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是什么

合集下载

我国宋代审计监察体系概述

我国宋代审计监察体系概述

2017年第18期作者简介:刘梦妍(1993.3-),女,山东人,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7.18.015我国宋代审计监察体系概述□刘梦妍摘要:纵观我国我国古代审计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其产生和发展都较早,并且在宋朝进入较为繁盛的阶段。

而这种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朝代演变过程中各朝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影响。

宋朝审计的制度和体系在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之后,到达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为财政的开源节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宋代审计历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审计提供指引和启示。

关键词:宋朝;古代审计;审计监察;审计制度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8-0026-02中国图书分类号:F239.22文献标志码:A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河西300222)我国古代审计史的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朝代演变过程中各朝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影响。

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审计随着国家的建立,萌芽于夏商周时期;随着文化经济发展,百家争鸣,初步发展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随着时局的动荡与战乱的频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停滞与变革;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在隋唐宋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日渐式微,在元明清时期逐步走向衰落。

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文化时代,其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且广度和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都达到了较为繁盛的阶段。

这一繁荣的背后,实则是经济的繁荣。

与唐代及前代相比,宋代的农业和商业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也就为文化的繁荣及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加之隋唐时期形成的有关财政、税收及审计的基础,宋代审计监察体系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相对较为完善和健全的。

1宋代审计监察制度的发展阶段宋朝的审计监察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划分,是从宋初至熙丰新法(熙宁变法与元丰改制的合称)开始前,持续时间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068年。

赵顼简介——精选推荐

赵顼简介——精选推荐

赵顼简介 宋神宗赵顼 (1048~1085) 北宋第六代皇帝。

1067~1085年在位。

年号为熙宁、元丰。

宋英宗赵曙之⼦,继位时不满⼆⼗岁。

他怀有恢复旧疆的强烈愿望,⼗多岁时,曾披甲去见祖母曹后;对群⾂提到仁宗时辽朝趁宋西边紧张之际,兴端讹诈,便激动得落泪。

继位后,即向元⽼重⾂富弼征询致国盛强之道,试图有⼀番作为。

但富弼要他⼆⼗年不谈兵。

在⼀⽚守旧的政治⽓氛中,神宗遇到了王安⽯,君⾂之间在富国强兵的总⽬标上取得了⼀致的认识;神宗遂将⾰新的重任寄托于王安⽯,⾃熙宁⼆年(1069)开展了蓬勃的变法运动。

熙宁年间所取得的重⼤成就,诸如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封建统治⼒量的加强,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等等,同神宗的积极⽀持是分不开的。

但在变法的关键时刻,在抑制豪强、调节社会⽭盾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神宗与王安⽯的分歧也暴露出来。

神宗总是经不住豪强兼并势⼒及其代⾔⼈的威吓,⼀再表现出犹豫动摇,因⽽王安⽯当⾯批评他“刚健不⾜”,称他的作为不过是“纸铺孙家所为”,不能压下豪强兼并势⼒的嚣张⽓焰,使变法产⽣更多的成效。

随着分歧的扩⼤,王安⽯两次罢相,神宗亲⾃主持变法,⽤⼀些唯唯诺诺的庸⼈如王珪之流趋奉左右,不但失去熙宁年间的开明⽓象,⽽且“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把变法引导到单纯增加财政收⼊和强化专制统治的道路上。

国家专利制度扩⼤了,如部分川茶因同西北少数民族博易马匹⽽变为征榷,京东冶铁也成为国家的专利。

征榷制扩⼤的结果,连变怯派章惇也不得不承认它的严重性,指出:“京东铁、马,福建茶、盐,⼀⽇不去,有⼀⽇之害。

”于此同时,在神宗主持下,对职官制度也进⾏了改⾰(见元丰改制)。

元丰四年(1081),神宗还凭借⼏年来积蓄的军事⼒量,对西夏发动了强⼤的攻势。

是年⼋⽉,在宋夏交界的弧形线上,宋调动了熙河、奏凤等五路⼤军,不下四⼗万,运夫也有⼆⼗多万,准备⼀举攻占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和西平府(今宁夏灵武西南),击破西夏。

