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第十章捕食的性质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第二十章 收获理论

环境生态学---第二十章  收获理论
第十四页,共30页。
T2 渔业(yúyè)和捕鲸业
要点
渔业
大洋(dàyáng)生产 力
海洋一直为我们(wǒ men)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现在全球渔获量
约1亿吨,其中一小部分并不直接被人类消费,而是用做 动物饲料。
与陆地系统相比,大洋是生产力很低的生境。大陆架生产力 较高,但全球单位公顷渔获量很低,部分是因为大洋区极低 的生产力,部分是由于渔获物处于食物链高营养级,其生产 效率很低。
第八页,共30页。
配额(pèi é)限制
在一定时期,可通过控制配额(收获对象生物量或个体数 量),限制收获。配额控制允许收获者在每一季节或每年收 走一定数量的猎物。配额限制通常应用于海洋渔业来获得 MSY,但成功例不多。这表明配额限制实际上很冒险,有可 能导致(dǎozhì)过捕,甚至种群灭绝。
第九页,共30页。
Related topics
Population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ensity
structure (H1)
dependence (H3)
Natality, mortalit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fluctuations,
growth (H2)
相关(xiāngguān) 主题
种群(zhǒnɡ qún)和种群(zhǒnɡ qún)结构(H1)
密度和密
度制约(H3)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增长(H2) 种群动
态——波
动、周期和混沌(H4)
第十三页,共30页。
T2 FISHING AND WHALING
Key Notes
Fisheries
The seas have historically provided a valuable food source to human populations. The current global fish catch is about 100 million tons, although a substantial minority of this is not used for direct human consumption, but as an animal feed source.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大学第十章微生物生态学题库汇总

大学第十章微生物生态学题库汇总

------------------------------------------------------------精品文档-------------------------------------------------------- 第十章微生物生态学单项选择题1.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地球被科学家划分为4个圈,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选项A)土壤圈选项B)大气圈选项C)水圈选项D)岩石圈答案:A2.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生态圈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选项A)大气圈选项B)生物圈选项C)水圈选项D)岩石圈答案:B3.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生物循环的特点是( )。

选项A)运转较缓慢选项B)可循环性选项C)运转迅速)以上均是D选项.答案:C11.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 。

生态系统结构不包括下面哪一个方面选项A)外源能选项B)生物关系选项C)营养循环选项D)能量代谢答案:D12.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认知( ) 。

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不包括选项A)生产者选项B)消费者选项C)分解者选项D)固定者答案:D13.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认知( ) 。

微生物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不包括选项A)微环境选项B)稳定性选项C)协调性选项D)适应性答案:C认知度:理解难易度:较难) 生态系统1(知识点:14.( ) 。

成熟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特点是选项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比例相同选项B)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协调畅通选项C)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在比例上合理选项D)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大致相等答案:B15.知识点: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

