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黄庭坚在草书上取得的成就是宋代最高的。
但是其行书的风格明显且面貌多样,尤其是大字行书作品在宋代也是独一无二的。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1.学古创新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
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2.高古自然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
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草书作品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
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
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黄庭坚作品简介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
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
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
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1惟清道人帖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行书,纸本。
纵29.4厘米,横32厘米,尺牍十一行。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钤有“缉熙殿宝”、《项元汴印》、《仪周珍藏》等藏印。
此帖曾经明内府及项元汴、安岐等收藏。
书风端稳紧结,俊健古雅,有晋唐人法度和韵致。
与黄庭坚行楷书特具的跌宕开阖、斜欹外拓的风格相比有所不同。
乾隆评此帖云:“凌冬老干,偃蹇岩壑。
”释文: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
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
天下十大行书
天下十大行书NO.1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shufa/article.asp?classid=34&articleid=2654[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 14:50:20编辑过]NO.2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 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代书法家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家作品欣赏(转载)默认分类2010-05-28 09:46:26 阅读49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书法欣赏: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三》(2009-03-30 15:12:04)标签:书法欣赏书法家伯远帖米芾分类:艺术欣赏行书赵孟董其昌文化青馨颖子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话俱为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称书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学王羲之,后习颜真卿,杨凝式,笔圆韵胜,天资焕发,亦擅画竹石古木,自写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题跋》。
苏轼《次韵秦太虚诗贴》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再加上民间故事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如果没见过他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
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高山仰止,我是不该以他平常的字来判断的。
我们还是应该象他那样认真修炼技艺,不要急于卖弄,多些深度,少些浮夸,是龙的话终有一日会腾飞的。
黄庭坚《诸上座帖》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
“苏门四学士”之一。
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
尤以书法为世所重。
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
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
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2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2此卷为《王长者墓志铭稿》和《宋卢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合成。
分别书约于黄庭坚四十至四十五岁、五十五岁前后至六十岁之间。
《王长者墓志铭稿》释文:王长者墓志铭长者海昏王氏讳潨,字永裕。
祖伦,父智,世力田,丧祭常望乡党。
长者天资善治生,操奇赢,长雄其乡,遂以富饶。
筑馆聚书,居游士化,子弟皆为儒生。
则以其业分任诸子,独徜徉于方外。
道人云居了元、东林、常揔,皆摄杖屦往游其藩。
元祐丙寅正月辛卯终焉,享年六十有二.前此三年自筑丘于青山之西原,松桧成列矣。
去十月过存里中亲好,相劳苦劝戒,若将远别。
爰及辛卯,中外之吊哭者,皆曰君盖闻道者耶!先配陈氏,继室两谢氏,七男子,楙、崇信、森、棣、权、彬、植,崇信前死。
三女子,二婿曰董毂、高友谅,其季未媒也。
楙等遂以其十月某甲子,奉窀穸如初志。
楙娶李氏女,于庭坚母夫人为族兄弟,故楙因乞铭,太夫人曰:汝以外家故,不可辞铭。
遂铭之。
铭曰:以义力其穷,以智谢其丰,以理考其终,以文款其封。
《宋卢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释文:宋故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维史氏远有世序,自唐尚书吏部侍郎??僖宗入蜀,生德言为山南东道观察支使。
因不能归,占籍于眉山。
生光廷,孟氏时,试大理评事,知应灵县。
应灵生著明,嘉州军事推官。
嘉州生溥,见蜀之乱,遂不出仕,号江阳隐君。
江阳生回,能诗,自号知非子。
知非生宗简,名能,知人善料事,自号天和子。
天和实生诗老。
诗老讳扶,字翊正,少则笃学能诗,绍知非之业。
以贫干试于眉州,又干试于开封府,皆见绌.乃游泸州,杜门读书。
士大夫之子弟多委束修于门,遂老于泸州。
妻子或谒不足,君熙然曰:“会当有足时。
”自守挺然,不妄取与,有挟势利而求交者,虽邻不觌也。
其见刺史、县令,鞠躬如也,未尝有私谒。
既晚,莫不及仕进。
闲居无一日废书,尤刻意于诗。
登临尊酒,率常吐佳句。
压其坐人,故士君子推与之曰:诗老云。
夫人杨氏,生二子锐、镇。
一女,嫁进士王庸。
继室杜氏,生四子铸、钢、镐、铨。
行书五十种书法
行书五十种书法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书体,笔画刚劲有力,形态特殊,自古以来备受推崇。
下面将介绍行书的五十种书法作品,带领读者领略行书的魅力。
1. 《初唐四体书法中的行书》:这是行书的起源,以王羲之为代表,曲线流畅、纵横有力。
2. 《二王行书》:王献之与王珪二人的作品,书体变得更加端庄,有一种威严之感。
3. 《三派行书》: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询的作品,展现不同的风格和技巧。
4. 《苏黄行书》:苏轼与黄庭坚的行书作品,展现了二人激情澎湃的墨意。
5. 《米芾行书》:米芾以行草汉字书法为特色,书法独特。
6. 《赵孟頫行书》:赵孟頫行书取法古人,笔力横溢,格调高雅。
7. 《董其昌行书》:董其昌的行书,墨迹狂放,充满力量感。
8. 《刘宝楠行书》:刘宝楠行书构图大胆,笔画厚重,给人以磅礴之感。
9. 《郑板桥行书》:郑板桥的行书典雅大气,字迹清新俊逸。
10. 《齐白石行书》:齐白石的行书达到了境界性的表现,奇特而又独特。
11. 《陆平原行书》:陆平原行书深受白描水墨画的影响,字体纤细秀丽。
12. 《吳冠中行书》:吳冠中行书姿态洒脱,气韵生动。
