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虎王坦克

合集下载

纳粹德国陆战之王——虎王到底是伟大的坦克,还是过誉的炒作?

纳粹德国陆战之王——虎王到底是伟大的坦克,还是过誉的炒作?

纳粹德国陆战之王——虎王到底是伟大的坦克,还是过誉的炒作?引言纳粹德国的虎式坦克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坦克,凭借其厚实的装甲和威力巨大的88毫米坦克炮,马克六世(或称“ 老虎I”)迅速在战场上赢得了毁灭性的声誉。

在1943年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装备了虎式坦克的第二装甲军力挽狂澜,以独力全歼灭波波夫机动军团,在其中一次遭遇战中,两辆虎式坦克面对苏军坦克集群,穷追猛打,一次性击毁16辆T34坦克,而自身却毫发无伤!从此之后,虎式坦克正式立下赫赫威名!致命虎I接近60吨的“虎”式被设计为撕开敌方防御圈的突破型坦克,并分配给一些特殊的重型坦克营,具备了优秀坦克几乎全部的优势:火力、装甲、机动性。

作为1940年代初期诞生的坦克,它的重量居然相当于今天的M1A1艾布拉姆斯,由于搭载了动力充沛的迈巴赫700马力发动机,它还相当敏捷,极速接近40千米/小时。

凭借其方形城堡般的外形和长长的加农炮,虎式坦克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上去都是致命的。

不过希特勒的将军和武器设计师们似乎并不满意,由于日耳曼人的完美主义,他们抱怨说虎I式的KwK36炮不是88毫米大炮中最强大的版本,装甲也仅仅只有80毫米厚。

甚至虎I在战场上首次亮相之前(1942年9月,在一次不明智的袭击中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沼泽中趴窝了),纳粹德国就已经开始为虎Ⅰ物色接班人了。

无敌虎王虎II或或者称为虎王坦克,重量达到了惊人的75吨,比其前任更为强壮,它身管更长的(炮弹加速距离长,因而速度更高,穿甲能力更强)KwK43型88毫米坦克炮可以在两公里的距离内穿透五英寸(127毫米)的装甲。

而当时美国的M4谢尔曼(Sherman)坦克和T-34坦克大约只有2英寸(50毫米)的正面装甲,这意味着虎王可以轻易击穿美苏这两款主流坦克,难怪在实际战斗中一辆超大型虎王可以像魔鬼一样蹂躏这两种坦克。

▲虎王坦克集群虎王比虎I有了许多改进,原始虎Ⅰ采用的是垂直布置的钢装甲,而不是T-34和豹式所采用的更有效的倾斜装甲(有效地增加了装甲厚度)。

消逝的“虎王”——从纳粹王牌坦克手卡尔乌斯的去世说开去

消逝的“虎王”——从纳粹王牌坦克手卡尔乌斯的去世说开去

消逝的“虎王”——从纳粹王牌坦克手卡尔乌斯的去世说开去作者:枭越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6期枭越【编者按】随着纳粹德国王牌坦克手卡尔乌斯的逝世,一时间国内的军事媒体、军迷群体中掀起了一股“卡尔乌斯热”,这位“虎王”的战绩又被很多人拿出来津津有味地探讨。

从一个战士的角度来说,卡尔乌斯无疑是一位堪称“战神”的王牌,但在时值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如此大肆宣扬一位纳粹英雄是否存在不妥?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本刊此次刊登这篇投稿也是希望以此达到这样的目的。

2015年1月24日,名不见经传的德国小城黑尔施韦勒佩特斯海姆,一位93岁高龄的德国老人走了。

虽然对许多中国人来讲,这位逝者绝非什么“大人物”,只是一家小药店的店主,但这终究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再考虑到老者与“坦克界”的渊源,以及老者那“不太一般”的身份,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写一篇文章,纪念一下这位老者。

不可思议的“坦克王牌”作为70年前的一位纳粹装甲部队军官,奥托-卡尔乌斯的战争经历似乎很对某些人的胃口。

1922年5月27日,奥托·卡尔乌斯生于德国西南部莱茵兰一法尔茨的苏伊布鲁克。

在纳粹德国掀起的重新武装的全民热朝中,高中毕业的卡尔乌斯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两次主动要求参军,但是瘦弱的他总是因为体重不足被拒。

不过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40年5月,18岁的卡尔乌斯还是如愿以偿加入了第104步兵替补营。

然而,入伍后的卡尔乌斯对步兵这个兵种实在提不起兴趣,所以在自己的申请下,他又被分配到第20装甲师第21装甲团,作为一名PzKpfw 38(t)轻型坦克的装填手开始了自己的装甲兵生涯。

在经过几年战争的磨砺后,断断续续完成了初级军官和坦克车长全部训练的卡尔乌斯,于1943年4月,成为德国国防军第502重装甲营第2大队的一辆“虎”式重型坦克车长,并任非正式的代理排长。

