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 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赋》中的经典段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以及他借赤壁之游抒发个人情感与哲思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并评价苏轼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赤壁赋》中的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哲理思考,理解苏轼如何借赤壁之游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与超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被贬黄州期间的遭遇,为理解文章中的情感与哲思铺垫。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赤壁风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赤壁的壮丽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行阅读《赤壁赋》,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字词讲解: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初步了解苏轼在赤壁之游中的所见所感。
三、深入解读(约35分钟)1.情感表达o喜悦之情:分析苏轼在文章开头如何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以及他与友人泛舟赤壁时的喜悦心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句子。
o哀怨与超脱:探讨苏轼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哀怨之情,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句子,以及他如何通过哲理思考实现超脱,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段落。
关于《赤壁赋》教案范文五篇
《赤壁赋》教案关于《赤壁赋》教案范文五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思路】一、教材介绍《赤壁赋》是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重点文言实虚词。
语文常识:苏轼,赋。
2、学科能力:⑴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⑵ 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⑶ 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教育性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总体安排本文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
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
2、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2、课件准备:配乐赤壁泛舟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导入正课。
二、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1、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2、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3、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
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名篇,作者借赤壁之游,以主客问答之式,阐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升华,是苏轼思想成熟的标志。
其中,乐悲喜的情感线索,景情理的有机结合,文赋的自由华美,意旨的旷达高远,苏子自身儒道佛的矛盾统一,均是教学可涉足之处。
教学目标:1. 诵读、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 通过探讨和了解“月”这一古典传统意象,理清作者文中的情感线索。
3. 理解作者泛舟赤壁所引发的情思及作者旷达的情怀,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坎坷。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设计:在安排学生早自习预习,排查词句疏通的基础上,结合高一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和此文赋辞采华美,音韵和谐,境界高远的特点,本人决定重读轻解,以读贯穿全文教学,让学生从语气节奏中领会意旨,提高审美。
另外,略去繁杂的背景,知识点,不求面面俱到,只以一个“月”字串起全文,解读本文,解读苏子,解读“月”千古年来在文人士大夫心中的传统审美与积淀,感悟与思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一轮明月映照千古,世间众生的浮想联翩,心有所寄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让我们回忆一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思念的流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寂寞的彷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历史的沧桑,“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友情的颂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含蓄的浪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隐者的低唱……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就有一轮明月悬江临风,勾起了一位失意文人的千种情思,尔后他大笔一挥,便有了这篇千古绝唱《赤壁赋》。
二.伴乐范读结合自己编辑的背景音乐,以情感表现明显的旋律和朗诵,给予学生关于赤壁赋的第一感受,着重注意一下月在文章中的出现。
三.正文解读1. 全班朗读第一段前两行及最后一段,找出本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元丰五年农历七月十六(从黄昏到晨曦)地点:赤壁之下,长江之上人物:苏子众客事件:泛舟游赏把酒临风以诗会友主客答辩2. 找出1.2自然段中关于“月”的描写,这样的月给了你什么感觉?明确:“诵明月之诗”“于是饮酒乐甚”“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出月出皎兮①,佼人僚兮②。
2024赤壁赋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赤壁赋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赤壁赋》的文学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苏轼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人生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苏轼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3.文章中的难点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1.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句式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简要介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文阅读与讲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苏轼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
a.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b.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
c.哲理深刻,寓意丰富。
3.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折戟”、“沉沙”、“磨洗”等词语的解释。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翻译和含义。
4.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引导学生品味其意境和哲理。
三、课堂讨论1.针对文章中的战争与和平、人生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a.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b.和平的珍贵和重要性。
c.人生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发言。
四、课后作业2.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3.深入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和人生哲学。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资源:1.《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2.苏轼生平事迹介绍。
3.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本节课通过深入阅读《赤壁赋》,让学生了解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人生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⒈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⒉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⒈感知课文,积累字词句;⒉理清的心情变化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1.介绍苏轼――“浑涵光线,雄视百代”2.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⑴赋――体物写志⑵介绍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⑴听录音,留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⑵自由朗读,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12个)。
