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黄庭坚草书(书法理论)
浅析黄庭坚的草书艺术
浅析黄庭坚的草书艺术作者:邵仲武荆敏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是继唐代之后草书成就的又一高峰,他的草书从酝酿到成绩经历了四十年的历程。
他以峭拔酣畅的形式语言营造了一个痛快淋漓的狂草艺术世界,成为与怀素、张旭比肩的狂草大家。
本文力求通过黄庭坚一生经历和作品创作的时间推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黄庭坚草书作品详细分析,发掘黄庭坚草书之美。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艺术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14-02一、黄庭坚的生平及草书认识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字鲁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在文学上黄庭坚与刘禹锡、白居易等大相径庭。
他提出“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等主张,反对陈言熟滥,喜用僻点奇字,开创出了一种生涩奇特的艺术诗风,被尊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在書法上黄庭坚所追求的大致和文学上所追求的是一样的,都致力于追求一种奇崛的艺术语言。
主张苦学的基础上选择一条适己的道路,并且他还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他这种对学识的真诚坦实和他自己稳定的博学结构,使他成为了与苏齐名的一代书法大家。
黄庭坚的书迹,存世的只有行书和草书二体。
难能可贵的是这两种书体他都写出了他自己的书法风格,并且在整个书法史上能身兼二体且都能达到高超水平的人,自二王以来己不多见。
黄庭坚的好友李之仪将其所能判定了等级,他认为其草第一,行次之,篆又次之。
此观点具有一定权威性,不仅是因为黄氏的行书虽然有强烈的风格特征,但是不免有较多的习气,终不如他的狂草。
黄庭坚存留于世的狂草,其线条如屋漏折钗,动态似奔蛇走虺,笔意超群,字态百变,视觉冲击之感。
他取法张旭、怀素,最后自成一家之法,与素、旭鼎足而立,自成一家。
其草书从酝酿到成熟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历程。
这过程远比他的行书曲折复杂。
其原因是,狂草作为一种发展中的书体,除了流行时间短和可凭借学习借鉴者少的先天缺陷之外,他还要承受纠正自己学习道路上的偏差和抵御被误解的两方面压力。
黄庭坚草书行文风格极具特色
黄庭坚草书行文风格极具特色黄庭坚草书的行文风格很具有特色,黄庭坚在草书的创作中也是十分的讲究着节奏韵律,黄庭坚原本是在北宋时期的名人书法家周越的身边研习书法的,所以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也能够看出黄庭坚十分地注重笔法腕法。
黄庭坚草书图片黄庭坚书法作品红的绫条也是沉着老辣的,有着十分鲜明的振荡感、立体感;黄庭坚在结字和章法上面也有很高的造诣,黄庭坚的草书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便是苍老跌宕。
黄庭坚草书行文主要还是学习了当时的名人周越,周越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从黄庭坚自叙中也可以看出来黄庭坚学习草书的个人经历。
黄庭坚学习草书长达三十余年,起初都是学习周越的,但是跟随着周越学习了二十多年之后,黄庭坚发现自己只能够学到周越的书法,却始终形成不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后来黄庭坚又与苏东坡互相取长补短,之后便是黄庭坚学习草书的巅峰时期了,便是学习张长史张旭、高僧怀以及高闲的笔墨真迹,终于发现了草书中的奥妙之处,最终也成就了黄庭坚在草书中的成就。
总体而言,黄庭坚的草书是如同龙飞凤舞一般的飘逸洒脱的,超逸绝尘的,一直以来都是线条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只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的。
虽然黄庭坚的草书中的笔迹和黄庭坚的师傅们有一许的相近,但是黄庭坚擅长用笔,因而在草书中也有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位。
鹧鸪天黄庭坚想表达什么黄庭坚,出生于公元一零四五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黄庭坚从幼年起便已能识文万卷,他的诗作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公元一零六七年,黄庭坚开始了自己的官途生涯,然而,黄庭坚却曾经历过被贬官职的坎坷。
黄庭坚《鹧鸪天》《鹧鸪天》是黄庭坚的词之一,黄庭坚与苏轼是知己,因苏轼在官场中受到责难,一向与苏轼同为好友的黄庭坚不能幸免于其中,成为了众人的攻击对象,黄庭坚更因此被贬出京城,我们不难想到此刻的黄庭坚对朝廷的黑暗与人生的困惑,因而在与朋友相聚的时候写下了《鹧鸪天》,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这样的一样背景下完成的。
词中描写了庭坚与朋友相约在了菊花盛开的日子,两人将杯中倒满酒,在酒醉的时候才能如此的放纵自己。
黄庭坚的“荡桨笔法”
黄庭坚的“荡桨笔法”北宋尚意书家多以行书见长,擅长草书的不多,而黄庭坚则除行书外,草书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从艺术表现来说,其草书更胜行书。
书法密码微店黄庭坚的草书继承了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之风,他曾自述学草书的经历:“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黄庭坚的草书,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用笔、结体、章法以及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又有新的创变,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花气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等,其中以《诸上座》最为著名,该帖奇正相生,变化莫测,云烟满纸,代表着宋代草书的最高水准,在草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诸上座》为纸本长卷,约书于元符三年(1100),是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以草书抄录五代文益禅师的语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是黄庭坚晚年草书代表作,气势豪迈而又婉转超然,颇得历代书家称许。
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卷一中说:“山谷老人喜书老宿法语,笔力壮健,亦如树古藤缠,水溅石泐,居然衲子风格。
”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卷一中也评价此卷:“字法奇宕,如龙搏虎跃,不可控御,宇宙伟观也。
然纵横之极,却笔笔不放,古人所谓如屋漏痕、折钗脚,此其是矣”。
#1執筆黄庭坚写草书,用的是悬腕高执笔的方法,他说:“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强调在高提笔的基础上,通过手腕的运转来调整笔形与笔势。
因此,我们要注意发挥手腕的灵活性,通过手腕的自如变化来调节笔锋的走向,不要只是依靠用手指转动笔杆的方式来调锋,尽量淡化或减少手指转杆的动作。
