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合集下载

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功能: 传导发动随意运动的指令 完成精细动作(10-20%为单突触联系)
(2)锥体外系:
泛指锥体系之外的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通 路,包括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
功能: 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
临 床:
柔软性麻痹(软瘫):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力 减弱、肌肉萎缩
Question
1.脊髓有哪三类运动神经元?何谓运动单位? 2.脊休克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何谓牵张反射?简述其类型和产生机制? 4.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5.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有哪些调节功 能?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通路
(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1.脊髓 脊髓功能: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γ 脊髓α


梭内肌 梭外肌(伸肌)
(肌 梭)
(2)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
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动 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
(3)特 点: 主要是伸肌(抗重力肌)的紧张性亢进
(4)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rigidity):
1998.7.21 第6、7颈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题:
1、脊髓的功能
2、脊休克期间患者整体功能活动有 哪些改变?
3、脊休克后哪些功能可恢复或部分 恢复?
4、从桑兰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 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 断面以下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的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协调和控制我们的身体运动、思维、记忆、情感等各种复杂的活动。

因此,了解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思维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一、大脑的解剖结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的,分别控制着人体相对应的一侧。

两个半球通过脑桥、间脑和胼胝体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协调。

每个半球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主要区域。

额叶位于大脑的前部,主要负责情绪、决策、思考、计划和创造等高级认知功能。

顶叶位于大脑的顶部,涉及到触觉、空间认知和视觉加工等功能。

颞叶位于大脑的侧面,涉及到听觉、语言理解、记忆和情感控制等功能。

枕叶位于大脑的后部,负责视觉加工和空间定向等功能。

除了四个主要区域外,大脑还包括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等次要结构。

边缘系统参与到情绪、动机和本能等方面的功能调控。

基底神经节在运动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控制我们的运动速度和协调性。

二、大脑的功能大脑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执行中心,拥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1. 感知和知觉大脑参与到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知觉过程中。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系统,我们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信息,并解读和理解这些信息。

2. 运动控制大脑通过神经肌肉系统来控制和协调我们的身体运动。

运动指令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域发出,通过脊髓和周围神经传递到肌肉,使我们能够做出各种动作和姿势。

3. 记忆和学习大脑参与到我们的记忆和学习过程中。

大脑通过多种神经连接和化学信号传递机制,在不同的大脑区域之间建立长期的记忆,并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

4. 语言和沟通大脑是语言和沟通的关键组成部分。

大脑的左侧颞叶区域参与到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中,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话语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 情绪和情感大脑与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

大脑的边缘系统和颞叶区域参与到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

【最新精选】基底神经节

【最新精选】基底神经节

【最新精选】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称纹状体;其中苍白球是较古老的部分,称为旧纹状体,而尾核和壳核则进化较新,称为新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它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有关。

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两类疾病: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性疾病,如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等;另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性疾病,如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临床病理的研究指出,舞蹈病与手足徐动症的病变主要位于纹状体,而震颤麻痹的病变主要位于黑质。

震颤麻痹患者的症状是: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患者常伴有静止性震颤,多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其次是下肢及头部;震颤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入睡后停止。

震颤麻痹的主要原因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被破坏。

舞蹈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并伴有肌张力降低等。

病理研究证明,遗传性舞蹈病患者有显著的纹状体神经元病变,新纹状体严重萎缩,而黑质一纹状体通路是完好的,脑内多巴胺含量一般也正常。

舞蹈病病变主要是纹状体内的胆碱能和γ一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jidi shenjingjie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前脑中的一群核团。

它们在机体的运动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鸟类以下动物,由于皮层没有很好发育,基底神经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成为运动功能最高级整合中枢。

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发展后,基底神经节退居皮层下地位,但对运动功能仍有重要调节作用。

基底神经节包括尾核、壳核和苍白球。

尾核与壳核在进化上较先进并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合称为新纹状体。

苍白球较为古老,称作旧纹状体。

此外,底丘脑核、黑质、红核等与纹状体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也往往被包括在基底神经节的系统之中。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精品文档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精品文档

