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_范方志

合集下载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作者:陈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04期摘要:一直以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性质之一,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是维持价格稳定的重要保证,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能够有效地避免宏观政策失效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因此,深入探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围绕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和测度方法两个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央行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有利于增强我国央行独立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独立性理论;独立性测度中图分类号:F83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4-0089-02引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一般指的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早期的中央银行常常作为政府的银行而存在,为了政府的需要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但由于这种毫无节制的行为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出现了中央银行应独立于政府的观点。

众多的学者针对这一观点不断地进行研究,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现如今,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包括时间非一致性理论、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保守银行家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几种测度方法,分别是GMT法、CWN法、LS法和TOR法,每种测度方法适用于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缺陷。

因此,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测度体系有待完善,我国中央银行适用哪一种测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对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基于对通胀偏差问题的考虑,逐渐形成了两个理论:时间非一致性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最终凸显了中央银行独立性存在的必要性。

Kydland and Prescott(1977)开创了时间非一致性,它是指如果一项政策在制定阶段是最优的,但在制定之后的实行阶段却不是最优的,那么这项政策就是动态不一致的,从而引发了政策调整的问题。

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方面作出了很多改进,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与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中央银行还存在着许多欠缺,如我国中央银行在行政上还隶属国务院,法律地位较低;以及短期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保持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导致其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在人事任免上还存在问题等。

在此,针对我国央行在独立性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字中央银行独立性法律地位一、我国中央银行的发展历程纵观央行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下面是我国中央银行发展阶段。

(一)建国初期至1978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和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与当时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政府干预度较高。

(二)1979年至1983年。

人民银行的经营性业务逐渐减少,双重职能逐步剥离,中央银行职能逐步得到加强,独立性有所提高。

(三)1984年至1994年。

1984年,我国结束了复合的中央银行体制,转而实行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1986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理》发布,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对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地位和职能进行了规定, 表明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四)1995年,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中央银行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是我国央行独立性增强的重要标志之一。

尤其是随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人民银行逐步演变为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为主的单一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大大提局。

(五)2003 年12项途径、财务预算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并且凸显了中国月修改,新《人民银行法》对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地位、职责、组织机构、货币政策及各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作者:杨敏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10期【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消除的情况下,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日加大,要想增加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就必须从币值稳定、治理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

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及健康发展。

本文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如何增强独立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独立性中央银行金融环境货币需求一、引言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仍然存在内需不足的矛盾,而且经济的增长力也不够。

在未来一两年内,中国仍旧面临着较严重的通胀压力。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货币供需之前存在缺口,而我国目前货币的投放最具有调节性的渠道有两种:一是银行贷款,这是货币投放中最主要的一种办法;二是各个银行在购买国债后通过财政开支来投放货币给社会。

国债对于货币的供需量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从而对于通货膨胀率产生了影响。

现在中央银行的基本任务就是治理通货膨胀,并注重币值的稳定发展,而国债发行的重要因素与财政的政策指导有关。

当下我们应该做的是认清经济形势,找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方法,在根本上协调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在各个国家中,中央银行是在信用关系和货币关系广泛存在于社会中,商业银行普遍建立的条件下建成的。

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发行货币,进行票据清算和交换,金融监督,支付能力的保证,政府融资的问题。

其中中央银行具有“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三个特性。

而中央银行具有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可以宏观的调控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

其中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银行自主权的立法界定;二是中央银行在使用自主权时被其他的法律主体所限制的程度,所以还要处理好中央银行与其他法律主体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实质上就是怎样处理政府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它的独立性问题可以说是经历了各种情况,从中央银行高度独立到中央银行不独立,再到中央银行相对独立。

探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探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探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美联储的独立性与美国金融危机美联储号称是世界上“最独立”的中央银行之一。

正是因为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采取了长时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长时期维持在低水平,放松监管,使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10年的繁荣。

但是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格林斯潘拉下了神坛,各方更将矛头对准了美联储。

将次贷危机归咎于长期的低利率是片面的,更主要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

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美联储的监管体系是失败的,其没有足够重视次级贷款的风险,对大型银行也监管不力,导致金融衍生品规模失控。

而监管放松和缺失的根源正是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

美国法律制度也允许美联储主席的任期可长于美国总统,以保障美联储政策的长期性和独立性。

2007年爆发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美联储因为高度独立性导致的金融监管缺失成为众矢之的。

二、中央银行应保持独立性的原因分析虽然美联储的高度独立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下受到损害,但不可否认美联储保持其适度的独立性对美国自身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

①美联储在本次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拯救措施正是建立在其最后贷款人的身份上,依靠的正是自身的经济信誉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一旦失去独立性,将会令美国国内经济付出巨大的成本,政府的干预带来的过剩流动性将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②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损害,通胀向更广泛的区域传播,不仅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将可能受到威胁,也给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带来体制性、连锁性的风险。

③美联储的独立性对稳定市场信心至关重要,美元的强势政策将对稳定全球市场信心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保持一定独立性至关重要。

美联储高度的独立性,导致了金融监管不力,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独立的货币政策也许会失误,但没有独立性的货币政策将会更加可怕。

日本的“住专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摘要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政策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顺利运行,而其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一贯性,银行体制是否健全,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一直是各国金融理论的热点之一。

但是,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人事任命、政策决策、财务预算管理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在立法和实践中更好地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央人民银行的职能。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分析一、引言中央银行在现代的经济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极为突出,是一国经济良好运行的轴心,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稳定。

但是要使这种作用有着更好的发挥和体现,央行的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独立性方面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因此,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发现我国央行独立性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及标准(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定义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而采取的相关法律措施,是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标准1、组织机构和人事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的设立和主管人员的提名和任免是否由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决定。

2、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程度。

3、经济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财政的独立性,即其是否依赖于政府的拨款和财政的支持。

4、业务的独立性。

主要指中央银行是否可以自主决定其业务的实施,办理业务时否受政府机关的干预。

三、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分析(一)组织上的独立性在组织架构上,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国务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六条规定,人民银行应当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有关货币政策和金融业运行情况的工作报告。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在中央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曾经是一个争议极大的话题,争论的焦点无非是中央银行对政府应该保持多大的独立性,这一争论及其结果对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产生了直接影响。

经过多年的争论的探讨,目前学界对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已逐步达成共识,结论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这是由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担负的重要职责所决定的。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有效性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与分析(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概念和原因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是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即“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1。

这些规定确立了其具有相对独立性。

(1)目标独立性不强。

《银行法》第十二条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

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2”。

(2)决策独立性不强。

中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财政部、建设部等部委的经济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定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政策事项只有制定权和执行权,但是最终决策权属于国务院。

(3)法律独立性不强。

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并取得较佳效果的国家,其央行的法律地位却比较高。

中国银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管理金融业的行政职权;另一方面它拥有资本,可以依法经营某种业务。

2、中央银行需要具备独立性的原因首先,这是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的。

浅谈中央银行独立性

浅谈中央银行独立性

38网络财富 Intemet fortune Management Vision的全部公开信息,所以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指标,EVA更具有信息可靠性。