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使用转杆的方法,指腕相接,筋骨相连,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我们要强调的是从肩到指尖的盘旋运动,只有这样,用笔才会流畅,长线条的书写才能够尽势,而臂腕悬空所产生的自然震颤更加强了线条的波动变化,如“伊分中”等字中的长线条,气势酣足而又变化自然。
草书书理--古人说的啥意思
草书书理--古人说的啥意思草书书理--古人说的啥意思评析:历代书家在谈到草书的基本原理时,总是将草书与其他书体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草书的特征。
孙过庭《书谱》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上面两则书论就是从比较中得出结论的。
孙过庭比较了楷书与草书对立统一的规律,他看出二者都有点画与使转,所不同的是,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而草书恰恰相反,使转是其形质,点画是其情性。
所谓形质,是指构成书法的基本构件,如同人的形体;所谓“情性”是指作品的精神境界,由字的姿态等多种因素构成,如同人的神情顾盼。
对于楷书来说,基本构成是点画,这些点画是楷书最为实在的成分,但楷书要想有神情顾盼之姿,必须暗含使转之意。
当然,楷书由于受字形的规定,不可能出现使转纵横的笔势,所以,它的使转是暗藏的,体现在笔画之间的承继关系之中。
草书形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使转的弧形笔道,点画相对较少,所以说,草书是“使转为形质”,但一味使转容易变得俗气,因此,在以使转为主的草书中,点画的出现则是画龙点睛之笔,就像人的眉目传情一般,所以说“草以点画为情性”。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中对孙过庭这番话作了发挥:“《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
是真能传草法者。
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炒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
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箸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
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
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
”孙过庭说“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就是对上述理论举例说明。
其大意是说:张芝(伯英)不写楷书,他写的草书虽满篇缭绕,但点画交代清楚,合乎楷书的法度。
黄庭坚草书特点
黄庭坚草书特点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
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
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黄庭坚草书的用笔特点黄庭坚和同时期的书家有一个典型的不同之处,对于草书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他的草书独自面目的成熟还得益于书法以外的功夫参悟,即借助其博学广闻,用“心”感知,提升其对草书的理解升华。
他曾有一段学习草书的自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
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字不同。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于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
”由此可知,黄庭坚学书首先学的是周越。
周越的书法苏东坡以为“险劣”,米芾评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但是由于初学周越,因为时人范帖的缘故,故十年不脱俗气,后看出旭、素作品的飘逸,知其笔法,才脱去俗气。
据说有一次,黄庭坚作书,苏东坡在一旁称赞,钱勰却惋惜黄庭坚没有见到怀素《自叙帖》,后黄庭坚在涪陵石杨休家见到《自叙帖》真迹后悟到草书笔法,下笔飞动,自谓得草法于涪陵。
黄庭坚草书
黄庭坚草书简论黄庭坚草书摘要:关于黄庭坚的草书渊源,通过分析材料得出有两个结论,一个是唐代张旭、怀素的大草、狂草一脉;另外一个是魏晋以及汉代的索靖、张芝、二王等章草、小草一系,同时本文从沉着痛快、篆隶笔意、清韵与拙四个方面阐述了黄庭坚的草书观念。
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审视黄庭坚草书的价值。
关键词:沉着痛快篆隶笔意清韵拙引言:黄庭坚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的一位书家,其草书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通过研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宋人的尚意书风及书法表现心性的时特征。
论文从黄庭坚草书渊源、草书观等几方面进行了理论性分析,通过对比的方法阐释黄庭坚的草书价值。
一、黄庭坚草书渊源(一)黄庭坚的生平及草书认识1.黄庭坚的生平简介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2.黄庭坚的草书认识黄庭坚有大量的文字资料记录了他对草书的论述,有对书家的、有对法书墨迹的。
大量的跋文中,对张旭、怀素、颜真卿以及魏晋和秦汉的书家、书迹多次评论,表达了他对草书的看法。
汉魏间的索靖、张芝、皇象、二王等书家,他或针对其书风、或具体作品,都有精彩的品评。
黄庭坚《论书》解读
黄庭坚《论书》解读黄庭坚《论书》解读引言:黄庭坚的书法思想《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论书》解读,欢迎大家阅读!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
出苏轼门下,与苏齐名,世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
书法擅行草书,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风韵妍媚自成一格,为著名的“宋四家”之一。
有《山谷集》留世。
《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
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与苏轼主张差不多。
他主张学书不要模仿古人,要表现人的性情等。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他的艺术观点。
他讲求书法创作上要进行禅宗功夫的修炼,尤其是对草书的创作,要潜心冥会,先除去俗气,然后上逼魏晋人书法所具有的逸气,达到超俗绝尘的境地。
上篇[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⑴,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⑵。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⑶。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⑷。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⑸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⑹。