作为一个崭新的起点,这位年仅21岁的纳粹装甲兵军官,开始在其指挥的“虎”式坦克上崭露出不可思议的“天分”。

二战德国十大“虎”式坦克王牌

二战德国十大“虎”式坦克王牌

6、赫尔慕特·文德罗夫(Helmut Max ErnstWendorff),击毁坦克95辆。文德罗夫于1942年圣诞节入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掷弹兵师的第13连。1943年圣诞节,文德罗夫曾在基辅附近的战斗中一天击毁12辆坦克。4月,他被调入第101重坦克营。
7、卡尔·鲍曼(Karl Brommann),击毁92辆坦克,火炮不详。布雷曼尼在武装党卫军第103/503(SS103/503)重坦克营服役,其在1945年2月2日至3月18日的战斗中共击毁敌坦克66辆、火炮44门及卡车15辆,但他的大多数战绩是在驾驶“虎王”时取得的。
10、海因兹·毛斯伯格(Heinz Mausberg):击毁57辆坦克,火炮不详。服役于第505大队第1小队,部分战绩是驾驶“虎王”时取得的。
另据西方非正式数据显示,第503大队的库特·内斯佩尔(Kurt Knispel)的战绩为168辆坦克。由于其中大部分战果是其作为装填手和炮长时取得的,故按照当时德军的统计惯例,击毁数字都记在车长头上。他后来成 为“虎”I和“虎王”式坦克的车长,转战东、西两线,直至1945年4月底阵亡,又缔造了击毁42辆坦克的战绩。许多战史学家认为他的总战绩应该超过195辆坦克,但均无确认。
二战德国十大“虎”式坦克王牌
二战中各交战国均有坦克王牌产生,和空军一样,德国坦克王牌的数量和战绩,也是最高的。在这些王牌中,驾乘“虎”I的最多。
1、德国头号坦克王牌——奥托·卡尔尤斯(Otto Carius)击毁坦克178辆,各种火炮100门以上。原委38(t)坦克的装填手,1943年4月晋升军官,进入第502重坦克大队担任“虎”式坦克车长。1944年7月的马利诺沃村战斗中,与约翰尼斯·鲍尔特和阿尔博特·科舍尔共三辆“虎”式坦克,共击毁苏军17辆JS-2和4辆T-34。战后奥托·卡尔尤斯幸存。

二战德军虎式家族的兴衰

二战德军虎式家族的兴衰

二战德军虎式家族的兴衰虎I(德语: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或簡稱為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使用的一款著名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自1942年開始生產,特別設計用於反制德國在巴巴羅薩作戰初期遭遇的蘇聯優秀坦克—特別是T-34和KV-1,之後更參與了歐洲戰場各重大陸上戰役。

虎式坦克的主要武器為已在防空和反坦克中表現優良的88毫米高射炮衍生型—88公釐坦克砲,但其極為重型的裝甲使得其速度變得極慢,為德軍第一種將機動力順位置於火力與防護力之後的坦克。

即便虎式坦克的性能頗受敵人畏懼,其複雜的設計、昂貴的成本和費時的生產作業使得它在1942年8月至1944年8月中僅生產了約1347輛。

虎I坦克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投降為止,虎這個綽號是由斐迪南·保時捷所取的。

虎I的基本設計概念同時延用到其他車輛上面,包括改良型的虎II坦克和突擊虎式重型突擊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分存留下來的虎式坦克乘員手册成為紀念品。

早期的虎一坦克盟军美国人第一次击毁虎一坦克是当时的杂志头版。

装甲:虎I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0公釐厚、砲塔正前方有120公釐厚,兩旁和背面也有80公釐厚的裝甲,而當時被定位為主力戰車的四號坦克車身前方只有80公釐的厚度,且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0公釐厚這樣的厚度能夠抵擋在大多數二戰時期接戰距離,尤其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彈。

砲塔的四邊接近垂直,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幾乎相等,使得要從正面貫穿虎I坦克的炮塔幾乎是不可能。

在近距離下,車身兩邊和車頂較容易受到損傷,因為虎I坦克車頂的裝甲只有25公釐厚(1944年3月增加至40公釐),和當時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沒太大分別。

虎I坦克大部分的裝甲角度是垂直的與其他結構相連接,並採用榫接結構。

,裝甲採用焊接而並不是鉚接,且焊接點品質很高。

為了製造方便,使得外型的設計極為精簡,沿著履帶的上方有一長盒型的側裙。

这已经是当时盟军坦克的最好成绩了车侧没有倾斜装甲的情况下依旧不能穿透虎一早起的虎一对于初期的盟军坦克就像梦魇一样存在打在炮塔上的弹痕虎式装甲的优势表露无疑甚至有二战存活下来的虎式坦克兵曾经形容盟军坦克的炮弹像乒乓球一样的敲向自己虎式依旧可以准确瞄准击发盟军修复了一辆被俘获的虎1 并测试其性能一名美军工兵正在炸毁一辆虎式坦克残骸生怕德军再次利用可见当时盟军士兵眼中的虎式坦克怎样的存在机动性:虎I坦克對多數橋梁而言過重,因此它被設計可以涉水四米深。

德军PzKpfwVI虎王重型坦克

德军PzKpfwVI虎王重型坦克

德军PzKpfw VI“虎王”重型坦克PzKpfw VI Tiger II.B/KingTiger(Sd.Kfz.182)德军PzKpfw VI“虎王”重型坦克--------------------------------------------------------------------------------PzKpfw VI Tiger II/KingTiger阿登战役前德军“虎王”坦克编队重新集结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

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

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

“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

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

,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

“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

“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

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

虎王

虎王

虎王坦克是德国二战期间最令人恐惧的一种重型坦克,德军编号Sd.Kfz.182。

“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

到二战结束,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

“虎王”重型坦克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射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么一个战场上的可怕怪物。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新式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

在此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要求:具有强大的击穿敌人坦克的火力,敌人坦克无法击穿的厚实的防护装甲,最大速度不低于40公里/小时。

这次会议的决定发展了德国二战期间两种重型坦克,它们分别是虎I和虎王(虎II)。

由于虎I在战场上的成功,导致了虎王的发展进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种新的替代虎I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才真正开始。

尽管人们认为虎王(虎II)是虎I的继承和替代,但是实际上虎王和虎I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

虎王的设计初衷是考虑装上大威力、可靠性高的坦克炮,在虎I的88毫米L56倍口径坦克炮的基础上,德国人发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径的坦克炮。