从理论上讲,EVA相对于传统的创利指标,特别是企业处于规模扩张的情况下,能较早的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

(见图4)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张,当利润还呈现上升趋势下,企业的EVA已经呈现下降趋势(B-C 段);当利润还为正时,EVA已经小于零(C以后段)图3 增加利润是否等于创值EVA与其它财务指标的结合使用,应该可以更好的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

4.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它的编制原理是收付实现制,主要反映在一定期间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在于向企业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现金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债务的清偿多需要足够的现金流量的支持。

企业应该及时编制现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的变动进行分析。

当现金流量低于安全需求量时应采取措施增加现金流量,尤其在企业接近清偿期限的债务时更应该密切关注现金流量的情况,确保在债务到期时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

注释:①EVA是经济增加值的简称,是由美国Stern Stewart 公司提出的一种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新指标,其定义是EVA=NOPAT---Kw*(NA)其中:EVA——经济增加值;NOPAT——税后净经营利润;Kw——公司资本加权平均成本;NA——经过调整的期初公司净资产价值。

参考文献[1]王大伟.论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与化解[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2]李淑贞,李玫玫.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财务策略研究[J].企业参考,2008,(7).[3]曹秀东.企业财务危机几点谈[J ].产业与科学论坛,2006,(5).[4]田茂永.萧条时期的财务策略[J].首席财务官,2008,(11).[5]王爽,吴映曈,张立杰.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6]赵莉,韩保明,苟小江.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及防范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2008,(2).[7]刘国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应确立的指标体系[J].商业研究,2009,(03).[8]董雪雁,汤亚莉.EVA的财务预警实证[J].管理现代化,2005,(2).浅谈中央银行独立性卢 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中央银行是一个在国家金融体系居于核心地位的金融机构和组织,统领着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浅谈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浅谈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浅谈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摘要]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其独立性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各方面发展都极为重要。

运用多种衡量标准分析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这对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必要性;衡量标准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其独立性表现为:一是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二是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三是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

这主要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首先,中央银行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其次,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

从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我国的中央银行已经在宏观经济中发挥了60多年的作用,其间先后经历了大一统式的中央银行体制,又恢复并成立了大批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1984年确立起单一央行职能体系,并于1998年在分支机构的设置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按经济区域划分的设置方式。

在央行的职能以及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上均与世界其他国家趋同,但是国情与历史传统的不同导致各国的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也有很大差异。

2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的必要性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宏观调控的银行,体现了其国家机关的性质,因此,它必须接受政府的一定程度的管制。

但它同时又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其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进行服务和调控时又不能不考虑货币经济本身自有的运行规律,因而它不能完全听命于政府,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而且中央银行和政府的任务各有侧重,这就使得中央银行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目标的选择上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期都保持一致。

比如政府一般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保证充分就业为重,因此就要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但这往往以通货膨胀的发生为代价。

而央行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但是要实现币值的稳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的经济决策行为。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研究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研究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研究作者:徐福敏来源:《商情》2013年第32期【摘要】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分析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必要性及其充分性,同时简单地进行了案例分析,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货币稳定,货币政策,市场利率,通货膨胀一、背景介绍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提醒了我们要不偏不倚地认识中央银行,应该在支持中央银行独立对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制度漏洞。

中央银行是否应该独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不能从其本身来考虑,而必须结合是否有利于央行有效地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调节职能,特别是是否有利于货币稳定来分析。

我认为中央银行至少在理论上应当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央行与政府的使命是共同的,都承担了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增加就业等义务。

因此,央行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

央行必须与政府密切配合,并受政府的监督和指导,而不是凌驾于政府之上,或者独立于政府体制之外自行其事。

另一方面,央行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它有权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在管理金融调节经济方面必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保持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必要性首先,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

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指财政出现赤字时,央行无条件地去弥补。

或者直接对政府贷款、透支,或者想办法降低市场利率,减少财政向市场借款的成本。

这会导致通货膨胀,并引发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恶性循环。

央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虽然有义务帮助政府平衡财政预算和弥补赤字。

但财政活动的客观结果并不一定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

而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货币,它对财政的支持只能是一般的支持。

因此,为避免政府的短期经济行为,避免通过发行货币去弥补财政赤字,造成通胀,有必要保持央行的相对独立性。

央行对政府的贷款一般只限于短期贷款且有贷款最高限额,其目的之一就在于限制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

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述评——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

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述评——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
持久 。
决 定货 币政策 最 明显 的 因素是 政治 因索 , 而
政 府 往 往 具 有 滥 用 所 掌 握 的 政 策 工 具 的冲 动 。相
机 抉 择 的 政济 膨 胀 从 而
降低短 期失业率的刺激。从政治运作 的角度 分析
赋予 中 央银 行 以 充 分 独 立 性 的理 论 基 础 是 政 治 经
维普资讯
口冒蓬圈

Jnfeii ni oluUr经学学 u bnsf院报 r ivt济os aH e cm o 湖oo c 北E y
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述评
— —
兼论 中央银行独立性
范 方 志 ( 江 范 学 工 管 学院 浙 金 310 浙 师 大 商 理 , 江 华 2 0) 0
士, 中国社 会 科 学 院金 融 研 究所 博 士后 , 主要 从 事 社 会 主 义 金 融 理 论 与政 篡研 究 。
_
维普资讯
范方志: 当代 西 方政 治 经济 周 期 理 论 述 评
和 通 货 膨 胀 率 普 遍 被 认 为 是宏 观经 济 业 绩 的 基 本
中央 银 行在 现 代经 济社 会 中 已经 成 为 最 重 要
的公 共权力 机构之 一 。随着各 国 中央 银行 制度 的不
恩斯 主义者 ) 同意弗里德曼 的观点 , 币才是通 都 货
货 膨 胀之 源 。
断 演变 和 中央银行 职 能 的不断 扩展 , 央银 行 的活 中 动对 于一 国经济运 行 的影 响力 日趋加 深 。正是 由于 中央银行 所 具有 的这 种特 殊重 要 地位 , 以围绕 中 所 央 银行 独 立 性 问题 而 展 开 的争论 也 可 以说 是 旷 日

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问题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问题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问题金融094覃泓锟0826210420 众所周知,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最高管理机构,管理一国的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

而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时,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免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行政干预。

所谓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中央的自主权受制于其他部门的程度。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在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上做得如何呢?以下将根据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是否垄断货币发行权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自其成立之日起就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成为发行的银行。

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全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从法律上确定中国人民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即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唯一的中央银行,也是唯一的合法货币发行机构。

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上,中国人民银行拥有绝对的独立性。

二.是否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1984年以后,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后,中国人民银行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在《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法》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不受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享有法律赋予的履行职责的独立性。

在中国银监会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监督与管理职能被分离出来,人民银行可不用受制于商业银行的利益,从而能独立地从整个金融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全局出发来制定货币政策,从而强化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这一职能。

