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合集下载

北宋时期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三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北宋时期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三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北宋时期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三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

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

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

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

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

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

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

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

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

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

其书法,真、行、草俱佳。

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黄庭坚原文及赏析7篇

黄庭坚原文及赏析7篇

黄庭坚原文及赏析黄庭坚原文及赏析7篇黄庭坚原文及赏析1《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词作。

水调歌头黄庭坚原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黄庭坚——《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词句注释第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第⑵瑶草:仙草。

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第⑶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

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

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

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第⑷枝:一作"花"。

第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

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盖效坡语也。

"第⑹"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黄庭坚最有名的十书法

黄庭坚最有名的十书法

1、《诸上座帖》黄庭坚草书代表作。

纸本,手卷,92行,纵33cm,横729.5cm。

此作颇得怀素笔意,纵横洒脱,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显示了黄庭坚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如此伟大的作品,几经易手,后被张伯驹先生购得,无偿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2、《松风阁诗帖》黄庭坚行书代表作。

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此作是黄山谷57岁时所书的自家诗。

当时他与好友张耒等外出游览,眺望远处一座巍峨阁楼,欣喜之余,遂命名为“松风阁”,并赋诗一首书录下来,不曾想,书文双绝,遂成千古名作。

观此作,结体擅取竖式斜势,欹侧生涩,长线短笔,揖让有序。

体势中宫紧敛,手足长舒展丰润,纵横恣肆至驰极。

短笔划道写的沉稳、浑厚,锐硬中含韧性,成熟且精到。

而枯笔飞白松动灵致,字体大小参差披拂,典型的用笔与结体,一以贯之的章法,饶有趣味。

后人称其为“天下第九行书”。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砥柱铭》:黄庭坚行书代表作。

墨迹纸本,纵32厘米,横824厘米,内容是黄庭坚生前最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写的《砥柱铭》,全文600多字。

虽然仅有600余字,但2010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拍得4.368亿元,平均每个字70多万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成交价的最高纪录。

在黄庭坚所有书法作品中,此作拍卖价格目前最高,估值也在黄庭坚所有书法作品中排行第二。

4、《经伏波神祠诗卷》:黄庭坚行书代表作。

与《砥柱铭》并称为黄庭坚传世“书法双璧”,又被称为“宋代最美行楷”。

此作为黄庭坚57岁时所书。

纸本,共四十六行,全卷长820.6厘米,宽33.6厘米。

曾经宋龚敦颐(字养正)、沈周、项元汴、清代成亲王、刘墉、近代叶恭绰、谭敬等人递藏,后归张大千收藏。

现藏于日本东京细川护立氏博物馆。

5、《廉颇蔺相如列传》:黄庭坚草书代表作。

墨迹纸本,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是书法史上最长草书。

黄庭坚书写此作时已51岁,此时的黄庭坚书法已经完全成熟,他走出了早期《花气诗帖》用笔生硬、少圆转的起步状态,更加完善了中期《杜甫寄贺兰铦诗帖》笔法圆劲、笔势连绵的特点。

黄庭坚书法欣赏楷书

黄庭坚书法欣赏楷书

黄庭坚书法欣赏楷书一、黄庭坚的艺术生涯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文人的代表之一,其书法创造性地结合了楷、隶、行、草四种字体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黄庭坚的楷书尤为著名,被誉为”北宋第一楷书家”。

二、黄庭坚楷书的特点1. 简洁明快黄庭坚楷书的笔画简练、结构明快,写意程度高。

他善于用短小精悍的笔画表达出文字的内涵和情感,给人一种简洁明快的感觉。

2. 华丽典雅黄庭坚的楷书行笔华丽,笔画丰满而有力。

他的作品在丰富笔法的同时,仍保持了典雅的风格。

字与字之间的结构调整恰到好处,整篇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稳定的美感。

3. 略带变化黄庭坚在楷书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加入一些隶书、行书的笔法变化,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个性和动感。

这种变化不仅不违背楷书的基本规范,而且给人一种新鲜感。

4. 启迪后人黄庭坚的楷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启发了许多后来的书法家,他们通过学习黄庭坚的作品,探索楷书的更多可能性。

因此,黄庭坚不仅在自己的时代被推崇,也被后人视为楷书的典范。

三、黄庭坚楷书代表作品欣赏1. 《秋水石》《秋水石》是黄庭坚的一首诗,他用楷书将诗的内容写在了石头上。

这幅作品集诗、画、书法于一体,展现了黄庭坚卓越的艺术才华。

2. 《自画像》黄庭坚在这幅作品中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用楷书写了一个自画像。

