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讲义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ppt课件
空隙性
指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分 布特点以及连通情况等。这些特性 对于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有 重要的影响。
岩石中的空隙
松散岩层孔隙特点
孔隙率(度):一定体积岩石(包括孔隙)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n Vn 100% V
影响松散岩层孔隙度的因素
“理想土”模型
颗粒排列方式和密实程度 颗粒大小和形状 分选程度 土壤结构(单粒、团粒结构) 其他因素:次生裂隙、根孔、虫孔等
裂隙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风化裂隙
裂隙性
裂隙的方向、宽度、延伸方向、充填情况等。 裂隙率
Kr Vr V
溶穴
发生在可溶性岩石之中 具有继承性 岩溶率(溶隙率)
岩石空隙的特性(均匀性、方向性、连通性)
松散岩类:空隙分布均匀、连通性好 基岩裂隙:不均匀、具方向性、不同方向裂隙可形成裂隙网
络 可溶岩溶隙:极不均匀、很强的方向性、容易形成各自的岩
溶水流系统。
按含水介质的地下水分类
层。
支持毛细带 中间带 土壤水带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饱水带。但包气 带作为补给通道作用也不容忽视。
地下水赋存
含水层
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层。
辨异:饱含水的弱透水层(粘土、沿粘土等);不含水的透 水层(沙漠、被疏干的含水层等)
隔水层
定义: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辨异:隔水层的相对性,并非完全隔水-弱透水层
下可以进行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全球水文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为开放系统 水文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其他物质的运移和聚集
水文地质学部分概论
大循环(海-陆)与小循环(海-海,陆-陆)
▪ 时空尺度不同:
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
(3)水文循环的特点
▪ 循环速度较快、途径较短、交替迅速
(4)水文循环的作用
▪ 水质量的净化,水数量的再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5.1.3 岩石的空隙性
岩石:水文地质学中指坚硬的岩石及松散的土层(沉积物)
Wn
Vn V
100%
一般说来,容水度在数值上与空隙度相当。当具有膨胀 性的粘土,充水后体积扩大,容水度会大于孔隙度;但 当岩石空隙不连通时,容水度会小于空隙度。
5.1.5 岩石的水理性质
持水性:岩石依靠分子引力和毛细力,在重力作用下岩 石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在数值上用持水度表示。
持水度:在重力作用下,岩石所保持的水体积与岩石体 积之比 。
水文循环示意图
水汽输送
降水
降水
蒸发 下 渗
水汽输送
径流
蒸发
a. 海洋蒸发 b. 大气中水汽转移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入渗 f. 地下径流 g. 水面蒸发 h. 土面蒸发 i. 叶面蒸发
水文循环
(1)定义
▪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 水循环
(2)水文循环的划分
5.1.3 岩石的空隙性
裂隙率: 固结的坚硬岩石中,一般仅残存很小部分孔隙,而存
在有各种内外力作用下破裂变形产生的裂缝(缝隙)
风化裂隙、成岩裂隙、构造裂隙
砂岩岩芯中的裂隙
5.1.3 岩石的空隙性
岩溶率: 溶蚀的裂隙,有溶孔、溶隙、溶洞等
5.1.3 岩石的空隙性
小结:
松散岩石的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连通良好,分布均 匀,在不同方向上,孔隙通道的大小和多少都很接近。 赋存于其中的地下水分布和流动都比较均匀。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00绪言
目录绪言 (1)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6)1 .1 地球上的水 (6)1 .2 自然界的水循环 (7)1 .2 .1 水文循环 (7)1 .2 .2 地质循环 (9)1 .3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9)1 .3 .1 气象因素 (9)1 .3 .2 径流 (12)1 .4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3)第二章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 (15)2 .1 岩石中的空隙 (15)2 .1 .1 孔隙 (15)2 .2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19)2.2.1结合水 (19)2 .2 .2 重力水 (20)2 .2 .3 毛细水 (21)2 .2 .4 气态水、固态水及矿物中的水 (21)2 .3 与水的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22)2 .3 .1 容水度 (22)2 .3 .2 含水量 (22)2 .3 .3 给水度 (22)2 .3 .4 持水度 (23)2 .3 .5 透水性 (24)2 .4 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土压密 (25)2 .4 .1 有效应力原理 (25)2 .4 .2 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26)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27)3 .l 包气带与饱水带 (27)3 .2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28)3 .3 地下水分类 (29)3 .4 潜水 (30)3 .5 承压水 (32)3 .6 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35)3 .7 上层滞水 (36)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7)4 .1 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7)4 .1 .1 达西定律 (37)4 .1 .2 渗透流速(V ) (38)4 .1 .3 水力梯度(I ) (39)4 .1 .4 渗透系数(K ) (39)4 .2 流网 (40)4 .2 .1 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40)4 .2 .2 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 (42)4 .3 饱水粘性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44)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46)5 .1 毛细现象的实质 (46)5 .2 毛细负压 (48)5 .3 毛细上升高度与悬挂毛细水 (49)5 .4 包气带水水分分布及运动 (50)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53)6 .1 概述 (53)6 .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53)6 .2 .1 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53)6 .2 .2 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54)6 .2 .3 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57)6 .2 .4 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及化学成分表示式 (57)6 .3 地下水的温度 (57)6 .4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58)6 .4 .1 溶滤作用 (59)6 .4 .2 浓缩作用 (60)6 .4 .3 脱碳酸作用 (60)6 .4 .4 脱硫酸作用 (61)6 .4 .5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61)6 .4 .6 混合作用 (61)6 .4 .7 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作用 (62)6 .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62)6 .5 .1 溶滤水 (62)6 .5 .2 沉积水 (63)6 .5 .3 内生水 (64)6 .6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 (64)6 .6 .1 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 (64)6 .6 .2 地下水化学分类与图示方法 (65)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67)7 .1 地下水的补给 (67)7 .1 .