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创新——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治乱兴衰
4. (2022·临沂市高三二模)某“族约”曰:“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 俗所移,不守先训,则是上贻辱于前人,下有愧于厥后,故吾姓子孙 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 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该“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D )
A.注重血缘纽带,推动理学普及 B.激励家族成员,追求功名利禄 C.强化宗族特权,维护家族秩序 D.凝聚宗族力量,加强基层教化
③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 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
④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 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 助之。
(3)演变趋势 ①由以民间性自治组织为主演变为以政府主导为主。 ②以地缘性乡约组织为主,宗族性乡约组织为辅。 ③社会基层的自治组织演变为里甲、保甲等基层管理组织。 ④宣讲内容由劝善惩恶、治安防御的道德教化演变为宣讲“圣 谕”,与法律逐步趋于合流。 ⑤乡约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活动逐步趋于规范。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
【解析】 据材料“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 乡民,并要求对违规违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可知,王阳明 的这些措施是基层管理的措施,“呈官究治”“请兵灭之”是把地方基 层管理与国家治理结合,故选C项;A项与题意不符,B、D以偏概全, 均排除。
2.古代货币发展演变 (1)演变表现 ①便携化。由金属货币向轻便的纸币演变,如北宋的“交子”,明 清的“宝钞”。 ②简约化。一是形状由杂乱无章统一为圆形方孔。二是由文书重量 向通宝、元宝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标明钱的重 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 造“通宝”钱,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2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农 作物的引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古代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制度等内容。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是自 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而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2.隋唐时期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 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扬州和益州成为最为繁华的 工商业城市。 (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 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1·上海卷] 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 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春秋战国 C.隋唐
B.秦汉 D.两宋
专题二│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影响下的文化。观察图示可知,诗人比较多的分布区是长江 中下游地区,而这种分布是与经济发展程度和政治中心地位 相联系的,因此判断D项正确。
专题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备考引擎
考情分析: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二│ 专题备考引擎
结合历年高考来看,本专题是命题密集区域。从近三年 的高考试题分析,对本专题的考查有如下特点:(1)题型全面, 以选择题为主。以2011年高考为例,不但出现了不少考查农 业、商业、手工业的选择题,还以大题形式考查了古代经济 (农业)的发展特点,说明了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2)考查内 容集中。主要集中于历代农业的发展(重点在于生产工具的改 进与发明、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时期(隋 唐、宋和明清)商业的发展、主要手工业部门(铸造业、陶瓷和 纺织业)发展表现、古代经济政策和隋唐及明朝赋税改革。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先秦(共21张PPT)
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政治 秦—清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 国 古
经济
传统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 (小农经济占主导)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代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史
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文化
古代科技、文学、艺术
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先秦
先秦——华夏文明的奠基 一、近五年全国卷考情分析
郡县制才是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 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 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二、阶段特征
先秦——华夏文明的奠基
2、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私营工商 业兴起
先秦——华夏文明的奠基 二、阶段特征
(一)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政治
分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宗法制、礼乐制
经济 井田制;集体耕作; 工商食官,商业由官府控制,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文化
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总体特征 生产力水平低下,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权 力尚未走向高度集中
专题 试题
考查内容
考情分析
政治
经济 思想
2017(Ⅰ)24 2016(III)24 2014(Ⅱ)24
2013(Ⅰ)24 2015(Ⅰ)24 2017(Ⅱ)24 2015(Ⅱ)24 2015(Ⅱ)40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1、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 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共14张PPT)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尤为繁荣
三、思想、文化、科技
1.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是理学 的开创者(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2.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王守 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宋1)代婉名约窑派::河风C北格.定委窑王婉、,阳河感南情明钧真窑挚的、江“西心景德学镇窑”、浙江龙D泉窑.、顾陕炎西耀武州窑的“经世致用”
3、(10年新课标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 C4、.(“夫1形0年于上天海地历之史间卷也),宋物代也,” 儒D学.家“舍们天开地始则从无一以个为新道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对立的观点是 南唐李煜,北宋柳永、苏轼,南宋李清照、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都是著名词人
影响: 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
财政危机
原因: 北宋积贫积弱,面临严
重社会危机
政治危机
边疆危机
庆历新政奠定基础
条件 宋神宗的支持
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目的: 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富国、强兵、育才
3).评价
一定程度上扭转 积极: 了积贫积弱的现
象
经济: 生产发展,财政增加 军事: 军力增强,扭转被动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宋代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限时集训(一) 中国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
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D[材料说明周人对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迷恋鬼神之事,而重视起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项;A项中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B项中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C项中普及与B项中常态化都是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2.(2020·某某一模)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
这一举措( )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实行分田收税的土地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因此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故选C项;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授土地实行土地私有,而不是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排除A项;井田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材料仅体现了诸侯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排除D项。
]3.“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X。
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X”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