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⑺。
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⑻,徐常侍之小篆⑼。
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
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1、黄庭坚晚期草书风格特点。
1、黄庭坚晚期草书风格特点。
黄庭坚晚期草书的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笔势豪放自由、气韵磅礴。
黄庭坚的晚期草书,因为患病后视力增弱,所以笔势更加豪放自由,落笔较之前更为狂放,形体饱满,力度宏健,墨迹则呈现磅礴之势。
2)墨色丰富、浓淡变化。
墨色按深浅变化,从结实到疏松、从浓重到淡淡、从光滑到渗透,尤其是借用墨迹间色彩的相互衬拂,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3)结构严谨、形体饱满。
黄庭坚的草书不但笔势横斜,而且结构严谨,体饱精神,走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路线。
4)追求自然、以意驭笔。
黄庭坚讲究意境,追求自然,力求求得落笔的瞬状变化,深刻描绘出形象的侧面。
他喜通过纵横交错,短长相间的笔势,使笔画顾盼自雄,变化无常,达到以意驭笔的目的。
关于黄庭坚草书的感悟
关于黄庭坚草书的感悟摘要:1.黄庭坚简介及草书地位2.黄庭坚草书的特点3.学习黄庭坚草书的感悟4.草书在现代的意义与应用正文: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草书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的草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笔法独特,强调骨韵,字形疏朗,章法自然。
他的草书作品既有狂草的奔放,又有行书的婉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学习黄庭坚的草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笔法的运用:黄庭坚草书中的笔法变化丰富,要求书写者在运笔过程中掌握好速度、力度和角度。
这使得草书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时也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字形的结构:黄庭坚草书字形疏朗,注重疏密变化。
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学习这种字形结构,有助于我们掌握草书的规律,提高书法水平。
3.章法的布局:黄庭坚草书的章法自然,气韵连贯。
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行与行的关系,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这种章法布局对我们学习草书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4.情感的抒发:草书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书法形式,黄庭坚在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学习他的草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与情感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现代社会,草书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审美欣赏,还可以用于装饰、设计等领域。
学习黄庭坚的草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书法技艺,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总之,黄庭坚的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他的草书,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黄庭坚草书风格特征及其对当代草书的取法意义
黄庭坚草书风格特征及其对当代草书的取法意义1. 黄庭坚的草书风格那可真是独特啊!就像一阵狂野的风,肆意又洒脱。
你看他的笔画,时而如龙飞九天,那气势,哇塞!比如《诸上座帖》里的字,简直是神采飞扬啊!这对当代草书的影响那可太大了,难道不是吗?2. 他的草书风格特征有着一种奇妙的魅力呀!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
像《廉颇蔺相如列传》,那线条的舞动,不正是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吗?当代草书能从中学到好多呢,你说呢?3. 黄庭坚草书风格里的那种灵动,哎呀,真的太绝了!就如同精灵在纸上跳跃。
瞧瞧《花气薰人帖》,那感觉,多棒啊!当代草书要是能好好取法,那得多精彩呀,是不是?4. 哇,黄庭坚草书的那种韵味,简直无法形容!好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像《李白忆旧游诗卷》,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对当代草书来说,这就是宝贵的财富呀,你觉得呢?5. 黄庭坚的草书风格有着强烈的个性呢,那就是他的标志呀!好比夜空中最亮的星。
看看《刘禹锡竹枝词》,那种独特太显眼了!当代草书借鉴一下,肯定能绽放光芒,对不对?6. 他的草书风格特征真的是让人着迷啊!像一块有着巨大磁力的磁铁吸引着我们。
以《松风阁诗帖》为例,多震撼啊!这对当代草书的取法意义重大得很呢,难道不是吗?7. 哎呀呀,黄庭坚草书风格的那种洒脱,太厉害了!就像自由的鸟儿在天空翱翔。
《砥柱铭》就是证明呀!当代草书能从中汲取力量,不是吗?8. 黄庭坚草书的风格简直太有魅力啦!仿佛是一把开启艺术之门的钥匙。
像《黄州寒食诗跋》,多有魅力呀!对当代草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呢,你承认吧?9. 哇哦,黄庭坚草书风格中的那种豪放,真让人惊叹!如同汹涌的海浪。
《苦笋帖》就是很好的展现呀!当代草书取法于此,肯定能更上一层楼,是不是呀?10. 黄庭坚的草书风格真的是别具一格啊!就像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比如《草书杜甫寄贺兰铦诗卷》,多独特啊!对当代草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你能不认同吗?总之,黄庭坚的草书风格独特且极具魅力,对当代草书有着不可忽视的取法意义,能让当代草书发展得更加精彩多样!。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朝的杰出书法家与文学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斐然,并留下了诸多有关书法的独特见解和心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黄庭坚的论书法原文,并进行适当的翻译,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法观念。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书学贵乎其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盖有工而不韵,犹得免乎俗号,若无韵而工,则是俗工,殊不堪也。
或曰:“以笔力为主则可。
”此亦妄论也。
