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

合集下载

2014-12-19-文征明书法《琵琶行》全篇

2014-12-19-文征明书法《琵琶行》全篇

文征明书法《琵琶行》全篇2014年12月19日文徵明行书《琵琶行》之二,书于88岁。

现藏湖南博物馆。

关于文征明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

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关于《琵琶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

吟。

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白居易《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凡六百一十六言。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遒劲典雅——文徵明行书《醉翁亭记》欣赏

遒劲典雅——文徵明行书《醉翁亭记》欣赏

遒劲典雅——文徵明行书《醉翁亭记》欣赏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于庆历六年创作出一篇优美的散文《醉翁亭记》。

此文深受历代文人喜爱,被后人广为传颂。

明代,著名书家文征明曾多次挥毫书写《醉翁亭记》一文,其中以其小楷《醉翁亭记》和大字行书《醉翁亭记》最为珍贵。

这件现存于沈阳故宫博物馆的大字行书《醉翁亭记》,书于嘉靖十六年,时年书家年近古稀,正值其艺术创作之盛年。

这一长卷墨迹,气势宏大,字迹遒劲典雅,其规格纵达四十七厘米,横一千五百匣米,曾经清内府收藏,是国家级一级文物,亦是沈阳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来源:《文徵明书醉翁亭记》,孙宝文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征明行书《且适园后记》

文征明行书《且适园后记》

上海谈君元珍筑室龙浦之上,辟隙地为园,陂鱼养花,杂植松竹,因面势为亭榭。

日与名流胜士游衍其中,意
佚以夷,悠
然自适。

时君已录于有司,需仕未及,因题其园
曰:且适。

自为之记其言,若曰:人莫不有所适也。

彼适以人而吾适以天,天不吾与,而靳我以适,吾斯
自适而安焉。


为出于天,自
不得客心其间矣,惟无所客心。

是以情融意舒随在而足,所谓无适而不自得也。

昔之人有适于锻者矣,傲倪物表,举天下之物莫能夺
其志;有适于
酒者矣,幕天席地,举天下之人莫能当其意。

意之所适,终身不反,可谓得其所适矣。

然议者谓是矫物自藏,非皆出于性真也。

陶靖节无
仕,则仕不可,则委而去之,性不屑。

贵人或中路邀之则座之饮,至于引足受偻叩门乞食,执物夷易,曾无恡情其适,真适也。

充是类也,离圣人所谓可以仕则仕
可以正则
正不大相远矣也。

夫其始也行正,去来与时
推移而已,而卒之为圣矣。

之归道,固无乎不在也。

谈君不
以绝物为高,而以性真自力,其知道哉,其知
自力,其知道哉,其知道哉!嘉靖十九年庚子八月既望,长洲文徵明书于玉兰堂之南荣。

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高清欣赏,行云流水,笔法犀利,真书法也

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高清欣赏,行云流水,笔法犀利,真书法也

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高清欣赏,行云流水,笔法犀利,真书法也前言:申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文征明书法特征介绍:文征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

文征明的小楷造诣最高。

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文征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

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

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

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

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文征明,行书《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原文品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文征明书法长卷欣赏《万岁山》释文

文征明书法长卷欣赏《万岁山》释文

文征明书法长卷欣赏《万岁山》释文《万岁山》是中国明代文征明的一幅书法长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万岁山》进行详细的欣赏和释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幅杰作。

首先,让我们先对《万岁山》进行整体的欣赏。

这幅书法长卷采用了横幅的形式,纵贯了整个卷面。

它以一种简约而富有力量感的笔墨,勾勒出了雄浑壮观的山峦景色。

墨色淋漓,气势磅礴,每一笔都流露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长卷以纵横交错的笔法展现山势的起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美感。

在欣赏《万岁山》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其释文进行研读,以充分理解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万岁山》的释文大致如下:(以下为具体《万岁山》释文,篇幅较长,敬请查看附件)通过对《万岁山》的释文仔细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征明在书法创作中的细腻入微和独特见解。

他以雄浑的笔墨描绘出山峦的壮美景色,同时又通过细腻的笔法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他注重墨色的层次感和流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除了墨色的运用,文征明在《万岁山》中还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笔法和风格。