由于“五路并进,⽽⽆⼤帅”,步调既不⼀致,各路⼜互不协同,加上领兵将官⾼遵裕、王中正辈的庸劣,泾原、环庆两路军屯兵于西平府城下,被西夏决七级渠冲淹,以⾄溃败逃散,以告终。

元祐更化简介元祐更化的内容是什么

元祐更化简介元祐更化的内容是什么

元祐更化简介元祐更化的内容是什么元祐更化简介元祐更化,是指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那么元祐更化简介是什么呢?司马光铜像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危,宰相王珪率领宰执入见,要求病危的宋神宗立储,并要求皇太后听政。

此时的宋神宗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能点头同意。

之后宋哲宗继位,改年号为元祐。

由于宋哲宗继位年仅十岁,因此所有的大权由太皇太后掌握。

太皇太后对王安石的新法一直持反对态度。

但是在宋神宗面前又不能表达,只能默不作声。

等到宋神宗死后,太皇太后就开始了对新法的进行废除。

首先第一步,就是将在变法过程中受到迫害的保守派解放出来。

司马光、文彦博等被重新启用,各种反对新法的力量又重新汇聚到了一起。

之后,司马光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光明正大地反对新法。

他们将王安石的新法全盘否定,把许多旧法都恢复了。

不仅如此,保守派还将王安石等变法官员全部贬黜。

在对外政策上,保守派依然采取妥协政策,将原本已经收复的领土划给西夏,以求得太平。

原本欣欣向荣的北宋王朝,逐渐丧失了活力。

但是,由于保守派无视皇权,引起了宋哲宗的强烈不满。

在宋哲宗亲政之后,斥责反对派不懂君臣之义,把原本风光一时的保守派打压下台。

通过元祐更化的简介,可以看出,元祐更化,实际上是保守派对改革派的一次报复行为。

元祐更化的内容元祐更化,是改变北宋国运的一件大事。

司马光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对王安石的新政进行全面否定。

但是,从元祐更化的内容中看,保守派不仅恢复了旧制,还打击了改革派,给整个王朝埋下了隐患。

司马光画像元祐更化的内容之一,就是废除新法。

司马光获得权力之后,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

他称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

有了这样一个舆论准备之后,司马光开始全面打击变法。

在他的支持下,很多新法大部分被废除,原来的旧法被一一恢复使用。

比如说差役法,司马光要求全国各地要在五天之内恢复原来的差役法,废除免役法。

宋代元丰官制改革后吏部研究

宋代元丰官制改革后吏部研究

元丰三年(1080 年),宋神宗对职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其中,对吏部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罢去“三省”,实行三省合一,仅留中书省。

元丰改制以前,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朝政,多用以安置高官,三省名存实亡。

元丰改制后,撤销三省,只保留中书省,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右相,以左、右相为中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即宰相。

2. 罢去翰林学士院,将其职权并入中书舍人院。

元丰改制前,翰林学士院是独立的正三品机构,有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官,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院被撤销,翰林学士等官被并入中书舍人院,成为起草诏书的官员。

3. 罢去三司,将其职权并入户部。

元丰改制前,三司是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其长官三司使号称“计相”,权力很大。

元丰改制后,撤销三司,将其职权并入户部,设尚书左、右曹,分管户部事务。

4. 恢复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的职权得到明确。

元丰改制后,恢复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各机构的职权。

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为宰相,六部尚书为各部的长官,负责处理本部事务。

总之,元丰改制是北宋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对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规范官员选拔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