下丘脑前区 下丘脑内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后区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
传出纤维
脑干和脊髓
交感神经
心血管,呼吸,胃肠运动
2.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温度敏感神经元
(体温调定点—36.8℃)
3.水平衡调节
水摄入
水排出
渴觉,饮水增加,排尿减少
血浆 晶体 渗透 压
②临床表现: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肌张力降低
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1.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 2.调节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 3.调节肌紧张 4.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5.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学习与记忆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前庭小脑
小脑的功能
1.前庭小脑的功能
节和小脑半球外侧部(皮层小脑) 之间信息交流。
运动执行:运动皮层发出指令,经传出通 路到达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运动的修正:来自肌肉、关节等到处的反 馈信息传送到脊髓小脑,并与大脑皮层发 出的运动指令反复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运 动偏差,使动作变得平稳而精确。
思考题
1. 什么是脊休克?其产生机制? 2.腱反射与肌紧张有何区别? 3.适度牵拉和过度牵拉肌肉分别引起何种反
二、 脊髓完成的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
中枢神对经系侧统伸通肌过反调射节骨骼 肌的紧张度牵或张产反生射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这种反射活节动间称反之射。
1. 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
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而伸肌弛缓,肢体发生屈曲运动。
对侧伸肌反射:随着刺激强度加大,
支配 及递质

基底神经核名词解释

基底神经核名词解释

基底神经核名词解释《基底神经核:大脑中的神秘“小团伙”》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大脑里一个挺有意思的部分——基底神经核。

你可以把基底神经核想象成大脑这个大“城市”里的一个神秘“小团伙”。

它们躲在大脑深处,默默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呢。

这个“小团伙”里有几个重要的“成员”。

比如说纹状体,它就像是个精明的“调度员”,对我们的运动协调起着关键作用。

要是纹状体出了问题,那我们的动作可能就会变得怪怪的,像个机器人似的不灵活啦。

还有苍白球,它呀,就像是个稳重的“守护者”,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如果它闹脾气了,那我们可能就会摇摇晃晃,站都站不稳咯。

基底神经核的作用可不容小觑呀!它们就像是大脑里的“幕后英雄”,悄无声息地工作着。

比如说,当我们要做一个动作,比如伸手去拿东西的时候,基底神经核就会迅速行动起来,协调各种肌肉的运动,让我们的手能够准确无误地拿到东西。

想象一下,要是没有这个神秘“小团伙”帮忙,我们可能伸手不是伸错了方向,就是用力过猛把东西给碰倒了,那可就糟糕啦!它们还和我们的情绪、认知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有时候我们的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说不定就和基底神经核有点关系。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人走路的姿势很奇怪,一瘸一拐的。

后来才知道他是基底神经核出了问题,影响了他的运动控制。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基底神经核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大脑,让这个神秘“小团伙”能够正常工作。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

总之,基底神经核虽然藏在大脑深处,但它们的作用却非常重要。

我们要多了解它们,关注它们,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大脑更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呀!大家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个神秘的“小团伙”哦!。

基底节

基底节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
外侧豆纹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后内侧中央支 posterior central branches 分为头侧群和尾侧群 ,头侧群供应丘脑下部的垂体,其中丘脑穿动脉供应丘脑前部 和内侧部。尾侧群供应下丘脑乳头体区和底丘脑部。 后外侧中央支 poaterolateral central branch 或称丘脑膝状体动 脉,供应丘脑尾侧大半,包括膝状体和大部分脑外侧核团。
大脑前动脉中央支
Heubner回返动脉
Heubner返动脉阻塞:额性共济失调(内囊前肢缺血), 如果优势半球侧出现此动脉闭塞,可能出现智力障碍。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 内侧豆纹动脉 medi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 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mm以内发出的中央支,称为内侧豆纹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 later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20mm之间发出的中央支,走行时稍向内行,称为 外侧豆纹动脉。 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支、 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肢的背部区域。

大脑底部的基底神经节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

大脑底部的基底神经节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

大脑底部的基底神经节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是位于大脑底部的一系列核团,包括纹状体、苍白球、丘脑下核、黑质等。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最早被发现的功能是调控运动,这也是基底神经节广为流传的功能。

基底神经节中的纹状体接受运动皮层的投射,随后经过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导,通过丘脑返回运动皮层。

