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
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
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中国古代的故事你知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篇1:苏轼和黄庭坚互对苏轼和黄庭坚是好友,两人经常互对:书房好似药室;(苏轼)学士乃是郎中。
(黄庭坚)蛤蟆水上真书出;(苏轼)蚯蚓泥中草写之。
(黄庭坚)(联语互讥对方书法之弊病。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苏轼)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黄庭坚)据说,一日,苏轼与黄庭坚在松树下对弈围棋,忽然有几颗松子落在棋盘上,苏轼顺口吟出上联。
黄庭坚抬头环顾一看,见湖边有一渔夫在柳树下钓鱼,遂对出下联。
一个说松子有意,一个道柳丝有情,用的是拟人手法,联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兴味盎然。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苏轼)晚霞映水,渔人多唱满江红。
(黄庭坚)苏轼和黄庭坚乘舟出游,至晚方归。
时值晚霞映水,煞是壮观。
黄庭坚出口吟出了下联。
苏轼正沉迷于景色之中,被黄庭坚的出句引发,随后续出了上联。
联中“普天乐”和“满江红”既表现出了彼时彼地的情景,又是“词牌”名。
二人吟罢,不约而同地拍掌大笑。
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篇2:唐伯虎嘲讽商人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他欣然挥毫而就: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没想到,商人嫌发财的含义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道: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这下,商人反而大喜,原来他就爱这种不伦不类的对联。
古代幽默的历史故事篇3:李调元妙对唐伯虎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
长老说有事相求。
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
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
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画上荷花和尚画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
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
苏轼书法趣事
苏轼书法趣事苏轼,又称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书法艺术独步一时,有许多与他书法相关的趣事。
书法换羊肉:苏轼的书法在当时极受人们喜爱,他的字甚至被用来换取羊肉。
据《侯鲭录》记载,有一位名叫韩宗儒的人,非常喜爱苏轼的书法,每得到苏轼的一幅字,他都会拿去姚殿帅家换十几斤羊肉。
有一次,韩宗儒因为想吃羊肉,就连续写了几封信给苏轼,希望能得到他的回信,以便拿去换羊肉。
但那天苏轼在翰林院公务特别繁忙,看到韩宗儒的来信和焦急等待的仆人,他笑着说:“请传我的话,今天不宰羊。
”这个故事既表现了苏轼书法的珍贵,也展示了他幽默风趣的一面。
黄庭坚的称赞:苏轼的好友黄庭坚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对苏轼的书法赞不绝口。
有一次,黄庭坚看到苏轼写的《寒食帖》,大为赞赏,并在此帖后题跋。
他在跋中说:“……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意思是在没有苏轼这尊“佛”的时候,他黄庭坚就可以称“尊”了。
但这也足见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推崇。
写字作画的特殊癖好:苏轼有一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在写大字或者草书时,一定要喝醉后才写。
他自己说:“吾醉后乘兴作数十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
”黄庭坚亲眼见证了这一特癖,并称赞苏轼为“真神仙中人”。
书法风格的转变:苏轼的书法风格多变,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写出的字都有不同的韵味。
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赤壁赋》,虽然是一篇充满感情与场景的美文,但他一改本来潇洒、洒脱的书法风貌,写得相对正楷、工整,甚至有些拘谨。
这主要是因为他当时经过“乌台诗案”后被关押、贬谪,心情欠佳,不敢与朋友往来,所以书法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以上是关于苏轼书法的一些趣事和背景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苏东坡,真损也真聪明“损人”都是典
苏东坡,真损也真聪明“损⼈”都是典苏东坡《尊丈帖》上图是苏东坡《寒⾷帖》局部。
