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水文地质实习汇报(一般高等教育)题目水文地质实习汇报学院专业名称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目录一、概述 (3)二、校内实习 (3)2.1木化石(硅化木) (3)2.1.1简介 (3)2.1.2形成 (3)2.1.3分类 (3)三、北京市延庆国家地质公园 (4)3.1地质公园简介 (4)3.2岩石种类 (5)3.1.1火成岩 (5)3.1.2沉积岩 (7)3.1.3变质岩 (8)3.3地质构造 (8)3.2.1岩石间接触关系 (8)3.2.2小昆仑地貌 (9)3.2.3六道河背斜 (10)3.2.4溶洞 (11)3.2.5褶皱 (12)3.2.6冰劈作用 (13)3.4地质罗盘旳使用 (14)3.5测高仪旳使用 (16)四、中国地质博物馆 (17)4.1矿物岩石 (17)4.1.1火成岩 (17)4.1.2沉积岩 (17)4.1.3变质岩 (18)4.2宝石 (18)4.2.1简介 (18)4.2.2性质 (18)4.3地球展厅 (19)五、心得与体会 (19)一、概述在黄建坤老师旳带领下,我们于 10 月 15 日进行了为期一天旳地质实习。
上午 8:00,我们在学校田家炳体育场附近旳木化石旁边集合,由黄老师给我们讲解硅化木旳历史、成因。
之后坐车前去延庆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校外实习。
重要考察旳内容有:户外岩石种类如:火成岩(安山岩)、沉积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变质岩、地质构造如:小昆仑地貌、坡积土、洪积土以及褶皱、断层等。
在老师旳讲解下,我们详细地理解了这些岩石旳成因和物理性质,地质构造旳形成和特色,收获良多。
第二天早上8:00,我们又启程去中国地质博物馆进行了一上午旳参观学习。
在地质博物馆我们在讲解员旳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史前生物厅、国土资源厅。
通过参观,我们对宝石、多种矿物以及多种化石有了初步旳理解。
当日下午,黄老师在北京林业大学第二教学楼给我们做了简朴旳实习总结和实习汇报写法阐明。
水文地质报告【范本模板】

宁都青塘地区水文地质测绘报告单位:09水工(1)班编写:岳成龙指导老师:刘伦华日期:2011 . 10 . 23目录绪言—-———---—---—---————--————----——--————---—----————--——————2第一章实习区水文地质简介———-—-—--———-—-—----———---——4第二章地层、构造、岩浆岩--———-—-———-—————-—---——-—-—7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14第四章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20第五章工程地质概况—--—————--—--——-——-----—---——---—--—22第六章结论与建议——-—-——-—-—--——--—-——--—--------———--—24绪言青塘地区位于江西省中甬部丘陵地带,在宁都县西部与兴国县交界的山区,它是一走向为NE至NNE向的小型盆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6°23'-26°30',东径115°48'-115°54',国际分幅编号为C1—SO-52—D 有公路通往县城及赣州等地,交通尚称方便。
区内四季分明,最高气温可达42℃,七月份为7℃,最低-5℃,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多集中在4-6月,11月~次年1月降雨最少,区内最大的河为青塘河,该河由北向南径码后流入盆地内至王村树下急转为由东流向西南至水口芋最后流入盆地之外,常年不干,好水期流量约1。
16m3/s。
区内以农作物为主,是宁都县商品粮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其他经济作物,矿产开采和初加工业等是该县工业产地之一.此次实习就在该地区内进行,测绘比例为1:50000地形底图1:2.5万在水文地质测绘结束后,每个测绘小组提交实际材料图一份,每个测绘小组可提交综合水文地质土地貌图各一份并附有泉流量统计表等表格,个人提交实习报告书一份,具体如下: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完成了实习任务。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3篇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精选3篇(一)以下是一个水文地质实习报告的范文,供参考:实习单位:某水文地质公司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实习内容及收获:1.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水文地质勘察项目。
通过与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勘察仪器和设备,如电阻率仪、地层钻机等,对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质进行测量和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我了解了勘察的整个流程,并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和调度工作任务。
2. 我参与了某水库库区的地下水资源调查项目,任务是研究水库对周边地下水位的影响,并预测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的变化。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下水位数据,我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水库与地下水位的关系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的预测工作。
这个项目提高了我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某工业园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估项目。
该园区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需要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评估和合理利用规划。
我利用电阻率测量方法对园区的地下水位进行了详细观测,并结合地质资料和地下水样品分析结果,对园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估和预测。
这个项目培养了我对于地下水资源评估和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4.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技巧和方法,如地下水采样技术、野外测量方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勘察,我提高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技能,对水文地质勘察的流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水文地质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用实际行动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实习中,我得到了公司和项目组成员的悉心指导和培训,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实习不仅让我提高了专业水平,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感谢实习单位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并期待能继续在水文地质领域深耕下去。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精选3篇(二)【水文学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本次实习是我在某水利科研院所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水文学实习。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作业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作业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1、自然地理条件1.1、地形地貌东王村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东王村位于整个区域的中心位置,中间地势低且较为平坦,为盆地地形。
