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辨证论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第4版)PPT课件 第六章 脾系病证

中医儿科学(第4版)PPT课件 第六章 脾系病证
体征
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辅助检查
微量锌元素含量的检测等。
厌食的鉴别诊断
积滞
有伤乳伤食病史,除不思乳食外,伴有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酸臭 等乳食停聚,积而不消,气滞不行之症。
疰夏
为季节性疾病,具有“春夏剧秋冬瘥”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除食欲不 振外,同时可见精神倦怠、大便不调,或有发热等症。
病因病机
乳食积滞
感受外邪
胃失和降

胃中积热

脾胃虚寒
胃气上逆
暴受惊恐
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
呕吐的诊断要点
症状
以呕吐为主症
体征
上腹胀满、压痛。呕吐严重者,可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皮肤干瘪、囟 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等。
呕吐的鉴别角溢出。多因哺乳过量或过急所致。 以正确的方法哺乳,即可好转。
病位与基本病机
泄泻病位主要在脾胃,脾虚湿困是其基本病机。
示意图
内伤乳食 感受外邪 脾胃虚弱 脾肾阳虚
脾虚湿困
泄泻
泄泻的病因病机
变证的发生
泄泻无度 久泻不止 迁延日久
伤阴耗气 阴竭阳脱 脾虚肝旺 气血不足
慢惊风 疳证
泄泻的诊断要点
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便质稀溏呈水样或蛋花汤样)。
体征
体温升高,神萎烦躁、皮肤干瘪,囟门、目眶下陷,啼哭少泪,口唇樱 红,腹胀,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
要求
根据上述病案,请提出诊断(病名及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及 煎服法。
病案分析(泄泻)
分析
诊断:泄泻 证型:脾虚泻 证候分析:患儿以腹泻,大便稀溏,日泻4~5次为主要表现,故诊断为泄 泻。腹泻月余,时轻时重,反复不愈,吃肉食少许后,腹泻即刻发作,此 乃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之征;不思饮食,食后作泻,腹胀喜按, 面色萎黄,睡时露睛,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皆脾胃虚弱之候。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甘草3g,薏苡仁15g,焦三仙各 10g,砂仁5g(另包后下),山药15g,桔梗5g,木香10g,煨葛根10g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
15
(二)病因病机
1、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为感受腮腺炎时邪,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 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2、变证的病机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度炽盛,邪盛 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 昏迷、抽搐等症,此为邪陷心肝变证。足厥阴之脉循 少腹、络阴器,若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 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
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 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瘙痒感, 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有压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 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 表,牛蒡子疏风清热,与桔梗、甘草配伍清利咽喉、 宣肺止咳,荆芥、薄荷、豆豉发汗解表、透疹祛邪, 使邪热由肌表而去。
2.好发季节、年龄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 年龄皆可发病,但以6~9岁儿童最多见。
11
㈡病因病机
1.病因
水痘的病因为外感水痘时邪,部位主要在肺脾两经。
2.病机
水痘时邪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脾。时邪袭肺,且与 内湿相搏,而出现发热、流涕、水痘布露等症。
12
㈢辨证论治
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麻疹
幼儿急疹
风疹
猩红热
潜伏期 初期症状 出疹与发热的关系 特殊体征 皮疹特点
血常规检查
6~12天 发热、咳嗽、流涕、 泪水汪汪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发热更高
麻疹粘膜斑
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 发际→额面、颈部→ 躯干四肢,3天左右 出齐。疹退后遗留棕 色色素斑、糠麸样脱 屑
性乙型脑炎时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高热、昏迷、 抽搐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中医学暑温范 畴。 2、好发季节、病情及预后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7~9月的盛夏时节。10岁以下小 儿容易发生,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本病发病急骤,传遍迅速, 在病程中容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危象,急需抢救。重症病 例常留下后遗症。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推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 苗接种,本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已少见本病的大规模流行, 临床多见散发病例,发病后亦以轻症较为多见。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力。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  PPT课件
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 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 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 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 则生,急则死”。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 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 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 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朱丹溪著《幼科
全书》,对麻疹理论的阐述甚详,具有不少创见,对
“麻疹合并肺炎”症状病机他形容为“胸高气促肺家
炎”,符合临床实际。
医学课件
19
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书》3卷、 《活幼口议》20卷。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 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 丸治疗胎怯,并对多种儿科疾病证候分类治法作 了详尽的论述,如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 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 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今。
他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 〔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 创134方,其中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 汤剂6方、外用7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 所习用。
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
医学课件
16
北宋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 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 斑疹备急方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 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 著之始。
医学课件
4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 北朝~隋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 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西医执业医师儿科学辨证论治

