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色空间利用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色空间利用

空间色彩单一压抑。

底部桥墩呈现大面积的混凝土原色,使人们感到阴沉。

空间缺乏规划。

高架桥后的建筑直接暴露在桥墩之间非常凌乱,再加上不规范的摆摊设点显得高架桥下没有规高桥下空间利用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的是绿化为主化只实现了平面上的覆盖,并没有实现对空间的实际利用中央单柱式图5中央单柱式高架桥中央双柱式图6中央双柱式高架桥两侧双柱式图7两侧双柱式高架桥中央单柱式高架桥中央单柱式高架桥对应的路面较窄,因此其空间特征表现为窄长型的带状桥下附属空间,并被其支撑柱分割成若干段的空间中央双柱式高架桥中央双柱式高架桥与中央单柱式高架桥下部空间较为类似之处在于中央双柱式高架桥下部每段两根支撑柱支撑,且两柱间距较其优势在于桥下部空间较宽,空间利用率有保证。

两侧双柱式高架桥在三种高架桥结构布置形式中,两侧双柱式高架桥的利用度最图1图2图3图4 . All Rights Reserved.城市立交桥桥下空间的形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a)支撑结构所产生的空间(b)匝道下的空间(c)立交桥道路交错所产生的空间图8第一类:支撑体系所产生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范围是空间高度中从地面开始,止于高架桥路面。

由于其高度最高,因此空间使用方法比较灵活。

第二类:匝道下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高度呈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立交桥和地面之间由坡道衔接,因此这部分空间利用率较低第三类:立交线路有交错时路面之间形成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是高架桥不同层之间的空间,一般空间范围比较广,有比较大的空间发展利用潜力。

高架桥常见空间利用措施高架桥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充当着缓解交通压力的作同时作为城市景观存在。

因此,高架桥下部空间的设计及利用绿化建设高架桥下部空间用作绿化带是最为常见的使用方式,主要原因有这种利用反式最为简单,投入资金最少;②绿化带能够吸收噪音及净化空气。

但利用绿化填补高架桥下部空间也存在一定弊端:①高架桥下部不能受到充足阳光,因此不适合喜阳的植物;②并不是每种种类的高架桥都适合绿化带建设,取决于高架桥桥型;③绿化建设仅能从横向平面上解决空间的布置,但在纵向高度上并没有实现对附属。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大连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众多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变得日益紧张,大连市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成为了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品质提升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城市更新和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一、背景分析1. 大连市高架桥下的现状大连市建设历史较长,部分地区高架桥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率低,多为废弃空地或杂乱无章的建筑。

这些空间在城市功能布局和景观塑造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品质。

2. 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的需求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逐渐成为了城市景观和功能需求的重点。

提升这些空间的品质,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城市多样化的需求。

二、问题分析1. 空间品质低下大连市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存在着设施陈旧、环境脏乱、治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

2. 规划和设计不合理部分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规划和设计不合理,导致了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城市多元化的需求。

3. 缺乏统一管理机制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多为零散分布,由多个不同单位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导致了空间整体规划和管理的难度。

三、策略研究1. 加强规划设计,优化空间利用对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进行规划重新设计,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提升空间的利用率和多功能性,满足城市多样化的需求。

2. 提升空间品质,改善环境加强对高架桥下的空间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包括清理垃圾、绿化美化、提升安全等方面,提高空间的品质和环境。

4. 开展功能开发,提升空间利用效率鼓励开发商和政府合作,对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进行功能开发,引入商业、休闲、文化等多元化的业态,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吸引力。

四、可行性分析1. 规划和设计的可行性大连市作为东北重要城市,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规划和设计机制,经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有效提升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品质。

再野化理念下西安城市桥下消极空间景观提升策略探究

再野化理念下西安城市桥下消极空间景观提升策略探究

2024年第4期现代园艺1城市桥下消极空间的定义、潜力与现状1.1定义及潜力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1]提出了消极空间的概念,是对街道、小区中零散、不规则空间的概念性描述,是一种被遗弃的城市景观。

随着城市发展,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的桥下空间及跨河公路、铁路与陆地的夹角空间也被纳入其中。

这些桥梁缓解了交通拥堵,加强了不同区域的连通性,但其和地面产生的灰色空间往往由于高度受限、场地支离破碎、噪音灰尘大、安全性不足、持续振动、自然环境差等原因,难以被有效利用,成为人迹罕至的消极空间。

城市内部的可利用土地正在逐渐减少,每一块空间都显得尤为珍贵。

尽管许多桥下消极空间得到了改造提升利用,成为仓库、停车场、商业空间或周围社区的活动场所等,但这些区域对桥下空间的高度和安全性都有一定要求,大量过矮、过窄、被交通环绕、难以抵达及做了某些设计但鲜有人去的桥下空间,仍然未被有效管理和利用。

