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摩崖碑后》诗词赏析
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论书与实践
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确论也。余尝谓申之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九《书王周彦东坡帖》)
很明显,黄庭坚是赞成颜真卿大字从《瘗鹤铭》而出的。自此铭为王羲之书
圣所写的立场出发,颜氏只能达到“四五间”,而他其实认为颜氏并非力有未逮,而是正因颜氏“不随人作计”。对于颜真卿的这个认识,黄庭坚认为只有东坡才堪引为同调:
此予元祐末书差可观……当年自许此书可与杨少师比肩,今日观之只汗颜耳!盖往时全不知用笔……至元祐末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亦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自评元祐间字》)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我们从黄庭坚自作诗可知,他最具代表性的大字行书是得力于《瘗鹤铭》的。他元丰三年36岁时的一首诗中,就给予此铭至高无上的评价:
余尝评鲁公书独得右军父子超轶绝尘处,书家未必谓然,惟翰林苏公见许。(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颜鲁公东西二林题名》)
他们师徒二人的共同目标,就是力矫唐人“尚法”以来因循守旧、不思自振的积弊为己任,他们所要唤回的,也正是失落已久的推出新的书法精神。
黄庭坚作书是相当重视感悟的。他“于僰道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擢,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而强化了视觉对比,在结构上夸张了聚散,关系,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这种结构方式,形成了黄氏字法的强烈个性特征。笔法上也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枒线条。
黄庭坚最出名的诗词名言名句
黄庭坚最出名的诗词名言名句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黄庭坚《徐孺子祠堂》百疴从中来,悟罢本谁病。
——黄庭坚《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其一》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黄庭坚《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黄庭坚《满庭芳·茶》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杂诗七首·其一》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别时不似见时情。
——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
——黄庭坚《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其二》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
——黄庭坚《送王郎》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陈无己为赋诗,庭坚亦拟作。
黄庭坚郁孤台法帖文字
黄庭坚郁孤台法帖文字
唐朝初年,因战乱,流落到南方四川的蜀地,是庐山黄庭坚。
他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瘦金体”著名。
其中《鹊桥仙·寿星真人西游记》词后有“神仙
寿星,骑来金鹊,便为妙善场中,延英华赌诗酒一樽”的诗句,另一位才子陆游即席回赠诗一首:“黄州定有,白首如新,凭
高何况,望断南飞雁。
”黄庭坚甚为欣赏,于是写下了一幅“麻
衣寺道士焕然图”法帖予以回赠,其中的文字如下:
青竹滴翠何曾学,松涛舞雪未登临。
古人千载清词作,此日一樽酒胜银。
丰姿别具千秋气,翠屏仙态总西林。
寄语青山无限意,共惜流年莫耽琴。
黄庭坚《论书》原文注释与译文
黄庭坚《论书》原文、注释与译文【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1)。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2)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注释】(1)蔽于一曲:蒙蔽于局部。
此语见于《荀子-解蔽第二十一》:“凡人之愚,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一曲”是指一部分,“大理”是指全局性的大道理。
(2)鲁之闭门者:相传鲁国一男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闭门不纳,以绝淫乱。
《诗-小雅-巷伯》毛传云:“鲁有独处室者,邻有嫠妇。
夜暴风雨,室坏,趋而托之。
鲁人闭门曰:“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皆幼,不可纳。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人。
居柳下,谥惠。
相传有一次他夜宿郭门,见一女子受冻,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却未生淫乱之心。
【译文】《兰亭序》虽是行楷书的好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
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
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
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
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
