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专题内容概述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第1讲: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
唐:曲辕犁。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的特点。
4.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X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三.思维点拨——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四.难点突破——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影响的理解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201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部分基本知识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一)国内贸易 1、西周:在市场上,一束丝加一匹马可以换五个奴隶。
2、商朝:南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前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3、春秋战国: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交换的商品大多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民。
4、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
汉代的货币,继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要货币。
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株钱,才稳定来。
除长安外,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五大名都,当时称“五都”;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大量丝帛锦绣沿着丝绸之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蜀国的蜀锦行销魏吴;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6、隋唐时期商业:(1)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交通要道上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运河、长江上商船往来不绝。
(2)隋朝的货币是五铢钱。
唐高祖以后,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
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坊”、“市”分开,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 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经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史【学法导航】1.本专题的阶段特征: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史实和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明朝中后期,中国江南一些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发展缓慢2.注意掌握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资本主义萌芽等重要历史概念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特点。
3.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阻碍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缓慢发展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早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统治的阻碍,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典例1】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
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官府依然控制着商业B.隋唐时期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问世C.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典例2】中国古代未能成为“海上强国”和未能出现“商业革命”的共同原因,包括①封建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②封建政府采取闭关自守和压制贸易发展的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基础④封建剥削沉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本题从封建制度、闭关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剥削等方面,说明古代中国没有成为殖民强国的理由。
【典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02_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专题讲解】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3、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①西周:铁器开始使用。
②春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铁锄、铁斧)。
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
也开始用牛耕。
③战国:农民更多地使用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
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④西汉: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
牛耕或马耕在北方普及。
出现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
使用播种工具耧车。
⑤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制造农具。
⑥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⑦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
⑧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⑨明朝:冶炼金属已经用焦炭作燃料,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采矿用火药爆破。
⑩清朝:云南铜矿较多,广东的熔炉一天一炉出铁板最多达六千多斤。
二、古代著名的工程1、灌溉工程: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丁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2、运河工程:秦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经济(岳麓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历代的经济★知识要点本专题知识要点包括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曲折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及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导航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概述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概况,认识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标落实一本专题需要建立的知识结构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生产工具的革新耒耜锄耕:奴隶社会铁犁牛耕:出现于战国,汉代开始推广,成为主要耕作方式唐代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灌溉工具:三国时的翻车,唐宋时的筒车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农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战国时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西汉的漕渠、白渠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耕作方式的进步春秋以后:“男耕女织”(个体农耕)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业所有制的变化君主私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土地制度的变化形成:东汉时期田庄经营经营方式的变革出现:战国时期租佃经营发展:宋代始,仅次于自耕农普及:明清时期成就:金属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Array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自西周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商业的发展商业城市的繁荣商业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农耕经济发展高度发展晚期走向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中国农耕文明,国力衰落潜伏危机西方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大国兴盛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生产模式上:精耕细作组织经营上: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部门:多经济特点劳动分工:细手工业生产技术:精经营形态:全生产水平:高商业:夹缝中求生存,重压下显生机,命途多舛,一波三折原因:列强侵略,攫取经济特权Array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表现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背景:清政府内外交困宗旨:“自强”“求富”洋务运动主要活动:创办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结果:没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的起步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背景: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工业的刺激与影响民族工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的出现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场、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初步发展: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的推动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时间:一战期间曲折发展原因: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侵略;民国的建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日益萎缩:时间:一战结束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原因: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国资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背景: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工业化的开端 路线:“一化三改造”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三大改造 进程: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计划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主要矛盾: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 八大决策 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曲折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三年经济严重困难 调整 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果:国民经济形势好转,人民生活改善 十年“文革”:左倾错误严重干扰,破坏国民经济建设 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提出,十五大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 开放 上海浦东——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深化: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一定程度割除陋习 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近代: 铁路运输 改变生活方式 航运事业 转变思想观念 通讯事业 便利对外联系 城镇化进程加快 互联网发展 现代: 服装时尚、居住条件改善 流行语言变化二 本专题需要构建的整体框架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古代手工业、商业作补充农耕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发展近代前夜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中国国力衰落 迟滞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萎缩 社会习俗 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工业 现代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衣食住行改革开放三 本单元需要理解的基本概念1、自耕农经济出现时间:春秋时期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呈现特点:拥有部分土地,经营单位是家庭,经营方式是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
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考案】【一、选择题1.《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下面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A D.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商业结构的调整有仲春“后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3.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A .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C D.统治者“以民为本”.在河南辉县曾出土了一个铁犁,构造比较简单,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做垄,4 此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了铁农具最早出现的时期可能是.三国 D B A.春秋.西汉 C.东汉.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5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A .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B.名师精编优秀教案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6.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D.宋代太湖地区.明代苏杭地区 C7.“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A.出现了市舶司 B.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C.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 D.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8.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古代中国的经济教案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经济文明专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政策。