虽然这类空间在位置和环境上处于劣势,但其可改造利用的土地面积却非常可观,高架桥下的狭长空间、立交桥下的环岛空间、其他零散不规则空间等,这些阴凉、昏暗和被忽视的空间在减少城市土地浪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1.2西安城市桥下消极空间的现状特征不同区域的桥下消极空间存在空间尺度、自然条件、业态环境的差异,跨河与陆地桥梁的桥下空间在可达性、安全性、亲水性、温度、湿度方面又有所区别。

西安城市桥下消极空间就地表覆盖物类型来说大致可分为4类,即完全被硬化(水泥、沥青、砖石)覆盖、无人管理的裸土、单一植物以及经人为设计但无人使用的空间。

桥下裸土空间大都存在光线昏暗、潮湿、气温过低等问题,植物生长受限、土地长期泥泞、景观破碎、地形崎岖、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遍布。

单一植物空间的维护成本高、空间缺乏活力、无法展现城市植被特色且生物多样性低。

经人为设计但鲜有人使用的空间,因出行危险、设施缺乏、色彩不够明艳、舒适度低下等原因导致吸引力不足而近乎闲置废弃。

城市高架桥下部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高架桥下部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高架桥下部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城市高架桥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功能,促进城市交通畅通的重要使命。

而高架桥下部结构的设计是其稳定运行的关键。

本文将对城市高架桥下部结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为城市高架桥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一、高架桥下部结构的重要性1. 承载车流和保障城市交通畅通城市高架桥下部结构是支撑整座桥梁的重要构件,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了高架桥的运行。

在城市交通繁忙的场景下,高架桥下部结构需要能够承受持续的车流压力,保障城市交通的畅通。

2. 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提高高架桥下部结构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还需要具备合理的空间利用效率。

城市高架桥下部结构的设计需要与周边的建筑、交通设施相匹配,有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整体空间利用效率。

3. 城市风貌和环境的美化高架桥下部结构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承载和连接,还需要考虑其对城市风貌和环境的影响。

设计美观、大气的高架桥下部结构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城市空间。

1. 结构设计理论的应用城市高架桥下部结构的设计首先需要运用结构设计理论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对桥梁载荷的分析和结构受力的计算,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和结构形式。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相关的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因素,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3. 美化设计与环境保护在城市高架桥下部结构的设计中,需要注重美化和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可以使高架桥下部结构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 某城市高架桥下部结构的设计某城市市政工程中,一座高架桥的下部结构设计采用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合的设计方案。

通过对地质和环境条件的分析,选定了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案,确保了高架桥下部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空间利用效率和美化效果,将高架桥下部结构与周边的城市环境融合,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高架桥下消极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高架桥下消极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高架桥下消极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作者:孙畅魏泽崧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7期摘要:城市中以高架橋为主要形式的立体交通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桥下空间出现,这些空间并未被很好地利用起来,严重影响城市良好面貌的形成。

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当下高架桥下空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解析3个成功的高架桥下改造案例,提出景观都市主义对高架桥下灰色空间改造中生态修复、营造多维立体空间以及整体统筹三个方面的启示,以期为当下高架桥下消极空间改造设计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高架桥;桥下消极空间;改造设计研究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压力也随之增大。

为了缓解道路拥堵等交通问题,高架桥被提出并广泛运用于城市交通规划中。

现如今,高架桥已随处可见,其形式也多种多样。

常见的高架桥有用于市民行走的步行高架桥、轨道高架桥、公路高架桥、楼与楼之间的高架走廊以及架在滨水上空的城市高架桥5种类型。

城市高架桥在缓解交通压力,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不连续的城市高架桥导致空间破碎、桥下空间无法接收阳光导致生态脆弱以及未得到规划者的重视导致桥下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理论,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景观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相关专业的媒介,构建社会、城市、人与环境为一体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景观城市。

它将景观与城市交织在一起,以景观为载体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1]。

将景观都市主义运用于高架桥下灰色空间的改造中,可以构建多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公共活动场所、缝合桥下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好地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通过解析3个成功的高架桥下改造案例,提出景观都市主义对高架桥下消极空间改造中构建生态网络系统、多维立体空间、景观统筹整体三个方面的启示,以期为当下高架桥下灰色空间改造设计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和交往的空间,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血脉。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很多城市都采用高架路来改善交通状况。

高架路虽然缓解了交通拥堵,但是它下部也形成了大量的消极空间,如桥墩、隧道、上下盖板等,这些空间不仅容易成为垃圾和噪音的栖息地,也容易给人以不安全感。

而这些消极空间的存在也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架下部消极空间进行研究,提出一种针对性的空间改进方案,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形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对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类型、特点、现状进行分析,以找出高架下部消极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将结合现有的社会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一种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方案,包括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景观设计和管理措施等方面。

最后,将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对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提出一种可行的高架下部消极空间改进方案,包括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3)通过实地实施改进方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以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借鉴。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了针对城市高架下部消极空间的改进方案,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形象,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和总结,可以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和美好。