北宋书法⼤家⽶芾,曾担任宋徽宗的书学博⼠。
在《海岳名⾔》中他写道:⼀次宋徽宗问他,本朝能够排得上号的书法名家有⼏⼈?⽶芾⼀⼀直⾔点评:“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皇上⼜问他:“那你的书法怎么样?”⽶芾回答说:“我是在刷字。
”穷了⽣前,富了⾝后⼤家都知道,苏东坡是书法⼤家。
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苏门弟⼦黄庭坚跟苏东坡开玩笑说,古有王羲之以字换鹅,现在有个叫韩宗儒的⼈在拿你的字换⽺⾁吃。
此位韩宗儒“性饕餮”,是个吃货,最喜欢吃⽺⾁。
有⼈专门收藏苏东坡书帖,于是韩宗儒想了个法⼦,想吃⽺⾁就给苏东坡写信,拿到回信就去⽤来换⽺⾁,⼀封信能换⼗⼏⽄⽺⾁。
苏东坡听了⼤笑。
有⼀天苏东坡在翰苑忙于写公⽂,韩宗儒却急着吃⽺⾁,不停给苏东坡写信,还派仆⼈“⽴庭下督索甚急”。
苏东坡回复来⼈:“传语本官今⽇断屠!(告诉他,我今天不杀⽺了)”读东坡⽂章,总看他在喊穷。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述,刚刚被贬黄州,薪俸就断了,吃的都供应不上,家中⼈⼝不少,只有节俭再节俭了。
他⾃⼰规定,每天⽤的钱,不能超⼀百五⼗⽂。
如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所写故事,苏东坡喊穷也喊得⾼妙。
⼀苏家故⼈想托苏辙给找个差事,被拒后请苏东坡代为说情。
苏东坡没急着⼀⼝回绝,只是给他讲了篇“⿁话”。
苏东坡说,以前有个⼈穷极了,只好去盗墓。
挖开⼀坟,看⼀⼈光着⾝⼦坐在⾥⾯,对盗墓者说:“我是道⼠杨王孙,裸葬的,哪⾥有钱接济你?”⼜挖开⼀座坟,这回是个皇帝,对盗墓者说:“我是汉⽂帝,遗诏说要薄葬,怎么有钱接济你?”盗墓的不死⼼,去了⾸阳⼭,看到两坟相连,先挖开左边的,⾥⾯的⼈⾻瘦如柴,开⼝说:“我是伯夷,饿死在⼭中,还能有什么家当?”盗墓的叹道:“费了这么⼤劲,却⼀点收获都没有。
不如我挖开右边的坟,再碰碰运⽓。
”伯夷听了劝他:“你还是到别的地⽅去试试吧。
李公麟画的苏轼——黄庭坚说最像!
李公麟画的苏轼——黄庭坚说最像!苏轼丨(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画像丨李公麟(传)关于苏轼长相北宋李公麟版应该是最接近的。
因为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述,他说:“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
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
”据考苏轼本人很认同这幅画。
李公麟画作10年之后,也就是苏公去世前不久,苏轼在镇江金山寺看到了这幅画像,无尽感慨涌上心头,写下了那首含泪带悲的、有苏轼第二首“绝命诗”之称的【自题金山画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画像丨赵孟頫绘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
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
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
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
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
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
其书法,真、行、草俱佳。
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苏轼搞笑故事
苏轼搞笑故事苏轼是宋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也是一位以聪明才智和幽默风趣著称的文人。
他的作品多才多艺,其中也不乏一些搞笑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苏轼的搞笑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故事一:苏轼与母鸡有一次,苏轼在家中写书,正专心致志,突然一只母鸡跑进他的书房,发出“咕咕咕”的叫声。
苏轼一怒之下,用力将母鸡赶了出去。
然而,母鸡居然反复进出苏轼的书房,不停地叫个不停。
苏轼实在受不了,只好放下手中的书本,与母鸡搏斗起来。
苏轼左手一抓,右手一扯,母鸡却像变了个魔术一样,总能从苏轼的手中溜走。
苏轼气急败坏,一不留神,自己滑倒在地。
这时,母鸡乘机向苏轼猛扑过去,苏轼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只能任由母鸡在他身上跳跃。
苏轼被母鸡弄得狼狈不堪,不禁苦笑起来。
最后,苏轼放弃与母鸡的抗争,干脆撤退,让母鸡成了书房的“主人”。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轼在文学上的才华高度融合了生活的智慧,将生活中的小插曲转化成了一个幽默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故事二:苏轼与黄庭坚的对诗苏轼与黄庭坚是宋代文坛的两位巨擘,他们的才华和文学成就都不可小觑。
苏轼和黄庭坚曾经有一次对诗的比试,他们约定,每人只能用一首诗来回应对方。
苏轼先开口了,他写了一首诗道:“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知何处是家乡,故人何日见故楼。