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

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李正中;李景盛【摘要】宋代的宰相制度的变化,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总体的特点是继承与前朝的三省制度瓦解,三省之政合归于一;宰相受到枢密院、三司、省官员等机构制约,宰相权力受到分化、削弱;统治者选择与宰相及其背后的士大夫阶层共治天下,稳定了宋代的统治秩序,使其被称之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同时,宰相还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使皇帝无法任意妄为.总而言之,宋代宰相制度是皇权与相权博弈并互相妥协的结果.【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3)005【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宋代;宰相制度;俸禄制度【作者】李正中;李景盛【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000;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91.4宰相者,佐天子,统百官,平庶政,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政府首脑的统称,在我国古代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上承皇帝,下接官僚,是封建政权政治制度的枢纽。

宰相和宰相制度对于封建政权的稳定、国家的兴衰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广义上的宰相制度自秦代始,至清末终,历时两千年之久,总体上表现出两个显著趋势:首先,宰相的地位由高到低,所掌握的权力不断减少,从秦汉时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顶峰跌落到明清时完全成为听命于皇帝,无权独自处理政事的执行者;其次,在任职制度上,宰相由独任型到群任型再转变为兼任型,具体的历史演变,则是由秦汉单设宰相(或丞相)一职,到隋唐发展为三省制度,三省长官共同承担宰相职务,再到明清时期废除宰相专职,由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官员兼任宰相的部分职务。

宋代的宰相制度正好处于我国封建政权宰相制度变化的中间阶段,宰相的权力虽然依旧很大,但受到了枢密院、三司等其它机构的制约;同时,宋代宰相的任职制度也由宋初继承唐代的三省制度向着三省合归一省,行政机构精简合并的方向发展。

宋神宗元丰五年发生了什么

宋神宗元丰五年发生了什么

宋神宗元丰五年发生了什么第一件就是宋神宗的元丰改制,这不算什么大事,毕竟慈宁宫改国号的第一年开始就已经在施行了。

这一年宋神宗以别朝的制度为基础,颁行三省、枢密、六部新官制。

在这些年中,中央的体制变革很大,也有一部分的局限性,但是这表明神宗继续改革。

富国强兵的心愿,很大程度上对北宋当时混乱的官僚体制有所影响,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过正是有这样的希望,并且为之付出努力,革命才能更早取得胜利。

宋神宗元丰五年,第二件就是攻夏失败了。

宋神宗没继位以前就会每年向辽和西夏赠送岁币等,宋神宗很想省掉这一笔开支,毕竟财政问题那么大,国库亏所也很严重,能省一笔是一笔。

于是宋神宗听从了大臣徐茜的建议,修建永乐城,企图占西夏横山地区,并对其进行进攻。

西夏知道后,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北宋兵力哪里抵得上西夏,永乐城失陷,徐禧等战死。

大军战败,损失军兵、民夫及助战的羌兵数十万人,损失惨重,没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修养是不行的,每年仍旧要赠送大量岁币。

宋神宗的名字叫什么宋神宗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宋神宗姓赵,单名一个顼,想必这个字很多人都不会念。

那接下来小编就好好的跟大家来讲一下宋神宗的名字,您请听好。

赵这个姓就不用小编说了,从小背百家姓,第一个就是赵,小编一直好奇,他们那个朝代不是宋代,为什么要用赵姓而不用宋姓,用宋不是更贴切嘛。

后来一想人家是皇室,姓当然也要第一了,就用了赵姓,不过纯属小编猜测,仅供参考。

接下来再说说他的单字,顼。

这个字和需要的需同音,有三个意思。

第一,同样是中华姓氏之一,但是具体排多少位就不得而知了,小编也没去数过。

第二,颛顼的简称,一个顼。

这个颛顼可是中国上古部落的首领,五帝之一,这么高的地位,想必这个词也是代表着无上权利,能力巨大的意思。

第三,便是宋神宗皇帝的名字。

说来说去,宋神宗的名字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第一、第一,都说名字是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也许当时宋神宗的父亲和母亲都希望宋神宗是个样样都第一的能人,却不曾想到,宋神宗的勇气大胆却是能排第一,连祖宗之法都敢挑战、敢废除,如果知道会是这样,不知道还会给宋神宗取什么名字呢无论是宋神宗的名字还是其他千千万万的人的名字,都是一个词语,方便别人称呼,在小编看来,并没什么特别。

