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常识基础知识
经济常识基础知识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2、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3、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4、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5、货币的职能
6、纸币的职能
7、纸币的发行规律
8、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含义、实质、表现、危害)
9、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10、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2、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包括那些?
3、我国的非公经济有那些?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4、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客观必然性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其他分配方式有那些?
6、我国分配制度确立的必然性是?
7、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8、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目标是什么?手段有那些?
9、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形式是?
10、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那些?主要的是?。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第一节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含义定义:需求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和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购买的欲望。
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
(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4)替代品的价格(5)互补品的价格(6)预期(三)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该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右下方倾斜)。
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反方向变化的关系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扩大。
需求变动:假定价格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或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移。
说明:市场需求曲线就是所有个别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二、市场供给(一)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的价格(6)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二)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右上方倾斜)。
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供给量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变动,价格上升,供给增长,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供给变动:既定价格不变,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等发生变动而引起供给的变动。
三、均衡价格(一)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和变动均衡价格: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
任何市场上的供求平衡都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
(二)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1.最高限价分析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一、基本概念1、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学科。
2、稀缺性:指资源有限,社会生产能力有限,因此,必须有效利用和分配资源。
3、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收益。
4、公平:指人们之间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5、市场:指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机制。
6、自由市场:指在产品价格、生产计划、利润分配等方面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
7、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包括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8、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行为和决策,包括需求理论、供给理论等。
二、核心知识点1、需求与供给: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2、市场均衡: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3、弹性理论:描述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
4、消费者行为:消费者选择最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即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
5、生产者行为: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中存在大量厂商,产品同质,信息完全,价格由市场决定。
7、垄断市场: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产品无替代品,价格和产量由厂商自行决定。
8、寡头市场:市场中只有几个厂商,产品存在替代品,价格和产量由厂商协商决定。
9、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10、失业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11、通货膨胀:总体物价水平上升,通常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衡量。
12、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政策。
13、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政策。
三、细节和扩展知识点1、经济学分类: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分支。
经济基础知识资料课件
经济基础知识资料课件
第一章 经济热点
经济基础知识资料课件
(一)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背后
经济基础知识资料课件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相对贬值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指在 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那么多东西了。假如 以前,8元钱能买1斤猪肉,可是现在却需要15元才能买1斤猪肉。 而且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也就是说,不 光是猪肉涨价了,当你环顾四周,看到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上 涨了,这就可以断定通货膨胀确实发生了。
房价和房地产税新动向
经济基础知识资料课件
(三)税收:无处不在,如影随行
每个中国人到底要交多少税? 每个中国人到底要交多少税?又是通过怎样
的方式进行缴税?事实上,通过对买房、买 车、吃饭、抽烟等生活环节的分析,不难发 现,我们除了直接缴纳个人所得税,还有很 多不为人知的“隐性的”,都包含在了日常 的消费行为中。
进入2008年,各地政府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这表明,买不起商品房的老百姓,有望借助保障性住房满足自己
基本的生活需求,实现并不奢华的住宅梦想。相信随着保障性住
房的推广,“广厦千万间,百姓俱欢颜”的梦想,离我们的距离
将越来越近。
经济基础知识资料课件
总结
对“衣食住行”四大生活支柱来说,住房显 得尤为关键。近十年来,房价一路上涨,已 经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在,国 家推广保障性住房,必将逐步缓解“住房难” 的问题,从而让更多的百姓实现拥有自主性 住房的梦想。
经济基础知识资料课件
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升值了,钱值钱了,老百姓出国旅 游、买原装进口汽车、瑞士表更便宜了,大企业到国 外吞并企业成本降低了……美国为什么下大力气逼迫 人民币升值?难道美国人傻吗,让自己国家的钱不值 钱?