”黄庭坚见状,立即回了一首诗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家书抵万金。
”当时,苏轼和黄庭坚的诗才在当时文坛上是非常有名的,他们的诗往往都能一语双关,文采飞扬。
这次对诗的比试,苏轼和黄庭坚都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才华和幽默风趣。
他们的对诗不仅是一场文学较量,更是一场搞笑的对话,令人捧腹大笑。
苏轼的搞笑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幽默风趣和智慧才情使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的体现。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的风格和才华,也能够更好地欣赏他的作品。
总结起来,苏轼的搞笑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相关推荐书法家苏轼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书法家苏轼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书法家苏轼的故事11、皛饭与毳饭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
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
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历史的知音故事
历史的知音故事1、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很擅长弹琴,有一次他正在弹琴,他的心中想的是高山。
一个人突然过来对他说,“好高峻的山”,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伯牙擅长弹的,他都能听得懂。
后来他的知音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弹琴,而且将琴给摔碎了。
伯牙很喜欢弹琴,有一次在弹琴时遇到了钟子期,他们两个就结为了兄弟,并且约定好了,等第二年的中秋再相见。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伯牙来的时候,他的好友已经去世了。
所以他在他的坟前祭拜之后,于是就将琴摔碎了,以表达自己的志愿。
就这样,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建了一个古琴台,也纪念他们的这种情谊。
2、荆轲和高渐离他们两个人是朋友,所以说他们两个才会如此的深情。
他们两个的一生也是很相似的,两个人经常在集市上喝酒,喝到开心的时候就放声歌唱。
他们从来不会看别人的眼光,或许唱着唱着,他们就会流下两行清泪,不是因为不合群,而是感叹生命的无常。
高渐离在弹奏上有很高的技术,在当时也是有名气的音乐家。
刚开始的时候其实他也是一个无名之辈,他经常在宴会上演出,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最终却有如此高的技术。
后来大家在送荆轲离去的时候,唱着悲壮的歌,驻足在河边,注视着他渐渐离去的身影。
这时候,他也出来了,他为自己的友人送行,他拿出了最心爱的筑,为朋友击筑。
或许这样的场面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而作为他的好朋友荆轲,是当时有名的刺客。
他十分喜欢击剑,而且是一个仗义之人。
他和高渐离是在一个集市上认识的,没想到竟然成了一辈子的知己。
他们两个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虽然出身不高,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无聊的时候就一起去喝酒,两个人也是无话不谈,有的时候喝到开心了,还会在街上边唱边跳。
当时在秦王统一天下之后,他就接受了刺杀秦王的任务,他没有推辞,虽然他知道这个任务是有去无回的。
其实作为高渐离来说,他完全可以撇清关系。
但是他并没有,在好友走的那一天,他为自己的好友送别。
虽然他知道好友的前面只有一条路,他不得不那么走,而且必须坚持到底,只为了心中的义,但是他无可奈何,只能支持自己的好友。
中国书法家故事锦集
中国书法家故事锦集故事一:智永与千字文书法家:智永朝代:南北朝代表作:《真草千字文》智永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后裔,因勤奋练字而闻名于世。
据说,智永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且极为刻苦。
在他所在的寺庙里,他每日不辍地练字,最终用掉的毛笔堆积成一座“笔冢”,成为后人敬仰的象征。
智永的代表作《真草千字文》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书法作品,这部作品是他在继承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基础上,自创新意的产物。
他在千字文的创作过程中,将正书与草书巧妙结合,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雕琢,力求达到笔笔生辉,字字如珠的效果。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也成为后世学书者的范本,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