三.独立监督、检测金融市场《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同属国务院组成部门,均担任宏观经济调控,监督市场,但互不隶属。

也就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监督、检测金融市场职能时是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的。

从以上三点看出,中国人民银行在改革开放后其独立性得到不断的加强,但是在中国并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其独立性显得更弱一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组织独立性不足。

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刘舒宁11232007经济1102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央行的独立性,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职能独立性欠缺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的决定权,对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只有制定和执行权,却无最终决策权。

从法律地位方面看,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是国务院的一个职能部门,而从世界范围看,凡是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并取得较佳绩效的国家,其央行的法律地位都比较高,独立性都很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直接对政府总理负责,中国人民银行的重大决策必须经总理批准,即在决策上没有完全独立性。

这种状况的负面效应在中央银行的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尚不明显,但在央行和政府的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问题。

因为央行的制衡作用无法通过合法的程序发挥,原本已割断的中央银行受制于财政、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联系都有可能通过中央政府再变相地联结起来,最终造成货币的超量供应。

还有,由于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决定货币政策取向,因此,货币政策从谋划到出台往往时滞过长,容易错过最佳时机。

(二)组织独立性欠缺《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时,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国家的中银行”。

由此可见,中央银行是被立法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的行列的,是我国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

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中提出的金融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的预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中央预算接受国务院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监督。

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认识-论文

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认识-论文
对策略[J].南方金融. 2009(01). [3]付丹,梅雪, 张晖. 黄金价格与通 货膨胀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黄
金.2009(01).
240 Ec on om ic Vis ion
201。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 改革 中, 各国都 将加强中央银行的 独立性放在了极为重要 的地位。因 此 , 不断强化中央 银行的独 立性, 对保持稳 定的货币环 境至关重 要。
2、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权的独立性。从世界范围看,把稳 定 币值作为中 央银行首要 的或唯一的 目标并取 得较好经 济效果的中 央银行, 它们的法 律地位 一般都很高, 独立性很强。所以,应该努力让中 国 人民银 行真正实 现独立性 。
二、我国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必要性
首先, 缺乏独立 性的中央银行在运 行货币政策时易掺 杂较多的政 治因 素, 使货币 政策偏离原定目标 。为了防止政府为政 治目的牺牲货 币政策, 使其货币 政策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不受政治 的干扰, 有必要保 持 中央 银行的独立性。其 次, 为了避 免财政赤字货币化 的需要。中央银 行作 为政府的银行, 有义务帮助政 府平 衡财政预算和弥 补赤字。但财 政 活动的客观 结果并不一 定是保持经 济的稳定 增长和物 价稳定。 如 果财 政出 现了赤字,中央银行就要无条件去 弥补, 就谈不上独立的货币 政策 。最 后,稳定经济和金融的需要 。政 府与中央银行的地位不同, 因 而 它们 在 考虑 经济 政策 的侧 重点 上存 在差 异。 政府 较多 地考 虑就 业、 社会保障等社会问 题, 中央银 行较多考虑货币稳 定的经济问题。 因此, 如果中央银行有较大的独立性, 就可以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 策 , 就可以不 对政府相关 政策的制约 。
1 、组 织和人事独立 性不足。人 行法第二条规 定: 中国 人民银行 在国 务院领导下制定和 实施货币政策。所 以在很多时期, 央行仍需服 从 国务院的 指导, 不能完全 随经济形 势而履 行其应有 的职能; 政府部 门、 金融机关在央行政 策机构的人事渗透 过多, 使其 产生行政的依赖 性 和缺少 广泛的代 表性。

浅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

浅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当代经济》2010年8月(上)【摘要】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研究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基本理论出发,重点分析了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并对如何完善中央银行独立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依法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施金融调控与监管的特殊金融机关。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金融业监管在维护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对充当金融体系最后稳定器的中央银行尤为突出。

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来,对于转轨时期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讨论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

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这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简述1、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执行金融监管、调控与服务的过程中应依法享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和职权,并在人事、财务、组织管理体制诸方面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费雪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划分为目标的独立性和手段的独立性两个主要方面。

货币政策目标的独立性指中央银行不需要追随政府财政政策目标的走向而拥有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权力;而其手段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它拥有自主运用政策手段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权力。

中央银行要与政府、与政府各部门、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对独立,尤其是要与政府相对独立。

这个问题提出的最初目的是要使其与一般商业银行相对脱离,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专注于中央银行业务。

但随着国家对中央银行影响和干预的加强,中央银行日益沦为“政府的工具”,以至于其固有的职能难以实现。

因此,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是强调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相对独立。

2、中央银行独立性是经济稳定运行的保障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以德国、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为代表,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提出了哈佛报告。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概述0 1.保持中央银行独立性对央行、对金融体系监管的正负效应。

1 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衡量标准具体阐述。

1 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改革方向。

2 4.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具体内容,与通胀、经济增长的关系。

2 5.中央银行独立的必要性和相对性。

4 6.应该如何确立中央银行与政府间的沟通机制?5 7.在坚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护和进行配合和联通呢?有怎样的渠道或者是机制吗?6 8.私人机构控股的央行为什么独立性比国家控股的央行更强?私人机构不会试图影响央行的政策吗?8 9.在我国现行体制中,各地方政府与中央银行分开领导,那么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得到一定权力监督地方政府实行其制定的货币政策?9 10.我国中央银行是银行业最高监管部门,那么是否有必要形成常态化的对于中央银行的监督?怎样监督?10 11.如何测度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13 12.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实施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关系13 13.度量央行独立性的指标?14 14.我国加强央行独立性的可行性有多高?15 15.央行的高独立性适合中国的国情吗?16参考文献18概述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根据自己的操作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时不受政府的干预,在解决中央银行与政府间的矛盾是存在公开和透明的程序,并且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财务是独立的。

央行独立性问题集中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总是相对的。

实际上,各个国家对于这个共识的理解会根据不同理论对于独立性的定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主流的学者,包括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1977)是在假定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小幅通货膨胀下研究这个问题的,从货币政策存在动态不一致问题的角度阐述了央行独立性的必要性。

基于对通货膨胀问题的考虑,逐渐形成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两条理论主线:一是1985年创立的罗戈夫(Rrogoff)模型以及随之提出的保守型中央银行家模型(Conservative central banker Approach);二是佩尔松和塔贝里尼(Person and Tabellini,1993)、沃什(Walsh,1995)等人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Principal - agent Approach)。

中国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中国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中国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作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03期摘要: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否独立与通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央行的独立性会对通胀产生负面影响,但央行的独立性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减缓通胀仍存在争议。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别代表央行独立性和通货膨胀,运用OLS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每增加1单位中央银行独立性CBI,通货膨胀率I就会减少1.29单位。

同时,结合当前中国央行与通货膨胀率的现实情况,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通货膨胀;负相关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3-0093-03引言在国家和政府的整体经济政策下,中央银行根据自身的特点,独立实行针对国内、国外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选择正确的经济手段和方法工具,完成自己的使命,更好地应对到来的金融市场风险,实现货币政策的原定目标。

