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之黄庭坚
【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6fcad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6.png)
【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春归属于何处?孤独并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好去处,唤取启程同居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属于何处》注解、寂寞:清静,寂静。
2、并无行路:没遗留下春去的踪迹。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不料:存有谁晓得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做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笛声非常动听,甲壳类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8、求解:懂,认知。
9、因风:顺着风势。
0、蔷薇(qiáng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存有单瓣重瓣,候连春直奔夏,存有芳香,果实味苦。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春天返回了哪里?打听没它的脚印,四处一片蛰伏,如果有人晓得春天的消息,大喊它回去同我们同住。
谁也不晓得春天的踪迹,必须想要晓得,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白遍野之句鸣叫,又存有谁能够懂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到了花开的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清平乐?春归属于何处》就是北宋知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词作,这就是一首感慨时光回去而糖芥的惜春词,作者以婉转的笔法,抒发了对春天消逝的悲痛和遗憾,彰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爱好、留恋、痴情和崇尚。
上片写下春天的月夜。
作者将春拟人化,起至句提问,既代普雷寻春、惜春意旨,又散发出爱春、伤春情绪。
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下春去无痕。
“若存有”两句用唯美的笔法抒发自己的心愿,写下了对春天的憧憬深情。
下片写下夏季的到来。
作者先以感叹反问代普雷春天已并无踪迹,进一步整体表现惜春的悲痛,接着,想起黄鹂的定可以晓得。
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迎一层苦恼和悲痛。
结尾以黄鹂“飞到蔷薇”写下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幻灭了,蔷薇表明了夏天已经到来。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https://img.taocdn.com/s3/m/f62c1f65336c1eb91a375d82.png)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 《砥柱铭》是“宋四家”之一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手书作品,是他散落 民间的最重要的书法瑰宝之一。
一起来看看书法相关介绍, 仅供大家参考! 谢谢! 作品简介 黄庭坚《砥柱铭》,行书。
此卷长八米,抄录唐代魏征《砥柱铭》,全文六 百多字。
黄庭坚 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独特,是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刘金库指出, 《砥柱铭》在宋代时为王厚之、南 宋权相贾似道收藏, 是贾似道收藏的“黄庭坚双璧”之一; 入明则为著名收藏家 项元汴所藏,在明代鉴赏家张丑的《真迹日录》中著录,明天顺年间归黄庭坚十 一世族孙黄洵 (字公直) 所藏; 入清则为项源、 伍元蕙、 罗天池等有名藏家所藏, 后从广东流入日本,为日本有邻馆收藏,此后被一个台湾收藏家购得,最终,在 时隔 915 年之后,现身于北京。
并于 2010 年 6 月 3 日被拍出了中国艺术品成交 记录——3.9 亿元,加上 12%的佣金,总成交价 4.368 亿元。
内容 维十有一年, 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
道被域中, 威加海外; 六和同軓 (轨) , 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
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 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 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
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 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 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 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 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魏公有爱君之仁, 有责难之义。
其智足以经世, 其德足以服物, 平生欣慕焉。
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见其妩媚者也。
吾友杨明州,知经术,能 诗,喜属文,吏干公家如己事。
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优选篇