故事二:王羲之与鹅的传奇书法家:王羲之朝代:东晋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被后人视为书法的最高典范。
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造诣极高,还有一个与鹅有关的传奇故事。
王羲之非常喜欢鹅。
有一次,他路过一户人家,见院子里有几只优雅的白鹅,便向主人表示愿意购买。
主人却说:“这些鹅不卖,但如果您愿意用您的书法作品来交换,我倒是可以考虑。
”王羲之听后,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他在主人提供的纸上挥毫泼墨,写下一篇佳作,换得了心仪的白鹅。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对鹅的喜爱,也反映了他在民间的声望和书法的高超价值。
传说这些鹅后来成为了王羲之书法创作中的灵感来源,因为他常常观察鹅的姿态,感悟笔法的运用。
故事三:柳公权的正直书法家:柳公权朝代:唐代代表作:《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金刚经》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以楷书闻名,世称“柳体”。
他不仅在书法上有极高造诣,还是一位正直清廉的官员。
柳公权在担任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
有一次,皇帝命他为一位宠臣写碑文,柳公权不愿意为此人作伪证,便婉言谢绝。
皇帝不解,柳公权坦言:“为人臣者,当竭尽忠诚,不可以欺君罔上。
”皇帝听后,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更加器重他。
一句话评价黄庭坚
一句话评价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老人。
宋代《独醒杂志》曾记载,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
”意思是说黄庭坚的书法像树梢上挂了条蛇。
而黄庭坚则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虽是二人的玩笑话,却也说的非常形象。
很多人可能都不是很喜欢黄庭坚的书法,他的书法大开大合,有些作品的线条来回扭曲,确实像条蛇,但为什么黄庭坚可以成为“宋四家”之一呢?下面咱就一起说道说道黄庭坚的书法。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他在文坛的地位丝毫不比他在书坛的地位低。
换在今天来说,至少也是江西文联、书协的主席,全国的理事一类的。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中首席大弟子,也是后来仅次于苏轼,能开宗立派的巨擘。
他跟苏轼之间只差七岁,跟苏轼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两人之间的调侃也留下很多的历史佳话。
苏轼是在熙宁五年(1072),在湖州太守处首次见到黄庭坚的诗文,当时就大为赞赏。
但黄庭坚却是六年之后才投到苏轼的门下成为他的学生,而有意思的是又过了八年,也就是元祐元年(1086)年两人才首次见面。
也就是说,苏轼从第一次看见黄庭坚的诗词到第一次见面,这中间竟然隔了14年。
虽然是苏轼的学生,但黄庭坚在学术上确始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在书法方面,苏东坡更多的是依赖自己的才气,而黄庭坚则是主张在苦学的基础上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因此,黄庭坚虽然是苏轼的学生,但屡屡对老师也敢做出不留情面的批评,而且对自己更是勇于无情的剖析。
也正是这种学术品格,最后使得黄庭坚能够独立于苏轼之外,成为与老师齐名的一代宗师。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颤笔技法令人叫绝苏轼却称其死蛇挂树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颤笔技法令人叫绝苏轼却称其死蛇挂树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米芾、文同等人并称为“北宋四家”。
黄庭坚的书法被誉为“颤笔技法”,指的是他书写时手指颤动而产生的笔锋变化。
这种技法在当时非常独特,令人叫绝。
黄庭坚的颤笔技法不仅体现在字体上,还体现在用墨的方式上。
他擅长运用“重墨”、“干笔”和“穿插”等技法,使字迹既粗犷有力,又细腻流畅。
这种颤笔技法使他的书法作品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黄庭坚的颤笔技法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韵律感和质感的结合。
通过手指颤动带来的笔锋变化,字体呈现出一种生动的力量和韵律感。
与此同时,他用墨的方式给字体增添了质感,使字迹更加有神韵,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黄庭坚的字体虽然醇厚有力,但却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规范。
他追求个人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体验,因此字体中常有变化和创新。
他善于运用线条的延伸和渗透,使字体富有变化和动感。
通过笔墨的张力和变化,他的作品更加富有个人特色和表达力,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尽管黄庭坚的书法被誉为颤笔技法令人叫绝,苏轼却对其抱有不同看法。