13. 《李苦禅行书》:李苦禅行书清秀幽雅,墨香浓郁。
14. 《徐悲鸿行书》:徐悲鸿的行书刚劲有力,力度适度。
15. 《张大千行书》:张大千行书风格独特,富有魅力。
16. 《刘墉行书》:刘墉行书力透纸背,构图精致。
17. 《齐观岳行书》:齐观岳行书秀丽优美,纵横有度。
18. 《文徵明行书》:文徵明行书凝重庄重,字迹敦厚。
19. 《倪瓒行书》:倪瓒行书豪放自如,字体挺拔有力。
20. 《朱耷行书》:朱耷行书雄浑豪放,墨迹浓烈。
21. 《颜真卿行书》:颜真卿行书结构宏伟,笔画皆有神采。
22. 《怀素行书》:怀素行书变化多端,融刚柔于一体。
23. 《王铎行书》:王铎行书书体秀美,用笔流畅。
24. 《董其昌行书》:董其昌行书奔放大气,字迹有韵味。
25. 《唐伯虎行书》:唐伯虎行书生动活泼,意境独特。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_十大行书书法欣赏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_十大行书书法欣赏我国诞生很多优秀的书法家,他们创作的书法作品都被人所称赞。
其中十大行书书法作品就是经典。
你知道中国书法十大行书有哪些吗?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十大行书,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中国书法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中国书法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中国书法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十大行书欣赏
十大行书欣赏(书法爱好者不可不知)《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
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
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
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
其书法,真、行、草俱佳。
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黄庭坚与《瘗鹤铭》(1)
其结体是何等相似,可谓深得其神髓。 三、章法。 《瘗鹤铭》是顺应摩崖的自然岩面情况进行书写,摩崖刻石主疏放,故多自
然之趣。它有大面的对称、平衡的追求。如“洪流”,“洪”字疏散,“流”字凝 聚。“丹杨”,“丹”字倾斜,“杨”字端正。“外仙”,“外”字放逸,“仙”字工稳。 “此胎”两字向左下倾斜,造成势若飞动,气势贯通的艺术效果。黄庭坚的晚年 作品,如:《经伏波祠诗卷》,问架虽斜而不倾,一画之中粗细相间,顿挫合度。 《松风阁诗》,笔画长挺,字形舒展。《牛儿帖》,书之撇捺,展左逸右,笔势张 驰欹侧。《跋东坡书寒食诗帖》,以变换字的重心,来体现左倾右侧的效果。这些 整体章法的对称、平衡,有凝有疏,有散有聚,有自然天成的布白,都是黄庭坚 得力《瘗鹤铭》的具体体现。
《瘗鹤铭》的作品己失传,但从存世的元祜七年(1092)所刻《青原山诗刻》拓 本及许多墨迹中,处处可明显看到《瘗鹤铭》的影子。
黄庭坚学《瘗鹤铭》,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用笔。
《瘗鹤铭》的用笔,撑挺劲健,古意盎然;圆笔藏峰,方圆并用。横画、撇 画、撩画尽情伸长,支撑起整个字框架,形成举止历落,气体宏逸的气势,这对 写大字尤为合宜。尤其是渗入篆书的中锋,使其线条雄健、凝重、韵律感强。如: “禽”、“外”、“尉”、“此”、“事”等字。而黄庭坚行楷书的用笔,也是以长横、 长撇、长捺以显,主笔放纵而不失含蓄,再加上韵律的振颤。如《青原山诗刻》 中的“遁、金、三、年、水、来”等字,两者如同一辙。又如《松风阁帖》中, “梧”、“年”一横一竖,“斤”一竖,“所”一横,“令”、“参”一撇一捺,均姿 态宕逸,宽博郁昂,皆本《瘗鹤铭》。
黄庭坚
精心整理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着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
”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
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着录。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苕”可见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开辟道路的雄心的。
然而他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
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答洪驹父书》)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倾向。
那么怎样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呢?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出新。
他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神奇”。
比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须。
谈谈黄庭坚书法成就及特点
谈谈黄庭坚书法成就及特点谈谈黄庭坚书法成就及特点引言: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在诗词创作以及书法写作上都有不小的成就,以下是小编来浅谈黄庭坚书法成就及特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黄庭坚书法成就及特点黄庭坚书法成就:世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可分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佑间书。
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
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
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佑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
说:“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
”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
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屡次被贬。
被贬戎州(今四川省宜宾)时,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老和尚”。
这段时间里,他游遍山水,在戎州地区留下不少的石刻,其中以流杯池为最。
“宜宾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横亘之际。
山下,一巨石中开,形成天然峡谷,谷深20余米,谷底有清泉缓缓流出,绕谷底没入石中,为一天然奇观。
”他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的意境,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 这就是宜宾流杯池。
自宋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
涪翁楼是昔曰黄庭坚读书会友、挥毫泼墨之地,在此留下了《苦笋赋》、《荔枝绿颂》等华章传于后世。
而《苦笋赋》以其俊美的行书字体格外的引人注目。
此石刻字帖为行书字体,整篇字帖矫健洒脱,刚柔相济,行气揖让穿插颇具韵味。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特点简要概括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特点简要概括黄庭坚(1045-1105)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松风阁诗帖》是其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部诗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美的笔墨和精湛的技法,成为了行书艺术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从笔墨特点、内容特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简要概括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的特点。