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及缺陷;中国古代冶铁业、陶瓷业、丝织业、棉纺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尤其重视考查商帮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特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难以得到发展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等等。
【知识交汇】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及其特征1.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与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延续。
明清之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
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早期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贸易繁荣。
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
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渐落后。
2.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政策的因素。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二是科技的推动。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频考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高考真题示例1(山东卷)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B【解析】:B。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图片识读能力。
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选B项。
【解题技巧指导】图表类选择题的解法:(1)抓图示:仔细看图表,概括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表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2)看文字:图表类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错漏。
(3)重联系:将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对选项逐一斟酌,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教材知识回顾】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高频考点2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高考真题示例2(全国新课程卷)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解析】:D。
本题旨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项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为正确选项。
【解题技巧指导】【教材知识回顾】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经济发展的重心是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
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及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先进地位,后来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并赶上和超过了黄河流域,这一转变的完成时期大致是两宋时期。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人教版[原创] 最新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复习指要]1.掌握中国古代历朝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的原因,正确认识其历史作用和影响。
2.通过生产工具的演进过程,把握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依据生产力是决定因素的观点,分析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分析土地兼并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
4.正确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等概念,准确把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和以农立国等经济思想。
掌握历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及其相互关系。
5.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正确分析其演变规律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6.掌握古代经济重心的形成、变化及其影响。
[知识归纳分析]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等基本内容。
1.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发展(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生产工具的进步既表现于同质工具的改进和完善,更表现于旧质工具的淘汰和新质工具的诞生。
(2)石器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生产工具,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类。
旧石器的使用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下。
这就决定了人们原始群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新石器是磨制的石器,决定了氏族公社时期的到来,新石器的广泛应用,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的根本因素。
(3)夏商时期,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但这些器具价格昂贵,尚未更多地用于生产,因此,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仍以木石为主和金石并用。
(4)春秋后期,铁农具和中耕技术的使用,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了一次飞跃。
生产力的提高,使井田制逐渐瓦解,我国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5)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更多采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6)西汉时期,铁器和牛耕、马耕技术进一步推广,耧车、提花机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次繁荣时期。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三国时马钧发明了翻车,唐朝发明简车、曲辕犁,元朝时黄道婆对纺织工具的改造,都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1) 最新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1)一、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1、原因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
特别是战国、两汉、三国、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等朝代的初年,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点:①新制度的确立(主要是战国时期);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实现(如国家的统一、消除内乱、无天灾人祸等);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等。
⑤民族融合的加强;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
但一般情况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靠安定,二靠政策,三靠科技。
2、表现①对农业来说,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加以对照。
②手工业生产在各代发展中,一般都涉及一两个突出的行业及产品,或冶炼、丝织,或造纸、造船,或制瓷、棉纺织等。
例如西汉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丝织业出现提花机,冶铁开始用煤作燃料。
③商业发展主要从市场形成、都城或城市繁荣,货币流通、对外贸易、边地贸易等方面加以归纳。
(一)、农业1、农业作物与推广中国古代的农作物是由自己培植开始的,包括原始社会的粟、水稻、蔬菜、麻;商朝有黍、稷、麦、稻、桑、麻;西汉时提到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唐宋明代则有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唐朝从波斯引入胡椒、波期枣等,宋朝从越南引入的占城稻,明朝则大量引入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
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最后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渐过渡的趋势;农作物种植的推广有南北交流的趋势,其中到北宋时,北方的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和两广;南方的占城稻也从福建传到江浙和淮河一带。
北宋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推广,从广东福建扩展到长江淮河流域,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2) 最新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2)一、历代经济制度1、土地制度①奴隶社会: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随着春秋末年私田数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②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A、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
王莽实行的王田制,表面上似乎是奴隶制阶段井田制的恢复,实际上仍属封建性质土地制度,仅是托古改制而已。
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
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
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
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但也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和人身束缚。
B、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C、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2、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①夏商周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等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租赋制—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口赋和兵役四项负担。
★租调制:主要实行于魏晋到南北朝。
教材重点介绍了北魏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这里的“调”按户征收。
★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教材小字介绍,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高三历史二轮学案古代中国经济
专题一古代的中国与世界第二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编写人:张玲玲审核人:陈宇班级:学习小组:姓名:【复习目标】1、牢记考点列举相关史实。
概括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经济政策的内容。
2、通过对史料的探究,提高阅读、理解、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复习案】一、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复习案考点梳理,结合书本以及考点整理,背诵掌握相关知识点。
2、完成复习案中的相关自测习题。
3、将自主复习中不能解决的疑惑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讨论解决。
4、时间30分钟,独立完成。
三、复习自测(一)判断题1、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至唐代,我国已经形成南白北青两大制瓷系统。
3、我国古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主要是商业繁荣的结果。
4、东汉时期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5、清代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禁绝一切对外贸易,严重阻碍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选择题1、1、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C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3、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4、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主要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四、我的疑问——请你将自主复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解决。
高考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 (3)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学法导航】1.本单元的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2.复习本专题内容,要在加深基础知识记忆的同时,把握一条主线,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把思想变化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知识记忆将更为牢固3.注意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加以比较,体会中国古代文化领先世界的特点。