城市高架桥下灰空间更新景观设计

城市高架桥下灰空间更新景观设计

城市高架桥下灰空间更新景观设计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现代城市化进程,国内高架桥建设事业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与高架桥数量不断增加相对应的是桥下附属“灰空间”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由于城市高架桥设计施工的初衷具有极大需求性,设计师们多数只关注在桥面上部分的交通功能,抛弃了下层空间的设计及利用,此类空间基本处于放任自流无人管理的尴尬状况。

即使高架桥在空间垂直维度上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但其本身造成城市空间肌理被割破,也极大的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居住体验。

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类极为特殊的桥下空间土地资源,引发我们的关注。

目前,国内对高架桥下空间的开发正处于起步时期,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下,桥下空间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控制策略,普遍采用“绿地填空”或规划为巨大停车场的简单处理手法,极大影响了人居环境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影响了绿地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

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应关注于如何开发利用这类特殊的“灰空间”,减缓负面影响的同时发挥超出其本身客观价值的空间效益,提高当前过于“工程化”的基础设施,融合当地地域文化,同时重新定位未来的“景观基础设施”,为我国的下一步城市转型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高架桥;景观基础设施;桥下空间;灰空间;景观设计1.高架桥空间景观的构成1.1高架桥主体景观桥梁主体景观由高架桥及其自身结构、功能划分、流线造型、涂料颜色、材质种类等自身基本要素组成。

由于其建造存在之初在于解决交通压力问题,行人及车辆对其感知重点主要集中在功能结构划分的合理度、路面平整度,坡度等功能性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桥梁本体景观更强调整体性和总体美感,因为人在不同的方位视角动态感知桥梁流线走向以及与桥梁周围景观环境的和谐统一。

动态过程中人们处在空间中的情绪变化,桥梁造型的设计带来的感受,桥梁体量比例都是要纳入设计斟酌中的。

1.2高架桥下空间景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是指由桥梁本体与地面围合部分的空间景观,主要由顶面、基底和桥墩三部分组合构成,区别于一般地面上空间的结构样式,具有遮蔽性和半开放性。

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开题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研究1. 研究背景与目的:城市高架桥下的废弃空间一直是城市规划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被忽视,却具有再利用的潜力。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的再利用,旨在挖掘其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

通过此研究,我们旨在提供有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空间的实用建议,并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

2. 研究问题和目标:- 问题: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的再利用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目标:- 探讨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 分析这些空间的潜在利用价值,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

- 提出可行的再利用策略,包括设计和规划建议。

- 评估这些策略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

3.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对全球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 实地调查:针对选定城市的高架桥下废弃空间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空间特点、现状和周边环境信息。

- 案例分析:分析已成功再利用的案例,探讨其成功因素,为本研究提供借鉴。

-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估:运用可持续性评估工具,评估提出的再利用策略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 预期成果:- 对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的深入理解。

- 提出实际可行的再利用策略,包括设计和规划建议。

- 为城市规划决策者和设计师提供有关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空间的建议。

5. 研究计划:- 阶段一: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3个月)- 阶段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4个月)- 阶段三:策略提出和设计规划(3个月)- 阶段四:影响评估和报告编写(4个月)6. 研究团队:- 主研究员:[你的名字]- 研究助手:[合作人员名单]7. 预算和资源:- 预计研究经费:[具体数字]- 所需资源:调查工具、软件、交通费用等8. 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将填补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高架桥下废弃空间再利用的研究空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引言:城市的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也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的快速化和道路网络的建设成为每个城市亟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快速路高架桥作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节点,也承载着大量车辆和行人的交通需求。

然而,由于高架桥的建设存在一定限制,使得高架桥下方的空间常常被忽略或被临时利用,导致了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和公共空间的匮乏。

因此,对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当前,许多城市的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高架桥建设往往是在城市建设的中后期进行,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规划常常无法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导致空间布局杂乱、功能单一。

2.环境质量低下:高架桥下方的附属空间常常缺乏绿化、缺乏空气流通,给人带来压抑感和不适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3.公共空间匮乏:大部分高架桥下方的空间被用作交通通道或停车场,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匮乏,无法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社交需求。

二、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为了改善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现状,需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整体性原则: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与城市整体规划相衔接,将高架桥附属空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使之与城市的主题和氛围相协调。

2.人性化原则:高架桥附属空间不仅是城市的交通设施,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和休闲场所。

因此,在景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感受,创造舒适、安全、便捷的环境。

3.多功能性原则:高架桥附属空间应当尽可能发挥多样化的功能,例如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商业场所、社交活动空间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城市快速路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1.绿化景观:在高架桥附属空间规划中增加大量的绿化植物,以改善空气质量、增加氧气含量,并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绿意盎然的休憩场所。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色空间利用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色空间利用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色空间利用作者:周新顺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4期【摘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占非常重要的组分,对于城市交通及城市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从目前我国高架桥的情况来看,高架桥附属空间利用度不够充分,使得很多地方空置,并且缺乏合理的规划及管理。

本文针对目前高架桥利用空间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高架桥下空间开发,提出几点建议措施,【关键词】高架桥;交通;附属空间;灰色空间;空间利用率0 引言城市人口逐年递增,从而车辆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因此造成交通的堵塞。

