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国卷1历史试题答案及详解

合集下载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 析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  析

宋明理学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的工业化
4
维新思想
欧元
4
中国电影
宋应星、牛顿
20
20
(二)通史比较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现 世界近代现代 世界古代史 代史 史
选择 非选择 选择 非选择 选择 非选择 选择 非选择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201 4
题 3 数 分 24 值 题 2 数 分 30 值
1
5
1
1
中等难度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 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 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汉以后的政治统治。 “天”为神,皇帝为 “天子”而祭天,百姓则祭祖。“子民”,是以民为子之意,皇帝 祭天带有祭祖之意,阐释君权神授,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可见祭 天祭祖是手段,维护统治是目的。 辨析: 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 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 ; B项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 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 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成因果关 系; 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 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 干不相符,排除。 正确项为B。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 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 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完整word版)年全国1卷历史参考

(完整word版)年全国1卷历史参考

2014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答案24.【答案】B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观察能力】观察学生对观点的理解与比较能力。

【分析】秦汉此后,皇帝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百姓、治理国家;在获取了上天排他性的受权以后,祭天“理所自然”地也成为皇帝的特权,其余人无此“福气”,只好祭祖,表现了皇帝制度的“皇帝独尊”。

资料反应出皇权统治借助于等级特权制度(即题干中的“人伦次序”)保护统治的独到文化现象。

正确答案B。

A 项的“缘于” ,C 项的“促成”错误。

D 项的“宗法”偷换了“皇帝”二字, D 项若对,应是“祭天活动加强了皇帝制度” 。

【考生误区剖析】学生对基本观点及互相逻辑关系的混杂。

25.【答案】 C【考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观察能力】观察学生的逻辑思想能力,掌握骨干知识的能力。

【分析】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说明佛教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力其实不单薄,也说明 B 项的“最大”表述有误, B、D 清除两项。

A 项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应是“皇帝的好恶影响宗教兴衰”。

该题为纯粹逻辑判断题,试题难度较大。

【考生误区剖析】学生易被资料误导,忽略骨干知识的掌握,扔掉儒家为主流思想这一基本史实。

26.【答案】 D【考点】宋明理学【观察能力】观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科系统的综合及认知迁徙能力。

【分析】“存公理,灭人欲”是宋朝有名理学家朱熹提出的道德涵养目标。

朱熹以为,人性原来与公理一致,拥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本善),但被后天的欲念所蒙蔽(习远),所以重申“存公理,灭人欲”,由此可知 D 项正确。

(拜见历史必修三第13 页)【考生误区剖析】忽略对思想哲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和形象表述,还忽略教材基础的启迪作用。

27.【答案】 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及政策【观察能力】观察学生对资料的综合运用,掌握历史时代的宏观特色。

【分析】资料反应出中外贸易屡次,外商宽泛采买中国商品,表示中国商品对世界的吸引力。

以此证明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骨干知识。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参考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即可知他们认为人性本恶。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2014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答案解析

2014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答案解析

2014新课标全国I文综·历史选择题答案解析(原创)江西省樟树二中历史教师敖小强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成因果关系;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干不相符,排除。

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项为B。

此外,还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B。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如本题中尽管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B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排除。

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

此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成熟,从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审题很关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认识”,可明显排除A、B两项,A 项是战国时的孟子的人性观,B项为战国时荀子的人性观;这说明它们都是古已有之的对人性的认识,不是“新的认识”。

2014年新课标1卷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4年新课标1卷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 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 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 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子” “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 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 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我们今 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遍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 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宋应星特点:(1)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2)多总结,少创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 背景:(1)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2)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特点:(1)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 (2)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 背景:(1)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2)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3)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 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 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 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子” “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 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 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我们今 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遍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2014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选择题解析

2014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选择题解析

2014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选择题解析2014年的全国卷1文综历史选择题总体上保持了一贯的难度与深度,体现出了新课改后的命题原则是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鄙人不揣寡陋,略陈管见,就鄙人做选择题的过程做一些解释,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求教于方家。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个人解析:方法一(排除法),首先根据中学所学知识排除AC,因为“君主专制源于宗教权威”和“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明显错误,君主权威并非源于宗教,祖先崇拜在皇权至上之前。

其次,D选项“祭天活动强化宗法制度”与B 选项“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相比,明显是D选项中过于肤浅,鄙人认为应选择B选项。

方法二(分析法),由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题干给出的信息是“皇帝借助于祭天大典”来表明自己是“最尊贵的神”之“天子”来“子民”,需要注意此处“子”应是动词。

所以答案应该有政治方面。

另,题干“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也点明了答案需要有这方面的信息,既答案应该有宗法制,人伦方面。