笔法既正,虽微须发而明;若用笔不正,虽寻丈而势不通。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者,而后可以语于人。
不然,则是众工之事,虽不妄庸,终不免于俗。
学书须要胸中有馀地,于其心中拓落自得,而后恣肆。
所以行为狷刻之人,终难为良工;盖其胸中不快,故形于笔墨间者,多散缓而不收敛。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功有误焉。
翻译黄庭坚的书法观念强调,学习书法不仅是技艺上的精进,更要求人格的提升与道德修养的充实。
他说:“书法艺术的贵贱在于书法家的人格,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种品格,即便其技艺精湛,其书法作品也不能算作珍品。
因为有时候即便技巧尚佳但缺乏韵味,尚可免于落入俗套,但如果只有韵味而技巧不足,那么只能是庸俗之作,十分不堪。
”他还指出:“有人说,以笔力为主就行了。
这也是错误的看法。
笔法正确,即使笔画细微也能显现其明丽;若用笔不正,即使字写得很大也不会流畅自然。
”黄庭坚继续谈到:“学书法必须在内心持有道义,并将此道德情操结合圣贤哲学来丰富,这样的书法才能显得可贵。
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道德规范,即便其书法技艺不减于钟繇和王羲之,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庸俗之人罢了。
我曾经说过,士大夫可以在各种事上作为,唯有不能俗。
黄庭坚草书技法解析
黄庭坚草书技法解析作者:陈英哲来源:《大观》2022年第08期摘要:黄庭坚作为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他以行书和草书著称于世,其中又当属草书最为奇崛。
其草书线条如屋漏折钗,动态似奔蛇走虺,笔意超轶,姿态百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震撼力。
他师法张旭、怀素,后又自成一家,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艰苦磨炼。
因此,对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进行简要概述,并对黄庭坚的草书作品《诸上座帖》从用笔特点、结体特征、章法布局三个方面剖析其技法概要,发掘黄庭坚草书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一、黄庭坚及师承关系黄庭坚(1045—1105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老人、山谷道人、黔安居士,晚号涪翁,世称黄山谷、豫章先生、黄文节等,其在文学、书法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无论在诗文还是书法上,黄庭坚都受知于苏轼,与苏轼合称为“苏黄”,同时他又摆脱了苏轼的影响,进行了自己的创新,与苏轼亦师亦友。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人物,他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认为“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因而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理论,并与晁补之、秦观、张耒合称为“苏门四学士”,其代表作有《山谷词》《登快阁》《寄黄几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作为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他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并肩著称于世,不同于宋四家中的其他三家,黄庭坚力求变法、师古出新的草书美学思想尤为后世书家所赞誉,形成了继“颠张醉素”之后的另一草书高峰。
黄庭坚的行书在继承前人遗意的同时,又寻求突破前朝的藩篱,与苏轼立矫唐人“尚法”的积弊,提倡“尚韵”书风。
黄庭坚的行书主要师法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王安石等人,而苏轼对黄庭坚行书“死蛇挂树”的戏称正是源于其所学王安石的《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黄庭坚的行书在笔法上增加了提按,体现出涩劲的用笔。
结构上,深受《瘗鹤铭》的影响,夸张收放关系,横竖撇捺向外延伸,中宫紧缩,整体呈辐射状的表现形态。
浅谈黄庭坚的草书艺术
浅谈黄庭坚的草书艺术作者:邵仲武卢肖扬闫薇郭琳琳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3期摘要: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有表现力、最富艺术性的书体。
草书是最能够抒发书写者性情的书体之一,也可以说是最难的一种书体,北宋时期的黄庭坚是草书技艺高超的主要人物。
对黄庭坚草书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梳理,认为其“论悟”“论韵胜”“以禅喻书”“字中有笔,得妙于心”的学书思想,对草书奇逸洒脱的风格有很大影响作用。
黄庭坚的社会背景、生活境遇和治学态度是影响其草书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使其草书在“宋四家”中别具一格,从而奠定了黄庭坚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书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书学思想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今江西秀水)人。
黄庭坚出自苏轼门下,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并以诗擅名,与苏轼合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的书法初学周越,后取法颜真卿、怀素,追求晋人的风貌,他的书法以韵取胜。
苏轼曾说他:“以平等观作欹斜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琐事,可谓三反”。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表现在各体书中,最卓越的无疑是他的行草书。
宋人李之仪称其“草第一,行次之,正又次之,篆又次之”(《跋山谷帖》,《姑溪居士文集》卷三十九)。
也有人认为其楷书为最佳,其次为行,再次为草,说明见人见智,因人而异。
盛唐时期,草书艺术中狂草极盛。
张旭与怀素的狂草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的草书艺术,历来并称为“颠张、醉素”。
北宋时期他的草书充分吸收张旭、怀素狂草中的章法、结体和布白,把张旭肥笔处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线条、茂密的结体,与怀素瘦笔所产生的单纯明朗的线条、疏放的结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沉着铿锵的风度书写,统领着字形的欹侧,气韵的连贯。
他的成就有别于以往名家,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他在草书发展史上的地位却不容抹煞。
一、黄庭坚草书的学书渊源黄庭坚草书的线条如屋漏折钗,姿态万千,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震撼力。
黄庭坚草书章法艺术风格
黄庭坚草书章法艺术风格黄庭坚啊,那可是书法界的一位大佬,尤其是他的草书,简直就是龙飞凤舞,让人看了直呼过瘾!他的字,就像是有灵魂一样,在纸上跳舞,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咱们先说说他这草书的章法,那可不是乱来的。