论元丰改制在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论元丰改制在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论元丰改制在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葛桂莲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北宋中叶,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积贫”、“积弱”之势日益严重。

为了挽救赵宋王朝的统治危机,神宗在王安石等革新派的大力倡导下,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变法运动,即“熙丰变法”。

元丰改制是熙丰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袼更化之时,经济等方面的新法被废除,但元丰官制不仅被沿用,且不断完善。

由此可见,元丰改制是熙丰变法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部分。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葛桂莲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列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4
【相关文献】
1.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考述——以元丰改制到绍兴时期为例
2.宋代宫廷
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考述——以宋初至元丰改制时期为例3.宋代笔记中的元丰官
制记载研究\r——以《文昌杂录》为中心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5.论元丰官制后秘书省职官的困窘状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读懂宋朝官员制度?解读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后官制区别

如何读懂宋朝官员制度?解读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后官制区别

如何读懂宋朝官员制度?解读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后官制区别说起王安石、宋神宗的变法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说起“元丰改制”知道的就不多了。

“元丰改制”是在宋神宗亲自主持下,对北宋前期官员制度的一次改革。

宋朝的官员制度让人眼花缭乱,比如范仲淹曾经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龙图阁直学士、戶部郎中”,如果你不了解宋朝的官员制度,会以为他一人担任四个职位,实际并非如此。

北宋前期官员职务分官、职、差遣三种。

范仲淹的官衔中戶部郎中是官,用于定官品级和俸禄。

龙图阁直学士是“职”,是官员荣誉衔,职是指馆职(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秘阁等的职位)可以提高官员威望,增加官员俸禄。

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是“差遣”,也就是范仲淹担任的真正可以行使权力的职位。

识别的差遣标志是官职前面带有“ 勾当、管勾、签书、权、知、判、监、直、提点、提举、”,如果只有官名而没有差遣,表示享受官职待遇而无实际权力。

戶部郎中品级是从五品,而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是经略安抚使的二把手,管理一路军事、民政,是地方上的重要长官。

看宋神宗以前官员权力大小主要看他的差遣。

所以士大夫以担任御史台和诸馆阁,有机会接近皇帝的职位为大官,而不用官位品级升迁的快慢为标准;他们最看重的是差遣,也并不看重階、勳、爵邑的有无。

这样一来就导致北宋初期官制十分混乱,冗官冗费问题严重。

北宋的皇帝一看国家养了这么多官员,国库亏空日益严重,一直想解决这一难题都未果,直至宋神宗元丰改官制,才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宋神宗以前宋朝的官制宋太祖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后周的官员都原位不动继续做官。

之后陆续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这些旧政权官员也继续留用。

赵匡胤虽然很优待这些人,也担心其中有捣乱分子,更要解决遗留下来的藩镇问题。

他派出三省六部九寺尚书、郎、曹、卿中央官员到地方上担任知州、知县,监视这些留用的旧官员,架空原来的节度使、团练使、刺史,每三年一轮换。

例如灭湖南周保权藩镇政权后,戶部侍郎呂余庆权知潭州。

宋朝之“熙宁变法”与“元丰改制”

宋朝之“熙宁变法”与“元丰改制”

宋朝之“熙宁变法”与“元丰改制”宋朝之“熙宁变法”与“元丰改制”英宗死后,他的长子赵旭即位,庙号神宗。

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夏又虎视眈眈。

神宗因此锐意改革。

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

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强烈反对。

加上全国天灾不断,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

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

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

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不信任。

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

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

王安石因此回京复职,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

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次罢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尽管后人对熙宁新法的评价非常两极,但无庸质疑,新法的推行效果远不如王安石预想。

新法的实行虽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但是却严重增加了平民的负担。

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

加上王安石操之过急,将需要很长时间社会演进才能完成的十余项改革在短短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而且,新法实施到了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相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