苏轼在《黄庭坚行书池州唐山尕谶山人诗帖后》中称黄庭坚的书法为“死蛇挂树”。
这个评价暗含了他对黄庭坚书法的不认同与批评。
苏轼之所以评价黄庭坚的书法为“死蛇挂树”,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苏轼注重意境和气韵的表达,对于黄庭坚的颤笔技法可能觉得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意境的表现。
其次,苏轼的书法追求自由奔放的风格,他可能认为黄庭坚的书法过于古板和僵硬。
最后,苏轼与黄庭坚在文学和政治上有一些不和,他的评价可能受到了个人情绪的影响。
总结起来,黄庭坚的颤笔技法在宋代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被人们称为令人叫绝的技法。
他通过手指颤动和用墨的方式赋予字体以韵律感和质感的结合,使书法作品更加丰富有力。
然而,苏轼对他的评价却持有不同看法,称其书法为“死蛇挂树”。
这种评价可能源于苏轼追求个人风格的差异,也可能与个人情绪和政治上的不和有关。
“树梢挂蛇”的黄庭坚书法
“树梢挂蛇”的黄庭坚书法有一次,苏东坡跟黄庭坚在一起讨论各自的书法,苏东坡说:“你的字虽然清新爽劲,但是笔势有时候太瘦,像树梢上挂蛇一样”,黄庭坚也顽皮,马上回答他:“虽然不敢轻易讨论你的字,但偶尔会觉得褊浅,像极了石压虾蟆。
”于是两人相对大笑。
苏黄两人都在“宋四家”之列,黄算是苏的学生吧,但两人都是风格独成一家的书法家,今天我们专说黄庭坚的书法。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松风阁帖》)跟着苏轼学习,不可能不受苏轼的影响,但黄庭坚还是对前人书法作了系统的学习,从其书法面貌可以清晰地找到晋人的影子。
黄庭坚学习晋书极力推崇王羲之《兰亭序》。
他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的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不是对王羲之书法有深刻领悟的话,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评论的。
关于黄庭坚,启功老先生认为他的字体势基本出自柳公权,具体可见他的《论书绝句》的第六十七首,原诗如下:字中有笔意堪传,夜雨鸣廊到晓悬。
要识涪翁无秘密,舞筵长袖柳公权。
我们逐句来解释一下。
第一句,字中有笔,黄庭坚论书法时曾经说过写字要字中须有笔,就是说,写字的时候,要注意笔毫在字中的运行。
意堪传,指字中有笔这样的说法值得流传和学习。
第二句,夜雨鸣廊到晓悬,形容黄庭坚的字像下了整个晚上的夜雨到清晨还如檐间之水一样不断下注。
第三句,要识涪翁无秘密,要认识和了解黄庭坚的书法没有其他秘密。
第四句,舞筵,歌舞筵席,长袖,一般指水平比较高的舞者,这里指书法水平很高的柳公权。
(黄庭坚《荆州帖》)(柳公权《伏审帖》)说字中有笔这件事,其实很难让一般的书法学习者理解,而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往往需要很久的练习才会在某一天突然领会到。
苏轼与黄庭坚的一些趣闻轶事
苏轼与黄庭坚的一些趣闻轶事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
”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
”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苏轼的《东武小邦》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苏轼的《归去来兮辞》黄比苏小九岁,苏门四学士之一,苏于他亦师亦友,诗与苏并称'苏黄'。
苏第一次在孙觉(黄的外舅)坐上见到黄的诗文,惊其超逸绝尘,孙便请苏为其扬名,苏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黄三十四岁时,写了两首诗寄给苏,苏回书《答黄鲁直》:“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
”当时苏已经名动四海,黄不过是暂露头角,可见苏何等赏识黄,自此二人惺惺相惜。
(插图:老树画画)附黄庭坚与苏轼的第一封书信:古诗二首上苏子瞻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
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可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插图:老树画画)有一次苏轼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他又来蹭饭,于是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问:“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接着道:“那鱼放上边行吗?”苏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下也无言以对。
苏轼和黄庭坚是师生关系,两个人性格都比较洒脱,在书画上互捧互贬。
苏轼和黄庭坚是师生关系,两个人性格都比较洒脱,在书画上互捧互贬。
苏轼评价黄庭坚的书法:“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
”而黄庭坚也回敬一句:“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大图模式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肥扁朴拙,黄庭坚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而是笔画瘦长且多波折。