![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优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69333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a.png)
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优选篇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 1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原文译文鉴赏原文宋代:黄庭坚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
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译文江上万顷波涛一个接一个涌来,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
鱼儿正在水中深处,即使是深藏千尺也要钓上来。
鱼儿吞下了鱼饵又吐了出来,将信将疑迟迟不肯上钩。
渔翁归来的时候已是水寒江静,只见满目青山明月当空。
注释诉衷情:词牌名,唐教坊曲。
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
自号烟波钓徒,东阳金华(今属浙江)人。
曾写有《渔歌子》五首。
蓑笠(suō lì):指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金鳞(lín):指鳞光闪闪的鱼。
迟:慢。
鉴赏题序“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表明了写作的真正动机,乃于表明自己面对江山胜景,幡然悔悟的解脱心理,但是这种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只是更说明现实对他的真实束缚。
词的上片,“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这是幅寒江独钩图,一碧万顷,波花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间,垂钓于重渊深处,钩入水动,波纹四起,环环相随。
这样空灵洒脱的境界令人逸怀浩气。
“金鳞”二句写垂钓之兴:鱼翔深底,沉沦不起,为取水下金鳞,渔翁不惜垂丝千尺。
此时此刻,渔父专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鱼盘旋于钓钩左右的情态。
词的下片,“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这一虚设之笔描绘了渔翁闭目凝神,心与鱼游的垂钩之乐,这种快乐中,渔父举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鱼。
末三句渲染出一幅空灵澄澈的江渔归晚图:“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透射出一种置身江天、脱落尘滓的逍遥追求,突出渔父这样一种澄静澹远的境界里,任漂泊而不问其所至,也正是自张志和至黄庭坚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
黄庭坚山谷题跋评艺鹤鸣
![黄庭坚山谷题跋评艺鹤鸣](https://img.taocdn.com/s3/m/cf4a365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f.png)
黄庭坚山谷题跋评艺鹤鸣《山谷题跋》是黄庭坚的书学之大作。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则是这个时代诗坛、书苑革新中的开派者。
《山谷题跋》收集黄庭坚平生所作的大量题跋,包括诗、文、书、画等各个方面,其中以书跋为多,是我们了解黄庭坚书法渊源和书学思想,以及北宋书法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山谷题跋》也是黄庭坚的书学之魂。
众所周知,题,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文字,总称“题跋”。
题跋,一般乃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
题跋中除了标明书画家的年龄、籍贯、作画时间、地点、得画人称呼、名号外,还有文章或诗词。
这些题跋,不一定完全针对画面的内容,而是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人事、岁时、节令、风俗、物产、景观、历史、哲理等各种内容。
文人画家提倡的就是既题出画中之意也题出画外之意,包括画家的感触、心绪、想象及作画经过情况,对画史、画论、画法的心得体会,以及生活趣事、各种见闻等。
在我们现在所见存世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书画上,同时有书画家本人的款题和他人在书画上的题跋是十分自然的事,但从书画上无款题到有款题到同时有他人的题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画的“题跋”是作品的一部分。
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
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北宋在我国文化史上是探求创新的历史时期,哲学、诗词、绘画、书法等,都开一代新风。
北宋以后的中国各个朝代,许多书法家、书法史研究专家学者都曾采摭过他的书法论述,以荐前贤。
数百年来,书法论者都众口一词,“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aa368648d7c1c709a145ab.png)
【诗歌鉴赏】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晚楼闲坐》原文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黄庭坚《晚楼闲坐》翻译
极目远眺,眼里的山色和水光联成一片,凭栏处看去菱花与荷花浮在一起,香气四溢。
清风拂面,明月当头,使得面南而坐的人感到清爽凉快。
四下眺望山水相连,凭栏处十里
之内长满了菱花,荷花,香气弥漫在周围。
清风和明月没有人去管,面南而坐的人会觉得
这两者化为一味凉意漫过心头。
