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最新-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精品

最新-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精品
2019/1/3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 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 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 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 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 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 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 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2019/1/3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 修身: 直面自己的理想,勤奋学习,珍惜青春年华; 把自身的责任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实际,从实际出发; 注重能力训练,拿出实际行动,尽到自己的责任。 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Action: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践行 科学发展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019/1/3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 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 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 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 上。——毛泽东
2019/1/3
谢谢观赏!
个人愚见,观点失当之处,望诸位不吝赐教,谢谢......
大学生如何弘扬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报告班级:10电信(1)班组长:王鑫堂成员:李哲林王辉李杰胡剑段泽斌刘炳宇张小宁穆伟王鑫堂陈强张伟祥贾娟刘璐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关键和核心。

正确认识二者的辨证关系,确立它们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进而开辟实施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教育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精神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之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认为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关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呼唤更加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方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关系1、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科学的整体架构,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

其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是科学架构只的“硬件”: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则是“软件”,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唯实求真的崇高精神力量,其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和盲从,敢于开拓和创新。

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2、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合。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是以人为单位的,“人”是以“文”为本性的。

所以,人文精神又可看作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

因而,人文精冲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又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既为社会大众所共有,更为知识分子所钟情: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

医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医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医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当今社会,医学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医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基础,也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手段。

科学精神是指坚持科学用于医疗实践,提倡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人文精神是指以社会责任感、仁爱观念为指导,追求服务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为目标的精神状态。

应当看到,只有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因素,才能促进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行医救人才能获得最大效果。

医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把创新精神贯彻到一切实践活动中去。

第一,要把科学思维贯穿于医学教育过程中。

要以学术性、客观性、规范性和实事求是性为指导,从理论到实践,由概念到实施,在学习、教授和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加强对医药知识的理解和联系,帮助学生培养最高水平的医学实践能力,改善病人的诊疗和护理方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护理效果。

科学精神要求学生要掌握和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要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把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和临床观察联系起来,以科学正确的思维去处理疑难问题,从而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拯救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培养同情心为病人着想,关心病人的健康和幸福,尊重病人的生命,重视病人的尊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以服务病人为荣。

从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的心,融入病人的世界,从病人的角度,看待病人的苦难,从心出发去为病人服务,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

注重人文精神,要培养学生细心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病人的变化,及时处理病情,建立良好的关系,把握病人情感,提高护理效率,让病人心服口服,受到有效护理,使病人安心、早日康复。

普度人生,用科学和人文结合,携手助人,以爱心关怀病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医务人员,使他们真正成为“给生命以保护,给世界以美丽”的医治使者。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精选合集)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精选合集)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精选合集)第一篇: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

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

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学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本生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一)树立榜样,目标远大我们应该向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梁强、李素丽、秦文贵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力争向先进的人物学习。

把他们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同时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拨正人生正确的航向,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力争上游。

为了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力争学习模范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天职就是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好各科的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科学文化知识让我们自身强大起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弘扬科学家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弘扬科学家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一、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信念在攻坚克难中铸就。

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

二、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品质在潜心研究中升华。

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

三、集智攻关、甘为人梯的自觉在接力奋斗中凝结。

大力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激励新一代的青年人,着眼于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牢记时代使命,矢志爱国奋斗,将自己的追求融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什么要强调科学家精神基于科学精神的这种生产性功能,我们提出一个命题:科学精神浓度高的区域,其文化更具有活力,受此文化熏陶的群体也更具有创新精神。

从宏观效果来看,该区域的整体社会表现也更有秩序,反之亦然。

提升区域科学精神浓度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科学精神在区域内的普及度,而提高科学精神普及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改造传统文化,使之从封闭与退化状态转变为开放与进化状态,毕竟群体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论,一直以来都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科学精神并不仅仅是局限于科学领域,它还与人文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首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许多方面具有共通性。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人文学者,他们都渴望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以增进人类的智慧和幸福。

科学精神鼓励人们思考问题、质疑现象、追求知识的真相,而人文精神则促使人们关心他人、尊重多样性、追求公正与公平。

它们都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以及在团结合作中取得进步的重要性。

因此,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可以促成一种宽容、理性和和谐的社会氛围。

其次,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相辅相成。

教育是培养和传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在学校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去审视世界。

通过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实证思维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其科学与人文素养。

此外,社会实践也是重要的途径,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可以使人们亲身感受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力量。

进一步地,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科学并非只关注技术和经济发展,它应当着眼于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