东王村地区东西长 10.3 公里,南北长 6.9 公里,地面海拔高度在 480m-650m 之间,主要河流位于西南角,流向南东,其它支流展布于盆地中央,岩溶地区岩溶水补给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1.2、气象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据东王村地区多年(1951-1970 年)气象记录表明:区内雨量充沛,东王村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 1260.4mm,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的四、五、六、七月降水最多;年平均气温为16.5℃,夏季最高气温为28.7℃,冬季最低气温为 1.8℃。
东王村地区多平均(1951―1970 年)降水量及气温图11.3、水文区域内水系较发育,河流分布较广,三面环山的盆地地形有利于汇水。
泉出露多,石灰岩地段岩溶发育,岩溶地区的河系多呈季节性河流,河系全面补给来源为岩溶水。
2、地质条件2.1、地层该地区从上往下依次为第四纪冲积物、互层、中侏罗世石英砂岩、早侏罗世页岩、二叠纪石灰岩、石炭纪页岩、前泥盆纪片麻岩及片岩。
第四纪、侏罗纪、石炭纪、前泥盆纪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东部、西南角,出露高,中部地带主要为砂岩和砂砾岩,石灰岩、砂砾岩分布较少。
整个地区地层以二叠纪和侏罗纪最广。
2.2、构造区域中部为一向斜,轴线近于东西,由核部向外地层分别为第四纪冲积物、晚侏罗世砂岩与页岩、中侏罗世石英砂岩、早侏罗世页、二叠纪石灰岩、石炭纪页岩。
北部、南部分布有两个背斜,背斜核部为石炭纪砂岩,两旁是二叠纪石灰岩。
东部地区有正断层,南北走向,倾向西,倾角 85 度,上盘为石炭纪地层,下盘为前泥盆纪地层。
西南部有一比较大的断层,沿河流分布,为同沉积断层。
且富水性较好。
2等。
3、水文地质条件3.1、地下水的类型3.1.1、岩层含水性及出露特征①第四纪,s-1・m-1,为强含水层。
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为加强矿井的防治水工作,保障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好贯彻落实水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严防工作面突水事故的发生,结合我矿实际水文地质情况,特针对主、副、回风斜井巷道掘进工作面进行水文地质情况分析。
一、井田水文地质情况:井田内煤系地层及以上的各含水层富水性弱,2、4号煤层的底板赋存最低标高高于岩溶水位标高,但2号煤层存在采(古)空区积水;7、8、9号煤层的底板赋存最低标高低于岩溶水位标高,但突水系数小于受构造破坏块段临界突水系数值。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中等。
二、水文地质条件的充水因素:1、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的矿井充水因素将主要来自顶板以上含水层的渗漏,特别是随着煤层采空,顶板垮落形成塌陷裂隙,会导致上部含水层的水沿裂隙下渗,影响2、4号煤层的开采。
2、由于井田2、4北部煤层接近露头,埋藏浅,特别是雨季时应注意防范渗漏,其对矿井的开拓布置有一定的影响。
3、地表水体对巷道充水影响:井田内河流不发育,只发育有冲沟,各沟谷均为季节性排洪沟谷,平时为干沟,对矿井开拓开采影响不大。
4、本区2、4号煤层底板赋存最低标高高于奥灰岩溶水位标高+882~+883m,奥灰岩溶地下水对井田2、4号煤层开采没有威胁。
5、本井田内7、8、9号煤层底板赋存最低处的标高低于奥灰岩溶水位标高,根据《矿井地质报告》对突水系数的计算,7、8、9号煤层均小于受构造破坏块段临界突水系数值,即奥灰岩溶地下水对井田内的7、8、9号煤层开采影响不大,但须加强导水构造的探测工作,注意观察涌水量变化情况,并制定相应防治水害发生的措施。
6、本井田采(古)空区范围较大,空区的积水对本井田煤层开采威胁最大,尤其是对4号煤层开采,必须加强2、4号煤层采(古)空区积水的探放工作。
7、 F22断层位于井田北部矿界附近,井田靠断层一侧的各煤层标高高于岩溶水位标高,在F22断层附近开采2号煤层时,矿井涌水量未见明显增加,构造对矿井充水因素影响不大。
(实习报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目的与要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是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地质实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础知识:包括三大岩石类及其主要矿物的肉眼鉴定,学会分析野外常见的各种地质现象及岩石的鉴别,结合水利工程,分析和评价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
实习内容:(实习期间各阶段基本内容)1.石佛寺水库。
具体内容:初步了解水库在解决洪水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和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2.____(省、市、区、县)森林公园。
具体内容: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实习区域内的岩石及矿物的肉眼鉴定及标本的采集;了解各种层面构造(波痕,雨痕,泥裂等);观察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岩石的风化及岩石不同风化程度的风化带的观察;认识丘陵地带地貌。
3.棋盘山水库。
具体内容:水库坝址与坝型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1.明确水库的构成,了解水库的整体情况;2.坝址与坝型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3.库区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4.土坝的防渗措施5.了解护岸的类型等。
实习内容(包括日期和每天的具体实习内容、心得、体会和收获等)xx年6月25日星期六石佛寺水库今天是进入实习的第一天,天气十分的晴朗。
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早上七点半准时出发,于大约九点达到石佛寺水库库区。
当汽车行驶在一条通往水库控制中心的长约7公里沿河大坝上的时候,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条白色的护坡。
怀着对水库的大坝的强烈的好奇心,下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那个横跨于辽河之上的拦河大坝上的基础设施,观看泄洪闸门,以及泄洪道的构造。
接下来便是石佛寺水库的高局长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水库的一些相关知识,使我们对石佛寺水库有了而更进一步的认识。
石佛寺水库工程是辽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国内流域干流上大型的平原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164786 平方公里,工程坝型为均质土坝,枢纽为二等工程,永久性建筑物为二级。
其主要功能是担负辽河干流中下游的防洪任务。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2篇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2)精选2篇(一)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中,我所实习的单位是一个工程地质咨询公司。
该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开发、建筑工程以及交通工程等方面的地质勘察和咨询工作。
实习期为一个月。