”有了这种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
大概说的是他在行笔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
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
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笔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点,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原文】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病起荆江亭即事原文: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籐州。
病起荆江亭即事注释1伏波:汉朝名将马援,封伏波将军,年六十二,还骑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
2菩提:和尚。
菩提坊:传说释迦牟尼成佛的地方。
3陈无己:陈师道,时为秘书省正字。
《王直方诗话》:陈无己有「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之句,大为山谷所爱。
4秦少游:秦观,高邮人,善词能诗,「苏门四学士」之一。
时已病死于广东籐州。
病起荆江亭即事创作背景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初,黄庭坚被召为吏部员外郎。
因病新愈,辞谢不赴,在江陵等候新任命的时候,写下了十首《病起荆江亭即事》。
这是其中的两首。
病起荆江亭即事解读第一首写羁留地的萧条冷落,近而感慨一生多桀,累受挫折。
前半用典,说自己是个文坛老将,也像个庙里的病和尚。
马援的「常恐不得死国事」,很合作者心事。
后半首即景抒情。
鸥鹭之典前面已经见过,诗人无法归隐之心明矣。
第四句化用陈咏「隔岸水牛浮鼻渡」,诗人改「渡」为「过」,变得更准确、生动些。
第八首是悼念秦观,怀念陈师道的诗。
一、三句写陈师道,二、四句写秦观。
诗人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不同表现的细节,描写出他们不同的风度,一个闭门觅句,其艰辛可知;一个对客挥毫,其潇洒可见。
一静一动,一隐一豪,各有特色,而其才干超群自是想像中事。
但可悲的是他们有才却不受器重,一个沉沦下僚,一个客死荒远。
诗词作品:病起荆江亭即事诗词作者:【宋代】黄庭坚诗词归类:【感慨】、【怀念】。
黄庭坚《题东坡字后》原文与赏析
黄庭坚《题东坡字后》原文与赏析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
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
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
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
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模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
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巳,观于沙市舟中,同观者刘观国、王霖、家弟叔向、小子相。
——《豫章黄先生文集》〔注〕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元祐:宋哲宗年号。
锁试:考试时闭锁试场,以防止舞弊。
礼部:宋代进士考试由礼部主试。
龠:籥的本字,古量器名。
四子:不详所指,照文义看,当是四位有成就的书法家。
小子相:小子,黄庭坚称自己的儿子。
相是他儿子的名字。
黄庭坚很喜欢为别人写字,而且也像苏轼那样“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的。
不过苏轼有时还更进一步,不待人家要求也写。
他贬居海南岛儋州时,有一次醉后至姜秀才家,适姜外出,便向姜母索取纸笔,大书一番。
他爱饮酒,但量小易醉,醉里狂写,其字往往独具真味。
苏轼又自言,醒后无论怎样挥写总不及醉中所作的那样好。
此文以黄庭坚眼中所见,记述了苏轼的醉、醒以及醒后的生活情态,很能表现出他性格中豪宕真率的一面。
所以清代学者陈澧在读到庭坚此跋时,不禁感叹地写道:“读此数过,如亲见东坡。
”足见跋文确是写出了苏轼的性格和神态,使千载之下的读者有亲切的感受。
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庭坚《答苏迈书》原文及翻译黄庭坚原文: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
③自道:自己所说。
译文: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
(我)体察了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三人同行,肯定会有我的老师”,这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
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
黄庭坚塑像哈哈里提供《答苏迈书》2、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国之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
凡屋若干,材石之费,谷米之用,为钱若干,布算而定,无所赢缩矣。
工徒入门,斧斤之声铿然,而百用毛起,不可复计,此虑不素定之过也。
既作而复聚粮,既斫而复求材,费必十倍,工必不坚。
故王者之兵,当如富人之造屋。
其虑周,其规摹素定,其取材积粮皆有方,故其经营之常迟,而其作之常速,计日而成,不愆于素,费半他人,而工必倍之。
今日之策,可且罢诸将兵,独精选一转运使及一泸州知府,许法外行事,与二年限,令经画处置,他人更不得与。
多出钱物茶彩,于沿边博买夷人粮米,其费必减仓卒夫运之半。
使辩士招说十州五团晏州六县水路十二村罗氏鬼主播州杨贵迁之类,作五六头项,更番出兵,以蹂践乞弟族帐,使春不得耕,秋不得获。
关于摩崖石刻的诗
关于摩崖石刻的诗一、原文:《观摩崖石刻》峭壁苍崖刻旧痕,千年风雨韵犹存。
刀工入石原无意,岁月留书却有魂。
隐隐几行惊世语,悠悠满壁古人言。