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67)7 .1 .2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71)7 .1 .3 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73)7 .1 .4 凝结水的补给 (75)7 .1 .5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75)7 .1 .6 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78)7 .2 地下水的排泄 (79)7 .2 .1 泉 (79)7 .2 .2 泄流 (82)7 .2 .3 蒸发 (83)7 .2 .4 蒸腾 (84)7 .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85)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86)8 .1 系统概念 (86)8 .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87)8 .2 .1 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87)8 .2 .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87)8 .2 .3 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88)8 .3 地下水含水系统 (89)8 .4 地下水流动系统 (90)8 .4 .1 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的由来 (90)8 .4 .2 地下水流动系统 (91)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100)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00)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00)9 .2 .1 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100)9 .2 .2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101)9 .2 .3 地下水天然动态类型 (105)9 .2 .4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105)9 .3 地下水均衡 (107)9 .3 .1 均衡区与均衡期 (107)9 .3 .2 水均衡方程式 (107)9 .3 .3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均衡 (109)9 .3 .4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均衡 (110)9 .3 .5 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110)第十章孔隙水 (113)10 .1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113)10 .2 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 (115)10 .3 湖积物中的地下水 (116)10 .4 黄土高原的地下水 (117)10 .5 孔隙含水系统实例分析 (119)第十一章裂隙水 (121)11 .1 概述 (121)11 .2 裂隙水的类型 (122)11 .2 .1 成岩裂隙水 (122)11 .2 .2 风化裂隙水 (122)11 .2 .3 构造裂隙水 (123)11 .3 裂隙介质及其渗流 (125)11 .3 .1 裂隙及裂隙网络 (125)11 .3 .2 裂隙水流的基本特征 (126)11 .4 裂隙介质的研究方法 (127)11 .4 .1 等效多孔介质方法 (127)11 .4 .2 双重介质方法 (128)11 .4 .3 非连续介质方法 (128)11 .5 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129)第十二章岩溶水 (131)12 .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131)12 .1 .1 碳酸盐岩的成分与结构 (131)12 .1 .2 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体系 (132)12 .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134)12 .2 .1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134)12 .2 .2 地下水流动系统与岩溶发育的空间特征 (135)12.3 岩溶水的特征 (140)12.3.1 岩溶含水介质的特征 (140)12 .3 .2 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140)12 .3 .3 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 (141)12 .4 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142)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145)13 .1 作为资源的地下水 (145)13 .1 .1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比较 (145)13 .1 .2 地下水资源概念的演变 (145)13 .2 地下水资源的特征 (146)13 .2 .1 地下水资源的系统性 (146)13 .3 地下水资源分类及其供水意义 (147)13 .3 .1 地下水资源分类 (147)13 .3 .2 地下水储存资源及其供水意义 (147)13 .3 .3 地下水补给资源及其供水意义 (148)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149)14 .1 生态环境系统的特性 (149)14 .2 作为环境敏感因子的地下水 (150)14 .3 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退化 (150)14 .4 过量补充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退化 (152)14 .5 过度开发水资源引起环境退化的实例 (152)14 .6 地下水污染 (153)第十五章水文地质学研究方法 (155)15 .1 作为自然历史与人为作用产物的地下水 (155)15 .2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 (157)15 .3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向 (159)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024年水文地质学课件-(含)
水文地质学课件-(含附件)水文地质学课件一、引言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涉及到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动、化学成分以及与岩石、土壤等地质体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质学对于理解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本课件旨在介绍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2.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而隔水层则是指不能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和性质对于地下水的流动和储存具有重要影响。
3.地下水流动: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重力、压力差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其流动速度较慢,通常以米/天或米/年为单位。
4.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循环是指地下水从地表水体、降水等水源进入地下,经过流动、储存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返回地表水体的循环过程。
地下水循环对于维持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地下水勘探:地下水勘探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试验等方法,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性质和储量等信息。
地下水勘探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地下水模拟:地下水模拟是指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模拟地下水的流动、传输和化学反应等过程。
地下水模拟可以帮助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指通过监测井、水位计、水质分析等手段,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温等参数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
地下水监测可以帮助了解地下水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四、水文地质学的应用1.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水文地质学可以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包括确定水源的位置和储量、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优化水资源配置等。