虎王坦克的设计最终由德国的两家公司:位于德国卡塞尔(德国东部城市)的亨舍尔公司和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德国西南部城市,巴登-符腾堡州首府)的波尔舍(保时捷)公司来竞争。

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两种设计方案。

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被责成着手研制新的重型坦克。

波尔舍公司提供了两个基于以前的VK4501(P)样车的方案,并定名为VK4502(P)。

第一种方案是将炮塔安装在车体中央;另一种方案则是炮塔后置,发动机前置。

两个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盘和车体以及其他部件,发动机都采用VK4501(P)样车的汽油发动机(电传动)。

两种方案极度相似,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机械部件的区别。

不过由于最终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波尔舍这两种设计都只制造了木制模型。

亨舍尔公司有两种方案:VK4502(H)和VK4503(H),其中VK4502(H)方案是以“虎”I式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算得上是“继承性强,改进处少”。

图纸上的虎啸:那些没有投产的虎式和虎王

图纸上的虎啸:那些没有投产的虎式和虎王

图纸上的虎啸:那些没有投产的虎式和虎王虎式起源德国入侵苏联后,面对苏联更加强大的坦克和反坦克火力,深感其反坦克火力和装甲防护能力的不足。

而希特勒本人对重型坦克也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在着手对当前的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进行升级的同时,德国在1941年5月26日召开会议,要求研制一种新重型坦克,这种坦克的重量在36吨左右,而率先完成样车的是亨舍尔公司,这就是虎式坦克的前身VK3601样车。

没安装炮塔的VK3601样车然而,随着战场上装甲兵的反应,对坦克防护能力和火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时三号坦克装备的50mm反坦克炮和四号坦克装备的75mm短管火炮已经显得很落后了。

在北非战场上,面对装甲厚重的英军坦克,德国人不得已利用88mm防空炮平射,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却意外的有效,所以新型坦克搭载的主炮也是88mm口径,而且直接从88mm防空炮修改而来。

虎式H2型事实上,除了搭载88mm炮的虎式坦克计划之外,虎式还有一项搭载75mm主炮的计划方案,1941年的7月17日,德国兵器局找到莱茵金属公司,要求他们设计一种60倍径75mm坦克炮,而且其穿甲能力要与克虏伯公司的88mm炮相当。

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后来又将这一要求更改成设计一种70倍径75mm坦克炮,不仅如此,莱茵金属公司还设计了新型炮塔,并制作了一个木质模型。

莱茵金属公司制作的虎式H2型木质模型,可见其炮塔与后来的豹十分相似1942年2月,德国陆军兵器局正式下令,未来的虎式坦克搭载新型炮塔,当前已经在生产线上或没来得及生产的前100辆虎式坦克仍然保持原样,从101号车开始搭载新型主炮和炮塔,搭载旧式炮塔和88mm坦克炮的被称为虎式H1型,而搭载新型炮塔和75mm、坦克炮的被称为虎式H2型。

这个炮塔最后被豹式坦克继承了然而,在此期间,德军在战场上遇到了强大的T-34坦克,T-34坦克的火炮威力和防护能力都极大的震撼了德军。

对此德国专门研制出了VK3002,也就是后来的豹式坦克。

二战中德国真的有那辆永远不会被击毁的白色虎式坦克吗?

二战中德国真的有那辆永远不会被击毁的白色虎式坦克吗?

二战中德国真的有那辆永远不会被击毁的白色虎式坦克
吗?
二战中德国的军队和武器确实优秀,这是毋庸置疑的,从中也折射出了日耳曼人的优秀的素质和德意志武器的精良。

前几天在PPS里看了一部电影《白虎》(白色虎式),讲的就是二战中苏联军队在反攻德国时所遭遇的激烈抵抗,其中的苏联坦克部队,基本都是T-34的,在攻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辆神奇的德国的白色的虎式坦克,每次都是击毁十到十五两苏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然后就是神秘的消失了,苏军的T-34的炮弹打在虎式的身上基本跟瘙痒一样,而虎式的炮弹发射时候有种震人心魄的震撼,一炮就可以报销一辆T-34,就是最后苏军攻占柏林,战争结束,苏军也没有找到更别说击毁那辆神秘的的白色虎式坦克,整个片子给人一种神秘兮兮的感觉,好像那辆白色虎式就是一个不可破灭的传说,而且这部片子不是德国人而是苏联拍的,不知道,二战中是不是真的存在这辆神秘的威力超群,而且不会被击毁的白色虎式坦克?。

虎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陆战之王

虎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陆战之王

虎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第二次世界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战陆战之王虎王坦克是德国二战期间最令人恐惧的一种重型坦克。

它的称呼为:虎II”/“虎王”,德军编号有:Sd.Kfz.182、Panzerkampfwagen VI Kö;nigstiger、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PzKpfw 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

到二战结束时德国人共生产出489辆虎王坦克,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

“虎王”重型坦克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射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么一个战场上的可怕怪物。

德国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最早开始于1937年,由德国的武器军备发展局提出,并将新型重型坦克的具体性能要求下发给德国的四家公司,他们是:戴姆勒.奔驰公司、亨舍尔公司、MAN 公司、波尔舍(保时捷)公司。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新式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

在此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要求:具有强大的击穿敌人坦克的火力,敌人坦克无法击穿的厚实的防护装甲,最大速度不低于40公里/小时。

这次会议的决定发展了德国二战期间两种重型坦克,它们分别是虎1和虎2(虎王)。

由于虎1在战场上的成功,导致了虎王的发展进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种新的替代虎1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才真正开始。

尽管人们认为虎王是虎1的继承和替代,但是实际上虎王和虎1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

虎王的设计初衷是考虑装上大威力、可靠性高的坦克炮,在虎1的88毫米L56倍口径坦克炮的基础上德国人发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径的坦克炮。