为保证交通的流畅,空间的合理利用,高架桥应运而生。

从目前来看,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率明显没有高架桥上空间利用率高,据研究表明,桥下净空高度不小于三米的空间一般具有较好的空间开发利用潜能。

本文针对目前高架桥利用空间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高架桥下空间开发,提出几点建议措施。

1 城市高架桥空间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我国来说,目前大多数城市在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上有如下问题:(1)大量空间浪费,且一些桥的利用方式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不匹配。

(2)空间色彩单一压抑。

底部桥墩呈现大面积的混凝土原色,显得整体灰暗无光,使人们感到阴沉。

(3)空间缺乏规划。

高架桥后的建筑直接暴露在桥墩之间,没有遮挡和过渡,非常凌乱,再加上不规范的摆摊设点显得高架桥下没有规划。

(4)高桥下空间利用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的是绿化为主。

但绿化只实现了平面上的覆盖,并没有实现对空间的实际利用。

2 影响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的因素2.1 高架桥的结构形式在熟悉高架桥结构形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

常见的高架桥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中央单柱式第一类:支撑体系所产生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范围是空间高度中最高的,从地面开始,止于高架桥路面。

由于其高度最高,因此空间使用方法比较灵活。

第二类:匝道下的空间。

这部分空间高度呈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立交桥和地面之间由坡道衔接,因此这部分空间利用率较低。

城市立体交通环境中灰空间设计研究

城市立体交通环境中灰空间设计研究

城市立体交通环境中灰空间设计研究城市立体交通环境中灰空间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和提高出行效率,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或改造立体交通环境,例如高架桥、地下隧道等。

然而,在立体交通环境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灰空间,即底层或顶层交通空间的下方或上方空间。

这些灰空间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往往被忽视,被视为无用的空间。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这些灰空间的潜力,并将其纳入城市设计的考虑范畴之中。

灰空间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率,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和社交空间,改善城市环境的品质。

首先,灰空间可以被开发为休闲娱乐场所。

在立体交通环境中,可以建设公园、运动场等场所,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例如,可以在高架桥下方建设公园,提供绿地和步行道,供市民散步、慢跑等活动。

这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其次,灰空间还可以被利用为社交空间。

在立体交通环境中,可以设置休息点、座椅等设施,供行人休息和交流。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供方便的出行环境,减轻行人的疲劳感,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人们可以在这些灰空间中组织各种社交活动,例如户外音乐会、文化展览等,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灰空间还可以被用于城市农业的发展。

在立体交通环境中,可以设置屋顶农场、垂直农场等农业设施,用于种植蔬菜、水果等农作物。

这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农业产出,减少对外界粮食供应的依赖,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同时,城市居民也可以在灰空间中参与农业种植的活动,增加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

综上所述,城市立体交通环境中的灰空间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利用这些灰空间,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率,改善城市环境的品质,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和社交空间。

在灰空间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与其他城市规划和设计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灰空间的潜力。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广中江高速小榄段高架桥下空间为例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广中江高速小榄段高架桥下空间为例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广中江高速小榄段高架桥下空间为例发布时间:2023-02-17T06:01:55.365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第19期作者:莫继宗[导读]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确保交通能够正常运行莫继宗棕榈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确保交通能够正常运行,在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高架桥,由于过于急躁地追求城市化进程,忽视了城市自身的城市肌理、人文价值和场所精神,从而造成了城市肌理的割裂和城市景观和生态的破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以广中江高速小榄段高架桥为研究对象,从高架桥交通体系概况、高架桥下部空间使用现状、高架桥下部空间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终提出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景观优化策略。

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类似空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景观设计;广中江高速小榄段引言: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剧,高架桥的建设解决了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

但大量的高架桥下部空间被人们所忽视。

它们往往空间利用率低,利用形式单一,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管措施,形成消极地带,丧失空间活力和整个城市空间的完整性。

项目位于广州、珠江、中山三市交界,所属的S6广中江高速,将广佛肇、江中珠等多个区域9条高速公路连成整体,是中山市重点建设项目。

其桥下空间的利用设计不容忽视,应合理规范建设,打造未来桥下空间的示范标杆。

1、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1.1整体性原则高架桥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节点”空间,同时作为城市交通“路径”空间,与周边城市景观有明显区分“区域”空间,具有独立自身高架桥形态的“标志”空间,道路与周边环境分割的“边界”空间。

因此,高架桥空间对于城市景观系统来说是多元复合的,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及景观风貌举足轻重。

针对单个的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与之周边城市区域相结合,其规划要符合周边环境的性质与功能。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大连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城市空间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城市的交通压力也逐渐加大。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大连市相继建设了多条高架桥,解决了市区交通问题,但是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和利用。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不仅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是对城市品质和居住环境的提升。

本文将对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提升策略,希望为大连市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现状分析1. 空间利用缺乏规划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得到有效规划和利用。

一些空地被用作临时停车场、垃圾堆放点或者是废弃空间,严重浪费了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

这些未开发利用的空间,不但影响了城市景观和环境,更是浪费了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