今吾仰止生词意,似听前贤论道温。
二、衍生注释:1. “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等天然岩石上刻的文字、图案等。
在诗里就是诗人所看到的那些被刻在崖壁上的东西。
2. “峭壁苍崖”:形容崖壁高高耸立,颜色灰暗、古老,这是摩崖石刻存在的地方。
3. “刀工入石”:说的是当时雕刻这些摩崖石刻的时候工匠们用刀在石头上刻字的工艺。
说它“原无意”是指工匠刻的时候可能只是奉命行事或者单纯为了记录,并没有想太多遥远以后的意义。
4. “岁月留书却有魂”: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字像是有了灵魂一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历史底蕴等。
三、赏析:1. 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摩崖石刻的观赏与感悟。
诗人通过描绘摩崖石刻的形态、历史感以及自己对它的感受,传达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敬重之情。
2. 情感- 诗中充满了对摩崖石刻的敬畏之情。
从“千年风雨韵犹存”能感受到诗人对石刻历经漫长时间还能保存神韵的赞叹。
而“今吾仰止生词意,似听前贤论道温”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站在石刻前恭敬和崇敬的态度,仿佛能听到前人谈论大道的声音。
3. 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首联直接描写摩崖石刻所在的“峭壁苍崖”以及石刻上留存的旧痕,给人一种直观的古老感。
颔联通过“刀工入石原无意,岁月留书却有魂”,采用对比手法,工匠当初刻字无意识,但岁月沉淀赋予了它灵魂。
颈联“隐隐几行惊世语,悠悠满壁古人言”,描绘石刻文字的状态,用“惊世语”和“古人言”体现出文字的重要性和历史性。
尾联则用自己的感受升华主题。
四、作者介绍:假设这首诗是一位名叫李然的古代文人所作。
李然一生热爱游历名山大川,在游览途中,看到许多摩崖石刻。
他博学多才,擅长用诗歌记录自己对山川景物和文化古迹的所见所感。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诗作,让后人了解前人的伟大创造和文化传承。
五、运用片段:1. 大学教授在讲到古代文化遗产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历史底蕴,可能会这样说:“就像古代一位诗人写的‘峭壁苍崖刻旧痕,千年风雨韵犹存。
黄庭坚诗刻
黄庭坚诗刻黄庭坚诗刻黄庭坚的诗刻有极高的赏析和收藏的价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黄庭坚人物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庭坚书法特点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像苏东坡讥之为“树梢挂蛇”那样,的确显得难看。
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黄庭坚送刘季展帖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
这种“破体”的“辐射式”的字形结构,突破了晋、唐以来流行的那种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外形,而以其点画的借让,既把握重心,又夸张某些笔画,使他的书法表现出浑融萧逸的雅韵和骨力道劲的气魄。
黄庭坚诗刻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黄庭坚的书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
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
苏东坡很欣赏黄书欹侧的特点,曾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三、点不挑起,一代奇书:黄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写三点水偏旁时,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如《范滂传》中的“范”、“滂”、“汝”等字,《诸上座帖后记》中的“净”字,《松风阁诗》中的“涛”、“洗”、“洒”、。
黄庭坚与《瘗鹤铭》(1)
其结体是何等相似,可谓深得其神髓。 三、章法。 《瘗鹤铭》是顺应摩崖的自然岩面情况进行书写,摩崖刻石主疏放,故多自
然之趣。它有大面的对称、平衡的追求。如“洪流”,“洪”字疏散,“流”字凝 聚。“丹杨”,“丹”字倾斜,“杨”字端正。“外仙”,“外”字放逸,“仙”字工稳。 “此胎”两字向左下倾斜,造成势若飞动,气势贯通的艺术效果。黄庭坚的晚年 作品,如:《经伏波祠诗卷》,问架虽斜而不倾,一画之中粗细相间,顿挫合度。 《松风阁诗》,笔画长挺,字形舒展。《牛儿帖》,书之撇捺,展左逸右,笔势张 驰欹侧。《跋东坡书寒食诗帖》,以变换字的重心,来体现左倾右侧的效果。这些 整体章法的对称、平衡,有凝有疏,有散有聚,有自然天成的布白,都是黄庭坚 得力《瘗鹤铭》的具体体现。
《瘗鹤铭》的作品己失传,但从存世的元祜七年(1092)所刻《青原山诗刻》拓 本及许多墨迹中,处处可明显看到《瘗鹤铭》的影子。
黄庭坚学《瘗鹤铭》,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用笔。
《瘗鹤铭》的用笔,撑挺劲健,古意盎然;圆笔藏峰,方圆并用。横画、撇 画、撩画尽情伸长,支撑起整个字框架,形成举止历落,气体宏逸的气势,这对 写大字尤为合宜。尤其是渗入篆书的中锋,使其线条雄健、凝重、韵律感强。如: “禽”、“外”、“尉”、“此”、“事”等字。而黄庭坚行楷书的用笔,也是以长横、 长撇、长捺以显,主笔放纵而不失含蓄,再加上韵律的振颤。如《青原山诗刻》 中的“遁、金、三、年、水、来”等字,两者如同一辙。又如《松风阁帖》中, “梧”、“年”一横一竖,“斤”一竖,“所”一横,“令”、“参”一撇一捺,均姿 态宕逸,宽博郁昂,皆本《瘗鹤铭》。
【诗歌鉴赏】黄庭坚的诗词全集
【诗歌鉴赏】黄庭坚的诗词全集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
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