他运用了富有变化的笔法,将自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纸上。

3. 《武陵春》这是黄庭坚的一首诗,他将诗的内容以楷书的形式写在了卷轴上。

黄庭坚用诗歌和楷书相结合,将作品的艺术内涵发挥到了极致。

四、黄庭坚楷书的价值1. 艺术价值黄庭坚楷书的艺术价值无可置疑。

他独特的创作风格给人一种清新、华丽的视觉感受,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文化价值黄庭坚楷书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承载了当时社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神。

通过欣赏黄庭坚的楷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特点黄庭坚书法特点著名的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是什么呢?有着怎样的艺术赏析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黄庭坚书法特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显得难看。

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黄庭坚送刘季展诗帖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

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

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

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

潺,、“沈”等字,特别如行书《经伏波神祠诗卷》,全篇有十七个三点水偏旁的字,除“泽”、“得”二字外,其他十五个字的最下一点全不作挑起。

宋代袁文评黄庭坚的书法时说:“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

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

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

书法鉴赏之黄庭坚

书法鉴赏之黄庭坚

(一)左短右长
左为“日”字 旁,或右以中竖作 结者,本为左短右 长,顺其自然。
左右等长,有 意把左边缩短,或 把右边拉长,形成 左短右长。
(二)左长右短 右为“口字”、 “文”字,或字 形本短;左边字 形本长,顺其自 然。 左右等长,有 意把左边拉长, 右边缩短,形成 左长右短。 (三)上窄下宽 上为“日”字、 “山”字,或下 为“心”字,多 上窄下宽。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七、迎让 所谓“迎让”,就是在 多体结构中,各部分相互谦 让,相互避就,形成一个和 谐的有机整体。在王体行书 中,迎让分“上下相让”和 “左右朝揖”两种。
一般说来,在复合结构中, 如果单体有大小之分,大单体占 的空间大,腾出一定的位置让小 单体插进来,形成上下穿插或左 右回抱之势,似以老携幼,尊卑 分明,如“耆”、“制”、“妙” 即是如此.
14
思考题 1.通过学习张旭草书,请论 述草书与楷书的关系?
2.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
“书卷气”?
4.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一、变化 (一)同画异态 (二)同旁异变 (三)同形异化 (四)同字异体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三)同形异化
一、变化 (四)同字异体
其字 中间两横或减为 一点,或连成 “了”字;两竖 或长或短。 不字 外形或大或小, 用笔或方或圆, 或连或断。 开字 外“门”两竖有 粗有细;内“开” 右竖有回锋,有 出锋,或悬针, 或垂露。
1


黄庭坚的书论散见于宋人笔记及《山 谷文集》,请细味他的心声: 1.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 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 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 社会秩序的规范,人品准则、知识学 养内蕴的“书卷气”是书法的本源。书者 心灵偏离了这轨道,再好的笔墨,展现的 不过是庸俗的一面,字外功夫是宋四家引 以为傲的底气。

《黄庭坚书法作品的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评析》

《黄庭坚书法作品的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评析》

黄庭坚书法作品的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评析
1. 引言
•简要介绍黄庭坚,他是谁以及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提出研究黄庭坚书法作品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的目的和意义。

2. 黄庭坚的生平和背景
•回顾黄庭坚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家族背景、教育经历和职业成就。

•探讨黄庭坚如何开始涉足书法,并对其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 黄庭坚书法作品概述
•对黄庭坚不同时期创作的书法作品进行分类介绍,包括行楷、隶书等各种字体。

•从形态、结构、笔画运用等方面描述其作品特点。

4. 黄庭坚书法艺术特色分析
•分析黄庭坚书法作品中独特的艺术元素,如笔墨功夫、格调风貌、境界感受等方面。

•探讨他对传统字画艺术认知与复兴所取得的突破与创新。

5. 黄庭坚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评析
•讨论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他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并将其与其他名家相比较。

6. 结论
•综合以上内容,总结黄庭坚书法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艺术价值。

•强调他对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同时也可以指出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7. 参考文献
•在文档末尾列出所引用的相关文献、资料或网页链接,以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黄庭坚及其作品。

这份文档将详细介绍黄庭坚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该名字家及其作品的资料。

同时,也会通过分析他对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彰显黄庭坚在书法领域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黄庭坚松风阁书法解析