自20世纪30年代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以来,中央银行似乎无法应对危机,这导致人们对中央银行的信任下降,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减弱。

然后是凯恩斯主义,其中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仍然被忽视。

一些发达国家直到70年代才出现滞胀,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货币政策的作用。

因此,学术界纷纷讨论央行独立性与通胀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学者们对央行独立性与通胀的关系已达成基本共识,即二者的关系是反向的。

然而,央行的独立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减缓通胀仍存在争议,本文将会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一、文献综述国外学者相关研究主要有:Alesina(1988)认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一个变量,反对通胀的行长在政策制定中的权威程度将受到央行独立程度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高,政治权力对行长的权力就越大[1]。

Bemnake(1999)等认为,将货币政策作为通胀目标的国家,其央行的独立性和政策透明度更高,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通胀[2]。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前言对于当代的中央银行而言,独立性是其最重要的性质,因为这直接关系着一国的中央银行是否真正具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利,是否将物价稳定作为其货币政策的目标。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最早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但只是散见于有些经济学文献,并没有进行过系统讨论。

20世纪20年代末的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一直统治着经济学领域的大半个江山,所以有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很少有人提及。

从70年代开始的滞涨以及由此而驱动的国际货币体系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货币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货币问题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经济学家的关注。

70到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滞涨以及货币学派的影响力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注意各个国家货币当局对其宏观经济的影响。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其独立性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只能的发挥。

所以,深入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分析不同背景下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繁荣十分重要。

二、主题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应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制度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是相对的。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形式而采取的法律措施。

其独立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整体系中的职责范围;二是中央银行在形式自主权时受制于其他部门的程度,亦即要处理中央银行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刘肖原、李中山,《中央银行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如何对待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或者说如何建立中央银行与政府间恰当关系的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所有这些意见分歧和争论都是以如何更好的制定并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为最终目标的。

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建设的理论思考

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建设的理论思考
影 响 力 日趋 加 深 , 央 银 行 已 经 成 为 现 代 经 济 社 会 中 最 重 要 的公 共 权 力 机 构 。 正 是 由 于 中 央 银 行 所 具 有
范 方 志 、 海 海 、 国 强 ( 0 5) 析 了 转 轨 时 期 我 李 苏 2 0 分 国 政 治 性 经 济 周 期 表 现 , 调 只 有 通 过 提 高 我 国 中 强
a d f a ca s se ,c ud t e f u d t n o 1wh c est en e so u o n r ’ c n my a ds cey d v lp n e b i . n i n il y t m n o l h o n a i fCB ih me t h e d fo rc u t y se o o n o it e eo me tb ul o t
at ra d e h u h o t e r lt n hp b t e BIa d i f t n f e p t o g tt h eai s i e we n C n l i .An eiv d t a e o n ao d i i b l e h t ts e CBI si tr a a ibe d p n i g o fa e n l r l e e d n n il — i n v a n t n b a ,p l ia n c n mi y t m n c n mi d v lp n t g .S ,o l t ri g wi u o n r ’ e e p n n i n n i is oi c l d e o o cs s e a d e o o c e eo i g sa e o n y sa tn t o rc u t y Sd v l ig e v r me t o t a h o o