⒉齐读课文。
⒊对比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⒋质疑解难,师生共同小结文言学问。
⒉思索:⑴“赋”的特点是“体物写志”,贯穿全文的“物”是什么?⑵理清的情感变化历程。
明确:①贯穿全文的“物”是“清风”、“明月”,“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就是紧扣“风”“月”绽开描写和谈论的。
②情感变化线索:乐-→悲-→喜四、思索练习二其次教时明确目标: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谈论,揣摩体会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课文鉴赏(一)析“乐”【第一段和其次段的第一层】⒈齐读,思索:和客人夜游赤壁,他们的心情很“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渲染他们此时那种欢乐心情的?明确:景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活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饮酒…扣舷而歌…”感觉:“浩浩乎…飘飘乎…”⒉第1段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展现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吟文、迎风赏月的舒服飘逸、超然物外的意境。
⒊第2段写放声高歌,歌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说明在遭贬谪之后,仍旧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二)析“悲”【其次段的其次层和第三段】1)析第2段⒈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此时的氛围却发生逆转――由“乐”转“悲”,“悲”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变化突然吗?明确:从“客”悲凉的箫声体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赤壁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赤壁赋》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赤壁赋》中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互动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赤壁赋》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赤壁赋》中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有关赤壁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赤壁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2.呈现: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动机;3.讲解:讲解《赤壁赋》中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和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交流学习心得;5.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赤壁赋》和其他文学经典,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互动探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PPT演示、影像资料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赤壁赋》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作业布置:给学生布置背诵、阅读理解等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多媒体素材:有关赤壁的历史文化影像资料;3.互动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发布作业、测验等学习任务,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关于《赤壁赋》教案(精选10篇)
《赤壁赋》教案关于《赤壁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赤壁赋》教案(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四、对本单元的整体思考:本单元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又在全单元甚至全书的最后。
无论从单元编排的角度还是从三册为“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教材编写者建议用三课时教读都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文学即人学,是人的感情、思想与自然(绝非仅仅是自然景物)、社会和谐共处,相互激活,相互欣赏,相互提高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结合创作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来进行。
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则还需把握作者从1080年初贬黄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创作此赋期间情感思想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把课文当作这条线上的一个点来理解。
再一个,就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从编排上看,这也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起到收束整个单元的作用。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课文要求全文背诵,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重点,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完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必修二中的《赤壁赋》。
该篇文章为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12段)描述赤壁的景色及历史背景;第二部分(35段)阐述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感慨;第三部分(68段)通过描述赤壁之战,展现英勇事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领悟文章的意境和哲理,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感慨。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 讲解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了解赤壁的景色及历史背景。
(2)讲解课文第二部分,阐述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感慨。
(3)分析课文第三部分,了解赤壁之战的英勇事迹。
4. 例题讲解:(1)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述,展现英勇事迹的?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自然景色的文字。
(2)讨论: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六、板书设计1. 第一部分:赤壁景色、历史背景2. 第二部分:人生感慨、历史哲理3. 第三部分:赤壁之战、英勇事迹4. 修辞手法:对仗、排比、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感慨的理解。
2. 答案:(1)修辞手法分析示例:文章中使用了较多的对仗、排比、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作者感慨的理解:作者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述,表达了对英勇事迹的敬仰,以及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
2.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
3.掌握赋的特点,提高欣赏古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
2.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赋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苏轼及其成就,引导学生关注其文学创作。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感受其文学风格。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赤壁赋》,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领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生僻字词。
三、讲解课文1.讲解文章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赤壁赋》的时期及其心境。
2.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