结合选项可以选出B选项。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个人解析:方法一(排除法),首先根据中学所学知识和题干排除ABD,因为“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说法明显过于绝对,而道家的社会影响最大和佛家的社会基础薄弱明显与题意不符,故应选择C选项。

方法二(分析法),由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题干给出的信息是“唐代皇帝与儒道法的关系”。

在材料中出现了“道教和佛教”,“儒教”没有出现,但是不能忽视隐形材料的“儒教”。

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山东卷及答案

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山东卷及答案

2014·山东卷(课标历史)13.[2014·山东卷]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生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强化训练强化训练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3.A [解析] 本题以孔子兴办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

项周王室统治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联系不大。

孔子创办私,打破了在官府的局面,故A 项正确。

14.[2014·山东卷]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程度提高14.B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A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项与D项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与题干材料关联不大;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区划层级设置越越细,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控制的加强。

故正确答案为B项。

15.[2014·山东卷]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农业生产商品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15.[解析] 本题以唐宋时期户籍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传统农业生产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应该是发展;D项与材料无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很多农户专门进行某项生产,反映出农业商品程度提高。

故正确答案为项。

16.[2014·山东卷] 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 )A BD16.B [解析] 本题以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文综历史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文综历史卷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2014年高考全国卷历史

2014年高考全国卷历史

2014年全国卷历史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24.(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B)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通过设计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获取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

题干陈述了秦汉以后“天”被尊为最高神、皇帝为“天子”主持祭天、百姓祭祀祖先等历史事实。

皇帝祭天具有证明专制权力合法,同时与百姓祭祖先又具有相似意义,二者共同的意义显示出“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这一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而皇帝祭天、百姓祭祖虽具宗教意义,但本身并非宗教活动,也与中学生关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知识不合,故A项可以排除;周代的宗法制便是以祖先血缘崇拜为基础而构建的,而秦汉以后宗法制度业已衰落,因而C、D两项可以排除。

正确答案为B。

25.(2014·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C)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通过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不同的宗教政策,说明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考生通过必修模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习,掌握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所以,唐代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定宗教的兴亡,可排除选项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故可排除选项B;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不符合所学知识也不符合题干材料,故可排除选项D;儒家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则符合唐代史实,虽然当时三教合流,但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所以C项为正确项。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即可知他们认为人性本恶。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53真题卷—2014年高考真题卷-历史-课标全国卷I—曲一线解析版

53真题卷—2014年高考真题卷-历史-课标全国卷I—曲一线解析版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 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 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33.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 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 《独立宣言》 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34.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 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C.依赖外资建uyixian
曲一线详细解析版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 文综历史 第Ⅰ卷 本卷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 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

精编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新课标I及解析

精编201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新课标I及解析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课标历史)2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了宗法制度24 B [解析] 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切入点,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天‛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是‚天‛的‚子民‛,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D项。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儒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强化训练D.佛教的社会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薄弱25.[解析]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

在此过程中,只有儒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强化训练。

故答案为项。

2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性是先秦以一直讨论的问题。

强化训练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家主张‚存天,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6.D [解析] 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思想的内涵,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宋明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认为人性与天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2014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

2014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
目录a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学科网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评分说明
• 评分说明: • 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 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 分) •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 分析合理充分。如 • 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 •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 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 分)
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 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 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 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 答案:C •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经济危机的背景之 下,通过看幻想型影片,慰藉一下自己不安的 心灵,以此来逃避现实,核心词“幻想型影 片”。
•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 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 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答案:D • 解析:通过法律规定的变化,由有血缘关系的儿子, 延伸到无血缘关系的儿子,父亲可以处置儿子和养子 的财物,体现了父权的强化,这是孝道的体现,说明 儒家伦理道德日渐蔓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父为 子纲”,是儒家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2014年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 试卷及解析(全国卷)

2014年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 试卷及解析(全国卷)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3分)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3.(3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4.(3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1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5.(3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6.(3分)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7.(3分)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年份佃农(%)半佃农(%)自耕农(%)1935292447193630244619373726371938382735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2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8.(3分)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4分)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4.(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5.(4分)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6.(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7.(4分)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8.(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24.(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B)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通过设计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获取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

题干陈述了秦汉以后“天”被尊为最高神、皇帝为“天子”主持祭天、百姓祭祀祖先等历史事实。

皇帝祭天具有证明专制权力合法,同时与百姓祭祖先又具有相似意义,二者共同的意义显示出“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这一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而皇帝祭天、百姓祭祖虽具宗教意义,但本身并非宗教活动,也与中学生关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知识不合,故A项可以排除;周代的宗法制便是以祖先血缘崇拜为基础而构建的,而秦汉以后宗法制度业已衰落,因而C、D两项可以排除。