虎王坦克的设计最终由德国的两家公司:位于德国卡塞尔(德国东部城市)的亨舍尔公司和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德国西南部城市,巴登-符腾堡州首府)的波尔舍(保时捷)公司来竞争。

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两种设计方案。

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被责成着手研制新的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的相关资料全

虎式坦克的相关资料全

•初期型从1942年11月起到1943年7月间生产。

最显著的特征是车尾安装老2个大型空气滤清器(Feifel),四根导气管放置在动力舱甲板上。

其它特征包括:车尾左右采用新式挡泥板;炮塔右后方的射击孔被取消(左后方保留),换为补充炮弹或乘员逃生用的舱门;车体前方增设了一把大铁锨;一部分车辆的车体两侧增设6具后步兵用的“S雷”榴弹发身器(类似一次性小迫击炮)。

1943年1月起,驾驶员前方的两个小了望孔被废止;车尾的两个排气口的外罩增大;火炮防盾上的炮瞄仪观测孔部们增加了一块横置的钢块,以加强防护。

3月起,为防止车长被炮栓后坐撞伤,增加了一块保护铜板;炮塔顶部增加了1具供装填手使用的潜望镜。

5月起换装梅巴赫HL230 P45发动机,功率提高到700马力。

6月起,炮塔上的烟幕弹发射装置被取消。

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第一装甲团第13连,初期型,1943年1月,乌克兰哈尔科夫501重坦克营,1942年1月非洲突尼斯第502重型坦克大队,初期型1943年1月502重坦克营,1943年8月502重坦克营,1943年9月第504重型坦克大队,初期型,1943年3月,北非突尼斯前线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第一装甲团第13连,初期型,1943年4月,乌克兰哈尔科夫第505重型坦克大队,初期型,1943年6月大德意志师装甲团,1943年7月苏联前线武装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第一装甲团第13连,初期型,1943年7月,“堡垒行动”第502重型坦克大队,1943年9月,苏联前线虎I初期型线图集:早期型虎式坦克的最终生产型。

坦克炮塔上有一个填装手使用的潜望镜,两侧有备用履带支架(左边5个,右边3个,因为右侧的逃生舱门还要占据一部分面积)。

右边有3个,左边2个S雷发射器,左边中间位置为FuG5天线所占据。

所有边裙的角度都是一样的。

502重坦克营早期型虎式坦克,俄国,1943年夏。

这辆坦克在炮塔两侧多带了2个备用履带。

早期型虎式坦克的最终生产型。

二战最好的重坦?撕破虎王神话

二战最好的重坦?撕破虎王神话

二战最好的重坦?撕破虎王神话虎王坦克,德军编号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Ausf.B。

众所周知,虎王是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研制的重型坦克,也称作“虎'II坦克,被很多兵器研究者们认作火力和防护最强的坦克是那个时代登峰造极之作。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妨我们重新翻开那段历史,去从虎王的研发生产和作战表现上,来尝试揭破”虎王神话“。

虎王的前生设计正在维修行走装置的虎式坦克。

由于德国人对精密机械地追求,重型坦克这一类精密武器一直受到可靠性的严重制约,包括虎王也没能逃脱这一厄运。

虎王的研制,早在德国取得空前胜利的1942年就已经开始。

虽然德国虎I坦克早在1942年服役,但是性能上远远没有达到德国预期的压倒性优势。

为此,陆军武器局向军火企业下达研制最新重型坦克的项目。

项目要求1944年装备部队,2年的周期一款武器研发周期来讲未免过于仓促——尤其是德国人对复杂机械的偏好,这一切注定虎王的问世就留下后患无穷。

保时捷方案保时捷公司创始人保时捷(波舍尔)博士,保时捷公司作为生产跑车的公司,二战期间更成为了德国装甲车辆骨干。

波舍尔型虎王,即VK4502(P)方案,采用发动机前置、电/液驱动方案。

虎王(保时捷炮塔型),炮塔造型与之后的生产型不一样。

当时按照要求,生产的前50辆虎王坦克安装了这类保时捷炮塔。

同今天很多新式武器一样,虎王是通过竞标的方式来选择生产方案。

首先投标的是保时捷(Porsche,也可译为波舍尔)公司,公司创始人保时捷博士提出当时颇为新颖的油气-电动混合动力,但是由于不可靠而被否决。

(时至今日该技术也没有成熟投入战场)。

虽然保时捷方案没有通过,但是克虏伯兵工厂为保时捷设计的一批炮塔却保留下来冰加以应用。

亨舍尔方案亨舍尔公司设计的VK4503H方案成为了虎王坦克最终中标方案,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虎王型号亨舍尔公司较晚加入竞标,却最终成为了赢家:亨舍尔公司在虎式坦克基础上发展修改,主要改装是加装军方要求的KwK43型88炮,首上庄家倾角30°-40°,这是一号方案——VK4502H。