黄庭坚《晚楼闲坐》赏析
《晚楼闲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七言绝句,根据《千家诗》里
解释,此诗前一句是环境描写,花香湖光,山色连连,是静夜里一个沉思的好地方。
后一
句就是思想活动,清风和明月如果理解为是象征作者本人,那么他这时的心情就会是化为
一味凉,变得轻松适意起来。
这样理解,结果就是生活没有因为挫折而失色,反而有着馨
香和可以凭栏远目的地方,眼界固然开阔,思想上也变得轻快了。
黄庭坚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诗歌鉴赏】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3c3d2e050876323012126e.png)
【诗歌鉴赏】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原文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左藏(cán?):古代国库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称左藏。
2、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
漏天:指阴雨连绵。
3、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直至。
霁(jì):雨雪之止也。
4、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5、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
气岸:气度傲岸。
6、华颠:白头。
7、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翻译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
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
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
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赏析《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词,此词主要通过对重阳节的描述,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显示了作者身处逆境而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
全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该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写出了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
黄庭坚《清明》及赏析
![黄庭坚《清明》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b0e8c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0.png)
【导语】黄庭坚(1045年8⽉9⽇—1105年5⽉24⽇),字鲁直,号⼭⾕道⼈,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县)⼈,北宋⽂学家、书法家、盛极⼀时的江西诗派开⼭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宗)之称。
与张⽾、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
⽣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下⾯是为⼤家带来的黄庭坚《清明》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清明宋代: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荒冢只⽣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郊原草⽊柔。
⼈乞祭余骄妾妇,⼠⽢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丘。
译⽂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地带来了勃勃⽣机。
春⾬绵绵,使⼤地上⼀⽚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感到难过。
诗⼈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想到⼈⽣的意义。
诗⼈指出,⼈⽣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天天到墓地偷吃别⼈祭奠亲⼈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还要对妻⼦和⼩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官的朋友家⾥吃喝,主⼈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的⼈⽣萎琐卑下,毫⽆⼈格尊严。
⽽另有⼀些⾼⼠,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推,他帮助晋⽂公建国以后,不要*厚禄,宁可隐居⼭中。
晋⽂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烧⼭,但是,介⼦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论智愚⾼低,最后都是篷蒿⼀丘,但是⼈⽣的意义却⼤不相同。
注释桃李笑:⽤拟⼈⼿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万物正欣欣向荣。
蛰:动物冬眠。
“⼈乞”⼀句:《孟⼦》中有⼀则寓⾔。
说齐国有⼀⼈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