2.环境保护和治理:水文地质学可以帮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废物处置场的选择和管理等。
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讲义
§1 绪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在地质学学科中的地位,了解它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关系,通过引入具体工程实践问题,针对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内容:§1.1 地球科学、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提问:让学生回忆中学时所学地质学知识,谈谈自己对地质学的认识?(如基本的地质现象,著名地质学家的认识等等)一、地球科学与地质学概念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人类目前唯一生存环境的关于地球的基础科学。
它包括了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2、地质学: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目前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简单介绍地球的形状及特点,包括形状、大小、形成时间)二、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对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1、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目的就是使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互相协调,既要保证工程建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又要保证地质环境不会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造成对工程建筑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危害。
——————对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的区别要进行必要介绍2、水文地质学:水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应用这一规律有效地利用地下水和调节地下水以兴利避害。
“找水”“地下水资源”“水与环境”——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之学科,研究的是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介绍相关的水文地质灾害问题(注重故事性,避免纯粹的专业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2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一、工程地质条件1、定义: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及其任务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各种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任务:(1)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
(2)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环境。
水文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学科。
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1)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运动以及循环转化的规律。
(2)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成分以及水质的变化规律。
(3)解决合理的开发、利用、管理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地消除地下水的危害等实际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自然环境地质因素对工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岩石、岩体、土、矿物、粘土矿物的概念各种地质作用中所形成的天然单质元素或化合物,叫矿物。
矿物的自然集合体则是岩石。
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及各自的概念1.形态:绝大多数矿物为固态,只有极少数呈液态(自然汞)和气态。
2.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映。
3.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4.透明度:指矿物透过可见光波的能力。
5.光泽:矿物表面的反光能力。
6.解理和断口: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敲打或挤压)下,严格沿一定方向破裂或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无固定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
7.硬度: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的刻划、压入或研磨等机械作用的能力。
8.其他性质:如相对密度、磁性、弹性、挠性、脆性等。
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凝固结后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产物、有机物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浆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当其处在高温、高压及其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岩浆岩的分类以及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各有哪些?岩浆岩的分类:首先,根据岩浆岩的化学成分(SiO2含量)及由化学成分所决定的岩石中矿物的种类与含量关系,将岩浆岩分成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及超基性岩。
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
GC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地基稳定性问题的一门学科。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孔隙中的水。
基础是指底部与基础接触的承重构件,作用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
地基是指建筑下面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所能承受由建筑物基础传递来的荷载的能力。
直接与基础接触的土层叫持力层,持力层下部的土层叫下卧层。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这些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
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
自然界的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物理特征:比重,重度,孔隙性,吸水性,软化性,抗冻性;力学性质:岩石的变形特征,岩石的强度特征。
确定地质年代方法: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率,切割率,岩性对比法;相对年代: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绝对年代:地质事件发生至今的年龄(同位素年龄)。
相对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律; 2、生物层序律;3、切割律:岩层(岩石)被侵入岩侵入穿插,则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旧。
绝对年代的确定: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冰期: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频繁,气候寒冷时期冰雪覆盖面积扩大,冰川作用强烈发生。
间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面积缩小。
第四纪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沉积物褶皱的工程地质评价:1.褶皱的核部是岩层强烈变形的部位,岩石破裂.裂隙发育.直接影响到岩石强度和岩体的完整性。
2.褶皱的翼部不同于核部,以倾斜岩为主。
岩石破裂后,沿破裂面无明显位移者称为节理。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剪节理是剪应力作用而形成的。