黄庭坚松风阁书法解析

黄庭坚松风阁书法解析
黄庭坚(1045-1105)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以真、草、隶、篆四体皆工而著名。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常被认为是宋代书法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松风阁帖》是其中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

《松风阁帖》是黄庭坚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篇行书书法作品,此帖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内容为:"高士沧洲白石如玉,芙蓉如面,水鸟如绮。

" 下段内容为:"白云出岫青梧暖,横波四面绿莎平。

" 这两段文字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山水、自然景色以及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赞美。

这篇作品的书法特点有以下几点:
1.行书风格:黄庭坚以行书为主要书写风格,行书是
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写方式,具有流畅的笔画
和较高的书写速度。

他的行书笔画骨力强劲,但又
不失秀丽的风采,笔画流畅自然。

2.水墨浓淡:黄庭坚的作品中常常运用浓淡相间的水
墨,形成对比鲜明的效果。

这种技法可以使画面更
加丰富有趣,同时突出字迹的质感。

3.线条流畅:他的书法线条流畅,具有一定的韵律
感。

这种流畅的线条在表现山水景色时,能够更好
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壮美和静谧。

4.笔画秀丽:尽管是行书,但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仍然
保留了一定的楷书风格,使文字更加清晰可辨,整
体显得秀丽。

总之,黄庭坚的《松风阁帖》是一篇具有典型宋代书法特色的作品,结合了行书的流畅和楷书的秀丽,展示了他卓越的书法技艺。

这篇作品不仅在书法界有着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

黄庭坚《松风阁诗》及其笔法(譯文)

黄庭坚《松风阁诗》及其笔法(譯文)

黄庭坚《松风阁诗》及其笔法(譯文)黄庭坚《松风阁诗》及其笔法(譯文)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松风阁诗帖》赏析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

宋洪州分宁(在今江西修水县)人。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进士,历任校书郎、吏部员外郎、鄂州知府等职,后屡遭贬谪,终于宜州。

黄庭坚以书名世。

善行草,其书以侧险取势,纵横奇绝。

自谓“学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乃得苏舜元、舜钦书观之,乃知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于夔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

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黄庭坚的这段话,叙述了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学书经历。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之作。

其笔画苍劲,风神洒荡。

黄庭坚学颜,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将颜体缩短的笔画(往往是一字中主要的横笔、竖笔或撇笔)伸展延长,力趋险绝,再从字的结构与整篇章法中求得平稳,形成其独特的风貌。

其用笔擒纵自如,笔画凝练,无一轻佻之笔。

康有为评论黄书说:“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如门自媚。

若其笔法瘦劲婉通,则自篆来。

”(引自《广艺舟双楫》)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

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

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

黄庭坚草书经典《花气薰人帖》,附释文并深度赏析

黄庭坚草书经典《花气薰人帖》,附释文并深度赏析

黄庭坚草书经典《花⽓薰⼈帖》,附释⽂并深度赏析 2020-01-29 07:02:00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道⼈,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县)⼈,北宋著名⽂学家、书法家,为盛极⼀时的江西诗派开⼭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宗)之称。

与张⽾、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

⽣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册页,纸本,纵:30.7公分,横:43.2 公分。

黄庭坚书法渊源多种,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瘗鹤铭》影响,绍圣元年(1094)贬黔中,见怀素草书《⾃叙帖》,受到很多启发,⽤笔趋于圆劲,多连绵草势。

这件书迹⽆款印,原是附在元佑⼆年(1087),寄扬州友⼈王巩⼆诗之后,今已单独成⼀帖。

前⾯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懒不喜作,此曹狡猾,⼜频送花来促诗,戏答。

”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难于作诗。

⽤笔刚强挺健,墨⾊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是⼀件难得的⼩品。

原帖释⽂ 花⽓薰⼈欲破禅,⼼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节滩头上⽔船。

作品赏析 "花⽓薰⼈"是黄庭坚的⼩品之作,⼀⾸28个字的⼩诗,以随意⾃在的笔法写来,⾮常烂漫天真,在黄庭坚讲求结构的书法中也是不可多见的好作品。

“花⽓薰⼈欲破禅,⼼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节滩头上⽔船。

”“花朵开放时的⾹⽓薰来,仿佛使平⽇修⾏禅定的功夫都被破除了,过了中年竟然还有这样为花感动的⼼情,到了春天,有着写诗的念头,却⼜像⼀层⼀层逆⽔的滩头,船要上⾏,何其艰难啊!”作者为了传达⾃⼰对年龄、岁⽉、春天、⽣命创作许多复杂的经验,写了这⾸诗,也⽤最⾃然的⽅式来书写,把黄庭坚平⽇严谨的中锋线和草书中的宛转结合起来,构成⼀幅完美的⼩品,是欣赏书法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品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过南宋内府。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特点简要概括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特点简要概括