素养提升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 ▶易错点1 元朝行省具有双重性 4.(2021·湖北九师联考)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 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 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据此可知,元朝行省( ) A.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 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 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魏晋时期原属宰相的权力 转移到了尚书台,这就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说明相权转移,故选B项;相权的 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转移,与“地 方权力削弱”无关,排除C项;权力转移到尚书台不能说明行政效率降低,排 除D项。
宗法观念具有两面性 (3)礼乐制度: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 的和谐与安定,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
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 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 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易错点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高2013级高考 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古代史 第1讲
(2)、商鞅变法内容:
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 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 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 制、制定连坐法
“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 文化风俗: 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3)、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积极作用: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 经济上: 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 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 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含义: (2)内容:
一 、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宗法制 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以巩固统治秩序,解决 (1)含义: 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及土地继承方面矛盾的制度。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特点: 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依据父系血缘亲疏分配政
教育: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封建社会时期:封建文明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发展; 小农经济为基础; 经济: 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 思想: 文化: 传统科技的成就,文学、汉字、书法、绘画、戏 曲的发展(渐趋平民化,通俗化)。
链接:古希腊时期:奴隶制文明
政治: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商品经济 思想:早期人文主义 文化:辉煌的文化成就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秦的统一 (1)条件: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三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2021·辽宁沈阳一模)有研究表明:“定居聚落获取食物的开发领地半径约5千米,而采集渔猎等流动经济型聚落的领地半径则为10千米。
”这有利于印证( )A.采集渔猎是一种先进生产方式B.农业产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C.人类的生产活动范围越来越大D.交通运输的不断进步与发展2.(2021·山东淄博一模)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出现交变现象。
行铜贝的楚国在晚期亦铸行布币,行刀币的齐、燕亦铸行圜钱。
这说明战国时期( )A.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D.货币使用状况混乱3.(2021·山西太原一模)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朝(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4.(2021·广东梅州一模)汉朝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遇到灾荒时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耕种并征收一定数量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从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到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政府假民公田近20次。
这一措施( )A.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C.打击了地主豪强的势力D.扩大了自耕农群体5.(2021·北京西城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
促进南方开发的有利因素是( )A.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动荡B.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C.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D.汉族与内迁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6.(2021·山东济宁一模)据《文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不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课件
⑤选官与考核: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⑥法律:颁行法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还发布法 律文告,称“令”。
⑦民族关系: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 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4)对外关系:汉朝对外已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 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
(5)赋役:大致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 赋,还征收财产税。
(6)户籍:编户齐民。 (7)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设亭 长。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互相监督。 (8)救济与优抚: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秦汉 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2. (2022·武汉市高三五月模拟)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 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 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 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 了秦朝( C )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 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西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清查全国垦 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农业:牛耕普及;修建龙首渠等;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迅速,土地兼并严重,形成庄园经济。 (3)手工业: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人们使用纺车纺纱场景。人们使用 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上海高考历史等级考知识点
上海高考历史等级考知识点在上海高考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科目,也是考生们常常感到头疼的科目之一。
而历史等级考则更是考生们备战的重中之重。
下面将分析一些上海高考历史等级考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个重点知识点是中国近代史。
在近代史中,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需要考生们了解并熟悉。
例如,考生们需要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还要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
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考生们需要掌握其发展过程、相关人物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近代史,才能在历史等级考中取得好成绩。
第二个重点知识点是世界历史。
全球历史涉及范围广泛,但考生们可以着重学习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中的两个重要事件,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重要历史人物也是考生们需要熟悉的对象。
通过学习世界历史,考生们可以扩大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第三个重点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史。
尽管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庞大,但考生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朝代和事件来学习。
例如,西周的分封制度、秦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等。
这些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帮助考生们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对于解读中国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个重点知识点是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上有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他们不仅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有苏轼、李白等文化名人,他们的诗词创作不仅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也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历史文化名人可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和人文精神。
