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为何两次诏封屈原
关于屈原的生平简介个人背景资料
关于屈原的生平简介个人背景资料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屈原的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屈原简介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到来年的正月初七日,屈原两岁,居乐平里。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
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的时间。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居乐平里。
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中国历史上的封驳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封驳制度何勇强卢敦基封驳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尚未正式起草的诏书封还词头或对已经起草成文的诏书封还并加驳正的一种制度。
封驳制度以“封还词头”等形式制约皇帝的权力。
皇帝的决定、任命、需要、想法、意见等,先由皇帝安排内宫以正式格式和程序送到中书省,中书省召集群臣商议,如果群臣认为不妥可直接退回。
封驳制度起始于唐,至宋逐步完善成熟。
封驳制度的实施对抑制君主权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明清以后,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封驳制度逐渐被废弛,退出历史舞台。
封驳制度的历史渊源后人多将唐宋时代的封驳制度追溯到汉代,清初学者顾炎武即持此说,他在《日知录》中说:“汉哀帝封董贤,而丞相王嘉封还诏书。
后汉钟离意为尚书仆射,数封还诏书。
自是封驳之事多见于史,而未以为专职也。
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
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着于《六典》。
”(顾炎武:《日知录》卷9)顾炎武详细论述了从汉至明封驳制度的发展历史。
其中汉哀帝封董贤事见于《汉书·王嘉传》的记载,谓汉哀帝时,会祖母傅太后薨,上因托傅太后遗诏,令成帝母王太后下丞相御史,益封贤二千户,及赐孔郷侯、汝昌侯、阳新侯国。
王嘉封还诏书。
(《汉书》卷86《王嘉传》)封,封缄之意。
古代臣民上书奏事,为防止泄密,密封以上,称为“封事”。
还,退回之意。
颜师古为《汉书》作注,谓“却上之于天子也”。
所谓“封还诏书”,即是将皇帝下发的诏书退回给皇帝。
《资治通鉴》也记述了这一事件,胡三省为通鉴作注,说“后世给舍封驳本此”,认为王嘉封还诏书是后世封驳制度的源头。
至于“驳”,在汉代是指驳议而言的。
宋初编类书《册府元龟》,其台省部下专列“封驳”门,序谓:汉制:群臣上书,凡品有四,驳议其一也。
盖以号令之出,风化攸系,或愆治典,乃伤国体,繇是执奏抗论,正辞理夺,封还诏命,追救缺失者有矣。
中代而下,政归台阁,机事纷委,典章尽在,夙夜出纳,周旋慎重,其或上之所举,或违於道,乃至官人之非称,法制之缪戾,壅求贤之路,失任刑之极,礼文差,僭德义隳废,挠赏罚之柄,兴冤滞之叹,权宠交构,灾谪创见,利非均济,信或未孚,莫不罄竭忠恳,敷陈要道,謇谔持正,激切指事,冀感悟於时王,用杜塞於未然,无害於成,不远而复。
中国历史故事-两度被流放的屈原
中国历史故事-两度被流放的屈原 对于屈原我们都不陌⽣,重阳节就是关于屈原的,那么除了重阳节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呢?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两度被流放的屈原吧! 两度被流放的屈原 屈原第⼀次流放地是汉北地区,为了破掉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
张仪贿赂了楚国的⼀批权贵宠⾂,⼜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带六百多⾥⼟地。
” 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跟张仪去秦国受地。
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不见楚使。
愚蠢的楚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派⼈去辱骂齐王⼀通。
齐王⼤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和秦国联合起来了。
这时张仪才出⾯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
”六百⾥变成了六⾥,楚使很⽣⽓,归报楚怀王,楚怀王⼤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万军队,⼤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地。
这时楚怀王才稍有醒悟,后悔了当初不⽤屈原之策,于是他决定复⽤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
秦两次⼤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半以求和。
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
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地说:“以我张仪⼀个⼈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地,⾂愿意到楚国去。
”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前⼀番花⾔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
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楚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得⽆影⽆踪了。
这样楚国对齐国⼜⼀次⼤失信⽤。
前305年,楚怀王⼆⼗四年,楚⼜⼀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年,楚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县)。
当时屈原虽竭⼒反对,结果不但⽆效,反⽽遭到了第⼀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带及汉⽔上游地区)。
屈原被流放到哪里_屈原被楚王流放的原因
屈原被流放到哪里_屈原被楚王流放的原因一生经历了两次流亡,这是要多不讨国君喜欢才会遭到国君的如此对待呢?到底屈原在朝为官的时候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被楚王流放,而他的两次流放都去了哪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屈原被流放到哪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屈原被流放到哪里屈原一生经历了两次流放,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04年,这一次他被流放到汉北,汉北就是汉水的上游,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境内。
