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历史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教学设计经济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难点之一。

初一学生在经济方面的知识大多比较薄弱,也缺乏学习兴趣。

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这方面的知识,提起学生对经济史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在对《宋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本课内容繁杂的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情,设计了以重新整合教材、多角度充实史料、体现学科特色为特点的教学方案。

1.内容的取舍宋代的经济在各方面都较前代有长足的发展。

这节课的内容涵盖领域多,内容繁杂,涉及如下知识点: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对以上内容逐一涉及、平均用力,本课的知识结构就会显得散乱,而且主线容易被知识点所淹没,教学缺乏灵魂。

我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使学生既能把握教材的内容,又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了解和认识宋代经济的成就与特点。

在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的知识目标设定为: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对材料的研习,学生能够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其中,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正是宋代经济的高度发展及突出的成就,才呈现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

那么,宋代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繁荣”当然是关键词之一,但“繁荣”是一个缺少差异性的词汇,我们在讲述各朝的经济发展时,常会使用这一说法,因此它难以体现出宋代经济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特点。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研究,我认为可以将宋代经济的特点概括为“变革性的繁荣”。

所谓变革性,即指宋代经济出现了很多前代没有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在宋之后的经济中得到了延续甚至发展。

由此,对本课所涉及的诸多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以下具有变革意义的内容作为重点展开,以点带面,突出宋代经济的特征。

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是考虑到:(1)在农业方面,宋代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发展都有突出的成就,但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是宋代经济繁荣的最重要的基础。

而在粮食作物中,对于产量提高贡献最大的则是水稻种植的推广及品种的改良。

九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阅读材料回答以上信息反映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反映该历史事件性质的内容是什么?请谈谈对创新的认识。

重难点突破读图题(图片见学案或课件)识图并概况作答,适当留时间讨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训练学生概况总结能力史料实证从材料二中摘抄一句反映商鞅变法所起积极作习读文言文,理解、分析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训练学生概况总结能力用的原话。

纵观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持有怎样的态度?(3)根据材料三所述,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的启示是什么?史料实证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4)战国时期哪一家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为什么?阅读材料,基础知识回顾作答法家课后小结教后反思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提升其阅读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实际测评中关注个体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成绩中国古代史(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

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

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材料二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宇的基本形态。

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均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材料三化妆盒——汉朝妇女的化妆铜烤炉——出土时,炉内仍留有用器,可见当时的妇女对化妆多若干骨头,可见汉朝的肉食还流行么重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主要涵盖了我国从远古时代到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编排了15个单元,包括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等。

每个单元都包含了多个课题,通过课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历史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语言简洁,既能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复习,构建起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所提高,他们喜欢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学习历史,渴望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知识点,如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堂。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复习打下基础。

二、自主复习1. 请学生翻阅课本,自主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思考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历史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

四、课堂练习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自己对课堂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课堂讲解1. 针对上节课学生练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 针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全册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历史知识。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关键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规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课程基本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短视频,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逐一回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书的编写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新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历史(下)全册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记忆不够准确,需要通过复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

2.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复习,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4.的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下)全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操练(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他们掌握知识点。

初三历史复习教案与反思

初三历史复习教案与反思

初三历史复习教案与反思初三历史复习教案与反思模板5篇历史学家应当亲身考察并研究历史,以更好地向人们介绍过去的故事和经验。

历史使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传统,以及其他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分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历史复习教案与反思,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三历史复习教案与反思【篇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课型]活动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

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初三历史复习教案与反思【篇2】一、现状分析历史思品学科只占中考分数50分,由于学业繁重,学生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主科上,弱化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知识要点】1、公元前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 周年)七上p82-842、208 年赤壁之战(1810 周年)七上p103-1043、383 年淝水之战(1635 周年)七上p110-1114、618 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 周年)七下p7开元盛世(713-741)(1305 周年)七下p12-155、1368 年明朝建立。