黄庭坚讲究的是“意在笔先”,就是心里头得先有个大概的构图,然后才动笔。
他写的字,就像是一幅画,有山有水,有云有雾,还有那么一股子仙气儿。
这章法啊,就是他的布局,怎么安排这些字,让它们看起来既和谐又有个性,那才叫功夫呢!再来说说他的艺术风格,哎呀,那简直就是独步天下!他的草书,既有古人的韵味,又有自己的创新。
你仔细看他的字,有的粗犷豪放,像是大汉喝酒吃肉,痛快淋漓;有的则细腻温婉,像是江南水乡的女子,柔情似水。
这种粗中有细、刚柔并济的感觉,简直让人爱不释手。
而且啊,黄庭坚的草书还特别注重气韵生动。
他写字的时候,就像是在跟纸面上的字对话,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生命力。
你看着他写的字,就像是在看一场舞蹈,那些字在纸上跳跃、旋转、翻腾,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当然了,要写出这样的草书,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黄庭坚可是下了大功夫的,他天天练、夜夜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所以啊,咱们也得向他学习,做事儿得用心、得坚持,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说起来啊,我还记得有一次在博物馆里看到黄庭坚的草书作品,那叫一个震撼啊!我站在那儿看了半天都舍不得走。
那些字啊,就像是活的一样,在跟我打招呼、在跟我讲故事。
那一刻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追求。
所以啊朋友们啊咱们在日常生活中啊也可以多多关注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啊它们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美的熏陶还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安宁呢!。
黄庭坚大变晋唐草书之法,独创空间结构用“涩笔”
《昭味詹言》评其诗歌创作:“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关于“承接”问题,黄庭坚的书法与诗歌如出一辙。
总体速度的放慢也有助于强化着意安排空间的印象。作者似乎在边写边思考对空间的处理,思考成熟时则来几下快动作,接着又在沉思中缓缓前行,例如《杜甫寄贺兰铦诗帖》。
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
黄庭坚的行书为了形成开阔的结构,一些笔画尽力向外拓展,这样便造成了笔法上的某些困难。前人追求笔画的变化,主要依靠线条内部运动的丰富性,其笔法以使转为主,如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当笔画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时,无法再使用使转的方法——一画中一次使转无济于事,多次使转则无法操作,因此只有采用行进中添加波折的方法,这虽然在流畅性上有些损失,但增添了复杂性和苍老的感觉。这就是“涩笔”的由来。这一类笔触也是他草书的关键,如《太白忆旧游诗》。短画自然用不着添加波折,由此还可以形成节奏的对比。总的来说,黄庭坚的书写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书比作少林拳,那黄庭坚便是八卦、罗汉一路——还不同于太极。
该帖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尾“寄贺兰铦”四字写作行楷书,矫拔精健,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
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摘要书法中最能抒发情感的就是草书,唐有“颠张醉素”,到了宋代出现了以为继张旭和怀素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草书大家黄庭坚。
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又一个历史巅峰。
魏晋时期注重韵律,唐代注重法度,到了宋代人们则注重意趣。
不同时期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的风格也不同,黄庭坚作为草书大家,那么他的草书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以及他的草书风格是什么,值得我们探究。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探究黄庭坚的学书背景来了解黄庭坚的学书经历;二是通过研究黄庭坚的草书来探究其风格特点。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风格;特征AbstractCursive script is one of the most can express emotions in calligraphy art, tang has "dian zhang drunk the ele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thought after zhang xu and huai su, a famous cursive, huang tingjian.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re was another historical peak in Chinese history.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paid attention to the rhythm, the tang emphasized the law, and in the song dynasty people paid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 Different period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art style is different, the cursive script huang tingjian everyone, how his cursive style is formed and what's his cursive style, is worth us to explo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rough the study of huang tingjian's book background to learn the history of huang tingjian's book experience; The second is to explore the style of huang tingjian's cursive script.Keywords: huang tingjian; Cursive script.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一、黄庭坚生平简介2二、黄庭坚草书作品生成背景2(一)历史文化背景2(二)黄庭坚的学书经历3三、黄庭坚草书艺术形成分期及特点5(一)黄庭坚草书的萌芽期5(三)黄庭坚草书成熟期7(四)黄庭坚草书特点8四、黄庭坚草书的影响9结语11参考文献12谢辞13前言现代书法大家于右任曾说:“草书文字,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
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草书释文
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草书释文