这次屈原在外流放了五年,五年之后又被楚怀王重新任用返回都城。
可是回到都城之后三年,屈原又被流放了,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
屈原第二次流放的地点是江南的荒僻之地,据记载,他流放的路线是从楚国都城郢都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今湖北沙市东南地区)、郢都的东门,再经过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今安徽青阳县)。
比起第一流放,第二次被流放的时间更加长,而途径的路线也更加艰辛,前前后后共历时18年。
屈原被流放就是因为不被国君重用,可是一向才智过人的屈原怎么会突然不被任用了呢?要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原因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屈原被楚王流放的原因先来说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吧。
当时,屈原官拜左徒,而且身兼多职,他在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主张变法削弱贵族势力,然而贵族数量庞大,势力强大,非他一人之力能动摇,所以最终他抵不过贵族势力,遭到陷害而被流放,这便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
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是因为奸臣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坏话,而楚怀王昏庸,竟信以为真,于是将屈原流放。
那么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是因为什么呢?公元前299年屈原第一次流放归来,三年后,怀王死于秦国,屈原一直主张不要与秦国议和,而是与秦国保持距离,虽然这次事件让秦楚断交,但是后来迫于秦国压力,楚国不得已还是要与秦国议和,屈原再三劝谏终无用,最终反而因为不忠不义而被流放。
其实这一次,屈原说的也是对的,不与秦国议和,或许楚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屈原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一直努力劝谏。
历代皇帝对二程的12封诏书和御祭文
历代皇帝对二程的12封诏书和御祭文宋、元、明、清时期,程颢、程颐备受朝廷推崇,先后有6位皇帝下发12封诏书,对二程进行褒赠和加封。
这6位皇帝为:宋哲宗赵煦、宋高宗赵构、宋理宗赵昀、宋宁宗赵扩、元文宗图帖睦尔、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制词”“制”也称诏书,是诏书上的文字。
“指挥”是宋代对诏书的称谓。
嵩县两程祠道学堂内,布展有历代皇帝对二程的诏书和御祭文。
朕惟伊川先生,绍明道学,为宋儒宗。
虽屡被褒荣,而世禄弗及,未称崇奖儒先之意。
可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敕明道初元,天于河南,笃生大贤。
是似颜子,故任左承议郎宗正寺丞,谥“纯”。
程颢德性粹甚,天理浑然。
由明而诚,有过化存神之妙。
自体达用,有绥来动和之功。
使得相于熙宁,苍生之福未艾。
朕每追惜之。
然诵其遗书,如有用我期月而可。
真足以开万世之太平也。
爰跻从祀,仍锡追封。
以示褒崇,以劝来者。
可特封河南伯。
馀如故。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敕明道二年,天于河南,挺生儒宗。
似是曾子,故任左通直郎崇政殿说书、赠朝请大夫、直龙图阁,谥“正”。
程颐,直内方外,智崇礼卑,物格知至,则由体验之功。
任重道远,则自恃守之固。
发明六艺,辞严义密。
怡然理顺,涣然冰释。
岂独天下之士,受先觉之赐。
朕万机之暇,垂意经术,所籍以缉熙多矣!爰跻从祀,仍锡追封。
以示褒崇,以劝来者。
可特封伊阳伯。
馀如故。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朕惟孟氏以来,千有馀载。
不有先觉,孰任其承。
故伊阳伯程颐,本诸躬行,动有师法。
谓初学入德,始乎致知格物;谓从时随道,在乎观象玩辞。
遗书虽见于表章,异数尚稽于封册。
胙之大国,庸示褒崇。
呜呼,规距準绳。
庶有存于矜式,火龙黻黼,匪徒侈于仪章。
懋相人文,以对休命。
可加封洛国公。
主者施行。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朕惟三千之徒,莫先颜氏。
睠言往哲,式克似之。
故河南伯程颢,体备至和,躬承绝学,元气之会,锺于独得,圣人之道,赖以复明。
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
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名正则,字灵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战国辞赋家屈原的生平简介篇1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从小爱好读书,虽是贵族出身,但深知百姓的穷苦。
秦军来犯时,屈原凭借自己的智慧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次年被怀王召为县丞,不久升为左徒。
屈原主张变法,由于变法得罪了不少旧贵族和一些顽固势力,几次被流放,后楚国被秦国攻占,屈原彻底失望,投入汨罗江而死。
屈原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被流放,他不愿自己高尚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所以投江自尽。
屈原死后,当地的百姓纷纷前去凭吊,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去咬屈原的尸体,后来发展成了粽子。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这位高尚的爱国诗人,这一天逐渐发展成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开创了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也是出自他的作品,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从古至今,人们对屈原的评价都非常高,如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就曾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屈原的诗有什么特点楚国诗人屈原,出生于贵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怀王信任赏识,颇有抱负,在楚国政务上有不错的业绩,一直主张连结盟国对抗秦国。
楚怀王去世之后,屈原被小人陷害,楚王蒙蔽心智误信小人竟然下令把屈原流放到了偏远地区。
屈原曾是一个政治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因为不得志,心里苦闷烦多,他的诗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