基底神经节依此通路来调控运动。

基底神经节的病变,经常出现在许多运动障碍疾病中。

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症,患者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神经元退化,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不足,在行为水平上病人会出现身体僵硬、颤抖、动作缓慢等症状。

再例如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遗传基因的原因致使基底神经节退化,病人无法自主控制运动,身体经常出现不自觉地抽搐、扭动。

Huntington's disease下面,我们深入到基底神经节内的神经环路,来探究一下基底神经节是如何促进和抑制运动的。

基底神经节内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我们从基底神经节的信号收集器——纹状体(striatum)说起。

纹状体接受来自很大范围的皮层输入,然后伸出纤维给基底神经节的输出核团——苍白球和黑质。

•纹状体中棘神经元离开纹状体的输出纤维来自于一种名为中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的投射神经元。

中棘神经元是纹状体内最主要的神经元,占纹状体的95%,是一种抑制性神经元。

中棘神经元兴奋时,会抑制和它有突触连接的下游神经元。

纹状体中棘神经元(MSN)示意图纹状体中棘神经元又分为两类,一类细胞膜上表达多巴胺的D1受体,另一类表达多巴胺D2受体。

我们简称为D1中棘神经元和D2中棘神经元。

这两类神经元的分布是混杂在一起的。

伏隔核(NAc)内交错分布的D1(红色)和D2(绿色)中棘神经元D1与D2中棘神经元的投射轴突有着不同的走向。

•D2中棘神经元和直接通路D1中棘神经元投向内苍白球(GPi, internal globus pallidus)和黑质网状部(SNr,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抑制其中的神经元。

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贾军;蒋心欣;王晓民【摘要】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是生理学中神经系统的一个教学难点,表现为结构通路的复杂性和生理、病理功能的变异性. 在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注重从基底神经节的解剖结构、传导环路、递质投射等层面来分层次讲授,分别描述在正常状态下基底节对运动的调控特点以及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基底节的功能失衡;进而对基底节环路相关的特定疾病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全面、清晰地掌握此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期刊名称】《基础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17)012【总页数】2页(P1034-1035)【关键词】生理学;基底神经节;教学改革【作者】贾军;蒋心欣;王晓民【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BG),也称为基底节,是神经系统中参与机体运动调节的重要结构,与随意运动的产生、肌紧张的调节和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的处理等直接相关[1]。

同时,基底节的损伤既有如帕金森病样的运动减少症状,也有如亨廷顿病样的运动过多的表现;此外还可伴随有神经、精神认知行为的异常[2]。

因此,基底节的功能非常复杂,是神经系统章节中的教学重点内容。

但是,对基底节的理解和讲授又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①结构的复杂性,基底节由众多核团组成,既形成内部相对闭环的直接和间接通路,同时也和皮层、丘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广泛联系;②抑制性投射的调节途径,在基底节环路中广泛存在着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是以抑制性的投射来发挥调节效应,因而表现出抑制或去抑制(为双重抑制,即兴奋)的不同状态;③递质的多样性,在基底节内存在着多种不同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兴奋性的谷氨酸(Glu)、乙酰胆碱(Ach)和多巴胺(DA),抑制性的GABA,以及P物质(SP)、脑啡肽(ENK)、强啡肽(DYN),都对基底节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基底神经节

基底神经节

1.基底核的组成
基底核是指位于大脑半球下部、丘脑外侧部的成簇的皮层下核团。

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复合体,纹状体(见于图1)形成了具有控制运动和行为意识方面的功能复合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壳和苍白球组成。

由于壳和苍白球距离较近,壳和苍白球合称为豆状核。

但是现已证实壳和尾状核具有共同的化学递质(γ-氨基丁酸)和纤维联系,近似为一整体,因此壳和尾状核又合称为新纹状体。

纹状体由于接受大量的传入纤维,所以被认为是基底核中主要的传入结构,它的传出纤维主要到达苍白球和黑质的网状部。

基底核病变,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异常。

临床表现多样,既有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ex:PD),也有非正常的不自主运动(运动障碍)。