4.注意本专题的易错知识点:(1)孔子“仁”的思想是爱人,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
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被尊称为“至圣”,孟子为“亚圣”,荀子为儒学集大成者(2)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5)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二程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是天理。
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或天理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理学)外衣。
(6)李贽不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称谓“反封建的先驱”。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7)宋词、元散曲和唐诗是相同的文字表现形式。
2010届精品复习系列高三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纲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以后,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前594年,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3>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2)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3)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
(4)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
(5)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屯田制和均田制:这是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的形式。
(6)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高考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②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论述了有关农学理论,叙述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并介绍了当时欧洲的水利方法。
宋应星在(开工开物)中,除介绍农业生产经验外,着重记述了纺织、制瓷、炼铁、火药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此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大量荒田的开垦
(二)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2.纺织业
年级
高三
学科
历史
版本
人教版
内容标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编稿老师
胡军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调整,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基本知识。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促进历史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农民从奴隶状态中摆脱出来,封建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驰,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物的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作用,以及以后各朝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水利的兴修,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都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各地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为了便于复习,我们把本专题分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要点】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形成1.原始农业阶段:(1)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工具为石斧、石锛;用火焚烧;土地只播种一两年,再更换土地耕种(2)“石器锄耕”阶段:用耒耜松土,提高挖土效率;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因其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农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
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
2.隋唐时期:(1)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
(2)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
(3)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3.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1)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
(2)江南精耕细作技术更为成熟。
(3)稲麦复种制推广(4)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
4.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
(1)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发展一年两熟制。
(2)大量新品种培育出来。
(3)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施肥技术发展。
(6)套耕出现。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3.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国家所有制。
(2)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土地所有制。
其中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皆为国家土地所有制。
(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3.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2.主要部门及发展概况(1)冶铜业: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
②夏朝: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
③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种类、数量增加;作坊规模大;造型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
④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造型灵便轻巧;纹饰简单,广泛采用鎏金、镶嵌等工艺。
(2)冶铁业:①西周晚期:出现铁器②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能制造钢剑。
③东汉:用水排鼓风冶铁。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3)制瓷业:①新时期时代:开始烧制陶瓷。
②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③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
④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⑤宋代:技艺大放异彩;瓷器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一批明窑。
⑥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出现青花瓷器。
⑦明清:出现彩瓷;发明了珐琅彩;根据国外客户需要烧制瓷器(4)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②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③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④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1.商朝:①商朝人善于经营②使用骨贝、海贝、石贝等作为货币。
③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出现许多大商人。
③城市繁荣3.秦朝:秦朝统一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繁荣4.西汉:①许多大城市发展为著名的商业中心,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
②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5.魏晋南北朝:①物物交换成为主要手段②北方商业发展波动性大,南方小幅发展6.隋唐:①商品流通范围扩大。
②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
③城市中“市”发达;后期,坊市界限被打破7.两宋:①城市商业繁荣:交易已无时空限制;出现专业市场;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
②商业交还品种增加。
③货币发展:出现纸币。
④民族政权之间边境贸易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展。
8.元朝:①城市商业繁荣。
②中外贸易发达。
9.明清:①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②出现许多商帮(二)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三)“重农抑商”和“海禁”1.重农抑商(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2)原因:①封建统治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反映。
③商业具有不稳定性,商人流动大,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④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3)表现:①战国时,秦国奖励耕织。
②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通过征收重税、设置关卡,限制民营商业的发展;在政治上、生活中,歧视工商业者;组建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影响:①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2.“海禁”与“闭关政策”(1)原因: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2)表现: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3)影响: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1.产生、发展:(1)明朝中后期:产生。
①方式:作坊主雇佣机工,变成资本家;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人变成资本家。
②特点:产生于江南的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2)清代:缓慢发展。
①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②分工更细密。
③部门、地区增多2.发展缓慢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虽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自然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①经济结构方面,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沉重,农民贫困并被固定在土地上,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劳动力及市场。
②政治结构方面,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旧的经济观念影响。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旧的经济观念,使商人、地主将兼并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的发展。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
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史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随着“三农”问题地位的突出,成为高考热点之一。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经济重心的南移,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的重要入题点,从考查内容看,有关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表现、特点、影响等都是今后高考的重点【教法指引】1.要注意讲述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等重要历史概念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特点。
2.要整合诸如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土地制度的演变、冶铁技术的发展、陶瓷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等具体而清晰的专题线索。
3.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4.整合下列专题:(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长期存在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2)明清时期手工业进步,主要表现:一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生产技术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三是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四是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
请结合明清制瓷业和丝织业发展的具体史实,说明上述手工业进步的特点。
(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规律?(4)明清时期,官方海外活动持什么态度?其主要表现是什么?简要评价之【知识网络】【典例精析】1.(09年广东历史)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题眼:“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
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2.(09年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A 生活习俗改变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 官府鼓励经商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3.(09福建文综)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09年天津文综)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明朝的“鱼鳞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答案】D w【解析】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