节理的工程地质评价:1.岩体中的裂隙,在工程上除有利于开挖外,对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均有不利影响。
2.裂隙的存在,破坏了岩体的整体性,加速岩体的风化速度,增强岩体的透水性、软化性,因而使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
水文地质学课件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4
二、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意义
1.帮助阐明地下水的起源、形成和分布; 2.完善成矿理论; 3.找矿标志; 4.宝贵的液体矿产和矿水; 5.工农业及饮用水等都有水质要求。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5
三、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研究 方法的指导思想
以前学者们的研究偏重于分类,如 阿廖金分类,舒卡列夫分类,及各种离 子含量的比例。现在的研究趋势主要是 从水岩体系来研究。水与岩石是相互作 用的体系,我们把这归结为水文地球化 学体系,在溶液与介质的化学场中,以 热力学方法来研究溶液的平衡。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28
②来源:
A.NaCl与其它Cl- 的化合物的溶解; B.含Cl-的矿物如方钠石、氯磷灰石的溶解; C.沿海地区海水飞沫,海水入浸; D.火山喷发物中,Cl2含量较多,到大气中, 随大气水入渗; E.西北干旱地区地表常结了一层盐皮,随降 水溶解带入地下; F.工业污染、排放废水; G.动物体中排出。
chd-qw
第五章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形成
17
③反映的环境:地下水中氧的多少,表明了地下水
所处的氧化还原的环境。O2较N2活泼的多,当处在封 闭环境中或水源被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氧化作用,溶 液氧很快被消耗,当得不到补充时,氧缺少;厌氧细 菌繁殖并活跃起来,有机物质发生腐败作用,使水源 产生臭气。 现在在2000~3000m深的卤水中,发现有高浓度 的氧(200 cm3/l),可能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放射 作用产生的。 N2 主要起源于大气,如水中N2 单独存在(没有 O2),说明O2 已耗尽,体系处于较为封闭的还原环境, 否则氧将得到补充。 在封闭环境中,去硝化作用可将NO3-、NO2- 分 解并析出自由N2,其反应式为: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得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就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得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得地下水。
4。
自然界得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得地球各个层圈中得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得过程、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与地壳岩石空隙中得地下水之间得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水得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得水分交换、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得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得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与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与差:某一温度下,饱与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得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得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与状态时,超过饱与限度得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
径流:降落到地表得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得水流。
1 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得全部河流得总体构成得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得流域:一个水系得全部集水区域、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得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得流量。
2 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得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得平均水层厚度、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得径流深度与降水量得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
水文地质讲义
水文地质学讲义
1.水文地质学的定义: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地下水: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中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地下水本身:起源、分布、赋存状态、补给、径流、排泄、运动特征、水质、水量
地下水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利用地下水和防范地下水灾害
水文地质学的相关学科
1、与介质有关的
2、与水有关的
3、与运动规律有关的
4、新技术新方
法
水文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2.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是宝贵的资源
生活要用到地下水
工业要用地下水
农业要用地下水
地下水的其它用途
利用其热能:发电、工业锅炉、农业灌溉、医疗卫生
利用其化学成分:矿泉水、医疗保健、矿产资源、找矿作用 地下水对国民经济建设的不良影响
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沼泽化、盐渍化
地下水对工矿业的影响:地下工程水灾、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地下水使用不当引起的环境问题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开采条件恶化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
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
某些地下水对人体的危害
地下水受污染的危害
3.地下水研究在煤矿勘查、建设和生产中的意义:
矿井水灾害
煤层顶板松散层含水体突水
煤层底板灰岩含水体突水
断层突水
陷落柱突水
老空区突水
矿井酸性水害
水资源利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电厂用水)
第一章绪论。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地质工程专业适用)总学时:40学分:2.5江西理工大学何书2010年主讲内容及学时分配(讲课学时:38学时)第0章绪言 2学时第1章自然界的水循环 2学时第2章地下水的赋存 6学时第3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6学时第4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4学时第5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4学时第6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4学时第7章孔隙水 2学时第8章裂隙水 2学时第9章岩溶水 2学时第10章特殊类型地下水 2学时第11章地下水资源分析及其开发管理1学时第12章地下水调查概要 1学时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教材:绪论➢与水文地质学相关的学科:1. 从水文循环来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个整体,研究地下水科学需要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地质学(普通)》、《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陆地水文学》、《水文气象学》等相关知识参考2. 与工程应用角度《水资源开发工程》、《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等3. 后续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专门水文地质学》等基础类、应用类和技术方法类课程§0.1 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及所占比例:●海洋水:占96.54%●淡水占全球水量的2.527%●地下水占淡水资源的30%一、利用自然资源有两种方式:1.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某种资源的存量大到足以保证上百年的需要,而且在资源耗竭以后,可以开发替代资源。