最后一个重点知识点是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
5.云南大理城外有一块“元世祖平云南碑”,其上有文曰:“云南平,列为郡县,凡总府三十七,散府八,州六十,县五十……分隶诸道,立于中庆以统之。”其中应为( )
A.宣政院B.节度使
C.枢密院D.行中书省
6.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
A. 隋朝B. 唐朝
C. 宋朝D. 元朝
16.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史)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知识梳理
1、中央制度演变
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国家特征:官职、军队、监狱、刑法商朝-方国联盟
内服、外服
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对象:王室成员、功臣、先代贵族等(血缘为纽带);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作用: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保障: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社会大变革C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C.221秦统一中国
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建立A;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
皇帝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
汉朝-汉承秦制B
汉初:继承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宽间舒缓、黄老思想);郡国并行制度(封国威胁中央)
汉武帝:内朝、外朝(裁抑丞相);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隋唐-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B
中书-门下-尚书;唐朝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场所
宋朝-文官体制B
杯酒释兵权;枢密院主军政;重文轻武
元朝-行省制度B
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明朝-内阁制度B
太祖:废丞相,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设厂卫,直接由皇帝指挥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B
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乾隆进一步强化军机处;军机处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诏令直接发往各地或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2、地方制度演变
①中央制度演变对应地方制度演变
②元明清时期对边疆的巩固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
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
东北-沙俄《尼布楚条约》
西北-康雍乾三代平定准噶尔部、设伊犁将军
西南-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实行金瓶掣签
东南-设台湾府
3、选官制度演变
二、难点
(1)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趋势
1、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郡国并行、推恩令、刺史制度-行省制度
对边疆的管理(机构:汉、唐、元、清)
2、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机构:三公九卿-内朝、外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
②方法:
分割相权:使宰相集体议政、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启用亲信:以亲信构成决策机关,加强皇权。
3、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文化走向专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清朝:文字狱、修书
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知识梳理
1、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基础知识梳理
①农业
(1)史前社会(原始弄耕A):距今1万年(新石器时代)开始农耕生活;意义;特点: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2)宋代(王安石变法A):理财-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保甲法、将兵法。
政治-科举新法等。
(3)清(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
粮食作物: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番薯、玉米引入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
经济作物: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②手工业
(1)商朝(青铜时代A)-青铜器-礼器-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C)-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3)清初(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农村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丝、松江布,不
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大小城市和市镇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
③商业
(1)汉唐对外贸易(丝绸之路A):
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唐-设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丝绸之路臻于全盛;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2)宋代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A):南宋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
(3)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B、从海禁到闭关B)
明-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清-迁海令;康熙中期设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加以收缩;乾隆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
(4)清初的商业(社会经济繁荣的诸多表现A)
汉口“船码头”,镇江“银码头”,无锡“布码头”;北京是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有各地、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
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3讲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知识梳理:
二、难点:比较历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三、概括儒家思想的变迁
战国时期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西汉时期独尊、魏晋南北朝危机、宋明时期理学是儒学主流、明清遭到批判、维新变法时期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
第4讲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科学技术
一、古代中国民族关系: 1、核心点: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融合,主要途径有民族迁移、杂居、通婚、相互学习、互市贸易、联合斗争、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实现本民族封建化即汉化过程。
2、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辖及汉族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概况:
(1)西汉——对西域各族:①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③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
(2)北魏——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制度,进行汉化改革。
(3)唐朝——对各民族都实施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和边疆各族的交往和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吐蕃——文成公主、入西藏同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和亲,并带去中原的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医药和生产方面的书籍及其他手工业生产技术等。
(4)两宋——两宋在同辽、西夏及金、蒙古的战争与和平。
(5)元朝——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宣政院管辖),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中国对台湾的管辖。
(6)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体内容见第一讲) 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1、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2)印刷术:北宋中期,毕昇(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3)指南针: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用于军事。
13世纪至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2、科学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时代 伦理观
政治观
演变
西周 周礼:社会规范,维护等级制度。
周礼:德治
春秋 战国 孔子:“仁”即爱人,从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推而广之,形成和谐的人
际关系和有序的社会秩序。
孟子:仁义礼智
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受重视。
秦 “焚书坑儒”
西汉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将儒家
伦理道德神学化。
提出“三纲五常”(君为丞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君权神授”:君王受命于天,但也要受到天的约束。
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取得独尊的地位,成为历代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宋明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儒学伦理道德哲学化。
提出“天理论”,伦理纲常就是天理。
进而提出“明天理、灭人 欲”。
儒学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