经济常识的基础知识
经济常识的基础知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一)商品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减少,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商品价值量)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个别劳动时间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不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
(二)货币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3、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商品数量×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4、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指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三)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原因: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价格上涨则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反之亦然;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则价格上升,反之亦然;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反之亦然)。
结论:价值规律在竞争中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得到贯彻;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四)经济制度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公有制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经济基础知识必备
经济基础知识必备
经济学是研究有效分配稀缺资源的学科。
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经济学已成为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一些经济基础
知识:
1.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的价值。
考虑到资
源是稀缺的,我们不能同时做出每个选择。
因此,每次做出决策时
都需要考虑机会成本。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增加一个单位而获得的额外效用。
消费者应
该在任何时候平衡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
效用。
3.市场需求和供给
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不同价格下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
市场供应是指卖者按不同价格提供的某种产品数量。
市场在供求关系下形成价格。
4.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它反映了货币失去购买力的程度。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
5.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扩大消费市场。
每个国家生产的商品相对优势不同,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掌握这些基本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做出更好的决策,也为我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
一、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基本概念:1.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GDP = C+ I + X 式中: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净出口额。
2.GNP国民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产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成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GDP与GNP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
也即,GNP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
例如,中国GDP的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工厂所生产的,这些工厂的利润应划入中国GDP但不应计入GNP;又如当中国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取得报酬时,收入应计入GNP而不应计入GDP,由此可以得出GNP与GDP存在以下关系: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4.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的计算公式是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经济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的财富、资源分配和生产力等方面。
而要了解经济,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和经济周期三个方面来介绍经济的基础知识。
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它以私人财产权和供需关系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和企业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在市场上通过买卖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机制,它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时,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反之,当需求不足时,供应过剩,价格下降。
市场经济的自由度较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各个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各个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的形成。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涨。
供求关系还可以通过价格信号来指导生产和消费的决策,供给将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呈现出的周期性波动,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供求关系、投资、生产力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繁荣阶段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时期,消费和投资活动活跃。
衰退阶段是经济增长放缓和就业减少的时期,消费和投资活动下降。
萧条阶段是经济增长停滞和就业大幅度减少的时期,消费低迷。
复苏阶段是经济开始复苏和就业有所增加的时期,消费和投资开始回升。
经济周期的理解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和做出投资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平衡经济周期,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掌握经济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了解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和经济周期等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经济环境,做出明智的决策。
经济基础知识(全)
经济基础知识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初级经济知识点总结
初级经济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的整体运行,如总需求、总供给、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整个经济体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这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理论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微观经济学还涉及市场竞争、垄断、外部性等经济现象的分析。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方式等。
三、货币与银行货币:作为价值交换的媒介,对经济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角色和职能,以及银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四、经济数据与统计分析经济统计学:研究经济现象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
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理论、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等。
六、经济增长与发展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了解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主导产业。
信息基础设施:认识其在经济增长和知识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七、成本与效益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投入的总和。
效益:企业或项目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了解如何评估成本和效益,以制定更合理的经济决策。
这些知识点是初级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在实际学习中,建议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加深理解和应用。
经济学基础知识归纳
经济学基础知识归纳一、经济学基本内容1.经济学:是分析人类社会内各种经济问题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问题。
2.需求与供给:需求就是指消费者需求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欲望。
供给是指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意愿,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经济活动的主力基础。
3.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是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可以解释和预测市场上不同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行为和消费者的需求量等经济问题。
4. 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指的是个体行为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几个维度,如满足度、稀缺度、不确定度、价格和收入效用等。
5.产业链分析:产业链分析汇集了影响产业成本和效率的各种环境条件,如关税、技术、产业结构、市场营销策略等,以及满足产业链供应商和客户的需求等。
6.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社会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的总体发展情况,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在投入和结构有效变动的情况下不断增长的过程。
7.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上参与者组成、竞争关系及行动规律等特征组合。
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竞争的范围和方式,影响市场的格局,以及产品的价格、产量和利润。
8.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总收入的增加,可以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生产要素的质量、产出的比重三者来说明。
二、经济学的应用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收支来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和调节供求关系等政治目标。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流动性调节、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等,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在不断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应用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的过程。
它既关注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关注产业间或企业内的协调发展。
4.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在货币支付的基础上,国家的货物和服务互相交换的国际商业行为。
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实施工具,是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基础的经济知识点总结
基础的经济知识点总结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社会科学。
掌握一些基础的经济学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各种经济问题。
以下是一些基础的经济学知识点总结:1.货币:货币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用于购买和出售商品和服务的媒介。
它可以是纸币、硬币或数字形式。
货币的功能包括储值、交换和计量单位。
2.供需关系:供求是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供应增加、需求减少会导致价格下降,供应减少、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升。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大的替代选择。
例如,一个人选择去上大学,那么他将放弃工作的机会成本是他在大学所支付的学费和时间。
4.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这些要素合理组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5.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一个单位增加或减少对个人满意度的影响。
人们倾向于在满足不同的需求时追求边际效用最大化。
6.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通常,它是由货币供应增加、需求增加或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引起的。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8.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长期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实现。
9.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上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形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价格和产量的确定方式。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的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等方式获得的个人技能和知识的积累。
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11.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国际贸易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优化的效益。
