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穴位及适应症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穴位及适应症教学内容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穴位及适应症教学内容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穴位及适应症一、腧穴的定位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定喘: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缘中点(大椎穴)旁开五分处取穴。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中脘:脐上四寸。

天枢:脐旁2寸气海:脐下1.5寸。

中极:脐下4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期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委中:腘横纹中央。

承山:腓肠肌两肌腱凹陷的顶端。

啊是穴: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指尖压下是穴)。

涌泉:在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处。

二、灸法、贴药法、拔罐法的治疗症状咳嗽:肺俞、定喘。

大椎、尺泽、列缺。

胃痛:足三里、胃俞、中脘、内关。

泄泻: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

腹胀:足三里、中脘、胃俞、期门。

月经不调:肾俞、天枢、三阴交、气海、中极腰痛:委中、肾俞、承山、啊是穴。

便秘:合谷、天枢、足三里、承山、气海、涌泉。

遗尿:中极、气海、委中、肾俞、三阴交。

三、耳穴的定位及治疗症状1、耳穴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外三分之一处。

直肠: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交感:(下脚端)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小肠:耳轮脚上方中三分之一处。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耳中:(膈)耳轮脚上。

神门:在三角窝的外三分之一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胰(胆):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心: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皮质下:(脑)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后上方。

口: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颌:上颌,耳垂3区正中处;下颌,耳垂3区上郭横线之中点。

牙:齿1,耳垂1区的外下角;齿2,耳垂4区的中央。

2、耳穴压豆主要治疗症状便秘:大肠、直肠、交感腹泻:大肠、小肠、胃膈肌痉挛:耳中、胃、神门食欲不振:胃、胰胆、脾恶心呕吐:胃、神门、交感失眠:神门、心、皮质下、枕、额、脾头痛:神门、皮质下、交感牙痛:颌、口、牙。

护士常用穴位系列之一

护士常用穴位系列之一
定位: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 处; 主治:咳嗽、哮喘、眩 晕、精神病、消化不良、 下肢麻痹(除痰要穴)
阴陵泉
定位: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 下方凹陷处。
主治: ①腹胀、腹泻、水肿、黄 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 证;②膝痛。
血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2寸 主治:1.调经,治月经不调,痛 经等; 2.凉血止痒,治荨麻疹、丹毒、 湿疹等皮肤病; 3.局部治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 病痛
主治:1.治鼻病要穴,用于鼻塞 流涕、不闻香臭等; 2.面肌瘫痪或者痉挛;
地仓
定位:瞳孔直下,至口角旁0.4寸
主治:1.面肌瘫痪或痉挛的要穴;
2.流涎
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 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 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 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 ①牙关不利、三叉神 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 病证;②耳聋、耳鸣等耳疾。
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此穴
护士常用穴位
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 桡侧缘 主治:1.呼吸系统疾病之要穴; 主治咳嗽、气喘,常用于热证、 实证(急性感染); 2.止上部出血,如鼻衄、咯血 3.局部治肘臂酸痛; 4.刺出血可治中暑。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 上1.5寸 主治:1.呼吸系统疾病要穴,用 治鼻塞、咳嗽、气喘等; 2.治头项强痛之要穴; 3.局部治疗手腕酸痛、如扭伤、 腱鞘炎等。
太渊
定位: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 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 痛、咽喉痛;
少商
定位: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 旁0.1寸。
主治: ①咽喉肿痛、咳嗽、气 喘、鼻衄;②发热、中暑呕吐、 心下满;③中风昏迷、癫狂、 小儿惊风;④手指麻木

中医护理操作:穴位注射定穴

中医护理操作:穴位注射定穴

中医护理操作:穴位注射一、病症及取穴:感冒:大椎风池列缺合谷哮喘: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胃痛: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失眠:神门内关三阴交百会泄泻: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便秘:天枢支沟大肠俞上巨虚照海二、定位:1、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2、风池:在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即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下所指筋稍凹陷处。

4、合谷:在手背,第1,2 掌骨间,当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5、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中府:(1)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

(2)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7、天突:在胸骨上窝正中。

8、膻中:在胸部,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9、孔最:前臂桡侧,腕横纹上7寸处。

10、定喘: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11、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12、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

13、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14、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方赤白肉际。