他运用虚实、顿挫、断续等各种手法,使得山峦的线条更显丰满和饱满。

整幅作品充满了动感和生气,给人以活力和静谧相结合的美感。

总结起来,《万岁山》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书法长卷。

它展现了文征明卓越的书法技艺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通过对其释文的研读,我们更能深入理解和欣赏这幅杰作。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万岁山》中汲取一些灵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用心去欣赏和保护它。

末尾附图《万岁山》。

文徵明书法欣赏

文徵明书法欣赏

文徵明书法欣赏文徵明书法欣赏行书七言诗立轴绢本估价:Y 380,000 至Y 480,000款识:徵明。

钤印:征仲(朱文)、玉磬山房(白文)鉴藏印:毕氏家藏(朱文)录文:传呼曲苍使君来,树底柴门懒自开。

老病迂疏非傲客,直愁车马破苍苔。

行书“鹤林玉露语” 立轴估价:Y 220,000 至Y 280,000钤印:文徵明印(白文)鉴藏印:侯宫严群铭心之品(朱文)录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吾家深山之中,每喜夏日之交,苍藓盈落花满庭。

门无剥硺,松影参差,禽群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枯枝煮苦茗啜之。

随意读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散篇。

……无事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徵明。

说明:△吴家题诗堂。

钤印:玉题(朱文)△严群题签。

钤印:严(白文)、群(朱文)小楷琴赋册页(十二开)估价:Y 1,200,000 至Y 2,000,000款识:嘉靖二十二年岁在癸卯十月六日,时天气盛寒,积雪数尺。

窗下漫书琴赋,余老眼昏朦,无足观者。

徵明时年七十又四。

钤印:停云(朱文)、悟言室印(白文)、文徵明印(白文)衡山(朱文)录文:琴赋(文略)。

说明:△周天球跋。

步月题签。

隶书千字文手卷绢本估价:Y 100,000 至Y 200,000小楷南华经册页(十五开)估价:Y 12,000,000 至Y 18,000,000款识:嘉靖壬辰七月上浣,长洲文徵明书于停云馆。

钤印:徵明(朱文)、停云主(白文)题跋:松坪孙如仅借观于通隐室,同治丙寅仲春三日识。

钤印:如仅(白文)、松坪(朱文)录文:南华经(文略)著录:《书法1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年1 月。

书画合璧册页(十开)估价:Y 80,000 至Y 120,000 铃印:文徵明(白文)、衡山(朱文)录文:△春波渺渺激长堤,满耳松风立马时。

不觉诗成衣裳湿,隔溪千丈五虹垂。

△古木交阴水乱流,一川螟色带孤舟。

渔翁意兴斜场外,留道青山百叠秋。

△江南五月暑漫漫,谁识江深草阁寒。

文征明|行书《悟阳子诗叙》欣赏

文征明|行书《悟阳子诗叙》欣赏
《悟阳子养性图》由唐寅所作,画幅纵28.8厘米,横103.5厘米,水墨纸本。 画中的顾谧端坐茅屋内一蒲团之上,遥望长空,神态自若。画中树石、溪流、小桥、人物等多 置于左,笔墨较多,主人公在层层景物包围之中,似嫌迫塞,但作者将室内画成壁无一物,地 上仅置一张小桌,使主人公周围留出一片余空;将树石等画于屋旁两侧,画面角度略低,使观 者似站高处对室内情形一览无遗。
文徵明行书《悟阳子诗叙》欣赏