2.新纹状体
新纹状体与维持机体的固定姿势有关。

尾状核头部的变性、萎缩,可出现舞蹈样动作(如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壳核的病变则与临床所见的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扭转痉挛、舞蹈病等不自主运动有关。

3.旧纹状体(苍白球)
苍白球的功能与肢体的肌张力姿势反射有关。

PD患者到了中晚期几乎都有苍白球的变性。

黑质-纹状体通路,神经纤维起源于黑质致密部(A9)细胞群(见于图2),终止于纹状体,其主要作用是与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共同调节肌紧张及共济活动。

(相关于PD发病机制)
图1 左侧大脑半球中的纹状体
图2 经间脑和基底核的斜切图(SLIC:内囊豆状核下部,EX:苍白球外侧部)
注:图1,图2摘自Gray's Anatomy *。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讲解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讲解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重点:一. 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二. 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三. 小脑的躯体运动四. 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难点:一. 网状结构的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二.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案例:张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头部受伤,医生诊断为右侧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后意识逐渐清醒,但是出现左侧面、舌瘫和左侧上、下肢体瘫痪。

讨论:1. 为什么右侧颅脑损伤会出现左侧上下肢体瘫痪?2. 如何对张健的颅脑损伤进行定位?课程相关参考资料:1.帕金森病与线粒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广西医学杂志 2007年5期2.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目的基因的表达及选择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年12期3. 临床神经生理学秦震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机体的运动功能,从简单的膝跳反射到复杂的随意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调节下进行的。

简单的反射仅需低位中枢参与,复杂的反射需要高位中枢的参与。

为研究不同水平与哪些运动反射有关,在动物实验中常采用不同中枢水平切断脑脊髓的方法。

例如,在脊髓第五颈节段下横切(保留隔肌的呼吸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的中枢离断,这种动物称为脊髓动物。

在脊髓动物上,能观察到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例如屈肌反射和牵张反射等。

如果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则动物出现牵张反射亢进的现象。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一)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称为屈肌反射。

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使肢体屈缩而避开伤害性刺激。

屈肌反射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部较弱的刺激只引起踝关节的屈曲;刺激强度加大时,则膝关节和髓关节也可发生屈曲。

如刺激强度更大,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动物的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以利于支持体重,维持姿势。

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的中枢均在脊髓。

(二)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第九章 神经系统(四)

第九章 神经系统(四)

B.肌张力降低;
② 病变部位及病因:
A.纹状体内ACh和GABA神经元功能受 损,证据如下:
a.病理表明,患者纹状体萎缩,但
黑质-纹状体通路完好; b.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
B.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证据如下:
a.利血平消耗动物脑内多巴胺,动
物症状缓解
b.给动物投多巴胺前体L-Dppa, 症 状加剧;
4.脊休克的恢复: 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基本 反射可逐渐恢复,其快慢与下列因素 有关: ① 动物种族进化程度: 蛙——几分钟; 犬——数天; 人——数周乃至数月;
② 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 A.较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 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 B.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 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内脏反 射可部分恢复,如血压逐渐上升到一 定水平,动物具有一定的排便、排尿 能力;
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γ 僵直,因 切断脊髓背根,该僵直消失。
② α 僵直(α - rigidity): 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 间接通过中间神经元提高α 运动神经 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在上述切断背根的去大脑动物,再 切除小脑前叶蚓部,僵直又出现,此 僵直为α 僵直,此时背根已切断不可 能出现γ 僵直,主要是由于切除抑制 区后易化作用相对增强所致。
抑制,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
2.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①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伤
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 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
弛缓。
意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
②对侧伸肌反射 :
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刺激强度加大 ,则在同侧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 侧肢体的伸直。
意义: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