)土壤中三大类群体微生物以数量排序为(选项A)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真菌>放线菌B选项C选项)放线菌>细菌>真菌选项D)真菌>细菌>放线菌A答案: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2(16.知识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李博《生态学》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李博《生态学》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休眠 蓄水量 驯化 亚优势种 演替
演替顶极 演替系列 阳生植物 营养级
营养结构 优势种
有害生物
有效积温
郁闭度 原生性自然资 源 原生演替
原始合作
再循环
噪声 正反馈 直接排序 植被型
植被型组 指示生物法 种间竞争 种间相互作用 种群
种群大爆发 种群大小 种群的J型增 种群的逻辑斯 谛增长
K-对策 阿里规律
阿利氏定律 阿伦规律 阿朔夫规律
半效应浓度 半致死剂量 半致死浓度 半致死时间 伴生种
伴随种 饱和差 贝格曼规律 背景值
边缘效应
表型可塑性 捕食 捕食性食物链 草原生态系统 层间植物
产量 超冷 成层现象
尺度 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力 垂直地带性 春化作用
次级生产 次生演替 粗密度 存在生态位 大气圈 大气污染 单位栖息空间 等位基因 叠加作用 顶极群落
水体污染
水体自净
酸雨 同化效率 同资源种团
投影盖度
土地处理系统 土壤净化
土壤污染
土壤质地 纬度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 温室效应 稳态 无土栽培 物候现象 物质循环
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系统 系统的整合特 性 先锋物种 现存量 限制因子原理
相对密度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 相对重量 消费者 协同进化
胁迫
信息素
密度 密度比 密度调节 耐受性定律
耐性范围
内禀增长率
内调节 拟寄生 年龄锥体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
偶见种或罕见 种 排序 偏利
频度 频率 气候循环 嵌块体 乔丹规律 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
群丛 群落的垂直结 构 群落的水平结 构 群落交错区 群落净生产力 群落生态学 群落外貌 群落稳定性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2.生态规划(广义):3.群落的水平结构:4.土壤肥力:5.r-选择:6.能量流动:7.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8.K-选择:9.须氧污染物:10.生物种群环境容量:11.污染物质环境容量12.生态因子:13.群落的垂直结构:14.物质循环:15.酸雨:16.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规律:17.生物多样性:18.湿地生态系统:19.光饱和点:20.生态型工业:21.间接生态因子:22.生态监测:23.光补偿点:24.群落的交错区:25.功能区划:26.食物链加环延长:27.生物种群:2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29.人为干扰:30.平行食物链相接:31.限制因子:32.协同进化:33.群落:34.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35.光周期性:3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37.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规律:38.生态破坏:3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40.动态平衡规律:41.边缘效应:42.温度三基点:43.耐性限度:44.反馈调节规律:45.生态位:46.自然保护:47.环境资源有效极限规律:48.温室效应:49.优势种:50.生态工程:5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52.正反馈:53.互利共生:54.负反馈:55.食物链:56.沉积循环:57.生态幅:58.食物网:59.初级生产:60.环境污染:61.主导因子定律:62.生态金字塔:63.系统功能综合性:64.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定律:65.群落的演替:66.生态平衡:67.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68.顶级群落:69.生态失调:70.间接生态因子:71.次生演替:72.能量流动:73.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74.指示生物75.平行食物链连接76.食物链加环77.光补偿点78.光饱和点79.光周期性80.温周期现象81.物候82.物候期83.限制因子8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85.耐性限度86.生态幅87.主导因子88.主导因子定律89.协同作用90.不可替代性91.综合作用规律92.DO93.COD94.BOD95.治污生态工程96.二、选择题1.红橙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环境生态学ppt

环境生态学ppt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ature (Odum, 1963)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Krebs, 1994)
生态学(Ecology)定义
科学的自然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Charles Elton, 1927)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的科学—
前苏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 ,1945)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澳大利亚-安德
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传统的生态学要在有机体(Organism)、 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 和生态系统(Ecosystem)水平上探索生命 系统的奥秘。因此,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 (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层次
分细组器个种群生生 子胞织官体群落态物
生态学的发展史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 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度 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 1866年Heackel 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明确 生态学的定义。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BY 周晓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它包括4 个层次的内容;1)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2)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3)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的形成与发展规律: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为什么说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主流?20 世纪60 年代后,由于出现全球人[ ]。

环境、资源等威胁人类生存问题出现,生态系统研究成为生态学研究主流论述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书上,有)讨论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书上有)第二章:个体1.环境:是指某—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3。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 一种或少数儿种因予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5。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 -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外延为耐性定律:对于具体的生物,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 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又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其中包括最适区,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见耐受曲线).6。

限制因子定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7。

环境生态学课件

环境生态学课件
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基本上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的改造环 境。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虽已出现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但因 规模小,生产不发达,所以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还处于 萌芽阶段。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 发明与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生产发展 史上出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人类大规模的改变了环 境的组成和机构,进而改变了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带来了新的环 境问题。工业生产把大量深埋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加工利用 投入环境中,“三废”是生物和人类所不熟悉的,难以降解,同化 和忍受。
4.隐显性
除了事故性污染,一般污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例如:一个废电 池扔到环境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5.持续性 事实证明,环境对于其遭受的污染和破坏,具有持续反映的特
征。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代人的健康,而且可能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 隐患。
6.灾害发大性 事实证明,蝴蝶效益在整个生物圈中是普遍存在纪50—60年代)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环 境问题突出。自产业革命-1984年臭氧层空洞,“八大公害” 事件,是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
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
着协调作用。
(二)环境对于干扰所具有的特征
人类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干扰,存在着连续不断的,巨 大和高速度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特征:
1.整体性 人类环境的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坡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所 以人类生存环境和保护,从整体上看,是没有地区界限和国界的。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捕食的名词解释生态学

捕食的名词解释生态学

捕食的名词解释生态学在生态系统中,捕食是一种基本的生物关系,指的是一个物种以其他物种为食的行为。

捕食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能量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捕食这一生态学中的概念进行解释,并深入探讨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捕食的定义与特征捕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物种(捕食者)通过捕食其他物种(猎物)来获取其能量和营养物质。