15、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16、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17、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18、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19、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20、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21、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2、犊鼻:屈膝,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23、上巨虚: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24、支沟: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腧穴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腧穴
? 寸,可灸,孕妇禁针
背俞穴
? 定位: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 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 旁开1.5 寸处,背俞穴是脏腑 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属足 太阳膀胱经的经穴。
? 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 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 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 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 膀胱俞。
? 刺灸法: 直刺0.5~1.0寸,针刺时手握拳状,可灸 。孕妇不宜针。
迎香
? 定位: ? 鼻翼外侧缘中点旁开 0.5
寸,当鼻唇沟中。 ? 主治: ? 鼻塞、鼻衄、面肿、鼻窦
炎、面神经麻痹、胆道蛔 虫症 ? 刺灸法: ? 向上斜刺 0.3~0.5寸或直 刺0.1~0.2 寸,不宜灸
足三里
? 定位: ?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
目赤、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眩 晕
? 脾俞 ?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
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 胃俞 ? 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
肠鸣 ? 刺灸法:肺俞、心俞、肝俞、
脾俞、胃俞均可向脊柱斜刺 0.5 ~0.8寸,可灸。
? 刺灸法:平刺0.5~0.8寸 ,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关元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中风脱证、虚劳冷惫、腹泻、
痢疾、脱肛、便血、月经不 调、痛经、经闭、崩漏、带 下、阴挺、阳萎、遗精、早 泄、遗尿、尿血、尿频、疝 气、子宫脱垂、不孕、少腹 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需要排尿后 进行针刺,多用灸法,孕妇 慎用。
涌泉穴
? 定位:脚趾卷屈,在足心前三分 之一的凹陷中。“肾出于涌泉 ,涌泉者,足心也。”
? 主治:头项痛、眩晕、失眠、 咯血、咽喉肿痛、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小儿惊风、昏迷、 中暑、脑出血、癔症、癫痫。

中医护理操作中常用穴位(73页)

中医护理操作中常用穴位(73页)

消化不良找胃经
经络穴位歌诀
• • • • • • • • • • • • S T意为胃足阳,四十五穴记细详,起于目下承泣穴,从头至足厉兑向。 头面神志皮肤病,气血痰热及胃肠,承泣眼球眶缘间,四白眶孔隙中现,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瞳下平口角,大迎肌前动脉陷,颊车咬肌隆起陷, 下关下颌切迹前,头维四五旁神庭,人迎喉旁动脉动,水突迎舍两穴中, 气舍胸锁两头间,缺盆锁骨上窝显,气户锁下正中行,相去中线四寸平, 库房屋翳膺窗接,相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六穴记分明, 不容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行,外陵大巨水道穴, 归来气冲五穴平,共去中行二寸匀,每穴相隔皆寸一,髀关髂下臀横纹, 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髌底上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记,犊鼻膝膑陷中取, 膝下三寸足三里,再下三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举,条下一寸下巨虚, 条口向外一横指,却是丰隆穴当记,解溪正当足背上,冲阳高骨动脉处, 皆在趾拇肌腱间,陷谷跖骨结合前,内庭次指趾蹼缘,历兑二指甲角外。
头面疾病找大肠
经络穴位歌诀
• L I阳明手大肠,商阳迎香二十畅,可治头面五官,眼鼻口 齿热肤肠。 • 商阳食指桡侧边,二间掌指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 谷虎口岐骨商, • 阳溪腕上肌腱陷,偏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 下四寸下廉乡, • 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尺泽髁中间,肘 髎肱边池上一, • 池上三寸乃五里,臂臑肘上七寸量,适当三角肌下缘,肩 髃肩端举臂取, • 巨骨肩尖骨缝间,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喉旁肌中陷,禾 髎鼻外平水沟, • 迎香鼻唇沟中上,鼻翼外缘正中间。
少商穴 取穴: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寸(指寸)处。 功能: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 窍。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 ;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 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护理操作:按摩、点刺放血等。