透明度、决策博弈与中央银行独立性

透明度、决策博弈与中央银行独立性

第12期(总第397期) 2016年12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12(General Serial No.397)December,2016透明度、决策博弈与中央银行独立性范方志1,胡德宝2(1.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随着决策信息需求的增加,公众对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透明度的要求也在增加㊂传统的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要么只关注透明度原则,要么只关注规则问题㊂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博弈视角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透明度提高并不意味着决策的有效性增加,决策的效果与投票规则相关,保密投票机制可能对应着更高的决策效率㊂本文通过对美国㊁日本和中国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和日本中央银行独立性之间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委员的构成和产生上㊂因此,提高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㊁强化委员的代表性㊁协调各方利益以及减少博弈冲突㊂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委员会;透明度;决策博弈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12⁃0057⁃06  一㊁引言与文献综述中央银行独立性(CBI,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是指中央银行不受政府的政治影响,独立行使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目标的权力㊂可按照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尽管划分标准存在差异,但中央银行的人事独立性是其独立性的前提;政策工具独立性是其独立性的表现形式;目标独立性是其最终宗旨㊂其中,政策工具独立性需要通过健全的决策机制来表现,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十分重要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是各国中央银行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机制之一㊂当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㊁地区甚至企业(如公司股东大会)决策的主流做法是通过成立专业委员会来集体决策㊂其中,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就是集体决策的典型㊂近年来,这些委员会的决策有变得更加透明的趋势,而委员会成员决策行为的透明度也将对集体决策的结果产生影响㊂部分研究均假定委员会成员仅仅关心决策本身,而非他们的职业生涯㊂Austen⁃Smith和Banks[1]㊁Timothy和Pesendorfer[2]㊁Nicola[3]等在这样的假定下,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委员们倾向于支持投票容易通过的那些决定㊂另外一些研究则假定委员会成员关心的是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决策本身㊂Marco和Sorensen[4]建立了一个透明投票机制的模型㊂决策过程透明时的集体决策等同于独立决策过程,不会产生战略群组效应(Strategic Group Effect)㊂Visser和Otto[5]建立了收稿日期:2016⁃10⁃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全球平衡增长议题对中国贸易摩擦的影响机制研究”(09&ZD03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实现经济强国的货币政策与财富创造研究”(11BJL00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汇率和货币政策叠加效应下集团公司流动性头寸选择”(15EYB012)作者简介:范方志(1972-),男,湖南隆回人,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㊂E⁃mail:fanfangzhi@ 胡德宝(1981-),男,湖北安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风险管理与产业经济学研究㊂E⁃mail:hudebao@ 一个保密投票模型,并假定委员会成员接收到的信号相同,研究并没有发现决策结果存在一致性效应(Conformity Effect)㊂Gersbach和Volker[6]㊁Fingleton和Raith[7]的研究聚焦于保密机制与透明机制的比较分析上㊂他们均发现,保密机制可以激励单个专家为了显示其类别而扭曲个人行为,反而使决策变得更好㊂①其中,Gersbach和Volker[6]采用两阶段模型对决策机制进行了分析,模型假定委员会成员在一个任期届满后部分委员会被免职㊂研究发现,当决策机制透明时,均衡状态下不知情的类别(Uniformed Types)会模仿知情类别(Informed Types),专家委员关心的是下一个任期的决策;当决策机制保密时,则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只考虑第一个任期的决策㊂因此,委员会成员的决策事实上是在透明机制以及保密机制间寻求跨期权衡㊂Stasavage[8]假定专家和委员不仅关注委员会的决策,更在意的是通过委员的头衔获得的声誉和认同㊂他发现,透明机制与保密机制孰好孰坏,取决于委员会成员在职业关注和决策关注间的博弈较量㊂Seidman[9]采用了一个逆向选择的模型,研究发现,委员会成员存在道德风险,作为代理人的委员在保密机制下的决策主要依赖于中央银行作为委托人所制定的投票规则㊂Visser和Otto[5]研究了不同投票规则下委员会的决策行为选择㊂Gilat[10]却发现,保密机制下仍然会有很强的信号传递激励,这些激励与投票规则相关㊂因此,不能孤立看待透明度,而应与投票规则相结合㊂当与正确的投票规则相配合时,保密机制可能会更好,否则保密机制会变得更糟㊂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之前的研究要么只关心委员会的透明度,而不关注投票规则,以Gersbach和Volker[6]的研究为例,他们以动态的眼光来关注透明化决策问题,却未涉及投票规则;要么就是只分析委员会的投票规则,而并未关注透明度,如Visser和Otto[5]㊂本文试图将透明度和决策机制二者结合起来,从博弈视角来分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㊂二、博弈模型分析本文将研究委员会在透明机制下最优化决策问题㊂我们建立如下模型:模型中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最关注的是自己的职业发展㊂当委员会的决策过程透明时,外部评估者和民众可以看到单个委员的投票情形;当投票保密时,外部评估者只能看到最终的投票结果㊂1.专家委员会决策博弈模型为简化分析,考察一个由3位委员组成的委员会,委员会需要在两种方案A和B中做出决策㊂每位委员接收到随机变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均可看做是决策目标的某一个维度,比如说A 和B的不同评估标准㊂假设w i服从独立随机分布,q i为选择B的概率,即P w i()=b=q i㊂为便于说明,令q i=q>12,其中i=1,2,3㊂每位专家委员接收到的信号s i∈a,{}b满足P s i=w i|w()i=t i,每位委员知道t i的大小,然而其他人仅仅知道t i在[0.5,1]上服从均匀分布㊂因此,t i可用来反映委员的能力,专家委员能力越强,他的信息就越精准㊂给定个人私人信号及前期信息,每位委员更新其个人状态,从而得到式(1):P(w i=a q,s i,t i)=(1-q)(1-t i)qt i+(1-q)(1-t i),当s i=b(1-q)t iq(1-t i)+(1-q)t i,当s iìîíïïïï=a(1)且有,P(w i=a|q,s i,t i)=1-P(w i= b|q,s i,t i)㊂所有委员同时投票,他们对政策A的投票规则如下:当所有人都投A时,A一致通过;当有半数以上(2人)委员投A时,则A 多数通过;当少于半数(1人)投A时,最终确定为选择政策B㊂假设公众为外部评估者E,也是政策的委托人,他们能对每位委员的能力做出评价,并根据前期观察更新他们的看法㊂在专家的行动完成后,假设E能观察到委员会的最终决策结果以及票数㊂当投票过程透明时,E还能观察到每位委员的投票;当投票过程保密时,无法做到这一点㊂假设公众认为委员种类为τi㊂委员的目标是使自身的期望值E(τi)最大化,而公众则根据观察对委员的信念(Belief)进行理性调整[11]㊂因此,委员会专家的博弈时序如下:每位委员知道S i∈a{,}b,且状态w i均达到;给定q,S{i,t}i,每位委员对m i∈a{,}b投票;投票85财经问题研究 2016年第12期 总第397期①如果用行为经济学对个人决策进行研究,也能得到类似的结论㊂规则是在A与B之间投票做出委员会的决策d, d∈A{,}B;根据委员会的决策d,E对所有委员的能力判断做出更新㊂2.透明决策与保密决策的比较分析令f(q,s,t)=P(w i=a q,s i,t i),即f(q,s,t)为委员的决策概率函数㊂也就是说,点(s*,t*)对应的委员做出w=a的概率为f(q,s*,t*)㊂均衡时,如果满足f(q,s,t)≥f(q,s*,t*),则委员将选择A,否则会选择B㊂令此临界点状态的函数为f*(q),表明委员认为其状态为A的概率是f*(q),此时选择A和选择B无差异,否则会选择B㊂现以政策获得一致性通过为例分析委员会透明与保密时委员的决策差异㊂当政策获得一致性通过时,如果委员会的最终决策为A,公众理所当然认为每位专家均投票支持A,此时在透明机制与保密机制下,决策的效用期望值相等㊂然而,如果委员会选择B,保密机制下单个委员投票情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㊂在透明机制与保密机制下,专家投票支持B 的期望效用存在差异㊂在透明机制下,专家投票支持B的期望效用为:(1-f*(q))τf*(b,b)+f*(q)τf*(b,a)(2)保密机制下,公众将对委员i可能的决议形成一个概率分布㊂即在一个群体决策d和状态w i下,委员们明白公众获得其声誉τf(a,w i)为某一概率,获得声誉τf(b,w i)为剩余概率㊂令αf(d,w i)代表公众认为委员做出某一决策的期望概率㊂其中,αf(a,w i)为给定d=A及w i=a时,公众认为委员投票支持A的概率;αf(b,w i)则被认为支持B的概率㊂在保密机制下投票支持B的期望效用则为:f*(q)αf*(B,a)τf*(a,a)+(1-αf*(B,a))τf*(b,a)+(1-f*(q))αf*(B,a)τf*(a,b)+(1-αf*(B,a))τf*(b,b)(3)式(3)减式(2)得到:αf*(B,a)f*(q)[τf*(a,a)-τf*(a,a)]-αf*(B,b){[1-f*(q)]τf*(b,b)-τf*(a,b)}(4)式(4)反映了当决策机制由透明向保密转变时决策委员的效用变化㊂f*(q)[τf*(a,a) -τf*(a,a)]表示投票机制变得保密后专家的收益,该收益来源于委员会做出的决策是B,而委员的实际真实状态为A且公众也认为他选择了A,而他并未得到完全的惩罚㊂式(4)中[1-f*(q)]τf*(b,b{)-τf*(a,b})表示投票机制变得保密后专家的损失,该损失来源于委员会做出的决策为B,委员的实际真实状态为B 而公众却认为他选择了A,此时,他却没有得到完全的回报㊂由于f*(q)为透明机制下均衡临界概率㊂因此,这两个多项式相等,即未完全受惩罚时声誉的额外收益等于未完全获得回报时的损失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式(4)的符号取决于αf*(B,a)与αf*(B,b)的大小对比㊂由于委员在保密机制下,获取声誉收益比遭受声誉损失的可能性大,因此有αf*(B,a)>αf* (B,b)㊂于是,对任意P(w i=a q,s i,t i)= c,均满足式(4)为正㊂给定f*(q),委员在f*(q)处投票支持A 获得的预期效用在两种机制下相等,然而,支持B获得的预期效用保密时比透明时要大㊂即投票保密时,委员在f*(q)处投票支持B比支持A获得的效用大㊂事实上,无论是先验概率q还是投票规则x(同意的人数),均是保密机制下偏见的来源,个人投票去满足这些偏见㊂即使宪法规定现行法律通过要求绝大多数投票同意,投票规则仍有可能存在程序偏差㊂只有当投票过程可以观察到, 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才会消失㊂因此,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当投票规则为少数服从多数时,如果投票机制由保密转向透明,委员会更倾向于接受与先前选择相悖的决策,即使先前的决策效率足够高㊂x越大,即多数同意的要求越高,则在保密机制下比在透明机制下选择B的可能性更大㊂3.博弈均衡分析即使每位专家仅仅关注自己的声誉而非决策本身,信息均衡也是存在的㊂在这一均衡下,专家将会由于其正确决策而得到更高的声誉,即使这一决策不一定完全由他本人做出㊂因此,每位专家都有利用好其私人信号的激励㊂达到均衡时,评估者对专家委员选择策略的信念准确,且其更新过程满足贝叶斯规则㊂同时,每位专家选择的投票使E对自己最有利㊂同时,本文聚焦信息均衡,在信息均衡条件下,每个专家的投票受其信号的制约并对其 负责”,不会出现 镜面”均衡,导致信号与投票相反的情形㊂显然,95透明度、决策博弈与中央银行独立性保密过程将使投票的设计更加灵活,因为委员的行为更容易随投票规则的改变而变化㊂因此,按照效率标准,此时保密决策过程不失为一个最优选择㊂委员会决策效率的标准是使决策正确的概率尽可能大,即信息集成(InformationAggregation)的标准㊂这也隐含两层含义:第一,当q足够大时,x=1为保密机制下最糟的制度安排,由此我们无法简单得出保密和透明孰优孰劣的结论,还必须结合投票规则具体考察;第二,对于较大的q,委员们在所有过程中的决策均无效,反而委员会更优的决策是选择方案B㊂因此,某些情况下,提前预设委员会决策可能会提高效率和整体福利水平㊂也就是说,委员会匿名决策时,外部评估者仅能观察到最终决策㊂一旦投票规则要求全体意见一致时方可改变现状,那么委员会确实赞同某项改革的话,外部评估者得到的结论是所有的委员都支持该项改革㊂这样,现状得以维持,也很难从中分离出有关委员投票的信息㊂因此,保持现状成为一个 更为喧闹”的决策(Noisier Decision)㊂与透明决策机制相比,由于委员投票存在不确定性,出现的结果相互矛盾:一方面当委员会的决策出现失误时,单个专家可以指责其他委员会专家并声称自己的决策正确,从中赢得声誉;另一方面,单个专家可能也失去了证实自己的机会,外部评估者可能会怀疑他的能力[12]㊂在透明机制下,外部评估者可判断出专家意见是否正确;然而,在保密机制下,外部评估者只能利用其对于外部状态㊁委员会决策以及投票规则等知识来判断专家建议正确与否㊂保密机制与透明机制博弈均衡的差异如下:第一,由于特定的规则决定了外部评估者对专家的信念,因此,保密机制下专家的行为与投票规则相关㊂第二,当投票规则倾向于某方案时,相对于透明机制,保密机制下专家选择该方案的可能性更大㊂如果投票规则倾向于反对先前的决策,则透明决策相对保密决策占优㊂也就是说,如果投票透明,委员会更倾向于采取激进决策而接受改革㊂然而,当投票规则倾向于支持先前的决策而先前的决策足够弱时,透明决策才相对于保密决策占优,而当先前的决策足够强时,保密决策占优㊂因此,如果委员会可以选择投票规则,由于受到自身职业发展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的投票规则如果反对先前的决策,则这一规则将不会是最优的[13]㊂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不考虑委员会所采用的投票规则,很难说清到底是透明机制还是保密机制对委员会的决策更好㊂当投票规则倾向于某一特定决策,比如说除全体一致反对外,计划通过某方案时,专家们通常情愿在保密机制下而非透明机制下投票㊂显然,保密机制将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14],并且更容易得到大家可以接受的结果㊂只有当投票规则为某一特定制度安排时(如倾向于采用先前的决策),最优决策过程应为保密的㊂而且,在保密机制下,专家和委员倾向于反对先前被看做正确的决策,以此来证明 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且匿名投票有两个优势:第一,采用这一投票规则,使专家委员先前的行为和决策更容易被接受;第二,委员个人投票与投票规则中的偏差保持一致,于是委员违心投票的概率降到最低[15]-[17]㊂当前人们对透明化决策的呼声很高,支持者均强调透明化的好处,如,提高政策可信度并引导公众预期㊁提高经济政策的可预见性和连续性等㊂然而,鉴于中央银行官员和权威人士对其职业或声誉的考虑,在透明化决策机制下,他们在公众场所无法表达个人真实想法,扭曲了信息集成的过程,反而可能导致决策无效率㊂也就是说,当前货币政策决策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㊁协调各货币政策委员的利益㊁降低博弈的冲突㊂三、中外案例的对比分析1.