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另一个学生进行长期的体力侵害、言语侮辱、社交排挤或电子威胁等行为。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成为教育界、科研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综述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受欺凌的比例高达30%以上。
而这些受到欺凌的学生往往会出现精神焦虑、抑郁、自卑、退学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个体特征、同伴影响和学校管理等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家暴、父母婚姻矛盾、缺乏父母陪伴等问题会使一些学生形成攻击性行为模式;个体特征方面,一些学生因为体弱、内向、外貌与众不同等原因而成为欺负的目标;同伴影响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同伴对于学生社交关系的追求和攀比心理,会对一些人进行排挤和嘲笑;而学校管理这一方面,学校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有效的教育措施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
三、校园欺凌问题的影响校园欺凌问题对受欺凌者和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受欺凌者而言,他们可能会出现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包括自尊心受损、抑郁、焦虑、自杀等问题;对于整个社会,校园欺凌问题会造成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等问题,同时也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四、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措施。
学校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行为的监督和教育;家庭方面,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密关系;社会方面,需要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学生互敬互爱,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恶意攻击、威胁、打击、侮辱、伤害等行为,其受害者常常是少年儿童,其影响涉及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
面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旨在对当前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研究概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探究,现已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体系。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美国的校园欺凌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
早在1997年,美国教育部就开始向全国学校提供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指导。
此外,欧洲、加拿大等国家也逐渐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以欧美为代表的国际研究热潮。
二、本土研究1.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学生个体因素、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等是主要因素。
前者包括受害者性别、年龄、个性和行为特征等;后两者包括学校文化氛围、学校规则、家庭教育方式等。
2. 效果评估一些研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校园欺凌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结果发现,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要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长期性,需要涵盖丰富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教育、帮助弱势群体、宣传、指导学生如何应对等。
3. 干预措施通常,干预措施可以分为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
个体层面干预策略包括对受害者、加害者和旁观者的支持和帮助措施,如倾听、支持情感等;而群体层面策略则包括教育、培训、社会支持、举报机制等。
三、未来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需要进一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如何更好地评估校园欺凌问题的影响和干预措施的效果;二是更重视跨学科研究,以便综合解析从学生个人到学校和家庭等多层面的影响;三是深入探讨如何针对不同群体,采取更为有效和全面的干预措施。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我国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针对该问题,国内外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校园欺凌定义、类型、对被害人的影响、成因和预防等方面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综述。
一、校园欺凌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同龄人在校园内对另一位学生进行蓄意攻击、威胁、恐吓、羞辱、排斥等霸凌行为。
这种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强者欺弱者的关系,而且攻击者与被攻击者之间的权力不平等。
1.身体欺凌:包括打骂、推搡、踢打等伤害身体的行为。
2.语言欺凌:口头攻击、嘲笑、恶意讽刺等行为。
3.心理欺凌:主要是通过精神攻击和心理恐吓,对被害者进行煽动、排斥、恐吓等行为。
4.网络欺凌: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电子邮件、短信、聊天室、博客等方式进行攻击。
三、校园欺凌对被害人的影响校园欺凌对被害人的伤害是长期而深刻的。
根据美国研究机构的报告,校园欺凌的儿童往往表现出自卑、孤独、沮丧、无助、自闭等负面情感,甚至有可能导致自杀。
1.社会文化因素:校园欺凌的发生与侵犯人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如性别、文化背景、地域、种族等因素。
2.个体心理因素:校园欺凌与一些个体心理因素也有关系,如攻击者的自卑、攻击欲望较强等。
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缺乏父母的关爱、监督及经常的冲突会使孩子在学校中更加孤立和易受攻击。
1.加强教育:学校应当通过举办讲座、开设课程等方式,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
2.加强监管:学校应当建立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
同时,家长与老师应当建立沟通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和严格处理。
3.充分交流:学校应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对于所发现的校园欺凌行为应充分地告知学生,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问题的存在。
六、结论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全球公认的严重现象,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学校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建立起一种共同的社会管理模式。
该模式不仅限于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处理,也应该包括预防与反制措施。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对其他同学进行的持续性、恶性的身体、口头或其他方式的攻击、威胁、伤害行为,导致受害者身心受损的现象。
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直接的伤害,也会对其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长。
因此,对校园欺凌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探讨其成因、影响及预防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第一部分:校园欺凌的成因1.家庭背景家庭因素是形成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常规教育相反,家长对孩子施加过度需要达到某些期望的压力,易导致孩子出现攻击行为。
比如父母经常争吵甚至家暴,孩子在这种痛苦的环境中成长,通常会对他人产生攻击性。
此外,家庭对孩子的爱和关注不足,孩子的生活经历可能还会导致孩子产生欺凌行为。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学校的压力下,好胜心强的学生往往会采取攻击学生的手段来发泄情感、建立权威。
同时,对学生的惩罚不得当,没有足够的支持和关注,难以预防和处理欺凌,也会使学校成为欺凌者的温床。
