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案49469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道、弟子规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2. 《三字经》:学习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千字文》: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论语》:学习孔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学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道德行为: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评价他们践行国学经典的实际情况。
4. 学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学期国学经典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弟子规》的学习,了解孝道和弟子规的基本内容。
2. 第3-4周:《三字经》的学习,掌握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等知识。
3. 第5-6周:《百家姓》的学习,认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4. 第7-8周:《千字文》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单元“诗词中的自然美”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三首古诗的学习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难点:古诗中的意境与修辞手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生平事迹,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味。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外两首古诗的意境与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三首古诗中所体现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国学经典诵读——诗词中的自然美2. 内容:《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意境:月夜、湖光山色、秋日山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七、作业设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教案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内容教学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教学目标:1. 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1. 掌握国学经典的核心思想和要点。
2. 学会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的原文。
教学难点:1. 解读国学经典中的深层思想。
2. 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并应用国学经典的观点和原则。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国学经典的背景、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核心要点。
2. 引导法: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导读和解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
3. 互动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国学经典的名句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国学经典的背景、内容和思想,并解读其中的关键概念和观点。
3.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国学经典的一些经典问题和争议点。
4.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与国学经典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5. 课堂演练:安排学生上台演绎国学经典中的经典场景或对话,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价:1. 书面评价:布置一份关于国学经典的问答题,检验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掌握程度。
2. 口头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实际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将国学经典的思想和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1. 电子教学板:用于展示国学经典的名句和思想。
2. 文本教材:提供国学经典的原文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和阅读。
3. 图书馆资源:提供相关的国学经典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学习。
六、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思想,并学会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的原文。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论语》中的智慧如何应用于实际。
3.例题讲解(15分钟)
讲解一道运用《论语》智慧解决问题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4.随堂练习(10分钟)
设计一些与《论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论语》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和层次性。掌握经典语句及其含义是基础目标,应用智慧解决生活问题是中级目标,而提升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这三项目标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国学教育的整体框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教学难点在于语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应用,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准备充分的教学案例。重点是经典语句的道德教育意义,这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关键。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教材第三章《论语》部分,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和思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及其含义,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四、情景导入
1.利用故事、情景剧等手段,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结合现实生活,以身边的事例引入国学经典,使学生感受到国学的实用性。
语文国学经典教案
语文国学经典教案教案标题:《传承中华文化,感悟国学经典》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精髓。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适合学生年级的国学经典教材,如《论语》、《诗经》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具:黑板、彩笔、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5分钟):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国学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3. 集体阅读(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集体阅读选定的国学经典篇章,重点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探讨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5. 个人思考(10分钟):要求学生就所学的国学经典篇章进行个人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学生展示(15分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写的感悟或体会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交流。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
五、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其他国学经典,拓宽学生的国学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3. 鼓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程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态度。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国学经典》。
本课主要学习《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学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2. 能够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难点: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三字经》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
然后向学生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及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设计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5分钟)7. 布置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将课堂上学习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一篇关于这一章节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答案: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写一篇关于“人之初,性本善。
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教案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为了传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国学经典,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掌握国学经典的重要著作和作者;3. 了解国学经典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精神的重要影响;4.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1 国学经典的定义1.2 国学经典的分类和特点2. 国学经典的重要著作和作者2.1 《论语》- 孔子2.2 《大学》- 孔子2.3 《中庸》- 孔子2.4 《诗经》- 神农2.5 《周易》- 周公解梦3. 国学经典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精神的重要影响3.1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3.2 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3.3 彰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智慧4. 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和途径4.1 阅读原著4.2 学习经典诵读4.3 参与相关活动和讲座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内容:按照上述教学内容依次进行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讨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内涵。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探讨国学经典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国学经典,并完成相关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认知能力评价:进行小测验或写作任务,评估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习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态度和文化自信程度的变化。
七、延伸拓展1. 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相关的科研探索,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和能力。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诸子百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四部分节选,每部分精选五篇代表性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文言文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代表性文章的解读与诵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辅助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诸子百家相关的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详细解读四家学派的代表性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篇代表性文章,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理解文章内涵。
4. 随堂练习(15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
5. 诵读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四家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 代表性文章:《论语》、《孟子》、《庄子》、《墨子》3. 重点词汇及句子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一篇你喜欢的四家学派的文章,进行朗读并录音。
2. 答案:(1)录音文件。
(2)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学习是否勤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了解其他学派的思想。
(2)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针对四家学派的思想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国学教案(中段)完整板
最新国学经典教案(中段)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贤、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篇目,理解其含义并应用于日常生活。