二、实习目的通过实习,我希望能够了解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掌握常用勘察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习内容1. 工程地质勘察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一项土地开发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质资料收集:通过查阅地质图、地质报告和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和地质特征。
(2)现场勘察: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地质现象和地质岩层的分布情况。
(3)地质钻探:根据地质特征和工程需求,在不同位置进行地质钻探,获取地下岩层的样品和资料。
(4)数据处理:对采集的勘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编制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报告。
2. 水文地质调查除了工程地质勘察,我还参与了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水文资料收集:搜集研究区域的水文资料,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组成和水文地质特征等。
(2)水文钻探:对研究区域进行水文钻探,获取地下水位、水流方向和水文地质描述等数据。
(3)水质采样: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评估地下水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4)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水文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编制水文地质报告。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一些实践操作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与同事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提升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实习还让我意识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重要性和挑战。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调查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因此需要精确和全面。
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文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专业:工程地质勘查学制:三年班级:地质0931组别:第六组姓名:钟雅丽实习动员一、实习名称:水文地质实习二、实训性质:水文地质概论是工程地质勘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
水文地质实习是水文地质理论课程之后,安排的野外实践课。
水文地质实践课是水文地质理论课的补充,它以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作方法为出发点,进行水文地质的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教学环节“理论与方法并重”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加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较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全面的考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兴趣的有效尝试。
三、实习目的和任务1.目的:掌握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水文地质概论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使学生自己能够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
2.任务:(1)、了解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地质地貌描述,井泉描述与编录,河水(渠水、泉水)测流,地下水位量测,水源井抽水试验等;河水(渠水、泉水)流量计算,水源井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地下水补给量与排泄量计算等。
(2)熟悉水文地质图件编绘方法——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位线图、抽水试验曲线图的编制等。
(3)理解河水与地下水的密切联系——河水入渗与地下水泄出现象,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排关系和条件。
(4)了解水文、气象的观测方法及集中供水系统和渠道系统的布局方案。
(5)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是在研究区域自然地理、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构造、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及其含水性;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远景。
四、实训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基本内容:(1)调查:a、三家店水源地机器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纵横剖面观察;b、永定河河水与地下水关系——水入渗与地下水泄出现象的认识,实测河、泉水流量;c、水源井与地下水流量——水源井调查与地下水位量测,水源井抽水试验;(2)资料整理:a、编制统计表——河水入渗量、地下水泄出量、水源井抽水试验数据等统计表;b、编绘图件——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位线图、抽水试验曲线图等;2.方法:野外实际勘查,实际观察和锻炼。
读水文地质图

实习V 读水文地质图一、实习目的1.了解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内容,初步熟悉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2.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二、有关基本知识1.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下水情况及其与自然地理和地质因素相互关系的图件。
它是根据水文地质调查的结果绘制的。
通常由一张图(主图)或一套相同比例尺的辅助图件来表示含水层的性质和分布、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化学成分与涌水量等。
主图是为对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建立总的概念而编制的反映主要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性图件, 即综合水文地质图。
辅助图件则包括基础性图件(如地质图、地貌图、实际材料图等)、地下水单项特征性图件(如潜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图、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水化学类型分区图、地下水储量分区图等)以及专门性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区水文地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等), 一般是小面积大比例尺, 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自然改造利用而编制的图件。
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由平面图、镶图和剖面图组成。
平面图为主图。
镶图是在条件复杂的地区, 为减轻主图负担弥补其不足而编制的, 其比例尺要比平面图小。