捕食者通过各种方式捕捉、杀死和消化猎物,从而维持其生存与繁殖。

捕食作为一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重要媒介。

捕食的特征主要包括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身体接触、捕食者通过各种途径识别和定位猎物、以及捕食者对猎物捕获后的杀死与消化等。

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捕食方式,包括捕食者扑捉猎物、追赶猎物、伪装成猎物等多种策略。

捕食也不仅仅是动物之间的行为,许多植物也能以虫子或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2.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捕食者通过捕食猎物维持其能量和营养需求,而猎物则面临被捕食的风险。

这种相互关系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捕食者与猎物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和大小,从而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以狼与兔子的关系为例,当狼数量减少时,兔子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进而导致植被受到过度消耗;相反,当狼数量增加时,兔子数量可能会减少,从而减少对植被的压力。

这种相互作用对于保持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

3. 捕食的生态效应与调控捕食的存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捕食者能够控制猎物种群的数量,避免过度繁殖造成资源竞争和环境压力过大。

其次,捕食者在选择猎物时,往往会选择弱小或生病的个体,从而有助于保持猎物种群的健康与适应性。

此外,捕食关系还能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

物种在食物链中具有不同的位置,从而形成多个层次的能量传递与物质循环。

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对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厦门大学普通生态学考研笔记3

厦门大学普通生态学考研笔记3

§8 捕食作用? 捕食的性质? 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 捕食者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 草食作用和植物防御? 捕食者和猎物的协同进化捕食的性质? 捕食(predation)可以定义为摄取其它个体的部分或全部作为食物。

捕食者包括:典型的捕食者、草食者、寄生者。

捕食者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

? 食性的特化与泛化:根据捕食猎物种数的多少,某些捕食者是特化种(specialist),对食物的选择非常强;而另一些是泛化种(generalist),对吃几种类型的猎物。

草食性动物一般比肉食性动物更加特化。

动植物寄生者都是特化种。

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 猎物在没有捕食者条件下按指数增长? dN/dt=r1N N- 猎物种群密度,t-时间,r1-猎物的种群增长率。

? 捕食者在没有猎物条件下按指数减少? dP/dt=-r2P P-捕食者的种群密度,t-时间,r2-捕食者的种群增长率。

? 当两者共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捕食者发现和进攻猎物的效率为ε,可称为压力常数,即平均每一捕食者捕杀猎物的常数;捕食者利用猎物而转变为更多捕食者的常数为θ,即捕食效率常数。

? 猎物的种群增长方程:dN/dt=r1N -εPN ...(1)? 捕食者的种群增长方程:dP/dt=-r2P +θNP ...(2)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行为捕食者的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 功能反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每个捕食者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或可以较快地捕获猎物,这种现象就是捕食者的功能反应。

概念最早由Solomon提出,Holling提出三类功能反应,即I型功能反应、II型功能反应、III功能反应。

? 数量反应:随着猎物密度增加,更多的捕食者将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这种过程称捕食者对于猎物密度增加的数量反应。

食草作用? 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危害植物受食草动物的“捕食”的危害程度随损害的部位、植物发育的阶段而异。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环境保护概论》部分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9)第三章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17)第四章环境与人体健康 (22)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26)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35)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42)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 (49)第九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54)第十章环境管理 (59)《环境监测》部分第一章绪论 (66)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69)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75)第四章固废和土壤监测 (80)第十章噪声监测 (82)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聚落环境:人类进行聚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4、人工环境: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5、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一个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7、环境自净: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8、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9、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0、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D5、A6、B7、B8、C9、A 10、C11、A 12、A 13、D 14、C 15、B16、B 17、A 18、D 19、D 20、A三、简答题1、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十章生物多样性原理和保护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十章生物多样性原理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原理和保护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生态危机和十大环境危机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五大生态危机,其中环境危机又包括十个方面: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

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生态危机,均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有关,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一)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它包括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所以它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二)层次1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

2物种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性,指有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可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间接价值(不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1直接价值又分为:(1)消耗性利用价值:指直接消耗性的(即不经市场交易的)自然产品上的价值(农民上山砍柴、猎取野物、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

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多利用这部分价值)。

并不反映到国民经济的总收入中。

(2)生产性利用价值:通过商业性收获供市场交换产品的价值。

这类生物资源产品的生产性利用,如木材、许多药物、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粮食、建筑材料、果品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

国家财政总收入中体现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实质只是这部分价值,其余并未包括进去,这样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从而忽视了其他价值(间接价值)。

生物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生物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生物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生物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捕食与被捕食是生物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捕食与被捕食的定义、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适应性特征以及生态系统中的捕食链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捕食与被捕食是指一种生物通过捕食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关系。