神经系统运动调控

神经系统运动调控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 潴留变为失禁。
(四)节间反射
节间反射:指脊动物在反射恢复的后期, 脊髓某节段N元发出的轴突与临近上下节段的N元 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N元的协同活动所 进行的一种反射活动。
如:刺激脊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后肢 发生一系列节奏性骚爬动作,称为骚爬反射。
意义:防止被牵拉肌肉受到损伤。 原因:
①梭外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梭外肌与腱器 官呈并联关系;
②肌梭感受肌肉的长度变化(肌梭是长度感 受器),腱器官感受肌肉的张力变化(腱器官是张力 感受器);
③腱器官对被动牵拉不敏感,而对肌肉的主 动收缩异常敏感。
腱器官:Golgi Tendon Reflex
(三)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
增强直接通路活动。
↘ 新纹状体的中型多棘神经元上的D2受 体抑制间接通路活动。
Huntington’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 (-)
(-) (+) (-)
(-)
(三)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
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 关。
• 状态反射 (Attiuddinal reflex)
– 迷路紧张反射 (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es ) – 颈紧张反射 (Neck reflexes)
三、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
纹状体
GABA









《基底神经节功能》课件

《基底神经节功能》课件
详细描述
ALS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 元变性坏死,特别是皮质脊髓束和脑干运动核团的神经元。 在基底神经节区域,如黑质和纹状体,也存在变
基底神经节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基底神经节功能复杂,涉及多个脑区的交互作用,研究难度较大。同时,目前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尚不 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认知功能
基底神经节参与认知功能,如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灵活性等方面的调节 。
内分泌控制
基底神经节通过下丘脑等结构,参与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影响激素的分泌 和代谢。
02
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运动产生的过程
运动产生涉及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脑干等多个脑区的协同作 用。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基底神经节的传递和调制,最 终驱动躯体运动。
丘脑
下丘脑
丘脑是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参与 感觉传入信号的处理和调节。
下丘脑参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内分泌 控制。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运动调节
基底神经节通过接收大脑皮层的运动 指令,合成和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 ,调节肌肉紧张度和运动协调性,维 持身体的平衡和运动能力。
情绪调节
基底神经节与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 统相互作用,参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
它们通过调整神经元的活动,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在重要的信息上,并抑制不相关 的干扰。
基底神经节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注意力集中困难,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基底神经节在记忆中的作用
基底神经节参与不同类型的记忆 过程,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它通过与大脑皮层和丘脑等其他 脑区的交互作用,帮助我们存储
和提取记忆。
03
基底神经节在认知功能中的作用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 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级神经 最高水平: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 节、皮层小脑---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中间水平:运动皮层、脊髓小脑
---运动的协调、组织、实施 最低水平 :脑干、脊髓---运动的执行
策划
策划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区的示意图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⑴ α运动神经元
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膝反射
腱反射示意图
表现: 肌肉的收缩是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 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单突触反射
②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发生持续、缓慢紧张性 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和后叶中间部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1898年Sherrington发现
(1)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 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 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 反张状态。
(2)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是抗重力肌
B.易化区 Facilitatory region: 较大 ,
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
该区兴奋→肌紧张增强。 易化区活动略占优势
②脑干以外高位中枢也存在调节肌紧张的 抑制区和易化区。
具有始动作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 区和易化区调节肌紧张。
抑制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浅感觉传导路径 脊髓 大脑
深感觉传导路径
-人体解剖生理学-
三、丘脑的感觉机能
丘脑感觉机能——全身的感觉,除嗅觉外,其它的 感觉向上 传导中,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再由丘脑 向大脑皮层投射
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维 投 丘脑细胞群 大致分三类 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联络核: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 维
重力作用
3 γ环路及其活动
●γ
●γ
环?
环的意义:使 γ 肌肉维持于缩短状 态。 环 ● 脑干某些中枢 调节肌紧张是通过 兴奋γ 环实现的。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
4 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 和膀胱中粪、尿贮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 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 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贮留 变为失禁。