剖面图则是用以反映调查区主要方向的水文地质变化规律, 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
其走向应选在穿过地貌变化最大、横切所有含水层的方向。
尽能和勘探钻孔控制性水点结合起来。
原则上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相同, 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 但不能使地形严重失真。
2.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有关地下水形成、分布和变化等条件的概括。
一般包括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情况、水质、水量、补给、径流与排泄等条件。
这些条件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变化。
因此, 实际上它包括了影响地下水各方面的因素的总和。
3.气候条件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根据其年平均温度可分为:热带(>25℃)、亚热带(25℃—15℃)、温带(15℃—5℃)和寒带(< 5℃);根据其水份状况可分为:湿润(降水量>800mm)、半湿润(800—500mm)、半干旱(500—250mm)、干旱(<250mm)。
东王村水文地质读图报告

水文地质图读图提纲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根据剖面图可知A→A′地势先缓慢上升,升至最高点后急剧下降、在3.4km处出现断层,随后持续上升至砂岩、片岩及片麻岩接触处又一断层,走向由东至西,最后上升至最高地势;主要汇水区域集中在右半部分水岭两边,汇水原因可能是大气降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其他含水层的互相补给和对地表水的补给。
2.降水特征:主要集中在六月、七月,降水量从一月份到六月份持续上升趋势;六月到十二月持续下降,其中六月最多,十二月最少。
气温特征:气温从一月到八月持续上升,八月到十二月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八月最高,一月最低。
3.水文:水系不太发育,分布不太集中,有些松散,水系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少,喝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外围流量小于中间地带;河流沿盆地边缘由西北向东南流向,它的分水岭也发育于盆地边缘,发育在第四系水系上分布最广,在灰岩地区地下水汇势常形成较大溶洞,且该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有各向异性,页岩和细砂岩因透水性能差,该区域水系分布少,构造对地表水的发育和中断起决定性作用;由该图可知,正北方向构造对河流起中断作用,形成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图正南方向构造对地表水的起源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的流向由东到西。
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该地区从上往下一次为石炭纪片岩及片麻岩、二叠纪砂砾岩、第四系砂岩、侏罗纪石灰岩、石炭纪砂岩,它们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中片岩及片麻岩主要分布在东部,出露高,中部地带主要为砂岩和砂砾岩,石灰岩、砂砾岩分布较少。
整个地区地层以二叠纪和侏罗纪最广。
2.构造:该地区西部有一背斜,中部偏东有一向斜,西部的背斜核部为石炭纪砂岩,两旁是二叠纪石灰岩,偏东部的向斜核部为侏罗纪砂岩及页岩。
两旁为二叠纪石灰岩和石炭纪砂岩。
东部地区有断层,走向为东南,分布在石炭纪,西南部有一比较大的断层,断层会影响岩溶的发育,地质勘探孔的分布,以及泉的分布,断层外及其旁边泉分布较多。
崔晓亮__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班级:地质本1201姓名:崔晓亮学号:321203010113指导老师:王素玲刘保民日期:2013年9月01日目2前言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和运用所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业课理论知识分析野外水文地质和工程地址现象。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前言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在焦作高新区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通过野外调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现象,然后对实习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编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编绘潜水等水位线图。
实习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二是踏勘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踏勘焦作周边地区的典型水点、有代表性的工程地质现象,从而对整个区域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三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阶段:东西以塔南路为界将实习区域划分为2个部分,分组分地带对地下水的各天然、人工露头进行全面踏勘、调查研究。
最后一个阶段是室内整理,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以图和报告的形式阐述。
实习的填图范围西至焦郑—焦武高速公路,东至史平陵,北至丰收路,南至大沙河,基本覆盖了整个焦作市高新区,面积约45.38平方公里.测点数量为78个,最后对水质及工程地质相关内容作出相应的分析。
实习成果均以图和报告的形式呈现。
此次实习由资环学院王素玲、刘保民老师指导,实习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进行工作学习,我是地质本一班第三组成员,成员:万攀鹤,田盼盼,毕景豪,杨春蕾,崔晓亮。
1自然地理及地貌概况1.1 气象、水文焦作市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严冬酷冷,盛夏炎热,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4.9℃,多年平均降水量594.4mm,年最大降水量为921.6mm(196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89.4mm(1981年)。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六、七、八月,这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第一篇: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该报告为个人理解,仅作为同学们的参考,切勿照搬!地质现象本就有多解性,活学活用知识才是正解!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读图报告读图提纲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由A-A’和B—B’剖面结合区域河流流向,东王村地区地形总体是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东西走向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
位于地区北西侧的正断层使得上盘岩层发生跌落,地形上表现为断层西部较东部高出约100米,成为南西侧地区的分水岭。
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南北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横跨东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