(650 周年)七下p886、1405-1433 年郑和下西洋(585 周年)七下p93-957、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 周年)七下p978、1683 年清朝统一台湾(335 周年)七下p104【复习目标】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知道赤壁之战;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知道明朝的建立;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导入】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师:1、常规要点:第一位、第一次、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等;2、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逢五、逢十);3、时政热点能够切入的历史知识点;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明确目标】师:本节课我们复习四个主题(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 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 周年)。

历史复习教案反思

历史复习教案反思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复习历史课程,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节课将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回顾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加深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回顾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

2.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

3. 针对历史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话题进行讨论,共同梳理历史知识点。

3. 讨论交流: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历史知识点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历史知识点。

2. 选择一个历史话题,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3. 完成历史试卷,检验自己的历史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对历史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历史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估1. 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

2. 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分析学生的历史试卷成绩,了解他们的历史知识运用和答题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在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初中历史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主题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汉时期从近五年的聊城市中考试题可知,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巩固统一措施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郡县制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常结合历史史料进行考查,本部分知识点在在中考中仍会在巩固统一、中外交往、民族关系方面涉及到,复习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考点二:秦的灭亡考点三:汉武帝的大一统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2措施3.影响: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考点四张骞通西域考点五丝绸之路路线:从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考点六秦汉科技考点七秦汉文化总结练习反思:九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学完了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因此他们对复习内容比较了解,尤其是他们通过记忆、做题等方法能快速掌握复习内容。

本节课从各方面复习了秦汉统一措施、科技文化成就,线索明显,便于学生掌握。

通过大量的图片及真题练习,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迎接中考的自信心。

本课紧紧围绕着大一统的秦汉帝国这一主题介绍:先从时间轴上对秦汉时间有个整体掌握,分析这一阶段的特征,再是聚焦中考课标。

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主体,本节课主要是围绕加强统一,巩固统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次,在大一统的前提下,科技文化取得重要成就1.“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以玉制玺天子专用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宣政院的设置4.某同学利用右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西周推行分封制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5.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个部分展开。

本教学设计以中国古代史为例,选取了“夏商周”这一单元进行教学。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繁荣与衰落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部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理解。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操练,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展示历史事件。

2.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初中历史七年级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复习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复习教案
单元:中国古代史
教案主题:复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等内容;
2. 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复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
2. 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逻辑。

教学准备:
1. 学生教材、笔记等教学资料;
2.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及其特点;
二、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和历史人物;
三、回顾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四、讨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对复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对历史的兴趣;
三、进行历史知识的小测验和讨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复习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逻辑。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也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需要继续加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为主题,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点,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将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对历史课程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记忆不够牢固等问题。

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地点及其影响;(2)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论述和观点阐述;(4)通过复习,提高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复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时间轴等工具,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3)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深入思考;(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树立正确的发展观;(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态度,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避免片面和偏激;(5)通过反思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复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历史_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知识要点】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七上p82-842、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七上p103-1043、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七上p110-1114、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周年)七下p7开元盛世(713-741)(1305周年)七下p12-155、1368年明朝建立。

(650周年)七下p886、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七下p93-95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周年)七下p978、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七下p104【复习目标】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知道赤壁之战;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知道明朝的建立;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导入】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师:1、常规要点:第一位、第一次、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等;2、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逢五、逢十);3、时政热点能够切入的历史知识点;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明确目标】师:本节课我们复习四个主题(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周年)。

初中历史复习教案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复习教案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复习教案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复习,让学生能够复习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
高自身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1. 复习古代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复习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和历史事件;
3. 复习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 复习历史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1. 讲解历史知识点,由学生自己整理笔记和思考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相提问;
3. 小结历史知识点,让学生整理完善自己的复习资料;
4. 竞赛模拟考试,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5. 点评考试结果,总结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重点。

课后反思:
此次复习教案内容相对全面,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历史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
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问题。

下一节课应该根
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签名: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教学设计一、知识要点1、公元前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 周年)七上p82-842、208 年赤壁之战(1810 周年)七上p103-1043、383 年淝水之战(1635 周年)七上p110-1114、618 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 周年)七下p7开元盛世(713-741)(1305 周年)七下p12-155、1368 年明朝建立。