——————矿产资源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2.可再生资源:如果某种资源的再生速率高于人们的消费速率,就可以保证永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是永远不会耗竭的——————淡水资源的主体是可再生的二、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的重要性1. 水——自然界存在,自然属性●不断循环运动●良好的溶剂,重要载体●水具有能量2.水——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社会属性●生命之源,是地球系统的“血液”●旱灾、水灾、水污染,对人类发展不协调●水资源可再生,但水资源有价值(价值规律)●水资源管理不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三、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概括➢中国的大气降水与水资源分带➢中国的人口密度与分省人均淡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0.2地下水的功能(作用)⏹概念:水文地质学简言之──研究地下水的科学➢水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functions)为: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resource)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一、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供水水源——优点:分布广,动态变小,洁净,不易污染据报道:陆地一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1/3耕地,2/3牧区水源不足城市供水不足,近来更有增加趋势世界上,阿拉伯国家-进口雨水,中东的长期摩擦一是石油,二是水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缺水总体也愈来愈严重,很显然:水资源的欠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文地质学课件ppt版3
有利于岩溶发育。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1 2 3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岩溶地区地下水以溶洞水、裂隙水和孔隙水等形 式赋存,具有动态变化大、水力联系复杂等特点 。
水文地质结构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结构复杂,包括溶蚀裂隙、溶 洞、暗河等,对地下水的运动、储存和排泄具有 重要影响。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岩溶地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复杂,受岩石成分、气 候、地形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具有水平分带 和垂直分带的特点。
化肥的使用量,同时加强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降低农业活动对
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04
工程地质问题中的水文地质因素
工程地质概述及与水文地质关系
工程地质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密切关系 水文地质对工程地质的影响
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01
地下水对工程 建设的影响
02
渗透变形问题
VS
措施
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掌握动态变化 情况;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 率;加强污染源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改 善水环境质量。
03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
地下水污染来源及途径
工业污染源
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以及化工、 冶金等行业的渗漏。
农业污染源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废 水。
新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应用前景
新技术种类及特点
包括遥感技术、GIS技术、数值模 拟技术等,具有获取信息快速、 处理数据高效、模拟过程逼真等 特点。
新技术在水文地质领 域应用现状及挑战
目前新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已有 广泛应用,如遥感技术用于获取 区域水文地质信息、GIS技术用于 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等,但仍面 临数据获取精度、模型验证等方 面的挑战。
水文地质学基本知识PPT文档105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05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02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与性质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
吸附水
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或矿物晶体内部的水 分子,受固体表面吸附力作用。
毛细水
存在于岩石毛细孔隙中的地下水,受毛细 力作用上升。
重力水
在岩石大孔隙或裂隙中,受重力作用自由 运动的水。
岩石中水物理化学性质
溶解性
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水溶液,改变水 的化学性质。
01
可溶岩类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石灰 岩、白云岩等可溶岩地区。
02
这类含水层的富水性受岩溶发育 程度、溶洞规模、地下暗河等因 素绘、地球物理勘探、钻孔揭露、 示踪试验等。
04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 课件内容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教学 目标进行设计和编写。
06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对流、扩散、弥散等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转化
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络合等反应。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和命名方法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
01
根据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进行划分,如Ca-HCO3型、Na-Cl
型等。
地下水化学类型命名方法
02
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根据地下水中6种主要离子成分进行命名。
地下水化学类型与水文地质条件关系
类型划分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运动特征等因素,可将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为孔隙水 流动系统、裂隙水流动系统和岩溶水流动系统等类型。
补给排泄条件分析
补给条件
指地下水获得补给的来源和方式,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其 他含水层等。补给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
排泄条件
指地下水向外界排泄的途径和方式,包括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排泄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地下水位、水质等发生变化。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基 本特性和埋藏规律。
掌握水文地质学知识,查明区域和建设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便于对工程地质条 件的准确评价。
水文地质条件:
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以及水质、
水量等特征的总称。
根据工作目的可分: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供水水文地质条件
矿山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