2. 《三字经》:学习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等篇目,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 《百家姓》:学习姓氏的起源、演变和流传,增强对家族文化的认识。
4. 《千字文》:学习字词、句式、修辞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应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4. 实践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
2. 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每学期安排16周,每周1次课,每次课2小时。
2. 第一阶段(前4周):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
3. 第二阶段(第5-8周):学习《百家姓》和《千字文》。
4. 第三阶段(第9-12周):学习《论语》。
5. 第四阶段(第13-16周):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进行实践训练。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著作。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文化常识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学术资料、案例分析等,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国学经典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每篇经典的内容、含义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享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应用。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3、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意义:第一,在一个崇尚物利、冷落读书的时代,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高贵。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显示出高远的文化眼光和对国家文化教育的责任心,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表敬意的高贵!第二,在一个文化碰撞、五色杂陈的文化格局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坚守。
倡导并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实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缘于对煌煌五千年文化的敬仰与挚爱!第三,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倡导国学经典诵读,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弘扬。
在语文教学生态之下倡导国学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陶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
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回归与弘扬,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读读经典,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就不单单是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了,用雅言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雕塑的尽职尽责!愿和大家一起去努力做好,传承经典,润物无声。
国学经典诵读第一讲:孝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
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
如果一个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仁爱篇”,详细内容包括《大学》、《中庸》两部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着重解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仁爱”这一国学核心概念,学会关爱他人,提升道德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仁爱”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以及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仁爱”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a. 解读《大学》中“仁者爱人”的论述,分析“仁爱”的内涵。
b. 解读《中庸》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述,探讨如何践行“仁爱”。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仁爱”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仁爱”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仁爱篇2. 内容:a. 《大学》仁者爱人b. 《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仁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仁爱”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
2. 答案要点:a. 理解“仁爱”的内涵,明确“仁者爱人”的意义。
b. 从自身做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传播“仁爱”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仁爱”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国学经典诵读》第一单元“儒家经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理解其含义。
2. 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3.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提高诵读能力。
难点:理解经典语句的内涵,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论语》诵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韵味。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10分钟)教师板书《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对每个语句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同时,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经典语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诵读和解答。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篇与《论语》相关的文章,进行示范性诵读和讲解。
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5.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一经典语句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论语》经典语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七、作业设计1. 请背诵本节课学习的《论语》经典语句。
2. 请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感悟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论语》经典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内涵,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论语》等其他国学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国学文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诸子百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四部分节选,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孟子》、《庄子》、《老子》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四部分节选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辅助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诸子百家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四部分节选。
(2)分析节选中的难点、重点,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3)讲解四部分节选的哲学道理,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运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国学经典诵读》——诸子百家2. 内容:(1)四部分节选名称(2)主要哲学道理(3)文言文阅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四部分节选。
(2)分析四部分节选的哲学道理,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1)学生熟读节选内容,教师检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道德经》、《庄子》等原著,深入了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熟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背景。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3. 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国学经典的意义。
教学准备:1. 国学经典教材和相关资料。
2.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
3. 合适的教学活动和游戏。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国学经典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了解他们对国学的了解和期望。
Step 2: 国学经典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几部国学经典的背景和内容,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 朗读练习(15分钟)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然后让学生跟读。
可以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Step 4: 理解与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为什么要诵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Step 5: 创作活动(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段国学经典,进行改编或创作。
可以让他们将经典内容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成小故事、诗歌或歌曲等形式。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
Step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可以邀请学生表演他们的创作作品,展示他们的成果。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背诵一段国学经典、写一篇关于国学经典的感想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相关的国学经典展览或活动,加深对国学的理解和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自信心。
国学经典小学中段教案
国学经典小学中段教案标题:《经典国学——小学中段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经典国学,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系统了解国学经典的核心内容及其内涵,如《论语》、《诗经》、《三字经》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难点:1. 融入经典国学教材,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2. 如何运用互动性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小学中段学生的经典国学教材,确保内容浅显易懂。
2. 配置多媒体设备,以便于播放相关音频、视频和图像。
3. 准备与国学相关的活动,如互动游戏、朗读比赛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幅有关国学经典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和认识。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性。
- 分别介绍《论语》、《诗经》和《三字经》的简要内容和特点。
- 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阅读与表达(20分钟)- 选择经典国学文本,要求学生个别或小组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故事、道理或人物形象。
- 引导学生就所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 互动活动(15分钟)- 进行互动游戏,如“猜谜语”、“填空”等,巩固学生对经典国学的理解。
- 安排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共同朗读所选经典句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延伸(10分钟)- 总结今天学习了哪些国学经典、它们的特点和故事。
-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国学经典,发现更多宝藏。
教学建议:1. 创设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浓厚兴趣。
2. 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敏锐度。
3. 建议老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标题: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技巧和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使其能够融入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理解并掌握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内容、背景等方面。
3.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包括正确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合理的停顿等。
4.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促进他们对国学经典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观赏。