代表作是《离骚》,《离骚》是诗歌海洋里最闪亮的宝石,后人多为歌颂。
《离骚》是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诗歌。
屈原在这首诗里突破旧时传统,创新出了楚辞的体裁格式,较之以前,诗歌词句形式更加自由。
《离骚》有两千多字,三百多句诗句,分为前后两部份。
论北宋熙宁年间的宗室改革
论北宋熙宁年间的宗室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序幕是从改革宗室制度拉开的。
这是一次全面的宗室改革,遵行的原则是“属有亲疏,则恩有隆杀;才有贤否,则禄有重轻”,尽可能做到“或以九族辨尊卑,或以五宗纪远近,或听推恩而分子弟,或许自试而效才能,或宗子之贤得从科举,或诸王之女自主婚姻,尽前世之所行,顾当今之未备”。
要点是限制宗室的特权,关键是鼓励宗室成员出宫为官,参与政务,领取官俸;对宗室远亲不再赐名授官,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同时,对不愿出宫为官者加以种种限制,力求减少财政支出。
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至少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
最后,熙宁五年,大宗正司上编修条例六卷,宗室管理走上规范化之路。
[1](卷二百三十,熙宁五年二月甲寅条,P5589)至此,宗室改革告一段落。
三、宗室改革的成功的原因这场改革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当从上身为亲疏”[2](卷四,熙宁二年三月壬辰条,P171),即宋神宗从自身做起,进行改革。
宋神宗是濮安懿王之后。
濮安懿王有子二十七人,孙一百二十六人,曾孙五百五十三人,而嗣封者只有十六人。
[4](帝系二之三四)并规定“将来更不袭封”[4](帝系二之三六)。
同时,“初除授,女止三人,除正县主,男并与正率”。
[4](帝系二之四四)到了徽宗大观年间,濮安懿王之后裔已经是既“无赐名授官之制”,又“无禄廪赐予之法”,陷入了“贫乏匮困,或不能自存”的境地。
[4](帝系二之四○)从这些史实来看,宋神宗确实没有徇私。
这是“宗室事何以不纷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这次宗室改革是“两府大臣共议,故大臣无动摇者”[2](卷七,熙宁三年三月丙申条,P338)。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是宋朝政军最高机构,号称“二府”。
这两个机构号令一致,宗室成员和文武百官就很难有异议。
此外,宗室成员的官职,无论是原有的一套专有官阶,还是后来出宫为官的官阶,一部分属中书门下管辖,一部分属枢密院管辖,也需要二者协调一致。
这是“宗室事何以不纷纷”的重要原因之二。
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
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生平经历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泊船瓜洲》课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吹绿了。 还:归、回。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意:
京口与瓜州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只有 几座山的距离。 一年一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明月什 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再回到家乡呢?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 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 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 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 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
山,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思想家。其诗文多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 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日》《梅花》《王文公文集》 《临川先生文集》等。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 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 了官,并且被两次罢官。
这一次,宋神宗又下诏恢复他的相位,希望他继续推行 新法,然而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 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 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 违心的。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这首 诗就写于他探亲回京的途中。
课文解读
本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 瓜洲
停船靠岸 一地点名,在长江北岸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屈原一生中的两次被流放
屈原一生中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流放屈原一生被流放过两次,第一次流放的地方是汉北,在汉水上游地区。
公元前313年,也就是楚怀王十六年的时候,秦国为了破楚、齐两国联盟,派张仪前往楚国,贿赂当时楚国的权贵宠臣,又骗楚王说:“如果楚国不和联盟,秦国就把商、于一带六百多里的土地献给秦国。
”楚怀王目光短浅,相信张仪,把相印授予使者,令其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土地。
回到秦国后张义装病不见楚国使者。
楚怀王还以为张仪怀疑他与齐国不是真的断交,于是派人去齐国把齐王辱骂一番。
惹得齐王大怒,断楚亲秦。
而后张仪面见楚使说:“为什么您不去接受秦国的土地呢?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楚国使者傻了眼,原来的六百里现在变成了六里,使者大怒而归报楚怀王,楚怀王大怒,立即兴师伐秦,先后两次,结果都大败而归,还损失八万大军,名将屈丐、逢侯丑等70余人成了俘虏,汉中郡被秦军占领。
怀王二十四年,秦国与楚国结下“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由于屈原反对这个结盟,被逐出郢都,流放到了汉北。
到了公元前303年,也就是楚怀王二十六年的时候,因为楚违背纵约定,被齐国、韩国、魏国联合声讨。
楚国向秦国求救,为表示诚意,把太子送去秦国当作人质。
第二年,楚国的太子杀了秦国的一个大夫逃回了楚国。