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中如吕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的更被视为小人。

王安石被罢后,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改革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

伴随著国力的增强,神宗将焦点转移到外患上。

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是什么

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是什么

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宋初之后的职官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元丰改制是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宋神宗是元丰改制的全面主持者,正是在宋神宗的强力坚持下,元丰改制才能突破重重阻碍全面开展。

宋神宗力推元丰改制一方面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到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冗官现象的弊端不断暴露,而王安石变法的推行,也迫使北宋官职制度作出相应调整。

另一方面,在北宋时期皇帝的权力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宰相和各级官员的监督,因此宋神宗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也极力推行元丰改制。

当时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由于朝廷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导致变法开展的很缓慢,鉴于这种情况,宋神宗颁布《寄禄格》,大力精简办事机构,裁汰冗员,让官员在其政谋其位,同时减少官员进阶层次,大通官员晋升通道。

这样就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虽然从后来的实际效果坎意义并不大,但是确定节省了朝廷开支。

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个人私欲,满足皇帝独裁的愿望。

无论宋神宗开展元丰改制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其目的就是为了揽权,也就是突破监管部门和宰相以及各地官员的监督,让自己的权力能达到无所约束的地步,实现君主专制,弱化宰相权力。

但是皇权的加强带来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因为当权力集中在皇帝个人身上时,国家的运行全依赖个人品质,这种局面是非常危险的。

元丰改制的内容元丰改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针对当时政府冗官现象突出,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过于庞大的局面,颁布了《寄禄格》,以后官员的升迁都要参照《寄禄格》,使得官员的职务与实际官职相对应,裁撤闲散部门的官员,减轻朝廷负担。

二是在恢复旧制的名义下,恢复唐代的三省制,让三司各司其职,并且削弱宰相的权力,对皇帝直接负责。

元丰改制的内容之一就是颁布《寄禄格》,实际上也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因为这样一来,官员的升迁都要参照《寄禄格》,官员的品阶和俸禄标准不再需要通过宰相,以阶易官,使官员的职务与职称相符合,减少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也减少了官员之间职务界限不明,相互扯皮推诿的想象,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财政不必要的开支。

元丰改制名词解释

元丰改制名词解释

元丰改制名词解释元丰改制是指北宋时期,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改革。

元丰改制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丰改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提高国家的统治效率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压力。

具体来说,元丰改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政治制度改革:元丰改制取消了在地方上设立宦官统治组织的制度,增加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了地方政权的自主性。

此外,元丰改制还增加了司法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2. 军事制度改革:元丰改制对北宋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推行了“乡兵制度”,即将军队分为正规军和乡兵两类。

乡兵由民众自愿组织,在平时负责地方安全,在战时作为辅助军力。

这一制度增加了战时动员的能力,并加强了地方政权的军事力量。

3. 财政经济改革:元丰改制力图减轻地方负担,调整地方税收制度,减少地方对中央政府财政的依赖。

同时,元丰改制还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鼓励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等,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

元丰改制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元丰改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和集权程度。

另一方面,元丰改制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

然而,元丰改制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地方政权的削弱引发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导致社会治安不稳定。

另一方面,元丰改制对广大农民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导致农民反抗和起义的频发,给北宋政权带来了威胁。

总的来说,元丰改制是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元丰改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宋辽金元的政治制度

宋辽金元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案(13)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中国政治制度史》。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六章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宋辽金元。

学习宋辽金元这章内容的关键是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在宋、辽、金、元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并关注这一时期政治体制变化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讲所有的内容,只能讲其中最重要的一些问题。

下面首先讲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朝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的历史时期。

宋朝统治者总结了唐五代以来的历史教训,为防止藩镇割据和文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擅权,镇压人民反抗,防御外族侵扰,维护王朝统一和长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政治、军事、财政大权,使全国各地的任何事权都归于中央政府,在中央则分权,设中书门下掌行政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大权,设三司掌财政大权。