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
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
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黄庭坚作诗一是注重用字。
用字“要字字有来处”。
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
黄庭坚还提出诗的“句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二是重视句法。
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
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
在《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
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
”三是讲究章法。
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
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
”把章法结构喻为“锦机”。
又如“山谷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又如:“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浑,方是出场。
”综合起来看,黄庭坚所谓章法是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出来的。
黄庭坚诗词赏析
黄庭坚诗词赏析黄庭坚诗词赏析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小编整理了黄庭坚诗词文学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
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
催醉。
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
君看。
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
驰射。
风流犹拍古人肩。
【赏析】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难以外出活动。
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
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
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
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
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
最后三句是高潮。
阅读答案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
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赏析】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研究
187作者简介:黄顺国(1995— ),男,瑶族,湖南永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
崇宁二年(1103),转运判官陈举上奏黄庭坚《承天院塔记》为“幸灾谤国”,遂将黄庭坚“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三年,黄庭坚自鄂州经潭州、衡州、永州、全州以趋谪所,途经永州时停留近两月。
浯溪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他在《书摩崖碑后》云:“崇宁三年三月己卯,风雨中来泊浯溪。
”可知黄庭坚到达浯溪的时间为崇宁三年(1104)三月初六。
黄庭坚游浯溪,主为寻访元、颜遗迹。
元结(719--772)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有力的先行者”,广德元年(763)授道州刺史(今永州道县)。
元结途经浯溪,因“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将此溪命名为“浯溪”。
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的《大唐中兴颂》即位于此。
黄庭坚“文学次山,书法鲁公”,故浯溪对他而言有着更浓烈的情结。
黄庭坚在浯溪的书法题刻,现存有《书摩崖碑后》、《浯溪题壁》、《书欸乃曲》三方摩崖,以及因为年代久远或是人为破坏,今已不复存在的《书陶靖节诗》、《题浯溪图》、《浯溪禅寺题刻》等。
一、《书摩崖碑后》书法艺术《书摩崖碑后》,亦名《题中兴颂后》,楷书而兼有行书笔意,凡11行,满行26-29字不等。
《书摩崖碑后》书文俱佳,文学界称之为咏唱《大唐中兴颂》的典范之作,金石界称之为与《大唐中兴颂》并观的“小摩崖”。
崇宁三年三月,黄庭坚与陶豫、李格、僧伯新、太医成权等人共访《大唐中兴颂》,徘徊三日不忍离去,乃题其后,即《书摩崖碑后》。
此诗并未当即上石,书稿为子发秀才所收藏,宣和庚子年才磨勒上石,此时已是黄庭坚书后十六年。
王士祯《蚕尾续文》云:祁阳浯溪山谷《题中兴颂碑后》诗刻,世谓之《小磨厓》,与颜书并重。
顺治初,有县令媚其上官,刀磨去一角,刻其诗,过者惊惋……石不能言,岂其无冤,吾反复其言而悲之。
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载:山谷题名并诗共十一行…其首一行为康熙间祁阳令王某磨去,改刻已之重修刊岁月姓名,以故字迹已失山谷真面,且题名中惜字误从手傍,此妙墨之此笔画有讹谒。
黄庭坚(黄山谷)书法恶“俗”重“韵”
黄庭坚(黄山谷)书法恶“俗”重“韵”黄庭坚(黄山谷)书法恶“俗”重“韵”黄庭坚论书,深恶痛绝的就是一“俗”字。
他曾自述其学书经历:“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书法之妙。