公元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事件此为借口,联合齐国、韩国、魏国一起攻打楚国,杀死了楚国大将唐昧,拿下重丘(今河南省泌阳县东北)。
公元前300年又攻打楚,消灭2万楚军,又杀死了楚国大将景缺。
直到这时侯,昏庸无道的楚怀王才想起与齐国联盟的重要性,于是他有让太子到齐国去做人质,求与齐国联盟抵抗秦国。
公元前299 年,秦又发兵攻打楚国,拿下八个城。
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秦昭王又假意“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省商县东)相会。
此时屈原已经从流放地汉北返回,和大臣昭雎等人一起力劝怀王,阻止他去赴会,说:“秦,不可信,虎狼之国,不如无行。
”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害怕惹怒秦王,于是他竭力怂恿楚怀王去赴会。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66宋神宗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66宋神宗编辑张书林宋神宗(1048—1085),名赵顼,原名仲鍼,英宗赵曙长子。
嘉祐八年(1063)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进封颍王。
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宋神宗,时年20 岁。
据《宋史》记载,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
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
神宗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065)亏空已达1570 多万。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
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神宗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赵顼在即位之前已闻知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和才能,并“由是想见其人”,因此即位不数月,就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
几个月后,又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寄以治国安邦的厚望。
神宗对王安石的器重,引起了在朝老臣的不满。
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本该辅佐新帝,有所作为,然而见神宗提拔新人,却坚辞相位,出判相州。
神宗问:“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韩琦说:“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表明了他反对王安石执政的态度。
元老重臣富弼在罢相位时,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荐了文彦博。
对此,神宗或以不答相对,或以默然置之,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侍读孙固等也都以王安石“护前自用”、“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理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
面对种种阻挠,神宗不以为然,力排众议,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从而揭开了变法图治、富国强兵的序幕。
历朝屈原封号及用于庙额情况考
历朝 屈 原 封 号及 用 于 庙 额 情 况 考
龚 红林
( 湖北 大学文学 院 , 湖北武汉 ,3 02 40 6 )
摘要 : 据现有文献考证 , 历朝敕封屈原始 自晚唐。唐封“ 昭灵侯” 后晋封 “ 显公 ” 北宋元 丰三年封“ 、 威 、 清
烈公” 元丰六年 封“ 、 忠洁侯”政 和元年后统一为“ 、 清烈公 ” 、元延佑 五年封 “ 忠节清烈公” 明洪武二年封“ 、 楚
三间大夫屈平 氏之神” 。民间传 清代 封屈原“ 靖楚江王” “ 、 忠烈王” 昭灵” 清烈” 忠洁” 曾用 于各 地屈 。“ “ “ 均
原庙额 , 清烈” 但“ 历史沿用 时间最长 , 而元仁宗所敕封 号未作庙额。《 湘阴县图志 ・ 典礼志》《 湖广通 志 ・ 祀 典志 ・ 祠庙 附》 于屈原封 号的记载均有似是 而非之误 。 关
作者简介 : 龚红林(94 17一
) 女, , 湖北五峰人 , 副教授 , 大学文学 院 中国古代 文学 20 级博 士研 究 湖北 09
生。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文 学与文化 的教 学与研究。
屈原 , , 名平 楚怀王时期曾官至左徒 , 以三闾大
元年九月二 十九 日敕 处分” 作答 。可知, 屈原首次
此记载 , 将宋代所封 “ 清烈公” 误记载为唐代封号 ,
显 然错 误 。
再按 ,湘 阴县 图志 ・ 《 典礼志》 泪罗庙” :案 “ 下 “ 唐天宝七年 , 敕所在忠 臣, 自傅说而下十六人 , 置祠 宇致祭 。长沙郡楚三问大夫屈原 , 梁开平元年封为
昭灵侯。 - ’ ”4 后梁 开平 元年 (0 ) 9 7 比屈原始 封 的
21 02年 2月 第3 0卷 第 1 期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屈原封号考论
之初提倡 臣子赤胆忠心 、 舍身救 国的契机 ; 从地方官吏看 , 敕封屈原 , 既可利用屈原已有 的民间信仰在乱 世凝 聚民心 , 护佑一方政权 的稳定 , 又可向新君表 白忠心 , 故而新官上任 , 常常奏请封赐地方庙宇和历史
或 能祛 疑 。
一
、
敕 封 屈 原 始 自晚 唐
历朝敕封屈原始 自晚唐。 唐哀帝李祝天{元年(0 年 ) ; 占 94 九月二十九 日, 敕封屈原“ 昭灵侯” 。 据考 , 历朝敕封屈原始 自晚唐 , 应与唐末藩镇 割据 的动乱形势有关 。 屈原在唐代 天j 元年 (0 ; 占 94年 ) 封为“ 昭灵侯” 正是唐代最后一个皇帝登基的时候 , 时, 此时, 历史车轮已经到了唐朝历史的倒数第三年 。 天{ 四年 (0 年 )朱温灭唐建立“ , ; 占 97 , 梁” 史称后梁。 此乱世之秋 , 值 皇帝依从地方节度使 的奏表敕封屈 原 。 旧唐书 ・ 《 哀帝本纪》 :( ; 载 “ 天{ 二年六月 ) 占 壬寅, 湖南马殷奏 , 岳州洞庭青草之侧 , 有古祠 四所 , 先以荒
名人。
[ 收稿 日期 ] 0 1 0 — 9 2 1- 3 2
[ 作者简介 ] 龚红林 (9 4 , , 17 一)女 土家族 , 湖北五峰人 , 湖北大学文学 院 2 0 09级博 士研 究生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古
代 文学 与文化研究 。
第 1 期
龚红林 : 屈原封号考论
[ 中图分 类号 ] 2 62 [ I0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7 9 2 1 ) 1 O2 — 5 0 14 9 (0 2 O 一 0 8 0
历史趣谈:屈原为何两次被流放?屈原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屈原为何两次被流放?屈原怎么死的?