第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第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施灸部位,保暖
遵医嘱选取施灸腧穴 及施灸方法
二、操作方法
艾条灸操作流程
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 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 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随 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 肤红晕
施灸
观察
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 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 或毁坏衣物
彻底熄灭艾条,清洁 局部皮肤
概述 内容2 内容3 •艾灸法是用艾绒加药末做成的艾 柱、艾条,在穴位或选定部位熏灸, 借用其热力和药物的作用,以温通 经络,调和气血,散寒祛湿,达到 防治保健康复疾病一种方法。
一、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及 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虚寒 性吐泻、腹痛,腰背四肢风寒 湿痹痛、月经不调、胎位不正 、强壮保健等。
第二节
皮肤针法
概述 内容2 内容3 •皮肤针法是用皮肤针来叩刺人体 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皮部激发调 节脏腑经络功能,以防治疾病的一 种治疗方法。
皮肤针的结构
•皮肤针,又名“七星针”、“梅花 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排列成梅花 或七星形状固定在针杆头端而成的专门 针具。
一、适应范围
皮肤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 各种病症如近视、中经络、头 痛、失眠、健忘、腰痛、斑秃 、脱发等均可应用。
二、操作方法
艾灸法有艾炷灸、艾条灸之分,艾炷 灸又分为直接灸或间接灸两种。 (一)艾炷灸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捏成上尖底 平呈宝塔状,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 施灸的一种操作技术,分为直接灸或 间接灸两种。
二、操作方法
1.直接灸 在施灸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将艾柱 直接置于施灸部位的皮肤上施灸,当 艾炷燃剩至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 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柱,更换新柱 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2020年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2020年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竹溪县中医院二〇二〇年十月目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 (1)一、隔物灸法 (1)二、拔罐法 (6)三、耳穴埋豆(籽)法 (10)四、敷药法(中药外敷) (14)五、刮痧法 (18)六、中药熏洗法 (22)七、湿敷法 (26)八、小儿推拿 (29)九、中药溻渍 (33)十、中药保留灌肠法 (37)十一、穴位贴敷 (41)十二、艾盒灸法 (45)十三、刺络疗法 (49)十四、中药湿热敷技术 (53)十五、中药热熨敷技术 (57)十六、经穴推拿技术 (61)一、隔物灸法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艾条炙【目的】:预防或治疗某些痹症,如头痛、心悸,温通经脉,消瘀散结,升阳举陷,回阳固悦,预防保健。

【作用原理】: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通过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疏通,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风湿病、外伤、瘀血、痛经、颈肩腰腿痛【禁忌症】:孕妇的小腹,腰骶部等。

【注意事项】: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根据病情及部位采取适当的方法2、施灸程序一般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3、根据施灸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艾条4、施灸处一般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让其自行吸收5、施灸时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及损及衣物6、对于过激、过饱、过劳、醉酒、情绪激动者不宜立即施灸【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茵纱布缸、艾条、打火机、弯盘、灭火小口瓶、酒精灯、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步骤】1、着装整齐。

2、转抄医嘱并核对。

3、携治疗单到病房核对床号、床尾卡并解释如×床×××小组你好!我是今天的当班护士×××,因为最近外感风寒,引起了胃部不适现在遵医嘱给你进行一个艾条炙,这样可以祛风散寒,缓解胃部不适的效果,请问你需要解大、大小便吗?今天艾条炙的部位在内关穴,在手上,请将手伸出来(检查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

4、回治疗室,六步洗手法洗手,带口罩。

5、准备用物并检查:无菌纱布缸、95%酒精灯、灭火小口瓶、弯盘、打火机、艾条(治疗单、笔)推治疗车至病房。

6、对床尾卡:例如:×床的×××小姐你好,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的我现在给你艾条炙,请你配合,请将手伸出来(定位:腕横纹线上三指,两肌腱中点,按压穴位)×××小姐会有像麻的感觉吗?“有”。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 穴位按摩法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 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力”的要求
• 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力量和速度要一致,不要忽 轻忽重,忽宽忽慢。
• 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时力量不可粗暴,要轻柔和缓。 • 深透:是指手法操作时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深达病所,不能浮于
表皮。 • 有力:是指强刺激,手法要重,必须要达到要求的
力量限度。 • 持久:是指手法操作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以利治
• 主治 –头痛、眼病
④人中
• 位置 –人中沟内上 1/3与下2/3交 界处
• 主治 –昏迷、急性腰 扭伤
⑤风池
• 位置 –胸锁乳突肌与 斜方肌之间凹 陷处,平耳垂
• 主治 –头晕、后头痛、 颈痛
2、颈背腰部常用穴位
• ①大椎 • ②天宗 • ③肾俞 • ④大肠