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特点简要概括黄庭坚(1045-1105)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松风阁诗帖》是其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部诗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美的笔墨和精湛的技法,成为了行书艺术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从笔墨特点、内容特点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简要概括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的特点。

一、笔墨特点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的笔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线条流畅优美,其书法的笔触流畅舒展,近似行云流水,线条自然柔美,展现出了黄庭坚婉转动人的艺术风格。

其次是墨色深浅变化丰富,黄庭坚善于运用浓淡相间的墨色,通过用墨的轻重变化来表现出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再者是章法严谨有序,黄庭坚的行书章法严谨有序,构图合理,整体布局和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内容特点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的内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诗句含义丰富,黄庭坚不仅在行书中展现了对诗词的敏感理解,更是在作品中赋予了诗句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行书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诗句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题跋意境深远,黄庭坚在《松风阁诗帖》中的题跋更是点题入画,不仅对诗句进行了赏析解读,更是通过题跋增添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深刻意义。

三、历史意义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黄庭坚个人行书艺术的代表作,更是宋代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一。

其行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作,除了其自身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外,更重要的是其融合了诗词与书法艺术,使得整体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意境深远。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黄庭坚的作品无疑是书法艺术的一次革新,更是我国古代文学与艺术融合的典范。

正是因为如此,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价值。

名家黄庭坚草书书法欣赏

名家黄庭坚草书书法欣赏

名家黄庭坚草书书法欣赏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草书堪称绝世佳作,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艺术。

下面是几篇黄庭坚草书欣赏:
1.《浣溪沙·次韵八皋赋》
此篇作品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其草书风格简练流畅,字体骨骼粗壮,又不失流畅的美感。

草书的笔画力度强烈而富有韵律感,整篇作品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2.《添鹤楼·画白菊》
这篇作品的草书表现了黄庭坚对白菊的深刻理解和敬重之情。

草书字体清秀干练,主要以楷书为基础,但又不失草书的雄浑和自由,整篇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3. 《观春台·题落花》
这篇作品是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之一,笔画疏密有致,气势磅礴,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气魄。

整篇作品在艺术上无可比拟,是草书艺术的经典之作。

4. 《西江月·岳阳楼记》
这篇作品是黄庭坚的草书艺术的又一代表作,它以其雄浑有力的笔画,展现了黄庭坚深刻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草书的字体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呈现出一种精神上的质朴、淳朴和
不羁。

黄庭坚的草书是文学和艺术的杰出结合,他的作品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创造力,诠释了生命的奥妙和人类的智慧。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更是文化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黄庭坚书法长卷6幅全图欣赏

黄庭坚书法长卷6幅全图欣赏

黄庭坚书法长卷6幅全图欣赏
以下全图分别为:
1、黃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长卷》
2、黃庭坚《松风阁诗长卷》
3、黄庭坚《浣花溪图引卷》
4、黄庭坚《砥柱铭长卷》
5、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6、黄庭坚《诸上座卷》
黃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长卷》
黃庭坚《松风阁诗长卷》
黃庭坚《浣花溪图引卷》
黃庭坚《砥柱铭长卷》
黃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黃庭坚《诸上座卷》手工檀皮宣厂家主打产品、爆品直销有意点击小程序直接下单▼
交易担保微店+ 手工楮宣,安徽宣纸厂家直销,70*46,50/刀性价比秒杀市场同类纸小程序。

高清碑帖欣赏|(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下

高清碑帖欣赏|(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下

高清碑帖欣赏|(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下
【小知识】
黄庭坚对笔法问题有精到的见解。

宋人承六朝及唐人之说,有所谓“八法”者。

黄庭坚也曾说:“(太宗)文治之余,重意翰墨,妙尽八法”(《题太宗皇帝御书,《山谷题跋》卷四)。

黄庭坚不以“八法”为然,“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藏锋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使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题绛本法帖》)以为“八法”使人下笔拘忌,学之者轻描细画出王书形貌而失其神采,便入于俗。

此所谓“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题杨凝式书》,《山谷题跋》卷四)
所谓“锥画沙”、“印印泥”,论书者有多种解释,黄庭坚释之为“藏锋笔中”为“意在笔前”,是很有代表性的。