导语: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但是他始终得不到掌权者的信赖,他的政治主张自然也无法实行,甚至还被两次流放。
在屡屡受挫,心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但是他始终得不到掌权者的信赖,他的政治主张自然也无法实行,甚至还被两次流放。
在屡屡受挫,心如死灰之后,屈原最终投江而亡。
屈原为什么会被流放
公元前304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
当时,秦楚在经历了矛盾重重和剑拔弩张之后,又重新复合了,这与屈原的的谋划是完全相反的。
而屈原因实行变法改革,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
屈原知道必然会有人在楚怀王的面前陷害他,无奈之下,他为了避祸,流亡于汉北。
公元前299年,那时屈原已从流放地回到了京都,知道了楚怀王要赴秦国之约时,力劝楚怀王不要亲信秦国,亲赴险地。
奈何楚怀王幼子惧怕秦王之威严,怂恿楚王前去。
果然,秦军以楚王为人质,要楚国以城换人。
楚国另立新君,不愿割地。
这就惹怒了秦王,发兵攻楚,楚军大败,赔城十六。
公元前296年,屈原被第二次流放,此次他被流放到了南方偏僻地带。
而这次流放时间长达十六年之久。
他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是在这时间段完成的。
屈原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郢都被秦国攻占,迫于无奈,楚王就只能迁都。
此时是屈原刚刚结束流放,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次回到郢都,屈原闻讯之后,心如死灰,自知此生只怕是回郢都无望了。
生活常识分享。
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简介
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2-3]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也是政治家,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秭归屈原传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屈原的历史典故
屈原的历史典故有关屈原的历史典故(精选12篇)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屈原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屈原的历史典故篇1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
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
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
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
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
《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第一篇。
《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
“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
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
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
请大神帮帮忙吧。
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屈原的历史典故篇2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
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
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
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
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
论宋神宗熙宁年间的两次诏求直言
安定 人 心 , 宋 神宗 采取 了应 灾求 言 的传统 政治 措施 , 于熙 宁 七 年 ( 1 0 7 4年 ) 三 月 下 诏 求 言 。反 变 法 派 便
利用 这 次机会 上 书 攻击 新 法 与 新 党 , 将 旱 灾 产 生 的 原 因归 咎 于新 法 的实 行 。熙 宁八 年 ( 1 0 7 5年 ) 十月
员 进行 攻讦 。因此 , 这 两 次求 言 既是 典 型 的 因灾求 言, 又为 变法 派 与反 变 法 派 相 互攻 讦 的舆 论 争 夺 提