人文则需要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联系。

我们应该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观念,推动科学和人文相互渗透、融合发展。

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应用应当着眼于人的尊严和福祉,而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可以借鉴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提高研究水平和产生真知灼见的能力。

最后,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还需要建立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对话能够得到尊重和倾听。

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与对话能够带来新的启示和创新。

同时,尊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给予其必要的空间和支持,也是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3)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

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

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

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

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应当更多,增加个人的选择余地;上课应当更多对话,更多的思考;教科书应当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现实,但教育不是由过去或今天的教科书去规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话。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

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

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

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

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处是一体的。

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著精神的产物。

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

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时期,应当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所以,现在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积淀的浓厚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的精神。

求真即是追求真理,牛顿的力学定律、开普勒的天体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论、乃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追求真理的结果。

求实即是追求实在。

就科学上的“实在”而论,“实在”即是可验证其是事实存在的事和物。

在地球上找得到的实物——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实在的;在科学上可以实验得到的结果——电子、原子、中子,都是实在的;天文上可以观察的——行星、恒星、白矮星,也是实在的;月球上带回的岩石当然也是实在的。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那什么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求善求美的精神。

通俗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生命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作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作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作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两个重要支柱。

科学精神,让我们敢于探索未知,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人文精神,让我们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追求真善美。

这两个精神,相辅相成,共同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让我们来谈谈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没有好奇心,就没有进步。

”我们要像爱因斯坦那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

我们要像霍金那样,即使身体残疾,也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的真理。

我们要像袁隆平那样,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不畏艰辛地投身于科研工作。

正是这种科学精神,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傲然挺立,成为了世界的科技强国。

科学精神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类内心世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正如那句诗所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我们要关注人类的情感世界,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让生活充满阳光。

我们要追求真善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一切,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正是这种人文精神,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与温暖,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升华。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筛选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事物的真伪。

我们要学会用人文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关注弱势群体,关爱自然环境。

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人文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正是这种融合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新思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两个重要支柱。

让我们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用人文的精神去关注人类内心世界。

让我们在这个充满科技与智慧的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让我们用科学与人文的光芒,照亮这个美好的时代!。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2)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2)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2)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第三,我们必须用以反对技术恶果的唯一武器,还是技术本身。

没有别的武器。

我们无法退入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伊甸园。

第四,人们必须了解技术、应用科学和科学本身究竟如何,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我们需要有一种共有文化,科学属于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

否则我们将永远看不到行善或作恶的各种可能性。

能说这几条,不是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吗?科学的内涵表现在四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就科学的外延来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门类。

从这三大门类科学与现实世界(包括人的心灵“小宇宙”)的关系来看,自然科学主要是以求取自然世界的“本真”为目的的描绘性的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以求取社会秩序的“至善”为目的的建构性科学,人文科学主要是以求取人的心灵“完美”为目的的超越性科学。

既然“人文”能称之为“科学”,我们就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指出,科学并不是与人文迥然相异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根本上说,科学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

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原本就是作为人文精神的一个历史形态出现的,只是由于后来它的片面发展,最终在解决人的生存价值问题上脱离了人文精神的轨道,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

今天人们真正认识到,科学虽然是展示和证实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的.书本”,但并不能合理地解释和解决人的生存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现在应该让它回到人文精神的怀抱,使它真正成为人类持续发展和持久幸福的可靠保证。

对现代科学体系构成的这种认识,为我们避免将科学实证主义化,进而从“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的僵硬对立中走出来开辟了道路。

在建设新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必须在文化的科技向度与人文向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产创新于消费享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之间寻求一种“中庸之道”。

为此,既必须切实按科学规律办事,弘扬科学精神,又必须坚持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既应该正确评估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价值,正确对待科学家、工程师的意见,也必须正确对待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沟通和交流,多听听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建立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有效机制。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作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作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作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个词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让人感觉离我们很远。

其实,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如何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我们的时代。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科学精神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手机里的芯片就是科学的产物;我们每天都在吃东西,食物的营养成分也是科学的成果。

所以,我们要学会欣赏科学的美好,珍惜科学的成果,同时也要有一颗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心。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人性、尊重生命、追求美好的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文精神也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在公共场合要注意礼仪,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我们在学习时要关心同学,这是一种对人性的关爱。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心去感受人文精神的美好,用行动去传播人文精神的力量。

那么,如何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我们的时代呢?我觉得,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人文的情感体验生活。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科学的奥秘;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体验人文的温暖。