①大椎
• 位置 –第七颈椎与第 一胸椎棘突之 间
• 主治 –眼病、发热、 颈痛、中暑
②天宗
• 位置 –肩胛冈下缘正 中与肩胛下角 连线的上1/3与 下2/3交界处
• 主治 –肩胛部疼痛、 落枕
③肾俞
• 位置 –第二、三腰椎 棘突间旁开1.5 寸
• 主治 –腰痛、肾炎
④大肠俞
• 位置 –第四、五腰椎 棘突间旁开1.5 寸
• 主治 –腰痛、肾炎。
• 主治 – 昏迷、中暑、 足底抽筋
3、上肢部常用穴位
• 1曲池 • 2扭伤 • 3外关 • 4内关 • 5合谷 • 6落枕
1曲池
• 位置 –屈肘90度,肘 横纹与肱骨外 上髁之间
• 主治 –肘痛,肩臂痛;
2扭伤
• 位置 –稍屈肘,半握 拳,掌心向内, 曲池与腕背横 纹中央连线的 上1/4与下3/4 交界处
• 主治
3外关
• 位置 –腕背横纹上2 寸,尺、桡骨 之间

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贴敷疗法)的护理及操作要点

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贴敷疗法)的护理及操作要点
孕妇不能应用活 血的药物,以免
发生流产
穴位贴敷药物的选择和制作
药物选择
药物制作
1.多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如:麝香、冰
片、肉桂、花椒、生姜、葱白、大蒜等。
2.多选气味俱厚、甚至选用力猛有毒之品 如:
半夏、川乌、巴豆、马前子等。
3.补法可选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龟板、动
物内脏等。 4.选择适当的溶剂调和贴敷药 ①酒调:行气通络、消肿止痛。可促进血液循环、
4.膏剂:将药物制成膏药或软膏。
5.饼剂:将药物研末,加适量的水调匀,制成药 饼。
穴位贴敷常见的穴位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一、操作前准备 1.人员:着装规范、举止端庄。 2.物品准备:遵医嘱准备药粉、6×7cm自粘性无菌敷料、
小药杯,压舌板、蒜泥、姜汁、温水或蜂蜜适量,生理盐水小 棉签、弯盘、测量棒、必要时住备一次性备皮刀等
促使药物的渗透、吸收。 ②醋调:解毒化瘀敛疮。 ③油调:润肤生肌、小麻油还能清热解毒。 ④水调:专取药物性能,只调溶而不增加作用。 ⑤姜汁调:温经活络、行气活血。能促进药物的
渗透与吸收。
(二)药物的制作 1.丸剂:将药物研末,用水、蜜、药汁均匀拌和,
制成圆形药丸。
2.散剂:药物研末。
3.糊剂:将药物研末,用姜汁或其他溶剂调成糊 状。
新中国成立后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 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以本法治疗常见病 ,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 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如用抗癌中 药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 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尤其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 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 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穴位贴敷外 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 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

护士常用穴位

护士常用穴位

十二经脉穴位解剖位置取穴方法图示主治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咳嗽、咯血气喘。

列缺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也可两手虎口交叉,在食指尖所至的凹处两手虎口交叉,在食指尖所至的凹处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距指甲一分许)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咽喉肿痛、中风、昏迷。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或仰掌,当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的桡侧凹陷者中即是。

咳嗽、腕臂痛、咽喉肿痛。

商阳在食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在食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咽喉肿痛、昏迷。

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头痛、牙痛、口眼莴斜。

一、常用50个腧穴手太阴肺经阳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齿痛、半身不遂、腰背痛。

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曲池定位曲池定位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曲池定位曲池定位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风疹、热痛、癫狂。

肩髃在锁骨肩峰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平拳时呈现前面凹陷处在锁骨肩峰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平拳时呈现前面凹陷处肩背痛、瘰疬、劲项拘急。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鼻寒、鼻衄,口歪、头痛。

地仓口角外侧,上直瞳孔口角外侧,上直瞳孔口角歪斜、流涎、眼睑目动。

天枢腹中部、距脐中2寸腹中部、距脐中2寸腹胀、绕脐痛、泄泻、便秘。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中医穴位按摩中医穴位按摩是中医治疗的一种基本方法,借助按压或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相关脏器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穴、涌泉穴、内关穴等。

穴位按摩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消毒双手,穴位所在的部位清洁干净。

2.手法选择: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按摩手法,如按压、推拿、揉捏等,可以单一手法或多种手法结合使用。