供 了机 会 , 其 影 响不仅 关乎 王安 石变 法 的命运 , 更进
一
法造 势 。 因此 , 在 整顿 台谏 问题上 , 王安 石与 宋神 宗 主 张一致 , 直 接上 疏提 出更换 谏员 , 一来 可 以灭反 对
丰 时 期 乃 至 以 后 的 政 局 演 变都 产 生 了一 定 影 响 。 关键词 : 宋神 宗 ; 熙丰变法 ; 诏 求直言 ; 党 争 中图分类号 : K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4 6 2 X( 2 0 1 6 ) 0 6 — 0 0 5 4 — 0 5
熙 宁二 年 ( 1 0 6 9年 ) , 在宋神宗支持下 , 由王 安
早 已暗流 汹涌 。由于位高 望重 的元 老重 臣反对 变法
者多 , 王安 石为 推进 变法 , 极力 提拔 资历 不足但 赞 同
石 主导 初行新 法 , 但 新 法 之 路 并 不顺 畅 。早 在 变法
之前 , 反 变法 的 呼声 就 已响 成 一 片 ; 变法 施 行 之 后 , 更是 受 到反 变法 派 的公 开抨 击 和消极 抵制 。熙 宁六 年( 1 0 7 3 年) 又久旱不雨, 百姓 嗟叹, 民情 汹 汹 。为
历代封祀屈原考
历代封祀屈原考崔显艳【摘要】屈原死后,曾和众多的功臣和文化名人一样,受到民间较为广泛的祭祀.其庙祠从汉代开始,主要在楚地;唐代主要在湖南、湖北,宋时发展到广州,明以后延及江西、江苏、台湾等地.清代屈原的庙祠非常普遍,不仅是屈原更加深入人心,大概与反对满清有关,是人们将忠君爱国的屈原当作一面反清旗帜.官方在唐封其为昭灵侯,更多肯定的是屈原的文化价值.宋封其为忠洁侯,继又封清烈公;元封其为忠洁清烈公,明复其号"楚三闻大夫屈平氏之神",则更多的是肯定屈原忠君爱国的政治价值.【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3页(P159-161)【关键词】屈原;庙祀;封谥【作者】崔显艳【作者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四川,内江,6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屈原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死后曾和众多的功臣和文化名人一样,受到民间较为广泛的祭祀,并受官方封谥。
考察屈原的庙祀和封谥,能见屈原传播的原由。
故现就历代屈原的庙祀和所封作一小考。
屈原受到最高统治者封谥,始于唐代,宋、元、明代都有加封。
唐封屈原为昭灵侯。
《旧唐书》卷二十下:“湖南马殷奏,岳州洞庭、青草之侧,有古祠四所,先以荒圮,臣复修庙了毕,乞赐名额者。
敕旨黄陵二妃祠曰懿节,洞庭君祠曰利涉侯,青草祠曰安流侯;三闾大夫祠,先以澧朗观察使雷满奏,巳封昭灵侯,宜依天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处分。
”《渊鉴类函》卷一百七十一云:“昭宗天佑二年,封楚三闾大夫屈原为昭灵侯。
”宋封屈原为忠洁侯。
《宋史》卷十六:“神宗元丰六年丙午,封楚三闾大夫屈平为忠洁侯。
”又元陈《通鉴续编》卷九:“六年春,正月,追封楚三闾大夫屈平为忠洁侯。
”宋同时又封屈原为清烈公。
《宋史》卷一百五 (吉礼八):“秘书监何志同言:诸州祠庙多有封爵未正之处,如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宋广州东五里有清烈公祠屈平庙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神宗为何两次诏封屈原提要:北宋皇帝宋神宗在三年内两次下诏,赐封屈原。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宋神宗要推行变法,反贪治腐,富国强兵,于是想到了“明于治乱,行廉志洁”的屈原,有点思贤若渴的心情。
宋神宗两次诏封意在全国形成社会影响,旨在要求人民学习屈原的“美政”治国理念和清政廉洁的情操,使国家更加富强起来。
主题词:宋神宗诏封屈原一北宋元丰3年(1080年)端午节间,宋神宗皇帝下旨,诏封屈原为“清烈公”。
诏书传到湖北归州(现秭归县),屈原家乡的老百姓及贤达们自发募捐款项,于是将“三闾大夫祠”(唐元和15年建),修缮一新,更名为“清烈公祠”。
元丰6年(1083年)正月“丙午,封楚三闾大夫屈平为忠洁候。
”1《宋史〃神宗本纪》载:诏书送达湖南潭州(现长沙市)。
《宋史〃礼志》载:“屈原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候。
”一代皇帝在三年内两次下旨,诏封一位事隔1300多年的古人,在300多年的宋朝仅此一人,在中华历史上皇帝为屈原诏封也是绝无仅有的。
宋神宗为什么要两度诏封屈原,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以餐读者。
1、宋朝的时代背景分析宋朝是从晚诏“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脱颖而出,宋王朝建立后其疆土,人口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小的朝代,在当时的东部、北部、西部有辽金、夏三大势力的封建割据,其国家规模远不如汉、唐两代。
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到宋神宗(赵顼)这里已是第六代皇帝了。