“藏锋笔中”。

藏锋有二意,一是落笔收笔之际使笔锋含而不露,二是中锋行笔黄庭坚还常常以“屋漏法”、“折钗股”之法与“锥画沙”相并论,意在要中锋行笔,力透纸背。

文章节选自:《绝俗尚韵瘦硬通神——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
作者:孙学堂。

黄庭坚蔺相如草书附释文

黄庭坚蔺相如草书附释文

黄庭坚蔺相如草书附释文黄庭坚和蔺相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草书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分别介绍他们的草书作品,附上释文进行解读。

黄庭坚,字松年,号鹤洲居士,生活在北宋时期。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不仅以其诗文成就卓越,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卓越的成就。

黄庭坚的草书以奇峻豪放、笔力遒劲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黄庭坚的一篇草书作品:释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知有神州路,不尽归路长。

黄庭坚的这幅作品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题,描绘了黄庭坚远离故乡的身世,这也反映了他在流亡中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黄庭坚运用了流畅、厚重的筆势,彰显了他的书法特色和个人个性。

他的字体中富有刚劲有力的笔画,线条绵延而畅快,构图简洁却富有变化。

整篇草书字体短长相间,形神兼备,体现了黄庭坚才情出众、洒脱高远的艺术追求。

而蔺相如,字子房,生活在春秋时期。

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蔺相如的草书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风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蔺相如的一篇草书作品:释文:战争如火,神州动人;边塞千里,情义绵延。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无义人应休。

蔺相如的这篇作品以“战争如火,神州动人;边塞千里,情义绵延。

”为题,强调了灾难与战争带给人们的苦楚和痛苦。

蔺相如的草书字体粗壮有力,铺陈而不杂乱,点画相间,具有独特的美感。

他的字迹流畅而有力,构图稳定却充满活力。

草书中的每一个笔画都凝聚了蔺相如对祖国、人民和社会的忧虑与关怀。

总的来说,黄庭坚和蔺相如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草书作品追求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通过他们的草书,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过人的才华,还能从作品中体会到他们对祖国、社会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

他们的草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名家黄庭坚草书书法欣赏

名家黄庭坚草书书法欣赏

名家黄庭坚草书书法欣赏一、黄庭坚简介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卿璩,号草堂主人,后改号拙斋主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以其草书而闻名于世。

黄庭坚出生于北宋仁宗景祐年间,其书法风格独特,刚劲有力,充满了个人特色,被誉为”书圣”之一。

下面将介绍黄庭坚草书的特点和欣赏价值。

二、黄庭坚草书的特点黄庭坚的草书极具个人风格,不拘泥于传统规范,这正是他作为一位大家的独特之处。

1.灵动的笔触黄庭坚的草书笔触凌厉有力,强调力度的转折和极致的张力。

他运用变化多样的线条表现,使其书法作品生动且富有韵律感。

2.独特的章法黄庭坚的草书章法独特,注重结构的变化和秩序的安排。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字体和排列方式,使整体构图有层次感。

3.浑厚的墨色黄庭坚的草书墨色浓郁,深浅有致。

他擅长运用笔墨的厚薄来表现不同的墨色变化,使作品更加有神韵和立体感。

三、黄庭坚草书的历史价值黄庭坚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1.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黄庭坚以其独特的草书风格开创了新的艺术风貌,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成就被视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人审美的体现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不仅是书法技艺的展示,更是文人审美观念的体现。

他的作品富含文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折射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品味。

3.历史文化的见证黄庭坚的草书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气息。

通过欣赏他的作品,可以深入了解北宋时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借鉴其对后世的艺术影响。

四、黄庭坚草书的艺术价值黄庭坚的草书展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借鉴。

1.个人风格的体现黄庭坚的草书作品充满了个人风格,他通过墨力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展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这种个人风格的体现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2.艺术审美的追求黄庭坚注重章法和结构的变化,追求作品的美感和审美效果。

黄庭坚行楷书法

黄庭坚行楷书法

黄庭坚行楷书法1. 黄庭坚其人- 黄庭坚(1045 - 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在书法方面,他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2. 行楷书法特点- 笔法- 黄庭坚行楷的笔法独特。