3.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暴力文化也是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大众文化中,通过体罚、逼迫和嘲笑来展示权利和地位的行为已经得到过度宽容和接受,这种文化背景无疑会使校园中暴力行为的出现更高频率。
1.身体、心理伤害校园欺凌的最直接影响是受害者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攻击行为容易引起受害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头痛、恶心、失眠等,这些制约了受害者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2.修长合作关系校园欺凌会破坏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关系,造成个人之间的隔阂和分化,不利于促进校内和谐氛围和课程质量的提高。
3.导致战术和自闭和其他的侵害行为一样,受到学校欺凌的学生往往从自闭和退缩到披彩领会和攻击态度,这种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可能沿久亘古,甚至影响到成年时期的行为方式和心态。
1.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制度在校园内设立安全制度,确立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规章制度。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综述,分析了其定义和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形式、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及研究现状。
结论部分探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研究发现,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源在于个体心理、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未来我国校园欺凌问题可能会随着社会变革而有所变化,因此需要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和干预工作,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氛围的建设。
这些研究成果和措施对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定义、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形式、预防、干预措施、研究现状、深层次原因、未来发展趋势、现实意义1. 引言1.1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我国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文旨在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探讨校园欺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全面了解和分析校园欺凌问题,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的编写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全面资料,为解决这一严重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共同维护学生的权益和健康成长。
2. 正文2.1 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特点校园欺凌问题是指在学校中学生之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恶性行为,其中一方以言语、肢体或心理等方式对弱势群体进行威胁、伤害或排斥的行为。
校园欺凌问题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受害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有效抵抗欺凌者的攻击。
第二,欺凌行为往往在暗中进行,受害者很难向外界求助或寻求帮助。
欺凌行为具有明显的侵犯性和破坏性,容易给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不仅包括直接的体罚、言语侮辱等明显的攻击行为,还包括更加隐蔽和间接的排斥、传播谣言等心理暴力行为。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引起关注,我国也不例外。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以恶意或挑衅行为为手段,对他人进行重复或频繁、伤害性的攻击行为。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在我国学者和政府的共同关注下,校园欺凌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和分类研究者们对于校园欺凌的概念并未达成一致,有些学者认为校园欺凌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会欺凌等三种表现形式;有些学者则认为,校园欺凌只应包括直接的恶意侵害性的行为,如殴打、诽谤、抢劫等。
不同的定义与分类方式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差异化。
2、校园欺凌的流行情况和影响因素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校园欺凌的流行情况日益严重,近年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行为上都有所增加。
同时,攻击者和受害者的人口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攻击者多为男性,受害者则多为女性。
此外,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等因素也被认为是影响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因素。
3、校园欺凌的危害和解决方法校园欺凌不仅对被欺凌者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还容易导致这些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及人生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成为了教育和社会治理领域关心的重要问题。
目前,有关校园欺凌的应对方法主要有预防、干预和后期疏导等多种手段。
二、研究展望尽管我国在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研究手段的单一性。
目前,很多研究仍然只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忽略了其他数据来源的潜在价值。
下一步的研究应尝试利用多种数据来源,如案例、实况记录等方式,来实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2、研究视野和范式的局限性。
目前的研究仍然局限在理性分析问题和定量分析数据的范式中,较少关注到受害者和行为者的内在情感与动机,并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各种形式的侵犯、威胁、冷落等针对同学的行为。
这不仅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据我国国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快速发展,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愈发严重。
校园欺凌的类型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
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高中学生中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初中和小学生。
而且,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城市,而且在农村也有发生。
二、校园欺凌与性别、年龄、地区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的学生在校园欺凌问题上存在差异。
比如,女性更容易受到同性或异性的言语欺凌,而男性则更容易受到身体欺凌。
年龄方面,初中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而高中和大学生更多受到网络欺凌的困扰。
地区方面,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的影响。
校园欺凌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家庭环境等,而社会因素则包括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
个体因素方面,性格因素是影响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学生个性孤僻、怯懦、敏感、自卑等,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此外,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
社会文化因素方面,我国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周围社会的教育文化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行为。
一些学生因长期受到父母和教师极度严厉的管教,对同龄人容易产生恶意情绪,从而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
四、校园欺凌的危害及解决方案校园欺凌对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被校园欺凌的学生会出现失眠、抑郁、自卑、社交恐惧和逃避学校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会选择自杀来求得解脱。