主要内容: 地下水的赋存形式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参数 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的危害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水文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的基础之一。 水文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不仅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水 质、数量及埋藏分布规律, (2) 同时还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如何有效防止和消除地下水的危害。
第四节
地下水参数及其测定方法
(5)承压水厚度稳定不变,不受季节影响;
(6)水质不易受污染。
承压水的埋藏类型:
承压(或自流)盆地---蓄水构造是盆地或向斜蓄水构造
承压(或自流)斜地—单斜蓄水构造
钻空揭穿承压水含水层顶板后水位高称: 初见水位静止水位承Fra bibliotek盆地剖面示意图
地下水的类型
二 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划分 1 孔隙水 指赋存于松散沉积颗粒构成的孔隙中的水。 主要存在于第四系的土和部分第三系未胶结或半胶 结的松散沉积物中。
潜水埋藏示意图
3 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具有静水压力 的重力水 。 按承压水的埋藏条件,其与潜水具有不同特征: (1)具有承压性,顶面为非自由水面; (2)由测压水位高处向测压水位低处流动; (3)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4)水位和水量、水质等动态受气象、水文因素变化影响小;
水文地质学讲义-知识归纳整理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46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47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48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49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50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51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4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5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6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7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8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9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70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71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72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73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74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75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76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77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78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79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180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181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80 页/共 232 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81 页/共 232 页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 82 页/共 232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讲义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城市规划课程类别:任选课教师:何书日期:2005年8月总的教学安排专业:城市规划课程类别:任选课总学时:32学时上课时间:2005 – 2006年度第一学期1- 8周,周一7、8节;周三3、4节上课地点:综合楼房115教室实践环节:野外地质实习一次教材:《工程地质学》,1999,李中林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普通地质学》,1995,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水文地质学基础》,1986,王大纯,地质出版社;《工程地质学》,2001,孙宪立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教学纲要及学时分配§1 绪论(2学时)第一部分基础地质知识(10学时)§2 地壳(1学时)§3 矿物与岩石(3学时)§4 地质构造(6学时)第二部分水文地质(6学时)§5 地下水概述(2学时)§6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2学时)§7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2学时)第三部分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6学时)§8 土的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性质(2学时)§9 土的工程地质分类及其特征(2学时)§10 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2学时)第四部分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4学时)§11 常见不良地质现象(2学时)§12 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及地下工程选址的影响(2学)第五部分工程地质勘察(2学时)§13 工程地质勘察及方法§1 绪论§1.1 地球科学、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一、地球科学与地质学概念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人类目前唯一生存环境的关于地球的基础科学。
它包括了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2、地质学: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目前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简单介绍地球的形状及特点,包括形状、大小、形成时间)二、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目的就是使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互相协调,既要保证工程建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又要保证地质环境不会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造成对工程建筑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危害。
2、水文地质学: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应用这一规律有效地利用地下水和调节地下水以兴利避害。
——“找水”“地下水资源”“水与环境”——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之学科,研究的是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1.2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一、工程地质条件1、定义: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2、工程地质条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任何一个单一要素,或单独一两个要素不能称之为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各要素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是因为它们受着同一地质发展历史的控制,形成一定的组合模式。
——认识工程地质条件必须从基础地质入手,了解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各要素的特征及其组合的规律性二、工程地质问题1、定义: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之为工程地质问题。
2、工程地质评价,工程地质结论,处理措施方案都是通过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才能得出,可以说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是工程地质工作的中心环节。