”[1]他认为学周越致使自己的书法俗气不脱,那周越书因何而俗呢?他又有过这样的话:“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
”《跋周子发帖》“劲而病韵者周越”周越[宋]字子发,起弟。
淄州邹平(今属山东)人。
官主客郎中。
史料称其“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
”这是说周越的草书成就很高,楷书行书不及草书,言周越“劲而病韵”其表现“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这个比喻很妙,“俊士半酣”一个半醉的潇洒的年轻人,确实有其“劲”的一面,“容仪纵肆”对自己的仪容举止放纵而不加节制,这的确有违雅士的风度,黄庭坚“劲而病韵”的评语下得很准。
黄庭坚云:“周子发下笔沈著,是古人法,若是笔意姿媚似苏子瞻(轼),便觉行间茂密,去古人不远矣,何止独行于今代邪。
”《宋史本传、山谷集、墨池编》周越的书迹除了少数一些刻帖外,真迹有一幅跋王著草书《千字文》,能代表周越的真实水平。
在这幅作品中,书者的书写功力是较深的,但书法之间没有贯气,略显拘谨,一些笔画也过于媚俗,尤其是其书写的“走、之”,如“进”,“踪”二字,“走、之”便明显有抖擞之弊。
尽管如此,周越是擅书者,为宋初书坛承上启下的书法家,其地位还是重要的。
黄庭坚把俗的原因归为“胸次之罪”。
黄自称见到苏东坡的书法,观之乃得笔意,可见他从苏的文章之气中悟到了书道之妙。
黄庭坚曾这样赞叹东坡的书法:“东坡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2]正是这“学问文章之气”才能医得“胸次之罪”。
“可以百为不可俗,求拙重韵自闳深”在黄庭坚的文学观与艺术观中,力求“免俗”是其一贯的主张和核心思想。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书摩崖碑后
古诗文系列:书摩崖碑后
背景:
黄庭坚这首诗作于崇宁三年(1104 年),前一年,他以“幸灾谤国”的罪名 从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昌)贬往宜州 (治所在今广西宜山),这一年春天,他 途经祁县,泛舟浯溪,亲见《中兴颂》石 刻,写下这篇名作。
古诗文系列:书摩崖碑后
赏析:
黄庭坚七古,起首一般采取两种手法, 一是突兀而起,高屋建瓴,倾泻而下;一 是平平而起,语迟意缓,遒劲老苍。这首 诗的起首,用的是后一种手法。诗用叙事 语气展开,很自然地入题,说自己来到了 浯溪,拄着拐杖上山,细读《中兴碑》, 想到生平见过许多此碑的拓本,今天真正 见到原碑,却已年龄老了。这四句是开端, 也是第一段,看上去很平淡,细细琢磨, 却有很深的意味。
古诗文系列:书摩崖碑后
赏析:
末四句,写臣子元结、杜甫等忠君报国, 但世人都不理解,只欣赏他们优美的文辞。 这十六句,是本诗的主体,写尽了玄宗、 肃宗二朝的史事。从所举史实及所作评论 来看,黄庭坚既对唐明皇荒淫失国表示批 判,又对他晚年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 唐肃宗,黄庭坚以“何乃趣取大物为”一 句作诛心之论,说他急于登上皇帝的宝座, 逾越了本分;又举元结文及杜甫诗来说明 当时社会并不安定,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肃宗也不是个好皇帝。
古诗文系列:书摩崖碑后
注释:
5、 摩挲(mó suō):抚摸。 6、“明皇”二句:包桑,语出 《易·否》:“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意为怕失去,就把东西牢牢系在桑树干上。 这二句说明皇(玄宗)不考虑安邦定国的 计划,结果国家被安禄山搞得几乎颠覆。 唐明皇晚年昏庸,重用奸臣杨国忠等,又 把军事大权交给胡人安禄山,终酿成安史 之乱,明皇仓皇入蜀,路上发生马嵬兵变, 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缢死。
古诗文系列:书摩崖碑后
《书摩崖碑后》古诗_作者黄庭坚_古诗书摩崖碑后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书摩崖碑后》古诗_作者黄庭坚_古诗书摩崖碑后的原文诗意
翻译赏析_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书摩崖碑后》注释
[1]藜(lí):藜杖,即藜茎所做的拐杖。
[2]摩挲(mó suō):手轻按在物体上并缓慢地移动。
[3]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
《易经·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
[4]蹐(jí):小步。
[5]臣结:元结曾上表列述道州人民困苦,希望整肃吏治。
臣甫:杜甫有《杜鹃行》、《杜鹃》,伤痛唐玄宗失位。
《书摩崖碑后》赏析
这首慨叹唐玄宗没有作好治国大计,弄到祖庙被毁,慌忙西奔,群臣鸟兽般散的地步,指责太子匆匆登位后,让后妃宦官勾结弄权,使唐玄宗陷于苟且活命的困境,抒发了对元结、杜甫二人忠诚国事却不为世人完全理解的悲伤感情。
全诗章法谨严,层次清晰,夹叙夹议,即古抒情,音调高朗有沉郁顿挫之美。
杰书伟论殆为绝唱--解读山谷道人《书摩崖碑后》碑
杰书伟论殆为绝唱--解读山谷道人《书摩崖碑后》碑
唐幼铎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5
【摘要】黄庭坚是在再次被贬,又得知好友去世的境况下,自鄂州往宜州贬所的途中来到永州的.他对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景仰已久,然其对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政治评价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摩崖碑后>碑是黄庭坚晚年书法的杰出代表,艺术价值很高.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唐幼铎
【作者单位】零陵学院,宣传统战部,湖南,永州,42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25
【相关文献】
1.元碑不出吴兴外赵孟頫书碑浅说 [J], 王祎;
2.古代突厥碑铭文学的审美解读——以《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为例 [J], 杨波
3.古代突厥碑铭文学的审美解读——以《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为例 [J], 杨波;