所以两个人互贬为:“石压蛤蟆”和“死蛇挂树”,着实是再生动形象不过了。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人士,虽然是“苏门四学士”,书法受苏东坡影响很大,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轼圃熟也。
黄庭坚善于行书、草书,行楷也有了不起造诣,他的书法书法平和中不失飘逸,像很多撇画,用笔夸张,给整体字形增添的飘逸感。
在点画上,无论是三点笔画还是四点笔画,排列布局合理,变化不一,每个点都很饱满而又自然,而且个性十足,具有开宗立派的实力。
大图模式黄庭坚对古人书法,书法博采众长,是师古人,但局限于古人,用笔大胆,不拘小节,书法线条被称为“长枪大戟”,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黄庭坚的《砥柱铭》,是他为最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写的《砥柱铭》,全文600多字。
《砥柱铭》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
其美韵不亚于《松风阁诗帖》,属于少见的精品!《砥柱铭》笔画线条行笔干脆利落,中锋运笔,藏锋起笔,每个字都有创新的风格。
他这种创新的书风既区别于唐人的书风,有着自己的法度,对笔画的掌控奔放潇洒,独具个性。
大图模式2010年6月3日晚举行的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大字行楷书《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上佣金4.368亿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新纪录,合每个字70多万元,实为天价!您看值不值在“宋四家”中,黄庭坚以擅书大字最为后世称道。
黄庭坚《黄州寒食帖》上的跋语是夸东坡还是夸自己?
黄庭坚《黄州寒⾷帖》上的跋语是夸东坡还是夸⾃⼰?【编者按】《书艺东坡》⼀书选取了苏东坡的五件富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题跋最多的《天际乌云帖》、评价最⾼的《黄州寒⾷帖》、内容最为⽞妙难解的《李⽩仙诗卷》、尺幅最长的《洞庭春⾊》《中⼭松醪》⼆赋合卷,以及临终前数⽉写成的《答谢民师推官论⽂帖卷》,再加上现存最古⽼的南宋东坡诗集编年注解——《施顾注东坡先⽣诗》,串起了苏轼在杭州、定州、黄州和岭海的故事。
其中,《黄州寒⾷帖》被称为是继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书”。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寒⾷帖》是在黄州写的吗?《寒⾷帖》的黄庭坚题跋说:“它⽇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这是在夸苏轼,还是在⾃夸呢?本⽂摘编⾃《书艺东坡》第⼆章《我书意造本⽆法:〈黄州寒⾷帖〉》,由澎湃新闻经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权发布。
《黄州寒⾷帖》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的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度过了第三个寒⾷节,写下了两⾸五⾔古诗《寒⾷⾬》:⾃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
春江欲⼊户,⾬势来不已。
⼩屋如渔⾈,濛濛⽔云⾥。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但见乌衔帋。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
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书写《寒⾷⾬》的《书黄州寒⾷诗卷》(简称《黄州寒⾷帖》或《寒⾷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被誉为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书”。
《寒⾷帖》在苏轼书迹中评价最⾼,研究的论著也最多。
结合《寒⾷⾬》的诗情和《寒⾷帖》的笔意,线条随诗思变化起伏。
《寒⾷⾬》开篇即点出时间:“⾃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苏轼⽤寒⾷节计算贬谪黄州的岁⽉,因为寒⾷节有扫墓之风俗,⼈们往往在此时缅怀故去的先祖亲⼈,是具有死亡和⾝份归属意味的节⽇。
苏轼的有趣小故事
苏轼的有趣小故事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其文笔雄逸豪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豪放派"代表人物。
除了他的诗词作品,苏轼还是一个充满幽默与智慧的个体,经常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苏轼的有趣小故事。
故事一:苏轼与朋友比肩才艺苏轼与好友黄庭坚是文坛重要的合作伙伴,黄庭坚以其绝佳的书法而闻名于世。
有一次,苏轼和黄庭坚一起参加了一个文化活动。
活动中,主持人邀请了一位书法家展示自己的作品。
苏轼和黄庭坚看了之后,觉得这位书法家的作品并不十分出色。
于是,苏轼提议说:“书法大家们都来比一下吧。