探秘二战虎式重型坦克

探秘二战虎式重型坦克

• 虎式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经开始,但是当时因为 没有该方面需要而没有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真正刺激虎式出现 的是德国在西欧和北非的战争,88mm炮在反坦克运用中显示了 巨大的威力,于是德国人便试图为其配置一个战车载体。尽管大 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 克的两倍多,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的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 必然产生的庞大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 动及悬挂系统。
虎式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
• 虎式安装了两种履带, 520毫米窄履带(行军时 用)和720毫米宽履带 (战斗时用)。为了铁路 运输,每根轮轴上外负重 轮都被拿下来,并且安装 运输履带。这样虎式坦克 就可以装上轨道车并且能 够卸下来。这项工作主要 是在能通铁路的区域进行, 但不常在野外运输的过程 中进行。而且德国人制造 了铁路平板车,以使运输 和卸载虎式更加快捷。一 个经验丰富的坦克乘员能 够在半个小时内更换履带。 余下的时间要完成取下并 装上外板轮和侧挡泥板, 折叠并展开外板部件和后 挡泥板等工作。
1943年5月 更换引擎为700马力 迈巴赫 HL230 P45
1943年6月取消了部分烟雾发射器。 1943年7月 修改了炮塔上的出入仓门。 开始使用Zimmerit防磁涂层。 1943年8月 唯一的一个前车灯被替代成了双重灯(左右各一个)。 1943年9月 顶部和后方增加了更多的支架。 1943年10月 彻底取消烟雾发射器。取消了履带装载箱。取消了空气滤清器系 统。 1943年11月 增加了外部的支架。 1944年1月 增加了20吨起重器。取消了铁锹。 1944年2月 原本是橡胶边的辅助轮被钢材所代替。移动了外部工具的位置。 1944年3月 炮塔塔顶增加到40mm厚度。 1944年4月 燃料箱材料开始使用木制板。 1944年6月 增加了一个逃生舱盖。

令人畏惧的虎德国虎式坦克

令人畏惧的虎德国虎式坦克

令人畏惧的虎德国虎式坦克MichaelWittman和其坦克全体人员站在他们的虎式坦克前虎式坦克的变化过程1942年8月增加了伪装挂钩\烟雾弹发射架\工具箱。

1942年9月增加了缆绳1942年10月增加了后方天线。

增加了铁锹。

1942年11月安装了空气滤清器。

加强了防护装甲。

增加了防护裙(履带防护板)。

1942年12月增加了紧急逃生舱盖。

增加了更多的防护裙(履带防护板)。

1943年1月增加了发射架。

增加了行李容器。

1943年2月引擎之间增加了透气层。

履带外围改变使用18个螺栓。

1943年变更使用的过滤器。

后方舱板使用了三角盖。

增加了指挥官用的潜望镜增加。

1943年4月增加了三个备用履带。

履带外围改变使用12个螺栓。

增加了2个备用履带支架。

1943年5月更换引擎为MaybachHL230.1943年6月取消了部分烟雾发射器。

1943年7月修改了炮塔上的出入仓门。

开始使用Zimmerit防磁涂层。

1943年8月唯一的一个前车灯被替代成了双重灯(左右各一个)。

1943年9月顶部和后方增加了更多的支架。

1943年10月彻底取消烟雾发射器。

取消了履带装载箱。

取消了空气滤清器系统。

1943年11月增加了外部的支架。

1944年1月增加了20吨起重器。

取消了铁锹。

1944年2月原本是橡胶边的辅助轮被钢材所代替。

移动了外部工具的位置。

1944年3月炮塔塔顶增加到40mm厚度。

1944年4月燃料箱材料开始使用木制板。

1944年6月增加了一个逃命仓盖。

虎式坦克主要性能重:56吨(早期)57吨(后期)乘员:5人发动机:MaybachHL210P45-12600hp(早期)MaybachHL230P45-12700hp(后期)速度:38公里(公路)全长:8.45m高:2.93m宽:3.4-3.7m武器:88mmKwK36L/562X7.92MG34(早)3X7.92MG34(后)6XNbK3990mm烟幕弹发射器(早)弹药:88mm--92发7.92mm--4500-5700发装甲:25--100mm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弹药100m500m1000m1500m2000mPzgr39穿甲弹120mm110mm100mm91mm84mmPzgr40穿甲弹171mm156mm138mm123mm110mm从来没有如此少量的兵器,带来如此惊人的震撼!它是能够给处于劣势的德军士兵以继续战斗的勇气和信心,其巨大的威力和战场上奔突攻击的死亡阴影至今还是许多二战幸存盟国官兵永远的梦魇--虎式坦克。

二战坦克简介分解

二战坦克简介分解

BT轻型坦克
• BT轻型坦克是30年代苏 联著名坦克,具有优异 的机动能力和不错的火 力。在1941年苏德战争 爆发时,苏联拥有有 6000辆以上BT坦克,多 数是BT-7型,数量超过 了德军1941年投入战场 的坦克总数。但战争初 期BT-7损失惨重,大部 分未能在1941年冬天后 幸存。图为1941年11月 第5坦克旅的BT-7和T-26 坦克。
38T型轻型坦克
1940年,德军装甲部队如同镰刀一样扫过西欧,击败法国,重创英国, 从此德军“闪电战”闻名世界。如果比较一下交战双方坦克的数量和 质量,我们会看到德军创造了怎样的一个奇迹。德军在西线总共投入 2,439辆坦克,其中包括1型坦克523辆,2型坦克955辆,3型坦克349 辆,4型坦克278辆,捷克38t坦克334辆。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德军坦 克是过时的微型和轻型坦克,即使是3型和4型主战坦克,在战斗效能 上也跟英法装备的主战坦克差距明显。
T-26是最早大量装备 苏联军队的坦克。于1931 年正式定型,1932年装备 苏联红军。是苏联红军坦 克部队早期的主力装备之 一。T-26坦克和德国的Ⅰ 号坦克都是以英国“维克 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 但T-26的火力大大高于Ⅰ 号,而且超过了Ⅱ号,达 到甚至超过了38t和早期 Ⅲ号的水平。早期T-26A 采用了并列双炮塔设计, 主炮为37mm口径,T-26B 口径加大为45mm。不过T26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差, 没有足够能力抵抗步兵的 火力。
“鼠”式超重型坦克只生产了两辆样车,还有9辆正在生产过程中。 原计划生产150辆,但是由于二战的进程,基本上“鼠”式坦克没有发 挥什么作用。
德国坦克英雄
奥托.卡里欧斯 战车击破王,世界上战绩最高的坦 克手。奥托.卡里欧斯曾先后效力于德国国防军第20 装甲师 502重装甲营和512重装甲营,总战果为170 辆战车和130门战防炮,绝大部分战果为东线取得。