为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学生、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共同努力。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个体或团体以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对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造成伤害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校园欺凌的类型校园欺凌涉及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
言语欺凌是指通过言语、语言攻击他人,包括嘲讽、恶作剧、谩骂等行为;身体欺凌是指对他人进行身体伤害、侵犯私人领域等行为;网络欺凌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攻击、辱骂等行为。
这些形式的欺凌往往造成受害者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给受害者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直接的身心伤害,而且还会对整个校园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欺凌行为会导致受害者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受害者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
而且,校园欺凌也会破坏学校的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绪健康,甚至导致学生辍学。
校园欺凌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三、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1. 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和特点我国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在我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更为突出。
研究发现,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欺凌行为更为普遍。
研究还表明,校园欺凌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有发生,但在城市地区更为突出。
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和特点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向。
2. 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我国的研究还深入探讨了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国内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同龄人关系、学校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校园欺凌产生影响。
研究还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是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之一。
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深入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机制和解决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校园欺凌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效果评估近年来,我国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还关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效果评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环境中,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的一种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愈发突出,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学术界对校园欺凌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不仅探讨了欺凌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还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围绕我国校园欺凌问题展开研究综述,力图全面了解这一社会问题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应对之策。
一、校园欺凌的类型和特点校园欺凌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等。
言语欺凌是指通过言语进行侮辱、嘲讽、威胁等行为,身体欺凌则是指通过肢体接触或暴力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关系欺凌则是指排斥、孤立或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
这些欺凌行为往往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身体伤害,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如自杀等。
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
校园欺凌通常发生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境下,即施加欺凌的一方通常拥有相对较强的权力或优势地位,而受害者则相对弱势。
欺凌行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之间的体罚、言语伤害等行为更为常见,而女生之间的关系欺凌则较为突出。
校园欺凌往往是一种长期持续的行为,受害者往往难以摆脱欺凌者的侵害,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
二、校园欺凌问题的影响因素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因素是影响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个体可能天生具有攻击性格或者行为上的缺陷,容易成为施加欺凌的一方;而另一些个体可能由于自身的内在特点,如胆小怯弱、缺乏自信等,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家庭中存在家暴、父母对子女管教不当、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都会增加孩子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的风险。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如此之大,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也对校园欺凌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上对欺凌行为的宽容、学校过度关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等问题,都会为校园欺凌提供温床。
缺乏有效的学校管理和监督制度也会使校园欺凌问题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校园欺凌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学生在学校内遭受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身体伤害,甚至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针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探讨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之策。
本文将通过综述已有文献,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期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类型校园欺凌是指学校内个别或一群学生对另一名学生进行言语、身体或心理上的侵害和伤害的行为。
校园欺凌行为主要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言语欺凌是指通过言语、语言、文字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侮辱、嘲讽、恶搞等行为;身体欺凌是指通过实际的身体接触或暴力行为对受害者进行伤害和侵犯;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受害者进行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侮辱和伤害。
二、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我国的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校园内的欺凌行为时有发生。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校园欺凌事件导致的学生伤亡事故不在少数,这些事件对受害者及家长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和防范显得十分迫切。