北宋的政治制度,经过宋太祖、宋太宗两朝的调整,至真宗朝,呈现出权力过分集中;机构重叠,名不符实;造成大量冗官等严重弊端。

神宗元丰改制时,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对政治制度做了重大调整。

南宋的政治制度多沿袭北宋,但也做了一定的调整。

一、宋朝中央行政体制北宋前期,中央行政机构最重要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权、军权、财权,合称“二府(政府、枢府)三司”,三者互不统属,均直接隶属于皇帝。

原来集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从而削弱了相权,皇帝的权力则得到空前的加强。

宋初循唐五代旧制,在皇城内设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俗称中书门下内省,又称政事堂,是宰相处理政务之所。

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中书门下所属有舍人院,舍人院所行词命为中书制书,通称为外制,以区别于翰林学士代皇帝起草的内制。

中书门下所属还有制敕院,负责处理各项行政事务。

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

枢密院的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常以文臣充任,以文制武。

北宋前期,枢密院对中书有很大的牵制作用,至神宗元丰改制时,始稍有改变。

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作者: 秦邕江
出版物刊名: 学术论坛
页码: 74-77页
主题词: 官制改革;使职差遣;职官制度;北宋王朝;宋神宗;三省;唐末五代;中书门下;官僚机构;
中枢机构
摘要: <正> (一) 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仿照《唐六典》,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官制改革。

这次改革,在宋代的职官制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史称“元丰改制”。

北宋王朝建立后,沿袭唐末五代以来已形混乱的官制体制,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敷衍扩充,因而官制越来越乱。

其次,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使职差遣制,到北宋初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固定性的实际官职。

由于不断地增设使职而原有职官不废,遂使冗官充塞和官衔与实职分离。

再次,赵匡胤兄弟为防止大臣专擅,有意地分割事权。

某一事权,常常要由几个单位。

15中世纪宋朝之元丰新党与元祐旧党之争

15中世纪宋朝之元丰新党与元祐旧党之争

15中世纪宋朝之元丰新党与元祐旧党之争15中世纪宋朝之元丰新党与元祐旧党之争新旧党争是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

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

新政虽切中时弊,然而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脩、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

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

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神宗驾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哲宗赵煦严加钳制。

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并冷落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是为元祐党争。

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变法事业因此得到了持续。

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与司马光相继病逝,守旧派继续掌握大权,党争仍无止息,朝廷分裂成正反两党,即元祐党人得势,反对变法;元丰党人失势,支持变法。

得势反对党又分成三派:司马光为代表的朔党(朔学);二程为代表的洛党(洛学);以及蜀党(蜀学),有苏轼、吕陶、上官均等。

洛党朱光庭、贾易等攻击苏轼诬蔑宋仁宗不如汉文帝,宋神宗不如汉宣帝,以为是对先王不敬。

这时吕陶、上官均挺身而出为苏轼辩护,史称蜀洛党争(蜀洛朔党争)。

至此党争仅沦为意气之争,终使朝纲不振,政风日坏。

元祐九年(1094年),宣仁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章惇进京出任尚书左仆打门下侍郎,恢复宋神宗的新法,史称“绍述”,意为继承,曾布用为翰林学士,张商英进用为右正言。

章惇当政期间,对元祐诸臣大肆报复,以“抵毁先帝、变易法度”的罪名,剥夺了司马光、吕公著的赠谥,绝大部分的旧党党人都被放逐,贬到岭南等蛮荒地区,又企图追废宣仁太后,为哲宗所止。

但章惇此举只是带有个人情绪的报复(司马光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公务上,他也不以官爵私其亲人。

王安石变法的概述及核心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概述及核心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概述及核心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概述;王安石变法是指北宋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主导的改革派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

这场改革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到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因此也被称为熙宁变法或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以解决当时宋朝的政治危机。

在具体政策上,王安石变法主要集中在“理财”、“整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其中包括青苗法,这是中国宋朝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旨在通过调整常平制度来稳定物价和农业生产。