二战中闻风丧胆的陆战之王:德国虎式坦克

二战中闻风丧胆的陆战之王:德国虎式坦克

二战中闻风丧胆的陆战之王:德国虎式坦克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式坦克是二战期间德国制造的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

同时,它也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

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保时捷,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

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

“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技术储备不计算在内)“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

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

“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44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

“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

正面装甲厚度比“虎”式坦克有较大提高。

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

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

德国坦克发展史

德国坦克发展史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

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

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

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

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1917—1918)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

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

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

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国的坦克。

虎式坦克资料

虎式坦克资料

虎I的内部布局是特点典型的德式。前方是开放乘员组隔间,由驾驶和无线电操作员坐在内,或者传动箱的边。在他们之后塔楼地板由盘区围拢了形成连续的平实表面。这帮助装载者检索弹药,被存放在两sponsons 。二个人坐了在炮塔; 射手在机枪左边,和炮长在他之后。装载者有一个摺叠的位子的豪华在塔楼。坦克的后方拿著一个机舱由二floodable 后方隔间每个侧包含汽油箱、辐射器, 和风扇。 虽然老虎我是WWII 的当中一个沉重武装的和装甲的坦克,联盟的罐车的一名强大的对手,设计是保守的和有一些严肃的缺点。平的装甲板材是不懂事故的与苏维埃的倾斜的装甲比较T-34, 要求在重量的巨型的增量提供充足的保护。坦克的重量投入了严厉重音在悬浮, 当复杂轮子设计投入了严厉张力在领域维护。老练传动系统是还有倾向对故障。 有老虎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它的非常高生产成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40,000 美国谢尔曼和58,000 苏联T-34s 被生产了, 与1,350 老虎I 和500 辆老虎II 坦克比较。德国设计两次尽量是昂贵的根据时间、原材料和德国马克,老虎I 花费的当代Panzer Stug 的IV 和四次。III 攻击枪。
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制造的重型坦克。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Pzkw VI Ausf. 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 (Ausführung Ger. "version")。这名字同样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

虎坦克的资料

虎坦克的资料

德国虎式I型重型坦克局部设计图(超全)早期型虎式坦克剖面图。

示意图中的虎式坦克使用Maybach HL210 P45引擎,并带有空气滤清器。

战斗室内部剖视图(侧面1)1. 炮塔内储物箱2. 炮塔并列机枪备件箱? (储藏机枪架、枪托等) 3. 机枪弹药袋,? 每袋150发4. 防毒面具 ?5. 军用水壶6. 杂物筒7. MG34机枪工具箱8. 弹药箱 16发9. 弹药箱 4发 ?10.弹药箱 6发11.炮塔MG34机枪存放位置12.弹簧平衡装置13.烟雾弹发射器点火控制14.紧急逃生舱门15.炮塔内部的保险丝盒战斗室内部剖视图(侧面2)1. 放地图的位置2. 双孔望远镜3. 潜渡用以堵住? 并列机枪孔的塞子4. 放信号枪的架子5. 防毒面具 ?8. 棱镜9. 弹药箱 16发10.弹药箱 4发11.炮塔内储物箱12.信号旗使用的支架14.车长用炮塔转向手轮车体内部剖视图(俯视)1. 弹药箱 4发2. 弹药箱 16发3. 弹药箱 6发4. 炮塔内储物箱5. 炮塔吊篮底部折页 ?8. 备用部件盒9. 灭火器10.水箱 3个11.信号旗支架 ?12.炮塔马达13.炮塔马达操纵踏板14.炮塔马达的动力输入15.潜渡时放置并列机枪的地方车体内部剖视图(截面)1. 炮塔保险丝盒2. 冲锋枪3. 冲锋枪弹药4. 观察孔备用玻璃6. 信号弹 ?8. 军用水壶9. 防毒面具10.机枪弹药袋 6袋11.潜渡时并列机枪的位置12.自动灭火器 ?13.S雷发射器控制开关15.弹药箱 4发16.弹药箱 6发17.炮塔内储物箱这篇主题:酷客们,请行使您尊贵的权利!这篇主题的回应:1楼:Re:德国虎式I型重型坦克局部设计图(超全)驾驶室侧剖面图3. 军用水壶4. 灯7. 航向指示仪 ?9. 防毒面具10.放机油油壶的位置12.小型调整用工具的工具箱驾驶室侧面图(无线电操作手一侧)2. 军用水壶3. MG34机枪弹药? 每袋150发4. 急救箱 ?5. MG34机枪附件6. 航向机枪备件箱? 储藏两脚架、枪托等8. MG34机枪工具 ?10.MG34机枪备用枪管 2根11.防毒面具12.工具箱中期型炮塔侧视图1943年7月采用新炮塔以后,几乎内部的每样部件都重新设计了,包括带有潜望镜的车长指挥塔,手枪射击孔,填装手舱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粹德国虎王坦克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新式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

在此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要求:具有强大的击穿敌人坦克的火力,敌人坦克无法击穿的厚实的防护装甲,最大速度不低于40公里/小时。

这次会议的决定发展了德国二战期间两种重型坦克,它们分别是虎1和虎王(虎2)。

由于虎1在战场上的成功,导致了虎王的发展进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种新的替代虎1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才真正开始。

“虎王”坦克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末研制的重型坦克,从1944年1月—1945年3月共生产了480辆, 美.英.苏盟军部队多次遭遇到“虎王”坦克,因为无法有效击毁这种德国坦克,各国强烈要求军工企业研制新型武器,美国特意为此研制T26.T95重型坦克。

