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南亚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二章《南亚》教案 湘教版
南亚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包括南亚次大陆、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宗教与社会、人口与经济。
教学目标1. 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读图说出南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2.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南亚的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运用图表说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热带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 运用资料描述南亚佛教、印度教的分布及影响。
5. 运用地图说明南亚主要河流——印度河、恒河的概况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了解南亚人口的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南亚的三大地形区及分布特点、南亚的宗教文化教学难点南亚的气候特点、成因及气候对本区农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南亚的位置、范围与国家1.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段,引出南亚地区的话题。
2.南亚的位置、范围和国家。
3.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大洋之间?东西濒临的海域?北回归线穿过什么部位?南亚大部分地区的的纬度位置如何?南亚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4.设问:南亚的地理位置有何重要性?5.出示南亚轮廓图,请学生填图。
(主要国家、海、海湾)6.说明南亚、与南亚次大陆这两个名词含义的不同之处。
二.地形与河流1.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图。
2. 提问:南亚有那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征?3. 提问:南亚有那两条河流?4. 总结南亚地形主要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三部分。
5 .提问:南亚的地形与河流之间有怎样的关系?6. 指导活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1. 展示课件:南亚所处的纬度位置2. 补充;南亚北方有高山阻挡,组织冷空气侵入,故温度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3. 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安拉阿巴德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4. 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分析。
提问:a。
南亚1月和7月降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b.由此可以分析南亚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c.南亚雨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d.南亚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e.一年中南亚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是怎样变化的?f.总结: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知,西南季风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西南季风的进退使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七年级地理下册7.2南亚教案2湘教版
7.2.2 南亚教学基本信息课题7。
2。
2 南亚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年级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运用图表说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热带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运用资料描述南亚佛教、印度教的分布及影响。
3.了解南亚人口的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特点.教学重难点南亚的气候特点、成因和气候对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明确目标1.运用图表说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热带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运用资料描述南亚佛教、印度教的分布及影响。
3.运用地图说明南亚主要河流——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学会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归纳教师指导:因为该地区是山地地形,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暖湿气流沿山地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4。
展示课件,引导分析安拉阿巴德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提问:(1)该城市一年中哪几月气温较高?为什么?(2)为什么7-8月气温不是最高?(3)该地哪几个月气温较低?为什么?(4)该地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月?为什么?(5)小结:该地的气候特征?(6)该地的气候类型?读图、讨论、回答。
(1)3-5月。
3-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当地太阳辐射越来越强,西南季风尚未来临,空气干燥,水汽少,云量少,故气温上升快,北部又有高大山脉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
(2)7-8月正受西南季风全面控制,降水多,天空中云量多,大大削弱了太阳辐射。
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及教师提供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南亚的气候特点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11月-次年2月。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又受东北季风影响。
(4)6-10月.该地受湿润的西南季风控制。
(5)一年分三季:热季、雨季和凉季。
(6)热带季风气候.展示课件,引导分析。
提问:(1)南亚一月和七月降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由此可以分析南亚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3)南亚雨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补充:乞拉朋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南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南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南亚各国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南亚地区,拓宽国际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南亚的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南亚各国的主要特点以及南亚的发展状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亚洲的其他地区,对亚洲的地形、气候、国家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地区具有其独特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南亚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南亚的宗教、文化等人文特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了解南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南亚各国的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南亚的发展状况。
2.难点:南亚的宗教、文化等人文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案例教学法:以南亚各国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首都、主要经济作物等基本信息。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南亚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南亚各国的发展状况的数据和案例。
3.准备与南亚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亚洲其他地区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南亚。
2.呈现(10分钟)呈现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地图,为学生展示了南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的相关知识,对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作为亚洲的一个次级区域,其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南亚。
此外,学生对本节课的宗教、文化等内容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文化等特点,掌握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宗教、文化等特点。
2.教学难点: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南亚的宗教、文化等内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读图、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印度的泰姬陵、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等图片引入南亚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人口等特点。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南亚的宗教、文化等内容。
5.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读图、讨论等方式,分析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等特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南亚》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南亚?第二课时教案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南亚?第二课时教案分析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开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开展概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比照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学生回忆,并答复下列问题。
〕一.导入新课: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学生讨论答复。