2.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气温和年降雨量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3—8月份,最大平均降水量出现在六月,为218.0mm;气温峰值与降雨同期,最高达28.7度(8月),最低达1.8度(1月)。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文:该地区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地区南部。
构造和地形对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向起决定性作用。
受地形影响,主要发育东西向水系,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流向东偏南方的河流,并最终汇入沿南西侧断层的干流中。
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资源充沛。
岩溶现象在二叠纪灰岩地层中均可见,相对集中在地区北部,形成了良好的地下径流条件;南部灰岩地区因出露面积小,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少,因此岩溶发育不如北部。
泉集中分布在北部也证明了上述结论。
主要地下水资源集中在P, J2 和Q地层中(据水文地质勘探孔3),其中Q包含潜水,P和J2 包含潜水和承压水;J1与J3地层因发育弱透水页岩层使得导水能力不强。
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支流总流量为2.7438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为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为1.5m3/s,泉1、12、13的流量分别为40L/s,1.5L/s,2.3L/s),增加量很少,是由于西部断层的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
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

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一、前言。
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关于[调查地区名称]的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结果。
这就像是给大地做个体检,专门看看水和地质之间那些有趣又重要的事儿。
为啥要做这个调查呢?那可太重要了,这关系到咱这儿的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甚至是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呢。
二、调查区域概况。
1. 地理位置。
咱调查的这块地儿啊,就在[具体地理位置描述],就像是大地版图上的一个小角落,但这个小角落可有大乾坤。
它周边有些啥呢?东边靠着[东边的标志性地理事物],西边挨着[西边的地理事物],南北也都各有特色。
2. 地形地貌。
这儿的地形啊,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有高高的山岗,就像大地挺起的胸膛,也有低洼的谷地,像大地的小酒窝。
整体来看,[描述地形地貌的大致类型,比如是平原为主还是丘陵起伏之类的],这种地形对水的流动和储存可是有着不小的影响呢。
3. 气象条件。
天气这事儿也得说说。
这儿的气候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有时候晴空万里,有时候又会阴沉着脸下雨。
[大致描述一下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季节分布等情况]。
这些气象条件就像指挥棒一样,指挥着水在这片土地上的来来去去。
三、水文地质条件。
1. 地层岩性。
咱先说地层岩性这事儿。
地下的石头就像一个神秘的大家庭,有各种各样的成员。
在咱这个区域啊,[列举主要的地层岩性,比如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这些不同的岩石就像不同的容器,有的能存很多水,有的存水能力就差一些。
比如说砂岩,它就像一块海绵,有一定的孔隙可以让水钻进去;而页岩就相对比较“小气”,水不太容易在里面安家。
2. 含水层与隔水层。
那含水层和隔水层呢?这可是地下水的家。
含水层就像水的公寓,像[含水层的名称或者位置对应的地层]这个含水层就特别好客,储存了不少地下水。
而隔水层就像公寓的墙,把不同的含水层隔开,比如说[隔水层名称]就像个严格的管理员,不让水随便乱跑。
3. 地下水类型与水位。
地下水的类型也不少呢。
有潜水,这就像住在浅层的居民,离地表比较近,很容易受到地表活动的影响。
水文地质情况报告水文地质情况报告水文地质情况报告水文地质情况报告

水文地质情况报告水文地质情况报告水文地质情况报告水文地质情况报告山西吕梁离石永宁煤业有限公司水文地质情况汇报材料一、矿井水文地质基本条件山西吕梁离石永宁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城北街道办下安村,行政区划属吕梁市离石区城北街道办管辖,地表属晋西北黄土高原中低山区,整体地貌为西高东低的侵蚀黄土地貌,以黄土梁、峁为主,沟谷较发育。
井田流域属黄河三川河水系。
井田内没有常年性河流发育,仅在雨季时,沟谷中汇集雨水形成洪流,流入北川河,北川河在离石区西与东川河、南川河汇集,向西流入黄河。
井田总体构造为一轴向近南北的向斜,在此基础上局部发育次级小型的向背斜。
地层倾角一般2°~8°,西缘局部倾角可达20°~24°。
4号煤层采掘中井下揭露2条落差4.5m 的层间正断层和7个陷落柱,无岩浆岩侵入。
矿井在建设施工期间,未揭露大型隐伏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
(1)含水层:井田内主要含水层有奥陶系中统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砂岩裂隙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第四系、上第三系松散层孔隙含水层等5个含水层。
其中奥陶系含水层在井田内全部被覆盖,水质为HCO3—Ca·Mg型,水位埋深180m,推测本井田奥灰水位在805-813m。
石炭系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和二叠系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对井田4号、10号主煤层的开采影响最大,据井田钻孔资料,太原组有3层石灰岩,从上到下分别是L5、K2、L1,石灰岩裂隙发育,水位标高929.44m,单位涌水量0.0047L/s·m,渗透系数0.0131m/d,水质为HCO3·SO4-Mg·Na型,矿化度0.69g/L。
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岩性以细、中、粗砂岩为主,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单位涌水量0.008—0.022L/s·m,渗透系数0.0028—0.012m/d,水位标高955.62—980.4m,水质HCO3ˉ.SO22-—Ca2+.Mg2+.Na+型,矿化度0.696g/L。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共7篇)

水文地质实习报告(共7篇)第1篇:地质水文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灵山洞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境内,灵山洞又称“灵山幻境”,为竖井式石灰岩分层溶洞,以“高大、雄伟、开阔、壮观”著称,洞内高大深邃,空阔显奇,回环交叠。
令人瞩目的天柱峰高24.5米,直径6米,占地面积12平方米,12人难以围抱,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溶洞石笋。
近50米长的天梯石栈构成洞中登山的情趣,在国内众多容洞景观中实属罕见。
仙桥洞即为“仙桥别境”距离灵山洞280米处,洞内怪石林立,千姿百态,地势险要,游览时要上下18次,绕过36个弯,充满探险趣味,扣人心弦。
在灵山幻境与仙桥别境之间,还有面容慈祥、背蓝天白云的“灵山大佛”,有20宇组巨大的乐器造型,自成一条“鼓乐之路”。
当您穿越这条山顶游步道时,会感到灵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也有一片温馨。
另外,更有尚未开放的天然山地大坞盆地。
它四面环山,环境幽静,树木茂盛,空气清新,被誉为西湖边的“世外桃源”,全国十大名茶的“九曲红梅茶”就产于此地。
灵山景区集天下溶洞景观于一身,融“风、水、云、瀑”于一体,堪称“西湖第一洞天”,如诗如画的石景,天然的生态环境,定能使你流连忘返。