-人体解剖生理学-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横断脑干切线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 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人体解剖生理学-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的内侧部;经丘脑外侧核上行至运动皮层的躯体近端代表区。 半球中间部的传出纤维投向间位核,经红核大细胞部至脊髓前角外侧部
;经丘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运动皮层向脊髓发出指令,皮层脊髓束侧枝向脊髓小脑发出运动指令的“ 副本”;
运动过程中来肌肉与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传入、视听觉传入、到达脊髓小 脑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e)是大 脑皮层下的神经核群,与躯体运 动调控有关的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基底神经节功能: 1.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并将一个抽象的设计转化为
前庭小脑: 1.参与身体姿势平衡 2.前庭小脑通过接受外侧膝状体、上丘、视皮层等处的视觉传入,调节
眼外肌的活动,协调头部运动时眼的凝视运动。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小脑组成:蚓部、半球中间部 功能:接受脊髓和三叉神经的传入信息;视觉和听觉信息。 蚓部的出处纤维向顶核投射,经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下行至脊髓前角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a运动神经元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级高位 中枢的下传信息,也接受来自躯干、四肢皮肤、肌肉。关节等处的外 周传入信息,许多信息在此运动和整合,最终发出一定形式和频率的 冲动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a运动神经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 公路。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脊髓休克:
脊髓对躯体运动(姿势反射)的调 节

基底节区功能

基底节区功能

基底节区功能
基底节区是大脑的一个重要结构,位于脑干和大脑之间的灰质核团,主要由若干神经核团组成,包括苏木素节核、小脑边界节核、红核、丘脑、脑下垂体、中脑蓝斑、伏隔核等。

基底节区在大脑的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体的功能如下:
1. 运动调节:基底节区对运动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参与了意志运动、姿势调节以及运动的计划和执行等过程。

当我们发出运动指令时,基底节区会对运动进行调节和协调,使得身体可以准确地完成所需的动作。

2. 运动学习:基底节区也参与了运动学习的过程。

当我们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基底节区会对运动进行分析,并通过记忆和反馈来不断调整和改进运动的执行方式,从而使得我们的运动变得更加熟练和准确。

3. 情绪和动机调节:基底节区还参与了情绪和动机的调节。

它可以通过调节多巴胺的释放来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从而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动机行为。

当我们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时,多巴胺的释放会增加,而当我们处于压力或者焦虑的情绪状态时,多巴胺的释放则会减少。

4. 认知功能调节:基底节区还参与了认知功能的调节。

它与大脑皮层之间有着丰富的连接,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来影响认知功能的执行。

基底节区特别在注意力、工作记忆
和执行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多种精神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有关。

总之,基底节区在大脑的功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参与运动的调节、运动学习、情绪和动机的调节以及认知功能的调节等多个方面。

研究基底节区的功能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还能够为一些与基底节区有关的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神经病学(第六版专业摘录)

神经病学(第六版专业摘录)

神经病学(第六版专业摘录)一、大脑(一)额叶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休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⑧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

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此区: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

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巾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 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以下症状和表现。

1、外侧面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

①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可有欣快感或易怒。

②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CJaekson癫痫)或继发全身性癫痛发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下部受损产生对侧面、舌或上肢的瘫痪;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可出现对侧偏瘫。

③额上回后部病变:可产牛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

强握反射(graa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gr0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r句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⑤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第八章 运动的神经控制2

第八章 运动的神经控制2

*:该部分小脑功能受损出现随意运动的 力量、 力量、方向及限度方面的紊乱和肌张 力减退,表现有: 力减退,表现有: a.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肌肉 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 在运动时抖动而把握不住运动的方向, 在运动时抖动而把握不住运动的方向, 指向目标时出现明显震颤。 指向目标时出现明显震颤。
一、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es)
姿势和体位的变更是身体各部位肌张力重新调配, 最终结果保持身体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姿势反射的结构在脑干,反射环路的感觉传入有3个 来源:
前庭:来自于位听器官 本体感受器:来自于肌梭、Golgi腱器官、关节感受器 视觉:来自于上丘(四叠体)
脑干姿势反射
Postural reflex of the brain stem
姿势: 姿势:躯干和四肢在空间的相对 位置和空间朝向, 位置和空间朝向, 全身的骨骼肌保持不同程度的张 力,并相互协调和配合才能保持 一定姿势。 一定姿势。 在躯体活动过程中, 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 统通过不断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 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 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 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一反 射过程总称为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 射过程总称为姿势反射。
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 脊髓灰质 网状结构 网状脊髓束→脊髓灰质 网状脊髓束 脊髓灰质→ 调节肌张力
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内侧网状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medial reticulospinal tract) )
外侧网状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lateral reticulospinal tract) )
姿势调整过程中存在前馈和反馈调节方式。