“虎王”坦克被认为是二战期间火力和防护最强的坦克,是那个时代的登峰造极之作。

事实果真如此吗?先来看看苏联对俘获虎王”坦克的测试结论。

根据苏联方面的资料,1944年8月13日在波兰的奥格多村, 苏军在一次突袭中占领了村子,发现3辆完整无缺的德国“虎王”坦克的编号为102、234、502的,其中的编号为102号和502号是指挥官用的坦克,因为它们和普通的“虎王”不同,内部有附加的无线电通讯设备。

这3辆坦克均属德501重型坦克营,502号坦克完好无损地停在一栋房子附近的院里,坦克里面有着充足的燃料。

德国坦克手似乎刚刚修好它,但战斗中见势不妙便放弃坦克跑掉了。

坦克仪表显示该车志行驶了444千米。

当苏联士兵试图发动坦克时,发动机立即就能开动,说明这辆坦克的状态相当好。

因为是第一次完整地俘获“虎王”坦克,苏军对此相当重视,指定将102号和502号“虎王”送往库宾卡的装甲车辆研究与发展实验场进行综合测试。

苏联人开始试图让这两辆坦克通过自己的动力驶向火车站进行装运,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极不明智,因为502号坦克刚行驶了86千米,就出现了轴承失效,导致左边的诱导轮无法使用,左边的驱动轮也因所有的螺栓被剪切而失效。

当时的气温达到30℃,对“虎王”的冷却系统来会所这个气温似乎太高了,以致坦克右侧减速器过热,齿轮箱也有持续过热的现象。

坦克经修理后重新上路,但不久右侧减速器又完全损坏。

苏联人只得从另一辆被击毁的“虎王”上拆了一套换上,但没过多久传动轴的滚珠轴承完全损坏,刚换上的传动装臵也因此报废。

除了这些麻烦事以外,坦克在行走过程中还需要不停地更换带零件,因为其重量过于惊人,使得履带的某些部件经常破裂,特别是在坦克转弯的时候往往更为严重。

而且坦克履带的机械调整装臵并不完全起作用,结果是必须每行驶10—15千米就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履带的松紧。

不管怎么麻烦,苏军最后还是把这两辆“虎王”送到了NIIBT实验场。

102号车接受了进一步的操纵性能测试。

因为坦克的底盘、发动机和传动部分的可靠性都特别低,因此在测试中苏联人碰到了数不清的麻烦事。

尽管缴获的坦克手册上说“虎王”坦克860升容积的油箱加满后可以越野行驶120千米,但测试表明实际仅能行驶90千米而已。

测试还表明“虎王”的百千米油耗是970升,而不是手册上说的700升。

同样,“虎王”在公路上的平均速度是25—30千米/小时,而手册上给出的最大行驶速度是41.5千米/小时,在操纵性测试中从来没达到过这个速度。

为了对“虎王”坦克的装甲防护性进行客观评价,苏联人决定用苏联、美国以及德国火炮来射击俘获的502号车体和炮塔,实验场进行研究。

实弹射击是1944年秋天库宾卡进行的,测试结果令人意外。

“虎王”的装甲和以前的“虎”I、“黑豹”坦克以及“菲迪南”坦克歼击相比,质量下降得很厉害,第一次单发炮弹射击就导致装甲出现裂纹和剥落,多发炮弹的密集射击(3—4发)耕导致装甲大面积及破裂。

车体和炮塔上所有连接点的焊接质量都很糟糕。

在相同的实验中其焊缝对于炮弹的抗击能力要比“豹”“虎”I等老型号差很多。

在500—1000米的距离上,苏联的JSU—152自行火炮装备的152毫米火炮、JS—2坦克装备的122毫米火炮和SU—100坦克歼击车装备的100毫米火炮3—4发穿甲弹或者高爆弹的直接命中可导致坦克前部100—190毫米的装甲板焊缝裂开、剥落和解体。

传动装臵也无法承受弹丸传递好的冲击载荷,致使坦克完全报废。

“虎王”车体和炮塔的侧装甲和前装甲相比防护性能差距很大,几乎是坦克整车装甲质量最差的部分,以致普遍装备的苏85毫米炮和美国M4“谢尔曼”坦克76毫米高速炮穿甲弹在800—2000米距离上完全可以穿透它。

当然,较早期的苏ZIS—3和T—34坦克的76.2毫米炮还是无法穿透“虎王”车体和炮塔的侧装甲的。

1945年2月16日苏联有关方面提交了“虎王”的最终测试报告,得出了以下结论。

“虎王”前部车体和炮塔的质量低下,中弹后的非穿透损害(凸痕)导致装甲上出现裂缝和内部大面积崩落。

坦克车体和炮塔侧装甲板抗穿甲性能差。

很明显,攻击其侧面是出于劣势的一方制服“虎王”坦克的有效办法。

“虎王”的其他明显缺陷还体现在底盘复杂、不耐用、故障率高;转向和行走系统复杂、易损坏、不易维修;传动装臵不堪负重,在较差路面条件下特别不可靠;油耗惊人,作战半径远远低于理论值;车体弹药放臵的位臵(除了炮塔内弹药的其它存放处)不合理,易殉爆。

总的来说,“虎王”坦克的可靠性太低,严重影响战术使用,同时其过大的体积和重量并没有相应的换来装甲防护能力与火力的提高。

唯一受到好评的是“虎王”的88毫米主炮。

在400米距离上“虎王”的炮弹可以从以前到后穿透它自身的炮塔!被认为是二战期间火力和防护最强的“虎王”坦克, 竟然是豆腐渣工程,这可不象是德国人的风格。

1942年当时德国几乎把整个欧洲踏在了铁蹄之下。

苏联的西部国土已大半沦陷。

不过纳粹的坦克设计师们却远没有希特勒在广播里叫嚣的那样得意。

T—34、KV—1系列等装甲厚重、火力凶猛的坦克。

虽然在1942年服役的“虎”I式坦克赢回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远没有达到德军所希望的压倒性优势。