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原因多种多样。
家庭教育不善、家庭环境不和谐往往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在家庭中受到欺凌或暴力的教育,容易在学校内对其他同学进行欺凌行为。
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自尊心较低、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容易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
学校管理和监督不力也是导致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之一。
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防范机制和应对措施,导致了欺凌行为的蔓延。
校园欺凌问题会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和身体困扰,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受害者在受到欺凌后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等极端事件。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系统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校园欺凌不仅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和学校教育质量,甚至会导致一些悲剧事件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我国的学者们开始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校园欺凌是指学校里发生的一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意伤害行为,在我国教育领域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校园欺凌形式多样,包括体罚、言语欺凌、网络欺凌等。
据调查显示,校园欺凌不仅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甚至在高校也有发生,使受害者陷入极度的恐惧和困惑之中。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给受害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是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制定出更科学的应对措施。
1. 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研究有关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和欺凌者的心理特征之上。
研究证实,受欺凌者会因为受到长期的欺凌而导致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而欺凌者多数有攻击性和权力欲望,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他们的心理塑造提出了挑战。
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积极参与。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校园欺凌的学校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学校应加强管理监督,建立起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以期阻止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但是一些学者也指出,现阶段学校管理的不足之处导致了校园欺凌问题无法根本解决。
校园欺凌问题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干预。
一些学者认为,应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建立校园欺凌干预机制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学者们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3篇)

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3篇)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在中国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概述及其成因的分析,为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与表现形式1. 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个体或群体通过言语、肢体、网络等手段,对他人进行持续的、故意的伤害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伴随着权力不平衡,使受害者难以自我保护。
2. 表现形式言语欺凌:包括嘲笑、辱骂、取绰号等。
肢体欺凌:包括殴打、推搡、抢夺财物等。
关系欺凌:包括排挤、孤立、散布谣言等。
网络欺凌: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等方式进行侮辱、威胁。
二、校园欺凌的现状1. 数据统计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报告》,2019年全国共发生校园欺凌事件超过1.5万起,涉及学生人数超过10万人。
这一数据仅是官方统计,实际发生的欺凌事件可能更多。
2. 典型案例案例一:某中学一名学生因长期被同学嘲笑、孤立,最终选择自杀。
案例二:某高校女生因不堪忍受网络暴力,精神崩溃,被迫退学。
三、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1. 个体因素施暴者:性格冲动、缺乏同理心、家庭环境不良等。
受害者:性格内向、缺乏社交技巧、外貌或学习成绩不佳等。
2.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引导。
家庭暴力:家庭环境中的暴力行为可能被孩子模仿。
3. 学校因素管理不善:学校对欺凌行为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机制。
教师忽视:部分教师对欺凌行为视而不见,甚至纵容。
4.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社会对暴力行为的容忍度高,缺乏对欺凌行为的谴责。
媒体影响:部分影视作品和网络内容对暴力行为的美化。
四、校园欺凌的危害1. 对受害者的危害心理健康: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身体健康:外伤、慢性疾病等。
学业影响:成绩下降、辍学等。
2. 对施暴者的危害法律风险:可能面临法律制裁。
人格扭曲:长期欺凌他人可能导致人格扭曲。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校园中进行的各种恶意行为,目的是使受害者感到羞辱和痛苦。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
本文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其定义、类型、原因、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方面。
校园欺凌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直接的身体欺凌,包括殴打、推搡、嘲讽等;二是间接的心理欺凌,包括言语侮辱、传播谣言、排挤等。
校园欺凌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实体性欺凌、言语性欺凌、心理性欺凌和网络欺凌。
校园欺凌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校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受欺凌孩子的性格、外貌等特征;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递;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等。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和肇事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可能受到严重打击,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甚至可能导致自杀。
肇事者可能引发行为问题,对他人和自己的发展产生恶劣影响。
为了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加强学校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倡导公众尊重他人差异和宽容心态;建立健全校园欺凌的监测和处理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目前我国校园欺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方面,年轻人在网络时代更容易受到网络欺凌的伤害;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社会监管不力。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在日益突出,对受害者和肇事者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建立健全的监测和处理机制,是有效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键。