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请⾃⼰吃饭。
这是⼀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句:⽤春秋时介⼦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ao):杂草。
丘:指坟墓。
黄庭坚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b494e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1.png)
黄庭坚译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庭坚译文及赏析黄庭坚译文及赏析黄庭坚译文及赏析1《水调歌头·游览》宋代: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浅谈黄庭坚书法
![浅谈黄庭坚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018e0a0f7cd184254b35359f.png)
浅谈黄庭坚书法刘承金政管系08级2班080802012摘要:文字是知识传递的载体,随着文字的诞生与发展,书法也就应运而生,并且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展,并进入了繁盛的阶段。
而当代书法也经历了低谷、发展、繁盛的发展路程,并且在繁荣中也呈现一种长江前浪推后浪的态势。
对于业余书法爱好者,要写好书法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书法,并同时临摹起一家书法,掌握书法要义与精髓并且吸收。
而在古代书法家中,黄庭坚的书法虽然没有二王书法的高境界造诣,但也能独自成为一家书法。
他的书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键字:黄庭坚书法鉴赏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黔安居人,晚号涪翁。
生于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北宋诗人、书法家。
诗学杜甫而自成一家。
苏轼喜欢他的文章,以为超轶绝世,游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子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兼善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以侧险取,纵横其掘,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屡次被贬。
元符元年(公元1098)黄庭坚的外兄张向奏请朝廷为僻亲嫌,应迁黄庭坚于戎州安置。
黄庭坚三月离开贵州,顺乌江抵涪陵,再溯江西行,六月至戎州。
戎州便是今天四川省宜宾市地区,这是的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老和尚”这与他的屡受贬嘀深受打击,环境恶劣的原因有关。
在戎州(今宜宾)这段时间里,他游遍山水,在戎州地区留下不少的石刻,其中以流杯池为最。
那里所存的石刻是宜宾地区最多,较为完整的石刻积聚地。
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宜宾流杯池:“宜宾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横亘之际。
山下,一巨石中开,形成天然峡谷,谷深20余米,谷底有清泉缓缓流出,绕谷底没入石中,为一天然奇观。
北宋元符元年,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这就是宜宾流杯池。
自宋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https://img.taocdn.com/s3/m/6166e9c750e2524de5187e90.png)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
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
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
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
其书法,真、行、草俱佳。
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黄庭坚《松风阁诗》及其笔法(譯文)
![黄庭坚《松风阁诗》及其笔法(譯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cb7b3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d.png)
黄庭坚《松风阁诗》及其笔法(譯文)黄庭坚《松风阁诗》及其笔法(譯文)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松风阁诗帖》赏析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
宋洪州分宁(在今江西修水县)人。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进士,历任校书郎、吏部员外郎、鄂州知府等职,后屡遭贬谪,终于宜州。
黄庭坚以书名世。
善行草,其书以侧险取势,纵横奇绝。
自谓“学书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乃得苏舜元、舜钦书观之,乃知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于夔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
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黄庭坚的这段话,叙述了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学书经历。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之作。
其笔画苍劲,风神洒荡。