(650 周年)七下p886、1405-1433 年郑和下西洋(585 周年)七下p93-957、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 周年)七下p978、1683 年清朝统一台湾(335 周年)七下p104二、复习目标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知道赤壁之战;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知道明朝的建立;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学过程【自主温故一】知识要点:4、七下p7;七下p12-151、618 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进入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3、开元盛世[713-741 年](1)原因:①重用人才(任用熟悉吏治富于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②整顿吏治(尤其重视,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提倡节俭(唐玄宗命人烧毁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2))表现:唐玄宗统治,政治,经济,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4.扩展联系:(1)北宋时,从越南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2)1973 年【45 周年】,首次育成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自主温故二】知识要点:2. 七上p103-104;3 七上p110-111以少胜多的战役【自主温故三】知识要点:1 七上p82-84;5 七下p88;6 七下p93-952、扩展:丝绸之路开通[一带一路时政热点]陆上丝绸之路路线:→河西走廊→→西亚→欧洲(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影响:(1)促进了东西方的的交流;(2)对于今天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仍有重大的作用。

初中中国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历史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历史复习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巩固已学内容,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历史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的联系与发展。

教学准备:电子板书、复习资料、历史教材。

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知识点
1.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历史知识,强化对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认识。

2.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对历史术语和关键人物事件的理解。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提问、回答,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第二步:练习题目
1.布置历史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讲解不明白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让学生相互交流答案,纠正错误,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步:思考反馈
1.组织学生讨论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让学生思考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历史知识。

教学反思:这节历史复习课,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为他们更好地应对期末考试做好了准备。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努力,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取得好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教学设计一、知识要点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周年)七上p82-842、208年赤壁之战(1810周年)七上p103-1043、383年淝水之战(1635周年)七上p110-1114、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1400周年)七下p7开元盛世(713-741)(1305周年)七下p12-155、1368年明朝建立。

(650周年)七下p886、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85周年)七下p93-95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周年)七下p978、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5周年)七下p104二、复习目标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知道赤壁之战;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知道明朝的建立;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学过程【自主温故一】知识要点:4、七下p7;七下p12-151、618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进入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3、开元盛世[713-741年](1)原因:①重用人才(任用熟悉吏治富于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②整顿吏治(尤其重视,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提倡节俭(唐玄宗命人烧毁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2)表现:唐玄宗统治,政治,经济,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1)北宋时,从越南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2)1973年【45周年】,首次育成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 ”【自主温故二】知识要点: 2. 七上p103-104;3七上p110-1112、扩展:丝绸之路开通[一带一路时政热点]陆上丝绸之路路线:→河西走廊→→西亚→欧洲(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影响:(1)促进了东西方的的交流;(2)对于今天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仍有重大的作用。

(二)郑和下西洋(1)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⑵目的:⑶过程:1405---年,明成祖派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从出发,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⑷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次数多。

⑸地位: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

⑹意义:促进了中国和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⑺局限(了解):郑和下西洋是不计经济利益得失,从而消耗了国力。

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这种航海壮举也悄然消失。

(三)对比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周年纪念: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530周年);1497-1498,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等地(520周年)]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⑵直接目的:⑶意义:①积极: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消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也从此开始了。

【自主温故四】知识要点:7 七下p97;8 p1041、1553年,殖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年,澳门回归。

2、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台湾在当时的名称)3、元朝时,加强对(台湾在当时的名称)管辖。

4、明中后期,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

5、年,清朝统一台湾。

1684年清设,隶属福建省。

6、1895年,《》割台湾给日本。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

7、1949年,内战中,造成台湾第次与祖国分离8、改革开放后,大陆对台基本方针是,。

9、1992年,两会达成“”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在此基础上,1993年(25周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举行会谈(汪辜会谈)将“,”写入协议,并就两岸、、达成协议,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体验中考】一、选择题1、(2017·临沂中考)“公元1662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这里的“侵略军”来自()A.英国 B.葡萄牙 C.荷兰 D.沙俄2、(2017·临沂中考)图7中所庆祝的纪念日,最早在1937年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为每年的10月12日。