德国陆军武器局因此向****企业亨舍尔公司下达了研制新型坦克的任务,要求研制一种新型的、能安装L71火炮的重型坦克,企图用坦克的质量优势来抵消苏联坦克的数量优势。

德国陆军武器局提出要在“虎王”坦克上采用“黑豹”坦克的梅巴赫HL 230 P30汽油发动机,以减少后勤工作。

60多吨重的“虎王”和40多吨的“黑豹”使用相同的发动机,那么“虎王”的机动性能之差可想而知,而且汽油发动机队燃料要求高,输出扭矩小,容易起火。

相比之下,苏联的T—34和JS—2都使用柴油发动机,无论输出扭矩还是安全性能都好得多。

德国人并不是不明白这里面的诀窍,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德国没有柴油发动机的成熟技术,同时也缺乏大量生产柴油机的金属原材料。

1942年10月初德国有关部门就开始研究“虎王”坦克的生产问题,但当时亨舍尔公司还有424辆“虎”I坦克的生产任务。

陆军认为如果这些“虎”I生产完成以后再生产“虎王”就太晚了。

要去要求亨舍尔公司必须在1943年9月开始“虎王”的生产,以便为1944年的春季攻势提供100辆坦克。

事实证明这样的决定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1942年10月12日陆军武器局正式下达了176辆“虎王”底盘的生产任务,并要求亨舍尔立刻生产3辆训练用的底盘。

1943年1月德国陆军武器局就“虎王”的研制情况向希特勒作了汇报。

希特勒已发现苏联拥有强大的坦克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

在不久的将来德军肯定还会遇到更为优秀的新式苏联坦克。

为此,希特勒不但要求“虎王”坦克从一开始就必须安装长身管88炮,还要求把车体的前装甲厚度增加到150毫米,侧甲厚度则保持80毫米。

亨舍尔公司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指示,把首上装甲的厚度增加到了150毫米,倾角不变,装甲的厚度大大超过了盟军的认可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的口径,因此“虎王”从未在战场上被盟军从正面穿过车体,不过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是增重近3吨。

“虎王”坦克重达60多吨.以致大多数桥梁无法承受其重,到1943年10月首辆“虎王”底盘交付,而“虎王”坦克的累计生产合同已经达到了1234辆。

1943年11月第一辆“虎王”坦克底盘通过了验收,但批量投产时遇到诸多技术问题。

到1944年5月生产了38辆“虎王”,但“虎王”坦克经常发生技术故障,直到1944年6月1日只有5辆“虎王”可以投入作战使用,毫无战术意义。

1943年开始盟军的轰炸机群开始轰炸德国本土,1943年盟军空袭对德坦克制作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1944年几乎所有的坦克工厂和配件工厂都遭到了空袭,导致配件供应不足,再加上长途运输不畅更加剧了困难。

1944年10月25日的空袭严重妨碍了埃森的克虏伯公司装甲板的生产“虎王”炮塔生产车间和轧钢车间都被持续的空袭破坏。

卡塞尔地区的亨舍尔公司“虎王”生产也遭到了空袭的严重影响,电力供应和劳动力状况都很不稳定。

1944年9月的3次空袭影响尤其严重。

导致了长时间的电力供应中断。

盟军的战略轰炸沉重打击了德国的坦克制造能力,至少摧毁了纳粹扩大坦克产量的梦想。

“虎王”这样复杂的大型武器系统项目,从1942年提出概念到1944年装备部队,研制周期显得太短了点,如此仓促的研制必然后患无穷。

德国又不信奉“简单就是美”的设计理念。

德国人对复杂机械的偏好使他们研制的坦克都恨不得像钟表一样精密。

然而对于系统设计而言,仓促正是精密的天敌。

由于“虎王”在设计实验阶段十分仓促,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德国陆军就急忙下达生产任务。

因此这些问题都被遗留到了生产阶段。

但限于技术条件和紧急状况,实际收效并不明显,导致“虎王”上了战场问题多多。

整车可靠性也许可以归咎于设计有缺陷、产品部成熟,但是装甲质量如此差,就不是仓促的问题了。

二战期间坦克的防护能力通常由装甲厚度与弹丸直径的比值决定。

装甲厚度超过弹丸直径越多,就越不容易被穿透,“虎王”的车体首上装甲厚150毫米,还有400的倾角,炮塔前甲厚达180毫米。

除了JSU—152自行火炮装备的152毫米火炮和IS—2坦克上的122毫米炮以外,盟军方面很少有坦克炮和反坦克的口径超过100毫米超过了盟军多数反坦克火炮的口径,而且二战中德国装甲钢的水平是相当高的。

“虎”I坦克的主要轧制装甲钢板的表面硬度为贝氏硬度255—260,是二战期间最硬的装甲钢。

德国坦克装甲板还普遍采用方齿形交错连接,虽然工艺复杂,但耐冲击能力要比一般的平直焊接高得多。

因此很难被穿透。

苏德战场上的德国大德意志装甲团第14连报告指出:“在防御巡逻中2辆“虎”式坦克正面遭遇了攻击,战斗表明“虎”式坦克的装甲和武器都十分优秀。

两辆“虎”都被总500—1000米的距离上击中10多次(主要是76.2毫米穿甲弹),但是装甲挡住了所有攻击,没有任何一发苏联穿就爱弹能穿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