但宋朝的国家治理不是很顺,国家内每年都有农民军起义造反,据史料记载,“从宋太祖乾德3年(966年)至宋神宗元丰7年(1084年)的百余年间,爆发了约30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加之辽、金、夏等国的边防战争,北宋年间一直是一个不安宁的国度,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治理与建设。
宋神宗是前任皇帝宋英宗的长子,继位之前曾担任过安洲(今湖北安陆)观察使;忠武军节度使;同中出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
英宗治平3年(1066年)正式立为太子,次年登基继承皇位。
宋神宗执政的18年间,启用了许多有文才的高官来辅佐他的政权,其中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39人,相当现代的国务院总理,副宰相(参知正事)410人,比较有影响的要数欧阳修和王安石两人。
欧阳修5(1007-1072)当了仁宗、英宗、神宗三代皇帝的宰相,可谓是三朝元老,但因论事刚直而三次被贬,到晚年在政治上趋于保守,由赞成范仲淹的“新政”走向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6(1021-1086),宋神宗熙宁2年(1069)官拜参加政事,同平章事,次年正式入相,任内积极推行“变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特设“制臵三司条例司”,并亲自主持实施“农田水利、方田均税、青苗、免役、均输、市场、保甲、将兵“等新法,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终因斗不过朝庭权贵和保守势力,加之宋神宗左右不定,被迫两次下野。
宋朝建立之初,各项政治制度与政策大多沿用唐代的典制。
宋朝的创立者们与广大的知识分子都感到,单靠军人掌权的危害很大,于是提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对待国家所依仗的文官阶层自然别有,将骄兵悍将之风弱化,故而转向“文治之世”。
这样长期以往,宋朝的政治上又平添了两大弱点,一是中英集权过甚,使得地方政府缚手缚脚,基本上无大事可做,更谈不上搞好地方建设,要么实行“放任主义”,导致地方官吏又“皆欲剥民以自利。
”7二是宋代的谏官制度又使大权集揽在中央,造成自身有掉转不灵之苦。
2、北宋的财政经济背景由于北宋王朝实行由士大夫治理国家的国策,使之文官的俸禄不断增加。
《宋史〃职官志》载:宰相、枢密使级别的高官正俸(正工资)300贯(宋制一贯等于1000文银,5贯为1绽银),每年的服装各有绫20匹、绢30匹(1匹等于4丈,1丈相当现制3.12米),绵百两,禄粟每月100石(石即担,1担为100斤)。
地方小官如县令,每月俸钱12至20贯,米为3至5石。
不仅如此,朝廷还给各级官员的家属发放衣、粮、冬春服装,甚至还有茶叶、米面、酒、柴禾、木炭、马料等,几乎全被朝廷供养。
所有这些还不包括官员的职田,若按官阶授予土地,少则数顷,多的可达40顷(1顷为15亩),职田收入全归官员自己。
由于文官有如此丰厚的待遇,使得谁也不愿放弃官位,即便已年老体弱且不能做事的宦官都要赖在朝廷,这样就促长了一种风气,人们想方设法削尖脑袋也挤进朝廷的文官阶层。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有官员曾上书说其弊端:“近年以来,朝廷优待资格稍高的官员,在他们年老不能为国任事时,安臵在宫观官职,优与俸禄,以显示朝廷的恩意厚重,由于人数不限,臣僚冒昧无耻,追逐安闲,贪恋厚禄,有的精神末衰,年富力强,便游手好闲求此职位……到今日,内外宫观百余员,无丝毫实际事务可做,而每年耗资国库数万缗(缗为成串的钱,1000文为1缗)。
冗官也就成为北宋王朝沉重的经济负担。
真宗皇帝(998年)时代,北宋的官员只有1万多人,仅过了40年,官员总数已超过2万人,到英宗时代已达2.4万人,北宋朝廷的财政收入大量地耗费在官员们的身上。
北宋初年,国库收入的钱、粮、绢布等达2千多万缗,收支后还有多半结余,可到了真宗天禧年岁末,国库收入达1亿5千万,支出1亿2千万,年结余还有3千万,但到仁宗(1023年)时代,其财政收支状况已基本没有结余了。
但为了支撑庞大的财政支,只有增加税赋,其程度已达到唐朝时期的7倍之多。
民间也因国家大量搜刮民财形成了极度的贫困,老百姓根本无法休养生息,加剧了全国各地的造反起义年连不断地发生。
朝廷聚敛的大量财富则消耗在政府的冗官和冗兵两个无底洞中。
并且每到年节日,如寒食节(即春节)、端午节、冬至节,朝廷还有特殊开支,如皇帝对官员的赏赐,再就是公款办节庆活动,举办晏席等。
另外,每年还要安抚北方的辽、金、夏等国,都要无偿地拨款(岁赐)支出。
《国史大纲〃两宋之部》载:“太宗皇帝时达500余万缗,全以金、银、绫、绢、施、紬平直赐给,真宗时达7百余万缗;仁宗时达1千2百余万缗;英宗时达1千3百缗”。
《宋史〃食货志》载:1065年(英宗治平2年),朝廷财政收入达1亿6百30万,但支出有1亿2千34万,非常支出又有1千1百50万,国库短亏1千500万之多。
在宋神宗即位之前,宋朝的财政经济已经到破产的危险境地。
3、宋神宗的改革初衷宋神宗年轻时曾任过朝廷的许多要职,谙知朝廷沉积了诸多弊端。
即位后,力图革除万世之弊,准备大干一番,指出“累世国循未俗之弊”,一定要富国强兵。
他经常召文武大臣朝议差役利害,戮力改革,整顿冗官,革除弊政。