一、笔墨特点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的笔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线条流畅优美,其书法的笔触流畅舒展,近似行云流水,线条自然柔美,展现出了黄庭坚婉转动人的艺术风格。
其次是墨色深浅变化丰富,黄庭坚善于运用浓淡相间的墨色,通过用墨的轻重变化来表现出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再者是章法严谨有序,黄庭坚的行书章法严谨有序,构图合理,整体布局和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内容特点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的内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诗句含义丰富,黄庭坚不仅在行书中展现了对诗词的敏感理解,更是在作品中赋予了诗句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行书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诗句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题跋意境深远,黄庭坚在《松风阁诗帖》中的题跋更是点题入画,不仅对诗句进行了赏析解读,更是通过题跋增添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深刻意义。
三、历史意义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黄庭坚个人行书艺术的代表作,更是宋代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一。
其行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作,除了其自身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外,更重要的是其融合了诗词与书法艺术,使得整体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意境深远。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黄庭坚的作品无疑是书法艺术的一次革新,更是我国古代文学与艺术融合的典范。
正是因为如此,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价值。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黄庭坚在草书上取得的成就是宋代最高的。
但是其行书的风格明显且面貌多样,尤其是大字行书作品在宋代也是独一无二的。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1.学古创新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
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2.高古自然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
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草书作品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
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
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书法欣赏黄庭坚
文学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 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 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
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 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 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 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 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 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 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 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黄 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 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 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 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 之重。黄庭坚作诗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来处”。 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 黄庭坚还提出诗的 “句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 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 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 之键”。二是重视句法。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 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宋元祐元年 (1086 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 讨官。宋元祐二年(1087 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
黄庭坚行书书法特点
黄庭坚行书书法特点黄庭坚行书书法特点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且开江西一派,影响深远。
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希望你们喜欢。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黄庭坚行书书法1黄庭坚行书书法2黄庭坚行书书法3黄庭坚行书书法4黄庭坚行书书法5黄庭坚书法特点: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显得难看。
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
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
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
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
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
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
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
拽字的行书和草书书法欣赏
拽字的行书和草书书法欣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拽字,又称为“抄写”,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书法技法。