2. 环境卫生问题由于高架桥下的空间多用作临时停车场和垃圾堆放点,造成了环境卫生问题。

垃圾遗留和堆放、污水排放等都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给城市环境和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影响。

3. 安全隐患存在一些未规划利用的高架桥下空间,使得周边地区安全隐患增加。

尤其是在夜间,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空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二、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1. 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要有效提升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品质,首先需要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这些空间。

市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规划,鼓励市民和企业对这些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比如建设文化商业广场、休闲健身公园、社区服务站等,提升空间的品质和功能,使之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2. 加强环境治理针对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环境卫生问题,需要加强环境治理,提升周边环境卫生保障。

市政府可以增加环境卫生保洁力度,定期清理垃圾和污水,并加强监管,防止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提升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分析与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分析与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分析与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城市高架桥的建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交通体系中。

然而,高架桥下方的空间却被长期忽视和浪费。

这些空间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多为中心城区和商业区,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而且还能有效地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因此,研究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分析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分析和利用,探索其发展的潜能和可行性,为城市规划和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1)回顾城市高架桥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分析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特点和利用现状。

(3)探索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发展潜能和可行性。

(4)总结国内外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并加以借鉴。

(5)结合案例,提出适合中国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方式和策略。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并通过文献分析、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五、预期成果(1)全面了解国内外城市高架桥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深入分析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特点和利用现状。

(3)探索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发展潜能和可行性,提出可行性方案。

(4)总结国内外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并加以借鉴。

(5)结合具体案例,提出适合中国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方式和策略。

(6)为城市规划、设计、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按以下进度安排进行实施:第一阶段(1-2月):开题准备、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

第二阶段(3-6月):收集实证数据、案例分析和现场调查。

第三阶段(7-9月):分析数据、编写研究报告和问卷调查。

第四阶段(10-12月):实验研究和方案设计,并进行成果查收和总结。

七、研究团队和条件本研究的实施人员包括4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导师,其中主导师为副教授级别。

城市“灰空间”高架桥架空部分的空间改造与利用

城市“灰空间”高架桥架空部分的空间改造与利用

城市“灰空间”高架桥架空部分的空间改造与利用高架桥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着重要的交通功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架桥的建设也占用了大量城市空间,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尤其高架桥架空部分空间的闲置滋生了众多城市问题。

基于以上,本文从城市“灰空间”与高架桥架空部分概述入手,探讨了城市高架桥架空部分空间改造利用的价值、原则和策略,旨在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弥补高架桥建设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破坏,为城市居民营造更加优良的人居环境,为城市空间环境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标签:城市“灰空间” 高架桥架空部分空间改造利用前言:随着城市人口压力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兴建高架桥,缓解交通压力。

但高架桥架空部分空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高架桥架空部分空间有着利用率低、利用形式单一、缺乏监管的问题,容易形成消极地带,滋生各种城市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环境空间的整体性。

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城市“灰空间”高架桥架空部分的空间改造与利用问题,旨在提升高架桥架空部分空间的改造利用效果,充分发挥其修复城市空间、增添城市活力、展现城市个性与魅力的功能。

一、城市“灰空间”与高架桥架空部分概述1.城市“灰空间”的内涵“灰空间”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著名建筑是黑川纪章提出,本意指的是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过渡空间,主要功能是融合室内外环境。

本文提出的城市“灰空间”以整个城市整体为视角,指的是能够衔接和融合城市各个割裂空间环境的“空间”,是基于城市整体的一种过渡空间,这些空间没有明确的功能标定,可塑性较强,且利用可能性较多[1]。

此外,城市“灰空间”还有着另外一层释义,即是城市中不被人们重视且缺乏监管的空间,容易形成城市灰色地带,滋生城市问题的空间。

2.高架桥架空部分空间从狭义上来讲,高架桥架空部分空间指的是桥面与地面之间的空间,从广义上来讲,指的是桥面与地面空间及高架桥的周边空间。

本文将高架桥架空部分空间纳入到了城市“灰空间”的范畴,其没有明确的功能属性,有着可塑性和多种改造利用可能性,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架桥灰空间的利用

高架桥灰空间的利用

国内外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形式
地方
高架类型
利用形式
构成原因
日本
铁路高架
停车场 建筑物型利用向开放型利用转变
汽车普及 当时城市状况