基底节功能

基底节功能

基底节功能
基底节是人体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它位于脑干的底部,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之一。

基底节的功能主要涉及到运动控制、情感调节、认知功能和意识状态的维持等方面。

基底节对于运动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控制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调节肌肉的张力和协调不同肌肉的运动,使得我们能够完成各种精细的动作。

基底节的一些神经元特别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或者功能障碍,会导致帕金森病等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生。

基底节还参与了情感调节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与边缘系统和扣带回等区域的相互作用,调节情绪和行为的表现。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等也与基底节的功能异常有关。

基底节对于认知功能也有影响。

它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改变注意力、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过程的表现。

在阿尔兹海默病等认知障碍性疾病中,基底节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基底节还与意识状态的维持有关。

它可以通过与脑干等结构的相互作用,调节睡眠和清醒等意识状态的变化。

在一些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疾病中,基底节的损伤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基底节的功能极其复杂,与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生命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
我们应该加强对基底节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与其相关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基底神经节的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
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帕金森氏病 (震颤麻痹)
亨廷顿病(手足徐动症)
表现
肌紧张过强而 运动过少综合征
随意运动↓,肌紧张↑ 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
肌紧张不全而 运动过多综合征
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 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病变 部位
双侧黑质
左旋多巴
双侧新纹状体
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 (如利舍平)
(2) 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指动物被推倒后,经一系列反射活动,恢复正常 姿势的反射 迷路器官和视觉器官,尤其是视觉器官在该反 射中起重要作用 (三)大脑皮层对姿势发射的调节 1. 去皮层僵直 2. 跳跃反应 3. 放置反应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设计 执行
随 意 运 动 的 设 想
脊髓γ ↓ 梭内肌 (肌 梭)
(2)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 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 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
(3)特 点:
主要是伸肌(抗重力肌)的紧张性亢进
(4)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rigidity): 当中枢某部位疾患(如蝶鞍上囊肿)阻断大脑皮 层与皮层下的 联系,引起下肢伸肌僵直而上肢 呈半屈状态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牵拉肌肉→肌梭兴奋→Ⅰa.Ⅱ纤维
→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受牵肌肉收缩
①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
肌梭:
是长度感受器
腱器官:
是张力感受器
梭外肌发生等长收缩时, 腱器官的传入冲 动增多。
• ②传入纤维: • ◆肌梭:Ia、Ⅱ类纤维 • 传入冲动兴奋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元: • ◆腱器官:Ib类纤维 • 传入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对同一肌肉的α运 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③中枢:基本中枢在脊髓, 在整体内受高位中枢调节。
加强肌紧张
抑制肌紧张
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
脑桥被盖
脑中易化肌 紧张区域有
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 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 前庭核 小脑前叶两侧部和后叶中间部
脑中抑制肌 紧张区域有
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前庭核
小脑前叶两侧部 ↓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α ↓ 梭外肌(伸肌)
图: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回路
皮层广泛区域
( +)
皮层运动前区
( +)
GLU
新 纹 状 体
D2 (-) D1 ( +)
丘脑(VA-VL)
GABA
( -) ( -)
GABA
( -)
DA
DA
黑质
GABA
苍白球 外侧部
GABA
(-)
苍白球 内侧部
( +)
GLU
丘脑底核
去抑制 (disinhibition)
(1)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 当引起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除引 起同侧肢体屈曲外,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现象 意义: 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
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 脊髓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 激时,引起的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 弛缓、肢体出现屈曲反应
位置性眼震颤
2.脊髓小脑
功能: (1)调节肌紧张 小脑前叶:
小脑前叶及后叶中间带
蚓 部: 可抑制同侧伸肌紧张 两侧部: 加强肌紧张(占主要) 后叶中间带: 双侧肌紧张加强、协调随意运动 临床: 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
(2)协调正在进行的随意运动
大脑皮层 矫正信号 脊髓小脑 随意 运动 本体感觉、视听觉
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
(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的运动调节功能
尾状核
基 苍白球 旧纹状体 底 神 丘脑底核 经 节 中脑黑质
纹状体 壳核
新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的生理功能 1.参与运动的设计与编程 2.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
3.控制肌紧张
4.处理本体感觉传入的信息 5.参与自主神经的调节、感觉传入、 心理行为、学习记忆等功能活动
释放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①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大的α运动神经元 小的α运动神经元 快肌 慢肌
②γ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 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③β运动神经元: 体积较大 对梭内、外肌都有支配 2.脑干:
绝大多数脑神经核(除第Ⅰ、Ⅱ和 Ⅷ对)存在脑干运动神经元
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传出信息 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 脑运动神经元 皮肤、肌肉、关节 等传入信息
治疗
阿托品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维持姿势平衡 主要功能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图:小脑的结构功能分区
1.前庭小脑
主由绒球小结叶构成
主要功能:控制身体平衡功能及眼球运动
反射途径:
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 神经元→肌肉
临床:
平衡失调综合症 (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步;不影响随意运动)
反 射 可 恢 复
知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
特 点:
脊休克可逐渐恢复,但知觉、随意运动能 力将永久丧失。 产生原 因: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 而不是离断脊髓的刺激本身所引起
意义: 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髓可以完成某些 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的控制 而使这些反射不易表现出来。
(2)锥体外系: 泛指锥体系之外的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通 路,包括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 功能:
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