还需要提高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知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氛围,以促进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一个或多个学生有意识地对另外一个学生进行恶意行为,造成后者身体或心理的伤害。
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欺凌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预防与处理等方面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综述。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及类型校园欺凌的定义主要包括:行为有意、反复、造成伤害以及存在权力不平等等特征。
根据欺凌行为的类型,可以将校园欺凌分为以下几种: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关系欺凌、网络欺凌等。
二、校园欺凌的原因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个体因素包括心理健康问题、自尊心低下、攻击倾向等;家庭因素例如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暴力等;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文化、管理机制以及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社会因素包括媒体影响、社会价值观等。
三、校园欺凌的影响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影响严重,包括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学业成绩下降;身体健康问题如头痛、食欲不振等。
欺凌者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犯罪倾向、学业问题等。
校园欺凌还对全校氛围和集体士气产生不良影响。
四、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处理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加强教师教育、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来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欺凌行为,学校应及时地采取措施予以处理,包括教育和帮助欺凌者认识错误、重建受害者的自尊心等。
校园欺凌在我国正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其成因和影响,还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理策略。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校园欺凌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隐患。
本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综述。
介绍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明确了其表现形式和特点。
然后,分析了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和影响,指出了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
接着,探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家庭教育、社会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还探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强调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总结了目前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方法和趋势,并展望了未来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发展,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够有效解决这一严重问题。
【关键词】校园欺凌问题、定义、分类、现状、影响、成因、预防、干预、研究方法、趋势、未来发展、成果、建议1. 引言1.1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者校园环境中,一个或多个人以意图制造伤害、恐惧或伤害他人的行为为目的,对弱势群体或个人进行不断的恶意侵害和打击。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综述,是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趋势进行全面系统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学术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实际调查和统计数据,揭示了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存在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
研究综述不仅可以为学者提供研究思路和方向,也为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通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进而促进学术界和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希望通过研究综述的呈现,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关注,为有效防治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学校或学校周边环境中遭受其他同学或群体的身体、心理或言语上的伤害和侮辱,这种行为造成了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和损害的现象。
校园欺凌问题研究(3篇)

校园欺凌问题研究(3篇)校园欺凌问题研究(一):现状与成因分析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高,校园欺凌问题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校园欺凌的现状1. 定义与分类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一个或多个学生通过言语、肢体、网络等手段,对其他学生进行持续的、恶意的攻击行为。
根据表现形式,校园欺凌可分为以下几类:言语欺凌:包括嘲笑、辱骂、威胁等。
肢体欺凌:包括殴打、推搡、抢夺财物等。
关系欺凌:包括排挤、孤立、散布谣言等。
网络欺凌: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恶意攻击,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
2. 发生率与影响范围根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普遍较高。
例如,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20%的学生曾遭受过校园欺凌;而在我国,据教育部统计,每年约有3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不仅影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还可能引发学业成绩下降、逃学甚至自杀等严重后果。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1. 个体因素性格特点:研究表明,性格内向、自卑、缺乏自信的学生更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
行为特征:一些学生因行为怪异、不合群,容易成为欺凌者的目标。
2.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暴力、忽视、过度溺爱等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攻击性或退缩性人格。
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异等家庭环境问题,可能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增加欺凌行为的发生。
3. 学校因素校园文化:学校对欺凌行为的容忍度高,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容易形成欺凌文化。
教师态度:教师对欺凌行为的忽视或不当处理,可能助长欺凌者的气焰。
4.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社会对暴力行为的容忍度高,媒体对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三、案例分析以某中学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为例,分析其成因和处理过程。
关于校园暴力的研究综述

关于校园暴力的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园暴力案件频繁发生,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