中西医执业医师儿科学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辨证论治一、新生儿黄疸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新生儿硬肿症中医辨证论治1.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一)主证1.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3.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4.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兼证1.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3.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四、小儿肺炎中医辨证论治(一)常证1.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4.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5.阴虚肺热证---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证---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二)变证1.心阳虚衰证---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2.邪陷厥阴证---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五、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1.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证---治法:扶正固表,调和营卫;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中医儿科辨证论治

中医儿科辨证论治
脾虚夹积
腹胀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治疗宜健 脾消食、和胃止泻,常用健脾丸加减。
夜啼的辨证论治
心火上炎
夜啼时哭时止,心烦不安,面赤唇红,口干喜饮,舌尖红苔薄黄。治疗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常用导赤散加 减。
脾虚气弱
夜啼声低微无力,时作时止,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舌质淡苔薄白。治疗宜健脾益气、安神定志,常用归脾汤 加减。
现代发展与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创新发展,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为儿科 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
1
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认为小儿体质属纯阳之体,生长发 育迅速,易虚易实,阴阳失调易导致疾 病。五行理论则用于解释脏腑间的相互 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
2
脏腑经络理论
强调脏腑功能的重要性,特别是脾胃功 能,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经络理论则用于指导针灸、推拿等 治疗方法。
哮喘原则,针对不同病症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药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病症配制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中药治疗对于小儿肺炎、感冒、腹泻等常见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中药治疗还可以调理身体,增 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03
中医儿科常用疗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详细描述
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 ,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 灸治疗对于小儿发热、咳嗽、腹泻等常见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
推拿疗法
总结词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f其他
3、病理特点 a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b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第四节 儿科四诊特点
一、 概述 四诊合参,重视望诊。 二、望诊 1望神色 2望形态 囟门闭合过早 头小 五迟证 解颅
畸形
囟门宽大,当闭不闭 前囟宽大,目睛下垂
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
3审苗窍
婴幼儿泄泻阴伤
口: a 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猩红热 b 口腔破溃糜烂—口疮 c 口内白屑成片—鹅口疮
a 发热3-4天出疹,疹形细小,状如麻粒,口腔出现麻疹 粘膜斑—麻疹
b 低热出疹,色淡红,出没较快—风痧
c 热退疹出,玫瑰红色—奶麻
d 壮热,肤布疹点,舌绛如草莓—丹痧 e 斑丘疹大小不一,瘙痒难忍—瘾疹
f 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水液色清—水痘
g 大疱疹,疱液浑浊,疱壁薄,流出脓水—脓疱疮
4、二便 母乳喂养正常大便: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 日行三次 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内伤乳食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苦闹—肠套叠 5、指纹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风关、气关、命关 三、闻诊 1 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急喉风 2咳声嘶哑如犬吠,白喉、急喉风
3、囟门 前囟:12-18月闭合 后囟:出生时、2-4月 4、头围
出生时33-34cm,前三个月后九个月各增长 6cm, 1周为46cm,2周为48cm,5周为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5、胸围
新生儿 32cm , 1 岁 44cm ,接近头围, 2 岁后渐大于 头围,其差数为岁数减1。 6、乳牙 4-10月 始出,2-2.5岁出齐,6岁出恒牙
பைடு நூலகம்
四、辨证论治 1以温阳散寒,活血化 瘀为治疗原则 2分证论治 a 阳气虚衰 参附汤 b 寒凝血涩 当归四逆汤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小儿脾胃功能。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消食化积、调理脾 胃为主,常用疳积散、理中丸
等中成药治疗。
04
中医儿科保健与预防
小儿体质特点与养生原则
小儿体质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有生长迅速、生机旺盛、发育不完善的特点。同时 ,小儿也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生理特点。
养生原则
应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注重调理脾胃、调和气血、养心安神、培补元气等,促 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鼻塞、流涕为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
注意小儿生活环境的适宜,避免 寒邪侵袭,合理饮食,增强小儿 体质,提高抵抗力。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为 主,常用银翘解毒片、感冒清热颗 粒等中成药治疗。
小儿泄泻
疾病特点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以大 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 样、带有黏液为特征,多由感 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
近代中医儿科的进展
近代中医儿科在挖掘传统医学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中医儿科学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学注重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了中医儿科的现代化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医儿科学的学科性质
要点一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
要点二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 的一门临床学科。
小儿各年龄阶段的保健重点
胎儿期保健
重视孕妇的营养和健康,避免过度 劳累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期保健
保持婴儿皮肤清洁,注意脐带护理 ,合理喂养,预防感染。
婴儿期保健