他的笔画起笔多以逆锋入笔,如横画往往先向左轻顿后再向右行笔,这样的起笔使笔画形态饱满且富有力量感。

行笔过程中,中锋与侧锋并用,中锋保证笔画的圆润厚实,侧锋则增添笔画的灵动变化。

例如他的撇画,在起笔后往往通过侧锋的转换来表现出撇画的飘逸姿态。

收笔时,或回锋圆润,或出锋犀利,像捺画的收笔常常出锋,形成独特的燕尾形状,极具张力。

- 结构- 结构上,黄庭坚行楷多采用中宫收紧、四周伸展的方式。

中宫部分笔画紧密排列,犹如一个核心力量的凝聚点,而笔画的长笔则向四周大胆伸展,如他的一些字的横画或竖画会拉得很长,形成一种辐射状的结构。

这种结构打破了常规的平衡感,给人以奇崛而又不失和谐的视觉效果。

例如“大”字,撇和捺会伸展得很开,而中间的横画与撇捺的交叉点就形成中宫收紧的效果。

- 整体风格- 整体风格上,黄庭坚行楷具有一种独特的跌宕起伏之感。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强烈,字的大小、疏密、轻重变化丰富。

有的字写得很大很厚重,有的字则写得小巧轻盈,在一行字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变化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宛如一首优美的乐章。

-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在笔法上,此帖用笔沉着痛快,笔画刚劲有力。

如其中的竖画,犹如长枪大戟,挺拔而富有气势。

结构上,中宫收紧,长笔伸展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松”字,左边的“木”字旁的竖画较短,而右边“公”字的撇画和捺画伸展得很长,形成强烈的对比。

整体风格上,诗帖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连贯自然,整体气势雄浑,又不失灵动之美。

草书详细解析:黄庭坚《诸上座帖》80张高清局部(附高清全图)

草书详细解析:黄庭坚《诸上座帖》80张高清局部(附高清全图)

草书详细解析:黄庭坚《诸上座帖》80张⾼清局部(附⾼清全图)《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卷》纵33cm,横729.5cm。

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诸上座帖》是宋黄庭坚为友⼈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陵僧⼈⽂益的《语录》,全⽂系佛家禅语。

卷前后及隔⽔上钤宋“内府书印”、“绍兴”、“悦⽣”,元“危素私印”,明李应祯、华夏、周亮⼯,清孙承泽、王鸿绪,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此帖初藏南宋⾼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处,清初藏孙承泽砚⼭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内府,⾄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所得,后捐献给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结 构《诸上座帖》的单个字形,⼤多是⼀种“辐射式”的结构,中间收紧,长笔四展。

字形的欹侧变化丰富,不受传统笔法结构的羁束,相同的字千变万化。

多⽤逆笔,取逆势,顿挫感强烈。

1.长笔四展的“辐射'虽然是长横长竖、⼤撇⼤捺,但每个字的中间似乎都有⼀个圆⼼。

有些字笔画故意缩短上收,“展蹙' 对⽐明显,长笔短画,多姿多态。

2.相同的字千变万化七组“执着' ,⽤笔轻重徐疾枯润相间,结体纵横圆转,欹侧取势,⼤⼩错落。

3.多⽤逆笔,取逆势表现为三种⽅式:⼀是逆起;⼆是逆接;三是顿挫。

“逆起”的单字有很多,整列突出⾸字,⼀字管领数字也是《诸上座帖》的⼀⼤特点,如“执着什么为”“谛著些⼦精”“复执著理”等。

“执着什么为”“谛著些⼦精”“复执著理”“逆接”表现为笔笔另起,与通常的顺带写法迥然不同,如“不”字的左边三点。

“不”,左三点均笔笔另起“藉少智”,“智”字穿⼊上字所留的空⽩“顿挫”,即逆势反复出现,形成顿挫感。

“且”,左竖有明显的逆折顿挫“样故”的捺脚,即“战掣”之笔章 法《诸上座帖》的章法特点,表现为1.虚实相⽣;2.连断多变;3.错落有致;4.聚散有变;5.穿插出⼈意料;6.颠倒中求平正;7.对⽐中形成开阖;8.伸缩变化明显。

1.虚实相⽣通过字形的⼤⼩、点画的展蹙或其他⽅式有意使⼀⾏中的某个字或⼀字中的某⼀笔显得特别“抢眼”。

经典法帖宋·黄庭坚《云夫七弟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黄庭坚《云夫七弟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黄庭坚《云夫七弟帖》(高清版)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等。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