3.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对历史兴衰的感慨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二、讲解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以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2.分析苏轼在文中展现的审美情趣,如对赤壁山水、人物的描绘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赋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二、讲解课文1.分析赋的特点,如骈散结合、注重声韵等。
2.分析苏轼在《赤壁赋》中如何运用赋的技巧,展现其艺术魅力。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用赋的形式创作一篇短文,以巩固所学。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哲理内涵。
二、讲解课文1.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哲理,如人生短暂、历史兴衰等。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课题:赤壁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材分析】一、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9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2.掌握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赤壁赋》中的运用;3.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语言,对《赤壁赋》进行分析和解读。
能力目标1.通过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和阅读方法;3.提高分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赤壁赋》中的真实历史事件和虚构情节;2.掌握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3.能够识别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赤壁赋》中鲜明的个性化风格和时代特色;2.理解文言文中抽象理念的表达方式;3.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赤壁赋》的评析和赏析。
3. 教学过程预习(10分钟)先让学生阅读《赤壁赋》,了解故事背景。
导入(10分钟)1.用简短的语言引入《赤壁赋》;2.告诉学生《赤壁赋》写的是哪场战役;3.介绍写作背景,笔者的境遇和心情;4.引领学生感知《赤壁赋》的艺术审美和批评精神。
传授(20分钟)1.分析《赤壁赋》的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解释笔者抒发的民族保卫情感;2.解读《赤壁赋》中诗意的构造与形象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赤壁赋》中的文学批评,培养学生在文学领域的综合素质。
练习(30分钟)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对《赤壁赋》的诗意、文学批评和学术价值方面进行深入探讨;2.挑选代表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分享;3.老师在旁引导,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评析,加深对《赤壁赋》的理解。
总结(10分钟)1.收集整理学生的讨论,梳理思路;2.对《赤壁赋》中的文学意义、历史背景、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简短总结。
3.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评价和启示,激发学习兴趣。
4. 总结与反思本课程着重对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赤壁赋》进行了详细探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文化、艺术背景,提升了学生在文学领域的批判性分析、综合性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第一段1、文中哪一个词能表示作者的心情?(乐,乐甚)2、苏子为什么如此快乐?(学生举手回答)明确:赤壁的景色太美了!3、有哪些写景的句子?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这些写景的句子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苏子的笔下,这幅秋江月景图有什么特点?)明确:月亮缓缓地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星宿间,白茫茫的雾气笼罩在江面,月光照下来,万顷碧水,而人的心情不由自主地变得疏朗开阔起来,任一艘小船在辽阔的江面飘来荡去,四周是那样的宁静和谐。
我想我们读者都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了,那么苏子的感受是什么呀?明确: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二、分析第二段。
1、请同学读。
2、古人在抒发自己欢乐心情的时候,往往是饮酒作诗,在这除了饮酒作诗外,苏子还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欢乐心情呢?明确:扣弦而歌之,不仅唱歌,还有动作,跟着节拍敲打船舷。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田一方”3、苏子怎么就想到美女了呢?他是在思念他心上的美人吗?(学生举手回答)明确:根据注释17,美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一般喻指君王,是屈原最早在他的作品中开创了以美人香草为寄托的表现手法,我们深入的思考一下,苏轼被贬黄州后,过着囚犯一般的生活,他是被流放到这里的,怎么心里还想着与他远隔千里的君王呢?而且还那么思念“渺渺兮予怀”,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明确:从四句歌词可以看到,在苏子他的欢歌的背后有着难以排遣的苦闷,他的乐是怎样的一种乐?(苦中作乐),在这儿,他只不过借山水借歌唱派遣一而已呀。
《赤壁赋》教案(精选12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的: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1、放录音(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2、整体感知(附板书)⑴ 景情理乐悲喜⑵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3、赏析要点⑴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⑵品情:悲从何来?参考:a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b悲从“歌”中来;明确:赏析歌词的内容(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
“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
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
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写作背景,乌台诗案)C悲从“箫声”中来;明确:赏析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
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联想音乐传情的篇章,例如《琵琶行》)d、悲从“怀古”中来;明确:赏析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
有关《赤壁赋》教案5篇
《赤壁赋》教案有关《赤壁赋》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教案篇1【理论支持】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他们生活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限于认识的方面的发展。
据此我们要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让学生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
【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溯()流光渔樵()幽壑()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一叶之扁()舟举匏()樽而相属()寄蜉蝣()于天地二、知人论世苏轼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苏轼》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苏轼》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了解苏轼及《赤壁赋》的背景、内容、意义;•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分析《赤壁赋》的文学价值;•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赤壁赋》的意义;•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美。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1 热身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
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赤壁赋》的前四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赤壁赋》写的是什么?•苏轼在赤壁大战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2. 导学环节2.1 分析梦笔生花的意义让学生一起分析《赤壁赋》中“梦笔生花”这个词组的意义,并解释苏轼为什么会用这个词组形容自己。