二.讲述新课:㈣气候特征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
逐月降水量图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利用书44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
〕——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
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03 7.2南亚【教案】七年级下册地理湘教版
南亚设计说明南亚是我们学习的第二个地区,可以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某一具体的地区当中。
系统地构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之间的联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起始通过视频“不可思议的南亚”导入,让学生了解南亚突出的人口、城市、文化等相关地理特征,提出问题:南亚在哪里?进入第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充分将已学过的方法运用到南亚地区。
让学生描述南亚的地理位置,了解南亚主要的国家和城市。
引导学生阅读南亚的地形图,得出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特征,根据地形,分析总结、对比归纳印度河和恒河的水文特征,建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逻辑联系。
南亚的农业与气候联系密切,以印度大米时政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借助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总结气候特征,分析形成气候特征的主要成因,理解南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途径。
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众多的人口给南亚各国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南亚各国均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印度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读图分析法、交流讨论法、图表归纳总结法、逻辑思维导图法。
资源与工具教材书、地理图册、填充图册、《作业》、多媒体课件、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南亚地形分布图、沿78°E线南亚地形剖面图、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孟买和安拉阿巴德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位置与国家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学习目标】1.结合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图,能够说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及城市,准确描述南亚的地理位置。
认识位置和范围是认识一个区域的起始,初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2.结合南亚地形分布图,归纳南亚的地形特征,能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构建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3.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绘制地形剖面图。
在学生观察、估算、绘制剖面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1课时【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活动建议: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
例如,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专题知识竞赛。
【教材分析】从课程标准内容安排看,为了认识我国地理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在学习分区地理(区域地理)之前,课标安排了“地理差异”这个课程内容。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讲述中国地理分论,因而本节内容可以视为中国地理总论和分论的衔接点,在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线”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内容。
按照课标的设计思路,“秦岭-淮河线”正文内容简洁,扼要阐述了认识区域地理和地理界线的重要性,即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地理界线两侧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对秦岭-淮河线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则采用列表这种简明扼要的形式,给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留有余地。
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部分,教材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及划分。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材呈现了一副“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三条重要的界线便一目了然,更方便了教师深入讲解其划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意义。
2.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3.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界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景观图片和图表,学会自行思考分析,继而总结归纳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初步学会梳理区域地理的思维框架,并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和小组活动,学会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总结规律,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提高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大的学习,让学生感知到不论南方地区好、还是北方地区好,都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各有千秋,美美与共。
七年级地理下册_7.2_南亚(第2课时)教案_湘教版
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二节《南亚》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2.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以及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3.了解南亚的人口分布、工农业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下搜集资料,课上探究活动及老师的点拨引导,掌握南亚的气候特征及社会经济概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印度的人口问题的认识,了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2.了解印度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3.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南亚地形、气候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仍以《西游记》的故事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唐僧师徒是到今天的南亚地区去取经,他们到那里是取什么经呢?【生】取的是佛经,【师】为什么要到那里取经?【生】因为是佛教的发源地。
【师】这里的气候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南亚地区,去了解一下这里的气候与社会经济概况。
学习新课【师】播放PPT课件出示教学目标【生】齐读教学目标【师】板书三、一年分三季【师】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
从纬度位置入手,设计成探究活动,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农业的影响。
【生】(1)讨论分析教材P.44图7-17印度北部城市安拉阿巴德和孟买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师】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生】(2)根据课本P.44图7-17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生】(3)读图7-12、7-16思考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师】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探究活动1【师】播放PPT课件课件出示材料材料1 南亚地区气候分布图及孟买、安拉阿巴德的气候资料图材料2 南亚不同季节风向图材料3 南亚旱涝灾害景观图材料4【生】结合以上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地理 第二章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
南亚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突出南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
从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教材从《西游记》的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课堂读图练习,了解南亚国家的组成、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悠久的历史”一段,使学生了解本区有悠久的历史、曾受长期的殖民统治,为了解南亚的语言、人种及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铺垫。
了解南亚某某组成的复杂性及恒河对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文章用简单的概括,点明了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征,应让学生掌握三大地形区的位置、主要特征,两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归宿,了解南亚次大陆的概念。
“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是南亚的又一重点。
课文以孟买为例,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说明南亚季风气候的特征,并通过南亚1月和7月的风向变化示意图讲解南亚季风气候成因,说明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讲解热带季风气候为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课文同时还指出南亚作为一个广大的地理单元,各地降水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还有其它的气候类型。
二、教学目标1、掌握南亚的X围,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过读图知道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
3、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亚地区的某某。
4、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