3.手法操作:用指尖或掌根轻柔地按摩穴位,以适当的力度刺激穴位,按摩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注意事项:操作时要确保手法轻柔,力度适中,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等特殊人群,应视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利用中药的疗效通过外敷的方式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中药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例如薄荷、冰片、黄连等。

2.中药炮制:将选好的中药制成药物,可以是药膏、药粉或液体。

3.外敷部位准备:清洁外敷部位,保持干净。

4.外敷操作:将中药涂抹在外敷部位,用无菌纱布或药膏贴固定,保持一定时间,一般为1-2小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注意事项:使用过敏试验,确保患者对中药没有过敏反应。

外敷部位应保持干燥,避免受寒。

三、中药泡脚中药泡脚是将中药煮熟后加入足浴盆中进行足浴的方法,通过足部的温热刺激和中药药物的渗透,调理全身气血运行。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中药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红花等。

2.中药煎煮:将选好的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然后慢火煮20-30分钟。

3.泡脚准备:准备一个干净的足浴盆,加入适量的温水,待中药煎煮后稍微降温后,将煎好的中药汤加入足浴盆中,使水的温度保持在适中。

4.泡脚操作:将双脚浸泡在足浴盆中,温度适宜时用手轻轻按摩足部,使中药汤渗透到足底,泡脚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可以视情况进行调整。

5.注意事项:足浴盆应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护士常用的50个穴位PPT课件

护士常用的50个穴位PPT课件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②腹痛,急性吐泻; ③小便不利,遗尿; ④丹毒。 【操作】直刺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可灸。
5
承山(Chéngshān,BL 57)
14
环跳(Huántiào,GB 30)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 处。
【主治】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 ②风疹。
【操作】直刺2~3寸。可灸。
15
阳陵泉(Yánglíngquán,GB 34) 合穴;胆之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 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 ②痔疾,便秘,脱肛; ③小儿惊风。 ④痛经。
【操作】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 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可艾条灸。
6
昆仑(Kūnlún,BL 60) 经穴
【定位】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后头痛、项痛、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
1
神门(Shénmén,HT 7) 输穴;原穴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失眠健忘、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②高血压; 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艾条灸。
2
后溪(Hòuxī,SI 3)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
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 ③中风; 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 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 ⑥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四 穴位注射法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四 穴位注射法

03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症放血疗法适 Nhomakorabea症1.头痛、心痛、胃痛、关节痛、腰腿痛等。 2.咳嗽、支气管哮喘、腹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3.高热、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鼻炎、斑秃、子宫脱垂、中风 后遗症等。
禁忌症
01 02 03
有出血倾向以及高度水肿者。 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
孕妇的下腹部、腰散部等
穴位注射法
目录
01
穴位注射法的概述
03
穴位注射法的评估及步骤
02
穴位注射法的方法
04
穴位注射法的注意事项
01
穴位注射法的概述
概念
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疗法,是针刺法与肌内注射法相结合的一种操作方法。这种疗法根据 病证的不同,将一定剂量的药液注入相应穴位,利用针刺的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对 穴位渗透刺激,发挥综合效应,具有改善局部血运、利于组织修复的作用,以达防病治病 的目的。
评价
1.取穴是否正确;操作是否正确、熟练;是否沟通到位、 做到人文关怀。 2.患者感觉是否舒适,症状是否改善。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2
放血疗法的方法
针具与常用药物剂量
1 .针具一般可用ImL、2mL、5mL的一次性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针头可选 用5〜7号长针头,一般以5号长针头最常用。 2.常用药物 凡可供肌内注射的注射剂均可供穴位注射用。中药注射液,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柴 胡注射液、川萼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西药 注射液,如维生素B、维生素乌2、维生 素C、硫酸阿托品、泼尼松、盐酸普鲁卡因、利血 平等。 3.注射剂量一次穴位注射的用药总量须小于该药一次的常规肌内注射用量。具体注射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 药物性质及浓度。肌肉丰满处用量可较大;关节腔、神经根等处用量宜小。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0.2mL, 头面部0.1〜0.5mL,四肢部1〜2mL,胸背部 0.5〜1mL,腰臀部2〜5mLo另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用量可较大 ,如5%〜10%葡萄糖溶液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和特异性药物(如激素、阿托品等) 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多为常规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常规量为1〜4mLo