本文阐述了校园暴力的定义,探究了校园暴力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学校、家长、学生等方面提出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在文章的最后从社工角色的角度说明社工在介入学校暴力中力所能及的事情。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有效应对措施社工角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碰撞使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受到了冲击,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校园暴力行为的爆炸式增长。
李克强总理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阻止校园暴力的发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消减欺凌攻击暴力的负面影响,积极培育文明法治友善的正向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平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目前国内对校园暴力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论。
本文采用姚建龙在《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中对校园暴力的界定: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损害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一)家庭教育不当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
通过对施暴者成长轨迹和所处家庭教育环境的分析发现,施暴者的家庭教育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失当,家庭环境恶劣是发生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1.施暴者,往往先是受害者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父母奉行棍棒教育,导致孩子与父母的距离拉大,产生逆反心理,以暴力方式宣泄在他人身上,获取心理上受气与出气的平衡。
或是家庭中本来就有家暴行为,孩子潜移默化地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与宠溺使孩子养成了“小霸王”性格由于教育观念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自身教育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家庭的教育质量,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的父母品行不正、素质低下,影响孩子是非不辨,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一个或多个学生以言语、身体或网络方式对另一个或多个学生进行长时间、连续或重复的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较长期的校园欺凌问题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综述目前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校园欺凌的类型、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从校园欺凌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
言语欺凌是指对受害者进行嘲笑、恶言相向等言语攻击;身体欺凌是指对受害者进行殴打、推搡等身体伤害;网络欺凌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对受害者进行诋毁、人肉搜索等欺凌行为。
这些欺凌行为具有明显的心理和社会学特征,研究者普遍认为,校园欺凌受欺凌者和欺凌者之间的关系、受欺凌者的受虐感知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在个人层面,受欺凌者的个人特征(如外貌、智力等)、行为偏差和自尊心低是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
在家庭层面,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暴力和父母对孩子的忽视或溺爱等不良家庭条件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学校层面,教育系统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班级氛围和学校的纪律管理等因素也会影响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
在社会层面,媒体和社会网络对校园欺凌的宣传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校园欺凌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可能导致抑郁、焦虑、自杀等严重后果。
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受欺凌者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校园欺凌还会对校园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迫使学生辍学或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为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
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校园欺凌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校园欺凌不仅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各界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有效预防和化解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探讨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学生集体活动以及网络空间中,一方以欺凌行为对另一方实施侵害,表现为辱骂、打骂、排挤、孤立、传言、侵犯隐私等。
校园欺凌问题不仅在我国普遍存在,并且趋于严重化。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其中体罚、言语侮辱、关系冷漠等是最常见的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事件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导致学生出现自闭、自卑、焦虑、抑郁和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
校园欺凌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其原因涉及个体心理、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社会氛围等多个方面。
个体心理因素是校园欺凌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因自卑、孤独、情绪不稳定等个体心理问题,容易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家庭教育不良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冷漠,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教育引导,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应对欺凌的能力。
学校管理不善、教师缺乏关爱、社会氛围不健康等因素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
校园欺凌问题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校园欺凌导致受害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长期以往还可能引发自杀等极端事件。
校园欺凌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辍学现象。
校园欺凌问题还会给受害者的家庭和学校带来沉重的负担,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校园中采取各种方式对其他学生进行威胁、恐吓、羞辱或伤害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学校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现状分析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被欺凌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城市学校中的欺凌问题更为突出。
研究表明,男生在身体上欺凌其他同学的比例较高,而女生更多地采用言语和关系上的欺凌方式。
二、原因分析校园欺凌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家庭教养模式的问题是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中缺乏情感交流和教育引导,父母对孩子的过度纵容或暴力行为都容易造成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学校环境的问题也是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
学校管理不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三、影响分析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受欺凌的学生常常表现出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行为。