马来西亚
轻轨高架 高架桥
广告 堆放场
桥墩形式、大小 与周边土地利用相结合
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量空间浪费,且部分桥下空间的利用没有与周边环境与建 筑物相配合,降低了其利用效果。
2、利用形式单一。表现为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形式一般 以绿地为主。
3、空间灰暗压抑。高架桥底部大面积裸露混凝土,且市区内多 数高架桥接近建筑物,阳光无法直接照射高架桥桥下空间,使 得城市整体基调呈灰暗,空间使人们感到压抑难受。
3、当2<D/H≤3空间封闭很弱,桥下空间适合设置建筑物型利用、开放型利 用、广告悬挂、停车场;
4、D/H≥4空间封闭感消失,桥下空间利用形式不限。
高架道路在城市中穿行,与 地面空间组合模式按照平面 位置划分,主要有以下6种模 式:
(1)a~c三类的高架桥桥下空间 利用,受两侧城市交通较大, 发生活动的主体——人,均需 要穿越城市道路才到达桥下空 间,桥下空间利用形式不适合 引入大量人流使用或停留的用 途; (2)d~f三类的高架桥桥下空间 利用,两侧无城市道路,当桥 下无城市道路时,人可自由穿 越高架桥桥下空间,桥下空间 利用形式可多样,但d类高架桥 两侧近邻建筑,不宜设置大量 汽车停车场;当桥下有城市道 路时,形式则以市政设施、广 告等为主。
城市河流与高架位置关系分类
同周边城市水域的关系
同周边城市绿地的关系
垂直关系
平行关系
穿越独立绿地
单侧绿化带
构成高架桥桥下空间形态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桥体因素、使用因素

城市高架桥灰空间再利用探索

城市高架桥灰空间再利用探索

城市高架桥灰空间再利用探索摘要:在城市快速建设的情况下,势必会对某些桥下灰空间造成消极影响,如割裂城市空间、绿化减少、景观视线差、减少人行空间、减少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城市犯罪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模块化的概念和城市灰空间营造方法,对重庆城市高架桥灰空间进行更新和改造,以达到取缔消极空间,美化城市,解决市政问题,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高架桥;灰空间;模数化;装配式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城市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压力,保证城市交通正常、有序进行,高架桥作为一种高效快捷的交通手段在城市中被大量应用。

伴随高架桥一起被建立起来的还有桥面与地面之间被半围合形成为灰空间,该空间作为高架桥的附属品,尚未被得以充分利用,反而在高架桥建成之后被忽略、遗弃,造成城市空间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城市市政管理带来不小的消极影响。

因此,高架桥灰空间也被称为“消极空间”、“剩余空间”等。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更新和利用桥下灰空间,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高架桥最多的国家之一,重新定义高架灰空间已经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各大城市也开始积极进行高架灰空间的升级更新与改造。

一、重庆高架桥对城市的影响及应用现状1.重庆高架桥对城市的影响积极方面:完善道路系统,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滨江地区各种旅游产业的发展;高效利用山地空间,节约资金和资源,并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消极方面:割裂城市空间,人行空间减少,非机动车出行不便;城市绿化减少,城市景观视线较差,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可达性较差,不利于生活生产使用;开发难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污染沿江水源;灰空间开发利用率低,闲置较多,增加城市犯罪。

2.重庆主城区高架桥的现状桥下空间利用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分别为:交通服务、绿地公园、商贸经营、市政基础设施、居住、办公、仓储等。

滨江高架桥灰空间开发利用强度较大,以商业服务、公共设施、居住为主。

兰州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

兰州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

兰州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兰州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高架桥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提高了交通效率和人们的出行质量。

然而,在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方面,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着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本文将以兰州市为例,对高架桥下的空间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潜在的城市资源。

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高架桥在其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规划不完善等因素,兰州市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高架桥下的空间大多被用作停车场或废弃的荒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浪费了城市资源。

其次,高架桥下缺乏连通性,不便于人们的步行和出行,造成了一定的交通不便。

最后,高架桥下的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存在着污染和噪音问题,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利用兰州市高架桥下的空间资源,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

首先,可以考虑将高架桥下的空间改造为休闲公园或绿化带,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在公园或绿化带中设置步行道、健身区和休息区等设施,方便市民的休闲娱乐和健身活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可以将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为商业街或市集,激活城市经济发展。

在高架桥下设立商业街或市集,可以吸引各类小型商家或摊贩入驻,提供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

同时,设置休息区和户外座椅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便捷的购物休息场所。

另外,高架桥下的空间还可以进行文化创意利用。

可以考虑在高架桥下建设艺术画廊或文化展示区,举办各类艺术和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艺术鉴赏和文化体验的机会。

通过将高架桥下的空间转化为文化艺术的载体,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也可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

最后,为了改善高架桥下的环境质量,可以考虑在桥下设置隔音屏障和净化设施,降低噪音和污染的影响。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保持桥下的清洁与卫生,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兰州市高架桥下的空间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但目前的利用情况尚不完善。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大连市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如何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品质已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高架桥下的“遗留空间”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空间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以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品质提升为研究对象,探讨有效的提升这些空间品质的策略和途径。

一、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特点高架桥下的空间通常是与道路等基础设施紧密相连的,十分复杂,既有用地上也有用地下,因此,高架桥下空间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的难度。

通常情况下,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往往被忽略,被用于临时存放杂物或停车等,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脏乱差的现象。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提高其品质,成为了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1、多元化的文化娱乐设施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被改造成多元化的文化娱乐设施,既能提高城市形象,又有助于城市文化水平提高。

例如:改造成小型音乐厅、艺术展览馆等多种类型的场馆,既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展示空间,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在不同的场地设置活动区域,让参与者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多种文化娱乐设施。