我们还要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比如,我们可以在学校里组织科普讲座,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科学的魅力;我们可以在网上发表文章,分享自己关于人文精神的感悟。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普事业的投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企业可以研发更多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产品,关注员工的人文关怀;社会各界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崇尚人文的良好氛围。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索世界,用人文的情感去感受生活,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科学与人文光辉的时代吧!。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探讨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等方面。

而人文精神则是指人类在追求自我完善、关注人类命运、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它包括了人文关怀、道德修养、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两种精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涵。

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往往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有效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未来的社会栋梁,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他们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当代大学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着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他们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还是新材料等领域,都活跃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影,他们的创新成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代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更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相关工作

弘扬科学家精神相关工作

弘扬科学家精神相关工作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以下是相关工作的几个关键方面:
1. 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科学家精神包括追求真理、严谨
求实、独立思考和创新进取等方面的内容。

要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鼓励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保持客观、理性、实证的态度,追求卓越、不断创新。

2. 发挥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榜样作用:优秀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实
践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对其他科技工作者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要积极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更多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事业。

3. 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是弘扬科学
家精神的重要基础。

要建立健全科研伦理规范和学术道德准则,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伦理教育和学术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自觉维护科学声誉和学术尊严。

4. 优化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评价体系是引导科技工作者弘扬科
学家精神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以创新质量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注重对科研成果的长期评价和综合评价,加强对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和贡献的考核与激励,鼓励他们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5. 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科技创新文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
要支撑。

要积极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创新文化,鼓励跨界合作、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和文化环境。

总之,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的集中概括和表达,它所关注的重点是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生存命运、社会尊严、集体情感,主要影响的是人类的灵魂世界、道德境界、心理情绪、思想品质等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力量。

科学精神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核心的工具理性的集中概括和表达,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培养人的知识体系、创造能力、职业素质、工作技能,主要影响的是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力量。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两种既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又相互区别、相对独立、各不相同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力量。

简言之,人文精神集中回答和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应该是什么、为什么的实质实体实践的价值理性问题,科学精神集中回答和解决的是人类社会怎么样、怎么办的方式方法方案的工具理性问题。

通俗地讲,一个是动机目的,一个是行为过程;一个是主观态度,一个是客观标准;一个是任务要求,一个是方法途径。

它们的统一性体现在:无论自然精神还是社会精神,他们在一段时期内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都是正确客观的。

同时,社会精神和自然精神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和提高。

著名学者龚育之也指出:“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

我国历史上有两样东西不甚发达:一是民主,也就是人文精神;二是科学,也就是科学精神。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成功经验在于始终坚持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加以全面提倡、推进和实践。

未来中国的前途命运如何,将决定于我们国家能否把两者结合的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境界,让两者能够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我们要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弘扬传统文化、保障民主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人文精神的同时,大力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顺应时代潮流、倡导理性思维、推动科学发展等科学精神。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作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作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作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精神让我们敢于探索未知,勇于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则让我们关注人性,尊重生命,传承文化。

让这两种精神相互照亮,我们的时代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要发扬科学精神,敢于探索未知。

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要勇敢地去尝试新事物,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就像那些勇敢的探险家们,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最终发现了新的大陆。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我们还要发扬人文精神,关注人性,尊重生命。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略身边的人和事。

但是,我们要时刻记住,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我们去关爱。

就像那句老话所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我们还要传承文化,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的诗词歌赋,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怀;通过阅读经典的小说故事,感受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正如那句话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要在发扬科学精神的不忘人文关怀;在关注人性的不断追求真理。

只有这样,我们的时代才会更加美好。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我们的时代,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

在实践中坚持发展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在实践中坚持发展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真理是实践的前提,也就是说运用价值决定了实践的必要,是实践的辨证统一,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样重要,是构成社会重要的因素.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学精神都是不可缺失的。

针对现在大中专学生科学精神相对缺乏的现状,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而政治课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

因为,科学精神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且也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政治课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通过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创新和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改变目前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那么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助于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我们现在总在讲文化两个字,文化的评论现在越来越高了。

为什么要讲文化。

第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可能是文化。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记者:如今,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已经成为全军上下的普遍共识和积极作为。

今年2月,《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又明确强调,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举措和更加自觉的行动,努力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毕京京:先进军事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体现人民军队根本性质和宗旨的文化形态。

我认为,在新的起点上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记者:具体怎样理解呢?毕京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其内涵和基本要求为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

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和产品的文化含量,其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与社会的发展,既离不开科学精神对人类力量的整合,也离不开人文精神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导。