黄庭坚学颜,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将颜体缩短的笔画(往往是一字中主要的横笔、竖笔或撇笔)伸展延长,力趋险绝,再从字的结构与整篇章法中求得平稳,形成其独特的风貌。
其用笔擒纵自如,笔画凝练,无一轻佻之笔。
康有为评论黄书说:“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如门自媚。
若其笔法瘦劲婉通,则自篆来。
”(引自《广艺舟双楫》)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
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
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
从《山谷题跋》论黄庭坚的书法观
![从《山谷题跋》论黄庭坚的书法观](https://img.taocdn.com/s3/m/d4a50d0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2.png)
【摘要】《山谷题跋》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包含宋代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体系和书法审美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学书者的借鉴范本。
通过解读《山谷题跋》中论及书法的文本,从学书要领、学古之法、书法境界、以禅喻书等四个角度分析梳理,萃取黄庭坚的学术思想和艺术精神。
【关键词】黄庭坚;《山谷题跋》;审美观念【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5-0029-05【作者简介】程玉儿,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作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在书法创作和理论方面都自成一家,不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鲜明书风,还创造了以禅喻书的品评方式,丰富了书法品评标准的内涵。
作为学术思想和艺术精神的文字载体,黄庭坚的题跋以最直白自然的方式反映出他的学养韵味和审美意趣,涉及内容极为广博,涵盖了学书要领、书法品评等各个书学领域,意蕴新颖,形式灵活,兼具学术性、文学性和艺术鉴赏性。
本文拟从四个角度解读《山谷题跋》中论及书法的文本,试图解析黄庭坚书法审美观念的核心内容。
一、“心能转腕,手能转笔”——黄庭坚论学书要领黄庭坚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对笔墨的把握方式是非常独特的,在《山谷题跋》中也进行了细致入微地阐述,仅是评价东坡书作就涉及用笔、用墨、布白等各处细节,“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苏翰林用宣城诸葛齐峰笔作字,疏疏密密……”。
黄庭坚反复强调用笔的重要性,经常用“禅家句中眼”来比喻“字中笔”,在《山谷题跋》中共出现六次,如“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等。
《山谷题跋》对用笔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执笔”和“运笔”。
关于执笔姿势,黄庭坚要求学书者需首先掌握执笔的方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执笔位置要高,“提笔去纸数寸”,这样才能“令腕随己意左右”,随己所欲自由作字。
在掌握最根本的执笔技法的基础上,还需要追求心手合一,以达到使转自如的效果,“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它异,但能用笔耳”。
【诗歌鉴赏】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102c4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f.png)
【诗歌鉴赏】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原文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离,看看人荣获稻午科季夫。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联手上,至今犹梦拖羊肠。
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翻译
、新喻:今江西新余。
元明:黄庭坚之兄黄大临的字。
2、一百八盘:黄庭坚被贬到黔州时,其兄一直送到地头,途经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
等险境。
黄庭坚《新喻道中递元明》赏析
《新喻道中寄元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比
较朴质轻快的诗。
首联破题,平平叙来,情真意切。
自己因病戒酒,辜负兄长款待的一片
深情。
中间两联尤为“朴质轻快”,且诗味淳厚之至。
“山店远”,似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清新意境;“午风凉”,绝无“关塞萧条行路难”的重重心事。
而颈联则是家常话,只要家中的人身体都健康,也就用不着“来书细作行”了。
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尾联回忆当年兄长相送的深情厚谊,一路上携手前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至此诗依然“梦寻来路绕羊肠”。
黄庭坚的诗词全集。
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67c0e576a20029bc642d18.png)
.学号_ 12411424__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院(系)名称:美术系专业名称:书法4班学生姓名:杨雨欣指导教师:彭建成二○一五年九月摘要:黄庭坚作为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他曾自诩:“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书法之道。