正确答案为B。

25.(2014·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C)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通过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不同的宗教政策,说明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考生通过必修模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习,掌握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所以,唐代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定宗教的兴亡,可排除选项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故可排除选项B;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不符合所学知识也不符合题干材料,故可排除选项D;儒家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则符合唐代史实,虽然当时三教合流,但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所以C项为正确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部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A项错误,君主专制从思想上看始于战国韩非子,从制度上看始于秦朝,而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谈不上宗教权威;C项错误,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就有,与皇权至上不够成因果关系;D项需联系西周的宗法制度去判断,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长期存在,从秦朝到清朝,宗法制度突出表现在皇位的继承上仍是主要沿用嫡长子世袭,故与题干不相符,排除。

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项为B。

此外,还可借助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统治者的文化行为实质是为维护其政治统治服务的,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B。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如本题中尽管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B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排除。

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

此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成熟,从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审题很关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认识”,可明显排除A、B 两项,A项是战国时的孟子的人性观,B项为战国时荀子的人性观;这说明它们都是古已有之的对人性的认识,不是“新的认识”。

第二个关键信息是“宋明”,可排除C,可举出一反例,即明朝理学家(心学也是理学)王阳明就继承了孟子的人性善的观点。

故正确选项为D。

此外,可联系宋明理学的所学知识——宋明理学家把伦理道德上升为宇宙哲学的高度,在方法论上,程朱理学主张向外(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向内(发明本心),但目标都指向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的本质是善,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注意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清初”——那时的中国仍处于传统社会,不存在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故排除B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可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知识点帮助判断),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外国货币涌入中国,并没有涉及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朝统治内容,故D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另外,外来货币涌入,这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超明显,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正确选项为A。

此外,联系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前,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这一知识点,可进一步肯定正确选项为A。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读透题干本质意思很关键,该题干的本质意思是:英国商品在鸦片战争后仍然滞销,原因是什么?A项符合史实,但无法解释原因,因为印度的经济同样受到破坏,甚至破坏程度更深;B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选项;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高于印度。

故正确选项为D。

此外,可运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可帮助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C、D项表述均太绝对,不符合事实,首先排除;如C项,梁启超也是知识分子,并不是在政治上极为保守,而是主张改良;D项可举一反例——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便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至于A、B两项的取舍,可抓住本题的关键几处信息点“1898”——联系戊戌变法、“百余举人”和“近万名举人”——少数读书人赞成和多数读书人反对, A项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有百余人赞成;经综合判断,B项更符合题意。

故正确选项为B项。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本题适合学生的最佳解决办法是排除法。

A、B、D都无法真正回答题干中波及的比例的差异。

故只能选择C项。

虽然C项的所表达意思可能大多数人不太明白,但并不影响选出正确答案。

这也是高考题的一个很鲜明的特色。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国民京津的恢复解释:本题可明显排除C、D两项,因为C项中的“灾害”应发生于1959—1961年,不符合题干中的“一五计划”(1953--1957),D项的时间是“一五”计划之前的事情——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而这恰恰是“一五”计划实施的前提条件。

A项与题目无关,如果更改为“有利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正确选项。

计划供应对于扩大积累,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正确选项为B项。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解释: A项应发生在古代罗马,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项不符合题干意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恰恰不需要获得批准,故排除。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批准”、“未经允许”,而不是“自杀”,换句话说,自杀是可以的,只是需要获得批准;故如果公民要自杀并提出申请,那么自杀是可以的。

因此C项比B项更符合题意。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解释:本题关键信息“自由人”和“其它人口”。

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自由人”主要指白人,“其它人口”指的是黑人和印第安人等,这样的规定显示它们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显然不是州的不平等,而是种族的不平等;故排除D 项,而根据题意可明显排除A项(“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君”相对),C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可确定正确选项为B。

另外,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宣言》的内容: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符合天赋人权的原则。

故正确选项为B。

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A、C两项均以偏盖全,没有反映题干中的“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这一信息,犯了反映题干信息不完整的毛病,故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形成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指令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因此也就谈不上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故排除。

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

此外,可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项。

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解析:B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贸易壁垒”只能减少,不可能真正消除,故排除。

D项表述错误,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能因此说是领导地位,今天处于领导地位的是美国,故排除。

欧元主要是欧盟内部流通的货币,欧盟与欧盟之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对外贸易)的结算主要是用美元,所以,它的作用更突出的是有利于欧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统一市场的发展,而不是欧盟对外贸易方面,故正确选项为A项。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农民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