它是一种在书写过程中故意产生怪诞、夸张、弯曲的形态,以强烈的个性、浓烈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展示书法家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情趣。
拽字在行书和草书中尤为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审美魅力。
以下将分别介绍拽字的行书和草书书法欣赏。
一、行书拽字书法欣赏行书拽字是行书中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它混合了潇洒大气的行书笔意和夸张、怪异的拽字造型,体现了书法家个性鲜明、创作激情和审美追求。
行书拽字以形意兼备、激情澎湃和书气盎然而著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行书拽字作品堪称经典。
他的行书作品结体生动,神情洋溢,犹如大漠孤烟,令人心驰神往。
他的行书拽字大多以“忿”、“激”、“奇”为主题,笔迹豪放,形态夸张,线条舒展,气势磅礴,展现了其个性鲜明和创作才华。
另一位行书拽字大家米芾,他的行书作品注重笔势磅礴、情感激昂、形态夸张,以“奔放”、“激动”、“豁达”为主题,笔墨浓稠,线条挺拔,气势逼人,让人感受到书法的力量和魅力。
行书拽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第二篇示例: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审美情趣、审美胜地的一种展示。
在书法中,行书和草书是两种非常独特而又深受喜爱的艺术形式。
拽字的行书和草书更是受到广泛的推崇和欣赏。
拽字是书法中的一种风格,是指在行书或草书中采用拉长或变形的形式来书写字体。
这种风格既独特又有特色,给人一种奔放和自由的感觉。
拽字的书法作品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个性和魅力的作品,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欣赏。
行书是书法中的一种风格,是隶书与草书之间的过渡体,特点是线条流畅、气韵生动。
拽字的行书作品不仅充满了传统的书法韵味,还具有现代气息,给人一种新鲜感和惊喜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
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
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
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
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
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
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
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
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瘗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
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遂良的步趋惟肖。
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
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
《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
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
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
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
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
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
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
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
在《山谷文集》中。
有这样一段记载: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
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
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
不寄古人篱下,立志创新的宏志。
他晚年所书《松风阁诗》尽管笔不称手,仍阻止不了他发挥创造力的才能。
《经伏波神祠诗卷》是病后笔,自称合作。
其后自题云:“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乐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以及《苏轼寒食诗卷后跋》,《范滂传》都是晚年合作。
《范滂传》是他最后谪居宜州时所书,旋即身卒。
老笔更为遒练。
《宋史.黄庭坚传》中着重提出他“善草书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被谪四川入峡时,看到“长年汤浆,群丁拔掉又见到石扬休家藏的《怀素自叙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藏真(怀素别号)笔法的三昧。
脱去了“俗气。
张旭、怀素、高闲是以狂草闻名的。
黄庭坚沦书以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
我们在其所书《李太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虽满纸云烟,飞花乱坠。
而格律很严,笔笔周到,无一笔轻率缭绕。
《忆旧游诗》中的一个“楼字,竞参用了绘画线条的笔法。
《诸上座帖》则如轻云缓行,凌霄万变。
而《花气诗帖》乃作草如正书,一变旭、素旧法,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的正书盈尺大字《明瓒诗后题卷》,更明显地启示了后人掌握羊毫笔,发挥兔毫劲健作用的门法。
小楷《李公麟五马图题字》,点画结字,可展至寻丈不失。
真达到了“小字如大字的高度艺术造就。
黄庭坚书的特点,在“笔阵中,犹如严阵行军,步步为营,万弩张弦,相机齐发。
步步为营言其点画之周到圆满,无一笔涉于轻佻。
在作战中保证无失;张弦待发,言其取势之险,奇兵出袭,百战百利,以大自然界现象来比,其在静的方面,如岗峦起伏,奇峰争险。
动的方面,如云岫环山,变化无际。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构思,取得了动静两方面矛盾的统一。
若以黄书比之苏米,以唐诗为喻,苏犹李白,才气出于天然,“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不求细琢而自工,黄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米则锦囊集句,到处雕虫,犹李贺鬼才,因此不便初学。
学三家书,当以苏黄为体,米芾为用。
诗宗杜甫,继读百家。
可免仰攀不及,误入歧径。
凡事都应一分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
要从整体和主流上着眼。
苏黄之间,苏属前辈。
黄对苏的文章道德,包括书法,都极钦佩。
当时有人对苏书提出缺点:“东坡作戈多病笔,又腕着而笔卧。
黄氏以为“管中窥豹,不识大体。
黄氏书亦吸收苏法。
但在南宋汪应辰所刻《成都西楼苏帖》中,可以看到苏书《赠秦少章序》大似黄体。
说明他们之间,是相互学习,各取所长,彼此影响的。
黄氏之书,至晚年,在一意创新过程中,过分求变,也带来了些习气。
他把颜真卿正书中某些特别缩短的笔画放长,是他善变的一面。
但有时放得逾制了。
最显而易见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岁时,所写《张大同乞书卷》的“舍字上帽。
这类习气,有人把它形容如长蛇挂树,舟人执篙。
善学黄书者,也要酌量求变,不宜照画葫芦,瑕瑜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