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防治ppt课件

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防治ppt课件

可编辑ppt
8
如何预防小儿感冒
怎么办?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家长给孩子做宽松 舒适的睡袋。这样就不用担心孩子睡觉时因蹬 被子而着凉啦。
2. “若要小儿安,耐得三分饥与寒”。现在家 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给孩子穿的过多过暖, 加之小儿天性好动,容易引起出汗。若遇到冷 风一吹,寒邪易从汗孔侵入人体,从而导致小 儿感冒。故古人认为小儿穿衣不宜过暖。这与 我们常讲的“春捂秋冻”的道理有相似之处。
咳等,家长则不必紧张,可先通过食疗按摩等方 法治疗。若症状不缓解,可再到医院就诊。
可编辑ppt
15
咳嗽--咳嗽分型
可编辑ppt
16
二、咳嗽食疗方
下面介绍几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几种食疗方法: 风寒咳嗽: 1.生姜+红糖+大蒜,小火煮5~10分钟即可。(大
蒜要3~5瓣即可) 2.蒸大蒜水:取 3~5瓣大蒜,拍碎,放入碗中,加
可编辑ppt
9
如何预防小儿感冒
3. “若要身体好,夜间莫吃饱。”很多家长朋友,都 十分疼爱自己的宝宝,特别是爷爷奶奶,见到孙子孙 女特别亲。总是给孩子吃最好的,最有营养的。特别 是晚饭,做的特别丰盛,让孩子吃的饱饱的。年轻的 家长朋友又让宝宝睡前喝杯牛奶,认为能促进孩子的 生长发育,这种心情无可厚非,但这种做法却极不恰 当。因为长时间这样喂养,脾胃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 它如何受得了?它是要罢工的。中医认为易引起小儿 食积内停,日久郁而化热,形成脾胃积热。古人云: “没有内伤积食,不得外感风寒。”脾胃积热是引起 感冒的内因,而受凉是引起感冒的外因。
南京同仁堂国医馆有限公司 首席中医官
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主治中医师
可编辑ppt
1
提纲
一、感冒 二、咳嗽 三、腹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
清代医家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 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这里的“阴”,指机体的 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 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指幼嫩而 未曾成熟。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 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 吴鞠通的稚阴稚阳理论,从阴阳学说方面进一步阐明了小 儿时期的机体,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 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生 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中医儿科学辨证论治
一、小儿生理的基本特点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 一 ) 脏 腑 娇 嫩 , 形 气 未 充 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攻伐;嫩,指 柔弱;形,指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指 各种生理功能;充,指充实旺盛。脏腑娇嫩பைடு நூலகம்形气未充, 是概括地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 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脏腑柔弱,对病邪侵 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如小儿与成人相 比易于感受风寒或风热邪气,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 等症;又如小儿使用攻伐之品,与成人相比用量小、禁忌 多。小儿形、气均未充盛,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还不能完 全表达,如小儿的语言能力、行为能力都较成人为差,生 殖 能 力 至 青 春 期 后 才 能 逐 步 具 备 等 。