郁孤台法帖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其草书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洒脱的艺术魅力。
这幅作品的释文主要是对书法作品内容的解读和赏析。
在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以行草书的形式书写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句。
这些诗句通过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得以展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书法的艺术表现方面,黄庭坚的行草书法结体遒劲有力,笔势洒脱自如,墨迹淋漓尽致,展现了书法家豪放不羁的个性特征。
通过对诗句的书写,他将诗人的意境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壮美山河和人生沧桑的诗篇,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生沉浮的感慨。
黄庭坚选取这首诗作为书法题材,不仅是对诗人的致敬,也是对诗中意境的诠释和延伸。
通过书法的艺术表现,他将诗人的意境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郁孤台法帖中黄庭坚的草书释文既展现了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又表达了对诗人和诗作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其艺术
创作的独特魅力。
这幅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蔺相如草书附释文
黄庭坚蔺相如草书附释文黄庭坚和蔺相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草书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分别介绍他们的草书作品,附上释文进行解读。
黄庭坚,字松年,号鹤洲居士,生活在北宋时期。
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不仅以其诗文成就卓越,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卓越的成就。
黄庭坚的草书以奇峻豪放、笔力遒劲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黄庭坚的一篇草书作品:释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知有神州路,不尽归路长。
黄庭坚的这幅作品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题,描绘了黄庭坚远离故乡的身世,这也反映了他在流亡中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黄庭坚运用了流畅、厚重的筆势,彰显了他的书法特色和个人个性。
他的字体中富有刚劲有力的笔画,线条绵延而畅快,构图简洁却富有变化。
整篇草书字体短长相间,形神兼备,体现了黄庭坚才情出众、洒脱高远的艺术追求。
而蔺相如,字子房,生活在春秋时期。
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
蔺相如的草书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风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蔺相如的一篇草书作品:释文:战争如火,神州动人;边塞千里,情义绵延。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无义人应休。
蔺相如的这篇作品以“战争如火,神州动人;边塞千里,情义绵延。
”为题,强调了灾难与战争带给人们的苦楚和痛苦。
蔺相如的草书字体粗壮有力,铺陈而不杂乱,点画相间,具有独特的美感。
他的字迹流畅而有力,构图稳定却充满活力。
草书中的每一个笔画都凝聚了蔺相如对祖国、人民和社会的忧虑与关怀。
总的来说,黄庭坚和蔺相如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草书作品追求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通过他们的草书,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过人的才华,还能从作品中体会到他们对祖国、社会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
他们的草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黄庭坚草书探析
黄庭坚草书探析中国书法发展到宋代,已显现出复归晋人的风气,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尚韵书风与宋人复归自然,重“意趣”的精神似有某种冥合,魏晋潇洒的行书备受宋人青睐,他们在以晋人为主导的晋唐书风融合中将行书推向了盛行时期,“宋四家”由此产生。
而在这一时期,作草者极少,黄庭坚以其独具的胆略和才识涉猎草书,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继张旭、怀素之后又一个狂草书家。
黄庭坚(1045-1105),宋洪洲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字鲁直,号清风客、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涪皤、黔安居士等,曾官县尉、国子监教授、著作佐郎,兼史局编修官等。
一生曲折坎坷的黄庭坚,少年丧父,中年两次丧妻,晚年两度遭贬。
在充满苦难的人生经历中,他以其豁达的胸怀、潇洒的情趣泰然处之,超脱逆境,潜心翰墨,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巨匠。
少年时期的黄庭坚天资聪慧,七八岁便能作诗,在父亲黄庶(庆历进士)的熏陶、舅父李常的影响、岳父孙觉的赏识下,树立了严谨治学态度和正统的儒家观念,嘉佑八年(黄庭坚19岁)参加乡试获第一名。
父亲的去世、家境的清贫并未阻碍黄庭坚的成长。
他23岁时登许安世榜进士第,调任汝州叶县(今河南叶县)尉,28岁试中学官,拜为北京国子监教授至36岁,其间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钻研诗文和书法,37岁达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县长。
晚年时期的黄庭坚在蔡京新党得势后,遭流放贬谪,51岁被贬到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60岁时又被贬到宜州(今广西省宜州市)至离开人世。
在流落生涯中,黄庭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孤单而凄惨生活中不断蜕变、升华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书法创作。
积古博学师古不泥黄庭坚的书法力求创新,四体皆能,尤以草书著称,宋人李之仪评其为“草书第一,行书、正书次”。
他一生学草用功,走出了一条师古出新的道路。
在家庭的熏陶下,黄庭坚自幼开始学习写字。
由于父亲的去世,他15岁便随舅父李常生活,其舅父“疑悟好学,才思敏捷”(黄庭坚《山谷诗集》),又善作草书,黄庭坚在其影响下,也爱信笔作草,他在《钟离跋尾》中道:“少时喜作草,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竟成,久之,或不自识也。
笔法烂漫不羁,笔意连绵不绝。黄庭坚的草书书法该如何书写?
笔法烂漫不羁,笔意连绵不绝。
黄庭坚的草书书法该如何书
写?