灵山洞主洞厅高达100余米,另有小洞室100多个,分为上下两个大洞体、四层洞厅,洞道全长约400米。
洞内石笋高耸,石瀑飞泻,石钟乳触目皆是。
其中,居下洞中央的“天柱峰”大石笋,高24.5米,直径5~s米,气势恢宏,是浙江已发现溶洞中的大石笋之冠。
通过采集杭州灵山洞中更新世形成的钟乳石样品,对不同纹圈中流体包裹体进行测定,研究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利用不混溶气-水包裹体中最大密度判别和计算方法确定六个纹圈中精确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根据气-水-岩化学反应平衡热力学方法,计算出CO_2成分浓度和古地下水中pH值及钟乳石样品形成过程中的CaCO_3饱和度等。
揭示了杭州地区更新纪古环境演化规律xxxx吴梦生2011/11/24第2篇:水文地质勘探实习报告水文地质勘探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任务水文地质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勘探手段,主要应用在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领域,该课程除课堂讲授水文地质勘探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外,还要特别加强对学生野外实践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水文地质报告范文文字报告范文编写提纲

水文地质报告范文文字报告范文编写提纲《水文地质手册(第二版)》第五篇中文字报告编写相关要求文字报告是调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图件相辅相成,主要用于对水文地质图系的说明和补充阐释。
文字报告与水文地质图系互相配合,能准确、系统、全面地阐明调查区的水文地质规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与管理等做出科学论证。
通常,在编写报告书的文字之前,应先编制出主要图件,作为分析研究问题或文字论述和说明的依据。
文字报告可以根据项目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区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有关内容。
报告章节可以根据水文地质工作的具体任务灵活掌握。
下面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为例,概略介绍文字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序言主要包括调查工作的目的任务,调查区范围,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调查阶段,投入的工种和工作量,工作概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情况。
本部分内容应附交通位置图及研究程度图等。
1)目的、任务。
应根据地区特点和具体情况,阐明需要查明哪些主要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结合工程要求需要注意解决哪些主要问题;并说明工作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交通情况。
2)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着重评述区内主要地质、水文地质成果及其相关参考文献。
3)工作概况(或工作经过)。
主要说明工作期间,组织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量、施工量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区域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
主要介绍区内地形的总趋势、各种特征地形的标高和相对高度值。
要用地形控制或影响地下水分布的观点来介绍地形。
概述区内地貌的形态、成因,年代及其分区特征。
注意分析地貌与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气候及地下水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水文。
介绍区内地表水流域的划分,各流域内各种地表水体的分布特征,月平均与年平均径流量、水位及其变化值,水质、流速,含砂量,冲刷、搬运及堆积等。
还应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补、排关系。
3)气候。
区内各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度)、气温、日照、湿度等多年的月平均、年平均值及各种特征值,以及最大值、最小值及时间。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概述部分是文章引言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对本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这部分中,我们将对该实验的目的、作用以及研究对象进行说明,以使读者对本实验的重要性有所了解。
首先,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索工程地质领域以及水文地质领域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工程地质实验主要涉及到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等,通过实验手段,分析、测试地层的力学、物理性质,探究地下潜藏的地质构造,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而水文地质实验则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质量特征,为水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决策提供依据。
其次,本次实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土体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为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预测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因此,本次实验对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本文将分别对工程地质实验和水文地质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在工程地质实验部分,我们将介绍实验中使用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并呈现实验结果的数据和图表。
同样,在水文地质实验部分,我们也将详细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从而管窥地下水运动和水文地质特征。
通过本次实验的开展,我们将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综上所述,本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验的概述部分主要对实验的背景、目的和作用进行了介绍。
通过本次实验的开展,我们旨在深入了解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领域的实际问题,并为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工程地质实验和水文地质实验的方法和结果,以期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范本模板】

目录一、工程概况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四、水文地质试验五、结论与建议附录:1、井(孔)标高明细表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4、抽水试验综合图5、回灌试验综合图6、水质分析成果表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一、工程概况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2、测试地下水温度;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能力;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