3、工程地质问题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工程意图”,即工程设计人员对建筑物的机构和规模的构想,以便了解工程的要求;另一头是工程地质条件,哪些因素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深刻认识客观情况。
4、各类建筑物的结构型式不同,其工作条件和工程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特点亦不同,因为各有其工程地质问题。
§1.3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实际意义一、工程地质学的任务:1、为工程建设进行地质研究,提供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回答工程上所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满足工程上对地质的要求,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
2、施工之前必须先进行设计,设计之前必须先进行勘察,而勘察是贯穿于整个工程的。
3、要完成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还需通过下列具体勘察任务:(1)研究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阐明工程地质条件特征及其变化规律;(2)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做出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3)选择地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建筑场地;(4)对选定的建筑场地做出工程地质评价;(5)预测工程兴建后对周围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做出环境质量评价;(6)改造地质环境,进行工程地质处理,提高岩土体稳定性,保护环境质量。
二、工程地质学的实际意义工程建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安全可靠,不受破坏,看几个实例: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弗朗西斯坝为一高70米的混凝土坝,修成蓄水两年,于1928年被冲垮。
原因就是坝基部分存在泥质胶结的并含有石膏脉的砾石,遇水易受溶蚀崩解,成为坝基的弱点。
如果做好地质工作,弱点是可以查清的,也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岩体稳定性问题。
2、我国有一个工厂修建的很好,但是由于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做的不够,整个工厂位于滑坡上,建厂后滑坡活动加剧,建筑物受到破坏,无法正常生产。
(用图说明)§1.4 与矿山相关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问题:一、水文地质问题:1、矿坑涌水问题:分露天和井下,涌水量的计算。
涌水来源及其地下水在矿区的储存和运动规律。
2、矿区饮水问题,水质问题。
二、工程地质问题:1、各种地表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崩塌。
2、岩石稳定性问题:露天边坡和井下围岩稳定性问题。
参考教材:《普通地质学》,1995,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水文地质学基础》,1986,王大纯,地质出版社;《工程地质学》,2001,孙宪立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地壳§2.1 地球的形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最早预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人: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厄拉多塞。
基于同一时间位于埃及的两个距离800公里的城市,太阳照射的角度是不同的,于是他推测地球是球体。
2、我国最早,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提出地球是圆的。
3、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人类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形状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
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2.2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具有圈层构造的球体。
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一、外圈层1、大气圈:气体圈层,包裹着陆地和海洋2、水圈: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3、生物圈:生物生存和活动范围二、内圈层固体地球由外往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1、莫霍面:位于地下数公里到30 - 40公里,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约2900公里,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美国地球物理学学家)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地幔: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主要是硅氧;下层——主要是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地核:主要化学成分是铁、镍§2.3 地壳中的元素和克拉克值通过大量岩石组分分析,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由大到小:O、Si、Al、Fe、Ca、Na、K、Mg、Ti、H,这几种元素占到地壳总重量的98%以上。
其中O占到46.3%,Si占到28.15%。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数。
§3 矿物与岩石§3.1 矿物一、矿物的基本概念:1、矿物:自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物质矿物绝大多数是固体,少量呈液态(水、水银)、气态(天然气、硫化氢)。
2、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矿物多达3000多种,但构成岩石的矿物只有二十多种)3、晶体:内部质点呈有序排列(既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
外表常呈一定形态,几何外形:如岩盐为正方体、方解石为菱面体、云母呈片状等等。
4、在自然中,晶质矿物很少以单体出现,常以集合体形态出现:晶簇(cu)、纤维状、粒状、鲕状、土状,块状等。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因此,矿物的物理性质是肉眼鉴定矿物大主要依据。
1、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波吸收和反射程度的反映。
可分为自色、他色、假色。
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条痕显示自色3、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反射的能力。
根据矿物光泽的强弱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4、透明度矿物容许可见光透过的能力。
通常是指把矿物磨成0.03mm的薄片的情况下。
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级别。
5、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相对硬度):(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指甲(2-2.5)小铁刀(3-3.5)玻璃片(5-5.5)钢刀(6-6.5)6、解理和断口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面称为解理面,如方解石。
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矿物受打击后,沿任意方向发生不规则的断裂,其凹凸不平的断裂面称为断口。
如石英,贝壳状断口。
三、常见造岩矿物及鉴别方法肉眼鉴定:先确定矿物的硬度、光泽、解理和比重;然后观察矿物的颜色、形态和透明度;并注意矿物是否具有磁性、发光性或挠性,如酸是否起泡等特征,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定出矿物的名称。
§3.2 岩石(自学为主)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一、岩浆岩(在地表分布约占20%,体积占地壳65%)1、定义:地幔中具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熔融体,即岩浆,沿着地壳岩石的裂缝上升到地壳中或喷出地表,热量逐渐消失,最后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2、产状:岩浆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以及与围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