4.《冼太夫人记碑》书碑者徐德度及其书法 [J], 罗朋非
5.黄庭坚《书摩崖碑后》研究 [J], 黄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惊蛇入草的意思]惊蛇入草
[惊蛇入草的意思]惊蛇入草(1) [惊蛇入草]黄庭坚《论书》解读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
出苏轼门下,与苏齐名,世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
书法擅行草书,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风韵妍媚自成一格,为著名的“宋四家”之一。
有《山谷集》留世。
《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
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与苏轼主张差不多。
他主张学书不要模仿古人,要表现人的性情等。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他的艺术观点。
他讲求书法创作上要进行禅宗功夫的修炼,尤其是对草书的创作,要潜心冥会,先除去俗气,然后上逼魏晋人书法所具有的逸气,达到超俗绝尘的境地。
上篇[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⑴,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⑵。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⑶。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⑷。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⑸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⑹。
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⑺。
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⑻,徐常侍之小篆⑼。
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
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⑽;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⑾,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诗词赏析
书摩崖碑后
宋代:黄庭坚
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译文
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
塌糊涂,无法收拾。
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百官们犹如乌鹊选
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
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度心急?
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
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
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
和泪作诗。
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仅仅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
文词。
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注释
摩崖:亦作“磨崖”,在山崖峭壁上磨平石面,刻碑文或题字,
称“摩崖石刻”。
摩崖碑,此指《大唐中兴颂》,由元结撰文,颜真
卿书写。
内容写安史之乱,唐肃宗平乱,使唐室中兴。
此碑文辞古雅,笔法苍劲有力。
浯(wú)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
藜(lí):藜杖。
墨本:拓本。
摩挲(mósuō):抚摸。
禄儿:即安禄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是杨贵妃的干儿子。
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
《易经·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
九庙:指太庙,古天子庙九室。
此代指京城。
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
一说指宰相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一说指部分官员追随太子李亨到灵武。
趣:急忙。
大物,国家。
跼蹐(jújí):无法舒展的样子。
此指玄宗回国都后,受肃宗所制,无法舒展。
张后:肃宗皇后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干预朝政,牵制玄宗。
后被废。
李父:李辅国。
南内:玄宗自蜀回,住南内兴庆宫,后迁西内软禁。
高将军:高力士。
他是玄宗心腹,曾封骠骑大将军。
后遭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臣结:指元结。
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诗,反映民间疾苦。
此句一作“臣结春秋二三策”,说元结所作《中兴颂》中含《春秋》笔法,寓有褒贬。
臣甫:杜甫。
杜甫《杜鹃行》曾以杜鹃比玄宗失位。
他的《杜鹃诗》又有“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
琼琚:华美的佩玉。
此指文辞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