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众 只有分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大众,只有分众。谈谈分众图书市场的营销
不存在所谓的大众图书,只有分众图书
我以前有幸在中信出版社工作,参与过一些大型畅销书的运作,整个过程让人很HIGH,跟磕药似的,自然,我们也得很清醒,药不能当饭吃。大书制作是很迷人,但对于我们每天的工作而言,有哪些东西可以从别处借鉴,哪些借鉴不了,跟你所在的平台的DNA有直接关系。我所讲的不是什么大项目,是我们经历了八年时间积累的一些对分众市场操作的理解,以及我们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尝试,希望能够对大家具体的工作有一点借鉴。
我们做的是大众图书,我一直觉得大众图书(tradebook)这个概念有点误导人。大众图书实际上跟学术图书、教育图书的概念相提并论。很多人理解的所谓的大众图书就是人人皆可读之,开卷有益。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大众市场不存在,它基本上已经是一个不同层面的分众市场。拿大众图书中的经济管理类的图书为例,在全国400亿的零售市场当中实际上它只有20多个亿。
20多个亿是什么概念?比如说蒙牛特伦苏,很多人说我以前喝,现在不喝了,名声不大好,但它一年做60个亿,是整个大众经管书零售市场的数倍,而且我们这20多个亿里头还有300多家出版社,再加上数倍于它的民营机构生产和竞争。在今天的经济情况下,经管书难道不是一个开卷有益的东西吗?难道大家不需要吗?你去每个企业问,都有自己的人员问题和管理问题,很多东西书里都有答案,至少是参考。但其实它没法大众。它不过是一个分众的品类。其他书难道不是这样吗?历史的、社科的,包括一些有世界影响力的传记作品,像《乔布斯传》,在打市场的时候,除了广而告之的部分,也得对它不同类的读者分层,比如乔帮主的脑残粉、IT圈的专业人士、果粉……。
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们没有大众图书,所有的图书都是分众图书,所谓大众图书无非是若干个分众市场加合在一起的结果。有人就会觉得:分众图书是不是量太小,是不是读者面太窄?那我们怎么去做营销?实际上分众的窄,和图书销量没有必然的联系。
比如说像我们博雅出版的《服装应该这样卖》,一本给服装行业的导购人员看的书,听起来很土,很二,一点文化感都没有,谈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本书到现在销量是50多万册;《做最好的中层》现在是60万册;《导购这样说才对》现在40万册。我们有一本生产管理的书,这是很窄的一个类,叫《如何当好班组长》,就这样一本书,从它的旧版到新版,差不多60万册。大家可能会有一点印象的,一本商战小说《输赢》,从签约到合同期满,它的销量是80多万册,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单本的商战小说超过它。但是我们并没有把它完全当成小说去运作,我们把它当成培训书去运作,我们对它的定位就是:一本可以用于培训的商战小说。所以说分众市场不存在大小的问题。它最根本的问题是:你的分众到底在哪儿?你如何能够精准地打击它。这就是我想跟大家汇报和沟通的内容,会涉及到我们自己的很多例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所做的培训书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经管培训,一是教育培训。培训(training)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我刚才说的,很土(有时候跟我的一些文艺界、学院派的知识分子朋友交流,他们问你们做什么书?我说我们主要做培训书,他们的表情马上出现一种飘飘然、优越感,不知从何油然而生的一个状态。我努力去理解,但是我还是没能理解得了,这个姿势是怎么来的),好像不很高级。
我们为什么做培训书,因为它切入了一个真相。我们每个人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包括到研究生,到博士,你接受的都是制式教育,之后你一生中的大部分技能,其实全部是通过培训获得。比如说毕业后工作,你的职业化训练,你的岗位技能,你若是秘书你要接受秘