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
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
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报告】一、引言水文地质是地质学与水文学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地下水的产生、运移和储存过程,以及地质构造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水文地质调查是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本报告旨在总结对某地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二、调查区域概况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某省A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地形起伏较大,主要由丘陵和平原组成。
该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存在多处构造节理和断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三、调查方法1. 野外地质勘探:采用地面地质剖面观测、钻孔取芯等方法,了解该地区地下水位、地下水含量、水质等情况。
2. 遥感影像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该地区的地形、植被、土地利用等信息,为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基础数据。
3. 野外取样分析:对地下水和地下水中溶解物质进行取样分析,了解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质状况。
四、调查结果1. 水文地质条件:经调查研究发现,A县地下水位较浅,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地层中,其上覆盖着一定厚度的第三系沉积物。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自然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裸露地表和冲刷沟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体。
2. 地下水质情况:调查显示,A县地下水质整体较好,水质的矿化度和氟、硒等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但部分地区因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存在污染风险。
3. 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数据,A县地下水资源总储量较大,但局部区域存在开采过度和水资源浪费现象,建议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五、调查建议1. 加强地下水资源监测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制度。
2. 推动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工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
3. 完善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 大力推进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地下水资源评价体系。
六、结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报告为个人理解,仅作为同学们的参考,切勿照搬!地质现象本就有多解性,活学活用知识才是正解!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读图报告读图提纲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由A-A’和B—B’剖面结合区域河流流向,东王村地区地形总体是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东西走向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
位于地区北西侧的正断层使得上盘岩层发生跌落,地形上表现为断层西部较东部高出约100米,成为南西侧地区的分水岭。
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南北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横跨东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
2.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气温和年降雨量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3—8月份,最大平均降水量出现在六月,为218.0mm;气温峰值与降雨同期,最高达28.7度(8月),最低达1.8度(1月)。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文:该地区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地区南部。
构造和地形对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向起决定性作用。
受地形影响,主要发育东西向水系,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流向东偏南方的河流,并最终汇入沿南西侧断层的干流中。
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资源充沛。
岩溶现象在二叠纪灰岩地层中均可见,相对集中在地区北部,形成了良好的地下径流条件;南部灰岩地区因出露面积小,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少,因此岩溶发育不如北部。
泉集中分布在北部也证明了上述结论。
主要地下水资源集中在P, J2 和Q地层中(据水文地质勘探孔3),其中Q包含潜水,P和J2 包含潜水和承压水;J1与J3地层因发育弱透水页岩层使得导水能力不强。
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支流总流量为2.7438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为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为1.5m3/s,泉1、12、13的流量分别为40L/s,1.5L/s,2.3L/s),增加量很少,是由于西部断层的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
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老到新依次是早泥盆纪(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石炭纪(C)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和上部,与下伏AnD片麻岩角度不整合;二叠系(P)纯质石灰岩,大面积出露;早侏罗统(J1)的页岩,与下伏岩层角度不整合,中侏罗统(J2)长石石英砂岩,晚侏罗统(J3)的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环状出露于J1内侧;Qal的砂岩,出露于图幅中部河道两侧沟谷地带,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2.构造:(1)褶皱:该地区中部发育有一个向斜褶皱,中间低两翼高,轴略向西倾,由核部至翼部地层由新到老,由北向南地层出现重复。
所形成的盆地地形有利于接受大气降雨补给。
在盆地中部一带,形成许多小支流,这些支流均为常年性河流,除了降雨补给,还接受地下水补给,最后这些支流向盆地中部地带汇集成最大的支流。