引起小儿发病的病因与成人大致相同,由于 小儿具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因而小儿对不同病因 为病的情况和易感程度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小 儿病因,以外感、食伤和先天因素居多,先天因 素是儿科特有的病因,情志、意外和其他因素也 值得注意。在小儿自身的群体中,不同年龄对不 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也不同,如年龄越小对六淫邪 气的易感程度越高,年龄越小因乳食而伤的情况 越 多 等 。
1.小儿发病容易,突出表现在肺、脾、肾系疾病及传 染 病 方 面 。 肺常不足:小儿肺脏娇嫩,肺气宣发功能尚不健全, 腠理开阖、固表抗邪的功能较弱;肺主呼吸,主一身之气, 小儿之肺气肃降功能尚不完善,“治节”一身之气的功能 未健;小儿冷暖不知自调,又有家长护养失宜,使小儿易 于感受外邪。因此,六淫外邪,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 从皮毛而入,均易先犯于肺,引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 哮喘等肺系病证。
肺 常 不 足 、 脾 常 不 足 、 肾 常 虚
小儿为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 虚实的迅速转化方面,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 病 理 表 现 特 点 。 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 邪气盛衰状况。小儿患病,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 势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 正 气 被 损 的 虚 证 或 虚 实 相 兼 之 证 。 寒热主要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证候属性。由 于小儿 “ 稚阴未长 ” ,故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 热证;又由于小儿 “ 稚阳未充 ” ,故易见阳气虚 衰,表现为寒证。
肺系疾病成为儿科发病率最高一类疾病。 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 而易于因家长喂养不当、小儿饮食失节,出现受纳、腐熟、 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小儿之体处于快速的生长发 育阶段,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需为小儿迅速长 养提供物质基础。小儿脾胃的功能状态与小儿快速生长发 育的需求常常不相适应,故而由于乳食失节、食物不洁、 脾运失健等因素导致的呕吐、泄泻、腹痛、积滞、厌食等 脾系病证常见。发病率在儿科仅次于肺系病证而居第二位。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为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 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方面。
2.小儿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也较 成 人 为 大 。 小儿感冒、咳嗽、泄泻等病证多数发病快好转也快, 小儿哮喘、癫痫、阴水等病证虽病情缠绵但其预后较成人 相对为好。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所说: “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 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对于儿科的 轻病浅证固然要有信心,即使是重病顽证也不要轻易气馁, 要充分应用各种治疗手段,调动小儿机体自身的抗病康复 功能,去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 ) 脏 气 清 灵 , 易 趋 康 复 与成人相比,小儿的机体生机蓬勃,脏腑之气清灵,随拨随应, 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并且小儿宿疾较少,病情相对单纯。因而,小 儿为病虽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但一般说来,病情好转的 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也较成人为大 。
二、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 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
一、小儿病理的基本特点
( 一 ) 发 病 容 易 , 传 变 迅 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年 龄越小,脏腑娇嫩的表现就越突出。正是由于小儿机体的 这种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生理特点,形成了小儿的御邪 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出现病情多 变而迅速传变的特点。小儿发病容易,突出表现在肺、脾、 肾系疾病及传染病方面。
小儿的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 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 小儿出生后肺脏、脾脏、肾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更 是因为小儿不仅与成人一样,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而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必须满足这一特殊的需求。所以, 小儿对肾气生发、脾气运化、肺气宣发的功能状况要求更 高。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肾、 脾、肺气之不足,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 特点。胎儿的致病因素。遗传病因是小儿先天因素中的主 要病因,父母的基因缺陷可导致小儿先天畸形、生理缺陷 或 代 谢 异 常 等 。

二 ) 生 机 蓬 勃 , 发 育 迅 速 小儿的机体,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功 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如小儿的身长、 胸围、头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小儿的思维、语言、 动作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迅速地提高。小儿的年龄越小, 这种蓬勃的生机、迅速的生长发育就越明显。 《颅囟经》“ 凡孩子3 岁以下,呼为纯阳 ” 概括了小 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