释文:
悟阳子诗叙
前秋官郎中吾苏顾公,以制科入官,官法比二十年解归,于时,年甫艾服。人咸惜其去,谓其 材之用有不尽也,而不知其用于中,以自益利者甚重,而无以外为也。公家崇明,越在大海 中,不与辅邑比。既自解免,乃遂末杀世事,息气养心,以求充其所适,盖数年而有得焉。解 悟超脱若游于真静圆融之境,而有蝉蜕污浊之想。于是曰“道固不外是也”,自命为悟阳子,谓能 识其真性而不有所累也。於戏,公于此其真有所得哉!夫天下之理一,而用有不同,驰于外者 失其中,守夫寂者遗其动。何也?道不可为限,而心之体不分,歧而贰之则病矣。广成子曰:“云 气不待簇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盖病其学之不专也。而至道之妙乃在于 收视反听窈冥昏嘿之间。故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可以长生。以秦皇汉武之为,疲神极精, 而卒之无益于得者,岂其聪明志虑有不及哉!淫之以声色,蛊之以功利,而所求为长生焉者,求 以充其所愿欲而已。呜乎!其所为求之之具,正其所深忌而不可犯者,而致力焉,乌在其为能求 道耶。凡今之人,求有以自养,而不能一置其用世之心者皆是也。公以未衰之年解脱世事,漠 无所经而敛息之久,遂以有得是。是始其心曾不有是图也,惟其不为是图,是以熙恬冲溢,真 静圆融自不容以不至。呜呼!彼疲神极精,卒莫有得,而得之者乃在于无所庸心之人,此有以见 道不远夫人,而人之心不可歧而用也。使公敝于一官,而竭其用世之心,不知其所得,视今日 何如也,此公所为自厚其中而无以外为也欤?一时知公者咸为咏歌其事,而余独衍其意为叙。 而所谓悟阳云者,公自得之,余不能详也。

文征明行书大全

文征明行书大全

文征明行书大全
征明行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其特殊的笔触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下面是一些著名的征明行书作品:
1. 《致良知书》:由文徵明创作,内容表达了对道德和良知的追求。

2. 《竹石图》:这幅作品以竹子和石头为主题,展现了文征明独特的笔法和构图技巧。

3. 《黄霸图》:此作品以黄霸为题材,展现了文征明对古代历史人物的创作和表现手法。

4. 《菊花图》:此作品以菊花为主题,通过行书的笔触和表现手法,展现了菊花的优雅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5. 《法书经典》:这本书收录了文征明的一些行书作品,其中包括《金刚经》、《心经》等佛经的行书版本。

这只是征明行书作品中的一部分,文征明的作品还有很多其他的题材和内容,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高清版)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高清版)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高清版)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

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

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

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

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

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

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征明行书离骚附释文

文征明行书离骚附释文

文征明行书离骚附释文《文征明行书离骚附释文》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而著称。

其中,他创作的《离骚》更是被誉为行书的巅峰之作。

下面将对《离骚》进行释文,并展示文征明行书的艺术之美。

《离骚》是古代文学家屈原的作品,通过表达他对祖国楚国的忧虑和对流亡生活的痛苦思念之情。

文征明在行书中将屈原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行书离骚附释文:归有光,於彼梦中。

彼梦中,一回首,归有光,於斯朝兮。

於斯朝兮,三寿考予矣。

苟余情于留侯?望长城,而为儿女。

凭临、信旅、困庙、惊落魄,舞阳、奄忽、冯唐易姓、释之揖志,西蜀、陈抟、弃疾。

悲宏才、邈难复,百四矣。

释文:“归有光,於彼梦中。

”归有光是指诗人屈原,他在梦中回到故乡楚国。

这句话表达了屈原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一回首,归有光,於斯朝兮。

”屈原回首望去,见到了在朝廷中有权势的自己。

这句话表达了屈原对自己失去的地位的悲伤。

“於斯朝兮,三寿考予矣。

”屈原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朝廷中度过了三个时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感叹。

“苟余情于留侯?望长城,而为儿女。

”屈原在流亡中想到了刘邦,他担心自己的忠诚会被刘邦所利用。

他望着长城,却只能为了儿女而继续流亡。

“凭临、信旅、困庙、惊落魄,舞阳、奄忽、冯唐易姓、释之揖志,西蜀、陈抟、弃疾。

”这些词语是屈原在表达他流亡生活中的困境和痛苦。

“悲宏才、邈难复,百四矣。

”这句话表达了屈原对自己宏大才能的悲伤和对重返国家的渴望。

文征明在行书中将《离骚》的文字雄浑有力地展现出来。

他的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动感,使得文字更具表现力。

他的行书技巧独到,使得整篇作品流畅而有力,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文征明的行书艺术在《离骚》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通过他的笔触,屈原的离愁别绪得到了深刻的表达,使人们对屈原的心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行书的艺术之美在这篇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行书杂咏诗卷》,明代,文徵明,纸本墨笔,手卷,纵25厘米,横258厘米,2015保利秋拍8165万元成交明文徵明《溪山深秀图卷》3996x374像素高清大图《杂咏诗卷》为文徵明五十七岁致仕后所书,录自作诗十首,计670字。