日本日本在1998年4月施行修订后的‘日本银行法“,以实现物价和金融体系的稳定㊂日本银行除了具有传统的中央银行职能外,还要行使对金融机构实行现场㊁非现场检查以及对金融经济形势展开调查和研究等职能㊂修订后的‘日本银行法“最关键的部分是新增了 必须尊重日本银行进行货币与金融调控的自主性”的内容[18],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日本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㊂该法对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人事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调整了政策委员会的构成㊂政策委员会的人数增加到9人,包括1名日本银行总裁(行长)㊁2名副总裁(副行长)和6名审议委员㊂审议委员均来自工商业㊁金融或学术领域,取消了政府委派政策委员的规定㊂政策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委员06财经问题研究 2016年第12期 总第397期会主席,历史上都是由日本银行行长担任㊂政治的目标是短暂的,政府的目标往往是局限在其任期之内㊂因此,政府官员不得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以保证决策的独立性而不受政府部门的干扰㊂取消政府官员投票权,只有建议权㊂日本在金融业改革时强化了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策功能,委员会中政府代表的名额也被取消㊂由于日本银行为有效行使职能必须与政府密切联系㊁互通信息,使日本银行的功能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方针相吻合,因此,修订后的‘日本银行法“第19条提出,在必要情况下,政府代表可以出席日本银行最高决策机构 政策委员会的金融政策审议例会,并且政府与会代表可以向金融政策审议例会提出议案或要求决议延期,不过最终是否延期由政策委员会决定㊂2.美国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以下简称 美联储”)是根据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银行法“而建立的较权威的中央银行体系,保持着较强的独立性㊂美联储由国会授权进行独立行动,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㊂美联储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其最高决策机构是由7人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7人委员会的成员全部来自金融领域㊂委员会在金融政策上有权独立做出决定,直接向国会负责,无需经总统批准㊂总统不经国会批准,也不得对美联储发布任何指令㊂美联储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7人委员会中选举任命,任期4年,可以连任,并与总统的任期错开㊂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机构㊂它由12名成员组成,包括:美联储全部成员7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1名,其他4个名额由另外11个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㊂该委员会设1名主席和1名副主席,通常分别由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担任㊂此外,其他所有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都可以参加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讨论会议,但没有投票权㊂3.中国中国作为转型国家的典型,1995年就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并于2003年修订,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㊁利率㊁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㊂但是很多人认为,目前中国没有系统的法律来规范中央银行官员和货币委员会成员的选拔,决策过程透明度不高,中国人民银行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意志,独立性不高㊂事实上,不能简单得出这样的结论㊂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把稳定物价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并取得较佳绩效的国家,其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都比较高,独立性都很强㊂中央银行不应受利益集团的左右,而应对政府和政党保持独立性,这已经成为专家们的共识[19]㊂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只需报国务院备案,仅仅是为了便于国务院进行各项宏观政策的协调,而这些决策并不需要国务院的审批㊂中国于1997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对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及人员构成进行了规范㊂一些学者将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策透明度提到了很重要的高度㊂然而,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相比,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决策的透明度,而是在于委员的代表性㊂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员构成突出表现为政府官员占了绝大部分,学者偏少且任期过短以及企业界没有代表㊂例如,2015年6月调整后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名单显示,学术界只有3名代表,其余12名代表,几乎均为政府官员㊂货币政策委员会采取1人1票,这样的政策议案显然体现了极强的政府意志㊂此外,该委员会中也没有大区分行的代表㊂因此,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构成必须进行优化,以加强其公正性和科学性㊂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还是一个咨询议事机构,不享有实际决策权㊂货币政策委员会应由目前的咨询议事机构提升为决策机构,并通过规范的投票表决方式进行决策[20]㊂这对于缓解中国对外货币政策(如外汇政策)的压力有较大益处,因为外国政府可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但是却无法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施加压力,无法对由投票表决进行决策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各位委员分别施加压力㊂四、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博弈分析可以发现,透明度并不意味着决策的有效性增加,只有与投票规则相配合,透明度才会发挥作用㊂也就是说,决策透明化的效果与投票规则紧密相关,如果二者不相匹配,可能会导致保密机制下投票的决策效率更高㊂同16透明度、决策博弈与中央银行独立性时,通过与美国㊁日本的对比可以发现,要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应重点在货币委员会委员的构成和产生上突破㊂中国人民银行决策独立性的当务之急不是透明度的问题,而在于货币政策的科学决策机制的建立,其中包括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优化㊂在此要义下,政策出台时应充分论证,降低政策的利益冲突,才能保证政策有效落实㊂为保持货币政策决策思路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任期和更换方案可参考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方案来进行设计,在货币委员会的人员选拔上多考虑到各阶层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增强代表性,减少行政依赖性,并协调各方的利益,减少决策时的博弈冲突,通过制度优化措施来提高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㊂此外,为保证货币政策决策机制的有效运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在选用时要考虑行业和地区的代表性,应注重工作经验和专业素质,大幅增加顶尖金融专家在委员会中的比重㊂因此,‘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还需进一步细化,对成员的任职条件㊁解职条件以及任职期限做出明确的规定㊂而且,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任期应该长于政府的任期,避免政府任期周期对委员会决策的干扰,从制度上逐步推进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㊂参考文献:[1] Austen-Smith,D.,Banks,rmationAggregation,Rationality and the Condorcet JuryTheorem[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1996,90(4):34-45.[2] Timothy,F.,Pesendorfer,W.Convicting theInnocent:The Inferiority of Unanimous Jury VerdictsUnder Strategic Voting[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Review,1998,92(1):23-35.[3] Nicola,mittee Design With EndogenousInform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4,71(1):165-191.[4] Marco,O.,Sorensen,rmation Aggregation inDebate:Who Should Speak First?[J].Journal ofPublic Economics,2001,81(3):393-421. [5] Visser,B.,Otto,H.S.On Committees of Exper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122(1):337-372.[6] Gersbach,H.,Volker,H.Should the IndividualVoting Records of Central Bankers Be Published[J].Social Choice&Welfare,2001,30(4):655-683.[7] Fingleton,J.,Raith,M.Career Concerns of Bargainers[J].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2005,21(1):179-204.[8] Stasavage,D.Open-Door or Closed-Door?Transparency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004,58(4):667-703.[9] Seidman,D.Optimal Quotas in Private Committees[J].Economic Journal,2008,118(4):16-36. [10] Gilat,L.Decision Making in Committees:Transparency,Reputation and Voting Rules[J].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7(1):150-168.[11] Otto,H.S.,Visser,B.The Consequences ofEndogenizing Information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Sequential Decision Procedure[J].Journal of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8,65(3-4):667-681.[12] Prat,A.The Wrong Kind of Transparency[J].Social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2,95(3):862-877.[13] Truemank,B.Analyst Forecasts and HerdingBehavior[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4,7(7):97-124.[14] Bodea,C.,Hicks,R.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Institutional Diffusionand the Flow and Cost of Capital[J].Journal ofPolitics,2015,77(1):268-284.[15] Martin,F.M.Debt,Inflation and Central BankIndependenc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5,79(1):129-150.[16] Gertler,M.,Karadi,P.A Model of Unconventional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1,58(1):17-34.[17] Sibert,A.Is Transparency About Central Bank PlansDesirable?[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Association,2009,7(4):831-857. [18] 许国平.由日本银行货币政策争论引发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0,(6):32-39. [19] 陈平.宏观审慎视角下的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6-24. [20] 闫素仙,吴晓峰,陶建新.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8):74-77.(责任编辑:巴红静)26财经问题研究 2016年第12期 总第397期。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践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践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践
商建初;苏国强;范方志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06()2
【摘要】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仅仅强调中央货币当局的独立性本身意义并不太大,而强调中央货币当局独立性带动下的整个金融系统的市场化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也就是说将中央银行与行政当局的隔离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整个银行金融系统与行政当局的隔离,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外资、民营银行的市场引入会加速金融部门远离行政当局和靠近市场机制的过程,否则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能是一个空架子。