尤其其草书,从唐代狂草抒狂放于顿挫、发性情于笔墨变为用浓墨书写,理性布局,他的书法被后世如唐高宗、文征明等同样为书坛泰斗的人物所借鉴。
要研究黄庭坚的书法特征,其书法理论是不可回避的。
单从书法技法方面来看,他在书论中主要提倡“清气”、“笔圆”、“生动”、“瘦劲有力”。
关键词:黄庭坚;江西诗派;书法技巧;书坛泰斗绪论宋代书法艺术,承唐继晋,上续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
宋四家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
不断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
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5年)进士。
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
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与苏轼门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宋代书界巨擘,《宋史》称其“善行、草书,楷法奕自成一家”,列宋四家之二,著作有《山谷题跋》。
1、黄庭坚生平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江西修水县人。
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书法鉴赏第4课宋元书法鉴赏教学教案
![书法鉴赏第4课宋元书法鉴赏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35b6a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8.png)
第4课宋元书法鉴赏【教师】展示宋朝书法鉴赏(一)一、苏轼书法鉴赏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释文:丰乐亭记宋庐陵欧阳修撰眉山苏轼书修既治苏轼的楷书笔画厚重而舒展,主次对比较大,主笔比较突出。
结构枝繁叶茂,稳重而大气。
章法比较茂密,气势磅礴。
后人评价苏轼的楷书“笔圆而韵胜”。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对比中看出,苏轼的笔画比较肥厚,结构开阔,与颜体楷书有相似之处,动感更强。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除了楷书,苏轼留下的墨迹更多的是行书,其中《黄州寒食诗帖》最为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的书法取法颜真卿,所以《黄州寒食诗帖》的笔画比较丰满厚重,同时富于粗细变化。
史传苏轼执笔时手腕较低,笔锋略向左侧斜出,所以笔画中锋、侧锋并用,有不少侧锋。
《黄州寒食诗帖》中每个字的末笔多向左下勾连,但是也有捺画向右下伸展。
最具特色的是作末笔的长竖,写得很长,而且几乎全是悬针竖,显得异常舒展,彰显了尚意书法风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艺术追求。
《黄州寒食诗帖》的字的结构多左松右紧,与常人不同。
不少字倾斜取势,不是向左倾斜,就是向右倾斜,使通篇不断产生取势变化。
同时结字多取横势,体势宽博。
黄庭坚戏称苏轼的字“甚似石压虾蟆”,以幽默的语言道出了苏轼书法的结构特点。
《黄州寒食诗帖》的字变化十分丰富,包括松紧变化、斜正变化、收放变化、疏密变化等,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率意。
《黄州寒食诗帖》的章法比较随意,字距总体较小,行距颇为宽松,字的大小、斜正、宽窄、长短随着感情的宣泄而变化,使人在笔墨之中体会作者心理的变化。
宽扁的字形,较小的字距营造出深沉的幽怨,长长的竖画则像一声长叹,似乎要将胸中之气一呼而出,势如江河奔涌。
关于黄庭坚书法特点
![关于黄庭坚书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04d70d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e.png)
关于黄庭坚书法特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关于黄庭坚书法特点关于黄庭坚书法特点关于黄庭坚书法特点有哪些呢?黄庭坚书法是非常的有名的,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是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译文及鉴赏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3a5ddc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5.png)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译文及鉴赏《题胡逸老致虚庵》是由黄庭坚所创作的,黄庭坚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题胡逸老致虚庵》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题胡逸老致虚庵》宋代: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题胡逸老致虚庵》译文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
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
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
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等污染灵台。
《题胡逸老致虚庵》注释胡逸老:生平不详。
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名。
遗金满籯(yíng):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籯:竹箱。
作:兴起,成为。
明月:指珍珠。