常用穴位讲解PPT课件

常用穴位讲解PPT课件
委中、环跳、承山、涌泉 ❖ 腹部:中脘、气海、关元、中极 ❖ 背部:大椎、喘息、肺俞、肾俞
❖ 1.神门 定位: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应用:失眠,多梦,心烦,疲惫;头痛、面痛、齿痛;荨麻疹,湿疹,瘙痒;戒断综合征。
❖ 2.风溪 定位:耳轮结节前方,指与腕之间,耳舟1、2处交界处。 应用:皮肤过敏,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指掌角化症;痤疮。
❖ 17、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泻、水肿、月经不调等
❖ 18、足三里 定位: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约一横
指处 主治:强壮穴、骨病、呕吐、便秘、失
眠等
❖ 19、血海
定位: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简便:患者 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第2-5 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拇指尖下便是此穴。)
❖ 29、喘息 定位:大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寸 主治:气喘、荨麻疹等
❖ 30、肺俞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心悸等
❖ 31、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等
穴位小结
❖ 头颈部:百会、上星、人中、颊车、 风池、太阳
❖ 手:列缺、合谷、内关、外关、神门、曲池、十宣 ❖ 足: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血海、
❖ 遗尿、多汗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 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 作用。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惊风等 ❖ 24、中脘
定位:剑突至肚脐连线的中点,即脐上4 寸
主治:胃痛、胃下垂、呕吐、腹泻等
❖ 25、气海 定位:脐下1.5寸 主治:腹痛、腹胀、脱肛等
❖ 26、关元 定位:脐下3寸 主治:强壮穴、遗尿月经不调、子宫
下垂、尿闭等 ❖ 27、中极

中医护理之常用穴位

中医护理之常用穴位

中医护理之常用穴位桓台县中医院王东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道下的护理工作。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多以个体行医为主,所以医和护常不分家,没有专职的护士。

比如医生到病人家里出诊,除了诊断处方,往往还要兼任行针施炙、配药熬药、观察护理等工作。

病人上门求诊,也往往这样。

当然,病者的家属,有时遵照医嘱,在就医后也常如法迸行护理。

从这一角度看,家属有时更多地担任着护士的角色。

临床常用穴位:合谷:【标准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皮肤由桡神经支的指背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桡神经浅支及其分支和背静脉网桡侧部。

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再入第1骨间背侧肌,在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内侧达拇收肌。

以上二肌由尺神经支配。

【特异性】大肠之原穴。

【功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主治病症】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2.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耳聋,耳鸣;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癔病,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4.运动系统疾病: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5.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闭经,催产;6.其它:呃逆。

【刺灸法】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2.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

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

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该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穴位及适应症
一、腧穴的定位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定喘: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缘中点(大椎穴)旁开五分处取穴。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中脘:脐上四寸。

天枢:脐旁2寸
气海:脐下1.5寸。

中极:脐下4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期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委中:腘横纹中央。

承山:腓肠肌两肌腱凹陷的顶端。

啊是穴: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指尖压下是穴)。

涌泉:在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处。

二、灸法、贴药法、拔罐法的治疗症状
咳嗽:肺俞、定喘。

大椎、尺泽、列缺。

胃痛:足三里、胃俞、中脘、内关。

泄泻: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

腹胀:足三里、中脘、胃俞、期门。

月经不调:肾俞、天枢、三阴交、气海、中极腰痛:委中、肾俞、承山、啊是穴。

便秘:合谷、天枢、足三里、承山、气海、涌泉。

遗尿:中极、气海、委中、肾俞、三阴交。

三、耳穴的定位及治疗症状
1、耳穴
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外三分之一处。

直肠: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交感:(下脚端)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小肠:耳轮脚上方中三分之一处。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耳中:(膈)耳轮脚上。

神门:在三角窝的外三分之一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胰(胆):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心: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皮质下:(脑)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后上方。

口: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
颌:上颌,耳垂3区正中处;下颌,耳垂3区上郭横线之中点。

牙:齿1,耳垂1区的外下角;齿2,耳垂4区的中央。

2、耳穴压豆主要治疗症状
便秘:大肠、直肠、交感腹泻:大肠、小肠、胃
膈肌痉挛:耳中、胃、神门食欲不振:胃、胰胆、脾
恶心呕吐:胃、神门、交感失眠:神门、心、皮质下、枕、额、脾
头痛:神门、皮质下、交感
牙痛:颌、口、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