管理制度的定义双导师管理制度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同时拥有一位主导师和一位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在学生的学业、科研、实践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共同负责学生的学术素质培养。

主导师通常是学生的课题组负责人或学生的研究生导师,负责整体的学术指导和学业管理;而副导师则是主导师的辅助,帮助主导师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进展,解决学生在学术上的问题,提供一些职业、人生等方面的指导。

二、双导师管理制度的特点1. 分工合作:主导师和副导师在学生管理上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分工。

2. 学生关爱:双导师制度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术上的问题和困难。

3. 促进互动:双导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生的情况,共同商讨学生的问题,促进导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导师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5. 保障学生权益:双导师制度可以保障学生的权益,防止导师的个人偏见和私心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双导师管理制度的实施意义1. 促进导师之间的合作:双导师制度可以促进导师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学业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2.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通过双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 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双导师制度可以促进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入,为学术发展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双导师制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科研和实践中都能有所收获。

5. 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双导师制度可以促进导师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四、双导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1. 导师资源不足:一些学校和企业中导师资源紧缺,无法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双导师制度。

2. 导师态度不均:在实施双导师制度的过程中,有些导师对副导师的角色和责任认知不足,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专硕双导师制度

专硕双导师制度

专硕双导师制度一、制度背景专硕双导师制度是为了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而设立的一种导师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传统单一导师制度已不能满足现代专业硕士教育的需求。

因此,专硕双导师制度应运而生,旨在为专业硕士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学术和实践指导。

二、制度安排1、导师的选聘专硕双导师制度的导师选聘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注重导师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校内导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校外导师则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级职称。

此外,导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2、指导方式专硕双导师制度采用联合指导和分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联合指导是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分段指导则将培养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负责。

联合指导主要关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分段指导则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3、培养目标专硕双导师制度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硕士。

通过双导师的联合指导和分段指导,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同时掌握实践技能和方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导师职责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学习计划;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作业辅导;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包括选题、开题、研究进展汇报等;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校外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具体职责包括: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指导其实践项目;指导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和规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5、导师考核与评价专硕双导师制度的导师考核与评价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注重导师的工作量、指导效果和学生评价。

具体考核指标包括: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导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和就业情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导师制: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可能策略
摘要:培养高质量的教育硕士,导师是关键。

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教师专业的知识性质及对教师实践智慧的要求,基于“双导师制”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可能选择和有效途径。

“双导师制”有利于凸显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和“实践情境性”,有益于强化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有助于弥补教师在职教育的不足,同时也从中探索大学与中小学携手合作的合作型教师教育之路。

关键词:双导师制;现实基地;现实价值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培养高质量的教育硕士,导师是关键。

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教师专业知识的性质与其实践性智慧的特性,基于“双导师制”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可能尝试和有效途径。

一、“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1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1)已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体验,但尚需有效的理论提升。

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一般已经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和体验仅仅是课程学习的潜在资源,要充分激活、适时调用这些经验,还需要有效的理论提升。

(2)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但仍需要自觉的反思意识。

经验和体验需要理论提升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未有教育的理性思考,相反,阅历会促进成人学习者增强反思的能力,使其更善于兼收并蓄。

但这种反思、抽象的智慧之火需要点燃。

基础教育知识的有限性容易使他们感觉教育的单调重复,所以教师在职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点拨他们自觉的反思意识,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

(3)拥有热忱的学习渴求,但其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

虽然不乏纯粹为各种个人利益而选择接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人,但绝大多数研究生是带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因而是为解决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再学习的,明显表现出成人学习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特点。

因此,只有当学习活动有助于他们解决真实的问题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1]。

(4)享有学习的自主性,但也伴有强烈的批判性。

伴随着经验的增长和抽象反思能力的增强,成人会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但这种自主性的增强又使其对学习既渴求又挑剔,甚至会有不近人情的批判与苛求等现象。

根据以上情况,成人教育必须充分重视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即教育硕士专业教育应在尊重研究生主动学习的需求的前提下,使教育理论的学习研讨与其教育
生活经验相联系,并指向他们关心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使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成为推动其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积极力量。

为此,除了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外,“双导师制”应该是一种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

2教师专业知识的特质
自从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Shulman)等人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以来,学界普遍认同,只有建立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之上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才是教师真正安身立命的知识基础。

基于此,教育硕士培养应致力于使学生真正习得PCK,而不再出现“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两张皮”的现象。

舒尔曼指出,PCK是一种充分融合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整合性、实用性知识[2]。

但如何习得PCK是教师教育的巨大瓶颈。

在现行的教育和学术分工的体制下,来自教育科学阵营者,他们多致力于探索教育的普遍性理论,无意、无暇甚至没有能力研究具体学科的内容或学段知识的教学。

这样,要求他们面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游刃有余地在自己的教育学类课程的教学中让其理解PCK,无疑是一种过于苛刻的要求。

同样,来自学科专业阵营的学科专家,因为专心于本学科领域的科學研究,所以他们也无意、无暇或没有能力研究学科知识的教学。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本应具有体验和表现PCK的功力,但囿于其尴尬的处境(如在文理学院的学科知识群体中处于边缘地位,在强势的教育学术话语面前往往自惭形秽等)和缺乏彰显PCK知识魅力的学术底气,从而也不自觉地丧失了在教师教育实践中的话语权。

既然教师是一个极具“双专业性”的专门职业,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教育硕士专业教育就应该是充分体现这种“双专业性”的高层次教育,而且这种“双专业性”又应该是充分融合了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充分体现出PCK的知识特质的。

因此,在教育硕士专业的教育中实行“双导师制”就不啻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突破只为研究生配备一名大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的教师担任导师的做法,邀请基础教育领域经验丰富、学识深厚的“学者型教师”同时担任研究生的导师,可以帮助学生真正习得融通了“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学科教学知识”(PCK)。

3教师实践智慧的特性
教师是教育情境中的实践工作者,教师应在复杂而不确定的教育情境中展示其聪敏的教育机智和丰富灵活的个人实践经验。

个人的实践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并体现在其日常工作实践中的知识,他影响着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运用,也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

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在教师的实践中支撑其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知识,属于依存背景的经验性知识,它缺乏严密性和普适性,是一种多义的、活生生的、充满柔
性的功能性知识。

有效传递实践知识,不仅要求“知识”而且要求“经验”[3]。

教师的实践知识是以“我”为中心积累起来的。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碰到大量的教育理论与先进经验,但这些对“我”未必有意义,因为理论与实践本身拥有的价值是一回事,而能否提升“我”的价值又是一回事。

“我”的实践知识与智慧,是以“我”为中心吸收外来知识并与自身已有知识相混合之后才能浮现出的对“我”有意义的知识[4]。

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具有强烈的实践感和行动性,它建构于教学实践(in practice),又是关于实践(on practice)和指向实践(for practice)的。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行动者,其真正的能动性知识只能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之中。

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动态地建构和生成,绝非来自单纯的理论研读。

真正指导教师行为的是教师个体自己内在的认知结构与实践逻辑。

因此,教育硕士培养必须重视学员已有的教育背景,帮助其提炼自己的教育经验,通过情境认知、教育实践和反思对话,更好地吸纳并融通前沿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真正提升其实践智慧。

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现实价值
1促进教育硕士的“双专业”的发展
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双专业性”(学科专业性与教育专业性)和典型的“实践情境性”,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齐头并进的发展。

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旨在促进其学科素养与教育教学素养的“双专业化”,对此“双导师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