2020-07-28 11:01·赛大家书法集字字典网
黄庭坚的字线条长,而中间有自然的抖动。
临写时,常想起黄庭坚的摇橹说:运笔如摇橹,速度不能快,看似悠悠然,但蕴涵力量;想象手中的笔就像橹一样,随水波荡漾而自然摇动。
黄氏大草,是慢慢写的,因此,虽然看似草意纵横,其实每一处用笔、每一个结构都是事先构思出来的,是刻意写就,别的书家写草书,喜欢让软毫在高速运行中转折、回转而产生意外效果,黄庭坚却是恬静地、严谨地在纸上摇橹,每一个效果其实都在他的刻意安排之中。
临·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
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还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从一开始,结体、用笔、章法都体现出一种特殊的个性,绝不类二王、书谱一路的“常规结构”,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但写到中部,黄老爷子稍一松神,深厚的传统功力就渗透出来,二王一脉的优美笔意就渗透出来了。
一行字的组合,往往是把多个字当成一个字来写,所以空间上互相穿插,这是黄庭坚高明之处。
“勇士”的“勇”字,写得比较流便,也很优美,写完之后,老黄先生一机灵:怎么写得跟他们一样了?下一个字“士”,就刻意变化,第一笔横大角度向下斜,特意写得跟常人不同。
结构上刻意变化,扭转、屈伸、欹侧取势。
▶图文来源《百日百帖:中国书法名帖导临》
本书作者用100天的时间,连续临写100种中国书法经典名帖,并撰写临帖心得和字帖赏析文章。
如有需要“泛读”中国传统书法,《百日百帖:中国书法名帖导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黄庭坚草书(书法理论)简论黄庭坚草书摘要:关于黄庭坚的草书渊源,通过分析材料得出有两个结论,一个是唐代张旭、怀素的大草、狂草一脉;另外一个是魏晋以及汉代的索靖、张芝、二王等章草、小草一系,同时本文从沉着痛快、篆隶笔意、清韵与拙四个方面阐述了黄庭坚的草书观念。
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审视黄庭坚草书的价值。
关键词:沉着痛快篆隶笔意清韵拙引言:黄庭坚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的一位书家,其草书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通过研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宋人的尚意书风及书法表现心性的时特征。
论文从黄庭坚草书渊源、草书观等几方面进行了理论性分析,通过对比的方法阐释黄庭坚的草书价值。
一、黄庭坚草书渊源(一)黄庭坚的生平及草书认识1.黄庭坚的生平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2.黄庭坚的草书认识黄庭坚有大量的文字资料记录了他对草书的论述,有对书家的、有对法书墨迹的。
大量的跋文中,对张旭、怀素、颜真卿以及魏晋和秦汉的书家、书迹多次评论,表达了他对草书的看法。
汉魏间的索靖、张芝、皇象、二王等书家,他或针对其书风、或具体作品,都有精彩的品评。
许多著名的草书法帖也见于他的跋文。
即使他没有临习这些作品,但从记录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深刻的认识。
一些秦汉的碑版文字,跋文中也有提及。
这或许我们可以从黄庭坚草书作品找到有力的佐证,以显示出对它们的取法。
分析跋文和其它一些文字材料,可以看到黄庭坚草书渊源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唐代草书,即张旭、怀素的大草、狂草一脉。
同时颜真卿的草书也是他重要的取法对象;历来对黄庭坚的草书渊源,认为得怀素草法多而很少提及张旭。
而在黄庭坚的跋文中多次流露出他对张旭的推崇,如“张长史作草,乃有超轶绝尘处。
以意想为作之,殊不能得其仿佛。
”[1]“僧怀素草攻瘦,而长史草攻肥。
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
”[2]“……怀素草,暮年乃不减长史。
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
”[3]从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中,也足以证明他对张旭的特殊领悟。
黄庭坚把张旭、怀素草书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在草书上各有千秋、肥瘦各得一面。
另外一个传统是魏晋以及汉代的草书,即索靖、张芝、二王等章草、小草一系。
这两个方面黄庭坚以师法古人为草书取法的传统。
黄庭坚在师法古人之外,还注意师法自然。
因为在他之前草书大家的经验告诉他,草书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夏云奇峰、惊蛇飞鸟之类。
这些类似的例子,黄庭坚在戎州悟道前后也有记述。
“元符三年二月乙酉,夜沐浴罢,连引数杯,为成都李致尧作行草。
耳热眼花,忽然龙蛇入笔。
学书四十年,今名所谓鳌山悟道书也。
”[4]“……然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
及来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
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5](二)黄庭坚的草书观在草书凋零的宋代,黄庭坚敢于独辟蹊径。
他对草书情有独钟,他在实践古法的同时,记录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这些言论散见于书札、题跋和部分诗篇当中。
这是他长期习草的经验总结、深切体会。
这些看似零碎的议论,表达出了黄庭坚对草书的观念,在这理论中,他提出了“不俗”、有“韵”、求“拙”、自然的草书审美观。
1.古法学书遵古、合古人笔意,是黄庭坚时时提及的话语。
在黄庭坚的跋文中“古人”、“古法”的词汇,屡屡出现。
他认为学书要学古人、学古法。
他对早年学草的经历自思反省之后,认为原因在于未得古法。
到中年得观众多碑版法帖、古人墨迹后,才逐渐有了自己系统的草书观念。
在他眼中古人是索靖、张芝、二王等草书大家,他以索靖笔短意长的标准评判“今人作字,大概笔多而意不足。
”[6]笔短意长、行间茂密正是他所尊崇的汉魏古法。
汉魏草书从篆隶中来,所以黄庭坚在跋语中多次提及篆隶笔意,以求正本清源。
观史孝山《出师颂》后得出“盖陶冶草法,悉自小篆中来。
”[7]在《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中亦说到“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
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法,非老夫臆说,盖王右军亦云尔。
”[8]学习草书要从篆隶处寻源,一者草书从篆隶演变而来,再者学习篆隶可以丰富草书笔法和线条。
他为此解释到,这不是臆说,王右军也是如此。
他在为王圣子作字后跋言:“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
”[9]指出了张旭草书也是从篆法中来。
黄庭坚用书法史上的草书大家,来作为他草书理论有力的佐证。
表明他的观点是有依据的。
学草要得篆隶笔意外,真书与草书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黄庭坚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