作品欣赏此帖多写家中琐事。

从帖中的出现的几个地点来看,可大致推测为黄庭坚贬谪巴蜀黔戎时期的作品。

帖中的“但老来极懒。

故稽缓如此耳。

”可看出作者当时的轻松释然。

▲ 宋·黄庭坚《云夫七弟帖》(32.6cm*65.4cm)云夫七弟:得书,知侍奉廿五叔母县君万福,开慰无量。

诸兄弟中有肯为众竭力治田园者乎?鳏居亦何能久堪,复议昏对否?寄示兄弟名字曲折,合族图,几为完书矣但欲为其中有才行者立小传,尚未就耳。

庞老《伤寒论》无日不在几案间。

亦时时择默识者传本与之。

此奇书也。

颇校正其差悮(误)矣。

但未下笔作序。

序成。

先送成都。

开大字板也。

后信可寄矣。

蕲州藏记亦不忘。

但老来极懒。

故稽缓如此耳。

寿安姑、东卿一月中俱不起。

闻之悲塞。

二子虽有水桤(碾)为生资。

子顾弟亦能周旋之乎。

窀穸之事。

计子顾必能尽力矣。

叔母不甚觉老否。

徐氏妹孀居如何。

调护令不爽耶。

无期相见。

千万为亲自爱。

十月十一日,兄庭坚报。

云夫七弟。

用笔颇为老辣,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

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

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

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

其书法,真、行、草俱佳。

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 ,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明王世贞谓其“大书酷仿《鹤铭》,狂草极拟怀素” ,“老骨颠态、种槎出”。

宋黄庭坚《报云夫帖》行书V《云夫帖》亦称《致云夫七弟尺牍》、《报云夫》、《竭力田园帖》纸本32.6X 65.4cm, 凡18 行,242 字。

无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应是晚年所书,大约书于1100~1105 年间。

钤有“项叔子” 、“安岐之印”等印记。

《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宋四家墨宝》等收录。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释文:雲夫七弟,得書知侍奉廿五叔母縣君萬福,開慰無量。

諸兄弟中,有肯爲衆竭力治田園者乎?鰥居亦何能久堪,復議昏對否?寄示兄弟名字曲折,合族圖幾爲完書矣。

但欲爲其中有才行者立小傳,尚未就耳。

龐老《傷寒論》無日不在幾案間,亦時時擇然識者,傳本與之。

此奇書也,頗校正其差誤矣。

但未下筆作序,序成先送成都開大字板也。

後信可寄矣蘄州藏記亦不忘,但老來極懶,故稽緩如此耳。

壽安姑東卿一月中俱不起,聞之悲塞,二子雖有水磑爲生資,子顧弟亦能周旋之乎?窀穸之事,計子顧必能盡力矣。

叔母不甚覺老否?徐氏妹孀居如何?調護令不爽耶。

無期相見。

千萬爲親自愛。

十月十一日,兄庭堅。

報雲夫七弟。

>宋黄庭坚《伯夷叔齐庙碑》楷书碑刻V黄庭坚撰并书字极秀丽,笔划瘦润,与生平所作不相同,细察别铙妩媚之趣。

>宋黄庭坚《草书杜甫诗卷》草书V从《郁孤台法帖》拓本尺寸来推算,山谷草书《山谷草书杜甫别李义诗》原作应是一个长约二点六米以上的卷子,目前残存者约占原卷三分之一强。

此作较他作别有一种情趣,其结字取隶书横式者居多,但其笔势飞动,如流水行云别是一番“浏离浑脱” 景象《山谷草书杜甫别李义诗》,是所谓“夔州诸作”的一种。

原诗是一首五言古风,计二十三韵二百三十字,而现仅存拓片五开计十五行九十二字。

释文如下: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

道国及舒国,实为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黍诸孙。

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健德业,请从文人论。

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

子建文笔壮,河问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

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长成忽会面,慰我久别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

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樽。

〉宋黄庭坚《次韵叔父帖》行书V三希堂刻本。

《次韵叔父帖》全称《次韵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豫章黄先生文集.外集卷三》有载,约书于元丰三年(1080 年)。

刻入《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宋黄庭坚《淡山严诗》宋黄庭坚《读书绿荫帖》行书V《读书绿荫帖》亦称《与立之承奉书》行草纸本27.1 X 43.1cm。