2、创新的商业模式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还可被开拓成商业用途,创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提高其中的商业价值。

例如:将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改造成小型超市、购物中心等,同城市中心商业区相比,这些空间拥有更多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提高其商业价值。

3、绿化美化的公共空间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也可以被改造成同样具有绿化和美化功能的公共空间,使城市环境更加美好。

例如:在空间中设置健身器材、休息椅、凉亭等绿化设施,提供良好舒适的自然环境,在城市空间中形成绿色生态带,既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也起到了净化空气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4、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还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 (4)1.1研究意义 (4)1.2研究目的 (5)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6)1.3.1国外研究动态 (6)1.3.2国内研究动态 (7)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8)2.1研究内容 (8)2.2研究目标 (9)2.3研究方法 (9)2.3.1文献阅读法 (9)2.3.2现场调研法 (10)2.4技术路线 (11)3 案例分析 (12)3.1美国波士顿大挖掘“BIG DIG” (12)2.3.1项目简介 (12)2.3.2项目的难度 (13)2.3.3项目小结 (14)3.2阿姆斯特丹A8高速公路公园 (14)3.2.1项目概况 (14)3.2.2项目设计理念 (15)3.2.3项目小结 (15)3.3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16)3.3.1项目概况 (16)3.3.2设计理念 (18)3.3.3设计要点 (19)3.3.4项目总结 (20)3.4案例分析小结 (20)4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的景观特性 (22)4.1城市高架桥的概念、类型与特性 (22)4.1.1高架桥的概念与分类 (22)4.1.2城市高架桥的空间特性 (22)4.1.3城市高架桥的景观特点 (23)4.2影响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构成的因素 (25)5 XX市二环路高架桥概述 (27)5.1XX市二环高架桥立面构造和道路结构特征 (28)5.2XX市二环路高架桥立柱绿化形式 (30)5.3XX市二环高架桥中央分车带绿化形式 (31)6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33)6.1设计思路 (33)6.2设计理念 (34)6.2.1立体绿化模式 (34)6.2.2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 (36)6.2.3引入乡土景观 (37)6.2.4个性化设计 (39)6.3设计方案 (41)6.3.1标准段设计 (41)6.3.2立柱绿化形式 (46)6.4节点设计方案 (50)6.4.1XX市二环高架桥东段——“城市之声”景观设计 (50)6.4.2XX市二环高架桥西段——“时间剪影”段景观设计 (52)6.4.3XX市二环高架桥南段——“百鸟朝凤”段景观设计 (54)6.4.4XX市二环高架桥北段——“蜀风雅韵”景观设计 (55)7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总结 (58)参考文献 (60)1研究背景城市交通是一个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交通的需要越来越大,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要,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高架桥作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可以弥补城市街道过窄的现象,利用纵向空间,让日益加重的交通压力得以缓解,使得城市交通向立体化发展,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短时间内高架桥可大大的方便交通出行,但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随着车辆的增多,光靠修建高架桥来治堵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与修建高架桥的成本相比,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的损失是无法单纯的用金钱来衡量的,高架桥在将交通立体化的同时,也将污染与噪音“立体化”了,并且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高架桥犹如一道毫无感情的城墙,以其巨大的体量,冰冷且没有感情色彩的外观,阻隔着人们的日常的活、,遮住了原有的蓝天白云、割裂了城市的肌理、肢解了城市空间、文化的脉络传承与走向以及文化的横向与纵向之间的联系,不禁会让人们感叹,科技的对生活的改变,工业对城市面貌的改变。

高架桥作为城市道路的一部分,而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是不容忽略的一个课题。

[1]所以对于高架桥的修建,以及有关于它对城市环境,景观带来的改变的争议与讨论从未停止过。

1.1研究意义“道路是具有统治性的城市要素,它是一种渠道,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

”——凯文·林奇[2]城市的发展是由小至大,由简单到繁复的一个过程,从中心开始向外发展和扩大时很多城市共有的一个规律,于是就有了“市中心”一说,经过多次整改规划,城市的中心区域可以供改变,使用的土地所剩无几,因为中心区域道路的周边,无论是商业圈还是建筑群,都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想要新辟道路或拓宽现有道路的幅宽是十分困难的。

[3]于是人们想到了将道路凌空架起或是埋入地下,就这两者的成本来说,向空中发展的成本要远远小于在地下挖掘隧道的成本,高架桥通过立体交通的模式有限的缓解了拥堵的交通,XX市二环路高架桥属于“延伸型”高架道路,这样的道路形态具有连续性和线性的特征,跨越尺度非常大,作为城市的交通主要干线而存在,在环线的两侧分布着着XX市的许多商业中心和住宅区域。

本地人民出行,外来人员进入城市都不可避免的会经过这条道路以及经过它所覆盖的区域,它不仅是一张宣传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形象和景观的一个重要载体。

如果将城市整体比喻成一个人,那么道路景观则是这个人体内起着支撑作用,最为重要的骨架,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作为流线型空间,应当起到串联景观节点、联系周边区域、对车流人流进行引导与规划的作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道路景观是最能够观察整个城市人文历史,感受城市活力的地方。