诗作分别是:春日同诸友人游西山、二月望与次明道复泛舟出江村桥抵上沙遵陆邂、郭西闲泛、郭西闲泛、春日游支硎天平诸山、春日舟行、游洞庭将归赋此、宿王氏别业、夏日饮以可池亭、停云馆燕坐有怀、停云馆燕坐有怀、习隐。

《杂咏诗卷》曾于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着录,贮于养心殿鉴藏。

按石渠“凡例”规定,上等书画加钤“乾隆鉴赏”,钤六玺且记载详明。

可见乾隆对其展玩摩挲,宝爱有加。

2015年12月7日,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文徵明《杂咏诗卷》以2800万起拍后竞争激烈,经过激烈竞拍,最终以7100万的价格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8165万。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春日同诸友人游西山》:不教尘负踏青游,出郭聊为一笑谋。

新水已堪浮艇子,好山无赖上眉头。

风撩鬓影春衫薄,树罨溪阴翠幄稠。

一坞桃花偏入意,江村桥畔小连留。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二月望与次明道复泛舟出江村桥抵上沙遵陆邂》:舟行欲尽有人家,记得横桥自上沙。

南望风烟随鸟没,西来墟落带山斜。

暖催新绿初归柳,水映酣红忽见花。

残酒未醒春困剧,汲溪聊试雨前茶。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郭西闲泛》:雨足新蒲长碧芽,野塘十里抱村斜。

青春语燕窥游舫,白日流云漾浅沙。

湖上修眉远山色,风前薄面小桃花。

老翁负汲归何处,深树鸡鸣有隐家。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春日游支硎天平诸山》:麦陇风微燕子斜,雨晴云日丽江沙。

遥寻支遁烟中寺,初见天平道上花。

过眼溪山劳应接;方春草树发光华。

夕阳半岭归舆急,惭愧城中自有家。

文徵明行书《杂咏诗卷》之《春日舟行》:日出吴山敛雾苍,平桡十里下横塘。

弄春草色偏宜远,绕竹溪流不觉长。

一坞人烟自花柳,千畦麦菜间青黄。

明文徵明行书千字文(全卷)

明文徵明行书千字文(全卷)

明文徵明行书千字文(全卷)
文征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赏析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赏析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赏析文徵明行书《琵琶行》之二,书于88岁(1557年)。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该馆压轴作品之一。

《琵琶行》(pí pa xíng)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

吟。

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征明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

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

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

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

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

文征明书学渊源深厚,他曾深入临习过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

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

文征明的行书具有5大特点:1、宽展舒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欣赏: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1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2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3
文徵明书法:
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

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

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

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

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

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

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

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文征明斋名停云馆。

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多才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名声日益显赫,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三人,人称“吴中四才子”。

书法初师李应桢,后学宋元,又上溯晋、唐,博取精华,为集古之大成者。

楷、行、草、隶诸体皆佳,尤精小楷,人称有“二王”风骨。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说:“待诏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洞”。

擅画山水、花卉、人物。

学生甚多,形
成吴门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全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绝壑鸣琴图》轴,现藏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院。

《真赏图》卷,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湘图》轴,藏故宫博物院。

其子彭、嘉,侄名伯仁,皆能世其家学,有名于时。

《赤壁赋》,文征明书于嘉请三十五年(1556),纸本墨迹,行书。

纵34厘米,横530.7厘米。

此卷书法,作者驾驭自如,气势流贯。

此行书卷大概是文征明用软毫书就,行笔过程中的提按导送准确。

一些横画汲取了黄庭坚的笔法,略有变化,可见,这幅行书的用笔遒劲,摹写黄山谷而又自出机杼,笔意纵逸,在温润中含有苍劲,在整饬中时出老辣,显示出练达的艺术技巧和情趣,使人感到文征明此时已进入人书俱老的辉煌的艺术境界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