”主持人也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主意,便询问:“那以谁的作品为标准呢?”苏轼笑着说:“那就以黄大家的作品为标准吧。
”黄庭坚十分谦逊,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苏轼见状,幽默地说:“我们可以用一个网球来代替你的作品,你不是很擅长网球吗?”黄庭坚恍然大悟,也笑着说:“好吧,就这样比。
”于是,大家拿出纸笔开始书写,主持人很快宣布比赛结束,所有人都在打网球。
这个有趣的故事展现了苏轼的幽默风采和他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故事二:苏轼与里巷儿童们的互动苏轼喜欢与人们交往,尤其是与年轻人的互动。
据说,他曾经在自己的府邸门口按计划放了一些小鸟,而在远处隐藏着一条看不见的线。
当有人路过时,苏轼就会提起线,小鸟便会跃上天空。
年幼无知的里巷儿童们总是对这一神奇事件感到好奇,并将之形容为"神奇的鸟"。
他们纷纷想要看看这种出奇的景象,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里巷的门口总是聚集着一群兴致盎然的儿童。
苏轼渐渐发现了这个情况,便对他们说:“你们最喜欢的小鸟,它已经飞走了,似乎不再回来了。
”众多儿童听后失望地离开了。
然而,不久之后,苏轼专程派人将几只小鸟放在了门前,当儿童们再次聚集时,苏轼又突然将线提起,小鸟们再次飞上了天空。
儿童们又一次陶醉于这神奇的景象,为苏轼的巧妙玩弄办法和纯洁的童真笑声所感动。
黄庭坚《昌州使君景道》
黄庭坚《昌州使君景道》【始】【1】昌州使君景道。
宗,秀也,往余与,公寿景珍游。
时景道方为儿童嬉戏。
今颀然在朝班。
思公寿景珍不得见。
每见景道。
尚有典刑。
宣州院诸公多学余道【2】书。
景道尤喜余笔墨。
故书此三幅遗之。
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
虽用墨太丰。
而韵有余。
于今为天下第一。
余书不足学。
学者辄笔愞无劲气。
今乃舍子瞻而学余。
未【3】为能择术也。
适在慧林。
为人书一文字。
试笔墨。
故遣此。
不别作记。
庭坚顿首。
景道十七使君。
五月七日。
【4】昌州使君景道。
宗秀也。
往余与公寿景珍游。
时景道方为儿童嬉戏。
今颀然在朝班。
思公寿景珍不得见。
每见景道。
尚有典刑。
宣州院诸公多学余[道]书。
景道尤喜余笔墨。
故书此三幅遗之。
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
虽用墨太丰。
而韵有余。
于今为天下第一。
余书不足学。
学者辄笔愞无劲气。
今乃舍子瞻而学余。
未为能择术也。
适在慧林。
为人书一文字。
试笔墨。
故遣此。
不别作记。
庭坚顿首。
景道十七使君。
五月七日。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深受苏轼书风的影响。
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
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习榜样。
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
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
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
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
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
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
二人交谊师友之间。
从黄庭坚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
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
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
表达友情的典故
表达友情的典故有朋友的生活是快乐的,有朋友的日子是甜美的,当你的生活遭遇暴风雨的时候,友谊就是一把伞,会为你撑起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下面是整理的表达友情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表达友情的典故(一)苏轼与黄庭坚:“蛤蟆”与“蛇”“苏黄”二人亦师亦友,更堪称损友界“鼻祖”。
苏轼第一次见到黄庭坚的诗文,惊其超逸绝尘,旁人便请苏轼为其扬名,苏大笑:“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须扬名?”当时苏轼已经名动四海,黄庭坚不过是暂露头脚,可见评价之高。
两人还是最佳损友搭档。
从诗文到书法,越损越开心,苏轼书法字体肥厚饱满,黄庭坚取笑为“石压蛤蟆”,苏轼听后戏称黄庭坚书法中字体的长撇大捺为“树挂死蛇”。
调侃归调侃,黄庭坚对苏轼始终存一“敬”字。
黄庭坚晚年在家里挂着东坡像,沐浴焚香,恭敬虔诚,有好事者问他,和苏轼名声谁高,黄庭坚立马离席回避:我是东坡门下弟子,怎么敢失其序,来跟老师一较高下。
表达友情的典故(二)王维与裴迪:心意相投乱世知己王维在妻子去世后,只为知音裴迪写过诗。
两人均爱好山水,性情淡泊,翻开《全唐诗》,王维写给裴迪的诗很多,尤其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裴迪所存二十多首也都是与王维赠答同咏之作。
两人还是生死之交。