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门庭。
宴坐:闲坐。
图画:一作“画图”。
观水观山:一作“观山观水”。
灵台:此指心。
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菩提偈》诗意。
末二句一作“莫将世事侵两鬓,小庵观静锁灵台”。
《题胡逸老致虚庵》赏析从诗中可知,胡逸老此人为人不慕荣利,雅有山水之趣。
黄庭坚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
这里用了韦贤的典故。
据《汉书·韦贤传》,韦贤号称邹鲁大儒,教育了四个儿子,都很有成就。
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
首联二句劈空而来,气势惊挺。
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
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
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
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
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
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
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而要体会古人笔法,必须“熟观魏 晋人书”(以上均见《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7.“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题虞 永兴道场碑》)。学书法,必须用功。功力 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 山谷先生和东坡相比,论天资,则不 及;凭功力,则过之。他们间既是师徒又 是朋友,在功力和资历消长的作用下,终 于走在一起,成为并驾齐驱的两位英才, 共同开创了宋代的尚意书风。
《蔺相如传》
《太白忆旧游诗》
《刘禹锡竹枝词》
杜甫诗
花气熏人帖
黄庭坚和苏轼一样,和佛教关系密切。 主张心是一切根源的禅宗南宗,最合士大 夫口味。宋人崇尚萧散简远,虚和疏淡, 读书人和佛教关系密切。宋人的尚意是一 种简洁、无限的审美意象,是个体人抒写 特殊情感,自得其乐,以求人生价值的认 定。山谷在本帖中注入的情感有时如淡云 在和风中缓行,有时又如晴空惊雷,瞬息 万变。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七、迎让 所谓“迎让”,就是在 多体结构中,各部分相互谦 让,相互避就,形成一个和 谐的有机整体。在王体行书 中,迎让分“上下相让”和 “左右朝揖”两种。
一般说来,在复合结构中, 如果单体有大小之分,大单体占 的空间大,腾出一定的位置让小 单体插进来,形成上下穿插或左 右回抱之势,似以老携幼,尊卑 分明,如“耆”、“制”、“妙” 即是如此.
(二)左右朝揖
在左右结构中, 左边缩右伸左,右 边缩左伸右,互相 依偎,平分秋色。 在左右结构中, 左边缩小附丽于右, 主次分明,配合默 契。 在多重结构中, 互相缩小其相邻的 一面,紧密相连, 洗炼 唐朝张怀瑾认为,行书“务从简易, 相间流行”。也就是说,行书运笔速 度较快,为了方便起见,在字形易识 的前提下,可以用省减笔画的方法。 在王体行书中,有省笔、减笔、化笔 和合笔四种。
所谓“省笔”,就是把点、横、撇、 捺或某些局部省去不写; 所谓“减笔”,就是减少相同或繁 多的笔画; 所谓“化笔”,就是把长的笔画, 收缩简化为最短的笔画——点; 所谓“合笔”,就是把两个单体中 的两笔重合为一笔。
者字 外形或长瘦,或 短肥,中竖有正有 斜,与第二横有连 有分。 之字 外表有长有扁; 用笔有方有圆,有 粗有细。 无字 撇与上横有断有 连;下四点或变一 横,或变一点一横, 或俯或仰。
于字 体或行或草, 钩或泯或露,点 或分或连。 而字 撇或与左竖相 迎或与中竖相接; 中竖或收或放, 或变点,或倾斜。 地字 “也”字一横 或平或斜,或与 “土”字上横相 接或与下横相连。
如果单体大小相同,要互相收 缩其相邻的部分,伸展其相背的部 分,形成互相依偎、顾盼生姿之势, 如朋友相处,并行不悖,“敛”、 “被”即是如此。如果是多重结构, 在有限的空间中,各部分都相应地 缩小,形成互相检束,患难与共之 势,如生死之交,同舟共济, “测”、“翔”即是如此。
(一)上下相 让 在上下结构 中,上边相让, 下边穿插,相互 契合,浑然一体。 在上中下多 重结构中,三部 分相应缩小,在 有限的空间和睦 共处。
这四种虽表现的形式不同, 但都是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 态中求平衡,以达到“奇宏潇 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 主故常”的最高境界。
(一)左欹
竖向左边 倾斜,形成左 欹之势。 (二)右侧 竖向右边 倾斜;或在左 撇长捺短、斜 度不等,形成 右侧之势。
(三)上欹下侧 上下结构中, 上下单体分别向相 反的方向倾斜,形 成上欹下侧之势。 (四)左欹右侧 左右结构中, 左边向右斜,右边 向左斜,形成向中 间倾侧之势。 左右结构中, 左边向左斜,右边 向右斜,形成向左 右两边倾侧之势。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4.欹侧 欹侧,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一 个很重要的结体特点,这个特点 在历代行书大家中以王羲之行书 表现得最典型,最充分。
王体行书的欹侧分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 左欹右侧四种。 左欹和右侧是字体向一边倾斜。有的是真 正的倾斜,要靠在章法中上下或左右字去“补 救”,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美感;有的是“似欹 反正”,乍看上去好象是倾斜的,实际上又是 正的,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凤翥龙蟋, 势如斜而反直”。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则是单 体(局部)是斜的,整个字(整体)又是正的, 主要靠单体向反方向倾侧来维持整个字的重心。