[4]也是一个城市历史,人文的载体,有人将城市道路比喻做是城市的血管,其中流淌的是一个城市积攒千年的财富和人文。

正如吉泊德在《市镇城市》中曾经提到过的,“道路系统除非是同时考虑了艺术和科学,否则这条道路系统无论多么科学,也不能形成一个好的城市。

”[5]作为城市中的线性景观,在保证连续性的同时,应该发挥着减少噪音,控制空气污染的作用,在展现城市的景观空间美时,可以美化市容,保护生态空间,缓解交通压力,组织交通,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特性。

所以基于它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道路景观的研究从未停止过,道路的设计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道路结构形式,高架桥作为这其中的新兴形式,对于这种它的景观绿化设计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和体系,对于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情况与景观绿化设计形式也没有比较全面的研究,所以此次论文的设计研究对于此类空间中的再利用,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研究目的城市高架道路主要为分担平面道路交通压力而修建,从景观尺度的角度来讲,它的出现与设计遵循了“以车为本”而非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6]从目前的城市发展与形态来看,高架桥尚无法单纯的作为景观来美化城市环境,在满足城市交通需要的同时,用其巨大的体积遮住了城市美丽的景观,割裂了城市的空间,它们往往作为巨大的线性构筑物阻隔视线,遮挡景观,造成空间上的分割,而且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尺度层级没有形成,缺乏秩序感。

总体设计偏重车和城市的尺度,忽视人对高架道路景观的尺度体验。

[7]但是高架系统是城市发展,交通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怎样才能将其对于城市面貌、环境、文化的影响降至最低。

长期以来,高架桥这样的大型交通构筑物的景观问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

由于高架桥的体量巨大,这样会造成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尺度视觉的偏差,使得原本宽敞的道路变得狭窄,让路过的人们不愿久留,原本有高差起伏的建筑群也显得乏味无奇,矮小无比,原本自由活动的人们与生机怏然的城市被速度与机械的化身取代。

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认为街道变成了没有情趣的街道,不再属于与人共存的街区。

[8]在城市中盲目的修建大尺度的街道与高架桥,就是对于这一论证最好的解释。

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注重将保护城市特色加入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但是高架桥突兀的造型,巨大的体积却是与这个思想相违背的。

因此,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找寻出高架桥下部空间所存在的弊端,对于其中的景观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设计的方法,融入现代景观理念,力图在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环境、传统城市空间中找到均衡点,美化城市景观,将城市丰富的人文历史展出来,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1.3.1国外研究动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波士顿政府通过了一项交通建设规划,正是源于此建设计划,促成了举世闻名的跨世纪“马拉松城市交通改造工程”——波士顿中心隧道工程。

此项目与1991年开始动工,于2006年完成,由于其造价之大,工期之长,整个项目共花费150亿美元,耗时26年时间,当地人亲切的称它为“Big dig”,这个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工期最长,难度巨大的工程[9],源于当时的政府修建高架主干道时,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认为它能够缓解日益拥挤不堪的交通,并缩短港口到市中心的路程,却忽略了它将为整个城市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当高架于1959年建成后,人们发现这个巨大的怪物为这个曾经美丽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称它为波士顿的“柏林墙”,它所带来的噪音污染与对城市的割裂,让人们开始思考,究竟这个工程带来了什么好处,于是开始了长达26年的圆梦之旅,波士顿人用了16年将这条曾经为大家带来便利的怪物埋入了地下。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为了迎接奥运会,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日本桥上修建了一条有9个车道的首都高速路,从此曾经作为日本经济发展中心的日本桥不见天日,这座日本桥于1603年由德川家康修建,是江户时代的象征,在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卸任前,斥资50亿英镑,还原了曾经蓝天碧波的日本桥。

1.3.2国内研究动态在对于高架桥以及其下部空间景观设计方面进行资料搜集,论文阅读的过程之中,发现对于这个领域国内尚未出现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何贤芬、邱健的《城市高架道路景观尺度的层级控制探讨》中,提出了高架系统的空间尺度对于城市景观尺度的影响,以及其控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环境层级控制来对高架桥周边环境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城市景观、道路景观相协调的作用;李闫魁的《高架路与城市空间景观建设_上海城市高架路带来的思考》一文中就高架桥这一新型事物的出现,对于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带来的影响与对于传统城市规划设计带来的冲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10];董楠楠的《城市背景下高架交通的景观意义——以上海市为例》就高架桥所引发的美学功能以及在遵循道路美学的基础上,怎样使高架桥功能最大化进行了研究。

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日本的禅宗法师兼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曾经说过,“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息地”[11],城市的景观绿化应该以“人”作为出发点,因为城市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而存在,而道路则是这个载体的脉络,是城市景观和人们视觉的焦点,具有巨大的运输能力,是一个城市中交通最繁忙,车流量不间断的地方,道路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与布局,城市道路兼具交通功能和空间功能,Kevin Lych 在《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到,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成五大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他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