5、根据南亚一年中风向的变化图,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四、教学难点南亚与南亚次大陆五、教学工具南亚地形图,南亚景观图片,南亚政区图六、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最熟悉的中国神话小说是哪一部?(西游记)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经过)为什么叫西天?(因为他们从某某出发一直西行,到天竺即现在的南亚一带去)他们取什么经?为什么到哪里去取经?(佛经,因为那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地区。
七年级地理下册《 7.2 南亚》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7.2 南亚》教学设计(新版)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2 南亚》是学生在学习了亚洲地理概览后,对亚洲的一个分区——南亚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国家分布、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使学生对南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分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作为一个具体的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南亚地理特征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国家分布、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国家分布、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2.难点:南亚各国地理位置、宗教文化的差异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亚国家,深入分析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南亚地理特征、国家分布、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课件;2.教学素材: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南亚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亚的地理特征。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呈现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教案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南亚教案南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找出南亚的国家和首都。
②通过读图理解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
③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指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④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经国家、注入海洋等特征。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上以及从阅读材料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地形和河流的相互关系。
教学媒体:PowerPoint课件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课堂检测;讲述法、自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自然导入新课内容。
引入新课:刚刚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视剧里的片段?那同学们知道有关“西游记”的故事吗?XXX师徒四人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去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南亚。
南亚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亚。
2、讲授新课课件展示:展示南亚研究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使学生领会研究目标要求。
一、南亚次大陆1、位置和规模过渡:那我们首先就来研究南亚的位置和规模。
1课件展示:展示南亚位置图,学生对照提出问题进行自学,通过阅读教材和读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南亚与亚洲哪些国家相邻?南亚大致位于°—35°N之间;与东部的缅甸、北部的中国、西部的伊朗和阿富汗相邻。
2)南亚大体位于甚么山脉和甚么大洋之间?工具各濒临哪些海域?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
教师小结:南亚位于亚洲南部,在60°E~XXX之间,°~35°N之间,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南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南亚》是关于南亚地区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介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南亚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南亚地区距离我国较远,学生对其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了解南亚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主要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南亚地区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南亚》。
2.辅助材料:南亚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南亚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南亚地区了解多少?”,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投影仪,展示南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南亚的地理位置。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_《南亚》名师教案(第2课时)
《南亚》名师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2)了解南亚的宗教及影响。
(3)了解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了解南亚是世界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也是南亚发展最快的国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将地图上反映的内容表述出来,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体会到南亚地区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2)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难点】(1)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的影响。
(2)南亚的宗教和人口经济。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南亚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问题)明确:南亚地形可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
地势特征为南北高,中部低。
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南亚的气候、宗教社会与人口经济。
二、新课学习(三)一年分三季活动:1.读图说说南亚的气候类型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明确:南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为高山高原气候,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
讲述: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是一年可分为三季。
6月—10月:为雨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
11月—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干燥的东北季风,气候凉爽宜人。
3月—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高温少雨。
图片展示南亚凉季主要风向、降水量分布及其景观、南亚雨季主要风向、降水量分布及其景观活动:2.印度北部的乞拉朋齐,平均年降水量达1500多毫米,号称“世界雨极”。
说说该地区降水极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学会读图分析回答)明确:乞拉朋齐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于西南季风的进入,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七年级地理下册 7.2 南亚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南亚一、课题:南亚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南亚》,是世界区域地理重要的部分。
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南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区的分布、两大河流的概况等内容。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东南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南亚,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了解了地区学习的过程及规律。
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概括得出结论,培养他们读图、析图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地形区分布及两大河流的概况。
难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探究法。
七、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提问: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同学们知道西天是什么地方吗?(古代的天竺国,也就是在现今的南亚地区)。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南亚。
二〉新课教学1、南亚的范围、国家1〉课堂活动:学生用红笔描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
2〉学生自主学习:读图2-9,从图中找出南亚濒临的海洋、包括的国家等,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多媒体展示教师关注学生活动状态、与学生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A、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B、地理位置:纬度位置0°-35°H之间,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海陆位置: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东部濒临孟加拉湾,西部濒临阿拉伯海。
C、国家:南亚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哪些是内陆国?哪些是临海国?哪此是岛国?要求学生在多媒体展示图上一一指出确定。
3〉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题目后派代表展示答案,教师点评。
4〉老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南亚“次大陆”的来历,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