书的技能训练;你做销售,你要通过销售的技能训练。你工作做得不错,升职了,你需要经受管理的培训。你从一个基层的管理者,职位越来越高,你介入到战略方面的管理,你需要经受战略的培训……你去相亲、生育,孩子长大了,你需要辅导和教育他,怎么跟孩子沟通,如何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怎么去帮助他成长,怎么从一个生理学和生殖意义上的父母,变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家长,都会经历培训,有有形的培训,也由无形的培训,培训图书正是这种培训中最为廉价、深入、系统和有效的一种。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这个路子并没有走错。
分众市场的营销,其实解决的还是所有出版的一个根本问题:我出了这本书,我心里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群人非常需要这本书,但是,我怎么找到他们?我怎么去把这个书的信息告诉他,说服他购买这本书?我分三个层面说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
三个层面的营销支撑
第一个层面就是选题层面。分众市场的这类图书,最关键的就是作者,重要的是作者在圈内的影响力,而不是他的大众知名度。我刚才讲的很多书,虽然销量不少,可能除了像《输赢》有人知道之外,其他的大家不知道,原因很简单,不需要你知道,因为你不是它的受众。有的作者在大众消费娱乐圈,思想界有名,但是在培训图书上,这种名气不是特别有价值。
我对培训书有两个定义:第一,它必须为特定人群解决特定问题,它必须是一个能提供解决方案的东西;第二,作者最好是培训师和咨询师,有基本的授课量。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才把它叫做培训书。因此在选题确立上有两个东西非常重要,第一就是说这个选题的概念和内容,能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个部分我们曾经走过弯路,有一度我们自己也觉得这个书好像看起来过于实在,提炼不出来所谓的概念,我们去依附一些流行的概念,实际上这是失败的。现在我们对培训图书特别强调分解,包括对于行为的描述和评价。我曾经跟一些作者开玩笑说,现在的培训书有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先占据他的身体,再占据他的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之前是理念讲太多,打开书很高兴,合上书不知道怎么办。一个高级的培训书应该是把你有价值的理念隐藏在、嵌入在行为描述的背后。一个有悟性的读者可以在这些行为的分解当中看到理念的力量,他可以获得的东西很多;不是太有悟性的员工,他只要做对这些行为,他的工作就能做对70%以上,这是我们对这个市场深入分析之后的一些想法。
第二,做作者评估。我们有一系列的数据考察,如目前的选题是不是他的主讲课程?他总共有几门主讲课程?课酬多少?他一年授课多少天?是不是课越多越好,也不见得。他上的课更多是内训还是公开课,他授课的最大驾驭人群是多少,比如说你比较适合和擅长一个200人左右的专场的话,1000人你不见得能够HOLD得住。又比如说,作者是独立讲师,还是背后有团队,他的营销配合程度怎么样,平均课堂人数怎么样?返讲率如何?也就是会不会有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他讲课?他的标准课件和具体授课课件之间的差别有多大?除了作者向我们介绍之外,我们自己还得有一个评估机制,我们会去跟关系比较好的一些培训公司了解这个老师的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策划编辑去听课,现场感受课堂能力。此外,我们会了解同行的口碑,虽然说同行相轻,但是大家会有一些基准的修养和自我约束,说他好,他确实是好,有干货就是有干货。至于说他和前妻的关系怎么样,他对世界格局的看法,那些周边的东西我们也会感兴趣,因为这利于你最直接地了解这个作者的全部特征。
经过这一轮下来,任何一个培训师,甭管你说自己多牛,拿出那名片来吓人一跳,只要我跟你聊10分钟到半个小时(我们的编辑也能做到这一点),我完全可以把握几个情况,你现在的收入情况,你的学习力,你在课堂上的推广能力,你现在是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发展期、平稳期,还是下滑期,你的课程是不是有更新迭代的必要。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年复一年的积累,通过不同的数据,通过不同的角度去验证得到的。只要拿到了这些,我们心里基本就有底。一般来说,做培训书我们不会太失手,五万册以内的比较清晰。不过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