安禄山攻进长安,王维被叛军抓获,被迫做了伪官,目睹叛军暴虐的王维悲愤交加,在裴迪来看望自己时写下了《菩提寺禁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没想到,这首诗后来救了王维一命。
乱军平定后,伪官一律治罪,王维之弟拿出《菩提寺禁裴迪》呈给皇帝,唐肃宗一看,这不正是对大唐表忠心的吗?找裴迪对证,裴说,是的,那天我去看王维时他亲口吟诵的。
王维因此被赦免。
表达友情的典故(三)纳兰性德与顾贞观:满汉友谊之绝唱纳兰容若一生中最爱的女子究竟是谁,恐怕多有争论,但他最看重的知己却毫无疑问是顾贞观。
试比较黄庭坚与苏轼的婉约词
诗词品鉴·新纪实
试比较黄庭坚与苏轼的婉约词
□□刘潇潇 辽宁大学
[摘要]本文从苏轼对黄庭坚的评价入手,从艳情词、咏物词、田园词三个方面,比较苏轼 与黄庭坚的婉约词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其同是因为黄庭坚深受苏轼影响以及 两人创作的社会背景相似,其异则是因为二人出生的家庭、生长的环境、人生的际遇及两 人个人性格的各不相同。但是,虽然两人的婉约词存在差异,却殊途同归地向脱离艳科的 道路上迈进。 [关键词]婉约词 苏轼 黄庭坚 生长环境 人生经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03(2021)06-0059-06
度。这与苏轼虽遭贬谪,但依旧希望回到朝廷一 展抱负的积极想法是截然不同的。
综上所述,苏轼才会对黄庭坚做出这样的评 价:“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 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 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蛇与蛤蟆
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书法是在实用汉字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虽曰书画同源,但不同之处在于:从源头上讲,绘画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原型为依据具象地表现出来的;汉字或书法则不一定,如果说有些字也是像绘画一样依据实物表现的,那也只是抽象的表现,而已经远非实物本来的样子了。
尤其当书法艺术发展到用纯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时,人们对书法的描述,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比喻,而且即使是比喻,也仍有一些让人不知所云,这正如古人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比起绘画来,古人更多地使用比喻来描述书法,纵观历代论书之句,比喻可谓比比皆是。
当然其中有些比喻过分玄奥,竟然连北宋的职业书法家米芾也感觉一头雾水,难怪他在《海岳名言》中发牢骚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
古人的书法比喻中,有褒扬的,有贬斥的。
其中,贬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一本正经的,这是真正地贬低;也有调侃式的,亦真亦幻,其中的真意就要我们自己来取舍了。
此类书法比喻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北宋年间发生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一则玩笑。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
”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
”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大致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
”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
”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不可否认,苏东坡和黄庭坚,既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毫无疑问,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开宗立派的高度。
但开宗立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要具备有别于前人的面貌与风格,即自己独到的特点,这是开宗立派的一个标志性条件;另一方面,在具备了自身特点也就意味着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很有可能又暴露出新的毛病。
苏、黄二人均是如此。
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肥扁朴拙,明代人项穆夸大苏字的丑,说其书法“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
黄庭坚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而是笔画瘦长且多波折。
所以用“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来比喻苏黄二人的书法,着实是再生动形象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