自1971年开始,此纪念日被正式定于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此节日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纪念哥伦布()A.是伟大的意大利航海家B.称美洲居民为印第安人C.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D.第一次发现美洲新大陆图7 纽约市举行盛大游行庆祝哥伦布日3、(2017·蒙阴二轮)某教师在复习“祖国统一”主题时,设计了如右图板书。

图中方框的内容应是()A.和平共处 B.互补互利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4、(2016·临沂中考)“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棘,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其中的“我”是指()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临沂中考26题)(14分)下列材料摘编自2017年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上的《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一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造丝绸、制作陶瓷器、种植茶叶的国家,可以说,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各色的丝绸织品、瓷器、茶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交换货品,由于大宗的中国陶瓷制品后来都经海道外销到亚、非、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中国的瓷器备受西方贵族的青睐,被认为是奢侈品。

(1)丝绸之路上最具特色的商品包括哪些?这条道路是西汉时期谁率领使团开通的?材料一中的“陶瓷之路”是指那条路?(5分)材料二许多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就实行通过考试录用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发展为科举制度,中国选拔官员的这套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被称为文官制。

伏尔泰、魁奈等思想家大力呼吁西方建立文官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拔官吏的办法。

随后,法国、英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文官制。

(2)根据材料二,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源于哪种制度?在古代中国,按照这种制度录用的官吏必须把哪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4分)材料三丝绸之路是一条多种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传播之路。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南北朝以后摩尼教、袄教、景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相继传入中国。

中国对侨居民族、外来宗教宽容以待,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使中华文明因海纳百川而博大精深。

最终,儒、释、道三种文化合流,发展成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

(3)依据材料三,古代中国对外来的文化持何种态度?在“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哪种外来宗教文化?(3分)(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2分)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对基础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复习课的第一步骤应该是对课堂基础知识进行归纳、积累。

这一步体现在导学案的“自主温故”. 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复习课可以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题能力和归纳概况的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舞蹈<<千手观音>>导入,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自主温故,讲练结合,既夯实了基础,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做题的能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课堂效果好.教材分析临沂中考考试说明命题原则中强调:适当联系热点,注重考查与重要周年纪念相关的历史知识,尽量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努力体现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凸显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考试内容各部分的考查比例为:中国古代史约占30%,中国近代现代史约占40%,世界古代史约占5%,世界近现代史约占25%。

鉴于此,安排一节古代周年纪念复习课很有必要。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评测练习【体验中考】一、选择题1、(2017·临沂中考)“公元1662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这里的“侵略军”来自()A.英国 B.葡萄牙 C.荷兰 D.沙俄2、(2017·临沂中考)图7中所庆祝的纪念日,最早在1937年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为每年的10月12日。

自1971年开始,此纪念日被正式定于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此节日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纪念哥伦布()A.是伟大的意大利航海家B.称美洲居民为印第安人C.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D.第一次发现美洲新大陆图7 纽约市举行盛大游行庆祝哥伦布日3、(2017·蒙阴二轮)某教师在复习“祖国统一”主题时,设计了如右图板书。

图中方框的内容应是()A.和平共处 B.互补互利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4、(2016·临沂中考)“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棘,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其中的“我”是指()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临沂中考26题)(14分)下列材料摘编自2017年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上的《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一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造丝绸、制作陶瓷器、种植茶叶的国家,可以说,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各色的丝绸织品、瓷器、茶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交换货品,由于大宗的中国陶瓷制品后来都经海道外销到亚、非、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中国的瓷器备受西方贵族的青睐,被认为是奢侈品。

(1)丝绸之路上最具特色的商品包括哪些?这条道路是西汉时期谁率领使团开通的?材料一中的“陶瓷之路”是指那条路?(5分)材料二许多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就实行通过考试录用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发展为科举制度,中国选拔官员的这套制度在17世纪传到西方后,被称为文官制。

伏尔泰、魁奈等思想家大力呼吁西方建立文官制,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开明的选拔官吏的办法。

随后,法国、英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文官制。

(2)根据材料二,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源于哪种制度?在古代中国,按照这种制度录用的官吏必须把哪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4分)材料三丝绸之路是一条多种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传播之路。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