经济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
经济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总体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国民收入、总就业人数、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等。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将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活动分解为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并对这些经济活动进行度量和汇总。
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国民支出、国民储蓄等指标。
3. 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实质增长期、振荡期、繁荣期和成熟期。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问题也有所不同。
4. 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的扩大,通常用GDP的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和商品数量。
2. 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用来分析单位增加或减少的效果及其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是边际分析的重要概念。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竞争状况。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4.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表示市场上商品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分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它们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变动对商品数量的影响。
第三章:货币与金融学基础知识1. 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三大职能。
货币的这些职能决定了其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2. 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与需求是货币市场的基本关系,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会导致货币总量的波动,从而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运行。
3.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流动和融资活动的场所,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资源如何分配和利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个人、企业和国家在面对有限资源时如何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经济的影响。
2. 基本经济概念2.1.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2.2.成本与效益成本是指用于生产或获取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本等。
效益是指消费者或生产者从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利益。
在经济中,人们通常会权衡成本与效益来做出决策。
2.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某项活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活动的成本。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活动就意味着无法同时进行其他活动,因此存在机会成本。
2.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人力资本和改善技术等方式实现。
3. 经济学分支3.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行为,包括国家的经济活动、产出、失业率、通货膨胀等问题。
通过宏观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政策的影响。
3.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个人、家庭、企业等)的决策行为和市场交易的行为,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决定等问题。
通过微观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决策的原理和市场交易的机制。
3.3.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等。
通过发展经济学,我们可以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4. 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之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经济问题而进行的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包括贸易合作、金融合作和技术合作等,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开拓市场、分享资源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5. 结论经济学是我们了解和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经济的基本知识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经济的基本知识经济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基本知识。
本文旨在介绍几个必知的经济概念和原则,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1.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供需和价格机制来协调财富分配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几乎完全自主决定生产和消费的行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市场经济。
2.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当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时,供应量也相应增加,价格上涨。
3.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流通总量增加而造成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会削弱货币购买力,会导致消费者花费更多的钱购买商品或服务,尤其是对于有固定收入的人来说,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标准。
4. 生产率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能创造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生产率越高,则生产企业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5.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也被称为GDP。
一个国家的GDP可以反映其经济发展的情况,生产率、产业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都直接影响了GDP。
6.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来影响货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影响货币汇率,改变利率等手段来维护经济稳定。
7. 投资组合投资组合是指在风险与回报间取得平衡的一系列投资方案。
构建良好的投资组合能够帮助个人和企业降低风险,实现更好的投资回报。
8. 税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来源。
税收可以用来弥补政府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差额,并且还可以用来改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支出。
以上是几个基本的经济概念和原则,不同经济知识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
如果你希望更好地了解经济,建议学习经济学相关专业知识,或者阅读经济类书籍、媒体报道等。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
1、资源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
2、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
3、机会成本:是采取这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另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机会,活所招致的成本。
4、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及稀缺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5需求:是一种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整个关系。
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6、需求定理: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相反变化。
价格下降,促使商品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促使商品需求量减少。
这就是所谓的需求定理。
3、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当所有其他影响购买者与卖着计划的因素都不变时,一种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
4、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5、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供给:是一种物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整个关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2、供给定理: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多,反之越少。
价格过低时,供给量为零。
4、供给弹性也称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相)对于其市场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即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它是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供给弹性公式: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 供应量的变动率(%)/价格的变动率(%)=(▲S/S)∕(▲P/P)5、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人、组织和国家等经济主体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的选择。
2. 经济学的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生产包括生产者的行为和生产方式,分配包括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消费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
3. 经济学的目的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产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学科,包括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宏观经济指标。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问题。
它探讨宏观经济中的经济波动与对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方法与效果。
3.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总需求和总投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学科,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2. 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买卖商品和劳务的地方,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市场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寡占市场等。
3. 弹性的概念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在价格变动时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供给弹性包括价格弹性和交叉弹性。
四、生产者行为的理论1. 生产函数与边际生产力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输入用于生产可能产生的最大产出。
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增加程度。
2. 生产成本与产出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产出包括总产出、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经济学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和配置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关注个体、市场和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效率。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稀缺,人们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资源配置,以满足各种需求。
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人们需要考虑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以评估选择的效果和效益。
3.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消费或其他决策所带来的变化效果。
经济学研究边际效应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从而达到最大化效益。
4.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资源的分配是否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
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售卖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市场均衡。
四、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DP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用于衡量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状况。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对消费、投资和债务等方面产生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经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购买商品、支付账单,还是考虑投资和理财,都与经济息息相关。
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做出明智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经济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建立对经济运作的基本认识。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价格通常会下降。
相反,当需求超过供应时,价格通常会上升。