他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
草书不难工矣。
”[10]而且把作真与作草的区别形象、客观的阐释为“楷法欲如快马人阵,草法欲左规右矩。
”[11]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黄庭坚以张旭为例,把张旭草书的成功归益于真书。
“张长史《郎官厅壁记》,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故草圣度越诸家,无辙记可寻。
”[12]“张长史书《郎官厅壁记》,楷法妙天下,故作草能如此。
”[13]正因为张旭在真草二体之间相得益彰,所以能取得成功。
草法须左规右矩,但不能拘于法度,草书用笔要沉着而不轻率,要痛快而不浮滑。
古人草书正因为能做到沉着痛快而有古意。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评皇象草书时称“沉著痛快”。
皇象是黄庭坚草书取法的传统之一。
在黄庭坚的跋文里也有关于皇象草书的评论,他认为皇象书法有古意,妙绝于世。
他自己悟到沉着痛快,是在戎州之后。
在他《书右军文赋后》的一篇跋文中记到“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
今方悟古人沉着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14]惋惜的是当时却很少有人能理解、接受他的这一观点。
2.清韵与拙刘熙载《艺概》中指出“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15]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黄庭坚论书精髓。
黄庭坚评诗文书画以韵一以贯之。
以韵胜、乏韵、病韵来品评草书。
可见韵是黄庭坚重要的审美理想,他对草书的审美追求以韵来衡量。
有韵即是作品达到文字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统一,书法家功力与修养的统一。
体现出一种言外之意、意外之意。
范温《潜溪诗眼》载“有余意之谓韵,即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行于简淡平易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16]可见韵就是须在法度之外追求一种简远清淡的境界。
即超越文字笔墨造型结构之外,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世界。
“韵”字很早就出现在各种艺术的论述中。
早在曹植《白鹤赋》中讲音乐时就有“清韵”一词。
南齐谢赫论画也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
艺术的内在精神,或者说内在本质、内在生命被概括为“韵”。
范温在《潜溪诗眼》一文中说:“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
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
”[17]晋人书法尚韵,是后人给出的评价。
真正意义上于书法言韵,是从宋代开始的。
宋人把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把韵作为书法的一种审美理想。
其中,黄庭坚就是韵论的主要倡导者。
黄庭坚论书,言必称韵。
在他的题跋文字中多次出现“清劲”与“韵”的语词,他所希望作品要有清气,除做到点画不混杂,行笔干净利落之外,还要做到胸中有书数千卷。
虽然通过读书积累学问,可以使作品无尘埃气、无俗气。
但在黄庭坚看来学问之韵还远没有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学问之外还需要有对生活的体验,要取法自然、体悟自然。
他要追求的是一种超然脱俗、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地步。
在他“流水鸣无意,白云出无心,水的平淡处,渺渺不厌深”[18]的诗句中,不难看出黄庭坚期望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境地。
黄庭坚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出自己的面目。
不仅仅从靠读书积累学问中来,更多的是得益于造化之功、自然之韵。
二、黄庭坚的地位及影响(一)黄庭坚的地位黄庭坚之后不乏习草之人,书史之中亦多有以草著称于世者,然而可与之比肩者实不多见。
明清之际,屈指可数只祝允明、王铎、傅山三家。
其中祝允明可谓学黄有成就者。
他的草书受黄庭坚影响之深,无论于笔法、章法乃至气韵。
在祝允明的作品中得到了完整的继承、延续。
祝允明的草书狂放但不失秀逸,虽然是大草书,但他和黄庭坚都带有文人的书卷气。
祝允明才情颇高,比之山谷,性情挥洒之处或有过之。
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以长卷形式居多,到王铎、傅山这里,几乎都是巨幅立轴。
黄庭坚与王铎相比较,王铎草书不及黄庭坚从容自如,恣肆处抑或有逊色。
黄庭坚、王铎的草书,相合处在欹侧错落,字势多呈左低右高的形态。
字与字上下左右的配搭若分若合、若即若离。
章法处大小参差。
但王铎更加注重于章法的布局,欹侧之态比黄庭坚更甚,极尽章法之美。
黄庭坚与傅山草书,恣肆自然,无意于法而有法。
傅山创造的是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浩浩荡荡如百川灌河。
这种气势在傅山《草书千字文卷》、《孟浩然五言律诗十八首卷》等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黄庭坚、傅山草书的字势俱佳,但卫俊秀先生认为黄庭坚的字不及傅山有奇姿。
“山谷书结体奇、气韵奇。
其妙要颇有难言处。
傅山书,为百川灌河,气势凶。
”[19]同时他认为黄庭坚书是一种文气而傅山是豪气。
在书法的审美观念上,黄庭坚与傅山都曾提出拙的概念,黄庭坚讲:“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20]傅山在他著名的“四宁四毋”中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21]他们追求的拙应该说是一种藏巧于拙,大巧若拙的风格。
求拙并不是不需要巧,但一味求巧,便雕琢过甚,故作姿态。
所以他们强调的是自然的表现、浑然天成的境地。
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或许他们在老庄思想方面有着某种相似性和一致性。
(二)黄庭坚草书的影响关于黄庭坚草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笔法、章法等外在的形式,即势态;另一方面,从黄庭坚的草书理念及人文精神,即意蕴。
而历来对后者的取法是占主要地位的,这恰恰与中国书法的传统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关系。
黄庭坚草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体现在他对草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他的草书在宋代书坛独树一帜,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座草书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