柔软性麻痹(软瘫):
床: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 力减弱、肌肉萎缩
痉挛性麻痹(硬瘫):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亢进、无肌肉萎缩
皮层脊髓侧束受损:
皮 层 联 络 区
基底神经节
皮层小脑
运中 动央 前前 区回 脊髓 小脑
运 动
产生和协调随意运动的示意图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1.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
皮层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 运动前区(6区)
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① 交叉性支配,但头面部 多为双侧性(除下部面肌 和舌肌)
②倒置机能定位(头面部局 部正立) ③机能代表区大小与运动 精细程度呈正变关系
1.引发随意运动 最后公路 2.调节姿势 3.协调不同肌群的运动
骨 骼 肌 纤 维
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 脑干运动神经元是 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二)运动单位(motor unit)
概念:
一个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 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几块肌肉的活动
一块肌肉又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2.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
1、皮层脊髓束: 大脑皮层发出
内 囊
脑 干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层脊髓侧束(80%) :控制四肢远端肌肉,与精细、 技巧性运动有关 皮层脊髓前束(20%): 控制躯干、四肢近端肌肉(屈 肌),与姿势维持,粗大运动 有关
特点:
传导速度较快(>90m/s)
潜伏期短(0.7ms)
为单突触反射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提示反射弧受损 提示高位中枢发生病变
意义: 腱反射亢进
2)肌紧张(muscle tonus):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 止被拉长 为多突触反射 特点: 持久缓慢, 不易疲劳 – 慢肌 交替收缩 是维持身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意义: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主要在于维持站立姿势
(5)从牵张反射的原理分析,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α僵直与γ僵直 ①α僵直: 高位中枢下行性冲动,直接或间接提高α运动神 经元的活动,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僵直
②γ僵直: 高位中枢冲动提高γ运动神经元活动,使肌梭敏感 性提高,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活动加强,导致肌紧 张增强而僵直
γ僵直 如: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 小脑前叶切除 α僵直
搔爬反射(scratching reflex) 刺激脊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其后肢 一系列节奏性搔爬动作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decerebrate rigidity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1)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 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肌 紧张亢进的现象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动区 ①运动辅助区: 位于大脑皮层4区 之前的内侧面 功能特征: 双侧性支配 在复杂运动编码上 起重要作用 ②第一感觉运动区和第 二感觉运动区与操作性 运动能力有关
③5、7、8、18、19区
运动柱(motor column)
指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纵 向柱状排列,组成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
临床:
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 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Question 1.脊髓有哪三类运动神经元?何谓运动单位?
2.脊休克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何谓牵张反射?简述其类型和产生机制? 4.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5.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有哪些调节功 能?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通路
(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1.脊髓 脊髓功能: 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脊髓前角存在α、γ、β运动神经元
2、皮层脑干束: 大脑皮层发出 内 囊 脑干内脑神经运动神经元 3、其他下行通路: 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功能与皮层脊髓前束相似 前庭脊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