5.鼓励学生参与诵读活动,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展示自我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背景,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准确掌握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内容和历史背景等。
3.通过训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课本或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3.幻灯片或课件:包含经典诵读内容的文字材料和相关图片。
4.录音设备:提前录制好的优秀篇章的音频。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国学经典的好奇心。
2.知识输入(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国学经典的定义、背景和历史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3.重点篇章解析(15分钟)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经典诵读篇目,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分析。
包括篇章的结构、内容的文化内涵、作者的背景等方面。
4.诵读实践(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选择适合的经典诵读篇目。
每个小组选择一篇经典诵读,并通过合作训练,准备进行小组内的朗读表演。
5.集体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经典诵读的展示,鼓励学生表现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评价。
通过集体展示,增加学生对经典文化的了解,加深其对国学的认同感。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主题:了解和诵读中国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诵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敬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和熟悉中国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诵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敬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本《国学经典》。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国学经典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他们对中国国学经典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二、讲解(30分钟)1.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对中国国学经典的概念进行讲解,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对每一本经典作品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突出其价值和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经典作品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从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三、朗读和诵读(40分钟)1.分发课本《国学经典》,指导学生根据指定章节进行朗读和诵读。
2.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诵读练习,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重音等技巧。
3.分组进行小组朗读和诵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诵读水平。
四、讨论(3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什么要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学习。
2.鼓励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认同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五、总结和反思(15分钟)1.综合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中国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内容。
2.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总结,思考自己对中国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精选章节的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尊重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论语》中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经典语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论语》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内容。
2. 讲解经典语句(15分钟):详细解读《学而篇》和《为政篇》中的经典语句,分析其含义。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举例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运用。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经典诵读2. 内容:《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政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经典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引导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字面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其内涵。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经典语句的现实意义,提高道德修养。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1. 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能产生共鸣。
2. 情景应具有代表性,能够涵盖经典语句的核心意义。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教案篇一《弟子规》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学内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看故事、听故事,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三、教学难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谁来背背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
(二)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兄道友,弟道恭(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不想看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
(2).谁来说说哥哥为什么要让孔融先拿(3).那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4).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5).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说)3、学习“兄弟睦,孝在中”(1).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像不像一支箭,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如果是一把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2).读《兄弟折箭》的故事。
(3).从故事中你知道了母亲为什么吃不下饭呢经过折箭这件事,后来这些兄弟有没有团结和睦呢看着和睦相处的几个弟兄,这时如果你是母亲你心情怎样会觉得这几个儿子怎样(4).是呀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呀。
这就是——4、学习“财物轻,怨何生”(1).我们再看《兄弟折箭》这个故事,几个兄弟因为什么差点打起来呀得到那只鹿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他们不去争那只鹿还会打起来吗(2).把财物看轻,不去争,不去抢,就不会打起来,就不会产生怨恨。
这就是——5、学习“言语忍,忿自泯”(1).学了这么久同学们也累了,老师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再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看《将相和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第1课《弟子规》总叙学习目标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弟子规》音频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仪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入则孝”之“父母呼”学习目标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音频教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延伸: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同学呼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仪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业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收拾餐桌。
第3课“入则孝”之“冬则温”学习目标1、复习“父母呼”。
2、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
3、了解意思,进一步理解怎样才是“孝”。
4、能在生活中实践。
重点会读、会背。
进一步理解“孝”。
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具准备播放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父母呼”。
2、是否帮父母收拾餐桌。
二、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1、听泛读“入则孝”之“冬则温”。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
“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
孝敬父母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关心父母的起居生活开始。
讲“黄香”的故事: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很早过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夏天天气非常热,他每天都给父亲扇枕席,以便让父亲安歇;冬天非常寒冷,为了让父亲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
九岁的孩子能懂得这样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扩上书朝廷申报,批准孝廉,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
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我们都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2、“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这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
“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
3、“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出门一定要告诉双亲。
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你出门时一定要向告诉父母到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
“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四、拓展:行孝是每个人的责任,是天下所有做儿女应做的事情。
同学们,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很辛苦啊。
你们想不想孝敬一下为你辛苦为你操劳的父母呢?设想一下:今天放学回家,你看到父母工作了一天非常劳累,你想怎样孝顺你们的父母呢?五、作业1、背诵“冬则温”。
2、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
第4课“入则孝”之“事虽小”学习目标1、复习“冬则温”。
2、学习“事虽小”。
3、理解“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4、能在生活中实践。
重点理解“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难点理解意义。
教具准备播放器、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
2、昨天为父母做的什么事情。
二、学习“入则孝”之“事虽小”1、听泛读“入则孝”之“事虽小”。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理解“事虽小”。
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该怎样做?“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
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
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
比如说,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不在黑板上乱涂乱画,这样的事虽小,也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了。
三国时的刘备教育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道理。
2、理解“物虽小”。
什么样的东西是小东西?铅笔、橡皮……不能私自藏起来。
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
拓展:捡到小的物品应该怎样做?借用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学生讨论。
四、讲故事:陶母封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
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五、作业1、背诵“事虽小”。
2、给爸爸妈妈洗袜子第5课“入则孝”之“亲所好”学习目标1、复习“事虽小”。
2、学习“亲所好”。
重点1、理解意思,启发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
2、能在生活中实践。
会读、会背难点理解意义,辨别是非。
教具准备播放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背诵“事虽小”。
2、给父母洗袜子了吗?怎样洗的?父母说了什么?二、学习“入则孝”之“亲所好”1、听泛读“入则孝”之“亲所好”。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