他曾下令宣布:今后文武官员致士,有功劳,政绩显著的,可以全额支出钱粮、衣物赏赐;没有显著功绩,其任期内也无贪污渎职等罪过的,退休后减半;有过错犯罪,一律罢官、免职、治罪,要求文武百官为政清廉,抵制腐败之风。
如宋神宗登基不久,便下令取消了北宋有名的“润笔费”的规定。
为了革除弊政,削减冗官,提升经济,宋神宗大胆起用了王安石任宰相,一是全力支持王安石推行变法,二是在宫廷上下整顿吏治,确保新法的实施。
宋神示20岁当皇帝,可谓年富力强,也很想有所作为,他的变法理财,整顿官吏,惩治腐败的意图与王安石的变法一拍即合,1069年(熙宁2年)2月,宋神宗调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了北宋江历史上的第二次变法。
王安石史称“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早在仁宗、英宗年间,年轻的王安石就上奏万言书,指出:天下财力困穷,风俗衰坏,在于“不知法度。
”他以宋朝官僚政治的腐败为中心,对官制、科举以及因循苟且,奢糜无节的颓风,作了全面的揭露。
主张全面“改易更革”,却不为仁宗、英宗二帝所采纳。
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此时受命执政,积极配合宋神宗的变革思想,首先建立了一个主持变法的新机构“制臵三司条例司”(户部、度支、盐铁),制定并颁布了8条新法,其中6条谓“富国”之法,如: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水利法、市易法等,两条谓之“强兵”这法,即:保甲法、保兵法。
并逐渐出现新的转机。
宋神宗之前的范仲淹变法,因保守势力的抵制与攻击而失败。
不到30年,王安石继之又起,树起了改革大旗。
所不同的是,反对范仲淹的全是当时的小人,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则大多数是当时的君子,如司马光、欧阳修、吕公弼、唐介、韩琦等,加上宋神宗也摇摆不定,结局是宋神宗改革事与愿违,王安石变法无果而终。
二屈原投江殉国1200多年后,却被中国的一代皇帝在三年内两次诏封,可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美谈与幸事。
宋神宗当政朝间为什么这样推崇屈原,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北宋时期的历史、政法、经济、社会背景,还有以下几点也能说明就理。
1、诏封赐名源自屈原的诗句宋神宗第一次封屈原为“清烈公”,第二次封为“忠洁候”。
“清烈”与“忠洁”的命名其实都来自屈原的诗句。
《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久是死了也要保持一辈子的清白,这也正是前辈先贤们所赞赏的。
《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我从小就清白廉洁,到现在这个样子了仍然坚持正义而不被左右(沫)。
《楚辞集注》解:“清者,其志不染;廉者,其行之有辨;洁者,其身之不污”。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身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綮楹乎”。
我宁可廉洁正直以保自身的纯洁清白,也不愿处世圆滑像油脂、熟牛皮那样被弯曲而苟且偷生。
《惜诵》:“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胧”。
我竭尽忠诚为国君做事,反遭众人排挤而孤苦伶仃。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贫贱。
”对待君王没有谁比我更忠诚,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贵贱和回报。
这些诗词句句都蕴含着“清烈”与“忠洁”之意。
汉司马迁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灂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只有20岁的司马迁对投江150年后的屈原给予这样的评价,可见屈原对司马迁的影响之深,以致后来司马迁写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至理名言。
2、宋神宗了解屈原多少宋神宗青年时“天性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在太子位时,喜读《楚辞》、《韩非子》等收,曾亲自抄录,命僚属校勘。
8登基后,熙宁元年,司马光进读《资治通鉴》,至苏秦约六国从事,帝曰:“苏秦,张仪掉三寸舌,乃能如是乎?”光对曰:“纵横之术,无益于治。
臣所以存其事于书者,欲见当时之风俗,专以辩说相高,人君悉国而听之,此所谓利口覆邦者也。
帝曰:闻卿进读,终日忘倦。
9从“日晏忘食”到“终日忘倦”,宋神宗还是一个好学之人。
宋神宗与司马光讨论的“纵横之术”,是当时战国七雄时代楚国推行的“合纵”(史称合纵术)战略,即以楚、齐为首联合燕、赵、韩、魏结成六国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秦国则联盟齐国推行“连横”(史称连横术)战略以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