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学设计2
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7.2南亚教学设计,主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与城市分布等情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南亚地理特征的整体把握,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描述,使学生了解南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地区有一定的认识。
但南亚作为一个相对陌生的地区,学生对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南亚的地理奥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城市分布等情况。
2.能够分析南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增强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南亚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南亚的地理特征。
2.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南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南亚的典型地理现象。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图、图片和相关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南亚地理特征的问题。
3.安排好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南亚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地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南亚在哪里吗?它有哪些独特的地理特征?”2.呈现(10分钟)运用南亚地图和图片,呈现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城市分布等情况。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南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操练(10分钟)针对南亚地理特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初中湘教版南亚教案设计
初中湘教版南亚教案设计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点、农业、宗教、人口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南亚地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亚洲其他地区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
但南亚地区具有独特性,需要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掌握南亚的地理特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掌握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4)知道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清楚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6)了解南亚的工业开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开展概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2)以安拉阿巴德为例,分析南亚的气候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印度的人口问题的认识,了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南亚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及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导学生掌握南亚在亚洲的位置。
2. 讲解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以及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3. 讲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1课时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活动建议: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
例如,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专题知识竞赛。
【教材分析】
从课程标准内容安排看,为了认识我国地理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在学习分区地理(区域地理)之前,课标安排了“地理差异”这个课程内容。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讲述中国地理分论,因而本节内容可以视为中国地理总论和分论的衔接点,在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线”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内容。
按照课标的设计思路,“秦岭-淮河线”正文内容简洁,扼要阐述了认识区域地理和地理界线的重要性,即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地理界线两侧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对秦岭-淮河线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则采用列表这种简明扼要的形式,给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留有余地。
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部分,教材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及划分。
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材呈现了一副“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三条重要的界线便一目了然,更方便了教师深入讲解其划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意义。
2.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3.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界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景观图片和图表,学会自行思考分析,继而总结归纳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初步学会梳理区域地理的思维框架,并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和小组活动,学会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总结规律,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提高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大的学习,让学生感知到不论南方地区好、还是北方地区好,都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各有千秋,美美与共。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地理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及主导因素。
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主要因素分析。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素养。
特别是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节,对“秦岭-淮河线”的特殊性已有强调,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难度并不大。
再者,青春期学生好奇心强,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等特点,对于本节课程的“活动”内容的完成有很大优势。
我校学生为寄宿制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能力有限,老师只能通过诱导和趣味活动的形式吸引和启发,以活动的形式将难点的内容化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新颖、清晰的视频资源很少。
所以,在引入的时候设计了图片引入。
精心编写导游词,创设旅游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出示目标之后,引导学生读图,找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分析山脉走向、淮河流向以及主要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意义,设计了合作探究环节。
老师给予提示,从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找到相关图示,印证答案。
比老师直接出示各种气候图片讲解效果要好。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架构。
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探究完成之后,气氛有点低沉了,设计了“视频学习”环节,更进一步了解秦岭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学以致用,设置了一个小测试,顺带完成课本P4“活动2”内容。
再次,通过图片欣赏了解秦岭-淮河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等差异。
本节课的高潮在于辩论竞赛环节--“家乡美”。
在座学生以“中线-秦岭、淮河线”为界,分成两半,一半角色为“北方人”,一半角色为“南方人”。
根据已了解的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和居民生产、生活差异,展开辩论,究竟是南方美还是北方美,要有依据(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此环节准备充分,讨论热烈,气氛感染力强,老师对生成性的答案,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手书板图,指导学生读课本图5-8,找出四大地区区域的位置范围和分界线,在展示课件图“闪亮”各分界线,强化记忆,依次深化讲解各分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
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在课堂小结环节利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测评反馈环节设计了综艺竞答的选题作答和地理医生新颖形式,调动学生答题积极性和好奇心。
课件的制作设计力求优化教学过程,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避免过分强化媒体而冲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内容上尽量追求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避免因过于纷繁复杂而冲淡主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学习法
图文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淮河的流向是怎样的?
目前,淮河大部分径流(
直接注入东海B.直接注入黄海注入长江后入东海
注入长江后入黄海
的生成性资源成为闪光点。
及时拓展升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课程目标的达成。
教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