3、闯荡草书——黄庭坚与《诸上座》
才情
心声
书风
才
情
他的文学创作主张“无一字无来处”, 缜密谨慎;把玩笔墨,却“本无法也”, 一味率情尽兴,无所顾忌。 用典和诗语锻炼是“江西诗派”首届 掌门人定型的艺术观。他那驾驭文字能力 的才情,使他对不同文学形式采取了不同 的表现手法,是花开两枝的璀璨。 走笔舞墨的无法,是尚意书风的宣言, 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王羲之把它们兼收并蓄于行书 结体之中,丰富了行书的结体。如 果认真研究一下,不难发现,王体 行书较少用形连,即使用,也只偶 相引带,且点画处皆重,牵丝处皆 细;较多用意连。
即点画之间虽无牵丝相连,但 此呼彼应,脉络相通,通体之内, 一气呵成,笔虽断而势连,形不接 而气贯,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我们在写行书时,不要滥用形连, 以免给人以油滑庸俗的感觉。
王羲之行书的 结构特征
2.尽态—— 长短、 大小、疏密
2.尽态
长短、 大小、 疏密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3.错落 王羲之认为行书要错落有致,“若 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 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据 说钟繇的大弟子宋翼开始写字时由于写 得方整齐平,被钟繇狠狠地批语了一顿, 以致三年不敢见老师的面。
(一)左短右长
左为“日”字 旁,或右以中竖作 结者,本为左短右 长,顺其自然。
左右等长,有 意把左边缩短,或 把右边拉长,形成 左短右长。
(二)左长右短 右为“口字”、 “文”字,或字 形本短;左边字 形本长,顺其自 然。 左右等长,有 意把左边拉长, 右边缩短,形成 左长右短。 (三)上窄下宽 上为“日”字、 “山”字,或下 为“心”字,多 上窄下宽。
黄庭坚的学书历程,从周越、苏舜钦 兄弟(宋代草书书家)步入晋唐,亲近了张旭、 怀素等草书名家,终于悟到了书圣楷草 融合的精髓。 8.他发之内心体认到“欲学草书,须 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跋 与张载熙书卷尾》)。草书必须有扎实的楷书 点画基础,分清点画和牵丝,识别下笔 来龙去脉,写草书才不会涂抹如天书。
王体行书不管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 构,都显得长短互殊,宽窄各异,大 小不匀,结构的两边形成强烈的对比。 有的字本来左长右短,或上窄下宽, 就因体赋形,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美; 有的字本身左右等匀,上下齐平,则 伸左而仰右,或收上而放下,有意打 破这种均衡,但也丝毫显露不出人工 斧凿的痕迹。
这样做,不仅使结体变得参 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 奇趣横溢,也会使章法显得宽松 舒展,产生气脉流通的艺术效果。
于是,一种凌厉又淡散的书风在宋 代草书苑压倒群芳,又引领了几代风 骚。 自明代起,对黄山谷草书的溯源一 般都归于怀素,清代梁清标还在本卷 后写下了“此卷摹怀素书”的断语。 从此,山谷草书便编入怀素支系。 又是谢稚柳先生,从用笔法排除众 议,把山谷归人张旭门下。
黄山谷草书展示了宋代尚意的新风尚, 赢得社会的认同。他在被贬的住所, 家中每天日常开支,都是以书作来换 取的。还有一个传说更加神奇:就是 江神因山谷从黄龙山神龙、船工摇桨 荡撸得笔法受启示而心有不甘,为造 化讨得平衡所发生的故事。
14
思考题 1.通过学习张旭草书,请论 述草书与楷书的关系?
2.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
“书卷气”?
4.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一、变化 (一)同画异态 (二)同旁异变 (三)同形异化 (四)同字异体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这也是颜真卿作为长辈告诫后学,使 怀素心悦诚服“何如屋漏痕”名言的内 核。 黄庭坚循规蹈矩,终于在草书领域有 重大的突破。他自认元祜间(49岁前)“笔意 痴钝,用笔多不到”。事实上,当时已 自成一家。 不过他心气高昂,勇于自我否定,勇 于汲取,以前一个台阶为起点,再向上 迈开新一步。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 矣”(姜夔《续书谱》)。
上为单体,下 为合体,多上窄 下宽。
(四)上宽下窄 上为宝盖头, 或下为“日”字、 “口”字者,多 上宽下窄。 上为合体,下 为单体,多上宽 下窄。
(五)左窄右宽 左为竖心旁、三 点水旁;或右为 合体字者,多左 窄右宽。 (六)左宽右窄 右为“彡”、 “弋”旁,左边 笔画繁多者,多 左宽右窄。 (七)上大下小 上为合体,或下 为“土”字、 “日”字者,多 上大下小。
5
书 风 黄山谷传世草书有四卷:《蔺相如 传》、《太白忆旧游诗》、《刘禹锡竹枝 词》、《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为晚年力作,笔势最为高 妙。
《诸上座帖》是纸本长卷,山谷用大 字草书手录五代文益禅师的语录,赠送给 朋友李任道。因文首为“诸上座(上座,佛教 名,指资历较高的和尚)而得名,卷尾有自署行 书大字跋语。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三)同形异化
一、变化 (四)同字异体
其字 中间两横或减为 一点,或连成 “了”字;两竖 或长或短。 不字 外形或大或小, 用笔或方或圆, 或连或断。 开字 外“门”两竖有 粗有细;内“开” 右竖有回锋,有 出锋,或悬针, 或垂露。
(二)减笔 减笔者,减少 笔画。如“福” 字减“口”字三 笔为一笔。 (三)化笔 化笔者,化长 为短。如“与” 字化两横为两点。 (四)合笔 合笔者,合二 为一。如“峰” 字,把“山”字 右竖与“ 夆”字 上撇重合。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6.呼应 所谓“呼应”,就是通过点画之 间的互相联系,使字变成一个有机的 统一体。主要分形连和意连两种。形 连也称明连,是用有形的牵丝把点画 连接起来,是草书的一种结构法;意 连也称暗连,是用无形的笔势把点画 联系起来,是楷书的一种结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