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起着决定价格和数量的作用,了解供求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走势。
二、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经济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常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
劳动力指的是人力资源,是通过工作来创造价值的。
土地是指自然资源,如农田、矿产等。
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资金、设备和技术等。
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通货膨胀和通缩通货膨胀和通缩是宏观经济中常见的现象。
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通常由货币供应过多、需求超过供应等原因引起。
通缩则指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下降。
通缩常常是由于货币供应不足或需求不足引起的。
通货膨胀和通缩对个人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因此,了解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和通缩对个人理财至关重要。
四、GDP和经济增长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指标。
GDP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经济增长率则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GDP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速度。
GDP和经济增长率对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重要。
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工具。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来影响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对于稳定经济、促进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等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市场需求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的含义和内容。
二、市场供给市场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的含义和内容。
三、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格的含义和运行机制。
四、弹性各种弹性的含义、公式和类型,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需求价格弹性往企业价格决策中的应用。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考试目的通过本章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需求曲线的推导、价格变动的效应等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无差异曲线效用的含义和分类,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基本特征,商品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二、预算约束消费者预算约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预算线的形状和变动特性。
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和条件,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企业基本性质理论,生产函数的含义和生产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成本函数的含义和基本形式、短期成本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等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生产者的基本假设,生产者的组织形式,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生产函数的含义及主要形式,一种要素的生产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成本的含义和类型,成本函数的含义和形式,短期成本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市场结构和生产者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市场结构的类型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划分的依据,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的特征。
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各种收益概论的含义及其公式。
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价格岐视的含义及其条件。
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的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市场失灵的含义资源配置和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实现岶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
市场失灵的含义。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基本因素的含义及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府针对市场失灵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措施。
科斯定理的含义。
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指标和方法、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过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指标的含义和核算方法。
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消费、储蓄和投资消费理论,储蓄的含义和储蓄函数,投资的含义和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的含义和公式。
第七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决定经济增长因素;经济增长因素分解的模型的含义和内容;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经济周期的含义和阶段的划分。
二、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价格指数的类型,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价格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三、就业和失业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失业率的类型,失业的一般分类,失业的经济效应,我国现阶段失业形成的特点和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
第八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和手段的运用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选择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原则。
二、复观经卉调控的手段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
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现代国际贸易,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方式。
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和原因,国资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方式。
第二部分财政第十章公共财政职能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公共财政基本职能的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基本的财政活动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考试内容一、公共财政的含义及其特征财政的基本含义,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基本含义,主要领域和手段。
收入分配职能:基本含义,主要手段。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基本含义,主要手段。
第十一章财政支出概述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的基本含义、基本原则和主要分类的内容:否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是否掌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则和主要方法的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有关财政支出实践活动作出分析、评价和判断。
考试内容一、财政支出原则与分类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的原则,财政支出的分类。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观点。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规模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砰则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
第十二章财政收入概述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财政收入的基本含义、基本原则和主要分类的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税收的概念和原则的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影响税负转嫁的主要因素及税负转嫁主要方式的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国债功能和国债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财政实践活动中的财政收入、税负转嫁和国债的有关活动作出分析和判断。
考试内容一、财政收入原则与分类财政收入的基本含义,财政收入的基本原则,财政收入的分类,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
二、税收的特征与原则税收的基本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基本原则。
三、税负转嫁税收转嫁的方式,影响税负转嫁的因亲。
四、国债国债的基本含义,国债的种类,国债的功能,国债的制度。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政府预算的多重含义,是奇掌握政府预算的主要职能;是否掌握政府预算的分类的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否掌握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健全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点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对相关的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活动动作出分析、评价和判断。
考试内容一、政府预算的含义与原则政府预算的基本含义,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顶算的分类。
二、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财政管理理体制的基本含义,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四、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及其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考试目的通过本草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功能、目标、工具、类型的内容,是否理解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积极成效,理解应对金融危机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考试内容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财政政策的基本含义,财政政策的功能,财政政策的目标。
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歧政策的类型。
三、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施背景、主要内容、积极成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背景、主要内容积极成效。
稳健的财政政策.实施背景、主要内容、积极成效。
启动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背景、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五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均衡原理,包括西方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机制、货币均衡的基本原理、通货膨胀,并能够分析有关货币和宏观经济的问题和现象。
考试内容一、贷币需求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概念,主要货币需求的理论,货币需求的测度。
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和货币供应量的概念,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机制,货币供给的乘数原理。
三、货币均衡货币均衡的含义和特征,货币失衡的类型,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的芙系。
四、通货膨胀通货嘭胀的概念,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冶理。
第十六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中央银行的产生、业务经营的特点、主要业务和独立性,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日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等,并能够理解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一、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过程,中央银行的职责、业务活动的特征,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架构。
二、贷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政策岔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丁具、直接信用控制、问按信用指导的含义,各种货币政策中介日标。
第十七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金融市场的定义与作用,并能够对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出解释。
考试内容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商业银行的定义、性质、组织形式和功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管理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进展和主要内容。
二、金融市场金融市场运行的机理,金融市场效率的定义,金融市场7个子市场的定义和有关内容,当代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第十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据有关金融监管的知识,包括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体制、以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并能够分析有关金融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