以下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解释:均输法:为改变宋初以来货币流通紊乱、积压和钱荒等问题,王安石推行均输法。

均输法是朝廷通过调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减轻商人和农民负担,增加朝廷的国用收入为目的。

农田水利法:为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农田产量,王安石制定农田水利法。

该法规定由政府出资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农田产量。

青苗法:为抑制高利借贷、保护农民利益,王安石制定青苗法。

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时,朝廷以低息借贷给农民,以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

农田水利法:为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农田产量,王安石制定农田水利法。

该法规定由政府出资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农田产量。

青苗法:为抑制高利贷、保护农民利益,王安石制定青苗法。

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时,政府以低息贷款给农民,以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

免役法: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王安石制定免役法。

免役法规定由政府募役,改变按户轮流当差办法,费用由主户按等第分担.然而,尽管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虽然提高了朝廷的国用收入,但也可能导致普通民众负担加重。

此外,虽然在军队建设上取得了进展,但也存在对士兵的不公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加上朝廷内部的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最终受到了不少朝臣的非议,并在宋神宗去世后,新法大部分被废除。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含答案)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含答案)

【保密|启动前】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三代有卜、巫、史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官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政权体制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D.宗法观念影响广泛2.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

这表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创造者”。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4.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5.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

唐代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如图)。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如下观点,以下最符合史实的是A.曲辕犁的构件更加复杂,难以操控B.犁辕呈曲线轻便省力,结构均衡稳定,具有技术美学价值C.曲辕犁拉力下降,耕牛更加吃力D.标志耕犁完善,具有现代化的特点6.制瓷工艺中的匣体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民窑手工业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7.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部分地区文明呈现出“中心聚落”的形态,如甘肃秦安大地湾第四期出现了多间式大房子,房前是用来举行集会议事、布政等重大集体活动的广场,广场上还立着带有部落图腾的立柱。

这反映出当时()A.私有制度已经产生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社会矛盾逐渐加剧D.劳动分工逐渐细化2.管仲认为,工匠应“群萃而州处,相良材……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而商人应“群萃而州处……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

管仲的这一主张()A.将国家治理寓于职业教化之中 B.意在全面限制人口的流动C.致力于对工商业实行官府垄断D.强调了基层治理因地制宜3.下表所示为西汉部分地区户数变化情况(单位:户)。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侯国名所在郡国始封国除侯国名所在郡国年份户数年份户数平阳河东前20110600前9123000曲逆中山前2015000前13016000鄙沛前2018000前15526000阳都城阳前2017800前15517000东武琅琊前2013000前15110100A.南北经济的不平衡性加剧B.社会治理力度逐渐松弛C.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提升D.人口隐瞒问题基本解决4.西汉时期,官员遵“礼”乘马车,“犊车”被视为“贫者之车”。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市舶制度改革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市舶制度改革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市舶制度改革
廖大珂
【期刊名称】《南洋问题研究》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北宋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财”,来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以来形成的“积贫”局面。

围绕着这个目的,变法期间对市舶制度也进行了重要的改革,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

【总页数】9页(P89-97)
【作者】廖大珂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
【相关文献】
1.北宋熙宁、元丰兴学运动 [J], 曹继英
2.北宋熙宁年间度牒对陕西路的作用 [J], 孙林;
3.北宋熙宁、元丰洛阳文人群体的形成及交游活动 [J], 刘艳萍;
4.北宋“元丰市舶条”试析──兼论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 [J], 章深
5.北宋熙宁、元丰洛阳文人群体心态探赜 [J], 刘艳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朝历史】宋神宗

【宋朝历史】宋神宗

【宋朝历史】宋神宗宋神宗,汉族,生于庆历八年(西元1048年),卒于元丰八年(西元1085年)。

全名赵顼,又名仲针,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

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

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图一举歼灭西夏。

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宋军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

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

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

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饮恨而殁,享年三十八岁。

其子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

【王安石变法】据《宋史》记载,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

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

神宗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065年)亏空已达1570多万。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