受欺凌的学生在学习上也容易受到干扰,影响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四、预防与干预措施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供安全和和谐的学习环境。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友善习惯。
家庭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培养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应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加强对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的学校中仍然存在,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这个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权益和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欺凌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化,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经济的发展,同时负面的事件和信息也以幂次方的速度向外扩展。
在这一时间点上,校园欺凌的特点和方式也发生着惊人的变化。
从言语欺凌、行为欺凌到现在所谓的“心灵欺凌”上,其所产生的影响更加的广泛、传播速度也更加的快速。
使得,现如今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后果和代价越来越大,从欺凌行为上升到刑事责任的犯罪。
让更多的家庭无法承受欺凌的后果,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的家庭。
关键词:校园欺凌同伴关系共情能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不断更新和城镇化不断加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在这一特殊的国情下,我国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
其次,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得人们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大量的从网上来获取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影响性需要人们有自我的判断能力
去加以区分。
最后,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短时间就能成为有钱人的例子,使得人们开始不断的在追求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金钱,人们的价值观、金钱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以上的总总变化,校园的欺凌(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
)现象在最近几年被记者频频报出,甚至网上流行着欺凌者把同伴欺凌或校园欺凌的过程,拍成视频上传到网上。
这也使得一些潜在的欺凌者,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同学或同伴之间的矛盾(把欺凌的过程通过vc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上),纷纷模仿视频中的欺凌行为。
这一现象频频发生,也引起相关专业的学者、机构和政府的关注,开始研究这一现象的发生的原因,并开始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
下面将详细的介绍下,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
二.校园欺凌的研究进展
1.校园欺凌发生的时间、?鏊?和对象
校园欺凌多诱发于中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自我认知发展模糊的时期,加之情绪不稳定、性格叛逆,很容易在自我情绪管理失调的情况下走向校园欺凌的
暴力行为中。
校园欺凌不仅给被欺凌者带来了伤害,还给欺凌者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同伴作为最重要的同辈群体,彼此之间的依恋对于他们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校园欺凌的场所,不只是发生在校园里,在校外也时有发生。
2.校园被欺凌者的类型
①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这样性格的对象遇到欺凌时大多不会向他人求助或诉说,自己默默的忍受,这也导致了欺凌者会再次肆无忌惮的对其实施多次的欺凌行为。
②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这也是同伴交往中的被大家忽视的对象。
③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这也是导致同伴之间矛盾的产生,最终发生欺凌的事件。
④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这类人很容易引起其他同伴的嘲讽,在矛盾发生时他们也是处于劣势之下,对欺凌者的行为无所还击。
⑤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当欺凌事件发生时,他们选择默默忍受,就算想向其他人诉说但由于表达不好,不能使其他人明白他诉说的是什么,以至于无法向他人发出求救的信号。
⑥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在与同伴交往中,这类人易于引起其他同伴的不满,导致欺凌事件的发生。
即使事件发生之后向权威者诉说,
但由于他们平时的行为就异常,权威者们也可能不会选择相信他们。
3.校园欺凌的干预
在我国的,干预偏向于通过“共情”的方式来进行预防。
如:组建兴趣小组,开展趣味活动来提升共情能力和加强同伴之间的关系。
从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和了解,来减少校园欺凌的事件的发生。
或者是在学校开展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所带来的后果、让同学们与被欺凌者和欺凌者对话,使其“共情”真实的体会到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痛苦和心理。
了解当被欺凌时,自己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并且避免下一次被欺凌。
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建议
1.研究的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大量运用,校园欺凌的对象已不再只是发生在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的身上。
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十分优越,父母忙于赚钱对于自己子女缺少关爱,但对其用钱十分大方的家庭的孩子们也开始出现心理、行为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对自己同学实施欺凌的行为。
并且他们的欺凌行为更加的肆无忌惮和残忍。
然而这一部分的学生是研究者
还未关注到的,是今后需要多加研究的。
2.干预措施
对于中外校园欺凌的干预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在对于未成年犯罪这一块的处罚是相对薄弱的。
“在我国,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只对八种较为严重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犯的所有罪行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关押于少管所。
其他的则是遣回家,由自己的监护人教育。
这也使得在青少年在学校实施欺凌行为后,大多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家长又大多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使得这些欺凌者会变本加厉的对待被欺凌者,同时,如果被欺凌者的监护人也不是很在意这种事的话,被欺凌者会更加的沉默。
最终,可能在欺凌的过程中良成大祸,如;欺凌过程中被欺凌者死亡后被欺凌者忍受不了后失手杀死欺凌者等等。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一切也都于事无补了。
所以,我国的法律应该思考当青少年的这些行为出现时,家长、学校和社会相关组织应当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把家长和学校的相关责任写进法律条例中,以此减少青少年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佳,马巧玲.同伴依恋路径下的校园欺凌干预[J].教学与管理,2017(10):29-32.
[2]王新宇. 对我国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新认识[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6(3):26-28.
[3]庹丽珍.日本校园欺凌的新特点及原因探析[J].新丝路旬刊,2016(6):84-84.
[4]马焕灵,杨婕.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理念、路径与内容[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1):21-27.
[15]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80-83.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