凡9行,81字。

书于元祐三年(1088 年)左右。

钤有“缉熙殿宝” 、“友古轩” 等印记。

《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

《停云馆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等收录。

现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为一则信札,笔法有飞动洒脱之神韵。

在字的结体上,充溢着扩展开张之气息。

释文:庭堅頓首,辱教審侍奉萬福爲慰。

承讀書綠陰,頗得閑樂,甚善甚善。

欲爲索兒錄數十篇妙曲作樂,尚未就爾。

所送紙太高,但可書大字,若欲小行書,須得矮紙乃佳。

適有賓客,奉答草率。

庭堅頓首。

立之承奉足下。

〉宋黄庭坚《二士帖》宋黄庭坚《狄梁公碑》楷书V范仲淹撰黄庭坚书。

书于绍圣元年(1094)六月。

宋拓本。

楷书。

凡175 行,共1910 字。

帖心高23 厘米。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狄梁公,即狄仁杰(607-700),唐大臣。

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

高宗时任大理丞、宁州豫州刺史等职。

武则天时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后又复相。

以不畏权势著称于世。

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狄仁杰死后,各地陆续建祠堂立碑,据史籍记载,有:唐李邕撰,张庭珪八分的《唐魏州刺史狄仁杰生祠碑》;唐冯宿撰,胡证正书并篆额的《唐狄梁公祠堂碑》;唐元通礼撰,党复书《唐豫州刺史狄梁公碑》。

宋代,黄庭坚对狄仁杰的人品极为敬佩,曾作诗云:“鲸波横流砥柱,虎口活国宗臣。

小屈弦歌百里,不诬天下归仁。

”后来,就书写了范仲淹所撰的《唐狄梁公碑》。

此碑自署“左朝奉郎、集贤校理、管亳州明道宫黄庭坚书”考《山谷先生年谱》,绍圣元年(1094)六月,黄庭坚管句亳州明道宫,则碑是书于此时,时值山谷五十岁。

刘喜海、任杰、王大成、魏稼孙、沈树镛藏拓。

集楼题签;内钤印:" 觉盦任杰收藏金石书画","集楼所藏金石","韶九","王大成印","臣喜海印","刘喜海","燕庭","大成","吉父所得","王成吉金乐石","有金石癖","锡曾读碑之印","郑斋"。

此碑书体虽倾侧,但极端谨,姿态未溢,似有嫩气。

昔人谓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为三绝也。

碑原在江西九江,石久毁,元延佑五年(1318)重新上石,现传世拓本亦少,所传一为宋拓裱本,一为明拓本。

《苍润轩碑跋》、《石墨镌华》、《书昼跋跋》、《庚子销夏记》等书着录。

〉宋黄庭坚《伏承帖》楷书宋黄庭坚《公以道安帖》草书宋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行书V纸本,纵29.1,横213.8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唐代隐士寒山劝戒诗与居士庞蕴诗偈,庞蕴(?――八O八),唐代著名禅者。

字道玄。

世称庞居士、庞翁。

湖南衡阳人。

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

遗有《庞居士语录》。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字大如拳,笔画苍劲,风神洒荡,落笔奇伟,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 ,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

用笔逆入,横画多波动前行,凡主笔都肆意展伸,如长枪大戟,点画瘦而圆劲;结体奇宕欹侧以取险势,四维开张,舒展大度,器宇轩昂,中宫紧收,似车轮作辐射状,在逋峭险劲之中仍有雍容不尽之度,书风豪宕而有韵味,具有典型的黄庭坚特点。

释文: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

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

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

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

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

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

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

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

寄语諸仁者,仁以何为怀。

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

任运堂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

涪翁題。

〉宋黄庭坚《寒食帖题跋》行书V纸本34.3 X 6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凡9 行,59 字。

书于元符三年(1100 年)七月至九月间。

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

曾入元、明、清內府,并经张浩、张金界奴、项元汴、韩世能、安岐等人收藏,后流入日本,展转至台北故宫博物院。

《戏鸿堂法书》、《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晚香堂苏帖》、《景苏园帖》、《宋贤六十五种》、《壮陶阁帖》等收录。

《寒食帖跋》表现了“黄书”的基本艺术特点。

《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

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

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

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

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

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

释文: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宋黄庭坚《花气熏人诗帖》草书V又称《花气薰人帖》 ,墨迹纸本,无款印,纵三十点七厘米,横四十三点二厘米。

此帖书七绝一首,共五行二十八字。

钤有“缉熙殿宝” 、“贞元”、“连珠”半印、“安岐”等鉴藏印。

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

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于元祐二年(1087 ),原是附在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

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

”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

前二行界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极得天然之妙。

而此帖较少萦带的笔意也与其晚年的跌宕多姿有着显著的差别。

此帖笔法矫健洒脱,刚柔相济,行气揖让穿插,颇具韵味。

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