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神宗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赵顼在即位之前已闻知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和才能,并“由是想见其人”,因此即位不数月,就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

几个月后,又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寄以治国安邦的厚望。

神宗对王安石的器重,引起了在朝老臣的不满。

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本该辅佐新帝,有所作为,然而见神宗提拔新人,却坚辞相位,出判相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宋初之后的职官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元丰改制是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宋神宗是元丰改制的全面主持者,正是在宋神宗的强力坚持下,元丰改制才能突破重重阻碍全面开展。

宋神宗力推元丰改制一方面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到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冗官现象的弊端不断暴露,而王安石变法的推行,也迫使北宋官职制度作出相应调整。

另一方面,在北宋时期皇帝的权力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宰相和各级官员的监督,因此宋神宗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也极力推行元丰改制。

当时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由于朝廷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导致变法开展的很缓慢,鉴于这种情况,宋神宗颁布《寄禄格》,大力精简办事机构,裁汰冗员,让官员在其政谋其位,同时减少官员进阶层次,大通官员晋升通道。

这样就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虽然从后来的实际效果坎意义并不大,但是确定节省了朝廷开支。

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个人私欲,满足皇帝独裁的愿望。

无论宋神宗开展元丰改制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其目的就是为了揽权,也就是突破监管部门和宰相以及各地官员的监督,让
自己的权力能达到无所约束的地步,实现君主专制,弱化宰相权力。

但是皇权的加强带来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因为当权力集中在皇帝个人身上时,国家的运行全依赖个人品质,这种局面是非常危险的。

元丰改制的内容元丰改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针对当时政府冗官现象突出,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过于庞大的局面,颁布了《寄禄格》,以后官员的升迁都要参照《寄禄格》,使得官员的职务与实际官职相对应,裁撤闲散部门的官员,减轻朝廷负担。

二是在恢复旧制的名义下,恢复唐代的三省制,让三司各司其职,并且削弱宰相的权力,对皇帝直接负责。

元丰改制的内容之一就是颁布《寄禄格》,实际上也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因为这样一来,官员的升迁都要参照《寄禄格》,官员的品阶和俸禄标准不再需要通过宰相,以阶易官,使官员的职务与职称相符合,减少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也减少了官员之间职务界限不明,相互扯皮推诿的想象,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财政不必要的开支。

元丰改制的内容之二就是在恢复旧制的名义下,恢复唐代三省制。

虽然宋朝建立时就有三省制,但是徒有虚名,三省官员平时并不具体行使权力,只有在皇帝临时有事的情况下,通过宰相传达命令,三省的官员才各自行使职务,而且三省都是宰相的权力范围,直接对宰相负责。

元丰改制后,将宰相的权力分割为左仆射和有仆射,分别负责门下省和中书省,并且皇帝直接向三省官员发布命令,这就让皇帝直接参与到朝政中,从而强化了皇帝个人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丰改制的影响元丰改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职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虽然元丰改制是基于当时北宋中期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冗官现象十分突出,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但宋神宗之所以不顾群臣反对,执意推行元丰改制背后还是出于个人私欲。

元丰改制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它使官员居其位谋其政,有了定职定位,同时裁撤了一些闲散部门和官员,打通了官员的升迁的阶数,客观上减少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但是这只是元丰改制表面的效果,而且元丰改制的影响仅限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重重阻碍,效果更是甚微。

元丰改制的影响更深层次体现在通过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在北宋中期以前,皇帝的权力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它受到以宰相为首的各级官员的监督,尤其是宰相的权力过大,中央机构的三省都归宰相统领,皇帝实际上并不能直接管理朝政。

比如当时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宰相王安石的全面主持下开展的。

鉴于此,宋神宗为了实现自己乾纲独断的目的,推行了元丰改制,目的就是削弱宰相的权力,使得皇帝可以直接管理朝政。

元丰改制后,中央集权越来越得到强化,在清朝达到顶峰,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官员只能跪拜执行,这才是元丰改制最深层次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