【总页数】4页(P40-43)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政治经济周期
【作者】商建初;苏国强;范方志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
【相关文献】
1.基于选举的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 [J], 范方志
2.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 [J], 范方志;李海海;苏国强
3.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述评--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 [J], 范方志
4.中央银行独立性: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J], 闫海
5."理性党派信徒"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 [J], 范方志;杨海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7—06作者简介:范方志(1972—),男,湖南隆回人,浙江师范大学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社会主义金融理论。

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范方志,苏国强(浙江师范大学财政金融研究所,浙江 金华 321000)(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尽管如此,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仍不如人意。

对此,本文提出提高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5)10—0024—04 一、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不同观点最早对中央银行独立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阿莱西那,他以17个OECD 国家1973—1986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通货膨胀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率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呈反向关系。

劳埃德・B ・托马斯依据阿莱西那所确定的评价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标准,把17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划分为4个级别,在计算了各国1971—1994年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后提出,中央银行独立性较高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而中央银行独立性较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则较高。

1990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银行国际研讨会上,人们指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具体表现是它必须独享货币发行权;发行货币根据经济的客观需要而不受财政透支的干扰;能独立解决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无须向财政部报告自己的工作;重大决策不是由某一部门或个人决策,而由中央银行理事会决定;享有充分的权力对金融系统进行监督和管理;拥有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支配权而不依赖财政拨款。