2.2 了解《赤壁赋》的形式介绍《赤壁赋》的文学形式和写作方式,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用字技巧,并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实践环节3.1 分组讨论根据老师发放的分析题目,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挖掘《赤壁赋》中的深层含义,并寻找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2 赏析古诗词让学生欣赏苏轼的古诗词,比较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的差别,并分析古代文言文的美。
4. 课堂总结老师总结上课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梳理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和学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赤壁赋》这篇古文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针对《赤壁赋》这篇古文进行教学,通过分析文本内容、讨论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探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从古代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赤壁赋》,并通过分组讨论、赏析古诗词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够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能够理解文章刻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4. 能够感受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底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教学重点将放在《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语言特点上,理解宋代史实和小说创作的区别,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起因和过程。
三、课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学生们通过PPT或电子屏幕上展示的图片与赤壁赋相关的图片,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入课程主题。
2. 放映段视频材料(15分钟):通过电影或文艺作品对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文化传承等方面让学生表现出来。
3. 阅读赤壁赋(60分钟):由授课老师于语文教育网络等在线平台上或课本周边的相关网页或文献进行视频播放,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和分析赤壁赋文本,并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
重点分析慷慨激昂的语言和工笔实写的文体,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画面,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到赤壁之役的英勇壮举,金戈铁马的场景,情景再现激情四溢。
4. 学习活动(40分钟):学生借鉴作文,表述对文学作品的思维感悟,学生可自由发挥,写一个五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5. 课堂反思(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和成果,完成讨论,通过作文结合阅读赤壁赋感悟,对本节课程整体评估。
四、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角色打开,将多媒体视频和书本课文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学习情境。
教师只是起到疏导和引导作用,在阅读与分析时,可以组织学生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五、教学资源:1. 呈现赤壁赋相关图片的PPT或电子屏幕。
2. 放映某部电影或文艺作品(如《赤壁之战》、《蜀山战纪》中的“赤诚”等)。
9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赤壁赋-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知识点概述
《赤壁赋》是我国唐朝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属于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此文主要通过对于赤壁之战的描述来阐发作者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悟和生命意蕴。
教学目标
1.了解《赤壁赋》的作者、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2.掌握《赤壁赋》文本的结构和主题;
3.学会分析《赤壁赋》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
4.提高学生表达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能力。
教学内容
范围
2.3.7《赤壁赋》
时间分配
2个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讲解,介绍《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本主题,启发学生对于这篇古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体验阅读
请学生阅读《赤壁赋》,建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画出借古喻今,明确文中表达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语言技巧识别
请学生在学习完《赤壁赋》之后,再次阅读文本,找出句子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描写、比喻等,然后请学生分析这些语言技巧的作用。
第四步:语言运用
请学生通过仿写的方式,运用《赤壁赋》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文章,发挥对于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表达能力。
第五步:评价
对于学生的表达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于课程进行反思和调整。
总结
本次教学主要通过对于《赤壁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表达文化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和素养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
上“成熟”了。
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三.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
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⑵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
(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四.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
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第二课时
一.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让学生齐读第二段(主乐客悲。
)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⑴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⑵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
⑶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男生读“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女生读“客悲”的内容。
⑷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二.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明确:①无枝可依②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悲)
三.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
⑴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明确: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
(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适时加以点拨。
)
⑵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
四.末段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体现出充分的哲学思考后真正的超越。
(全班齐读,读出感情)(乐)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效果
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⑴《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⑶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
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
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⑷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三.研究性学习作业:
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乐—山水之乐)
情(悲)情因景生景以情显
理(乐—达观之乐)即景而议由情入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