(2)断层: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东部断层是走向为北东——南西向的正断层,西部断层是走向为北西—南东向的正断层,两个断层导水性都较弱,严重阻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可视为该地区的含水系统的边界。
沿东部断层上部出现了许多岩溶,这是由于断层带发育许多构造裂隙,是构造薄弱地带,更容易发育岩溶构造,断层西侧是二叠纪石灰岩,极易沿构造裂隙形成岩溶地形,成为地下径流通道。
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岩层含水性:主要含水层是中侏罗统(J2)、二叠统(P)、石炭统(C)、第四纪(Q)地层,隔水层依次是晚侏罗统(J3)、早侏罗统(J1)地层,早泥盆纪(AnD)片岩及片麻岩的浅部是含水层,下部是隔水层。
详述如下:(1)早泥盆纪(AnD)片岩及片麻岩浅部发育风化裂隙,构造裂隙闭合,属于弱含水层,存在少量出流量少的泉眼(14-17号),最大流量为0.1L/s。
雨季会在出露地表出现季节性河流。
深部为坚硬基岩,构造裂隙闭合,导水性很差,可视作隔水层,与断层一起形成该地区隔水边界。
(2)C 地层岩性为页岩夹薄层砂岩,也无泉水出露,该岩层出露地表上多发育季节性河流,因此该岩层为相对隔水层。
虽无资料支持,但不排除核部构造破碎区存在深层地下水的可能。
(3)P地层的岩性为石灰岩,裂隙率高,岩溶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泉水出露多,且流量都很大,总量达611.3L/s(泉1~7、9~11、13号),水文地质探孔最大单位涌水量为1.1L/(s*m),该层是很好的含水层。
(4) J1地层岩性为页岩,裂隙闭合,底部有煤层,透水性差,无泉出露,在P灰岩与该层交界处多发育溢流下降泉,以上说明该地层为隔水层。
(5)J2地层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裂隙开放,裂隙率较P地层小很多,无泉水出露,水文地质探孔最大单位涌水量为0.11L/(s*m),为一般含水层。
(6)J3地层岩性为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无泉出露,钻孔未见涌水,为隔水层。
(7) Qal地层的岩性为砂砾岩,主要是松散沉积物,透水性好,有泉出露(泉8)且流量为150L/s,水文地质探孔单位涌水量为3.1L/(s*m),为该地区强含水层。
2.各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1) 各含水层的出露分布特征:该地区含水层是Qal、P、J2、AnD。
早泥盆纪(AnD)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二叠纪(P)灰岩,大面积出露于图幅上部,下部也有部分出露,总体位于向斜两翼翼端;中侏罗纪(J2)砂岩,呈环带状出露于图幅中部;Qal的砂砾岩,出露于图幅中部河道两侧。
(2) 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命名:1~11号泉为溢流下降泉,12~13号泉为断层上升泉,14~17号泉为侵蚀下降泉。
除8号泉外,1~11号泉均出露于P和J2地层交界处;8号泉出露于Qa1地层中河谷边缘;12、13号泉沿西侧断层分布,临近干流,补给可能为J2与P的承压水;14~17号泉出露于And 地层,成为区域支流的源头。
3.二叠系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二叠系含水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参考钻孔1、3号,泉6、10号。
因泉6、10号库尔洛夫式十分相近,故采用6号泉。
从A—A’剖面图可以判断,地下水水流方向是由东向西的,先后经过6号泉,3号钻孔,1号钻孔。
因二叠系含水层为灰岩,且该点埋深浅,蒸发浓缩作用强,所以6号泉主要含重碳酸根和钙、镁离子;同时由于溶滤作用弱,地下水整体矿化度较低,属淡水。
随地下水向西流动,水位埋深增加,水温升高,脱碳酸作用使重碳酸根含量降低;溶滤作用增强,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浓度增加;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降低,钠离子浓度升高,说明在越流接触J2长石石英砂岩过程中发生了离子交替吸附;总体矿化度升高,3号钻孔为M=1.9的微咸水,至1号钻孔变为M=4.0的咸水。
4.中侏罗统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J2的含水层的水温及水质变化特征可从1号和3号钻孔看出,从A—A’剖面图可以判断,地下水水流方向是由东向西的,先后经过3号钻孔,1号钻孔,由于J2地层主要分布了潜水和承压水,在该地层水位埋深较小,会出现浓缩作用;随着地下水流向西运动,由于溶滤作用使得矿化度不断提高,即出现1号钻孔矿化度高于3号钻孔,前者M=0.84,后者M=0.5,均属于淡水。
长石等矿物富含钠离子,在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下使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降低,钠离子浓度升高;水温沿地下水流动方向逐渐升高,使重碳酸根毫克当量略有降低。
5.二叠系含水层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P含水层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雨补给和少量地表水补给。
P地层的岩性是灰岩,是很好的含水层。
排泄主要通过泉,蒸发排泄很少,可能存在向其他含水层排泄。
在地表浅部,降水补给下渗迅速,P含水层接收补给后,一部分水以泉的形式排泄,一部分水在地层穿插到侏罗系地层后通过深部径流,形成承压水,水循环深度逐渐增大,地下水径流缓慢。
该地区最好的径流条件是北部发育的大量岩溶,地下径流通道密集,有利于地下水的运移。
6. 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在地区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均是局部导水。
东部正断层:下盘岩性为片麻岩及片岩,上盘上部为薄层灰岩,下部为C 的页岩夹薄层砂岩,脆/塑性上部为局部导水,塑/塑性下部不导水。
大角度正断层为压性断层,压性断裂中心部分的构造岩细碎紧密,透水性很差。
断层东侧出露14和15号泉,形成两条常年性支流,这两条支流和断层带的一些季节性河流经过断层后,都直接通过高渗水性的松散沉积物快速入渗到P 中去,补给地下水,而在断层上部出现了许多岩溶,这是由于断层带发育许多构造裂隙,是构造薄弱地带,更容易发育构造,断层左侧是二叠纪的石灰岩,极易沿构造裂隙形成岩溶地形,接受地表水,形成地下水。
该断层的意义在于使C 、P 、J 地层下降,有利于储水。
由于AnD 浅部存在风化裂隙水且与P ,Qa1地层均有接触,直接影响区域内的地下水补给,所以把该断层看作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欠妥,但考虑到风化裂隙水含量很少,影响微弱,仍将断层视为隔水边界。
西部正断层:下盘岩性为片麻岩及片岩,上盘下部是P 的石灰岩,上部为J 的塑性页岩和脆性砂岩层,脆/塑性断层局部导水。
正断层为压性断层,压性断裂中心部分的构造岩细碎紧密,透水性很差。
断层带上出露12和13号泉,通过比较库尔洛夫表达式,12号泉:3466240.9206625HCO SO M t Na Ca ,13号泉:436321164.123424016SO Cl HCO M t Na Ca Mg ,1号钻孔J2:3470240.84196427HCO SO M t Na Ca ,P :436520154.023444016SO Cl HCO M t Na Ca Mg ,可见12号泉与J2地层的地下水化学组分相似,13号与p 地层相似,得出12号泉由J2补给,13号泉由P 补给,但是两个泉的泉流量很小,可见断层是导水的,但是导水性很差。
河流量方面,由地表测水站1号和2号监测的两条大的支流流量之和为2.7m3/s ,加上12号和13号泉流量,略小于3号测水站的监测值2.75m3/s ,而断层穿过了很多含水层,可见断层是弱导水的。
该断层的意义是构成含水系统的边界。
7. 地下水资源的概略估算:通过年排泄量来计算地下水资源量:P 中的泉流量为611.3L/s (1~7、9~11、13号泉);Q 中地下水为出境水量(3号测站)2.75m 3/s - 其他地下水补给量和入境水量(1~7、9~15号泉,测站1)2.11294 m 3/s=637.06L/s ;J2中泉流量是1.5L/s (12号泉);AnD 中泉流量是0.32L/s (14号、15号、16号、17号泉)。
共计1250.18L/s ,考虑蒸发损失补给量应略大,约1260L/s ,年补给量为3.97*10^10m 3。
二叠系含水层年补给量为611.3L/s*3600*24*365/1000=19.27*10^6 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