捕食者是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生物,而被捕食者则是被捕食者的对象。

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捕食者通过适应于捕食行为而能够获取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从而增加自身的生存机会和繁殖成功率。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形态、行为和生理特征上常常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捕食者通常具备较强的肢体或器官用于抓住、咬碎和吞咽被捕食者,例如猛禽的锐利爪子和锋利的喙;而被捕食者则往往具备较强的逃避能力和防御机制,如瞪眼、藏身或释放有毒物质。

这些适应性特征使捕食与被捕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促进了物种的进化与多样性。

在生态系统中,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指食物关系中物种之间的一条线性链条,例如草-羊-狼的食物链。

而食物网则是由多条食物链互相交织形成的网状结构,反映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更加复杂的食物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平衡控制的作用,维持着物种之间的数量和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除了食物链和食物网,捕食与被捕食关系还与其他生物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捕食者可以间接影响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和生态位;而被捕食者对捕食者的数量和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称为捕食者压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

例如,当捕食者数量增加时,被捕食物种可能减少,从而导致竞争较弱的物种增加,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总之,生物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生物间相互作用。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通过适应性特征的演化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生态系统中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分支情况是怎样的?按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个体生态学(Individual ecology): 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种群动态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能流、食物网和营养循环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的科学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生命系统和行星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3、环境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概念: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等,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第二章生态系统1、什么叫系统?系统有哪些性质?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有哪些性质:(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2、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和类型分别有哪些?生态系统:是指生境(habitat)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⑴气候因子;⑵无机物质;⑶有机物质;生物群落,包括:⑴生产者;⑵消费者;⑶还原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狭义捕食: 动物吃动物
广义捕食则包括动物以植物为食的现象 (植食)以及茅膏菜、捕蝇草、瓶子草、猪 笼草和狸藻等少数植物捕捉昆虫将其消化以 吸取含氮物质的情况。
Carnivores and herbivores
Predators can be categorized as (i) herbivores which consume plant tissue, (ii) carnivores which food in animal tissue and (iii) omnivores which feed on bo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imals and plants as prey types required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daptations, and has lead to repeated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between carnivorous and herbivorous lineages.
捕食者对猎物 种群大小的 影响
捕食者和寄生者是否能够调节其猎物种群的大小 呢?这一问题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有两种 主要观点:(i)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 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 种仅有微弱效果;(ii)捕食者只是杀死了对象 种中即将死亡的个体,所以最终对猎物种群大小 没有影响。然而,在一些例子中确有明显证据表 明捕食者对猎物数量有重要影响。
J1 捕食的性质

捕食的定义

捕食可i)典型的捕食者, 在袭击猎物后迅速杀死而食之;(ii)草食者, 只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iii)寄生者,与单 一对象个体(寄生)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寄 主的组织中。
捕食
一个物种的成员以另一物种成员 为食,被捕食者常常被杀死.
猎物呢?
Lotka-Volterra predator-prey model
The Lotka_Volterra predator-prey model is a simple mathematical model represen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edators and their prey. It makes three simplifying assumptions: (i) there is only one predator and one prey species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ii) prey numbers increase if the number of predators falls below a threshold and decrease if there are more predators; and (iii) predator numbers increase if the number of prey rises above a threshold and decrease if there are fewer prey. This simple model makes an interesting prediction: predator and prey populations will tend to cycle, as is observed in natural predatorprey dynamics.
泛化种和 特化种
捕食者随其摄取猎物的数量多少而变化,某些捕 食者是特化种,而另一些是泛化种。一般来说, 寄生者比典型捕食者更为特化、而草食者比肉食 者更为特化。
健壮的肉食者
新西兰美利诺羊
The impact of predators on prey
population size
Do predators and parasites regulate 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eir prey? This is not as simple q question as it may appear. There are two main issues: (I) the effect of any one predator may only be a small component of the total mortality causes affecting a prey species, so removal of the predator will have only a minor effect; (ii) predation may kill animals which were going to die anyway, so there will be no impact on the final prey population size. However, in a number of cases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that predators have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prey numbers.
肉食者和 草食者
捕食者可以划分为(i)消费植物组织的草食者,(ii) 摄食动物组织的肉食者和(iii)既摄食植物组织也摄 食动物组织的杂食者。动物、植物食性的差异需要不 同的生理和行为适应,从而导致肉食者与草食者世系 之间反复的进行分歧。
Generalists and specialists
Predators vary in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prey they will feed on, with some species being specialists, whilst others are more generalist. Generally, parasites tend to be more specialist than true predators and herbivores tend to be more specialist than carnivor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