可以说,这两者是先进文化的双翼,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两个价值向度。

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趋势。

当今社会,不少人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物质欲望不断满足的同时,却日益感到精神空虚,信仰迷失,甚至行为失范。

所以,当代人只有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才能摒弃自我中心主义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才能抛弃对物质的贪欲,更加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一句话,在现代物质文明水平上,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补和综合,才能促进人类精神文化迈向更高的境界。

记者:那么,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对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有何意义呢?毕京京:马克思主义是先进军事文化的指导思想。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浅谈从希特勒看科学与人文精神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体系教育我们,应该时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科学精神?什么才是人文精神呢?我并不想再像很多书本上写的那样去给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一个理论化的定义,我想通过简单的分析一下希特勒,从而能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做到一斑窥豹的一个效果。

我想我们先看看人文精神的问题。

对于希特勒的人文精神,我希望分成两面说。

第一面是他坚持的人文主义,他坚持发扬他的日耳曼民族,他将日耳曼人看成是一个伟大的种族,认为是雅利安神族的后代,这是符合人文精神的,即要感觉到人类、人类文化是伟大的、值得我们为止奋斗和努力的。

但是他的第二面就不是那么好了,他所宣称的日耳曼民族是全世界最好的民族,这就有点言过其实了,他的这种说法是相当不客观、相当不科学的;同时,他还在极尽全力的消灭犹太人,只因为他认为犹太人是最底下的种族,这种思想就严重的违反了人文主义。

因为,人文主义就是要以人为本,是所有民族、所有人,而不应该只是自己的民族独大,也不是去诋毁或者甚至去消灭别的文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希特勒做到了一半的人文精神,他知道要爱人,以人为豪,可是他爱的只是自己的种族,只是一种小爱,而不是完满的人文主义所要求的一种大爱,一种爱全世界、爱全人类、爱所有种族的文化的大爱,一种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优劣的大爱。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的就是希特勒的科学精神。

通过现在的很多对于当年的解密资料不难看出,希特勒是一个非常重视科学的人,他深知科学在战争中的地位,所以,他疯狂的发展着德国的科学技术,很多当时最先进的武器都是德国先发明的,比如导弹、尾翼式战斗机,包括虽然没能用上战场,但是当时最快的战斗机,甚至有资料显示希特勒的科学团队有可能还发明出了一种直升直降、圆盘式的飞行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飞碟。

我们不能不说希特勒是一个十分重视科学的人,但是他的科学精神太过片面。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孟建伟目录1、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2)1.1讨论的背景 (2)1.2讨论的发展态势 (4)2、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4)2.1如何理解科学精神超越 (4)2.2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4)3、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4)3.1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4)3.2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3.3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3.4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1、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1.1讨论的背景一、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1、人文学术危机,特别是文学危机(文化现实)文学。

从《班主任》一开始,整个文学是大步跳跃发展。

电影。

从《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到国际获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八十年代是诗人的年代,虽然我们还比较的穷,但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还很浪漫。

有许多业余的诗人,也有很著名的诗人,比如说北岛、舒婷这一批人。

而且我们想想当时的诗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影响一个整个时代的,还真是不多。

但是八十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年代。

你们知道当时北京好多业余诗人,诗刊上发表不了怎么办?把他的诗贴到门口去了,一大批年轻人。

你说诗有什么用?诗可能是最没用的东西,可是那个时候就是那么激情,崇尚人文精神。

到九十年代热情开始下减,这批人文精神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

人文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的时代是这样的,而到了后来就不这样了。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北京大学有个著名的校长蔡元培,世界上没有那个大学的校长能够像蔡元培那样对这么大个国家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是个哲学家,更是个教育家。

在他的领导下,北大的文科起来了,理科也起来了。

其实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精神,追根溯源其实是北京大学的精神。

你说北京大学为什么好,好就好在那个时候有这种精神文化,哪怕一些教授没了,但是这股浓浓的文化氛围还是存在的,而这个文化氛围太重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

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

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

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

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

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

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

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还要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

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

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文关怀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们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进而自觉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既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和其他阶层人员积极贡献力量,使一切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荣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

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应使对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融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把社会建设的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创新科技价值观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和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其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重要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涉及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

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参照来衡量、校正与检验社会发展的人文目标的合理性,使之科学可行;应当深刻认识实现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对待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
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观察与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多数大学生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础的理论科学;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强,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素质不强。

大学文化的积淀是长期的、历史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