”德贝莱和费雪(Debelle ,Fisher ,1995)曾指出,中央银行政策上的独立性可分为政策目标上的独立性和政策工具上的独立性。

费希尔(Fischer ,1995)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目标独立,即中央银行可自由选择政策目标,主要是对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选择;另一种是手段独立,指中央银行在明确自身职责后,可自由选择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及政策工具。

一般说,旨在反通货膨胀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支持者并不主张目标独立,因为,这样一来中央银行就拥有相机抉择的权利,可能会利用其独立性追求产出增长。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央银行行长行为的经济学家一般也不主张中央银行具有自主决定政策目标的权利,如梅耶(Mayer ,1990)、哈佛内列斯基(Havrilesky ,1993)等人就认为,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官僚机构,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增加预算、扩大权利、获取名誉等),如任其自行其是,则可能导致失控。

相反,口头上反对中央—42—银行独立的人实际上却经常支持中央银行在框架下自由选择政策目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印度经济学家阿南德・昌达拉威克(Anand Chandavarker,1996)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包括:理事会应有相对较长的任期,且不能代表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中央银行的行为对公众和法律的执行效果应有可信度,富有解决冲突问题和协调的能力。

宏观经济独立性表示可自由制定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可自由地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及限制对政府和银行的信贷。

融资独立性要求账务及详细条款的公开、透明,如禁止准财政补贴。

他还从实际工作的角度谈保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必要性,“中央银行的经济机构除了要具备专有技术外,还要具备必要的独立性,否则,在与财政部、发展局打交道时,中央银行的资信和影响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这不仅是为了施加影响来抵制政府的财政赤字,保持货币稳定,且为了促成建立一个高效、有力的金融结构。

”埃吉芬格(Eijffinger,1997)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实际上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人事上的独立性,二是赤字融资上的独立性,三是政策上的独立性。

他认为像中央银行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公共机构,其人事任免要完全排除政府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因此,中央银行人事上的独立性是指政府对中央银行任免程序的影响程度,具体表现在任免程序、任期长短和解除职务的程序等方面;在赤字融资的独立性方面,如果政府能通过中央银行信用直接或间接地为政府支出融资,对中央银行施加影响,那么,中央银行在赤字融资上就无独立性可言。

直接涉及的中央银行信用指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间接涉及的中央银行信用可能产生两种情形:一是中央银行成为政府的出纳,二是中央银行负责政府债务的管理;中央银行政策上的独立性指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

希克斯(Hicks,1977)认为,独立的中央银行的概念是把创造货币的权力与使用货币的权力相分离。

诺德豪斯和林德贝克(Nordhaus, 1975;Lindbech,1976)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实际上就是技术专家所说的避免货币政策被政治派别的支持者所左右,而交由一个组织来掌握。

库克曼(Cukienman1992)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就是一种承诺将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置于价格稳定方面的行为”。

普伦普特(plumptre, 1947)进而认为,有关中央银行独立性争论的焦点不外乎支持其货币政策目标非政治性的行为。

所谓中央银行独立性,一般是指中央银行履行制定与实施货币职能时的自主性。

尽管现代中央银行承担着众多职能,但无论从有关的理论分析看,还是从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看,中央银行独立性并不涵盖中央银行的所有职能领域,而主要集中表现为中央银行在履行通货管理职能时的自主性。

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必然要涉及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手段两个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的表现总的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进行,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强,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所享有的相对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远不足以使它能完全承担起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责任。

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事独立性欠缺。

与大多数转型国家一样,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传统,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对金融的控制十分严格。

人事独立性的欠缺表现在中国人民银行主要官员的任职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使中国人民银行在人事上产生两方面的弊病: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和缺乏广泛的代表性。

2.职能独立性欠缺。

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的决定权,对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只有制定和执行权,却无最终决策权。

从法律地位方面看,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是国务院的一个职能部门,而从世界范围看,凡是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或唯一的目标并取得较佳绩效的国家,其央行的法律地位都比较高,独立性都很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直接对政府总理负责,中国人民银行的重大决策必须经总理批准,即在决策上没有—52—完全独立性。

这种状况的负面效应在中央银行的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尚不明显,但在央行和政府的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问题。

因为央行的制衡作用无法通过合法的程序发挥,原本已割断的中央银行受制于财政、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联系都有可能通过中央政府再变相地联结起来,最终造成货币的超量供应。

还有,由于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决定货币政策取向,因此,货币政策从谋划到出台往往时滞过长,容易错过最佳时机。

3.货币政策目标独立性欠缺。

1995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为稳定货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币值包括对内币值(物价)和对外币值(汇率),一旦中央银行没有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它就会说稳定了汇率;或者中央银行没有实现稳定汇率的目标,它就会说稳定了物价,这为中央银行推脱责任留下了借口。

4.货币政策工具独立性欠缺。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强,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却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尚不能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国债期限较长,品种不多,数量较小,使公开市场业务缺乏载体;持有大量国债的商业银行将国债视为低风险、高效益的优质资产,不愿出售,市场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

至于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是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地吞吐外汇或人民币,不是一种主动灵活的干预手段。

5.分支机构独立性欠缺。

中央银行体制是现代金融体制的核心,而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则是中央银行体制的重要内容。

我国1998年成立的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在一定程度下制约了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干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按照经济区域没置,而中心支行和支行则按行政区域设置。

人总行放权仍不够,很少赋予大区分行制定区域性货币政策的权限,而大区分行在制定区域性货币政策时也不够积极。

三、提高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建议1.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

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改革中,各国都将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此,不断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保持稳定的货币环境至关重要。

应完善《人行法》的有关规定,改善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的状况,提高其法律地位,使之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在未来中央银行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人大、国务院应赋予其更大决策权,至少能独立选择和制定货币政策取向,决定利率、汇率水平和货币供给数量,并在再次修改人民银行法时以法律文件形式固定下来。

2.进一步深化中央银行大区分行改革。

随着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不仅九大区行的职能需要重新定位,且目前仍按行政区划设置的中心支行和县支行也需要重新布局。

应切实做好人民银行按履行职责需要设置分支机构的工作,尽快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需要,对现有分支机构进行调整和撤并。

原则上只在相对独立的大金融中心设立一级分行,在一级分行管辖区重要的金融和经济中心设置二级分行,在二级分行之下根据经济需要设置支行。

随着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及环渤海、东三省、西北地区等各具特色经济圈的出现,经济发展已经要求中央银行突破省的概念,在全国统一货币政策前提下,针对各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水平制定不同区域的货币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所以,人总行应适当下放权力,大区分行应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区域性金融政策中心的作用。

为便于省级中心支行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进一步淡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级别。

而就其功能而言,省级中心支行及以下分支机构的存在仍有必要,其工作重点应集中在联系对应地区的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收集和调查统计分析,为中央银行总行和大区分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3.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